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是何官职?一文揭开明代“锦衣卫经历”的神秘面纱

提要

现在热播剧《锦衣之下》,男主陆绎任职“锦衣卫经历”,他出场所有人都给他面子,不敢违逆。但是陆绎能“作威作福”的原因不是他的“经历”一职,而是他父亲和锦衣卫的身份,他父亲任职锦衣卫指挥使,是明朝谍报、警察系统的最高指挥,可谓权势极大,虽然不如首辅严嵩,但对付一般官员足够了。陆绎任职锦衣卫经历,根据《大明会典》经历不独为锦衣卫所有,各大府衙皆有经历一职,而锦衣卫、南京锦衣卫的经历仅为从七品。明朝上自中央部门下至地方督抚府衙大多有经历司,主要任务是文书的接受转发,但同时兼备其他。总之经历是个事务庞杂的浊官,不为士人所喜。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明代“经历”的神秘面纱。

“经历”是何官职?一文揭开明代“锦衣卫经历”的神秘面纱

锦衣卫

一、 从中央到地方:经历司的分布状况

明代经历司广泛设立于大府衙,只因大府衙汇总各地事务,工作繁忙。所以按明制,设置经历司的府衙有:宗人府,因明朝分封,皇亲众多、皇族庄园资产众多,所以专管皇亲的宗人府事务繁杂需要经历司;通政使司,负责掌管内外奏疏,下情上传;督察院,监管负责检查百官、讽谏皇帝;五军都督府,掌管天下军事调度。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中对中央官衙的经历有总结:

掌管本衙门案牍,管辖吏胥,协助正官处理事务的低级官员或吏之总名

如果说中央的经历是因为事务繁杂所以必须有秘书帮助,但到了地方上经历司的地位就大大提升,显然超出了经历在制度上赋予他们的权限。

地方上,承宣布政使司(通称“省”)的经历为“幕僚之长”“欲使百万之民安于下”;都指挥使司的经历“乃其幕僚,所以治文书而赞助行事者也”;提刑按察使司的经历则接管文书、承上启下“幕官首任其责也,而经历又总任其咎者也”。地方卫所中卫一级别亦有经历,只因“指挥使至佥事皆起身军功,于凡政务设施,总其纲视其成,而一理之于幕”。换句话说就是,军事部门主要人员都是打仗的粗人出身,不懂军政,所以委托给文书官经历来处置日常事务。

“经历”是何官职?一文揭开明代“锦衣卫经历”的神秘面纱

明中都凤阳

需要指明不仅仅是省一级的三使司和卫(包括京城的卫、地方的卫)设置了经历,地方事务繁多都转运盐使司、中都留守、兴都留守、南京朝廷(南京为留都,北京的一套机构南京都有复制,如南京六部、南京锦衣卫、南京通政使司、南京禁军)、土司中的宣慰使司、宣抚司亦设置经历。地方上低于省一级的府,有设置经历,但不稳定,如汀州府曾有巡捕经历一人,官正八品,孝宗时期废除;而大府、重要的府则常设经历,如顺天、应天、河间等府知府之下皆有经历。但县级设置经历尚未见于史料。

二、附属于任职府衙的官制系统

经历司,制度上规定掌管文书收藏、文移来往,其品阶不会太高。经历司长官称经历掌司事、用印(皆简称为“经历”),高者仅为从五品,低者才正八品;经历司次官称知事、都事佐理经历,高者不过从七品,低者正九品。因其所任职府衙不同所以地位不同。

首先,宗人府,宗人府长官正一品,虽然不涉及具体政治,但作为处理皇族事务的专属机构,整天和权贵亲族打交道,也可谓位高权重,在《明史·职官志》中将宗人府长官其列为百官之首,因此宗人府的经历司长官官职从五品,为各个府衙的经历官中的最高官职。

其次,南京作为留都,“各衙门印有行在字者悉送印绶监,令预遣人取南京衙门皆加南京二字,别铸印遣人赍给”。将南京朝廷和北京作为区别,但是南京朝廷完全复制北京,所以南北两京的经历司官阶相同。

“经历”是何官职?一文揭开明代“锦衣卫经历”的神秘面纱

明代南直隶

第三,任职不同级别官衙,其设置的经历司官阶自然不同。中央经历司高于地方这是必然。如南北两京五军都督府的经历司长官皆从五品;而地方承宣布政使司的经历司长官仅从六品;土司中的宣抚使,其经历司长官不过从八品。

三、职责:从掌管文书到兼及其他

关于经历的职责,军事和行政部门之间出现了脱节。

军事是一国根基,所以朱元璋对军队格外重视。明初推行卫所军制,军户世代当兵,且七耕三守、或八耕二守,朱元璋自诩军队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但是如此庞大的军队,管理起来必然费劲,军队日常后勤补给、军队屯田的收成分配处置,这些庞大的工作都不是带兵打仗的粗人大将军能干的,所以明朝军队卫一级朱元璋规定设置经历一人、知事一人,经历永乐,至宣德时成为定制,卫的经历职责为主管军饷、钱粮、将吏待遇、军户后勤和军户编制管理。

而政治一侧的经历则与军事的卫经历职责不大相同,事杂权大,且中央地方经历又成区别。

经历第一任务是掌管文书往来。这是经历的本职,文武中外皆同。古代通讯不发达,一般来说明代一项政务的完成要经过:决策制定、决策行移、决策执行、决策核查四项。决策制定由决策机构制定,向别的执行机构转交的过程就是行移。行移包括上对下、平级移动、下对上三种,上对下又分:照会、札付、下帖、故牒;平级移动分:平咨、平关、平牒;下对上则分咨呈、呈状、申状、牒呈、牒上。在古代那个等级森严、礼法慎重的时代,不同性质的行文有不同格式,切不可用错,否则就是僭越或失礼,轻则罚俸被罚,重则丢官夺爵、甚至被杀。

“经历”是何官职?一文揭开明代“锦衣卫经历”的神秘面纱

严世藩

《大明会典》记载:

各王府长史,凡有行移,具牒宗人府经历司,案呈本府,事毕,抄案回牒长史司。

可见主管王府日常事务的长史都是将向宗人府的经历司递交文书,这就是下对上的行文。“督察院故牒各道提刑按察司经历司,其磨勘司事务,察院书吏赴司抄案呈院施”,督察院下发给各省按察司的牒文也是发送给按察司的经历,这是中央对地方、上对下的行文。“五军都督府,凡有行移,令经历司具牒宗人府经历司,案呈本府,事毕,抄案回报五军都督府经历司。”这是平级间的行文。由此可见决策行移就归经历司管,不论上对下、下对上、平级移动,其终点和起点都是经历司。所以经历司有了承上启下、下情上达、互通消息的作用。

第二,地方上经历司因事务不如中央经历司多,所以地方经历司有空闲参与地方治理。其职责就是“查举府中一应轻重政务,禀堂施行”。具体施政上,可谓参与决策,影响地方。如顺天府在正统十四年遇旱灾,顺天府经历施茂就主张运通州军粮五百车,以一石一两或更低的价格卖给百姓,同时他还上奏户部请求在补贴一万石粮食,仍按市价卖给百姓,朝廷同意其建议。经历还有促进地方生产的作用,南雄府经历范澄在任期间就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劝民开垦,使得南雄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经历”是何官职?一文揭开明代“锦衣卫经历”的神秘面纱

锦衣卫经历

第三,掌握司法。宣德时期御史林英说,现在的制度是用各地方卫设置的镇抚来管理刑狱,但这些镇抚大多粗通文墨,对法律条文解读更是不精,对犯人只会屈打成招,而案情进展记录、司法程序的量刑全委托给识字的军卒,以至于监狱怨气冲天、无辜者受连累,针对刑狱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应“宜择人用之”,宣宗同意其意见。继而以威海卫为开端,地方卫一级别加大了经历司对司法的干预权“有经历司方印一颗,经历一员,管军民词讼,办案以诰、律为量刑依据”。建昌府经历陈震,史书赞为"廉而有为,审决狱囚,灼有明见"。

第四,监管教育等杂务。贵州思南府经历李骥,在任期间发展教育“遣送官学读书乡试,其相离地远者有司计议或二卫三卫设学一所”。赣州府经历徐恩被委派监修城隍庙。这些都是经历管地方杂物的例子。

四、明代经历的多元出身

明代朱元璋穷苦出身深受官吏盘剥,所以对冗杂的官僚系统进行精简,但是事在人为,古代科技又不发达,人少了事就不能办,所以崛起了吏这一阶层。《明会要》所载明代想成为真正有品入流的官有三条途径“进士为一途,举、贡等为一途,吏员等为一途,所谓三途并用也”。通过科举而进士,这是做官最广泛的渠道,但是这样培养的人专业性不一定强;所谓举、贡就是汉代的察举制,指的是特招、征辟,这种人少,只因世人皆以科举为正途,以其他为邪路,所以不屑或耻于察举;通过下级办事员吏一阶层做官,亦被视为邪道,但机会较大,所以相比于正统朝以后逐渐消失的察举制,由吏入仕也很兴盛。

经历一职,如上文所说,其工作庞杂且有承上启下、下情上达的中转站作用,极易出问题,容易帮人背锅,所以经历是个十足的浊官。

洪武十七年至嘉靖三十一年,在《明代经历司探略》一文共列举了148名经历,期间以举人身份任经历者达97人,乍看之下科举出任经历的比重很大,但联系中央、地方省府皆有经历司,所以统计实际工作难以进行,这148名经历仅是文章作者找到的一小部分经历,如果将经历的范围扩大,会发现实际上科举出身的经历其实并不多。只因科举名额较少,选拔人才不多,且经历实为"浊官",正途出身的人不喜此道,因此经历的缺口极大,又因其专业性强,所以经历一职常常供不应求。

由此出现了第二种情况,从学校选拔。其实明朝入仕还有途径,即国学直升。这是给权贵阶级开的特权,但也可以收一般人中努力学习的才子。所谓国学就是国子监,国子监出身的人可不科举直接做官,所谓"入国学者乃可得官",同样《明代经历司探略》一文中,以徽州府经历司官衙为例,从永乐九年到弘治十一年,徽州府有经历9人、经历司次官知事8人,共17人;而9名经历中7人是国子监出身,8名知事则全是国子监监生。虽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徽州府无疑是个代表,可见经历一职的任用多为国子监学生。国子监学生中也分三六九等,上等皇族、大官僚子弟自然不能任“浊官”,所以实际上经历还是由勤奋好学、能考入国子监的真正有才的一般人出任,这也满足了经历司技术性的要求。

“经历”是何官职?一文揭开明代“锦衣卫经历”的神秘面纱

锦衣卫经历

府吏出身也是经历的来源之一,因府吏以专业娴熟著称,长期负责一线政务,所以其技术性极强。加之府吏出身被人鄙视,所以一般任职外省实际负责政务的浊官,而经历恰好是个是个事务繁杂且容易帮人背锅的浊官,因此经历也多由吏出任。

除了专业任职的经历,明代官员被贬或平级移动也会任职经历,但因经历是个"浊官"所以平级移动实际是降职。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上自中央,下到两京一十三省的三使司、都转运盐使司、土司的宣慰使司等都设立了经历,经历一职事务繁杂且因其中转站的作用,经常和四面八方接触,极易犯错误,是个“浊官”,所以以科举正途出身的人不愿入职经历,而经历因其技术性则被国子监中的一般人和职业政务处理员—府吏所垄断。《锦衣之下》的男主陆绎仅以从七品小官经历一职“为非作歹”,只因其父为锦衣卫指挥使,如果单纯仅靠经历一职就吆五喝六,估计没人会买他的帐。

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申时行:《大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

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98年。

刘娜:《明代经历司探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