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農村小夥,五代傳承老手藝,一年加工10多萬噸,銷200多萬


#自拍我的故事# 我叫常東磊,今年27歲,別看我年紀輕,我已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芝麻酥糖第五代傳人了。我們家做的芝麻酥糖完全是純手工製作,從清代咸豐年間1853年流傳至今,已有160年的歷史。以前我的祖輩開設的“常家糖坊”方圓幾十裡無人不知,從我的爺爺常雲鑾開始,規模擴大,徒弟遍佈各地,遠至浙江、江蘇。2007年,我家祖傳工藝的芝麻酥糖被評為濱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評為“山東十大最具有特色的品牌”食品。

這是我家的作坊,我父母帶著五個工人師傅一起製作芝麻酥糖,我忙完業務外,我也會到作坊一起製作酥糖。芝麻酥糖因為是純手工製作,最為講究的就是環境衛生,所以我家的作坊雖然不大,但是衛生保持的一流。

這是我和我的父親常農村一起製作芝麻酥糖。父親芝麻酥糖的第四代傳人,雖然父親已經50多歲,卻還是親力親為。我家制作的芝麻酥糖原料就是兩種:芝麻和白糖,不會添加任何其他東西。白糖是精選的白砂糖,芝麻也要上等白芝麻。

家裡的工人師傅在洗芝麻,芝麻要經過漂洗、脫皮、炒制、過篩、晾涼,最後磨成芝麻面。

在芝麻種植地挑選的最優質的芝麻。

洗好的芝麻經過脫皮機加工,使得芝麻皮剝離下來。

這一步是炒芝麻,炒芝麻講究火候,芝麻一定要炒的到位,要不然做出來的芝麻酥糖味道不對。

炒好後的芝麻,再經過機器翻篩,把芝麻皮篩出來,幾十年前這些活都是人端著篩子篩,現在有機器了,省了很多時間和力氣。

看,篩出來的芝麻又香又細膩。

這個碾子有一百年了,就是我祖輩用來把芝麻碾成芝麻面子用的。那時候碾芝麻面可費勁了,僱了三個壯勞力專門做這個活,一天也就是碾100多斤芝麻面。

現在有了機器省事多了,只要把芝麻倒在機子裡,芝麻面幾分鐘就加工好了,並且加工的芝麻面很細膩。

我一次加工的芝麻面能用三天,一般三天加工一次芝麻。

白糖要跟水一定比例混合,放到鍋裡添少許香油微火熬製,待水分完全蒸乾,糖漿表面成焦黃色,沸騰金花就好了,整個過程大概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剛熬製好的糖漿溫度太高,要先放在抹了油的石板上晾著降溫。

溫度降到80度左右時,就要用兩根竹棍挑起,反覆拉伸攪條,我們的俗話就叫拉糖,拉到糖漿呈白色順絲就差不多了。

糖打好成坯後迅速投入芝麻鍋內,盛芝麻的鍋要保持恆溫60~80℃左右,鍋底一直有電爐在加熱,這時候我的工作師傅們齊上陣。

從糖坯中娶適量小塊,用食指從每小塊中心穿一個孔,在芝麻鍋裡反覆旋轉拉絲隨翻隨沾芝麻。

每塊均勻拉絲16圈,這麼一顆酥糖有三萬二千多根絲,絲絲細如頭髮,根根沾著芝麻粉,這就是芝麻酥糖的奧妙所在。酥脆香甜、入口即化是芝麻酥糖的最大的特點。

這樣一顆芝麻酥糖製作完成了,然後入盤低溫晾透,再入袋裝盒進行包裝。製作好的芝麻酥糖一盒裝六個,賣11元錢一盒。

我們現在一年能夠加工10多萬噸芝麻,製作200多萬盒芝麻酥糖,顧客對芝麻酥糖的認可,也就是對我的手藝的認可。目前,經過我們逐步改進,已經創造出純芝麻、花生、核桃、桂花、蔓越莓口味的芝麻酥糖,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和我的父母會更加用心的傳承手藝,開發新口味,讓顧客吃到更加美味的芝麻酥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