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將祖母孝莊太后在宮中停屍足足37年不肯下葬?

侯挺


我是一更歷史,歷史專欄原創作者,專注文史領域!


大清王朝的孝莊太后,死後停屍宮中37年,康熙為何不願將其下葬?

筆者粗陋分析,若有疏漏,還請補充,謝謝!


孝莊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輔佐了順治以及康熙兩位帝王,她一生無私,從來沒有妄想奪權,甚至為了鞏固自己兒子的地位,傳言下嫁給多爾袞(當然,這有部分是野史,僅供參考)。


孝莊太后從科爾沁草原走出,身為一位女子,她卻奠定了清朝的根基。身為蒙古最尊貴的女兒,孝莊太后這一生,卻沒有得到丈夫的愛。她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政治方面,而她對於康熙的培養,鞠躬盡瘁,令人感動。康熙也十分孝順自己的祖母,這段祖孫情,在殘酷的皇家中,彌足可貴。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康熙這麼孝順,但是在孝莊太后去世後,為什麼康熙遲遲沒有將孝莊太后下葬,反而任憑她的屍體存放在宮中37年呢?這其中有什麼隱情?



我們總結出了三點原因:


首先,孝莊太后不想驚擾皇太極的神靈。皇太極與孝莊太后的死亡時間相隔四十四年,孝莊太后在生前,便對自己死後與皇太極合葬的事情十分猶豫,因為如果二人死後要合葬,必須得重啟昭陵,孝莊太后害怕驚擾到皇太極的神靈,所以遲遲未下決定。


其次,皇太極在生前並不怎麼寵愛孝莊太后,相反,他對海蘭珠一往情深。除此之外,孝莊太后的姑姑哲哲是皇太極的皇后,海蘭珠與哲哲死後的屍體都與皇太極合葬。而孝莊太后早已經以平常心看待自己與皇太極的感情,換句話說,她並不想自己在死後,還得與人爭寵。


最後,孝莊太后在生前,為了清王朝以及自己的兒子孫子操碎了心,這也有了日後的康熙盛世,換句話說,清王朝能有日後的那番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孝莊太后奠定了基礎。


與其與皇太極合葬,她或許更掛念著自己的子孫。孝莊太后的心思在《清史稿》中也有所體現:太后疾大漸,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這幾句話的大概意思是,皇太極已經安息許久,不能夠因為我與他合葬,而驚擾他的神靈。並且我內心牽掛你們父子兩人,將我葬在我生前的居所,我的內心就沒有遺憾了。因此,從這幾句話中,我們便會找到答案。



所以在孝莊太后去世後,康熙皇帝遵照她的遺願,沒有將她的屍體與皇太極合葬。但是康熙皇帝也十分糾結,他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這種解決辦法雖然遵照了祖母的遺願,但是卻有違祖制。


所以直到康熙皇帝去世,孝莊太后都沒有下葬,這種現象持續了三十幾年。


一更歷史


康熙二十六年12月,也就是公元1688年1月,清初有名的賢后——孝莊文皇后因病去世,壽75歲。她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在丈夫皇太極突然去世,大清面臨內亂之際,以其果敢、堅毅穩定了局勢,同時輔佐了清初兩個君王,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令人意外的是,孝莊太后去世整整37年,一直都沒有下葬,這也引得外界對康熙皇帝的孝心產生了質疑。為什麼要停屍這麼多年?難道康熙皇帝真的有什麼難言的苦衷嗎?

還真的是,孝莊太后去世在當時來說是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特別是康熙皇帝對於祖母的去世更加難過。要知道,康熙幼年繼位,如果不是孝莊太后在後面扶持,小小年紀的康熙如何能夠鬥得過像鰲拜這樣手握重兵的權臣。

所以孝莊去世,無論如何也要風光大葬。但是據《清史稿》記載,關於自己的身後事,孝莊太后是有明確指示的,那就是就地安葬,不去盛京。原來她作為皇太極的側福晉,死後按理是要把棺槨抬回盛京,和皇太極安葬在一起的。

但是當時從北京到盛京,路途遙遠,孝莊不願意讓自己的身後事勞民傷財,此外,她也不想遠離自己的兒孫,還想著和兒孫們永遠在一起。這道遺願一下,康熙沒轍了,只能遵從祖母的遺願,在北京給她找地安葬。

但是遵照清朝的相關典制,一時之間還真不知道應該把孝莊葬在哪裡。康熙沒有辦法,只好採取變通的方式,把祖母生前居住的慈寧宮五大殿給拆掉,然後易地原樣重新,地點就選在順治陵墓的紅牆以外。寓意孝莊永遠看著自己的孩子,作為孫輩,康熙是每年都去重建的慈寧宮參拜。

這一拖就是整整37年,這其中康熙皇帝也想過要重新給祖母找地方,但是始終因為各種事情耽擱下來了。直到他去世,孝莊也還沒有下葬,真正把這件事情圓滿處理的是雍正皇帝。他一看時間都這麼久了,乾脆把停放了屍體37年之久的新慈寧宮改成陵墓,這樣一來,既圓滿達成了孝莊太后的意願,同時也沒有違背祖制。

所以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清昭西陵,這是清王朝第二座皇后陵,同時也是最高級別的皇后陵。

至於民間所傳的孝莊是因為下嫁多爾袞,導致自己身份模糊而無法下葬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史傳他們成親的地點就是慈寧宮,可是孝莊入駐慈寧宮的時間是公元1653年,也就是順治十年。

而多爾袞在三年以前就不幸去世了,所以不存在所謂的下嫁一說。真實情況就如同上面所說的一樣,是孝莊自己的意願,自古死者為大,更何況孝莊是德高望重的大人物。康熙雖然貴為皇帝,但是他也不能違背祖母的意願擅自行事,所以只能是長時間的停屍,直到他想出更好的處理辦法來。可惜的是,這個辦法直到他去世也沒有想出來。



小小嬴政


孝莊太后死後,康熙並沒有將祖母即時下葬,而是停屍足足有37年之久。那麼,其中到底有什麼緣由呢?

一些人推測:這是因為孝莊曾下嫁多爾袞,所以沒辦法與皇太極合葬,故而讓康熙為難。

這種說法毫無依據。

  • 你必須先證明孝莊確實下嫁多爾袞,才能藉此論證孝莊為何不與皇太極合葬。

  • 而不能以此為證據,證明孝莊下嫁多爾袞,再回過頭來循環論證她不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


事實上,對於自己的身後事,孝莊在臨死前是曾對康熙有過交代的。這番話才是讓康熙感到為難的原因。

在臨終以前,孝莊把孫子康熙找過來,當面說道: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對死後安葬的要求有三:

1、不要驚動皇太極的陵寢;

2、不要另外尋找墓地安葬;

3、要葬在河北遵化,這樣離順治的孝陵很近。


按照定製,孝莊必須和皇太極合葬,但如果遵循祖制,就會違背祖母的心願。在這種情況小,康熙決定先拖一拖,暫時不指定祖母的陵寢,另尋奉安之地。

事實上,孝莊並沒有在宮中停屍。

她的屍身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移送到孝陵附近暫安,康熙還給她修了暫安奉殿。這就是日後孝莊昭西陵的所在地。


HuiNanHistory


孝莊太后為什麼死後37年都不下葬呢?原因到底有何。

孝莊走了

公元1688年1月27日,孝莊太后離開了人世,享年75歲。當時的康熙傷心的天崩地裂,因為奶奶是她人生中最最最重要的人,幼年染天花時,是奶奶派人精心照料;

順治死後,在皇位的繼承人上,也是奶奶極力支持。

初登帝位,奶奶也精心輔佐。

可以說,沒有孝莊,就沒有康熙的偉業。

奶奶死了,第一件事肯定是讓老人家入土為安,尤其是根據清朝祖制,孝莊應該是和老公皇太極葬在一起,皇太極的陵墓在盛京,孝莊死在北京。

雖然當時交通工具不方便,但運個屍體到瀋陽去還是不難,但為何康熙當時並未下葬孝莊,而是給她蓋了個“停屍間”呢?

據記載,康熙將慈寧宮東側五間殿拆卸,然後到孝陵的紅牆外,用這些材料建了一座宮殿,作為孝莊屍身的“暫安奉殿”。

大家可別小看這座宮殿,人家等級和太和殿一樣,重簷廡殿頂,這是屋頂的最高等級。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對於奶奶的愛。

那麼,為什麼康熙不直接把奶奶下葬呢?

原來,孝莊身前有遺囑,她說:

一、皇太極早已入土為安了,他是皇帝,尊貴,我身份低,不要再去打擾他了。

二、如果再建陵墓,勞民傷財,不願給皇帝和百姓增加負擔。

三、我最留念的就是你爸爸順治和你,所以死了能待在你們身邊就行。

由於有這三點,康熙也只能從命,所以打破祖制,在順治孝陵旁修了“停屍間”。

對於孝莊不願回東北和老公葬一起這點,其實還是值得懷疑的,因為當年她姑姑哲哲死後也是從北京運到了皇太極的陵寢合葬的,所以再打開皇太極的陵寢並不是啥問題。

因此,孝莊的下葬之謎,至今仍未解,她到底在想什麼呢?


宮殿君


孝莊皇太后活了75歲,歷經三代帝王,培養了兒孫兩代帝王,順便栽培出了康熙這個千古一帝。順治6歲登基,康熙8歲登基,那都是兒皇帝。如果沒有孝莊太后在背後支撐著,他們父子倆壓根就坐不穩這個皇位。

順治皇帝的皇位,應該是孝莊用美色穩住的。

對於孝莊到底有多好看,我們現在已經無法估摸了,不過應該很漂亮,否則也無法擁有皇太極、多爾袞、洪承疇這三個人的真心。

皇太極那就不用說了,是孝莊的丈夫,也是順治的生父。自然是非常喜愛孝莊的,不過喜愛程度只能排行第三,前面還有她的姑姑和姐姐。

多爾袞對孝莊痴心一片,這雖然是野史,不過既然傳播如此廣泛,自然是有它的出處。我們有理由相信,孝莊曾經是下嫁給多爾袞的,目的是為了兒子的皇位。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來歸。崇德元年,封永福宮莊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為皇太后。順治十一年,贈太后父寨桑和碩忠親王,母賢妃。十三年二月,太后萬壽,上制詩三十首以獻。上承太后訓,撰內則衍義,併為序以進。聖祖即位,尊為太皇太后。---《清史稿》

洪承疇跟孝莊的故事,那就更難以描述了。據路邊社消息所說,洪承疇當年被俘虜以後,打死也不投降。於是皇太極出了個餿主意,讓自己的女人孝莊去色誘洪承疇,結果洪承疇一下子就墮落了。

所以說大清的天下,孝莊也是很大功勞的。而她兒子順治的皇位,那就更別提了,是孝莊犧牲自己的幸福得來的。

強勢的多爾袞想要得到皇位,簡直輕而易舉。所以順治想要坐穩皇位,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終其一生,多爾袞都沒有篡位,主要就是因為他對孝莊是有情分的。

雖然孝莊下嫁多爾袞的事情,並沒有記載在《清史稿》中,但是流傳的這些故事實在是太多太多,沒有任何理由說這件事是假的。

孝莊是康熙的領路人,幫助康熙成為千古一帝。

孝莊前半生的投資,可以說因為順治的去世毀於一旦。不管順治是出家了,還是去世了,孝莊的努力都付之東流了。

不過孝莊並沒有氣餒,因為她還有一個希望,那就是她的孫子康熙已經登基了。8歲的康熙登上皇位以後,基本上都是孝莊在指導他該如何做一個好皇帝。

康熙登基以後,地位也沒有想象中那麼穩定。鰲拜專權,權力比皇帝還要大,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康熙九年,上奉太后謁孝陵。十年,謁福陵、昭陵。十一年,幸赤城湯泉,經長安嶺,上下馬,扶輦;至坦道,始上馬以從。還,度嶺,正大雨,仍下馬,扶輦。太后命騎從,上不可,下嶺,乃乘馬傍輦行。吳三桂亂作,頻年用兵,太后念從徵將士勞苦,發宮中金帛加犒。聞各省有偏災,輒發帑賑恤。布爾尼叛,師北征,太后以慈寧宮庶妃有母年九十餘,居察哈爾,告上誡師行毋擄掠。---《清史稿》

但是康熙沒本事跟鰲拜斗,所以孝莊就給康熙出了個主意,讓他娶了索尼的孫女赫舍裡為皇后。這麼一來,索尼家族根康熙可就結成了聯盟關係,那索尼自然是要出面壓制鰲拜的了。

後來在平三藩的時候,康熙受不了吳三桂的欺騙,打算引咎辭職。在這關鍵時刻,孝莊再次挺身而出,為康熙擋住了壓力。在孝莊的支持下,康熙終於勇敢地渡過難關,消滅了叛亂。

最關鍵的是,孝莊太后本人壓根對權力就不感興趣,這是非常難得的。她只知道幫助兒孫,卻從來不貪戀權力。

所以康熙在她的照料幫助下,很快成長了起來。而孝莊太后也功成身退,躲在後宮裡享清福了,這一點,十萬個慈禧太后也趕不上。

康熙能夠成為那麼偉大的帝王,真的離不開孝莊太后的栽培。所以康熙對孝莊是十分孝順的,壓根就不可能對她的喪葬不管不問。

孝莊的臨終囑託,讓康熙左右為難。

孝莊太后對自己的身後事,有自己特別的安排。為此她對康熙做了這麼幾個要求,首先她不願意跟自己的丈夫皇太極合葬在一起,因為她覺得自己配不上皇太極,皇太極生前也不是最寵愛她。

具體什麼原因,我們心裡其實很清楚,她或許也不愛皇太極罷了。其次她希望簡單下葬,千萬不要給她修什麼陵墓,這有違她生前的願望。

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復作,上晝夜在視。十二月,步禱天壇,請減算以益太后。讀祝,上泣,陪祀諸王大臣皆泣。太后疾大漸,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慟,欲於宮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屢疏請遵遺誥,以日易月,始從之。命撤太后所居宮移建昌瑞山孝陵近地,號“暫安奉殿”。二十七年四月,奉太后梓宮詣昌瑞山。自是,歲必詣謁。雍正三年十二月,世宗即其地起陵,曰昭西陵。---《清史稿》

最後她還希望能夠跟兒孫呆在一起,這件事是比較難辦的事情。因為既不能修築陵墓,又不能跟兒孫分離,康熙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好辦法。所以康熙就暫時將孝莊曾經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在了昌瑞山,改稱為暫安奉殿。

康熙將孝莊的棺槨一直停放那裡,一旦康熙想祖母的時候,他便會前去祭拜一番。但是對於下葬的事情,康熙一輩子沒有想出好辦法。

結果這一拖就是37年時間。當時康熙已經去世,雍正皇帝上臺了,他一看這不對勁啊,不能讓老祖宗一直幹呆在地上吧?

所以雍正就將暫安奉殿改修成陵墓,擴大建築規模,稱之為昭西陵。時隔了37年時間,孝莊太后這才得意入土為安。

總結:孝莊對大清的貢獻,是千古罕見的。

歷史上輔佐幼主的太后,的確非常多,但是沒有哪一位能夠跟孝莊太后相提並論的。比如說西漢的呂后,輔佐自己的兒子劉盈,結果自己貪戀上了權力。

西漢末年的王政君太后,輔佐兒子漢成帝,結果把王家外戚帶強大,甚至將西漢王朝給搞滅亡了。

宋朝的幾位太后則顯得相當平庸,雖然沒有奪權的野心,卻也沒有把皇帝教育得多出色。明朝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那簡直就是萬曆皇帝叛逆的幫兇。至於慈禧太后,我們都知道她是什麼貨色了。

歷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太后能夠跟孝莊太后相比較的,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孝莊太后死後,康熙遲遲不敢下葬,那不是大不敬,而是壓根就不知道該如何下葬才能表達自己對祖母的尊敬。

《清史稿》


江湖小曉生


在清朝,帝后的建陵工程和入葬儀式比較複雜。如果皇帝或者皇后死了,停屍幾天甚至幾個月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清初有一位皇后死了,卻被停屍了37年!這位皇后就是清初初期的奠基者孝莊文皇后。

(晚清葬禮)


康熙皇帝為何將祖母孝莊文皇后的梓宮停屍37年呢?

孝莊皇后的陵址,是康熙帝最頭疼的問題。本來按照清室祖制,祖母孝莊皇后死後,直接安葬在皇太極的昭陵就是了。可是孝莊皇后死之前,跟孫子康熙帝立下了遺囑: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意思就是:孝莊皇后思念後輩,不想被葬得太遠,也不想勞民傷財。(孝莊文皇后)


此時的康熙帝就很為難了,如果將孝莊皇后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就違背了孝莊的遺願;如果將祖母梓宮(專指皇后的棺材)就近葬在孝陵附近,這樣有違背了清朝祖制。


於是康熙皇帝想到了一個權宜之計:將祖母的靈柩暫時停放在孝陵的附近,在孝陵附近暫時修建了一個安放地:暫安奉殿。日後想到好的辦法,再遷移祖母的靈柩。


康熙皇帝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孫子,雖然“暫安奉殿”是給祖母暫時安放靈柩的,卻也不可馬虎大意,十分重視暫安奉殿的修建工程。康熙皇帝親自挑選幹練的官員,組建最好的工程隊。(康熙王朝劇照)


在修建期間,康熙皇帝多次命令工程隊官員不要損壞了物件,務必要要做到地基牢固。同時為了遵從祖母不要勞民傷財的遺願,修建暫安奉殿的原料很多都是從祖母生前居住的寢宮拆下來的,這樣就節約了相當數量的開支。


由於不用另找物料,再加上康熙帝的重視,暫安奉殿從康熙27年(1688年)正月動工,不到3個月就修建好了。當年的4月十九,孝莊皇后的梓宮才正式被安放在暫安奉殿。康熙帝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一暫放竟然就是37年,直到雍正3年(1725年)十二月,孝莊皇后的梓宮才有雍正帝正式遷移到昭西陵。(清東陵全景,紅圈是昭西陵)


孝莊皇后的梓宮可能並不是停放在地上,而是封存在地下的。

我們可以從安放從安放梓宮的日期進行推算。

孝莊皇后的梓宮是從康熙27年(1688年)四月將放在暫安奉殿的,然後工程隊進行了封存,封存用的時間是4天。如果只是將棺材暫放在地上,根本不用這麼久,所以,很大可能是:孝莊皇后的梓宮是被封存在地下的。(清東陵全景圖,右下角昭西陵)


康熙帝沒想到這一“暫放”,就是37年,而且還將祖母靈柩封存在了地下,可見,祖母靈柩安葬的陵址,確實是康熙最疼痛的問題。


文、圖:搞史人

歡迎閱讀、關注。


搞史人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孝莊這事牽扯的人可就多了,個頂個的都是大腦殼,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您如果有心掰著手指頭算,她這件事牽扯了五個男人,兩女人,算上她自己個這就是八個人的事,所以您要把這事掰扯清楚,這話可就長了。

話說滿清這塊成也女人敗也女人,孝莊輔佐兩位皇帝,這事放在大華夏曆史上,她不是最出彩的,但也絕對是有嚼頭的,這後邊還有一個女人叫慈禧,話說這人她是欺負兩代帝王,這相當於把滿清拆吧拆吧塞爐灶裡燒的個連渣渣都沒剩下的主。

這倆女人算是絕配,一個開頭,一個收尾,這配合的也默契。話說俺真真的不喜歡這滿清,算了,俺知道自己的毛病,一扯開就沒完了,咱就此打住,再扯下去,今天就收不了工了,咱把話頭拉回來聊。

這事想要弄明白咱得從開頭聊。

改變孝莊命運的人不用說,就是皇太極。要沒這皇太極,孝莊這大玉兒也不會活的那麼的出彩。

其實皇太極娶孝莊這也就是個政治聯姻而已,您瞅那歷史就可以看出來,這倆人要是輪感情,還真抬不上面。

而這皇太極有點子不要臉,你說你要和蒙古搞政治聯姻,他也成,可他一股腦把孝莊的姑姑,姐姐三人全娶了回去。

咱說您娶就娶吧,咋也得一碗水端平不是。皇太極可不是,先把孝莊的姑姑捧上位,管理家裡邊的大小事。這操作讓人能感覺的出來,皇太極對這姑姑除了聯姻之外,還有一層看重的意思。

回頭把孝莊的姐姐海蘭珠捧在手心裡,那叫個喜歡。所以這姐姐和皇太極的聯姻是其次,人家是真愛啊!那能看出來呢?

當年海蘭珠一傢伙給皇太極整了個皇八子出來,皇太極高興的立馬就大赦天下,這得多大的份能讓皇太極這麼幹,要知道前邊七個可沒啥儀式的。這還不算,後邊直接就給了皇位繼承人的差事丟給了這皇八子。

結果這皇八子福薄了點,承受不住這福氣,還沒滿歲就掛了。這傢伙把個海蘭珠痛的,也要跟著走。

當時皇太極和洪承疇在松山大戰,宮裡邊一說海蘭珠病了,這傢伙把個皇太極著急的,仗也不打了,讓手下人幹活,自己個往家裡趕,一路那叫個快馬加鞭啊!

這快到地了,都大晚上了應該休息了,結果接到海蘭珠病勢加重,這皇太極連夜拔營,也不休息了,這要是插個小翅膀就得飛回去了。

這一路連著三次告急海蘭珠要走了,這皇太極緊趕慢趕還是慢了一步,沒趕上趟,瞅見的只有海蘭珠的屍體,把個皇太極哭的稀里嘩啦。

這一點都不誇張哭的好幾次昏了過去,把個下邊的大臣嚇的六神無主,一幫人勸都勸不住,那架勢似乎要和海蘭珠一起走。

這還不算,在海蘭珠喪期之內,那是嚴禁作樂,有那不聽話的官帽子拔了這都是小事,更有甚者抄家罰銀,用鞭子抽,厲害的還貫了耳鼻。

從這您就知道這倆人那是真愛啊,也因為這一遭,把皇太極的身體給透支了,沒撐多久積勞成疾也就走了。

尷尬的孝莊

您回頭瞅這孝莊,被夾了中間,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這就掛了一個聯姻的標籤,不管咋說還有個順治能伴隨左右。

但就因為這順治,她又被架到了火上烤。因為皇太極一死,那皇位就空了。大傢伙也知道多爾袞和豪格這倆人因為這皇位快打起來了,最後倆人各退一步,把個順治給扶了出來。

結果豪格棋差一招被多爾袞給玩死了,這滿清一傢伙就成了多爾袞一家獨大的局面。

本來人家多爾袞對皇位就有野心,順治也就是個幌子,到了好的時間點,指不定就被人家給踹下去了。

所以這孝莊委曲求全下嫁給了多爾袞給自己的兒子順治鋪路,所以順治這皇帝雖然當的憋屈,但也安穩,全靠有這麼個老媽孝莊給撐著。

咋說呢?要是按照多爾袞的劇本來,這慢慢的皇位也許就是他的了。但老天爺他老人家重來就不喜歡按照私人的劇本安排事,一傢伙就把多爾袞給安排死了。

這一傢伙把個順治給捧上了天,這下沒人對他順治吆五喝六的了,結果順治這小子和他爹皇太極一個德性,為了個女人皇位也不想要了,玩命的想要出家當和尚。

在這裡俺插一句,孝莊的姑姑是死在順治年間,死了之後,順治又掘開了皇太極的墳頭把這孝莊的姑姑給安排了進去。所以一般情況下皇后都是和皇帝合葬在一起的。好了咱接著往下聊。

這又一次的把這孝莊架到了火上烤,話說這孝莊真真的是欠了愛新覺羅家的債了,這一輩子光還債了。

孝莊埋地頭的事

孝莊辛辛苦苦的把這康熙也輔佐出來個人模樣。當康熙成長為一代君主之後,這孝莊也把自己熬到了頭。

去世的時候,就對著康熙說,自己個啊就不給皇太極添亂了,得空就埋到兒孫邊上就成,也就是順治和康熙的身邊就得了。

這事把個康熙一下給弄懵了,因為按照慣例,這皇后得和皇帝合葬才成,臨了您這鬧的是那出啊!

其實咱也不難理解孝莊的心思,這其一呢,她和皇太極談不上啥感情,埋不埋到一起那就是個噱頭,沒啥實際意義。

這其二自己個已經下嫁給了多爾袞,您這又跑回去和皇太極合葬,這玩的又是那一出啊。

這其三未必不是孝莊對皇太極的報復,您有個海蘭珠就好了嗎?在拉俺一個這算啥,咱也不是沒人要的主,女人嘛很多東西都能放的下,在感情這方面她一輩子都放不下。而多爾袞是有點窺視皇位的意思,但對她孝莊不是沒有感情的。但多爾袞的墳頭都讓順治給扒了,而且那腦瓜也讓順治給摘了。所以啊孝莊乾乾脆脆啥也別想了,自己個弄一地,好好待著就得了。

這事就算是孝莊沒有挑明,康熙能不理解她的意思?這傢伙把個康熙愁的,他既不想違規祖制,因為祖制中就沒有說明,這老媽可以陪著兒子孫子葬到一起的事,而他也不想違逆孝莊的意思。

這事他是解決不了了,乾乾脆脆康熙就做了甩手掌櫃,把孝莊居住的慈寧宮裡邊的東王殿給拆了。順手把這五間房給整到了清東陵附近,還起了個名叫啥“暫安奉殿”,把孝莊的棺槨就停在了裡邊,沒有下葬。

這做法即沒有違反了祖制,還遂了孝莊的心願。但這事也就是糊弄糊弄死了的人。

這到了雍正手裡邊,瞅著這事,感覺咋也得解決不是,不能這麼幹耗著。

於是就在那所謂的暫安奉殿就地挖坑起了個墳頭,這就把孝莊給埋了裡邊。

他雍正也不能違背祖制不是,那咋就能圓了這謊呢?雍正就從名字上入手,你皇太極的陵墓不是叫昭陵嗎?得,咱就給孝莊的陵墓起個昭西陵。

簡單的說,孝莊這陵墓在昭陵的西邊。可您要真掰扯這西字,這一傢伙就西去了一千多里,路是有點遠,這角度還不是正西,往南偏了不少。

當然您要和雍正掰扯這事,估計你那腦袋瓜是不想要了。打這起孝莊這事,才算有了個完美的結局!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孝莊太后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為何不願將祖母下葬? 因為是某些特殊事件的發生,直到康熙去世,孝莊太后的陵寢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以至於孝莊太后的靈柩在暫安奉殿停放了37年,而最終攻克這一難題的是繼位康熙的雍正,並且處理得非常符合中國人向來固有的處世風格。

首先,還是來談下清王朝皇室陵寢的大致情況,這有助於對孝莊太后陵寢的最終安排會有著很好的理解。

清朝從清太宗皇太極建清開始,總計延續了二百七十五年,在這過程中,清廷建立過三處皇家陵園,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其中包含有皇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園寢十座。

關外三陵是指葬有努爾哈赤祖輩的清永陵,安葬努爾哈赤的清福陵以及葬了皇太極的清昭陵,另外還有一座清東京陵,安葬的是努爾哈赤的胞弟及其他子孫,雖然不屬於關外三陵系列,但也是極其重要的。

清東陵在三大陵園中規模是最大的,建有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五座皇帝陵墓,清西陵建有雍正帝的泰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以及光緒帝的崇陵四座皇帝陵墓。從雍正帝開始,清朝各代皇帝間隔分葬在東、西兩大陵墓中。

介紹完了清朝陵墓,那就來看下孝莊太后去世前所下達的那道遺囑,即致使她的靈柩停放37年的那個源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文皇后因病去世,生前她曾特意囑咐過康熙帝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翻譯過來,大致意思是說,太宗皇帝皇太極的靈柩已經安葬很久了,我自覺得卑微不足以再次勞動他,所以並不合適一起合葬。如果在別的地方再次建立陵墓,就有點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了,也不是很合適,違背了合葬的意義。我還是較為眷戀你們父子(順治帝與康熙帝)的,也不想著遠葬,就在遵化清東陵這個地方,給我找個地方安葬了,我心裡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從孝莊太后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她是可以沒有什麼遺憾的,對於康熙帝來說,這就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因為按照清朝早期的葬制,不管皇后死在皇帝前還是皇帝后,都是要跟皇帝合葬的,那麼孝莊太后應該是被安葬在葬有皇太極的清昭陵,然而如果按照孝莊太后的意思來,顯然就是要違背這個祖制的。

另外地,順治皇帝死在孝莊太后前,他的陵墓是當時清東陵的最高規制,如果真是將孝莊太后葬入,規格上並不好安排,太高了沒有先例,低了不合適,並且地,清王朝還沒有出現過為皇太后單獨建陵墓的例子。

康熙帝一向對孝莊太后很是孝順,之於孝莊太后的囑咐也是不敢輕易否決掉,之於祖宗法制也是不想輕易違背,最終只能是在東陵邊大紅門外東側修建了暫安奉殿。當時孝莊太后的靈柩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用土掩埋後封閉起了殿門。 一直到康熙去世,孝莊太后的陵寢都沒有解決,一拖就是37年。雍正三年(1725年),也就是皇太極與孝莊成親100週年之際,雍正帝解決了孝莊太后的陵寢問題。他的方法很簡單,就直接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將孝莊太后的靈柩葬入到地宮。

當時雍正帝給出的書面官方原因是,自從孝莊太后的靈柩安排在暫安奉殿後,給予清王朝帶來了國運,以致使清王朝從此蒸蒸日上,因而地,暫安奉殿對清王朝來說是一塊風水寶地,能夠帶來吉運,所以就直接建成為孝莊太后的陵寢。

這其實是一個十分討巧的做法,符合中國人慣有的“中庸”思維。

昭西陵位於遵化昌瑞山一帶,與清昭陵遙相呼應,取名為昭西陵,意為昭陵之西,更是有著納入清昭陵體系的覺悟,畢竟也是沒有葬在清東陵內,雖然算不上遵循祖制,與祖制有著不小的差距,但也不算是違背得很離譜。

從地域上來講,昭西陵還是屬於清東陵範圍之內的,那麼也就算是沒有違背孝莊太后的意願,把她葬在了兒子和孫子旁邊,兩全其美,皆大歡喜。

級別上來講,昭西陵是清王朝所有皇后陵中級別最高的,皇后陵墓中也就只有昭西陵的大殿是古建築中最尊貴、最高級的形式--廡殿頂的,昭西陵還是清代陵墓中唯一一座有內外兩道圍牆的陵寢 清代後世帝王每次謁陵,必然也是最先拜謁清東陵大東門外的昭西陵,這也突顯出了孝莊太后的輩分尊貴,既然是在清東陵之外,所謂的規制也就不用去苛求了,也不用在乎孝莊太后與順治皇帝陵寢規格的高低了。地理上來說,大紅門是清東陵的正門,昭西陵又在大紅門東側,對於謁陵的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極大的便利。


烏拉雜談


孝莊太后去世後37年不下葬,涉及到清朝的一樁秘聞,這就是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謎團。其實從這樁事,可以說明一些記載中,孝莊與多爾袞“合宮同居”,很有可能真有其事。且聽我分解:

孝莊太后作為祖母,一手將康熙撫養長大,康熙對孝莊有很深的感情,孝莊去世前留下遺囑安排後事,對死後安葬事宜就這麼幾個意思:

  • 其一、不要跟皇太極合葬;

  • 其二、也不要葬在皇太極附近;

  • 其三、不想遠離兒子順治和孫子康熙。

孝莊不願於皇太極合葬,這就有意思了。要知道,在古代皇家,皇后死了就要與皇帝合葬。假如是妃子們死了,能夠與皇帝合葬,那是莫大的榮耀。

皇太極生前,孝莊只是個妃子,她的孝莊文皇后是追封。正常情況,她應該很希望能和皇太極合葬。可是孝莊不但不願合葬,還不願挨著皇太極陵墓。

這隻能解釋為,孝莊下嫁了多爾袞,她已經沒有資格,也沒臉面跟皇太極葬在一起。當然,只要她願意,以康熙對她的孝順,康熙絕對會頂著大臣非議,把她跟皇太極安葬在一起。

出於不讓康熙為難,也出於有自知之明,孝莊提前作出安排。也就提前就避免了官員們,關於“孝莊有沒有資格跟皇太極合葬在一起”的討論。孝莊本意,就是不想舊事重提(畢竟不光彩),也是不想康熙為難。沒成想,她的遺囑反而讓康熙更為難了。

瀋陽的皇太極昭陵不能去——他不願違背老人家的意思。北京的清東陵呢,也不好去——順治的孝陵就在最高的位置,一來把母親葬在比兒子低的位置不合適;二來把太后葬在兒子皇帝跟前,沒有先例。於是乎,既不想違背祖制,也不希望違逆孝莊遺囑,康熙就先把這件事擱置起來。康熙暫時起了個宮殿,把孝莊的棺槨停在那裡,這一停就是37年。

等到雍正上臺,雍正是個幹實事的,沒有那麼多忌諱。他違背祖制的事也不是一件兩件了,不差這一件。雍正在停放孝莊棺槨的宮殿跟前,就地建造陵墓,孝莊終於下葬,起名“昭西陵”。瀋陽皇太極的陵叫做“昭陵”,其中意思都能體會。

雍正對祖制沒那麼多執念,所以利索的解決了這事,為啥說他不在乎祖制呢?你看他自己的陵墓,本來應該葬在康熙旁邊。他卻另起爐灶,建起了“清西陵”,成為“清西陵”第一任住戶。


爾朱少帥


康旭幼年就失去雙親,八歲登基,孝莊真是帶這個孫子比兒子還親,呵護他度過一個快樂童年。孝莊不僅把所有愛都傾注在康旭身上,並且教會了他如何做一個好皇帝。據說,孝莊病重時,康熙親試湯藥,未曾廢離,還帶領文武百官在天壇為孝莊祈福,足見祖孫感情深厚。但讓人費解的是:孝莊死後死後37年,康熙一直沒把她下葬,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覺得有以下三種原因。

一:皇太極駕崩後,清朝的政壇危機四伏,豪格、多爾袞都對皇位虎視眈眈。之所以最終選擇年幼的福臨為帝,孝莊是功不可沒,甚至有傳說,孝莊和多爾袞之間還有一腳。這也不是空穴來風,因為清朝是個少數民族,有兄終弟及的傳統,也就是說,哥哥死後,弟弟可以繼承哥哥的財產,納嫂子為妻。正是孝莊與多爾袞存在這種曖昧關係,讓康熙難以釋懷,因此,遲遲不肯把孝莊下葬。

二:康熙與孝莊感情深厚,在孝莊死後,康熙悲痛欲絕,思念日深。為了能天天“看見”祖母,康熙不顧入土為安的傳統,不願下葬孝莊。

三:據說孝莊臨終前,囑咐康熙不要驚動皇太極的安寧。言外之意是說,自己不願到關外與皇太極合。康熙是個孝子,對祖母的話不敢違背,但他也不知道把孝莊葬在哪裡合適,所以就一直拖下去,並把這個難題甩給自己的兒子雍正。直到雍正三年,才把孝莊下葬。

當然,以上只是個人的推測,至於為啥不下葬孝莊,恐怕只有康熙最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