漢朝為何選擇秦制,沒有模仿周朝封分制?

hj6840


漢承秦制這是史學上對於漢朝制度的淵源的一個說法,那為什麼漢朝要選擇秦制而不選擇周朝分封制度呢?

前車之鑑-項羽就是推崇分封

在劉邦奪取漢室天下之前,項羽起先取得了當時天下的話語權。因為他破釜沉船一舉滅了秦朝主力,從而奠定了後期各路諸侯反秦高潮。秦朝滅亡後,項羽就自然而然被推為當時霸主。而項羽由於他反對秦朝的暴政,繼而對秦朝制度也很反感,而推崇周朝的分封。因此就有了各路分封的事情,劉邦被封為漢王,章邯封為雍王,司馬欣封為塞王,董翼封為翟王等等共封了十九個諸侯王,他封自己為西楚霸王,統領其他各路諸侯王。而此後分封的弊端就出現了,由於當時分封的時候並沒有讓某些諸侯王滿意,造成分封不久後像齊王田榮就起兵反項羽,而劉邦也出兵漢中開始奪權中原。一聽到有人反項羽就帶兵去打,這邊打邊到那邊,像個救火隊長一樣,疲於奔命,兩頭不能兼顧。最終還是劉邦奪取了天下

因此,這就可以看出來分封制會導致權力分散,一旦其他諸侯王要起來造反很容易造成局勢動盪,政權更替。

酈食其曾向劉邦建議過分封的事情,被張良給阻止了

當初楚漢之爭的時候,劉邦和項羽打,幾乎每次都打敗仗,有一次又打了敗仗,正苦於無計可施的時候,謀士酈食其向劉邦建議,分封各國貴族,讓各國貴族起兵一起對抗項羽,這樣項羽就不會老是針對劉邦一個,這樣劉邦也能喘口氣,有時間整頓軍隊繼續和項羽打。劉邦聽了酈食其的建議覺得很好,就吩咐下去按酈食其的建議執行,這事被張良知道了,就趕緊向劉邦建議,千萬不要這麼做,這麼做和項羽分封有什麼區別。到時候你打敗了項羽,天下就不是你一個人,不利於中央集權式管理,到時候權力就分散了。劉邦一聽壞了趕緊讓人把已經出發到各國的使者召回來,還把酈食其罵了一頓。

漢朝建立後,其實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和分封制並行

漢朝建立後,基本是延續了秦朝制度,但對於當時幾個功勞大的功臣也進行了分封,比如英布、彭越、韓信就進行了分封,還有劉姓也進行了封王,只是後來異姓王后被剷除了,只剩下劉姓王,當時劉姓王在地方權力也很大,有鑄錢、開礦、收稅等等特權,還擁有軍隊,不過在七國之亂後,對劉姓王封地和權力進行了限制,後面的封王的封地就越來越小,基本就不構成威脅了。


山中茅店


這個問題,往大了說叫大勢所趨,往小了說叫試過,但是沒成功,還險些搞得國家完蛋。

什麼叫“大勢所趨”呢?就是中華帝國從秦朝開始,其大的趨勢就是三個:統一、集權和專制。

具體地說,就是國家作為一個最高的暴力機構,只能存在一個,不能允許那些內部有著種種特權的諸侯國出現。所以我們看到,隋唐以後,那些諸侯王很少能掀起什麼風浪,而且一旦搞事就是大事(靖難之役)。

而作為最高權力機構的中央,越來越需要權力,也越來越傾向於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裡。作為中央乃至全國的最高元首,皇帝也越來越傾向於把權力集中在手裡,越來越喜歡品嚐“乾綱獨斷”的滋味。

而分封制則是與這種大勢背道而馳的,一個王朝出現幾十個小諸侯國,各自還享有無數特權,皇帝和中央手裡反倒沒啥權力了,這是帝國政治不能容許的。

而實際情況是什麼呢?是漢朝吃過虧,才搞的他們不能也不敢選擇分封制的。

劉邦能從項羽手裡把天下奪過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項羽搞的是分封制,把天下分給了諸侯,導致自己勢單力孤,被劉邦擊敗的。因此劉邦活著的時候就處心積慮的要收拾那些諸侯王,其中就包括韓信、英布和彭越。當劉邦去世的時候,還下了一道嚴令,異性不能封王。

等到劉邦的孫子景帝當皇帝的時候,就連那些本家兄弟都不聽招呼了。這些諸侯國不但稅能自己收,還能有自己的軍隊,因此越來越不拿皇帝放眼裡。結果。七個王爺一起造了景帝的反,要不是周亞夫能幹,險些就要把國家搞完蛋。

因此吃過虧的漢朝,再也不可能模仿周朝搞什麼分封制,因為只有郡縣制,才是最符合帝國的統治手段。


青言論史


“漢承秦制”可以說是瞭解漢朝(尤其是西漢高帝至武帝時期)制度的關鍵。西漢初,以高帝劉邦為核心的統治集團之所以選擇大體承襲秦制,關鍵原因有二:一是秦制是春秋戰國以來不斷改進完善,行之有效的維護君主專制制度的體制;二是劉邦集團的政治素質和執政能力的限制。劉邦集團被清代史學家趙翼稱為“布衣將相”,是很貼切的,除了張良等少數人外,絕大多數出身於社會的下層,如西漢初秉政的蕭何、曹參等,都是縣吏。樊噲、周勃等則是屠狗吹奏之徒,如何統治龐大的帝國,他們是力有不逮的。

完善的秦制,自然成為嫻熟秦制的劉邦、蕭何等人的首選。從中央到地方完善的政治體制,加之劉邦、蕭何、曹參大力推行“無為而治”,改變了秦政的暴虐,充分發揮了秦制的優越性,促進了西漢的穩定和繁榮發展。

以往的回答,包括提問者,大都認為項羽、劉邦實行的分封制是周制的延續。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這種說法只是注意到周代分封制與項羽、劉邦分封制的形式上的相同,而忽略了二者本質上的差異。周代分封者,除了少數是周天子對周朝勢力不逮的地方勢力(如楚國)進行的妥協外,大部分受封者是周天子姬姓宗族成員、先朝功臣聖賢后裔,他們對周天子具有較為強烈的依附性(尤其自西周統一至中期以前)。隨著西周後期周天子勢力的衰落,尤其是周幽王時西周的覆滅,一些較為強大的諸侯國才開始逐漸擺脫周朝的控制,成為地方割據獨立勢力,進而釀成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年的分裂割據混戰。

項羽的分封,表面上看,似乎是周代分封制的延續,實際上二者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項羽與受封者之間,無論是血緣,還是利益隸屬關係,都是非常微弱的。

這就使得項羽與眾多受封者之間,基本上只是基於勢力強弱在勉強維持。一旦主封者項羽的力量衰弱,或被嚴重牽制,則受封者們往往會背叛或獨立。

劉邦的分封,應該根據受封主體的不同,分為二個階段:

一是劉邦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等手握重兵,儼然已經成為獨立勢力的軍閥們為異姓諸侯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西漢統一至高帝末年逐漸剷除上述諸異姓諸侯王,這一時期劉邦的分封,基本上是被迫分封的。以分封異姓將領為諸侯王的方式,換取他們對劉邦漢集團的支持和擁護。

劉邦稱帝后,對異姓王們的分裂潛力予以高度重視,並各個擊破,逐一剷除異姓王。對劉邦而言,他此時有能力廢除分封制,恢復秦朝郡縣制地方行政體制。那麼,劉邦又大量分封自己的子弟為諸侯王,原因何在?那就是劉邦狹隘的小農意識和思維在作祟了。天下為劉家一傢俬有的“家天下”模式,對劉邦而言,具有致命的誘惑,因而又大量分封同姓諸侯王。

不過,在現實權力誘惑面前,無論是周天子,還是劉邦頂層設計的“同姓同宗相互維繫”的格局,屢屢被野心勃勃、慾壑難填的野心家們突破。景帝時爆發的“七國之亂”,再次將劉邦的憧憬美夢擊碎,促成了景帝、武帝,尤其是武帝時期的嚴厲削藩政策。


青年史學家


劉邦建立漢朝後,吸取周朝分封制與秦朝郡縣制的得失經驗,建立了一個以郡縣制為主體,以分封制為補充的二元制度。

這種制度,與周制、秦制有什麼不同呢?

周代的分封制,諸侯國太多了,中央是比較弱勢,這是當時的情況決定的。在周朝開國時,整個社會的經濟生產力還是比較低下的,中央政府要管理一個龐大的國家,是做不到的,必須要分割為許多諸侯。中央管轄諸侯,諸侯國下面還有附庸國,比如秦國最早就不是諸侯國,而是附庸國。通過一層層的分封,達到管理整個大國家的目的。那麼這種統治是比較鬆散的,地方諸侯的權力是很大的,有兵權、財政權。

分封制的最大問題,是一旦中央控制不住諸侯,天下就亂了。東周就是這樣,諸侯混戰了五百年,直到最後一贏家大小通吃。這個贏家就是秦國。

秦國一統天下後,就覺得周代的分封制不好,諸侯的存在是動亂紛爭的原因,所以改為郡縣制。國家建立三級管理:中央-郡-縣,這個制度能得到建立,是因為秦代的經濟生產力水平有了質的提升,全國性的道路系統,開鑿運河以溝通幾大水系的能力,使得垂直型管理成為可能。

然而,每種新設計出來的制度,都包含巨大的風險。因為制度在實施過程中,誰也不能預知會出現什麼情況。從某種意義上說,秦國就是毀在這種新制度之上。

首先,這種制度形成前所未有的專制。在周代,諸侯是制約王權的強大力量,而在秦代,這種制約力量不存在了。一旦國家權力落在邪惡者手中,那麼危害程度,猶如火山噴發。不幸的是,秦朝恰恰如此。郡縣制的缺陷,讓陰謀家操縱國家成為可能,因為沒有諸侯的力量來拱衛朝廷。所以,經陰謀家趙高一折騰,秦國就毀了。

其次,在秦末起義風起雲湧之時,郡縣制暴露另一大問題。由於郡縣制是由朝廷垂直管理,在遠離朝廷的東方,在瞬息萬變的戰場,朝廷根本是鞭長莫及。所以,起義軍一來,許多郡縣就聞風投降了。

西漢正是吸取了周、秦的歷史經驗,以秦的郡縣制為主體,屬中央直轄區。在距離朝廷較遠的偏遠地區,實行諸侯制。特別是劉邦消滅異姓諸侯後,改封同姓諸侯,一則是鎮守地方,二則是拱衛中央。

不過,這種二元制度也不是完美的,後來的七國之亂,證明即便是同姓諸侯,也一樣會內鬥。到了漢武帝后,採用推恩令,把大諸侯瓦解為多個小諸侯,才解決這一隱患。然而,在諸侯的勢力衰減後,拱衛中央的外在力量又不足,所以後來漢朝被王莽給篡權了。

因此,任何一種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要經歷一個試錯的過程。


君山話史


這個問題問的不準確哦!漢朝建立的時候其實既沒有全盤選擇秦制,也沒有完全選擇周制,而是走了一個折衷的路線。

秦滅亡後國家道路的選擇

大家知道秦朝統一中國後,只維持了14年就滅亡了。而秦滅亡之後,劉邦和項羽之間進行了四年的楚漢爭霸。楚漢爭霸除了權力的爭奪,還有一個爭執焦點就是,到底應不應該維持秦始皇建立的統一國家。項羽是楚國的舊貴族,所以他的主張其實是維持戰國時代的狀態,使戰國時的各國恢復獨立,而自己只要在各國中擁有主導權就可以了。所以其實項羽的目的是推翻秦制,某種意義上是兩種文明之爭。

楚漢爭霸其實就是兩種制度之爭,即秦制和周制

而劉邦則是要維持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這個成果,只是自己要做皇帝,所以其實劉邦的目的只是改朝換代,取而代之。而最後的歷史進程也很清楚。在當時統一已成為天下大勢,所以順應了歷史潮流的劉邦最終戰勝了試圖抗拒歷史大勢的項羽。創建了大一統的漢朝,使中原各地的民眾最終整合成了漢族,也使統一在後世成為了中國歷史的主流。

劉邦的折衷方案

劉邦雖然堅定地站在了維持統一國家的立地上,但卻也吸取了秦朝過急的推行郡縣制新政,導致二世而亡的教訓,並沒有全盤繼承秦朝的制度。而是採取了折衷的方式,即分封加郡縣制。擊敗項羽之後,劉邦首先將七個當時的實權將軍和六國舊貴族分封為異姓王,而當時直屬漢朝中央的郡只有15個。後來雖然劉邦通過各種方式,羅織各種罪名,把七個異姓王中的六個都給除掉了,但卻也並沒有把這些異姓王的封地收歸中央,而是通過分封同姓王的方式,把這些封地基本又封給了自己的子孫,所以基本還是分封加郡縣制。這也是漢初中央實力不強,需要藩王去各地直接治理,強化漢室江山的一種舉措。

漢景帝的削藩舉措引發了七國之亂

這種分封加郡縣制一直持續到了漢景帝時期。經過文景時期的良政治理,漢朝中央實力漸增,漢景帝採納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採取政策開始削藩。但卻引發了七個同姓諸侯王的叛亂,即七國之亂。好在七國之亂僅僅三個月就被平息,漢朝中央取勝,還藉機進一步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到漢武帝時代,漢朝中央的治理能力進入全盛期,所以立即推出了《推恩令》,強令各諸侯國每一代都把自己的封地平分給所有子嗣,這樣使各諸侯國不斷被細分,直到地盡。通過這種方式,從漢高祖到漢武帝,歷經七代皇帝,才最終由分封制過渡到了完全的郡縣制,也就是從周秦混合制變成了比較完全的秦制。

推恩令之後,諸侯國就被不斷細分,直到無地可分,諸侯都變成了平民


桃花石雜談


這個問題先要從周'秦兩個朝代的制度說起,周朝主要實行分封制,秦朝主要實行郡縣制。


武王罰紂以後,接替商朝統治的地區地區,加上征服不少小國,統治區域進一步擴大。如何牢固控制這些大片領地?他採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也就是分封制。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短期內保證了周王室的強大,對各諸侯國有效控制,加強統治,但到了後期,隨著諸侯國的日益強大,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大國兼併小國,周天子也無能為力,甚至出現了親王贏蕩舉鼎天下的事發生,周王室完全喪失了分封大權,800多年的周逐漸滅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我國古代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漢朝成為繼秦朝之後第二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漢承秦制,因為秦朝建立的許多制度,在當時時代背景下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如郡縣制,統一集權制。儘管漢朝推翻了暴秦統治,但沿用秦朝創立的制度,在秦朝國家體制的上建立漢朝。

但漢朝統治並未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秦朝以暴政著名,秦朝建立不久,修築長城'修建秦始皇陵,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下令'焚書坑儒',強化對民眾思想的禁錮。同時,秦王朝以極為高壓的政策統治著臣民,使得普通民眾的處境越來越悽慘,所謂後人叫其“暴秦”

漢朝建立之後,採取“與民休息”的措施,大力恢復經濟生產,“文景之治”為漢朝國力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在思想領域,漢朝的“獨尊儒術”舉措,也較之於秦朝的“焚書坑儒”舉措更加開明。漢朝在繼承了秦制後,又對秦制進行了大量的創新和發展。漢朝的許多制度,是秦朝所沒有的。在監察制度上,漢朝創立了刺史制,從而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在選官制度上,漢朝創立了察舉制,從而為國家提供了穩定的官僚來源。漢朝對秦制進行了諸多創新,使其更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從而鞏固了國家大權。


雲峰315


漢朝選擇沿襲秦制,同時也有分封制。舉個例子,"金縷玉衣"是西漢考古的重大發現,第一件"金縷玉衣”發現於河北的滿城漢墓,系中山靖王劉勝的墓穴,此人的後代三國時的劉備想必大家都知道。還有長沙王(馬王堆)等等。初封的王都有封地和軍隊,西漢皇帝的地盤只有陝西關中盆地和以西的地方。須知那時張騫還沒通西域,甘肅蘭州就在邊境上。漢景帝時的"七王之亂"使皇權受到很大威脅,周亞夫平亂之後的漢武帝只給封地,而且越封封地越小,同時不讓擁有軍隊,並且讓分封的王繼續把其所屬封地再分給王的後人,這樣分封的王的權力就越來越小,對皇權不再造成威脅。


到了後來分封只有食邑和宅地,沒有其它恩賜了。為了穩固皇權,又把許多王封在長安附近,以便於管理,東漢又承襲了西漢制度。


行雲流水1437995


並沒有說漢朝沒有模仿周朝建立分封制,漢朝其實也建立了分封制,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以及漢文帝,漢武帝時期,諸王造反,都是屬於諸侯造反的。


漢朝選擇繼承秦國的制度,因為秦國屬於統一的國家。而漢朝是繼承秦朝,所以說漢朝保留了很多秦朝的東西,郡縣在秦朝的時候已經非常成熟了,所以在郡縣制的基礎上變成了郡國制。

就比如唐朝繼承了很多隋朝的東西,但是又有所創新。漢朝就是。


我愛吃糖蒜




此題稍有歧義,漢初富沃之地懸而不封設郡縣,以十亭為鄉,設三公九卿與秦制相同,但和秦不一樣的是,相對貧瘠之地還有分封制,如周天子為天下共主一樣,劉邦分封了8個異王9個同姓王,實際上劉邦到死都在和分封制戰鬥不息,起初又為何要封諸候王國呢?


秦朝,棄采邑,廢分封,統一六國,先設36郡後為48郡,但太祖一死原各國貴族激烈嗆聲,歷二世即被圍毆至死,特別是作為大將,去南方開拓市場的趙侘,作為職業經理人竟作壁上觀,等母公司一破產,便挾團隊營私舞弊私吞財產,劉邦一想齒冷如冰,深怕孤立而亡因無封國,所以先用分封也可安撫功臣,但深知以後必尾大不掉,後期便對異姓王一一翦除,可9個同姓王,為景帝的七王之亂埋下伏筆。


陳可元一


漢朝並非沒有模仿周朝的分封制。漢朝初期是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兩種制度並存的狀況呢?


(周時的分封諸侯國)

這就要從秦朝說起了。秦始皇結束了自周以來的分封,建立了一個統一的郡縣制大帝國。雖然從我們現在人的角度看,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但在當時,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沒有人知道郡縣制真的能使秦帝國長治久安嗎?

(秦王朝郡縣制地圖)

後來我們都知道了,秦二世而亡,這對在它廢墟上建立的漢帝國來說是有深遠的影響的。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平民到天子的人,而從平民到天子少不了一堆盟友們的幫助,劉邦坐上了帝位,就意味著他的盟友們也要分享他們一起打下的江山,這和當年周武王滅商後對功臣們的分封何其相似。



(陳道明版的劉邦)

劉邦雖然分封了諸侯王,但是分封制是有弱點的,東周時期的各國相互混戰,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這些都是分封制下產生的弊端。

劉邦這時肯定是糾結的,到底是選擇明明知道有弊端的分封制,還是造成秦二世而亡的郡縣制。難道就沒有一種完美的制度嗎?

同時,開國功臣韓信和一起攻滅項羽的盟友們的急不可待使得他必須做出選擇,他清楚的知道,一旦不給他們分封,剛剛建立的漢帝國可能一瞬間就會陷入內亂,土崩瓦解。



(劉邦妥協的產物-郡國制)

最後,無奈的劉邦只能選擇了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的政治制度。所以說,漢初的制度並不是劉邦想這麼做的,而是他無奈妥協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