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威正盛却小火慢炖,康熙在抗击沙俄的战争中为何如此不紧不慢?

静夜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康熙时代,并没有打过什么真正的强者。

康熙时代,主要的对手就是吴三桂、郑克塽、噶尔丹。

吴三桂其实只掌握云贵两省,兵力有限。吴三桂最初的兵力只有3万人,连同耿、尚二藩各9000人,总兵力不过5万。

虽然吴三桂反复临时增兵,三藩联盟总兵力也就10万而已。

他的盟友都是乌合之众,也不是一条心,不足为患。

康熙控制的地盘,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远强于吴三桂联盟。

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八旗满洲男丁数是154117人,蒙古男丁数是61560人,汉军与抚西汉人男丁数是45,849人,包衣汉人男丁数是239510人,合计50万人。

仅仅这些人就有50万,还有几十万绿营兵。

康熙只要不犯军事上的大错,只要用实力碾压就行了。

郑克塽的实力就更弱。当时台湾只有二三十万人口,勉强维持台湾明军3万多人的生存。

以这点人口和兵力,怎么可能同数亿人口的满清对抗?

所以打败郑克塽,也算胜之不武。

相比他们,噶尔丹要强大一些。

然而,噶尔丹所谓广阔的地盘,基本都是虚的,是所谓部落联盟。

甚至他出兵东征以后,噶尔丹自己的地盘都被窝里反抄掉了。

噶尔丹的主力大约是4万人,就蒙古骑兵来说已经不少了。

但是,这些骑兵是无法补充的,打一个少一个。而且噶尔丹的嫡系最多2万人,其余都是其他部落的盟友,也不可靠。

所以,打噶尔丹也是实力碾压,满清会越打越强,噶尔丹必然越打越弱。

当时以清军几十万军力,打败噶尔丹问题不大。

然而,这些都不是说满清军事实力有多强。

如果满清和沙俄主力硬拼,很有可能是打不过的。

大家注意,两次雅克萨之战,沙俄军队兵力都不多,第一次才400人,守着一些木头城寨。第二次也不过800多人,守着土寨。

然而,第二次清军攻打土寨的2000多清军围攻10个月才获胜,其实是拖垮了没有后援的雅克萨守军。

绝对优势,清军又有大炮尚且打了10个月!

如果沙俄出动几万人杀过来,清军恐怕是挡不住的。


对付沙俄,满清不愿意全面战争,因为这会导致沙俄的报复。

在满清看来,将入侵领土的沙俄赶走就行了,同时彻底消灭试图借助沙俄力量的噶尔丹就行了。


萨沙


因为和对付沙俄的渗透相比,玄烨还有更棘手的事情要去做。

沙皇俄国的渗透,从1643年便已经开始,当时沙俄雅库茨克长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于这年冬天越过外兴安岭,侵入黑龙江流域。此时的清帝国正在创业期,和北方人烟稀少的黑龙江流域相比,满洲人更渴望得到关内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的地盘。

之后整个顺治朝,清军都忙于消灭不断逃跑的明政府和对各地反叛的镇压,根本无暇考虑黑龙江的事情,虽然期间也曾出兵抗击俄军,并且斩获不少,但实质性效果不佳。也是这一时期,毛子得以在黑龙江流域大肆烧杀抢掠,修建多个堡垒。



一直到平定三藩之后,玄烨才有空闲问及东北事宜,这时康熙皇帝才了解到东北已经遭到了沙俄的入侵。对此,康熙先是多次予以警告,无果后才决定武力夺回被侵占的土地。

对于外兴安岭,康熙相对来说重视程度要差一些,但是黑龙江地区则不同,这里紧邻大清的龙兴之地,而且周围的科尔沁部落还是大清的内家人,不能丢了他们的忠心,所以无论如何,大清也是要稳住黑龙江的控制权的。


不过在准备期间,康熙王朝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平定台湾。不过清王朝还是对沙俄做出了对策,一方面命副都统郎坦、彭春和萨布素率兵百余名,以捕鹿为名,渡黑龙江,侦察雅克萨的地形、敌情;又派当地达斡尔、索伦族头人随时监视敌情变化;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沙俄军贸易,以封锁侵略者。另一方面令萨布素率部在瑷珲筑城永戍,并和家属一同进行屯垦,在瑷珲至吉林途中,共设驿站19个加紧造船,保证军粮由松花江、黑龙江及时运抵前线。然后清军开始一点一点的拔掉沙俄在黑龙江设立的哨站,确保最后决战时只留下雅克萨一座孤城。

差不多在1685年,也就是拿下台湾之后又过了两年,清王朝才做好决战的准备,并且出兵雅克萨,以绝对火力的优势打败了俄军。虽然后来俄军卷土重来,并以棱堡优势和清军相持数月,但最终弹尽粮绝,只能投降。

可以说整个对俄期间,清朝并没有废太大的功夫,虽然也是操了不少心,但是和西边日渐威胁自己的准格尔汗国相比,沙俄却又显得没那么要命了。所以在战后四年,清政府才和俄罗斯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而且对于俄罗斯的一些清政府看来无关紧要的要求,也都一并允许了。


火器工坊


先来看一下康熙一朝面临的问题吧!

三藩之乱确实已经撼动了清王朝的根基,但也只是撼动而已,并不能给清王朝致命一击。况且三藩之乱的始作俑者吴三桂也完完全全的不得民心,恐怕打着“兴明讨虏”旗号的吴三桂自己都忘了当时是谁勒死的永历帝朱由榔。

康熙一朝的棘手问题

康熙一朝基本上算是把疆域又重新打了一遍,而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国库匮乏,在康熙时期小冰河寒峰达到顶端,黄河屡次泛滥,因为这些天灾又导致本来就不稳定的民心动摇,民族矛盾的积怨频生,这是在统治圈范围内可以看到的,在统治阶级内部也产生了矛盾,皇子同室操戈已经产生了党争得端倪,百官纷纷附庸自己的靠山明争暗斗。那些前明的遗老遗少在很多方面和朝廷出现了微妙的对立关系,地方贪官污吏更是让朝廷的威严一步步丧失,西北准噶尔虎视眈眈觊觎中原,西藏达赖喇嘛对于清朝的态度也是摇乎不定,东北部清朝的龙兴之被沙俄势力渗透,东南部郑经依然在台湾做着土皇帝。

源自于准噶尔部的威胁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有一部分清朝妥协的原因,但对于清朝来说并没有吃亏,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实质控制过的蛮荒之地对于清朝统治者心中来说权重也没有那么大。如若大举用兵不仅后勤难以得到保障更有可能被准噶尔部趁虚而入,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也担忧东北地区被汉人趁机侵扰。雅克萨之战中沙俄被清朝打败,但由于噶尔丹的搅局让清朝和沙俄的谈判中出于被动地位。对于当时的清朝而言,准格尔才是最大的心腹之患,噶尔丹的野心犹如一根毒刺深深的扎在康熙帝心头。

或许很多人都不了解当时准噶尔部的实力,或者根据人数优劣便判断准噶尔部的实力,认为准噶尔部对于当时的清帝国来说剿灭他们不过是易如反掌。不可否认,人数是军事对抗中很重要的因素,但当时准噶尔部的强大远远可以弥补人数的劣势。

准噶尔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

准噶尔部的重骑兵战斗力不亚于入关前的八旗,沙俄都曾经在这支部队的铁骑下吃过大亏。当然还有著名的驼城战术,虽然后来被清军用子母炮等重火炮轰败,但驼城在准噶尔部周围可以说是无人能敌。沙俄为了利用噶尔丹遏制清朝,给提供噶尔丹提供的大量的火器,哈萨克人也在一些方面支援准噶尔。



准噶尔部虽然人数对比清帝国来说处于劣势,但在战斗力方面弥补了这一缺憾。准噶尔部当时火器的装备几乎达到全军的一半,剩下的便是能征善战的骑兵,其中准噶尔装备的火绳枪可谓是十分先进,曾经仅用300名装备火绳枪的步兵便大败车臣汗,更是俘虏了车臣汗国一万五千军民。

瑞典军官列诺特为准噶尔汗国铸造了15门4俄磅的加农炮和20余门10俄磅的臼炮,等其他轻型火炮。准噶尔军队既具备传统蒙古骑兵的优点、又有着新式武器的辅助,在早期准噶尔汗国和东蒙古及哈萨克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即使面对清帝国也是胜负兼半。这样的实力如果放在当时的进行着工业革命的欧洲也是碾压一片的存在。

在准噶尔部最强大时领土竟然一度高达700万平方公里,战略纵横线让准噶尔军队可攻可逃,而清军要千里奔波,即使士兵能短期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域环境全军满状态出击,那很多情况下也找不到敌军的主力,即使找到了对方也是以逸待劳。


在后勤方面,清军已经和后金时期不同,当年他们打到哪里抢到哪里,如今这些沿途的百姓都是清朝的子民,自然不能痛下杀手。只能从内地调集军粮,如果当年清朝把和准噶尔部的战争强行摊派到百姓头上,那可能在康熙一朝便能彻底歼灭准噶尔部,也不用等到乾隆时期了。

但康熙时期曾规定永不加赋,只减赋不加赋,康熙一朝更是五次减免赋税,这让当时的百姓长舒一口气。民心也逐渐向清朝靠拢,好不容易的来的成果康熙自然不会愚蠢的自毁根基,不然和一边下罪己诏一边追加三饷的崇祯帝有什么区别!所以康熙不会再犯这种低级错误!

宿敌

准噶尔部的强大和清朝自身的短板让清朝不得不重视这个已经独立建国的部落,虽然噶尔丹建国和清朝分庭抗礼,但是清朝一直把准噶部的叛乱当做国内的叛乱,一心剿灭而不是让它成为附庸国。清朝统治者知道,一旦给准噶尔部一丝喘息之力,那必将后患无穷。

综上所述

并不是康熙不紧不慢,表面原因是清政府看不上那块地方,那块地方的实质价值也不大,《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还有一部分占便宜的原因,《尼布楚条约》不是不平等条约,条约中明确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清朝对其的主权已经达到了清朝的战略意图。但清朝的确作出了让步,让步的原因除了清朝对其地区的控制力弱外之外更多的方面就是西北的心腹之患准噶尔部!

补充

准噶尔汗国的继位之汗也是个个出众,策妄阿拉布坦和清朝联合夺取了噶尔丹汗位后在他的带领下准噶尔汗国进一步壮大。虎父无犬子,其子噶尔丹策零时期准噶尔汗国更是达到鼎盛,可谓是真正的雄霸西域!
清朝和沙俄的对持双方都有鞭长莫及的成分,而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可谓是真正上演了强龙狂压地头蛇!


明月清风阁


中国自明朝中期后,科技和生产力水平已大幅度落后于西方。反映在军事上就是武器装备严重落后。当时世界上,随着科技进步,历史上一再发生过的,蛮族依仗野蛮勇武征服文明世界的悲剧,到17世纪时在大部分地区已经不再上演了。然而在东亚,原始的女真族却依然凭着骏马弯刀灭亡了拥有高度文明的明朝。虽然原因很复杂,但火器落后,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以火器遏制蛮族的进攻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女真骑兵虽然横扫东亚,但遇到来自西方的势力后,其装备和战法落后的缺陷就一览无余了。

从十七世纪初俄国侵入远东后,当时正处于战力巅峰的八旗军就与他们发生了碰撞。首战乌扎拉村,满清两千零二十名索伦骑兵夜袭哈巴罗夫的一百零六名哥萨克,结果死了六百七十六人,而且夺走了好几门大炮,还被夺走带有三、四个眼的小统十七支、旗八面、马八百三 十匹,另外还有不少人被俘,哈巴罗夫方面只伤亡二十八人。满清最精锐的索伦兵以绝对优势兵力偷袭一帮俄国土匪,竟打成这个结果,除了武器和战术代差,没有别的解释。

1655年3月13日,清朝顺治帝派遣轻车都尉明安达礼率兵一万围攻由捷潘诺夫带领的五百哥萨克驻守的呼玛尔斯克堡,激战三周后,清军损失巨大,弹药粮饷耗尽,被迫撤退,大量武器被俄方缴获,人员死伤多的无法统计,而俄方有107人被打死。

这一时期,清朝唯一一次比较大的胜利是沙尔虎达1654年三月在一百名朝鲜火枪兵支援下取得的。此战清军也是靠人数绝对优势消灭了四百名哥萨克,但如果没有朝鲜火枪兵参战,取胜希望也很渺茫。

经过这几次作战,满清已经知道了俄罗斯的厉害,其实很不愿意与他们作战,康熙说:“俄罗斯乃鸟寒之国,朕若发兵,必全军覆灭”,惧怕心态已经很明显了。

但俄罗斯步步深入,严重威胁了满清龙兴之地,他们又不得不抵抗,所以才有了两次雅克萨战役。满清已经很清楚,如果对等较量根本不是对手,速战速决更是幻想,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俄罗斯重心远在欧洲,隔着万里之遥,兵力物资在远东很有限,而且难以得到补充的劣势。因此他们就采取以绝对优势的人力长期围困的办法拖垮对方,所以他们不求迅速取胜,而是用所谓稳扎稳打的办法,最终以数万兵马逼得只有几百名匪徒的俄国讲和,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东西方开始接触,但甫一交手,西方就发现中国科技落后,已经不堪一击了。西班牙在占领菲律宾后,殖民者在给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报告中建议,只需6000西班牙火枪兵就能征服中国。无独有偶,一百多年后,俄国使臣尼古拉在给沙皇的报告中也建议,只需2000俄国正规军就能获得长城以外全部土地。这些殖民者可不是狂妄无知的人,他们都是目光深邃,经验老道的战略家,在长期的殖民掠夺和列强争霸活动中,他们练就了如何分析看待其它国家和民族实力的明锐洞察力,他们提出的征服中国所需的兵力数据,不是痴人说梦,而是有着科学依据的,并在以后被一再证明了的。

雅克萨之战,数万清军打不赢几百个缺衣少食的匪徒, 一个处于“盛世”的国家在自己家门口攻打跋涉一万多公里而来的几百个匪徒据守的雅克萨城,竟然死伤数千士兵还打不下来,最后还要以割让土地来换取和平。

如果不是西班牙人因为在与英国的争霸中失败,无暇顾及中国;如果不是俄国人在克里米亚深陷战争泥潭难以自拔,无力增兵远东,那么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年代很可能提前两三百年到来。





烧死的火


清康熙与沙俄的战争是指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位于黑龙江上游左岸,今漠河额尔古纳河对岸,原为中国领土,后《瑷珲条约》将此地割让。

至于康熙为何在抗击沙俄侵略中不紧不慢,是因为雅克萨之战本就是一场小规模的战役。



雅克萨之战背景

此战发生时,正是沙俄的急剧扩张期,辽阔的西伯利亚因为气候严寒,地广人稀,是个“苦哈哈”的地方。但是盛产名贵的动物皮毛,我们知道,气候越冷的地方所产皮毛越厚实。

而穷兵黩武的沙俄,扩张的同时也需要补充大量军费,皮毛的出口给他们带来大量的利润。沙俄不断派遣探险队,来到此地掠夺财富。而探险队也将黑龙江流域描绘成遍地黄金的地方,汇报给沙皇,以得到更大的支持,在康熙时1650年,建雅克萨城,作为进一步入侵的基地。



为何沙俄的入侵未引起康熙的高度紧张?

规模小

沙俄的探险队人数大多在几百人的规模,这点人在康熙的眼里还不够塞牙缝的。驻守雅克萨城的俄军只有八百多人,而且清廷派出的彭春部队也只两千多人。

被围困的八百多俄军,连战死带病死,最后存活的人数为66人,此战是以清朝的胜利而结束的。在这种情况下,沙皇请和,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了事。



双方对此地都不太重视

沙俄的主要敌人在西方,战略重心也在西方。他们来到黑龙江流域抱的是“捞浮财”的心态,只是获取财富的渠道之一。

而对于康熙一样,这种极度荒凉高冷的地方,兴趣同样寥寥。只是因为俄国探险队不断骚扰边境,才予以反击。物产丰富、人口稠密的内地才是统治中心。



因此两国都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展开对这一地区的争夺,充其量只能算一场烈度有限的边境冲突,双方都不想把事搞大。


史海寻踪


顺治十四年(1657年),沙俄入侵中国东北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流域,并修筑雅克萨城和尼布楚城,并多次与当地驻军和布里亚特和温科特等族群发生激烈冲突,

此时的玄烨距离登基还有四年,大清的精力依然放在对付东南的郑成功和西南的李定国上,对于边远蛮荒的苦寒之地,的确没必要大费周折兴师动众。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开始为日后击退雅克萨俄军做准备,他先是调兵遣将驻扎爱珲、呼玛尔一带,积极整军备战,派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主持军务,收集情报,并设置驿站,为之后大军远道而来输送粮草。由此可见雅克萨确实蛮荒,康熙皇帝的谨慎和考虑周全,等待时机意图毕其功于一役。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时机到来,此时的康熙皇帝正值壮年,正指挥大军平定三藩之乱,清军水师也渡过台湾海峡,力图一举将宝岛台湾纳入中央的怀抱,对于东北沙俄那点可怜的兵力,康熙皇帝只是不断遣使警告、交涉,只不过俄国人不识相,还趁机劫掠爱珲,反而被清军将领萨布素击溃,基本肃清了黑龙江中下游的沙俄侵略军,沙俄龟缩在雅克萨城试图负隅顽抗。



等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此时的天下局势不同往日,清帝国的南方战乱基本结束,康熙皇帝终于准备狠狠教训这几百号给脸不要脸的俄国人,特派都统彭春由爱珲起兵,率兵三千不费吹灰之力,三天便荡平雅克萨,俄军统领托尔布津还亲自到清军大营乞降。值得注意的是,随彭春一同出征的,还有刚刚投诚的前明郑将领何祐、林兴珠等人,包括八旗军在内的还有山东、河南、山西三省的福建投诚的藤牌兵,颇有锻炼军队、考验将领忠诚度的意思。



而康熙皇帝的态度也很宽和,他特意告诉彭春,“抗俄之战兵凶战危,朕以仁治天下,向来不嗜杀。以我们兵马的精强,器械的坚利,俄军肯定不敌我们,必然会献地归诚。当时候勿要妄杀一人,让他们都能回到故土,以显示朕的怀柔之意。”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俄国人并不了解,以为他和普通的蒙古部落时不时来抢点东西差不多,不晓得西方侵略者的本质。

凯旋的清军仅留部分军队留守,其余返回爱珲,此时清军对边关的镇守依然是守住重要军事要塞和军屯的传统做法,给了俄国人卷土重来的机会。次年秋,俄国人卷土重来,这次沙皇特意派了600哥萨克增援,等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皇帝才接到奏报,可见路途之遥远,康熙便下令坚决还击,清军两千余人又包围雅克萨城,这次连俄军统领托尔布津都被击毙,几百号俄军在孤立无援中只剩下66人,沙俄方面才匆匆想起来求和。



由于西北方向,准噶尔部噶尔丹又在沙俄的支持下侵扰喀尔喀蒙古,气焰十分嚣张,康熙皇帝为避免两线作战,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随后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噶尔丹,才彻底平定西北的叛乱,由此可见大清地域广袤,不宜处处同时用兵,康熙皇帝在东北不紧不慢、有利有节的还击,正是大国天子思路缜密的典范。


春秋正义


你说的不紧不慢,我感觉是指大清帝国在抗俄战争中的行动缓慢。

这缓慢,其实早在康熙之前就已经是如此。要知道沙俄侵略者,首度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是在1643年,那可是明崇祯十六年,清兵还没入关呢?当年冬天,俄国人已经入侵到达斡尔族人的领地,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

既然如此,此时的清兵,为什么无动于衷,不派出一兵一卒,前往黑龙江剿灭俄国入侵者呢?有人说,这是因为大清国,当时正和明朝交战,无暇顾及,所以没来。

我说不对,要知道1643年这一年,清国与明朝之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较大规模的战役。多尔衮已然制定了“先让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然后再举兵入关”的计划,那么他为什么不派一支偏师,先去抵挡一下俄国人的入侵呢?

事实上,是在这个时候清朝的实际控制能力,还没有抵达黑龙江。要知道,直到1653年,大清国才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即在吉林的常驻军事机构。直到康熙十五年,这个机构才正式移驻吉林,称吉林将军。而黑龙江呢?那就更遥远了,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黑龙江将军才第一次出现,担任这个职务的是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驻地在黑龙江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移驻墨尔根(今嫩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移驻齐齐哈尔。此后二百多年,黑龙江将军一直驻于齐齐哈尔,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将军辖区的中心城市。

所以我们来看俄国人的入侵,虽然早在明末便已启动,但直到九年之后,才第一次看到清兵,具体地点是在“乌扎拉村“,随即便发生了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

那么,这个乌扎拉村在哪呢?伯力以东六百余里,今俄罗斯境内宏加力河口。当时的宁古塔章京带了六百名士兵,还有一千多名赶来助战的各族居民。

那么,对手俄军有多少人呢?很遗憾不知道,因为随后的战况是这样的。清军突破堡墙,冲进营地,宁古塔章京命令:对俄人只能生俘,不能击杀,不能放火。

结果呢?结果就是俄国人开炮了,然后清兵就跑了。随后呢?随后俄军就占领了尼布楚和雅克萨(准确地说,是俄军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两个军事据点)。

那么,清兵为什么不调派主力过来呢?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主力正在和蒙古人以及后来的三藩开打呢?直到1681年,清兵镇压了三藩之乱,才真正有可能考虑对付俄国人。

于是四年之后,大清第一批对俄作战部队,终于从瑷珲出发,水陆两路,开始围攻雅克萨。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大清的军队,才第一次品尝到西式大炮配合西式城堡的防御威力(但实际上,俄国人只有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

所以,一直到1685年5月,清兵才将这批俄国人赶走(请注意不是歼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没多久俄国人又来了,人数虽然增加到826人,但依旧不满一千。

于是清军再次围攻雅克萨,有数据说826名俄国人,打到最后只剩66人,但清兵还是攻不进去——东西方军事差距,在这里其实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而且你瞧,最终俄国人居然还是整整齐齐排着队伍走了,难道说是清兵仁慈吗?别忘了,这支清兵,就是在中国南方杀人放火的那支虎狼之师,对俄国人为什么客气,很简单,打不过呗!

当然,虽然是这样,清军将领对皇帝还是写了胜利收复的折子,只是:俄国人还占了尼布楚,既然胜利了,咋不一块收复呢?清军:没办法,实在搞不过他们。

(所以,如此类大清官兵威风凛凛,沙俄落荒而逃的场景,都是御用艺术家的手笔)

正因为搞不过,所以写在历史书上,就只能如此表达:兵威正盛却小火慢炖 大获胜利却仁慈无比 请注意 历史上所有这一类表述 实际内容都是一致的,一个假字便可概括。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因为康熙要完成修船、筑路、建城、屯田四大工作后,才能把军队送到4000多里外的战场上。

三藩战争结束后,康熙正式准备向雅克萨方向用兵。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造船,造船工作在1682年12月开始重启乌拉造船场。哥萨克远征东方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只,他们乘船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并坐船沿着黑龙江侵占远东的土地。在顺治十三年,清朝就在乌拉开始修建战船。1683年康熙在关外多地修建运粮船,其中乌拉造船场的任务是80艘大型运粮船,吉林的任务是100艘长三丈五尺的运粮船,宁古塔则要修建三丈长的运粮船60艘。在雅克萨之战爆发前,关外已经准备了数百艘运粮船和战船。

康熙开战前的第二项工作是修路,从盛京出发清朝修建了两条驿路。第一条驿路是吉林城到瑷珲(黑龙江瑷珲),全长1340里,途中有19个驿站。这条驿路建成后还进行了扩建,修到了嫩江边上的墨尔根,里程也变成了1711里。第二条驿路就是战前的驿路了,是从墨尔根出发直达雅克萨城对面的额苏里江(也就是现在的乌苏里江),驿路总长1300里,有25个驿站。第三项工作是建城,黑龙江省的老省会瑷珲就是在这期间修建的。建城的作用是加强黑龙江流域的驻军数量,瑷珲城的规模是方圆950步,有五座城门,全城主要是木质结构,瑷珲城是黑龙江将军驻地。瑷珲城和呼玛尔城的扩建极大增强了黑龙江流域清军的数量。第四项工作是种田,这也是历代中国军队的老传统。黑龙江流域的人口非常稀少,堪比现代的西伯利亚,是人口密度和食物密度双低的地区。在黑龙江流域作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食物问题。哥萨克们抢起异教徒各个心安理得,就是吃人他们也认为是经过了耶稣的许可。清军就不能如此没有下限,清军从内蒙科尔沁、锡伯、乌拉等地征集了1.2万石粮食,然后在科尔沁建造了囤积1万石米的粮仓。在这个基础上,康熙调派了大批部队到关外屯田,“江东64屯”就是这次屯田的产物。


李从嘉的战争茶室


综合来分析,题主应该是说的雅克萨之战。此战发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康熙二十七年!


当时俄国在位的是沙皇彼得一世,世称“彼得大帝”,因为中国科技和西方拉开差距,康熙皇帝派遣三千清军围剿,沙俄仅仅800人就固守了雅克萨三年之久!


最终清廷虽然战胜,但实为惨胜!之后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割让外兴安岭24万平方公里领土给沙俄! 说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也不为过!

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我们细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沙俄从明朝末期就开始侵略我国黑龙江!清廷一直忙于统一,之后又平三藩和台湾!

同时军事科技也已经拉开差距!

所以康熙皇帝时期,看似盛世,实际隐藏着危机!双方交战这么久也就不奇怪了!


历史如明镜


1683年夏天,康熙帝下令设立黑龙江将军,由副都统萨布素担任,驻守瑷珲(今爱辉),并先后3次调兵3000人进驻,保卫黑龙江流域,准备剿灭入侵的沙俄侵略者。清军在做好军事进攻的同时,为了争取和平解决雅克萨问题,曾多次派人送信给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侵略者,要他们撤离中国领土,回到俄国境内,不要扰害中国居民,否则大军进剿,将全部歼灭。但侵略成性的沙俄侵略者,对中国的警告置若罔闻,反而招募新兵,增强雅克萨的兵力,并任命有作战经验的军役贵族托尔布金为阿尔巴津督军,来到雅克萨指挥作战。 康熙帝在对沙俄侵略军多次警告和劝说无效之后,决定出兵剿灭这伙匪帮。1685年6月,康熙帝派遣都统彭春率兵进抵雅克萨。彭春到达雅克萨后,先派人送去康熙帝致沙皇的信和他本人给雅克萨俄军的??。6月23日,清军统帅部移至雅克萨城下和俄方对话,俄方顽固,且出言不逊。6月24日,清军列阵,包围雅克萨。25日,有一队俄军从黑龙江顺流而下,企图冲进雅克萨,被清军拦截,在江上展开激战,毙伤俄军40多人。接着,清军架起大炮,向雅克萨猛烈轰击,俄军伤亡严重,心胆俱裂,走投无路。在清军的劝降下,俄军头目托尔布金竖起了降旗。清军接受了俄军的投降,并对他们采取宽大态度,准许700多名俄国人撤出雅克萨,经额尔古纳河,返回俄国,另有巴什里等45名俄兵不愿回国,要求留在中国。随清军回到瑷珲。 托尔布金从雅克萨退到尼布楚,但侵略中国的野心不死,仍想卷土重来。这时,由彼顿率领的600名援军到达尼布楚,俄军的力量增加了。同时,他们打听到,清军战胜后已全部撤回瑷珲,并没有在雅克萨留兵驻守。因此,托尔布金和彼顿立即率军重新占据雅克萨,并全力构筑城堡工事,筹集粮草,妄图负隅顽抗。 俄军再占雅克萨,清政府不得不再次出兵。1686年3月,康熙帝下令:今俄军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扑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令将军萨布素等,率所部2000人,攻取雅克萨城。7月,萨布素奉命率所部2000余人及福建藤牌兵400人进抵雅克萨,随即围城进攻。经过两个多月的攻城和围困,俄军损失惨重。9月底,俄国头目托尔布金被击毙,城中俄军大多战死或病死,800多俄军最后只剩66人,粮食弹药也消耗殆尽,困守雅克萨的俄军只有坐以待毙。 康熙帝为了彻底解决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的问题,以求得边界上稳定的和平,多次写信给沙皇,谴责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建议他撤回侵略军,派使议界。1686年9月,清政府又委托从北京回国的荷兰使臣宾显巴志带信给俄国沙皇,建议两国休兵,举行谈判,共同议定边界。 1686年11月,正当雅克萨围城旦夕可下的时候,一批俄国信使,由文纽科夫和法沃罗夫率领,从莫斯科来到了北京,递交沙皇要求解除雅克萨的包围和派使臣戈洛文来华议定边界的信件。康熙帝同意了俄国沙皇的请求,下令停止战斗,解除对雅克萨的包围,并实现单方面撤军。11月底,清军停止进攻。1687年5月,清军撤离雅克萨返回瑷珲,等待俄国使团的到来。进行两年多的雅克萨战争至此结束。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和清政府反击沙俄侵略,驱逐入侵者,收复被侵占领土而进行的一次自卫的正义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