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古代中國,反間計屢試不爽?

本草百曉生


皇帝昏庸無能,最典型的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很能打仗。不過秦國的異人繼位之後也是個勵精圖治的明君,賄賂當時魏國的大臣妃子,使得魏國末代大王遠離信陵君,他沒有得到重用整天醉酒消愁,沒過多久魏國就失去了一臂。這是典型最早的反間計。明朝末年當時後金利用反間計讓崇禎皇帝錯殺一代名將袁崇煥,自毀長城。從此明朝和清朝打仗再也沒有贏過一次,雖然說袁崇煥在歷史上備受爭議,就是因為他殺了毛文龍,後金沒有後顧之憂。於是崇禎二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北京,勤王部隊只有袁崇煥打贏了,其實他是靠實力打贏,在崇禎皇帝眼裡成了他通敵賣國的證據。八個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從此明清戰爭中明朝沒贏過一次!


天藍火說影視


反間計:指識破對方企圖並假裝中計已達到自身目的。反間計出自孫子兵法,在歷史長河中反間計成功的並不多見,反倒是離間計成功居多。

大家耳熟能祥的可能是“蔣幹盜書”,蔣幹盜書出自於《三國演義》,在書中蔣幹新入曹營,急於找證明自己價值,於是向大漢實權人物曹操請命去摸清自己老同學周瑜的長江佈防圖。在經過周瑜同學的熱情款待,把酒言歡之後,更是覺得自己這趟來值了。不僅新任老闆對自己讚賞有加,老同學更是信任自己,將關乎整個吳蜀帝國命運的絕密佈防圖展現在自己眼前,飄飄然的感覺徹底擊敗了蔣幹那顆不大成熟的心。於是在夜晚將長江佈防圖揣在雄間,假託有事直奔曹營,不假思索的將佈防圖獻給了自己老闆,並繪聲繪色的描述了自己輕而易舉獲得周郎信任。周郎這邊卻在緊鑼密鼓的佈置防範。於是在翌日,周郎和曹老闆各自帶著必勝的信念,展開了一場早已有了結局的戰爭。

離間計:指發佈信息以引誘對方做出利於己方的行為。

長平之戰就是典型離間計





誼詡


我是小司馬講史,為您解答。

小司馬講史首先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反間計,所謂反間計指的是識破對方的陰謀算計之後,又巧妙地利用對方的陰謀詭計進行攻擊對方。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名將都擅長使用反間計,從而除掉對手,獲取戰爭上的勝利。在歷史上,三國名將孟達就是被人用反間計除掉的。

孟達原為蜀將,後來投靠了魏國。曹丕死後,曾獲重用的孟達倍感失落,整天鬱鬱寡歡的。蜀國丞相諸葛亮瞭解到孟達的情況後,假意許下承諾,如果他願歸降,可以不計前嫌,他以前犯下的錯可以不予追究,並且還能獲得重用。孟達得到消息後,興奮異常,意欲率兵歸蜀。也許是高興過了頭,他不小心洩了密,被一個與他不和的將領告到了司馬懿那裡。司馬懿聽說後,心裡也是一驚,他知道孟達能征善戰,是一員實力悍將,此時投靠西蜀,無異於壯大了諸葛亮一方的軍事實力,於是司馬懿就寫信安撫孟達,說他會在魏帝面前替他美言,給他加官進爵,讓他不要有雜念。寫完信後,司馬懿就暗中遣軍進討孟達。後來,孟達兵敗被殺,也純屬咎由自取。

曹魏名臣劉曄有評孟達:“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
而西蜀名臣費詩對孟達也是差評:“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與書邪!”

在西蜀和曹魏都不受歡迎的孟達,被人用反間計除去,死不足惜。其實在歷史上,被對方用反間計害死的名將數不勝數,比如袁崇煥、斛律光、白起、李牧、岳飛等。

在歷史上,為什麼反間計屢試不爽呢,這裡面有以下幾個原因:

1.由於麻痺大意,致使關鍵的信息被對手輕易得到,爾後被對手加以研究利用。

2.古代的軍事將領忠君思想較為濃厚,他們明知道是對手設下的圈套,卻不敢在帝王面前冒犯龍威。

3.在古代行軍打仗中,要想獲勝,拼的就是智慧。使用反間計,可以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這也是許多名將樂於使用反間計的原因。

4.在古代,人們沒有手機、電話、電腦,信息不是很通暢,有時候關鍵信息的核實需要一段時間,這就給對手可乘之機。


小司馬講史


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反間計。早在《孫子兵法》的《用間篇》就提出了“間”在作戰中的重要性,在這裡他說過“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到了《三十六計》,將反間計歸為其中:疑中之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使用反間計的方法一般有兩種,第一種以敵方之間為己方所用,故佈疑陣,讓他上當,最經典之戰例莫過於蔣幹盜書。另一種就是在對方主要將領對自己構成威脅時,通過散佈謠言,勾結敵方大臣等方式,而分化離間敵方,戰國的李牧,宋朝的岳飛,明朝的袁崇煥都可以說是因為反間計而死的。

反間計可以使用奏效需要兩方面的條件,第一方面就是實施反間計一方要巧妙的佈局,使得對方相信,而另一個條件就是對方本身就對被施計者有所懷疑。這兩個條件無論缺失了哪一條都不可能完成。

接下來,我就來說一說為什麼反間計為什麼總能夠被成功利用。

從人性的角度上來看,反間計的成功,恰恰體現了一種人性中的醜陋,那就是缺乏信任。反間計之所能夠成功,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了信任。如果都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反間計根本就無法施展。

但在權力的驅使之下,人性有的時候是最空洞的。為了牢牢的掌握手中的權力,統治者只好不信任任何人,尤其是那些掌握兵權,有能力造反的人。因為他們手中掌握著軍隊,與外部的敵人而言,這些內部的隱患顯得更為直接,“無情最是帝王家”。為了維護權力,於是他們變得多疑,縱然是忠心耿耿的人也不能完全被他們信任。

能力不足,蔣幹盜書這個故事出自於《三國演義》,並沒有歷史記載。掌權者之所以不信任掌權的將領其根本原因就是本身的能力不足,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夠掌控了大臣。其實,大家看看歷史就可以發現,大多冤殺大將的君主本身的能力就存在著不足。不僅他的能力不足,如果仔細發現我們就可以知道,往往在衰敗之時更容易發生反間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國家趨於敗亡,統治者無力挽救,他們擔憂統兵將領會和敵人聯手推翻自己。

其實在小編看來,反間計之所以能夠使用成功其實和軍隊制度也是有關係的。兵權,我們其實可以細細的品味一下,凡是被冤殺的將軍手中都掌握著兵權。兵權是要分開來看得,什麼叫掌握兵權,那是既掌握兵,又掌握權。對此我想解釋一下,掌兵與掌權其實是要分開來看得。部隊的將領在一般的情況對部隊是進行訓練,管理,但是沒有調度部隊的權力。可在國家遇到危機的時候,統治者會把調動部隊的權力下放到將領手裡,這個時候將領就對部隊有了實質控制權。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兵權。一個掌握了兵權的將領,如果他所管理的部隊本身就具有非常強悍的戰鬥力,自然會引起統治者的忌憚。可這又是一個死循環,而這種死循環就促成了反間計屢屢得逞。

這麼看來反間計能夠得逞的原因大家應該就明白了,兵權的掌控使得君主忌憚,國家的動亂又使得主將不得不掌握兵權,而權力的無情又泯滅了人性。當人性泯滅,君主多疑,將領可能會威脅君主統治的時候,敵人的反間計就得逞了。


再言春秋


反間計,來自《三十六計》,指的是識破對方的陰謀算計巧妙地利用對方的陰謀詭計進行攻擊對方。採用反間計的關鍵是“以假亂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敵人上當受騙,信以為真,作出錯誤的判斷,採取錯誤的行動。

中國古代反間計屢屢得逞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統治者對手下大臣的不信任,古往今來莫不如此,歷史上的許多例子,都可以說明:

1.戰國時期樂毅伐齊,齊國眼看就要全部淪陷,就剩下即墨一個城池一直在抵抗,樂毅也不急,把即墨團團圍住,想困死齊國軍隊,齊國統帥田單派人跑到燕國首都造謠,說樂毅久久不拿下即墨,就是想在齊地稱王,燕王信以為真,把樂毅撤走了,結果田單用火牛陣打敗了燕軍,恢復了齊國。

2.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派廉頗應戰,秦國佔不到便宜,就派人去趙國都城造謠說廉頗的壞話,結果趙王中計,撤了廉頗,換上了趙括,結果趙軍慘敗,四十萬趙軍投降後,被秦國活埋。

3.三國時期,曹操派蔣幹去遊說周瑜,結果周瑜將計就計,利用蔣幹曹操殺了蔡瑁張允兩個水軍將領,解除了周瑜的心腹大患。

4.南宋韓世忠用反間計打敗金兵。

5.後金皇太極用反間計借崇禎的手殺了袁崇煥。

防範反間計應注意採取如下對策:

1.注意封鎖信息。

2.間諜要可靠。

3.情報要推敲。

4.多方取證印證。


雲淡風輕8485


有個理論叫做“囚徒困境”,小時候暑假作業上就有過這個問題。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或者說在一個群體中,個人做出理性選擇卻往往導致集體的非理性。

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五年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二十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鑿,二者都判刑十年。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終導致納什均衡僅落在非合作點上的博弈模型。

由圖可以,大家都不認罪,對大家最有利,誰都知道這一點,

但是,因為無法溝通,也不可能信任對方,他們心裡都會想,

如果我抵賴,而對方認罪了,那對方免刑,我一個人20年。

如果我認罪了,對方抵賴,那我就可以免刑(都有僥倖心理)。

退一步,如果都認罪了,也不過是一人十年而已,比我二十年少一半。

我不相信對方能抵賴。

所以,都知道兩人同時抵賴最優,但是,基於個人利益,我認罪最好,

反間計之所以能百試不爽,同樣也是這個道理,都知道信任對方對集體利益最好,但是,都不可能相信對方,最後選擇個人利益。


南朝居士


反間計,三十六計中的一計。即識破對方的陰謀算計巧妙地利用對方的陰謀詭計進行攻擊對方的計謀。

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發現所謂的反間計總是屢試不爽,威力不容小覷,往往在重要的歷史關頭決定了當時的歷史走向。三國時期,赤壁大戰前夕,周瑜巧用反間計殺了精通水戰的叛將蔡瑁、張允,為赤壁決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戰國時期四大名將,秦趙兩國各有兩位,秦國一個反間計趙王換廉頗,致使長平之戰40萬趙兵被坑殺。後來秦國又使一個反間計,良將李牧被趙王殺,至此,趙國被滅不遠矣。明末大將袁崇煥,可謂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剋星,父子二人無法在戰場上打敗他,便離間明朝君臣。可憐崇煥身上3600刀,萬人空巷搶其肉,一個民族的千古之痛由此而生。

歷史上的反間計數不勝數,不斷被重演,這是何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為何就這麼難!嗚呼!先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海天雅士


在古代是人治,君王就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而巨大的權力導致了君主的極端自私,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而不信任周圍任何一個人。一個國君若是本身精明還好,可惜絕大多數君主都是昏暗之人,猜忌身邊的大臣是這些人的通病。而所有臣下中,君王最不放心的就是手握兵權的大將,因此一旦有對其不利的風聲傳出,國君就往往寧可信其有,先下手為強,將其除去,所以反間計才能屢試不爽。


阿德記錄生活


第一,制度問題:古代實行的是君主專制,君權神授,君父思想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在這種制度的影響下,作為君主肯定是無法容忍自己的臣子對自己不忠的,哪怕只是謠傳

第二,通訊落後:一旦實行反間計,由於通訊落後,臣子無法及時向君主陳明及解釋,君主也無法及時獲取準確的信息,等到一切調查清楚之後,可能時機已過,只剩下後悔了

第三,人性問題:我覺得人性決定了彼此之間的信任程度,一個人無法真正對另一個人產生真正的信任


娛樂秦大叔


反間計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兵法三十六計之一,歷朝歷代統治者都喜歡用此計消滅敵國強國,還借敵國之刀除其猛將滅其江山。既消滅了敵國又滅了強敵一箭雙鵰,故反間計在歷史上佔了重要地址且屢試不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