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平:丹心無悔育桃李

他,年少志堅離家早,步履蹣跚猶未還。

他是師者,一生清貧,雖“一燈如豆,四壁青輝”,卻甘之如飴,樂觀堅守。

他就是張世平,1937年出生於陝西富平,1962年從陝西師範大學畢業後來到榆林師範,在教育崗位上整整奉獻了37個春秋,直到1999年退休。

張世平:丹心無悔育桃李

如今已過八旬的張世平,回憶起年少時為理想為抱負,選擇從富庶的關中平原來到貧窮的陝北榆林,他說自己從未後悔過,也從來沒有過放棄的念頭。

回想起當年的經歷,張世平告訴記者,當時學校裡宣傳支援陝北、陝南建設,他就踴躍報了名,而後被分配到了榆林師範,他覺得特別滿意。1962年9月,從陝師大一畢業,張世平便來到了榆林。剛到招待所住下,榆林師範學校總務主任就到招待所親自來接他,幫他揹包、拿行李,特別地熱情,讓他非常感動,印象特別深刻。

受到了熱情的歡迎,張世平大受鼓舞,他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和勞動中。他與學生同食同寢,一同勞作。回憶起幾十年來的點點滴滴,張世平說,“雖恍如隔世,卻歷歷在目。當時孩子們勞動的那個勁頭,你都想不來,女同學也特別能吃苦。學校當時的主任,手巾子這麼一挽,穿個汗衫,標準的農民,那個勞動精神太讓人佩服了。”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走來的人,總是會有一些食不果腹、艱難困苦的記憶,然而,樂觀的張世平,嘗過苦卻從未覺得苦。學校當時吃的多是雜糧饃饃、酸菜,勉強可以填飽肚子,但是他從來沒覺得這是苦,“我這人再沒什麼優點,樂觀這一點卻比得了任何人。我愛學習,向周圍的每個人學習,向書本學習,所以說我一輩子心胸開闊,一輩子快快樂樂。”


張世平:丹心無悔育桃李


1962年,就是來到榆林的那年年初,張世平已經在老家成了親。妻子善良賢惠,在之後長達十幾年的兩地分居生活中,她從無怨言。他的妻子告訴記者說,那時候張世平在榆林教學,她在家鄉勞動,照顧老人、孩子,家裡還有七個弟兄姐妹靠他養活呢,為了省錢,有時候寒暑假也不回家。

一心撲在教學上的張世平,每天按部就班,生活簡單卻並不枯燥。教書之餘他發奮學習,從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培養各種興趣愛好,課餘時間吹拉彈唱,打球、拉二胡他都學,這也成了他業餘生活的點綴。

他說:“教育是一份值得我用一生去追求的事業,在我看來,教育就是傳播思想的種子,教師把自己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思想傳遞給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學會自己去思考,從而擁有一顆充滿自信而快樂的心!”

幾十年來,無論是在課堂教學、班級管理還是在教學研究中,他一直為這個夢想奮鬥著。“教了37年書,當了10屆學生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不但是我工作的重點,也是我教育研究方面的重點。”張世平說,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

張世平:丹心無悔育桃李

“辛勤工作,求真務實”是張世平的座右銘,在他近40年的教學工作中處處表現的是“求真務實”。他經常教導新教師說:備好課、寫好教案,是整理教學思路、上好課的不可缺少的一環。張世平的教案思路清晰,在授課中有機插入既有教育意義又有趣味性的事例,講課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到知識、受到教育,他的課深受學生歡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直到1999年退休,張世平教過的學生數不勝數,他嚴謹教學、樂觀向上的工作生活態度,感染著每一位學生。他自己也經常驕傲地說,他的學生多數也成了教師,以一傳十,以十傳百,成百上千,則成薪火。

古往今來,“一燈如豆,四壁青輝”是無數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寫照,對於清貧生活他們甘之如飴,面對物質誘惑他們不為所動,張世平亦是如此。他樂觀積極,知足常樂,在駝城榆林,在三尺講臺,他堅守數十載。

他從“富庶太平”的關中平原走來,他從被譽為“教師搖籃”的陝西高等院校走來,走進陝北榆林的建設當中,走上一方校園的三尺講臺,他走來,打開一冊書本展示一片天地,他走來,丹心無悔育桃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