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谁更厉害?

用户1483710936801


李白的《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都是唐代登临诗的佳作,不仅如此,李白还盛赞过崔颢的这首诗。李白登黄鹤楼时,欲待作诗一首,结果抬头发现了崔颢的这首诗,十分欣赏,感叹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登金陵凤凰台的时候,终于找到机会写了这首诗,而且从诗句上看,明显是有对《黄鹤楼》诗致敬的意思,看那凤去台空的情节和崔颢的"空余黄鹤楼"多么相似,连最后三个字"使人愁"都是直接复制过来的。

有了李白自己对崔颢《黄鹤楼》的这种坦然的欣赏,再加上崔诗也的确写得出彩,所以历代诗论家便像得了令箭一样,在对比这两首诗的时候,纷纷贬李崇崔。笔者以为这实在是有点跟风。崔颢的诗的确是好,意境浑融,音律上有种阔大和苍凉,十分让人动容。但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也并非就不如这首《黄鹤楼》,起码单在思想境界上,就比崔颢的《黄鹤楼》要更胜一筹。

因此笔者认为,这两首登临诗在格局上看,李白胜;在意境上,崔颢胜。而在总体上,二诗不相上下。

一、《黄鹤》一诗成绝响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黄鹤楼》,起调就高,一吟便成绝响。他用四句写了一个事情:仙人乘鹤,人去路空。但"黄鹤""白云",引人联想到神秘悠远的传说和历史人世的浩荡,"悠悠"更是从音律和意境上加重了这种悠远,使人产生历史的迷离感。

而前四句还是古诗气度,后四句突然转入律诗格调,"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对仗极其工巧,在格律上和前面其实是有点不太合的,但在音韵上却比较妙,意思上也对接了前句,描写的是孤独的延伸,结尾转到乡愁这万古情怀,起承转合之下,十分让人动容。其实崔颢的这首诗,最精彩的在于前四句,虽说容量小,四句话就说了一件事,但是却婉转悠远,尽显历史感,许多人都赞颂这四句,甚至还有人说应该去掉后四句,只留前面更成绝响。

"歌德说:'精美绝伦同时又通俗易懂是最为稀少的。'崔颢的《黄鹤楼》便是既'精美绝伦'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陈文忠《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接受史比较研究》)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云:"(崔诗)意得象先, 神行语外。纵笔写去, 遂擅千古之奇。"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的确是读之让人共情,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二、别出新巧《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 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由于《黄鹤楼》珠玉在前,其他诗人想要超越他便不是那么容易。除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致敬崔颢的《黄鹤楼》外,还有许多其他模仿之作,但还不如李白的《凤凰台》有名。陈文忠在文章中就提到了文学批评上一个著名的理论——

"影响的焦虑",指虽说前人成就不错,造就了文艺百花齐放的局面,推进了文学的发展,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起码最大的缺陷在于:能写的能思考的都几乎被前人开发尽了,后人似乎想不到新的切入点,难以超越前人,由此造成焦虑。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可以看作在"影响的焦虑"作用下出产的一首诗作。

但可幸的是,李白的这首诗没有局限在崔颢的《黄鹤楼》里,而是能在承继崔诗阔大愁绪的基础上青出于蓝,不仅在音律上更为和谐,在容量上更加丰富,还能扩个人之愁为家国之愁,由此在格局上更加开阔。

先来看前几句。李白先是写了凤去台空的情景,与《黄鹤楼》的鹤去楼空相似,但是却用两句写出了前诗四句的内容,而颔联则另说他事,由凤去台空的孤独联想到人世沧桑和历史变迁,又点到面,由凤凰台到天下兴衰,不仅将同样的四句诗承载的内容无限扩大化了,连诗境也开阔了许多。

再说颈联,且不说"三山半落青天外"中的"半"、"落"和"外"构思是如何的巧妙,光青山绿水白鹭洲这几样景结合起来,就是一幅如画的诗境,这将前面诗句中挡不去的历史悲哀感化进了眼前的山水景物中,

暗示人无法阻挡历史变迁,但人生就像这美景一样,存在了就是有意义的。而前面的那种兴亡感慨,也在这写景物的"兴"法中深化得悠远了。

而最后一句,浮云蔽日是自然常见之景,也是人生哲理。它暗示了作者的心境,写出了李白对于奸佞小人围绕皇帝,妨碍国运的担忧,表达了自己的忧国之情,这就比崔颢的乡愁在格局上大得多了。李白也明白"浮云蔽日"是免不了的,因此也只能无奈。但毕竟关系自己的祖国,所以明知没有办法,但仍然为此忧愁。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关怀了。而且浮云蔽日终究只会是暂时的,太阳不会总被浮云遮盖,因此结尾两句就不止是像《黄鹤楼》那样的消极,而是隐含着积极和乐观。

结语:

说到这里,相比大家对这两首诗孰优孰劣的问题都有个大致的看法了。唐诗佳作千千万,往往是各有风姿,难分胜负。后世文论家非要评个"七律第一""压卷之作""冠绝全唐"……实在是有违品诗的初衷。

就如这两首诗:崔颢的《黄鹤楼》珠玉在前,已成绝响,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依旧能在致敬之时做到自出机杼,已经是不易。因此这两首诗可以称得上是不相上下,皆是佳作。若非要分个你我优劣,那就是:从格局上看,李白胜;从意境上看,崔颢胜。但总体上,只能说各有千秋。(一往文学作者:柳暄妍)


一往文学


说太白《登金陵凤凰台》“抄袭”崔颢《黄鹤楼》的,多是被“太白搁笔”这美谈所误导,太白确实“抄袭”过《黄鹤楼》,但那首诗叫《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两首诗的形制完全相同,都是“半古半律”,前二联古风,后二联则是整饬的律句。《黄鹤楼》连用三个黄鹤,《鹦鹉洲》则连用三个鹦鹉。《黄鹤楼》第四句出现“空悠悠”的三平尾,《鹦鹉洲》就跟上“何青青”的三平尾。《黄鹤楼》写乡愁,《鹦鹉洲》的愁则更丰富一些,你也可以理解是乡愁(迁客),也可以理解是“怀才不遇(月向谁明)”之愁。

《黄鹤楼》其实是半首古风+半首律诗,当然不是格律诗的正格,那为什么历来诗论尽皆推崇,严羽更在《沧浪诗话》中定其为“唐人七言律第一”呢?我认为黄白山在《增订唐诗摘钞》里的评最能说明,他说:“前半一气直走,竟不作对,律之变体。”前四句一气直下,连用三黄鹤,读来却流利鲜活,第四句忽然转到白云,飘然又不突兀,是盛唐气象,三四句本应对仗,这里也都舍去,所以这是格律诗的变体。变体二字并不是简单的区别于正格,盛唐时,格律诗处于发展阶段,《黄鹤楼》正是崔颢对格律诗创作所作的尝试,这是一个“从无到有”或者说“强强联合”的过程,而这过程所孕育出的作品,也便是弥足珍贵的。

反观太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除了四五句失粘(上一联下句第二字与下一联上句第二字平仄相同为粘)外,完全符合格律,每一句都是整饬的律句,这是与《黄鹤楼》的半古半律有明显区别的。《黄鹤楼》的黄鹤是每一句用一次,太白的凤凰则集中在一二句,不妨碍三四对仗,这是直接借鉴沈佺期《龙池篇》“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可以说两诗的创作各有千秋,《凤凰台》也并没有“抄袭”《黄鹤楼》。

那么两首诗到底谁更厉害呢?前有辛文房《唐才子传》的“抄袭讹传”,后有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第一”的定调,后世论诗者大都倾向于崔诗或认为两诗等量齐观。这自然有对盛唐气象的思辨,但也似乎少不了那么一丝若有若无的人云亦云。而用今人的上帝视角去看两首诗,风云窃以为太白更胜一筹。

思想上,崔诗登楼,李诗登台,都有吊古伤今之意。而崔诗在黄鹤白云后,继而写景,并未说透,乡愁是极易引起共鸣的,便也显得单薄。而李诗则用三四两句来怀古,五六写景,虚实有度,又不事雕琢,便觉超然,此李诗高。

气势上,崔诗前二联古风占尽“地利”,三黄鹤一白云,一气之下,又飘然而止。虽“吴宫花草埋幽径”一联的厚重,稍补李诗不足,仍无法轩轾,此崔诗高。

同样写景,“三山半落青天外”一联的辽阔壮丽,崔诗“晴川历历汉阳树”一联便拍马不及。或说,融情于景才是主旨,崔诗日暮不见乡关之愁融于细腻的江景,李诗浮云蔽日不见长安之愁融于壮丽的江景,各自相得益彰,未易甲乙。

这样下来,两首诗还剩下唯一相同的地方,“使人愁”,前边已经说了《黄鹤楼》是不见乡关的乡愁,而《凤凰楼》则是不见长安的“怀才不遇”之愁,这愁还同时包含了对“浮云蔽日”的忧虑,结合“吴宫花草”联来看其中的爱国情怀,又不是崔诗能比的了。

太白搁笔,自是一时美谈,“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也诚如公论,而太白的气,也都短在《鹦鹉洲》的长洲孤月中了。《凤凰台》早脱出崔诗藩篱,凌云妙手自成一家,仍被古来论诗者抓住不放,颇感无奈。

手机打字,就到这里,粗言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风云散士


被李白“模仿”多次,却终究无法超越,这首诗被我们吹了一千多年

好的诗人,是不看他人的作品的。因为“好的立意”是有限的,一旦被别人写了,自己就无法再写了。笔者也写诗,并有一首拙作,其中一句便是“只有你和花落,无限接近我”。相信即便是大文豪苏轼,也无法写出同立意,能与之比肩的诗句。这不是自负,而是诗人的作品,都是某个瞬间偶得的“天才之句”。在唐朝的时候,李白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难题。有一位天才诗人,他写的一首诗,曾被李白多次模仿,却终究无法超越。并且,这首诗,还被我们吹了一千多年。这个人就是崔颢。

相信大家都会背崔颢的这首《黄鹤楼》,此诗堪称唐人七律第一,同时,也是唐诗的代表作之一。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李白也曾写过“黄鹤楼”,只不过,却是对这首《黄鹤楼》的模仿。虽说文无第一,但李白的模仿之作,明显不如崔颢的原作。辛文房就曾在《唐才子传》中,记录了李白在看到崔颢诗时的惊讶和佩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意思就是崔颢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白再食,无非是拾人牙慧罢了。不过,李白诗仙的头衔也不是盖的。在李略的《该闻录》中,则描述了李白的不甘心,“(李白)故拟之,欲与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此诗完成于天宝六年,当时的李白已经47岁了。这期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但不管怎么说,崔颢的《黄鹤楼》,对李白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原诗如下:

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立意相同,谋篇布局和声律用韵上,都是极为相似的。所以,《该闻录》中“拟”字,就用的十分贴切了。被李白“模仿”多次,却终究无法超越,这首诗被我们吹了一千多年。除此之外,李白的《鹦鹉洲》,也是对《黄鹤楼》的模仿。鲁迅说读书人之间,偷不叫偷,叫借。那李白是不是“借”呢?

其实,对于李白、杜甫等名家来说,是不存在“抄袭”的,因为他们都进行了再创作。不过,话说回来,李白的这两首“模仿诗”,确实不如崔颢的原诗《黄鹤楼》。也算是验证了李白自己的话吧,“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被李白“模仿”多次,却终究无法超越,这首诗被我们吹了一千多年。不服气,或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模仿一下笔者的这句现代诗,“只有你和花落,无限接近我”。欢迎留言和关注!


历史诗人


宋太宗刻版为: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该版韵律似乎强于现版。若论《凤凰台》与《黄鹤楼》较高下,二首不分伯仲,皆为唐人七律诗的极高水平。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一己之见,敬请指正。


六翮道人


《黄鹤楼》名气更大,《凤凰台》写的更好。


NBA时间


李白的写的更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青梅竹马长干行


崔诗在前,李是效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