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牛的陽謀有什麼?

歷史的zsmj


我字多,看我!

陰謀是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采用欺騙、敲詐等手段,表現目的和實際目的不一樣的計謀;

陽謀是指表現目的和實際目的統一,光明正大的,所有行動都可以讓別人知曉的計謀;

兩者相比,陽謀自然比陰謀更加難以實現,但是陽謀一旦成功,就會形成一個局面,就是你跳也要跳,不跳還要跳的局面,不能逃脫的。

在歷史上陰謀的使用遠遠大於陽謀,但是使用陽謀的人一定是高手,在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他用陽謀為當時的皇帝獻上了一個計謀,根據當時外界的各種因素,最終闡述瞭如何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此舉就是一直讓後世讚歎,到現在依舊無解的“推恩令

背景

此人乃是主父偃,當時的皇帝正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君漢武帝,在當時漢武帝已經將自己國家勢力發展的及其強大了,但是不管什麼事都沒有完美可言,在當時依舊有三大問題難以解決。

一:各路諸侯皆有一定的影響力,並且擁有極高的政治權利和軍事實力,這不僅是對於當時的時局,就算是在任何朝代,這都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

二:階級矛盾一直都存在,並且不斷的發展,再加上當時土地兼併嚴重,就導致社會動盪不安;

三:漢武帝時期曾多次跟匈奴對戰,但是匈奴依舊不斷入侵,這就讓整個邊境不能安寧。

這三個問題讓漢武帝更加想要加強自己的中央集權,避免在匈奴發起進攻的同時,自己王朝內部先發生內亂。

主父偃根據當時的情況,為漢武帝獻出了這個千古陽謀“推恩令”,雖然名為推恩,但是實際上削弱了各路諸侯的勢力,讓各路諸侯開始進行內部矛盾,最終逐漸進行削弱,從而對朝廷再無半點威脅可言。

《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主要內容

推恩令”吸取了漢景帝時期頒發“削藩令”的教訓,除了規定諸侯嫡長子繼承王位之外,再加上諸侯的其他孩子可以在封地內封侯,而這些侯國就不再屬於封地國的管轄,只屬於郡的管轄範圍,類似於縣城。

也就是說新的侯國不再屬於之前諸侯封地的管轄,而是直接聽命於郡城,也就是國家中央,當“推恩令”頒佈下去之後,郡城的面積佔到了全國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

並且這些郡城的作用不僅是管理這些小的侯國,郡城的分佈犬牙交錯,完美的隔離了各個諸侯之間的聯繫,穿插在諸侯中間,使諸侯不能聯手,這樣的結果就是諸侯依次被削弱,侯國無力反抗,就算反抗,也能很快被鎮壓。

這則條例是將原本諸侯嫡長子繼承所有土地換成了一大塊土地分給其他人一塊繼承,這自然會讓嫡長子不滿,但是卻會讓那些原本得不到土地,但是現如今可以得到土地的人感謝,這就造成了諸侯內部嫡長子跟其他孩子之間的矛盾,成功將矛盾轉移。

評價

漢武帝實施“推恩令”實在是高明,“推恩令”發出的名義是賞賜各諸侯國,所以你諸侯不得不接,儘管知道這是一項削藩政策,但是卻又無可奈何,讓漢武帝的名聲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在整個過程中漢武帝是沒有動用一兵一馬,也就是說兵不血刃的就解決了這個讓歷代皇帝都會頭疼的問題,並且自己還受到了稱讚。

成功的前提原因

任何問題能夠及時解決都是有前提基礎的,“推恩令”的順利實施自然也不例外,漢景帝在位期間頒發了“削藩令”雖然引起了七王之亂,但是也給漢武帝敲響了警鐘,同時為削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再加上漢文帝和漢景帝期間的“文景之治”讓漢武帝時期國家的實力達到空前的強大,不然如果國家實力孱弱,那就算是以賞賜名義的“推恩令”也不好頒發實施。

削藩令和推恩令的區別

削藩令是皇帝直接打擊藩王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就是為了直接將藩王的權力收回,加強中央的權力控制;

推恩令就相對委婉一些,先從諸侯內部矛盾出發,讓諸侯嫡長子之間先發生矛盾,再漸漸削弱諸侯權力;

兩者之間雖然是不同的手段,但是亦有相同之處,都是為了收回諸侯手中的政治權利還有大片的土地,但是削藩令讓諸侯不痛快,所以就有了七王之亂,而推恩令更像是溫水煮青蛙,這種方式雖然緩慢,但是效果卻有用的多。

分封制和推恩令的區別

分封制要早於推恩令幾百年的歷史,傳說再堯舜時期就已經有了分封制的存在,分封制的主導就是皇帝作為主要地位,將土地劃分給那些功臣,然後再逐級分封,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將統治面積擴大,但是又會出現另一種問題,諸侯權力過大無法掌控。

推恩令更像是分封制的一種進化版,其操作流程大概是相同的,但是在目的上卻又有所不同,分封制是將土地賞賜給大臣,而推恩令是用來削弱諸侯權力的。

還有區別就是:分封制在諸侯去世之後其屬下領土會再次交接到下一任諸侯,也就說諸侯是誰並不重要,其兵力依舊沒有減少;

推恩令的不同之處在於,在諸侯去世之後每個兒子都有繼承土地的權力,將封地劃分為幾個不同的地區再分發給不同的兒子,在這樣的效果中,諸侯國的實力會越來越弱,從而最終瓦解。

總結

歷史上著名的陰謀有太多太多,但是能讓人拍手叫好的往往是這些陽謀,在一定條件下將退路逼死,讓你不得不接受,同時你還要表達感激。

同時陽謀的實行也是小心翼翼,就比如推恩令,如果沒有之前漢景帝的削藩令在前,國力強盛在後,自然不會這麼輕鬆,如果一旦一步走錯,那麼就會步步錯,就比如之前漢景帝頒發削藩令,因為實施不當造成七王之亂,最後不得不處決削藩令的提議者。

從陽謀看古人,古人的智慧未必在現在之下啊。

我是文青,如果覺得不錯,原創不易,點贊、關注,這些隨手之舉,就是您對我最大的認可。


文青聊史





歷史上最牛的陽謀,是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

經過遼瀋、平津、淮海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解放了中國大部分國土,兵力對比,人民解放軍也佔絕對優勢。1949年初,蔣介石宣佈下野,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但蔣介石並不甘心失敗,他牢牢掌握著國民的黨、政、軍大權,在長江南岸排兵佈陣,任命湯恩伯為總司令,統一指揮江蘇、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東部的軍事,會同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白崇禧集團組織長江防禦,企圖負隅頑抗。

李宗仁有職無權,是個空殼子,他提出了國共和談,派出張治中為首,有邵力子、章士釗、黃紹竑、李蒸、劉斐六位代表組成代表團,中共以周恩來、林伯渠、林彪、葉劍英、李維漢為代表,周恩來為首席代表,與南京方面的代表舉行了談判。 從4月13日起,開始進入正式談判階段,4月15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在儘可能地採納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提出的意見後,提出八條二十四款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宣佈4月20日為最後簽字日期。蔣介石看到修正案後,大罵:文白(張治中)無能,喪權辱國。南京李宗仁政府拒絕在和談文件上簽字,和談破裂。

隨即, 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向人民解放軍發佈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提出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號令。4月21月,人民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發起了渡江戰役,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佔領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江陰、鎮江等城市,23日佔領南京。 李宗仁倉皇逃離,宣佈了國民黨政府在大陸跨臺。

渡江戰役勝利後,毛澤東賦詩一首《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zj史海拾貝


我知道的有四大陽謀。盡顯古人智慧。

二桃殺三士

晏子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要賞賜他們三位兩顆珍貴的桃子;而三個人無法平分兩顆桃子,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公孫接與田開疆都先報出他們自己的功績,分別各拿了一個桃子。這時,古冶子認為自己功勞更大,氣得拔劍指責前二者;而公孫接與田開疆聽到古冶子報出自己的功勞之後,也自覺不如,羞愧之餘便將桃子讓出並自盡。儘管如此,古冶子卻對先前羞辱別人吹捧自己以及讓別人為自己犧牲的醜態感到羞恥,因此也拔劍自刎——就這樣,只靠著兩顆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個威脅。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王於是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鄲戰場,而孫臏則建議率軍直逼魏國國都大梁,逼魏軍回師自救,邯鄲之圍逐解。齊軍則在魏軍的必經之路桂陵地區設伏,以逸待勞,最終大敗魏軍。其妙處在於:魏國和龐涓即使看出了孫臏的目的,但卻不得不“中計”,因為他們不敢賭,大梁一旦丟了,他們打再大的勝仗也於事無補。

推恩令

漢武帝時期,諸侯勢力不僅土地面積極為遼闊,而且實力雄厚,往往不聽從朝廷的調遣。於是,主父偃就為漢武帝想到了一個計謀,那就是命令諸侯不再僅僅傳位於嫡長子,對於那些次子、庶子等也要進行分封,不論幾個兒子都要有封地,美其名曰“推恩令”。推恩令的妙處就在於:一旦下達了推恩令,各諸侯王執行不執行,這個諸侯國都要分裂或內亂,執行了推恩令老國王死後王國就分裂了,不執行推恩令,嫡長子高興但也長久不了,因為老國王死後,其他的兒子們就會內鬥自相殘殺,搞不好最後這一系就會絕了,王國就被朝廷收回了,如果想後代安穩只有執行推恩令!任你割據一方,朝廷一紙“推恩令”,你的勢力“大變小、小變無”你的小兒子們還得感激我,心甘情願的幫助我的政策實施,真是厲害之極

挾天子以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沮授給袁紹的建議,毛玠為曹操提供的建議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此外最早賈詡也曾向李傕提出“奉國家以徵天下”。通過天子這塊“招牌”,曹操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而且各地諸如袁紹、馬騰、韓遂、孫策、呂布等大諸侯也不得不選擇奉詔,例如呂布雖事實上據有徐州,卻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為徐州牧。荊州牧劉表雖然據地自保,卻仍然不得不臣服於曹操控制的漢廷,貢獻不絕。曹操通過“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功掌握了“天下大義”,面對從許昌發出的詔令,各諸侯即使知道這是曹操的意思,也只能無奈選擇接受。因為一旦選擇不奉詔,那麼便成了真正的“漢賊”,不僅會被群毆,還會失掉人心,這就是“天子招牌”的威力。(圖文收集自網絡,旨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泗陽成三


凌煙閣來答。

這個最牛的陽謀當數漢武帝的“推恩令”。

硬削藩引起七國之亂

中國歷史上歷來有削藩這一說。藩王的力量太大,威脅了中央的權威,重要就要削藩。

削藩的路徑一般無外兩種,一是“硬削藩”,一是“軟削藩”。

“硬削藩”就是直接下令削除藩國,最終引發實力對決。比如漢朝的七國之亂,就是“硬削藩”引起的。

漢朝建立後,劉邦為了抗衡開國功臣的勢力,就分封了諸多劉姓藩王。像吳國、楚國等大封國,縱橫上千裡,非常大了。過了幾十年後,朝廷認為封國是一個威脅,於是漢景帝就開始削藩。結果地方封國也不願意坐以待斃啊,與朝廷直接衝突,爆發了七國之亂。

還好,最後是中央戰勝了反叛的藩王聯盟。

戰亂結束後,朝廷加強了對封國的控制和管理,但仍然有封國謀反的事情發生。到了漢武帝時,封國太大依然是個問題。

漢武帝採取軟削藩策略,最牛陽謀“推恩令”登場

但是最終漢武帝採取了“軟削藩”的辦法,採用了歷史上最牛的陽謀---推恩令---徹底消除了藩國的禍亂。

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採用了主父偃“推恩令”的建議,削弱各封國。

原來的諸侯封國與朝廷一樣,也採用長子繼承製。隨著時間推移,封國地盤沒變小,實力卻因積累而變強。

“推恩令”的主要內容就是,讓諸侯王在封國內廢除長子繼承製,而採用財產均分繼承製。封國因為推恩令的實施,就被分割成小塊。隨著時間的推移,封國還將進一步減小,縮小到一個縣的大小,甚至更小。那時,封國就再也無力威脅朝廷了。

推恩令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了,各為藩王不是傻子,也明白其背後的道理。

但是,朝廷中央在以強大力量為後盾的基礎上推行,各個封國不敢不執行。

果然,推恩令實施之後,各封國就再也沒有力量與朝廷中央抗衡了。

結束語

軟削藩的辦法似乎比硬削藩要好,但實際上,推恩令這個陽謀的推行,其前提是朝廷中央有權威、有力量,否則各封國不會把推恩令當回事。

後來明朝朱允炆如果採取軟削藩辦法,不知道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推恩令的實施,使當時中國維持了大一統的格局,也為之後大一統成為中國歷史傳統奠定了基礎。

不得不說,推恩令是中國歷史上最牛的陽謀。

(完)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陽謀,是相對於陰謀而言,卻又比陰謀層次更高,是那種讓你明知是坑卻又不得不跳、有苦難言的計謀。

中國自古以來,都不乏陽謀的高手,亦不缺出色的案例。如漢武帝的推恩令,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等,都是教科書級別的陽謀。

今天,重點介紹一下另外一個在歷史上曾被反覆使用的陽謀——挾天子以令諸侯,意思是指挾持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

最早使用這一陽謀的人是春秋時期的齊桓公。

春秋時期,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

此時,齊桓公通過任用管仲為相,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使齊國逐漸強盛起來。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召集宋、陳、蔡、邾等諸侯會盟,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名義上奉周王為天下之共主,實際上卻以此為旗號,迫使各諸侯國服從自己的指揮,擴張本國的勢力,最終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

尊王攘夷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早期應用。

當然,這一陽謀最經典的運用則屬東漢末年的曹操。

在平定黃巾軍起義中崛起的曹操,接受謀士毛玠提出的發展策略:“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他先是遣使向當時尚在長安的漢獻帝表達忠心,被漢獻帝任命為兗州牧,從而名正言順地佔據了黃河南邊的這塊地方,為日後消滅北方割據群雄奠定了實力基礎。

公元196年9月,曹操親自率兵入洛陽,將處於困境中的漢獻帝接到許昌,從而將漢獻帝牢牢地置於自己掌握之中。

在曹操的掌控下,漢獻帝先後下詔責備袁紹,“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下詔給呂布,令其與曹操共輔朝廷;下詔令涼州守將馬騰、韓遂分別送子到許昌為人質,以此控制關中;又遣使任命當時已據有江東的孫策為騎都尉,令其與徐州的呂布等發兵討伐在壽春稱帝的袁術。

呂布雖事實上據有徐州,卻不得不向曹操求情,希望能讓朝廷正式任命他為徐州牧;劉表據荊州自保,卻不得不在名義上臣服於曹操控制的漢朝廷,貢獻不絕。

後來曹操與袁紹決戰,雙方謀士估量戰局,無不將曹操奉天子有義戰之名作為曹操政治上居於優勢的重要砝碼。

而且,隨著曹操奉漢獻帝遷都許昌,除了原漢室臣僚外,天下眾多士人也紛紛來投。如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返歸許昌,“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他們從各方面為曹操出謀出力,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最終平定了北方。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陽謀,是歷朝歷代權臣們追求最高境界。不但在國內,在朝鮮、日本的歷史上,也不乏應用,如日本幕府統治,即為典型應用。

因此,從運用的頻率、結果及影響力來看,挾天子以令諸侯都堪稱歷史上最牛的陽謀。





老王古今縱橫雜談歷史


陽謀是和陰謀相對的,就是明白告訴敵人要怎麼打敗它,最後還能打敗敵人的策略。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陽謀就是毛主席寫的《論持久戰》。


日本侵略者是在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全面侵略,當時舉國絕望,投降主義盛行,大多數人都覺得我們打不過日本侵略者,日本侵略者也認為自己可以在三個月內拿下中國。

從數據上看,當時的中國和日本相比是完全處於劣勢,鋼產量低到忽略不計,各地還實際處於分割狀態,老百姓也昏昏噩噩,軍隊的裝備和訓練也是上不了檯面,名義上的領導人還天天叫囂攘外必先安內,根本就沒打算抵抗。面對著這樣的基本面,稍微覺得自己有理智的人都會覺得中國很快會滅亡。


果不其然,在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以後,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繼陷落,日本侵略者兵鋒所指,國民黨皆是潰不成軍。看到這樣的局面,大家都覺得中國很快會被日本滅亡。


正當全國人民都喪失信心的時候,毛主席在1938年7月公開發表了《論持久戰》。這篇雄文明明白白告訴了日本侵略者——你們打不贏中國。


在《論持久戰》裡,毛主席沒有使用空洞的口號,而是用嚴密的邏輯和詳實的分析告訴大家——日本必敗,這也是明白告訴日本侵略者你們哪裡不行,但是你們就是沒法改進,你們必輸無疑。做到這種地步,請問歷史上還有比這更牛的陽謀嗎?

在《論持久戰》文中,毛主席首先指出日本侵略者很強,無論是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還是政府的組織能力都是亞洲第一,所以大家不要妄想中國能迅速打敗日本,但是日本侵略者發動的戰爭是非正義的,失道寡助,而且雖然日本的軍事、經濟和組織能力都強於中國,但是它的國家小,人口少、資源匱乏,根本經不起戰爭的長期消耗。


中國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不如日本,但是中國抵抗外來侵略,是正義的一方,可以爭取到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援助。而且日本的侵略行為會激起中國人民的抗戰之心,激發全民團結。另外中國還是一個人多、兵多、地大物博的國家,可以經受起長期的戰爭消耗,所以中日之戰,中國必勝,但是中國不會速勝日本。


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不但分析了中日雙方的基本面,還預見性得把抗戰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敵進我守的防禦階段;敵我相守的相持階段;敵退我攻的進取階段,並言明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是最艱苦的階段。事實證明,毛主席對戰爭三個階段的預言完全正確。

最後,為了展現最偉大陽謀的魅力,毛主席連採用什麼戰術來打擊侵略者都向全世界宣佈了。抗日戰爭要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是戰略的反攻戰。毛主席還指出了我們勝利的法寶是就是紮根於人民。


通篇看完《論持久戰》,毛主席把怎麼戰勝日本侵略者都告訴了全世界,相信日本人也肯定詳細研究過,日本侵略者知道了中國人全套的抵抗策略,但是就是拿這套策略沒辦法,只能按照《論持久戰》中描繪的劇本,按階段進行侵華戰爭,直到最後敗北。


西山講歷史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四大著名的陽謀:挾天子以令諸侯,圍魏救趙,推恩令,二桃殺三士。其中我個人認為最牛的陽謀是:圍魏救趙,虛實之間切換自如,以假亂真。

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

虛實之間,大意失荊州。

當魏國大將龐涓率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的時候,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領兵救趙。

田忌準備與魏軍主力交鋒,孫臏卻說:“現在魏國的主力部隊在攻打邯鄲,魏國都城大梁內一定空虛。如果我們直接攻打大梁的話,魏國一定會撤兵回大梁的,這樣既可解救趙國,又可給魏國很大打擊。”田忌採納了孫臏的建議,龐涓果然中計,撤軍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齊軍的伏擊。這場戰役看似龐涓以為自己能保住自己的“西瓜”,即使龐涓看出了這是一場計謀,也不敢放手一搏。圍魏救趙妙就妙在實實虛虛,令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看歷史,長知識。歡迎關注@新一聊歷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作者及時刪除!

新一聊歷史


陽謀其實就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計謀,而由於各種原因,即使對方看出了最終目的,也沒有辦法應對。相較於陰謀,陽謀雖然光明正大,但卻通常令對方無可奈何;陰謀則不同,陰謀一旦被對方識破,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二桃殺三士

晏子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要賞賜他們三位兩顆珍貴的桃子;而三個人無法平分兩顆桃子,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公孫接與田開疆都先報出他們自己的功績,分別各拿了一個桃子。這時,古冶子認為自己功勞更大,氣得拔劍指責前二者;而公孫接與田開疆聽到古冶子報出自己的功勞之後,也自覺不如,羞愧之餘便將桃子讓出並自盡。儘管如此,古冶子卻對先前羞辱別人吹捧自己以及讓別人為自己犧牲的醜態感到羞恥,因此也拔劍自刎——就這樣,只靠著兩顆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個威脅。

歷史上著名的四個陽謀,根本無解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王於是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鄲戰場,而孫臏則建議率軍直逼魏國國都大梁,逼魏軍回師自救,邯鄲之圍逐解。齊軍則在魏軍的必經之路桂陵地區設伏,以逸待勞,最終大敗魏軍。其妙處在於:魏國和龐涓即使看出了孫臏的目的,但卻不得不“中計”,因為他們不敢賭,大梁一旦丟了,他們打再大的勝仗也於事無補。

歷史上著名的四個陽謀,根本無解

推恩令

漢武帝時期,諸侯勢力不僅土地面積極為遼闊,而且實力雄厚,往往不聽從朝廷的調遣。於是,主父偃就為漢武帝想到了一個計謀,那就是命令諸侯不再僅僅傳位於嫡長子,對於那些次子、庶子等也要進行分封,不論幾個兒子都要有封地,美其名曰“推恩令”。推恩令的妙處就在於:一旦下達了推恩令,各諸侯王執行不執行,這個諸侯國都要分裂或內亂,執行了推恩令老國王死後王國就分裂了,不執行推恩令,嫡長子高興但也長久不了,因為老國王死後,其他的兒子們就會內鬥自相殘殺,搞不好最後這一系就會絕了,王國就被朝廷收回了,如果想後代安穩只有執行推恩令!任你割據一方,朝廷一紙“推恩令”,你的勢力“大變小、小變無”你的小兒子們還得感激我,心甘情願的幫助我的政策實施,真是妙到了極點!

歷史上著名的四個陽謀,根本無解

挾天子以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沮授給袁紹的建議,毛玠為曹操提供的建議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此外最早賈詡也曾向李傕提出“奉國家以徵天下”。通過天子這塊“招牌”,曹操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而且各地諸如袁紹、馬騰、韓遂、孫策、呂布等大諸侯也不得不選擇奉詔,例如呂布雖事實上據有徐州,卻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為徐州牧。荊州牧劉表雖然據地自保,卻仍然不得不臣服於曹操控制的漢廷,貢獻不絕。曹操通過“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功掌握了“天下大義”,面對從許昌發出的詔令,各諸侯即使知道這是曹操的意思,也只能無奈選擇接受。因為一旦選擇不奉詔,那麼便成了真正的“漢賊”,不僅會被群毆,還會失掉人心,這就是“天子招牌”的威力。


月夜luck


圍魏救趙。當時魏國包圍了趙國,趙國為了自保便只能向齊國尋求幫助。但是齊國知道自己的實力不敵魏國,因此他只能夠先去攻打魏國的城池,分散魏國的注意力。因為魏國的絕大部分兵力都用來攻打趙國,因此魏國城池的兵力很弱。而魏國得知後馬上回去解救城池,卻中途中了齊軍的埋伏,最終戰敗。這種情況可謂是進退兩難啊。

另外一個陽謀便是關於齊景公的三位勇士,都是武藝高強非常勇猛的人。但是正是因為他們功勞大,三位勇士開始逐漸忘乎所以,變得飄飄然起來,因此齊景公有了剷除三人以絕後患的念頭。齊景公手底下的晏子想出了兩桃殺三士的辦法。他把兩個桃子一大一小放在桌上,讓三名將士思考一下誰的功勞更大,功勞更大的,可以吃大的桃子。其中兩名將領便覺得自己的功勞大,把兩個桃子都拿了。最後那名將領見狀,於是說了自己的功勞。另外兩名拿了桃子的將領頓時覺得自己比不過他,他們都是把自身的榮譽看得比生命更加重的人,當場羞愧難當,便舉劍自刎了。而另一位將領認為是自己的一番話逼死了他們,於是也自殺了。這一盤棋下得非常的巧妙。晏子對三個人的心性非常的熟悉。因此這一盤棋讓齊景公坐收了漁翁之利

另外一個便是歷史書上常有的推恩令。這是主父偃為漢武帝想出的一個辦法。他讓漢武帝命令諸侯王對自己的兒子不論嫡庶都要分有土地,這也可謂是進退兩難。如果封了土地的話,諸侯國的實力就會大大減弱。不封土地的話,嫡子和庶子之間便會起內訌。照樣不利於穩定。也因為這個推恩令最終讓漢武帝削弱了這些諸侯國的力量,最終讓他把這些諸侯國一網打盡,一統天下。這三大陽謀可謂是讓人拍案叫好,哪怕以現代人的智慧也找不出它的解決方法,可謂是精妙之極。


歷史心學


歷史上最牛逼的陽謀,當屬漢武帝的推恩令。高祖劉邦為保劉氏江山,將子侄分封到各地擔任藩王以鞏衛漢室,以致藩王坐大威脅皇權,釀成景帝時七王之亂,到漢武帝時為削減藩王實力,出臺了推恩令,以雨露均霑的方式分封藩王的後代,分化藩王封地,削弱藩王的實力,從而加強中央集權的力度。各藩王明知是坑,但也架不住自家後代的助攻,只能往裡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