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討厭微信發語音嗎?

木易58018


我不討厭,,但我很少用語音,,我是要麼發視頻,就是打電話,,是我用不習慣,還是我太懶了[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


小風的生活日記


說實話我不喜歡別人給我發語音,但是沒辦法我接觸的都是農村孩子的家長,班上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家裡老人帶很多不識字,只能通過發語音溝通。

但是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上課不方便用手機,更不方便聽語音,下課孩子們很吵聽不清。

沒辦法只能儘量去克服這些吧。


鄉村教師玲


我這個人比較懶,懶得挨個轉文字,一條條聽也很浪費時間,聽不清還得再來一次。但是好朋友要是閒聊總是發語音給我。和她說了幾次了,但有時候(挺多時候)還是語音,我就很煩,隨便回覆幾個結束聊天。

是最好的朋友,但是異地,我也理解她工作比較忙,下了班了可能也懶得打字。但是……我還是接受不了別人給我發語音,大家覺得我們倆應該怎麼維繫感情呢?

一條條轉文字,聊十分鐘我就沒耐性了,一個個去轉,大家真的不覺得麻煩嗎?


爆笑片段合集


先表明立場:我極其反感濫用語音。

浪費時間就是謀財害命。——魯迅

語音的信息量遠大於文字。信息量大會帶來許多不便,比如:

人工分析和篩選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我一眼掃過去能看完的文字(呃我小學低年級就能達到每分鐘千字的閱讀速度了),聽語音的效率降低至少十幾倍。何況花這十幾倍精力聽完的東西還可能一點意義都沒有。更何況如果聽不清(發語音的人並不知道最終效果如何),效率再降低幾十倍。

聽覺相對視覺更難更切換上下文(context)。

你看網頁的時候有人給你 QQ 發了句話,你可以輕鬆看了回覆瞭然後接著看網頁(只要不是啥重要的事情);但如果有人在你打電話的時候給你發了句語音(而你又不得不聽),你肯定卡殼嘍。

音頻流暫停的成本更高。看文字,我可以隨時停下來;而音頻的暫停和恢復至少需要一次操作的成本。對於某些不能拖進度條的應用(說你呢,微信),長語音一旦停止就得從頭聽一遍。這兒還有個社交上的優先級問題:比如你在跟女神共進晚餐,有人給你發了條短信,你可以瞟一眼判斷事情的嚴重性,一般的事情可以暫時忽略;有人給你打個電話,你肯定得說不好意思我接個電話然後離席打吧;而若是有人給你發了條語音,你是邊聽女神講話邊聽語音呢(結果兩邊都聽了個一知半解),還是說不好意思我聽個語音,然後走到一邊聽完呢?

難以自動化分析和處理。保存和搜索文字十分簡單,音頻你試試看?別跟我說語音轉文字,那準確度尚不堪用。以及,微信在語言非中文的環境下不提供語音轉文字功能。

-“對方講了啥?截個圖我看看”

-“……”

還有一點:聲音會不可控地擴散到物理空間中。下面的場景很常見:

公共場合聽語音,外放了,被一群人聽到

公共場合聽語音,用聽筒,還是被一群人聽到

公共場合聽語音,用聽筒,發現聽不清,於是不得不調音量再聽一遍

公共場合聽語音,用聽筒,發現最大音量還是聽不清,於是用外放,手機喇叭貼在耳朵上

安靜環境聽語音,用聽筒,發現音量太大,耳朵聾了,於是不得不調音量再聽一遍

安靜環境聽語音,想用聽筒,結果不慎用了喇叭,耳朵聾了,於是慌忙按暫停

聽語音,想用聽筒,結果沒聽到聲音,一看,原來是臉碰到屏幕暫停了

聽語音,想用聽筒,結果沒聽到聲音,一拿開,外放了,被一群人聽到

開會、上課的時候時候收到語音,恨不得隔著屏幕掐死對方(然後偷偷摸出耳機帶上並期待老闆/老師沒看到)

收到語音,一時不能聽,於是就忘了……忘了……

……

所以我現在用語音就兩個場合:

沒法打字(比如在騎車或者開車)

沒有更合適的途徑(比如要唱首歌給別人聽)

剩下的時間一律打字。你要聽語音,自己手機上裝個文本轉語音(TTS)的軟件不就行了。


北北說科技


現在微信成了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通訊手段,發微信的方式可以打字、可以語音打字、可以手寫、可以語音。一般拼音打字是最常見的,特別是年輕人和會拼音的人較多,如果內容比較多,可以用語音打字,現在的語音打字,只要口齒清楚,基本正確。手寫一般是中年人使用,發語音的基本上是老年人和拼音不好的人使用,語音對這樣的群體是非常方便的。但是,它也有很多弊端:1、在比較嘈雜的環境下聽不清楚;2、保密性差,發個消息,辦公室人都聽見了。3、在很多場合無法及時看到是什麼內容,真要有急事就給耽誤了。4、睡覺時看微信能把家人吵醒。我不喜歡用語音來發微信。如果是特定的時間內用語音聊一會還是可以的。


說走就走的自由行


微信已經成為智能手機、平板設備上必不可少的重要軟件,對於發語音的觀點本人一般從以下方面解讀:

1> 優點:微信的使用人群可以說是上到耄耋下至幼童,廣泛的使用人群自身所擁有操作層面可能會不同,社會上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具備拼音或手寫輸入能力的,很多人在智能機出現之前是連短信都沒發過的,語音出現給他們帶來了便捷的交流途徑,一個簡單的問候,一句久違的寒暄,隨手一按,隨口一說,帶著自己的關心與掛念就送到了天涯海角的對面,不得不誇讚該功能的偉大。

2> 困擾:語音飛速發展而帶來的困擾也隨時顯現,比如地鐵上手提笨重的行李在嘈雜的環境中還要努力去分辨對方發來的語音,等費勁九牛二虎之力聽明白之後卻發現只有兩個字:“好的”;安靜的辦公室內語音嗖嗖而至,不聽怕錯過了1個億,聽又怕影響不好;種種場景讓人潛移默化的對語音產生了不良影響。

3> 本人觀點:我是十分感謝微信語音帶來的重大便捷性,它能讓我深刻體會到來自家人的溫暖、朋友的關懷。首先我會把語音當作是日常溝通而非正式場合使用的東西,所以我會把收到的語音都當作是一些家人關懷、親情問候、朋友寒暄之類的話語,所以在不方便的時候完全可以不聽,因為我知道,如果真有急事或重要的事情,能聯繫我的人肯定會直接打電話或通過其他穩妥路徑了。畢竟語音有一點:對方就是發了知道你接收了,但是並不能確定你肯定會聽。再有如果有十分重要的事情靠發語音來知會對方的,我感覺就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了,恰恰可以幫你完美的錯過那些不是朋友的人借錢、關係不親近的人情世故等等。最後,十分點贊一下語音轉文字功能,雖然它要求普通話字正腔圓才能完美翻譯,對於地方方言家鄉話的翻譯並不太完善,但恰恰如此,讓我更加增加了與家人的默契與靈感,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我完全可以通過諧音和個別詞語正確

領會來自家人朋友遠方的問候和叮嚀,讓我在遙遠的他鄉能安心的奮鬥,不斷前進。


一入代碼深似海


微信的語音聊天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語音通話,而另外一個則是語音信息!前者和我們的正常打電話其實是差不多的,而後者則是可以讓那些不方便打字而又不得不回覆信息的的用戶能夠及時回覆信息。本來這個功能的本意是不錯的,但是如今很多用戶紛紛表示這個功能有時候讓人有點困擾!甚至有很多用戶表示非常討厭微信發語音!理論上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功能,可以幫助解決一些突發的情況。但實際情況卻是有些出人意料的,那麼為什麼越來越多人討厭微信發語音呢?這三個原因是一定要知道的,不然容易招人煩!

一是很多微信用戶過於依賴語音信息功能,基本上不發文字信息,什麼事都發語音,如果接收者的環境不方便聽語音的話就可能無法回覆信息,而發語音的人可能就會抱怨為什麼不及時回信息;二是一些不方便被旁人聽到的話也發語音,這樣一來接收者就要考慮是不是會不小心放出聲音來被旁邊的人聽到,因為被別人聽到的話會非常的尷尬;三是聽語音信息要一秒一秒的聽,無法像文字信息一樣一目十行,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裡面接收到信息的核心內容,從而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做出回覆。在非常忙的時候,哪裡有那麼多時間一秒一秒聽對方說什麼呢?而這三個原因也是目前很多用戶反映最多的情況。

確實,使用微信語音的話會很方便,只要動動嘴巴就可以了!但是對於信息的接收者來說這可能並不是一件好事。技術或者功能本事是沒有錯的,因為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就像微信語音信息這個功能一樣,用的好可以幫助解決一些著急的情況,但是如果沒有用好可能就會招人討厭!所以平常的時候還是要注意使用微信語音信息這個功能的,不要什麼事都發語音信息,不然是很容易招人煩的!






寧靜致遠6699


討厭微信發語音嗎?覺得分情況吧!關係親近一些的無所謂,如果關係不好或者發語音很長很長就覺得很討厭。


我跟你不熟,請你不要跟我發語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很討厭對方頻繁跟自己發微信語音的行為。

能打字的時候,堅決不發語音,而發語音,純粹是給家裡才會用,因為家人想要聽自己的聲音。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都比較討厭對方頻繁發語音的這種行為了呢?其實原因,無非就3個。

一、“我們不熟,你跟我發語音,就是對我的一種不尊重行為”

在微信聊天的時候,其實是有一個“社交潛規則”的,只不過很多人都忽視了這一點。

這個潛規則就是,和不怎麼熟的朋友們聊天時,最好不要發語音,這是最基本的一點常識。

因為你給對方發語音,很容易會讓對方感覺到你的“不禮貌”,他們會認為這是一種“褻瀆”。

語音,只適合關係很要好的朋友,家人之間頻繁互發;而對於普通朋友們來說,打字更具有儀式感,也能夠給對方一種尊重。

發語音對於自己來說,的確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但是對於對方來說,卻無異於一種“折磨”。

二、更多的人都討厭頻繁發“長語音”的行為。

什麼是長語音?其實一般來說,超過30秒的語音,並且還是刷屏式的發送方式,這就很令人厭惡了。

首先,頻繁地髮長語音的行為,本身就會讓對方感覺到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人天生對於文字的一種敏感,而你偏偏去發語音。

尤其是你們還不熟悉的情況下,頻繁髮長語音的行為最好不要有。

三、雖然有“語音轉換成文字”的強大功能,但很多人咬字不清,滿嘴方言,文字也是理解不了你的意圖。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不是有語音轉換文字的功能嗎?說討厭發語音的人,就是矯情”。

但是換個角度理解,你有沒有想過,在你身邊很多人普通話說的都不是很標準的,文字轉換之後,會變得一塌糊塗,

四、那麼,如果去處理“微信發語音”與人際交往之間的矛盾呢?

1、如果你真的想要發語音,那麼在發語音之前應該學會跟對方說明一下:

如果對方准許,同意你發語音的意圖,那麼你完全可以去發語音交流。

如果對方不同意,那麼你還是打字為好。

2、什麼語境、情況下發語音,會讓對方感覺到舒服呢?

和親戚朋友聊天的時候;

和你關係很鐵的朋友聊天時;

特殊語境,需要你發語音表示一下驚喜、感謝或者語氣的時候;

發文字很費力氣,並且確實需要你發語音的時候。

相對來說,這幾種情況下跟對方發語音,別人也可以接受,也不至於太反感。

總結:

從聊天對象、聊天內容來看,微信語音確實有利有弊;尤其是對於人際交往來說,這本身是一件小事情,但放在特定環境下,發語音確實是會讓人感覺到厭惡的一種行為。你討厭這種行為嗎?


大小王哥


我發微信習慣於文字,不喜歡語音,因為發文字信息時不會打擾到其它人,也不會打擾到接收信息的一方,接收方只需打開手機就能看到,無需點擊播放語音信息,而且在聽語音信息時發出的聲音會應響到周圍的人,這只是我個人的習慣,我不會把自已的習慣和行為強加給別人的。只能這樣說我習慣於發文字信息,但是我也不討厭語音信息,




內蒙寧靜致遠


1、我一般很少發語音,因為語音聽的時候比較慢。

2、一般別人發語音我都是聽筒模式,尤其是在公正場合有些內容不太適合別人聽到。

3、重要的內容不要發語音,很有可能聽漏或者沒聽。

4、如果需要說的內容特別多千萬別發語音,你動不動四五十秒的語音連續過來,別人但凡有點啥事都不會認真去聽的。也可能根本就沒時間聽。

5、職場特別注意,如果對一般同事或者上級少髮長語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