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鑿壁偷光的少年,長大後過得怎樣?看完才知道書上為何不提起


在孩子還沒有上學的時候,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刻苦學習的品質,常常會給他們將一些古人苦學的故事,來激勵孩子。其中,最為孩子們熟悉的就是鑿壁偷光了。

根據《西京雜記》的記載,匡衡小時候家裡特別窮,連蠟燭都點不起。那時候,窮人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只能是刻苦讀書,走上仕途,以此進入社會的上層。匡衡很愛學習,希望考取功名,奈何家裡太窮。恰好隔壁住了一戶有錢人家,家中的蠟燭從來不滅。匡衡晚上為了讀書,就想了一個辦法,將牆壁鑿了一個洞,靠著隔壁透進來的一點光線讀書。

那位鑿壁偷光的少年,長大後過得怎樣?看完才知道書上為何不提起

家長常用這個故事,教導孩子要認真學習。古人遇到各種艱難險阻,尚且想辦法克服,一心讀書。何況是現在的孩子,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大教室裡,空調暖氣充足供應,這樣好的條件,孩子們更應該好好讀書。

可是,這個故事我們往往是隻聽說了匡衡小時候的事情,對於他長大之後怎樣,就很少有人提到了。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位偷光少年,長大之後的人生又如何。

那位鑿壁偷光的少年,長大後過得怎樣?看完才知道書上為何不提起

且說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後來被鄰居發現了。這鄰居看到孩子如此愛讀書,乾脆就給了他足夠的銀子,來支持他學習,以考取功名。之後,匡衡確實沒有辜負鄰居的期望,他不僅成功步入仕途,還權傾朝野。但是,一旦得勢之後,他卻沒有造福百姓,反而是做了許多無德的事情。

由於匡衡的日夜苦讀,他對於傳統的儒學作品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因此受到了漢宣帝的重視。那時候,他被很多人推薦給漢宣帝,通過考察,漢宣帝也認可了他的才能,讓他當了官。宣帝時期,匡衡的表現還很普通。倒是那時候,他與太子交往十分密切。太子賞識匡衡的才能,私下裡兩人也有很多來往。

那位鑿壁偷光的少年,長大後過得怎樣?看完才知道書上為何不提起

太子繼位後,就是漢元帝。這時候,匡衡被提拔為郎中、博士、給事中,官運亨通,一時間成為朝廷上下舉足輕重的人物。為了讓皇帝注意到自己,匡衡時常上疏。他擅長詩經內容,也正是因為對詩經的獨到見解而得到皇帝賞識,於是,匡衡常常使用詩經中的典故來勸勉皇帝。至於內容呢,無外乎就是開言路、肅綱紀等內容。這樣的動作當然是沒有任何風險的,還為他自己贏得了掌聲一片。因此漢元帝更加信任他,將他提拔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然而,匡衡之所以能夠一再升遷,除了上疏之外,其實他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本事。他上疏的頻次很多,但是也並沒有什麼創造性或者是有建設性的意見,無外乎是那些傳統的套路。但是就是如此,漢元帝還是很信任他,畢竟是從太子時期的老臣,公元前36年,匡衡官至宰相,並被封為安鄉侯。

那位鑿壁偷光的少年,長大後過得怎樣?看完才知道書上為何不提起

但是,被封侯之後的匡衡,卻做了一件讓人痛罵的事情。那時候由於邊界劃分的錯誤,匡衡中飽私囊,將四百頃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民田化為己有。通過巧取豪奪,匡衡成為富甲一方的奸官。這個錯誤直到十餘年後才被發現,直接導致他被貶為庶人。

所以,即便是官至宰相,匡衡卻連個諡號都沒有。因為他最終是庶人,因此沒有諡號。

而且,匡衡還縱容自己的兒子醉酒傷人。當兒子被關押起來時,他還隱瞞自己的小兒子賄賂官員,幫助獲罪的兒子越獄的事情。當時是漢成帝時期。不過,雖然最後真相水落石出,漢成帝還是念及他是老臣,於是沒有治他教子不嚴之罪。

那位鑿壁偷光的少年,長大後過得怎樣?看完才知道書上為何不提起

面對自己的兒子,匡衡表現得是一再寬容。而面對別人,他往往要嚴格要求。在元帝時期,匡衡與太監石顯和御史大夫張潭是一丘之貉。然而元帝去世之後,太監石顯便失去了靠山,此前做過的很多壞事便逐漸被人們挖了出來。

作為原先的死黨,匡衡和張潭也有不少把柄掌握在石顯手中。為了防止被石顯拖下水,這兩個人乾脆與石顯反目,致石顯於死地。如此見風使舵的本領,想必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昔日的好友因利益相聚,等到一方倒臺時,好友也能反目成仇,跳出來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對方。

那位鑿壁偷光的少年,長大後過得怎樣?看完才知道書上為何不提起

我們都知道“雖遠必誅”這句話,其實,最先說這句話的人,名字叫做陳湯。這是一位滅匈奴的有名將領。可是,他卻在滅了匈奴、揚名天下之後,做了一件錯事。那就是他在返回京城的路上,將消滅匈奴獲得的戰利品,在路上全部分給了將士們。如此一點兒也沒有給朝廷,或者說是那些當權者們剩下,必然是要遭來禍事的。

果然,陳湯返回京城之後,沒多久就被匡衡上疏罵了一頓。蔑視朝廷、私自賞罰,這種罪名一旦加到一個封疆大吏身上,那必是致命的打擊。果然,陳湯在盛名中立即跌入谷底,被貶官為民,一切榮譽不復存在。

那位鑿壁偷光的少年,長大後過得怎樣?看完才知道書上為何不提起

雖然匡衡為官時做了很多惡事,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看到他身上的閃光點的。他鑿壁偷光的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他對於古文的研究也頗具論點,獨出心裁,有很高的借鑑價值。總的來說,我們在看待古人時,還是應該看到他身上的閃光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