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自成沒費多大勁就把北京城給打下來了?是這樣嗎?

鵬友程


公元1644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的大順軍進抵居庸關,唐通和監軍太監杜子秩獻關投降,號稱“北門鎖鑰”的京師天險落入大順軍之手。

大順軍進逼北京的消息傳到朝廷後,崇禎帝和他的大臣們面面相覷,束手無策。三月十六日,大臣們商議退敵之策,但一個個“相顧不發一論”,拿不出丁點辦法。由此可見這些大臣們對這個行將覆亡的王朝已不抱任何希望。同一天,崇禎帝故作鎮定,按照常例考選諸臣,以抵禦滿洲軍隊和農民起義軍以及籌措兵餉為題,挨次奏對。崇禎帝希望借這些表面文章安定人心。但實際上,整個朝廷,無論他個人或是大臣們,都已經感到末日的來臨。據當時的明人劉尚友記載,崇禎帝在聽取諸臣奏對時根本心不在焉,或左顧右盼,右斟茶磨墨,或情緒暴躁,或情緒低沉,“是日聞帝笑語頗失恆度”,全無往日鎮定自若的天子之氣。奏對還沒有結束,太監就送到一件密信,崇禎帝打開一看,大驚失色,急忙退入後宮。原來是昌平失守,起義軍即將兵臨城下了。

當天傍晚,起義軍先頭部隊到達北京北面的土城(即元大都北面城牆遺址)。十七日,起義軍到達北京城下,開始攻城。當時京城的景象是“人心惶急,莫知所措。士大夫相見,唯唯否否,或曰無害,或曰奈何?惟議巡街閉門,無一勝算也。

”崇禎帝則是“仰天長號,繞殿環走,拊胸頓足,嘆息通宵,大呼:‘內外諸臣誤我,誤我!’倉皇召對,人人戰慄無策,噤不發聲。”襄城伯李國禎所統率的京兵三大營屯紮於城外,起義軍一到就立即全部投降,火炮等器械轉手成了起義軍的攻城利器。十八日,起義軍架起飛梯猛攻西直、平則(今阜城)、彰義(今廣安)三門,“反炮攻城,轟聲震地”。

李自成進取北京的設想是希望崇禎帝主動獻城投降。於是,他派在宣府投降的太監杜勳和昌平守陵太監申芝秀進入城內,敦促崇禎帝認清形勢,及早投降。杜勳告訴崇禎帝“(起義軍)鋒不可當”,要崇禎帝“自為計”;申芝秀則要崇禎帝“避位”。崇禎帝左右為難,陷入極度矛盾之中。他不願一口拒絕杜勳和申芝秀的勸告,因此,指使親信太監繼續同杜、申二人談判,希望通過討價還價爭取到一個比較體面的條件,還可以藉此拖延時間,等待各地勤王之兵的到來。談判一直持續到十八日晚,起義軍忍無可忍,開始攻城。彰義門首先被起義軍攻破,起義軍進入北京外城,當晚又攻入內城。崇禎帝得到消息後,“

徘徊殿廷,憂懣計無所出。”太監張殷跑到崇禎帝面前,說有退敵之計。崇禎帝忙問何計,張殷答道:“賊若果然入城,直須投降便無事矣。”氣得崇禎帝一劍將其砍死。到了此時,崇禎帝后悔沒有早日遷都,於是,他命皇親國戚鞏永固、劉文炳等召集家丁護駕,想要突圍逃命,得到的答覆是人心已散,無人可調。他仍不死心,手持三眼槍帶著一批太監像沒頭蒼蠅似的向齊化(朝陽)、安定門亂竄,齊化門的守門太監懷疑宮內有變,把崇禎帝一行當成了起義軍,矢石相攻,崇禎帝一行只好轉向安定門。到達安定門後,守門太監又不給開門,崇禎帝看到已無衝出重圍的可能,只好回到皇宮,與太監王承恩一同自縊於萬歲山(俗稱煤山)。

三月十九日,起義軍進入內城,城內居民“設香案,粘黃紙一條”,書寫“大順永昌皇帝萬歲萬歲萬萬風”,熱烈歡迎起義軍進入北京。北京陷落,僅用一天的時間。


歷史的小學生


為什麼李自成沒費多大勁就把北京城給打下來了,是這樣嗎?

沒費多大的勁?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太沒有水平了,

李自成打到北京城哪是經過生死博擊的,只所以圍住了京城,哪是一路殺奔而來且以成氣候,王者之氣,哪是擋不住的,

打到北京城也是費了很大勁的,並不是輕而易舉的,

話說回來…北京城的守備力量在哪時並不是很強,而在外作戰的皇家軍事力量其實還是很強的,只不過遠水解不了近渴,回援無力罷了,

正因此讓李自成鑽了個空子,才造成了大明最後的無奈,

其實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也並不輕忪,也是費了很大精力的,只不過史書上一筆帶過,沒有過多的描述罷了。

本人的一點小理解,也許並不詳盡,望理解。











與風互語


明朝,上是極其具有特色的一個朝代,出了很多各種性格的皇帝,1644年,李自成親率大軍東征,這時候明朝的西北、西南地區,已經被李自成、張獻忠佔領,但明朝仍然佔據華北、江南等廣大地區。官員的記載,這個時候明朝的病歷應該還有30餘萬“,但是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期間,南方的40多萬軍隊根本沒去勤王救駕,坐視崇禎自縊,明朝滅亡,那麼明朝南方的軍隊到底在幹啥?他們為何不入京勤王呢?

第一,當時北京城剛剛飽受鼠疫的蹂躪。首先出現在山西的鼠疫已擴散到河北大名府、順天府等地。到崇禎十六年,也就是1643年,北京城也發生了鼠疫,地方誌上有“瘟疫,人死大半,互相殺食”的記載,崇禎十六年四月,北京每天死人上萬,街上連玩耍的小孩都見不到了。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北京共計20萬人死於鼠疫,而當時北京的人口總數在80萬到100之間, 可以說當時的北京應該是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第二、未做充分的準備。李自成親征的消息傳到北京後,崇禎最初決定抵抗,於正月二十六日派大學士李建泰“代朕親征”,結果李建泰毫無作為。三月初六,崇禎皇帝才正式發佈“命天下兵勤王”的詔書,並命令吳三桂、唐通、劉澤清率部入京,劉澤清接到詔書後,謊稱自己墜馬負傷,不能前往,他反而率軍南逃;吳三桂因遠離京城,需要攜百姓入關,所以耽誤時日;最終只有唐通率領八千人抵達北京。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率大順軍抵達居庸關,唐通率領所部直接開關投降。十七日,大順軍兵臨北京城下。而此時崇禎“命天下兵勤王”的詔書估計還沒抵達江南地區根據文獻記載,直到四月初一,以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領銜發佈了“號召天下臣民起義勤王捐貲急事”的南都公檄。四月初七日,史可法完成準備工作後,親自率兵渡江準備北上“勤王”。可就在第二天,史可法才接到崇禎皇帝已經在三月十九日自盡於煤山的消息。

第三、守衛北京兵力不足。當時守衛北京城的軍隊,名義上有10萬,其實剩下不到一半,按照明朝遺民張怡的說法,沒有上城牆的士兵,只有抽調三年太監上城牆。根據當時的宮中侍衛王世德明亡後著書《崇禎遺錄》,書上明確說:“野史雲宦官獻城,非也”。當時守城的3000太監基本上都犧牲了。

因此,如果沒有這場鼠疫,崇禎皇帝早日做準備,及時命令各地兵馬進京勤王,北京城就能組織有效的抵抗,從而等來吳三桂、史可法等人的救兵,對李自成的軍隊形成合圍之勢,僅僅靠李自成的三萬餘眾,想要打進北京城,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君有凌有


前言:李自成進軍北京的時候,明朝在北方已經沒有重兵集團可以進行抵抗了。除了寧武關一戰之外,李自成基本上是暢通無阻,兵鋒直抵北京城下。


明朝末年,在明清松錦大戰之後,明朝政府只剩下了三大重兵集團:

吳三桂遼東軍團;

左良玉兵團;

孫傳庭陝西三邊精兵集團。

但是,隨著李自成農民軍在河南的發展壯大,李自成先是攻取洛陽,然後又包圍開封。

為解開封之圍,1642年,左良玉兵團與李自成在朱仙鎮展開大戰,結果左良玉大敗,所部精銳損傷慘重,被迫退入湖北。

為了重整旗鼓,左良玉在湖北蒐羅散兵遊勇,招降納叛,很快又建立了一支近三十萬人的軍隊,號稱百萬大軍。實際上這支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毫無戰鬥力,已經不堪大用。

緊接著,孫傳庭的三邊精兵與李自成進行了數次大戰,雙方各有勝負。但是,性格急燥的崇禎皇帝根本不給孫傳庭休整訓練的機會,一味催促逼迫孫傳庭與李自成決戰。

最終孫傳庭戰敗,李自成乘機攻入西安;孫傳庭戰死,其殘部在總兵高傑帶領下,逃往安徽一帶。

而遼東的吳三桂軍團,雖然精銳,但人馬不多,防禦清軍已經很吃力了,根本就不可能增援關內的戰場。

因此,1644年初,在李自成進軍北京的時候,明朝政府在北方已經沒有大兵團可以抵抗李自成的進攻了。

當時明朝政府在北方只有這些兵力來對付李自成了:

1.大學士李建泰奉命出京督師的幾千人馬。

這路人馬一出京城,士兵們在沿途紛紛逃跑,最後,李建泰只剩500親兵,被迫進駐保定。後來農民軍一到,保定就被佔領,李建泰自殺未遂,當了俘虜。

2.山西巡撫蔡懋德率領的3000標兵。

這些兵力在太原城下一敗塗地,蔡懋德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

3.山西總兵周遇吉鎮守寧武關的2000明軍。



這部分人馬倒是給李自成大軍造成很大傷亡,可是李自成畢竟人多勢眾,最後周遇吉被殺,寧武關失陷。

4.大同總兵姜瓖所部明軍以及宣府總兵王承胤所部明軍,合稱宣大重兵;其實也沒有多少人馬,而且亳無作戰的打算。農民軍一到,這兩處明軍就出城投降了。

5.據守居庸關的薊鎮總兵唐通所部8000明軍。

唐通是唯一前往北京勤王的總兵官。可惜的是崇禎對其不放心,派太監到唐通軍中監軍。此舉使唐通極為氣憤。

唐通藉口北京效區地勢平坦,無法拒敵,移兵居庸關,可以憑險據守,拍拍屁股,立馬走人了。

李自成大軍到居庸關的時候,大同、宣府投降的消息已經傳到了這裡。於是,唐通也開關投降了。

6.北京城裡的京兵三大營。

這些明軍徒有虛名,平時既缺乏軍事訓練,到了此刻又缺少糧餉。而且將領不得管理,一切由監軍太監說了算。

因為沒有糧餉,士兵們飢餓困頓;農民軍剛到,他們就迫不及待地繳槍投降了。

以上這些明軍就是李自成沿途遇到的抵抗力量。除了周遇吉在寧武關血戰一場之外,其他的明軍都未作抵抗,接連投降了。

崇禎檄調各鎮勤王,只有薊鎮總兵唐通來了。吳三桂走的緩慢;左良玉被李自成駐紮在德安四府的白旺等七萬農民軍牽制,不敢動身。



(山東總兵劉澤清)

最絕的當屬山東總兵劉澤清!此人藉口騎馬時墜馬受傷,不能行動;而崇禎皇帝竟然還賞他40兩銀子當作醫藥費,讓他養好傷後,率軍前往保定堵截李自成大軍。

劉澤清不但不去勤王,反而把駐地洗劫一空,率兵南逃,最後竟成為著名的南明江北四鎮之一。


綜上所述,李自成進軍北京,一路上確實是沒費多大勁兒,進軍非常順利,暢通無阻地進入了北京城。


品茗讀史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二月初二,李自成開始渡過黃河率軍東征,目標直指明朝京師,而這次進攻僅用時一個多月,至三月十九日便攻破了北京城。那麼,李自成為何能夠如此迅速的攻破京城呢?

原因之一:一場席捲北方的瘟疫,京城內外防線空虛

從嘉靖年間開始,由於生態破壞和氣候異常,北方災害頻發,而這些災害在造成百姓流離失所的同時,老鼠也開始大量湧入人類聚居地,最終釀成了明末的這場大瘟疫。早在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太原等地便曾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瘟疫,史載“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

而到了崇禎六年(1633年),山西再度爆發鼠疫,而隨著百姓的逃難,這場鼠疫從第二年開始向外擴散。崇禎九年(1636年)至崇禎十年(1637年),與興縣隔河相望的陝西榆林府、延安府開始相繼遭災。

崇禎十三年(1640年),鼠疫開始蔓延至河北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等地。到崇禎十四年(1641年),大名府“春無雨,蝗蝻食麥盡,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廣平府、順德府、真定府也開始爆發瘟疫,“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

而到了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瘟疫開始從河北地區蔓延至北京,史載“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贅肉隆起,數刻立死,謂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間又有嘔血者,或一家數人並死。”這裡面所說的“疙瘩瘟”,便是對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結腫大的稱呼。

崇禎十六年(1643年),疫情在不斷擴大的同時,鼠疫也開始變種,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腺鼠疫開始轉化為了肺鼠疫。夏燮《明通鑑》記載“京師大疫,死者無算”,《崇禎實錄》則記載“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甚至已經到了無人收屍的地步。

根據史學家的不完全統計,明朝萬曆和崇禎年間的兩次大鼠疫,至少造成了陝西、山西、河北三省上千萬人死亡,僅北京城便死亡了20萬以上,佔北京當時人口的20%甚至更多,一時間京城連叫花子都找不到了。

這次規模巨大的瘟疫,可以說直接摧毀了明朝京師內外的防線。一方面,明朝末期衛所制已經全面崩潰,最精銳的部隊便是九邊重鎮,而這場瘟疫直接便摧毀了大同、山西、薊州、宣府等鎮,導致陝西至京城之間變成了一片坦途,李自成幾乎毫不費力的便殺到了北京城下。

另一方面,明朝留守京師的十萬軍隊,在這場瘟疫中直接損失過半,面對已經殺到京城的闖軍,守城將官甚至不得不低聲下氣求人守城,卻仍然“逾五六日尚未集”,最後連三四千宮中太監都上了城牆。而即使如此,城牆上平均五個城垛才有一個士兵,瘟疫中的守城明軍“鳩形鵠面,充數而已”。

原因之二:崇禎猶豫不決,朝廷反應遲鈍

在李自成建立政權,並向京城挺進之時,明朝又在幹什麼呢?答案是崇禎在猶豫,而猶豫的內容便是該不該南遷。早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大臣李明睿便勸說崇禎放棄北京,儘快南遷,崇禎雖有南遷之意,卻又害怕大臣們反對,因而始終沒有下定決心。

就在崇禎猶豫之時,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李建泰毛遂自薦前去平叛,結果卻毫無作為,一路敗退回保定。到二月底,形勢便已經是急轉直下,李建泰也上書說“賊勢大,不可敵矣。願奉皇太子南去”。

眼看情形日益危急,崇禎這才在三月初四正式提出南遷之議,結果卻遭到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對,眼看南遷不成,崇禎這才開始想辦法鞏固京城城防。正如前文所述,京城內外此時已經是極度空虛,想要頂住李自成的進攻,便只能自外抽調兵力,於是在三月六日,崇禎發佈了“命天下兵勤王”的詔令,並詔令吳三桂、唐通、劉澤清率兵回京。

結果,劉澤清根本沒有奉詔,而吳三桂則由於距離較遠,加上裹挾百姓入關行軍速度較慢,遲遲未能到達,三人之中只有唐通率領八千人抵達京城。正是由於崇禎的猶豫不決,導致朝廷喪失了最佳的應對時機。

原因之三:前線不戰而降,勤王之師不見蹤影

自崇禎發佈勤王詔書之後,結果劉澤清、左良玉、黃得功等人要麼拒不奉詔,要麼陽奉陰違根本不出兵,也只有唐通、吳三桂率兵勤王,可惜還是沒能趕得及。

唐通率軍趕回後,崇禎命唐通率軍與監軍杜之秩一起駐守居庸關,闖軍殺到之後唐通出戰,而杜之秩卻開關投降,腹背受敵的唐通也只能選擇投降。居庸關告破,京城的最後一道防線就此丟失。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軍抵達北京城下,京城內守軍雖然不多,但如果據城堅守,必然也能堅守十天半個月。然而,十七日夜,守城太監曹化淳便打開了外城廣寧門,導致京城外城失守。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又主動打開了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結果京城內城也宣告失守。

前線敗的如此之快,就算當時還有勤王兵馬,也根本來不及趕回來。例如吳三桂,當京城失守之時,他才率軍剛剛抵達山海關


香茗史館


是的,直接原因是明朝變節者太多,李自成從陝西一路打向北京,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到北京城下,還是變節者打開了城門。

下面簡要說一下李自成進京的過程,並用耶穌會士的相關記錄作為參考。

1644年一月,李自成東征,目標就是北京。

二月初二(3月10日)渡過黃河攻下汾州(今汾陽)、陽城(今晉城市陽城縣)、蒲州(今永濟),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很快在一個月時間內打下了山西。

說一點:二月十六日(3月24日),因為明朝代州總兵周遇吉憑城固守,給李自成軍造成重大殺傷,雙方大戰十餘日,最後周遇吉因兵少食盡,退守寧武關。在寧武關周遇吉又悉力拒守,最後火藥用盡,力戰而死。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攻克了寧武關。前後十幾天內,李自成軍陣亡將士17萬餘人。李自成下令對寧武關屠城。這根本不是什麼仁義之師。

接下來一路沒有遇到什麼抵抗,明朝的文武官員包括太監都投降了。

三月十七日(4月23日),李自成部抵達西直門外。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人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李自成開出條件:在西北一帶給李自成封王,要商銀100萬兩;李自成隨後可以為朝廷內部平寇、助剿遼藩;不來朝見皇帝。但雙方談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

崇楨絕望前往景山自縊山自縊。

當時在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士也有相關記載,若干細節看著讓人感慨。

早在1642年6月,朝廷就命令湯若望協助鑄造大炮。結果造了20門,在城外試射,效果很好。崇禎很高興,下令鑄造500門總量不超過60磅(約55斤)的新型炮,這樣士兵能扛在肩膀上。但實際有沒有造,沒有後續記載。

然而,歷史發展的結果證明湯若望的努力是徒勞的。李自成進軍北京的一路上,明軍的變節行為比比皆是,到北京城下是依然如此。火炮的力量擋不住變節的行為。

當崇禎聽說李自成軍進城後,他立刻騎上馬,帶著少數幾個追隨者向南城的大門逃去。但是,南門上那些叛變的太監們指揮士兵用湯若望造的大炮向崇禎帝開火。崇禎被迫返回。湯若望看見他騎馬從耶穌會士們的住所前經過。

崇禎帝只能回到紫禁城,崇禎皇帝命令皇后懸樑自盡,令三個兒子躲藏起來。他試圖殺死15歲的女兒,以避免她落入叛軍之手。為了擋住父親的刀劍,可憐的女孩失去了手臂逃走了。然後崇禎皇帝爬上了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縊而死。(本段大意,摘自美國人鄧恩的《一代巨人》)

耶穌會士說的沒錯,是普遍的變節投敵行為讓李自成一路暢通殺進了北京。

結束語:

1、變節者太多,原因是什麼?是不是明朝已經把民心喪失殆盡了?是的。

2、李自成與崇禎談判破裂,據說是因為拿不出100萬兩銀子,而後來李自成在京城搜刮出了7000萬兩。這說明了什麼?樹倒猢猻散,沒人願意為明朝盡力,還是失去人心。

3、崇禎帝繼位後求治心切,但是剛愎自用,用人又不專,狠於殺戮有過之臣,但是優柔寡斷,終於讓形勢惡化到不可收拾。可嘆。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李自成之所以能輕易地把北京城打下來,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天災人禍”造成的。

明朝末期的時候京營頹廢,在李自成的順軍面前障礙只有邊兵而已。順軍先橫掃了北京西側的宣府、大同兩鎮,又收降了薊鎮兵,然後趁著明朝調兵遲緩的時機,在僅存的遼西明軍入援之前迅速攻破了北京。

一、天災

1644年,農曆3月15日,闖王李自成率大順軍抵達北京城北郊的居庸關。這裡是北京城的最後一道天險,然而關隘卻無人防守,明朝總兵唐通出降。實際上1644年3月李自成所面對的北京,實際已是一座瘟疫所籠罩的城市了。這場瘟疫,是從崇禎六年到崇禎十七年間流行,發源地大致在山西的興縣,然後到大同,再到潞安。接著,瘟疫傳到陝西的榆林等地。緊接著瘟疫也傳播到了北京城裡面,在這場瘟疫中死去的人不計其數,其中駐在北京的明朝軍隊也無一倖免於瘟疫的,雖然說當時在北京的明朝軍隊,名義上說有十來萬,大疫過後,少了一半。而且當時李自成的隊伍殺過來時,能上京城城牆上防守的軍人,連一萬人都湊不齊,怎能抵擋李自成的精銳之師呢?這也是李自成能輕易把北京城打下來最直接的原因了,因為無人可防。

二、人禍

當年李自成從西安出發的時候,實力根本沒有多大,人也不多才6萬軍隊,劉宗敏帶著兩萬前鋒(自稱五十萬)、李自成帶了四萬人(自稱百萬),氣勢洶洶地宣佈要推翻明廷、號召地方官吏獻土投降。沒想到這支自稱一百五十萬的大軍居然把山西十幾萬明軍嚇住了,直接就投降順軍,自然山西是不攻自破了,控住了山西。李自成在東征的時候寧武之戰的勝利為他之後成功攻城奠定了基礎,明將周遇吉前後就守了一天,然後就被擊敗了。而這一戰勝利的原因居然是周遇吉是把大順軍的檄文信以為真,所以棄城逃跑,放開了通往燕京的大道逃去西北面的寧武關,估計是在想“你們不來我這邊搗亂就行了”,但李自成此戰的真實目的是為了保證西安的安全,就離開大道追了過去,趕到寧武城下把他消滅了。

明軍的投降,加入了順軍。打仗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軍餉了,之前明軍的軍餉都是明朝的朝廷給的,現在投靠了順軍,自然這軍餉要李自成的順軍給了。但是一下順軍就多了十多萬的明軍,李自成反而有點養不起了。

李自成於是不想再打下去了,想去和崇禎皇帝和解,讓崇禎把皇帝的位子給他,並把所有的銀子都交出來。這樣他既能做了皇帝,又能養活十多萬的明軍了。崇禎皇帝礙於面子,如果把皇帝的位置給了李自成,自然是一件十分丟臉的事情。崇禎皇帝拒絕了李自成的建議,還揚言說,“要命有一條,但是要錢沒有,軍餉更不會給李自成。”


此時的李自成想法發生了改變,一定要推翻明朝。李自成當時無法想象堂堂大明朝廷連區區一百萬兩都拿不出來。而劉宗敏大怒,跳起來氣憤地說:“這狗皇帝,他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啊。”拿下燕京,我們把他的銀子都搬出來。

其實李自成去攻打北京城也是被迫的,如果不是崇禎皇帝要面子的話,也許不會加速了北京城那麼快就被攻下來了。綜合兩個方面來看,李自成之所以能輕易攻下北京城是因為:“天助”一場瘟疫,幾乎把明軍的戰鬥力幾乎削減到不堪一擊。明軍的人心不齊,說投降就投降了,李自成的成功幾乎是不戰而勝的。

以上是個人的淺談,如有錯誤的地方,請斧正。


新一聊歷史


首先,李自成當時打北京還沒有拉開陣勢,北京已經投降了,所以不費吹灰之力就進入北京。

讓我回顧一下歷史:

1644年4月22日,李自成部至昌平,抵沙河,守備太監杜勳投降。

4月23日到達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炮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

4月23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打開外城西側的廣寧門,李自成部進入今天覆興門南郊一帶。

4月24日,李自成派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但談判失敗了。

《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

4月25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打開正陽門,闖王劉宗敏部進入北京,這天中午,李自成在太監王德化帶領下從德勝門進入紫禁城。

此時的崇楨,先是和太監王承恩上了煤山看了一下局勢,然後返回乾清宮,此時大臣基本都逃了,於是崇禎前往景山自縊,史稱甲申之變

可惜的是,李自成只在紫禁城當42天皇帝就結束了!成立一天之後,李自成的大順皇帝就開始了逃亡道路,王朝被滅。



從小愛歷史


對於李自成而言,崇禎十三年(1640)是一個很關鍵的年份。在此之前,李自成造反十年,卻根本沒有半點成事的樣子,他的老前輩高迎祥等諸路“義軍”在明軍的圍剿下灰飛煙滅,就在崇禎十二年的時候,洪承疇令曹變蛟在潼關設伏,李自成大敗,僅餘18騎套入了陝南商洛山中,農民起義遂陷入低潮。

但為何短短四年的時間,李自成就能輕易攻入北京,覆滅清王朝呢?
洪承疇在1639年基本消滅了李自成的有生力量之後,被調任薊遼總督,把鎮壓農民軍的陝西兵掉到了山海關一些,與馬科、吳三桂兩鎮合併,防禦皇太極。

到了1640年冬,皇太極再次發起對明廷的強大攻勢,攻擊寧遠和錦州一線,遼東危急!為了挽救遼東,明廷於崇禎十四年蠢,調集了最後的有生力量,合計八總兵,計精銳十三萬人,集結寧遠,與清軍會戰。

這十三萬人馬,是大明王朝最後的精銳,其中有長期在遼東與清軍對戰的,也有10年來到處追著農民軍跑的,總而言之,十三萬人馬集結寧遠,明廷再沒有可戰之兵去鎮壓陝西、河南的流寇。

而這一戰,一直打到了崇禎十五年,最終的結果是,被圍在松山半年之久的明軍主力,在糧食殆盡後,或亡或降,寧錦防線崩潰不說,朝廷再也沒有一支主力可以用來鎮壓李自成。

可以這樣說,正是皇太極對遼東的用兵,使得李自成坐大,而在松山之戰中盡滅明軍主力,使得關中和中原一線,再沒有一支軍隊能夠阻擋入蝗蟲鋪天而來的農民軍。

李自成也是在崇禎十三年的時候,從商洛山中殺出來,提出了所謂的“均田免賦”的口號,使其軍隊滾雪球一般暴漲,他的敵人,只剩下一個沒有一支精銳可用的孫傳庭。

對於孫傳庭而言,李自成的老前輩高迎祥之流,都是手下敗將,但時間到了崇禎十三年,孫傳庭之前倚仗的精銳早已經全部被集結到了寧遠一線,他要繼續剿匪,就只有重新編練新軍,也就是秦軍。可他面臨的問題十分之嚴重,首先,朝廷已經沒有錢了,大半的國庫收入,都耗在了遼東,而加徵的三響使得本已經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的陝西人民更加怨聲載道。他的敵人,不是一個李自成,而是千千萬萬的活不下去的明朝老百姓,

單純就軍事素養而言,李自成差孫傳庭很多很多。但就可以調用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孫傳庭遠遠不如李自成。李自成不納糧,使得農民軍的規模成幾何倍的增長,李自成可以打到哪裡,就到哪裡“追贓助響”,搶官紳富戶的錢糧,可比收稅來得快來得多得多。

不缺糧不缺人的李自成對上沒錢和一群衛所軍的孫傳庭,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兩線作戰的明廷,就像風箱裡的耗子,急於掉洪承疇剿流寇,使得遼東戰局徹底崩壞,精銳盡喪,而孫傳庭在陝西,又沒有經濟補充,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編練出一支正規軍來,而到了形勢危急之事,他手下的陝西賀人龍,湖廣左良玉,保定虎大威,以及其他幾路小總兵,在百萬農民軍的巨大壓力下,尾大不掉,不能協調配合,孫傳庭根本指揮不動,最終導致了崇禎十五年圍剿的失敗。

此後的幾次戰役,皆是這般情形,崇禎急於求成,迫孫傳庭進兵,最終導致汝州大敗,這一敗,明軍徹底沒有資本,到了崇禎十六年,孫傳庭還沒有緩過氣來,又被崇禎逼迫出師潼關,明軍大敗,李自成一日內追殺四百里地,明軍損失了四萬餘人,孫傳庭戰死。

自此,擺在李自成面前的就是一條光明大道,路上再沒有一個對手,沒錢沒兵沒將而又分崩離析的各路勤王軍,再也不能抵擋李自成,自然攻入北京也就是遲早的問題而已。


江畔初見月


明朝末年的時候,明王朝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等原因,國力嚴重衰退。

面臨著強大的外患入侵,明王朝為了應付其沉重的防務負擔,對社會攤派繁重的苛捐雜稅。

老百姓不堪重負,紛紛起來抗爭,抗爭又導致災荒和疫病的後果成倍擴大。

在李自成準備攻城的1644年3月份,北京城已經是一座疫病蹂躪的鬼城了。

這場大疫(腺鼠疫)是在崇禎十六年,也就是北京城被攻破的前一年,由陝西經河北傳人北京城的。明人當時的筆記這樣記載:“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堪稱是一場超級大瘟疫”“瘟疫,人死大半。互相殺食”......

這場大疫共奪走了20萬北京人的性命,也就是說,每四、五個北京人中,就有一個人死去。當時在北京的十來萬明朝軍隊,在大疫過後,已經少了一半了。

到了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北京的大疫已經基本平息了。但是此時能上城牆防守的明朝軍人,已不足一萬人了,而且都是吃不飽飯的老弱病殘。後來,崇禎帝朱由檢又下讓三、四千太監上了城牆參加守衛。

此時的明朝軍隊內部軍心渙散,士兵鬥志全無。期中,有的守城將士已在前期被喬裝成普通老百姓的順軍先鋒部隊給收買了。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上午,順軍開始攻城時,城外的三大營兵一觸即潰。順軍隨即掉轉繳獲來的京營火炮,反過來直接攻打北京城。再加上內應的配合,李自成的順軍幾乎沒遇到什麼抵抗,就攻進了城門。

見李自成的順軍攻進來,城內民眾甚至主動打開內城城門,貼出“順民”字樣,焚香迎接李自成的順軍。李自成的順軍順利攻破北京內城各門。

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遂命後宮嬪妃盡皆自殺,親手砍殺了兩個公主,又讓三個皇子隨貼身太監出逃,然後跟太監王承恩逃至煤山,自縊而死。

經過兩天的戰鬥,北京宣告陷落,明朝滅亡。

李自成的確是沒費多大勁,就把北京城給打下來了。但是,明朝的滅亡並不是因為李自成的順軍有多厲害,而是有其必然性。就算李自成順軍沒有攻陷北京,北京也會被多爾袞帶領的清軍攻陷。(就在順軍初入北京之時,瀋陽的清廷也已決定出兵攻明。)

所以說李自成順軍對明王朝的襲擾,只不過是壓死明王朝最後的一根稻草而已。明王朝被滅亡的最終原因還是因為其晚期腐朽的統治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