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自成没费多大劲就把北京城给打下来了?是这样吗?

鹏友程


公元1644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的大顺军进抵居庸关,唐通和监军太监杜子秩献关投降,号称“北门锁钥”的京师天险落入大顺军之手。

大顺军进逼北京的消息传到朝廷后,崇祯帝和他的大臣们面面相觑,束手无策。三月十六日,大臣们商议退敌之策,但一个个“相顾不发一论”,拿不出丁点办法。由此可见这些大臣们对这个行将覆亡的王朝已不抱任何希望。同一天,崇祯帝故作镇定,按照常例考选诸臣,以抵御满洲军队和农民起义军以及筹措兵饷为题,挨次奏对。崇祯帝希望借这些表面文章安定人心。但实际上,整个朝廷,无论他个人或是大臣们,都已经感到末日的来临。据当时的明人刘尚友记载,崇祯帝在听取诸臣奏对时根本心不在焉,或左顾右盼,右斟茶磨墨,或情绪暴躁,或情绪低沉,“是日闻帝笑语颇失恒度”,全无往日镇定自若的天子之气。奏对还没有结束,太监就送到一件密信,崇祯帝打开一看,大惊失色,急忙退入后宫。原来是昌平失守,起义军即将兵临城下了。

当天傍晚,起义军先头部队到达北京北面的土城(即元大都北面城墙遗址)。十七日,起义军到达北京城下,开始攻城。当时京城的景象是“人心惶急,莫知所措。士大夫相见,唯唯否否,或曰无害,或曰奈何?惟议巡街闭门,无一胜算也。

”崇祯帝则是“仰天长号,绕殿环走,拊胸顿足,叹息通宵,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仓皇召对,人人战栗无策,噤不发声。”襄城伯李国祯所统率的京兵三大营屯扎于城外,起义军一到就立即全部投降,火炮等器械转手成了起义军的攻城利器。十八日,起义军架起飞梯猛攻西直、平则(今阜城)、彰义(今广安)三门,“反炮攻城,轰声震地”。

李自成进取北京的设想是希望崇祯帝主动献城投降。于是,他派在宣府投降的太监杜勋和昌平守陵太监申芝秀进入城内,敦促崇祯帝认清形势,及早投降。杜勋告诉崇祯帝“(起义军)锋不可当”,要崇祯帝“自为计”;申芝秀则要崇祯帝“避位”。崇祯帝左右为难,陷入极度矛盾之中。他不愿一口拒绝杜勋和申芝秀的劝告,因此,指使亲信太监继续同杜、申二人谈判,希望通过讨价还价争取到一个比较体面的条件,还可以借此拖延时间,等待各地勤王之兵的到来。谈判一直持续到十八日晚,起义军忍无可忍,开始攻城。彰义门首先被起义军攻破,起义军进入北京外城,当晚又攻入内城。崇祯帝得到消息后,“

徘徊殿廷,忧懑计无所出。”太监张殷跑到崇祯帝面前,说有退敌之计。崇祯帝忙问何计,张殷答道:“贼若果然入城,直须投降便无事矣。”气得崇祯帝一剑将其砍死。到了此时,崇祯帝后悔没有早日迁都,于是,他命皇亲国戚巩永固、刘文炳等召集家丁护驾,想要突围逃命,得到的答复是人心已散,无人可调。他仍不死心,手持三眼枪带着一批太监像没头苍蝇似的向齐化(朝阳)、安定门乱窜,齐化门的守门太监怀疑宫内有变,把崇祯帝一行当成了起义军,矢石相攻,崇祯帝一行只好转向安定门。到达安定门后,守门太监又不给开门,崇祯帝看到已无冲出重围的可能,只好回到皇宫,与太监王承恩一同自缢于万岁山(俗称煤山)。

三月十九日,起义军进入内城,城内居民“设香案,粘黄纸一条”,书写“大顺永昌皇帝万岁万岁万万风”,热烈欢迎起义军进入北京。北京陷落,仅用一天的时间。


历史的小学生


为什么李自成没费多大劲就把北京城给打下来了,是这样吗?

没费多大的劲?

这个问题提的有点太没有水平了,

李自成打到北京城哪是经过生死博击的,只所以围住了京城,哪是一路杀奔而来且以成气候,王者之气,哪是挡不住的,

打到北京城也是费了很大劲的,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话说回来…北京城的守备力量在哪时并不是很强,而在外作战的皇家军事力量其实还是很强的,只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回援无力罢了,

正因此让李自成钻了个空子,才造成了大明最后的无奈,

其实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也并不轻忪,也是费了很大精力的,只不过史书上一笔带过,没有过多的描述罢了。

本人的一点小理解,也许并不详尽,望理解。











与风互语


明朝,上是极其具有特色的一个朝代,出了很多各种性格的皇帝,1644年,李自成亲率大军东征,这时候明朝的西北、西南地区,已经被李自成、张献忠占领,但明朝仍然占据华北、江南等广大地区。官员的记载,这个时候明朝的病历应该还有30余万“,但是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期间,南方的40多万军队根本没去勤王救驾,坐视崇祯自缢,明朝灭亡,那么明朝南方的军队到底在干啥?他们为何不入京勤王呢?

第一,当时北京城刚刚饱受鼠疫的蹂躏。首先出现在山西的鼠疫已扩散到河北大名府、顺天府等地。到崇祯十六年,也就是1643年,北京城也发生了鼠疫,地方志上有“瘟疫,人死大半,互相杀食”的记载,崇祯十六年四月,北京每天死人上万,街上连玩耍的小孩都见不到了。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北京共计20万人死于鼠疫,而当时北京的人口总数在80万到100之间, 可以说当时的北京应该是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第二、未做充分的准备。李自成亲征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崇祯最初决定抵抗,于正月二十六日派大学士李建泰“代朕亲征”,结果李建泰毫无作为。三月初六,崇祯皇帝才正式发布“命天下兵勤王”的诏书,并命令吴三桂、唐通、刘泽清率部入京,刘泽清接到诏书后,谎称自己坠马负伤,不能前往,他反而率军南逃;吴三桂因远离京城,需要携百姓入关,所以耽误时日;最终只有唐通率领八千人抵达北京。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率大顺军抵达居庸关,唐通率领所部直接开关投降。十七日,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而此时崇祯“命天下兵勤王”的诏书估计还没抵达江南地区根据文献记载,直到四月初一,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领衔发布了“号召天下臣民起义勤王捐赀急事”的南都公檄。四月初七日,史可法完成准备工作后,亲自率兵渡江准备北上“勤王”。可就在第二天,史可法才接到崇祯皇帝已经在三月十九日自尽于煤山的消息。

第三、守卫北京兵力不足。当时守卫北京城的军队,名义上有10万,其实剩下不到一半,按照明朝遗民张怡的说法,没有上城墙的士兵,只有抽调三年太监上城墙。根据当时的宫中侍卫王世德明亡后著书《崇祯遗录》,书上明确说:“野史云宦官献城,非也”。当时守城的3000太监基本上都牺牲了。

因此,如果没有这场鼠疫,崇祯皇帝早日做准备,及时命令各地兵马进京勤王,北京城就能组织有效的抵抗,从而等来吴三桂、史可法等人的救兵,对李自成的军队形成合围之势,仅仅靠李自成的三万余众,想要打进北京城,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君有凌有


前言:李自成进军北京的时候,明朝在北方已经没有重兵集团可以进行抵抗了。除了宁武关一战之外,李自成基本上是畅通无阻,兵锋直抵北京城下。


明朝末年,在明清松锦大战之后,明朝政府只剩下了三大重兵集团:

吴三桂辽东军团;

左良玉兵团;

孙传庭陕西三边精兵集团。

但是,随着李自成农民军在河南的发展壮大,李自成先是攻取洛阳,然后又包围开封。

为解开封之围,1642年,左良玉兵团与李自成在朱仙镇展开大战,结果左良玉大败,所部精锐损伤惨重,被迫退入湖北。

为了重整旗鼓,左良玉在湖北搜罗散兵游勇,招降纳叛,很快又建立了一支近三十万人的军队,号称百万大军。实际上这支军队缺乏训练,军纪败坏,毫无战斗力,已经不堪大用。

紧接着,孙传庭的三边精兵与李自成进行了数次大战,双方各有胜负。但是,性格急燥的崇祯皇帝根本不给孙传庭休整训练的机会,一味催促逼迫孙传庭与李自成决战。

最终孙传庭战败,李自成乘机攻入西安;孙传庭战死,其残部在总兵高杰带领下,逃往安徽一带。

而辽东的吴三桂军团,虽然精锐,但人马不多,防御清军已经很吃力了,根本就不可能增援关内的战场。

因此,1644年初,在李自成进军北京的时候,明朝政府在北方已经没有大兵团可以抵抗李自成的进攻了。

当时明朝政府在北方只有这些兵力来对付李自成了:

1.大学士李建泰奉命出京督师的几千人马。

这路人马一出京城,士兵们在沿途纷纷逃跑,最后,李建泰只剩500亲兵,被迫进驻保定。后来农民军一到,保定就被占领,李建泰自杀未遂,当了俘虏。

2.山西巡抚蔡懋德率领的3000标兵。

这些兵力在太原城下一败涂地,蔡懋德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3.山西总兵周遇吉镇守宁武关的2000明军。



这部分人马倒是给李自成大军造成很大伤亡,可是李自成毕竟人多势众,最后周遇吉被杀,宁武关失陷。

4.大同总兵姜瓖所部明军以及宣府总兵王承胤所部明军,合称宣大重兵;其实也没有多少人马,而且亳无作战的打算。农民军一到,这两处明军就出城投降了。

5.据守居庸关的蓟镇总兵唐通所部8000明军。

唐通是唯一前往北京勤王的总兵官。可惜的是崇祯对其不放心,派太监到唐通军中监军。此举使唐通极为气愤。

唐通借口北京效区地势平坦,无法拒敌,移兵居庸关,可以凭险据守,拍拍屁股,立马走人了。

李自成大军到居庸关的时候,大同、宣府投降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这里。于是,唐通也开关投降了。

6.北京城里的京兵三大营。

这些明军徒有虚名,平时既缺乏军事训练,到了此刻又缺少粮饷。而且将领不得管理,一切由监军太监说了算。

因为没有粮饷,士兵们饥饿困顿;农民军刚到,他们就迫不及待地缴枪投降了。

以上这些明军就是李自成沿途遇到的抵抗力量。除了周遇吉在宁武关血战一场之外,其他的明军都未作抵抗,接连投降了。

崇祯檄调各镇勤王,只有蓟镇总兵唐通来了。吴三桂走的缓慢;左良玉被李自成驻扎在德安四府的白旺等七万农民军牵制,不敢动身。



(山东总兵刘泽清)

最绝的当属山东总兵刘泽清!此人借口骑马时坠马受伤,不能行动;而崇祯皇帝竟然还赏他40两银子当作医药费,让他养好伤后,率军前往保定堵截李自成大军。

刘泽清不但不去勤王,反而把驻地洗劫一空,率兵南逃,最后竟成为著名的南明江北四镇之一。


综上所述,李自成进军北京,一路上确实是没费多大劲儿,进军非常顺利,畅通无阻地进入了北京城。


品茗读史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二月初二,李自成开始渡过黄河率军东征,目标直指明朝京师,而这次进攻仅用时一个多月,至三月十九日便攻破了北京城。那么,李自成为何能够如此迅速的攻破京城呢?

原因之一:一场席卷北方的瘟疫,京城内外防线空虚

从嘉靖年间开始,由于生态破坏和气候异常,北方灾害频发,而这些灾害在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时,老鼠也开始大量涌入人类聚居地,最终酿成了明末的这场大瘟疫。早在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太原等地便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瘟疫,史载“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

而到了崇祯六年(1633年),山西再度爆发鼠疫,而随着百姓的逃难,这场鼠疫从第二年开始向外扩散。崇祯九年(1636年)至崇祯十年(1637年),与兴县隔河相望的陕西榆林府、延安府开始相继遭灾。

崇祯十三年(1640年),鼠疫开始蔓延至河北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等地。到崇祯十四年(1641年),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顺德府、真定府也开始爆发瘟疫,“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而到了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瘟疫开始从河北地区蔓延至北京,史载“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这里面所说的“疙瘩瘟”,便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

崇祯十六年(1643年),疫情在不断扩大的同时,鼠疫也开始变种,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腺鼠疫开始转化为了肺鼠疫。夏燮《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崇祯实录》则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甚至已经到了无人收尸的地步。

根据史学家的不完全统计,明朝万历和崇祯年间的两次大鼠疫,至少造成了陕西、山西、河北三省上千万人死亡,仅北京城便死亡了20万以上,占北京当时人口的20%甚至更多,一时间京城连叫花子都找不到了。

这次规模巨大的瘟疫,可以说直接摧毁了明朝京师内外的防线。一方面,明朝末期卫所制已经全面崩溃,最精锐的部队便是九边重镇,而这场瘟疫直接便摧毁了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导致陕西至京城之间变成了一片坦途,李自成几乎毫不费力的便杀到了北京城下。

另一方面,明朝留守京师的十万军队,在这场瘟疫中直接损失过半,面对已经杀到京城的闯军,守城将官甚至不得不低声下气求人守城,却仍然“逾五六日尚未集”,最后连三四千宫中太监都上了城墙。而即使如此,城墙上平均五个城垛才有一个士兵,瘟疫中的守城明军“鸠形鹄面,充数而已”。

原因之二:崇祯犹豫不决,朝廷反应迟钝

在李自成建立政权,并向京城挺进之时,明朝又在干什么呢?答案是崇祯在犹豫,而犹豫的内容便是该不该南迁。早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大臣李明睿便劝说崇祯放弃北京,尽快南迁,崇祯虽有南迁之意,却又害怕大臣们反对,因而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就在崇祯犹豫之时,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李建泰毛遂自荐前去平叛,结果却毫无作为,一路败退回保定。到二月底,形势便已经是急转直下,李建泰也上书说“贼势大,不可敌矣。愿奉皇太子南去”。

眼看情形日益危急,崇祯这才在三月初四正式提出南迁之议,结果却遭到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眼看南迁不成,崇祯这才开始想办法巩固京城城防。正如前文所述,京城内外此时已经是极度空虚,想要顶住李自成的进攻,便只能自外抽调兵力,于是在三月六日,崇祯发布了“命天下兵勤王”的诏令,并诏令吴三桂、唐通、刘泽清率兵回京。

结果,刘泽清根本没有奉诏,而吴三桂则由于距离较远,加上裹挟百姓入关行军速度较慢,迟迟未能到达,三人之中只有唐通率领八千人抵达京城。正是由于崇祯的犹豫不决,导致朝廷丧失了最佳的应对时机。

原因之三:前线不战而降,勤王之师不见踪影

自崇祯发布勤王诏书之后,结果刘泽清、左良玉、黄得功等人要么拒不奉诏,要么阳奉阴违根本不出兵,也只有唐通、吴三桂率兵勤王,可惜还是没能赶得及。

唐通率军赶回后,崇祯命唐通率军与监军杜之秩一起驻守居庸关,闯军杀到之后唐通出战,而杜之秩却开关投降,腹背受敌的唐通也只能选择投降。居庸关告破,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此丢失。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军抵达北京城下,京城内守军虽然不多,但如果据城坚守,必然也能坚守十天半个月。然而,十七日夜,守城太监曹化淳便打开了外城广宁门,导致京城外城失守。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又主动打开了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结果京城内城也宣告失守。

前线败的如此之快,就算当时还有勤王兵马,也根本来不及赶回来。例如吴三桂,当京城失守之时,他才率军刚刚抵达山海关


香茗史馆


是的,直接原因是明朝变节者太多,李自成从陕西一路打向北京,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到北京城下,还是变节者打开了城门。

下面简要说一下李自成进京的过程,并用耶稣会士的相关记录作为参考。

1644年一月,李自成东征,目标就是北京。

二月初二(3月10日)渡过黄河攻下汾州(今汾阳)、阳城(今晋城市阳城县)、蒲州(今永济),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很快在一个月时间内打下了山西。

说一点:二月十六日(3月24日),因为明朝代州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给李自成军造成重大杀伤,双方大战十余日,最后周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宁武关。在宁武关周遇吉又悉力拒守,最后火药用尽,力战而死。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攻克了宁武关。前后十几天内,李自成军阵亡将士17万余人。李自成下令对宁武关屠城。这根本不是什么仁义之师。

接下来一路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明朝的文武官员包括太监都投降了。

三月十七日(4月23日),李自成部抵达西直门外。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人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李自成开出条件:在西北一带给李自成封王,要商银100万两;李自成随后可以为朝廷内部平寇、助剿辽藩;不来朝见皇帝。但双方谈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

崇桢绝望前往景山自缢山自缢。

当时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也有相关记载,若干细节看着让人感慨。

早在1642年6月,朝廷就命令汤若望协助铸造大炮。结果造了20门,在城外试射,效果很好。崇祯很高兴,下令铸造500门总量不超过60磅(约55斤)的新型炮,这样士兵能扛在肩膀上。但实际有没有造,没有后续记载。

然而,历史发展的结果证明汤若望的努力是徒劳的。李自成进军北京的一路上,明军的变节行为比比皆是,到北京城下是依然如此。火炮的力量挡不住变节的行为。

当崇祯听说李自成军进城后,他立刻骑上马,带着少数几个追随者向南城的大门逃去。但是,南门上那些叛变的太监们指挥士兵用汤若望造的大炮向崇祯帝开火。崇祯被迫返回。汤若望看见他骑马从耶稣会士们的住所前经过。

崇祯帝只能回到紫禁城,崇祯皇帝命令皇后悬梁自尽,令三个儿子躲藏起来。他试图杀死15岁的女儿,以避免她落入叛军之手。为了挡住父亲的刀剑,可怜的女孩失去了手臂逃走了。然后崇祯皇帝爬上了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缢而死。(本段大意,摘自美国人邓恩的《一代巨人》)

耶稣会士说的没错,是普遍的变节投敌行为让李自成一路畅通杀进了北京。

结束语:

1、变节者太多,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明朝已经把民心丧失殆尽了?是的。

2、李自成与崇祯谈判破裂,据说是因为拿不出100万两银子,而后来李自成在京城搜刮出了7000万两。这说明了什么?树倒猢狲散,没人愿意为明朝尽力,还是失去人心。

3、崇祯帝继位后求治心切,但是刚愎自用,用人又不专,狠于杀戮有过之臣,但是优柔寡断,终于让形势恶化到不可收拾。可叹。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李自成之所以能轻易地把北京城打下来,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天灾人祸”造成的。

明朝末期的时候京营颓废,在李自成的顺军面前障碍只有边兵而已。顺军先横扫了北京西侧的宣府、大同两镇,又收降了蓟镇兵,然后趁着明朝调兵迟缓的时机,在仅存的辽西明军入援之前迅速攻破了北京。

一、天灾

1644年,农历3月15日,闯王李自成率大顺军抵达北京城北郊的居庸关。这里是北京城的最后一道天险,然而关隘却无人防守,明朝总兵唐通出降。实际上1644年3月李自成所面对的北京,实际已是一座瘟疫所笼罩的城市了。这场瘟疫,是从崇祯六年到崇祯十七年间流行,发源地大致在山西的兴县,然后到大同,再到潞安。接着,瘟疫传到陕西的榆林等地。紧接着瘟疫也传播到了北京城里面,在这场瘟疫中死去的人不计其数,其中驻在北京的明朝军队也无一幸免于瘟疫的,虽然说当时在北京的明朝军队,名义上说有十来万,大疫过后,少了一半。而且当时李自成的队伍杀过来时,能上京城城墙上防守的军人,连一万人都凑不齐,怎能抵挡李自成的精锐之师呢?这也是李自成能轻易把北京城打下来最直接的原因了,因为无人可防。

二、人祸

当年李自成从西安出发的时候,实力根本没有多大,人也不多才6万军队,刘宗敏带着两万前锋(自称五十万)、李自成带了四万人(自称百万),气势汹汹地宣布要推翻明廷、号召地方官吏献土投降。没想到这支自称一百五十万的大军居然把山西十几万明军吓住了,直接就投降顺军,自然山西是不攻自破了,控住了山西。李自成在东征的时候宁武之战的胜利为他之后成功攻城奠定了基础,明将周遇吉前后就守了一天,然后就被击败了。而这一战胜利的原因居然是周遇吉是把大顺军的檄文信以为真,所以弃城逃跑,放开了通往燕京的大道逃去西北面的宁武关,估计是在想“你们不来我这边捣乱就行了”,但李自成此战的真实目的是为了保证西安的安全,就离开大道追了过去,赶到宁武城下把他消灭了。

明军的投降,加入了顺军。打仗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军饷了,之前明军的军饷都是明朝的朝廷给的,现在投靠了顺军,自然这军饷要李自成的顺军给了。但是一下顺军就多了十多万的明军,李自成反而有点养不起了。

李自成于是不想再打下去了,想去和崇祯皇帝和解,让崇祯把皇帝的位子给他,并把所有的银子都交出来。这样他既能做了皇帝,又能养活十多万的明军了。崇祯皇帝碍于面子,如果把皇帝的位置给了李自成,自然是一件十分丢脸的事情。崇祯皇帝拒绝了李自成的建议,还扬言说,“要命有一条,但是要钱没有,军饷更不会给李自成。”


此时的李自成想法发生了改变,一定要推翻明朝。李自成当时无法想象堂堂大明朝廷连区区一百万两都拿不出来。而刘宗敏大怒,跳起来气愤地说:“这狗皇帝,他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啊。”拿下燕京,我们把他的银子都搬出来。

其实李自成去攻打北京城也是被迫的,如果不是崇祯皇帝要面子的话,也许不会加速了北京城那么快就被攻下来了。综合两个方面来看,李自成之所以能轻易攻下北京城是因为:“天助”一场瘟疫,几乎把明军的战斗力几乎削减到不堪一击。明军的人心不齐,说投降就投降了,李自成的成功几乎是不战而胜的。

以上是个人的浅谈,如有错误的地方,请斧正。


新一聊历史


首先,李自成当时打北京还没有拉开阵势,北京已经投降了,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北京。

让我回顾一下历史:

1644年4月22日,李自成部至昌平,抵沙河,守备太监杜勋投降。

4月23日到达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

4月23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李自成部进入今天复兴门南郊一带。

4月24日,李自成派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但谈判失败了。

《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载: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4月25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打开正阳门,闯王刘宗敏部进入北京,这天中午,李自成在太监王德化带领下从德胜门进入紫禁城。

此时的崇桢,先是和太监王承恩上了煤山看了一下局势,然后返回乾清宫,此时大臣基本都逃了,于是崇祯前往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

可惜的是,李自成只在紫禁城当42天皇帝就结束了!成立一天之后,李自成的大顺皇帝就开始了逃亡道路,王朝被灭。



从小爱历史


对于李自成而言,崇祯十三年(1640)是一个很关键的年份。在此之前,李自成造反十年,却根本没有半点成事的样子,他的老前辈高迎祥等诸路“义军”在明军的围剿下灰飞烟灭,就在崇祯十二年的时候,洪承畴令曹变蛟在潼关设伏,李自成大败,仅余18骑套入了陕南商洛山中,农民起义遂陷入低潮。

但为何短短四年的时间,李自成就能轻易攻入北京,覆灭清王朝呢?
洪承畴在1639年基本消灭了李自成的有生力量之后,被调任蓟辽总督,把镇压农民军的陕西兵掉到了山海关一些,与马科、吴三桂两镇合并,防御皇太极。

到了1640年冬,皇太极再次发起对明廷的强大攻势,攻击宁远和锦州一线,辽东危急!为了挽救辽东,明廷于崇祯十四年蠢,调集了最后的有生力量,合计八总兵,计精锐十三万人,集结宁远,与清军会战。

这十三万人马,是大明王朝最后的精锐,其中有长期在辽东与清军对战的,也有10年来到处追着农民军跑的,总而言之,十三万人马集结宁远,明廷再没有可战之兵去镇压陕西、河南的流寇。

而这一战,一直打到了崇祯十五年,最终的结果是,被围在松山半年之久的明军主力,在粮食殆尽后,或亡或降,宁锦防线崩溃不说,朝廷再也没有一支主力可以用来镇压李自成。

可以这样说,正是皇太极对辽东的用兵,使得李自成坐大,而在松山之战中尽灭明军主力,使得关中和中原一线,再没有一支军队能够阻挡入蝗虫铺天而来的农民军。

李自成也是在崇祯十三年的时候,从商洛山中杀出来,提出了所谓的“均田免赋”的口号,使其军队滚雪球一般暴涨,他的敌人,只剩下一个没有一支精锐可用的孙传庭。

对于孙传庭而言,李自成的老前辈高迎祥之流,都是手下败将,但时间到了崇祯十三年,孙传庭之前倚仗的精锐早已经全部被集结到了宁远一线,他要继续剿匪,就只有重新编练新军,也就是秦军。可他面临的问题十分之严重,首先,朝廷已经没有钱了,大半的国库收入,都耗在了辽东,而加征的三响使得本已经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陕西人民更加怨声载道。他的敌人,不是一个李自成,而是千千万万的活不下去的明朝老百姓,

单纯就军事素养而言,李自成差孙传庭很多很多。但就可以调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孙传庭远远不如李自成。李自成不纳粮,使得农民军的规模成几何倍的增长,李自成可以打到哪里,就到哪里“追赃助响”,抢官绅富户的钱粮,可比收税来得快来得多得多。

不缺粮不缺人的李自成对上没钱和一群卫所军的孙传庭,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两线作战的明廷,就像风箱里的耗子,急于掉洪承畴剿流寇,使得辽东战局彻底崩坏,精锐尽丧,而孙传庭在陕西,又没有经济补充,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编练出一支正规军来,而到了形势危急之事,他手下的陕西贺人龙,湖广左良玉,保定虎大威,以及其他几路小总兵,在百万农民军的巨大压力下,尾大不掉,不能协调配合,孙传庭根本指挥不动,最终导致了崇祯十五年围剿的失败。

此后的几次战役,皆是这般情形,崇祯急于求成,迫孙传庭进兵,最终导致汝州大败,这一败,明军彻底没有资本,到了崇祯十六年,孙传庭还没有缓过气来,又被崇祯逼迫出师潼关,明军大败,李自成一日内追杀四百里地,明军损失了四万余人,孙传庭战死。

自此,摆在李自成面前的就是一条光明大道,路上再没有一个对手,没钱没兵没将而又分崩离析的各路勤王军,再也不能抵挡李自成,自然攻入北京也就是迟早的问题而已。


江畔初见月


明朝末年的时候,明王朝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等原因,国力严重衰退。

面临着强大的外患入侵,明王朝为了应付其沉重的防务负担,对社会摊派繁重的苛捐杂税。

老百姓不堪重负,纷纷起来抗争,抗争又导致灾荒和疫病的后果成倍扩大。

在李自成准备攻城的1644年3月份,北京城已经是一座疫病蹂躏的鬼城了。

这场大疫(腺鼠疫)是在崇祯十六年,也就是北京城被攻破的前一年,由陕西经河北传人北京城的。明人当时的笔记这样记载:“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堪称是一场超级大瘟疫”“瘟疫,人死大半。互相杀食”......

这场大疫共夺走了20万北京人的性命,也就是说,每四、五个北京人中,就有一个人死去。当时在北京的十来万明朝军队,在大疫过后,已经少了一半了。

到了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北京的大疫已经基本平息了。但是此时能上城墙防守的明朝军人,已不足一万人了,而且都是吃不饱饭的老弱病残。后来,崇祯帝朱由检又下让三、四千太监上了城墙参加守卫。

此时的明朝军队内部军心涣散,士兵斗志全无。期中,有的守城将士已在前期被乔装成普通老百姓的顺军先锋部队给收买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上午,顺军开始攻城时,城外的三大营兵一触即溃。顺军随即掉转缴获来的京营火炮,反过来直接攻打北京城。再加上内应的配合,李自成的顺军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攻进了城门。

见李自成的顺军攻进来,城内民众甚至主动打开内城城门,贴出“顺民”字样,焚香迎接李自成的顺军。李自成的顺军顺利攻破北京内城各门。

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遂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亲手砍杀了两个公主,又让三个皇子随贴身太监出逃,然后跟太监王承恩逃至煤山,自缢而死。

经过两天的战斗,北京宣告陷落,明朝灭亡。

李自成的确是没费多大劲,就把北京城给打下来了。但是,明朝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李自成的顺军有多厉害,而是有其必然性。就算李自成顺军没有攻陷北京,北京也会被多尔衮带领的清军攻陷。(就在顺军初入北京之时,沈阳的清廷也已决定出兵攻明。)

所以说李自成顺军对明王朝的袭扰,只不过是压死明王朝最后的一根稻草而已。明王朝被灭亡的最终原因还是因为其晚期腐朽的统治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