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高军事部门叫什么?

许可飞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六部之设,与明朝相同。但有三点变化。

一是六部之官为复职,即有一汉员,必有一满员。尚书、侍郎如此,司官也是一样。一般说来,司官掌印为满员,办事为汉员。又有笔帖式,满语是文书官的意思,专供笔札,以满、蒙、汉旗人担任(各院寺皆设)。

二是所属机构有部分调整。如户部下设十四司,刑部下设十八司。

三是职权小于明朝六部。如吏部的一部分人事权划归军机处。兵部不问八旗军政,所司止绿营具体事务,军事调动、命将征伐,则归于皇帝,出于军机处。工部主管工程建设,但黄河、海塘等重要工程皆皇帝指示调度,工部并不过问。乾隆时,六部之外,又增设乐部。乐部管理大祭礼、大朝会演乐及审定乐器音律。设典乐大臣。统领神乐署、和声署、什帮处。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都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都察院也与明朝相仿。不同之处有五点。

一是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均为复职。乾隆时裁撤佥都御史。其中左职为堂上官,主管都察院事务;右都御史为总督的兼衔,右副都御史为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的兼衔。

二是把明朝具有封驳职能的六科并入都察院。六科设掌印给事中和给事中,均为复职。六科的主要职责是掌发科抄,即各科每日派一名给事中赴内阁领取批复的本章,按内容分抄有关衙门承办。给事中地位高于御史,为御史升转之途。清朝给事中一般不司封驳,称清望之官。

三是都察院按省区分为十五道(清末增至二十道),每道设掌印御史和一般御史。十五道分管稽核各省刑名案件,同时分工稽察在京各衙门事务。清代各道与明代最大的不同是御史出巡制度废革。顺治时,还因临时需要设过巡按御史、两江御史、巡田御史及巡盐御史,均不属于十五道,行之不久,即行罢革。以后虽偶有差派在京御史巡察各地,但规模小,时间短,不成制度。

四是增设五城察院和五城兵马司。明朝京师有巡城御史及五城兵马司,清朝在京师中、东、西、南、北五城各设有一个察院,其长官称巡城御史,由给事中、御史中简派,一年一更替。

五城兵马司各设指挥、副指挥等官。各城察院和兵马司,分管本城区的治安。五是增设宗室御史处、稽查内务府御史处,分别监察宗人府和内务府的事务。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仍称三法司。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九卿的设置也与明朝相同。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其中还有投降清朝的土司官职由明朝直接承袭下来的指挥使司,长官为指挥使,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福子说历史


清代最高军事部门叫什么呢!

总督:军事职能相当于的大区书记。

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省长。

驻防将军:相当于警备区司令员。

各省军事:总体来说,清代的武官品级上较历代有了较大的提高。

提督:为一省最高军事长官

总兵: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或军长副将:相当于副军长。

参将:相当于师长。

游击:相当于副师长或是旅长。

都司、守备:相当于团级。

千总:相当于营级。

把总:相当于正连级。

外委千总:相当于副连级。

外委把总:相当于正排级。

额外外委:相当于副排级。

有些部门只是为某一时代或是统治阶级的需要,现在并不存在相关的部门。

拓展知识:

六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其长官尚书相当于部长,副长官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司主管称郎中,相当于司局长,副主管称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处长要高一些。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人事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驿传)、军委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等部门。

礼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造币)、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殿阁大学士:从人数和地位上看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因为这些大学士一般都是军机大臣或是兼任尚书、都统之类的职位,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一般来说,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六名大学士,都是当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协办大学士就相当于政治局候补。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就品级上来说现在似乎没有那么高的侍卫官;就职能来说,可以相当于ZY警卫局。

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

理藩院:相当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对蒙古各部、西藏、新疆、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等,主要还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当于党校+中科院、社科院。

国子监: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综合体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职能。

顺天府:京都。

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BJ警备区兼公安厅的职能。

内务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

清代官职表如下(不包括光绪改制后的职务)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所赠。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弹劾权。这些都是空衔而不是实职。



帝天陌


清朝最高军事部门叫: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雍正皇帝恐漏泄机密,内设置军机房,以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

军机处人员结构:军机处设首席军机大臣一人,军机大臣一般5至7人,少时2人,多时9人。召见时,首席军机大臣以后,不分满汉,而按入值时序为先后。据《清代职官年表》统计,清朝军机大臣,共有147名,其中满63人,蒙古11人,汉73人。在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等中挑选。下设军机章京,规定满员16人、汉员20人,共36人,不设书吏等具体办事人员,以保证办事的机密。

军机处的规定,不奉圣旨,擅入者斩。即使你是亲王,不奉圣旨擅入,也要斩。清末的时候,湖广总督张之洞奉诏进京,商议官制改革。他走到军机处,到台阶底下,说什么都不肯再往前多迈一步。张之洞那么大的官阶,都不敢迈一步,因为他不是军机大臣,不能进军机处。

军机大臣平时早上3点多钟起来,就得到这儿值班。皇上一般7点钟起床,清朝的皇帝一个个都精力旺盛,像康熙爷、乾隆爷整宿整宿不睡觉,观书达旦,一晚上一晚上看书。而且清朝的皇帝都勤政,那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皇上并不是每天都上朝,但每天一定要见军机大臣,皇帝一说叫起儿,就是叫军机大臣。

军机处的权力:(1)军机处主管重大机密事务,内阁则办理日常行政事务。(2)内阁有衙门,下设六部,各置官署。军机处则为“四不”——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独立发文,不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3)军机大臣兼大学士掌握军政实权。(4)清制,皇帝谕旨下达,分明寄和暗寄两种:明降谕旨,交内阁办,由内阁通过行政系统下达;暗降谕旨,如朱批奏折,由军机处密封后交兵部,传递到当事官员手里,不经中间环节,一竿子插到底。(5)军机处是一个行动的机构,皇帝走到哪里,军机处就跟到哪里。

军机处的危害:清朝的皇权在逐渐强化,满洲贵族权力实际也在强化,决策与执政体系日益闭塞僵化,这种体制可用于维持稳定,但用于创新以应对西方列强挑战,则是弊多利少。于一九一一年撒消此机构。此期,一些西方国家在走向议会制,重民权,轻君权。清朝却在强化君权,弱化民权,这是清朝覆亡一个体制上的原因。


王松林


“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清初仿明代制度设立内阁,又增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即“议政处”,权力在内阁和六部之上。雍正七年(1729),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机密泄漏,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人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军机处将办理一切机密大政。军机大臣均为皇室亲臣、朝廷重臣,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匹诺曹jun


清代最高军事部门是军机处!

一、清朝简介

清代,也就是指的是清朝,从1636年-1912年,传12位帝王,如果算后金政权(1616年建立),一共是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传国276年。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顺治皇帝入住北京紫禁城,清朝成为全国性政权!

清朝的建立得益于清朝初期强大骑兵和他的八旗军事制度,以及高效的军事部门运做!

、清朝的军事制度以及军机处简介

要了解军机处我们不得不了解清朝的军事制度,因为军事部门是军事制度负责。清朝的的统治者少数民族,因此,他的军事制度也有鲜明的特点。

(一)清朝的军事制度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因此他的军事支付从总体来说既承袭前朝的军事制度,后期又融合了近代西方的军事制度。

(1)八旗兵。清朝的前期,也就是后金时期,设立了八旗制度,八旗以正镶黄、白、红、蓝八种旗帜为标志,实行民兵合一的制度,八旗的旗主世袭罔替,具有掌管本旗内所有军事、政务、农业生产的权力,满清八旗的男人,战争时打仗,农忙是参与农业生产。

太宗时期,八旗新增汉军八旗与蒙古八旗,清朝一共就有24旗。

按照满清八旗的兵额设置,一旗的兵力约为7500人,下面有固山、甲喇、牛录等,入关以后有所变化。

八旗主要驻防北京附近,以及边境和军事重地!

(2)绿营兵。这个兵种是满清参照明朝的军事制度设立的,主要以汉人为主,绿旗为主,之所以叫绿营,是因为它的建制以营为单位。下设步兵,骑兵,水师等,绿营主要驻防在全国各地,不负责重要的地方驻防!

他的军事想长官以总督统领数省或地区的兵力,总督下面为巡抚、提督、总兵。

(3)勇。1840年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崛起,以及洋人的侵略,清政府有志之士深感绿营兵和八旗兵的颓废而不可用,随后,在曾国藩的主持下,在湖南等地建立湘军、安徽建立淮军。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曾国藩主动要求解散湘军。

(4)新军。1894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在袁世凯的带领下,开始训练新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现代化陆军。

新军模仿洋人军队的装备、训练制度,作战思想等,全国共有36镇,每镇12512人,下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

新军的多数军官毕业于国内的讲武堂,少数为清末派出去留洋的留学生。

新军从建立之初由袁世凯掌握,袁世凯死后,演变为大小军阀!

(二)军机处简介

军机处也叫“军机房、总理处”,1729年,雍正七年,当时的清军正在西北与准噶尔部打仗,雍正皇帝一方面害怕内阁在太和门外面而泄露军事机密,因此开始在隆宗门内设军机房,并挑选言行谨慎的内阁大臣入值,处理军情大事。

军机处虽然是全国性的政策制定部门,但是军机大臣们不是正式的职位,军机大臣均为兼职!

1911年4月,清政府的贵族内阁成立,随后军机处宣告撤销,告别了历史舞台!

三、军机处的军事作用

军机处最初的职能为“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来演变为全国性的政策制定部门。他的军事职能已经高于了内阁职权。

军机处虽然是政策出处部门,但是他的作用仅仅是给皇帝建议,他不能左右决策,对皇帝的决策只能传达,或者记录草拟,职能像是秘书一样!

军机处的事务没有固定遵循等,军机处的大臣们只能按皇帝的旨意办事情,大多数是临时交代的军事事物。

四、军机处人员具体情况

军机处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部门,军机大臣也是兼职,也不拿薪奉,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军机处。

军机处常设3-10人左右,不同时期人数不一,军机处大臣一天有可能被召见一次,也有可能是好几次,一般早上称为“早面”,晚上为“晚面”。

(一)军机大臣都是皇帝十分信任和看好的亲信,一般都会让皇室人员,或者大学士,尚书等人。

(二)军机大臣人品要过关,能为皇帝分忧解难的同时更要注重保守军机处的军事秘密,做事谨慎小心,不得张扬,毕竟,设立初心就是害怕军事机密泄露!

五、军机处的职能

伺候皇帝书写圣旨;为军国大事出某划策;为皇帝军事决策时勘察地形、钱粮、兵马等;全国各地官员任免、军事换防等。

军机大臣每天都要接受皇帝的召见。一大早到了军机大臣们到达军机处后,已经有各个衙门需要处理的事物放在了军机处,军机大臣阅览后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当面让皇帝定夺。

而让皇帝定夺的事物每天很少,但都是重要的军事要事。

大臣们在折子上写好一件事情的处理办法,被称为“奏片”。军机大臣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称旨”或者“述旨”,主要就是跑腿传话。

军机大臣会“承旨”做事,也就是皇帝有时候吩咐做事,军机大臣做好后,拟好意见进呈皇帝,然后有内奏处教给皇帝。

另外军机大臣也有专任事物。比如颁布赏赐蒙古王公大臣的事情,一些新旧加恩之事,最后就是一些例行公事!

六、总结

军机处虽然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但是,他的效率很高。一旦国家有紧急军情,皇帝立马召集军机大臣商议对策,然后当时决定,书写御旨,最后就可以加急快马送出!

但是,雍正设立军机处,说到底还是皇帝的私人机构,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军国大事的掌握。皇帝用来强化皇权,而大臣借此光宗耀祖,虽然没有俸禄没有职位,但能当军机大臣也是皇帝的近臣,是皇帝的红人,是一种荣誉!


南山居史


清代最高军事部门叫军机处。

清朝初年,中央行政机构仿自明代,如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是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族大臣和汉族大臣共同组成,最初是因用兵准部而设的一个暂时的军事行政组织,以后即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军机处的裁决权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军机处直接传达给地方的督抚。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主要是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皖北隐士


清朝初期,最高权力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主要由王公勋贵组成,国家大事主要由他们商议后再把统一意见上承皇帝,康熙亲政以后,为了加强皇权,增设了南书房,名义上是皇帝的书房,主要从翰林抽取侍读学士来充斥,但实际上主要为皇帝出谋划策,商讨国家大事,所以到了后来有一种说法叫做,不管你是什么级别,几品官,入了南书房就是宰相,同时康熙也将一部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转架给了六部,这就形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六部,南书房三大权力机构,三大机构相互监督,独自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也提高了办事效率,逐渐,南书房成了权力机构的核心,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逐步减小,到了雍正即位后,为了打击政敌,也是出于对皇权的巩固和提高办事效率,设立了军机处,主要有亲信胤祥、张廷玉、隆科多等大臣,以及数十名翰林章京组成。处理全国军务,但实际上只是领受皇帝旨意,负责草写诏书而已,但是军机大臣仍有大量的权力,甚至六部都要对军机处负责。军机处不受其他部门约束,单独对皇帝负责。军机处的设立,使得皇权巩固达到了中国封建史上的地缝。干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从此彻底成为全国权力的核心,涌现出一大批名臣。直到清朝末年。

  名义上是。但军机处实际上是皇帝专权的工具。

  翻看历史资料便知道,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皇权达到最顶峰。


仪华16808


是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省去“办理”二字,遂简称为“军机处”了。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一旦出现之后,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设不废,而且其职权愈来愈扩大。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 军机处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军机章京初无定额,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满、汉章京又各分两班值班,每班八人。军机章京之任命,或称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 故宫军机处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的值房称为“军机堂”,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航拍小乌


清朝最高的军事机构部门肯定就是军机处。

无论是哪个朝代权利最大的肯定就是皇帝,国中第一人,就是皇帝本身在国内的地位,可以说皇帝他自己包括他的名誉,都是一股无上的财富,谁如果能利用皇帝的口谕,那也能够混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水准!

所以皇帝绝对是国家内部的最高权力儿,皇帝直辖的军事部门则是这个国家最高的军事部门!比如说宋朝的枢密院或者是明朝的兵部!

尤其是明朝的并不在朱元璋废掉宰相这个位置,以后皇帝直辖六不那么并不自然就直接归皇帝指挥,而并不也就成了名义上面军事的最高部门!

但是到了清代这个东西呢就出现了一点儿偏差!主要还是当时满清它的受益群体太过于狭小,就是八旗子弟,而八旗子弟他也不是说单纯的替你皇帝打工的!也有人想从你手里面八点权力下来,比如说多尔衮……或者是军队内部的其他一些大佬,这样的话就造成了一个情况,你既要维护八旗子弟的利益,八旗子弟在军队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又要把权力全部收播到自己的手里面!

一开始的时候,当时的满清实行的是议政王制度!也就是八个其其主各自掌握一定的军队!再加上包括皇帝自己的亲族一部分的人也掌握兵权的人,组成一个大的议会,由皇帝主持开会,大家商量着来,但是很快这种情况会出现一点问题,(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也就是八旗的旗组,到后来大家都是沾亲带故的,都是爱新觉罗的子孙,而这个皇帝的由于年幼的时候,g为没有办法创力,大量军功没有办法服众,所以大家也就不符这个皇帝,最终这个皇帝说话不管用,就看这八旗的旗主到底谁占的比较多!

这种事情一直延续到什么时候的,康熙康熙那个时候九子夺嫡!康熙原本在世的时候,他擒住了鳌拜,然后在国内设立了无上的威望,所以国内没有敢反对他的声音,基本上你老大你说了算,其他人都只是在旁边附和一下!可是到了康熙晚年,他要设立继承人的时候,他的继承人可没有康熙那样的威望!想想为什么那个时候那么混乱,主要的原因就是军权不在皇帝的手里面!

所以当雍正上位以后,为了压制国内大大小小其他的声音,尤其是自己八旗子弟内部的异议,所以他决定跳过这个议政王,之前打仗,我跟你们商量,现在我不商量!

所以借着西北的战事,雍正设立了一个特殊的部门军机处!军机处原本就是为了应对西北的战事而临时设立的,但是雍正在实行军机处一段时间以后,觉得这个制度特别好,尤其是大成跪着听皇帝之一,然后旨意直接下达给军方,中间没有任何中间商赚差价!这个旨意能够百分之百的传达军方,皇帝通过这个制度直接掌控军队。

所以军机处就直接保存了下来,然后成为了清朝当时朝廷内部的最高军事指挥决策机构,当然这个最高指挥决策机构的指挥长,或者说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就是皇帝自己,而其他的人与其说他们是大乘道,还不如说是一个专业写圣旨的!


漩涡鸣人yy


清代最高军事部门应该是兵部,但皇帝为了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又设立了军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