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中後期的政局演變(上)

引言


在春秋末期,晉國六卿之中,趙氏曾是非常強大的家族,卻也是最不懂得隱忍和退讓的家族。在三家分晉之前,趙氏曾以一己之力先後與中行氏、範氏聯軍和知氏、韓氏、魏氏聯軍等鏖戰晉陽,雖都以勝利告終,但卻極大地消耗了趙氏的實力。以致在戰國前期,趙國財政困難,國力疲弱,不僅要受到曾弱於自己的魏國欺負,甚至連中山這種中立小國也漸漸地在趙國邊境肆意剽掠起來。


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即是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的真實寫照。於趙武靈王而言,是就此忍讓,放任國家衰弱下去,任眾諸侯凌辱?還是改革圖強,爭霸於戰國諸雄之間?


武靈王當然選擇了後者。在戰國七雄中,唯趙國有一種發自骨子裡的傲氣。就如同他曾經不會懼怕諸卿聯軍一樣,面對魏、齊、燕、中山等國的欺凌,他也沒有就此任人宰割。甚至在戰國後期的超級大國秦國面前,河北趙氏也依然毫不畏懼,數挫秦軍,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


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櫓。


戰爭是慘烈的,尤其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是對一個國家極其殘酷的考驗。雖然趙國數次的以少敵多之戰有勝有敗,後者的失敗甚至一度使趙國一蹶不振。但哪一次趙國又不是堅持到了戰鬥的最後一刻呢?


公元前497年、455年,晉陽城兩次被圍,趙氏皆以舉國之力堅守。第一次堅守,滅亡了中行氏、範氏;第二次堅守,歷時三年,終使知氏除名。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45萬趙軍累入上黨。前260年,趙括身死,眾趙軍被坑殺。


公元前259年,秦圍邯鄲,平原君拒城堅守三年,擊退秦軍。


公元前233年、232年,秦攻趙,李牧連卻之。


公元前228年,秦軍攻陷邯鄲,趙嘉逃至代城稱王依舊抵抗。直到前222年代郡被克,趙國才算徹底滅亡。


趙國從分晉而始,至代滅而終,湧現出瞭如趙襄子、趙武靈王、趙惠文王等雄才大略的君主,也雲集了諸如肥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名臣良將,締造了晉陽守衛戰、滅中山之戰、閼與之戰、長平之戰、邯鄲之戰、肥之戰、番吾之戰等或精彩或悲烈的戰役,毅然成為戰國七雄中堅韌的代名詞。


當然,趙國也出現過一些昏君佞臣,也出現過一些令人嘆息的可悲故事:肥義被殺,李牧身死,趙主父餓死沙丘宮,廉將軍逃奔梁楚國,趙括紙上談兵,45萬大軍魂撒長平……


惹人可憐,

又可嘆。

趙國中後期的政局演變(上)

胡服騎射




在這裡,本文將嘗試著整合各種史料,以還原趙國中後期那紛繁複雜的政局演變。




目錄(暫定):


1. 趙國崛起——武靈王改革

1.1胡服騎射

1.2攻滅中山

1.3主父身死


2. 秦趙爭霸——惠文王為政

2.1 趙國崛起

2.2 秦趙爭霸


3. 由盛轉衰——孝成王執政

3.1長平之戰

3.2邯鄲之戰

3.3廉頗戍燕


4. 國破家亡

4.1冤殺李牧

4.2邯鄲失守

4.3代郡歸夢


5.結語




1.趙國崛起——武靈王改革


1.1 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即位初期,趙國積弱,常受其他諸侯凌辱。為改變這一現狀,他開始著手改革,以求奮發圖強。趙國地北,與樓胡接壤,在與匈奴人的作戰中,武靈王逐漸意識騎兵部隊在大規模會戰中的重要性。於是,他在全國範圍內發佈改胡服、束皮帶、用帶鉤、練騎射的政策,是為“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是個隨性且豪爽的君主,他的改制很徹底,為全面實施新政,他不僅要求軍隊改穿胡服,甚至還下令要全國上下所有臣民包括王室全部都要改穿。由於此次革新涉及的層面非常廣泛,因此也在客觀上增加了改革的困難。


王親貴族公子文、造、俊、成等人對此激烈反對,其中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也就是後來在沙丘之亂中絞殺公子章,困死武靈王的那位王親,更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他揚言“易古之道,便是逆人之心”,對變法進行了強烈的抵制。


所幸武靈王雄才大略。在肥義和樓緩的支持下,他軟硬兼施,對公子成等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並以國運昌盛為由,才勉強將其說服。然而,公子成等人對變革改新那發自內心的抵制仍未完全消除,這是趙國部分臣子與武靈王貌合神離的原因之一,更是沙丘之亂中邯鄲諸軍不從趙主父號令,將其活活困死的最直接原因。


當然,那都是後話。胡服騎射最顯著的效果便是迅速地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為趙軍滅中山、略燕代、破匈奴提供了最強大的保障。


1.2 攻滅中山


實行革新後,趙國迅速地建立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較之於傳統作戰中的車兵和步兵,它們更具靈活性與衝擊性,很快就在趙國的對外作戰中顯現出強大威力。就在胡服騎射後的第二年,也即是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再次發動了對中山國的戰爭。此戰中,趙軍新建騎兵銳不可當,所向披靡,中山部隊與之一觸即潰,車、兵漫灑平山,為趙軍所滅。號稱擁有戰車九千乘的中山軍接連戰敗,直退到寧葭,莫敢復出。


騎兵善野戰而不善攻堅,武靈王重創中山之後,便轉向西攻胡地,以胡制胡,以騎兵戰騎兵,攜大勝之勢,破匈奴,抵榆中,闢地千里,林胡王一敗再敗,喪軍失地,不得不貢獻良馬以求和。合議後,武靈王命趙固主管所佔領的胡地,以源源不斷地向邯鄲提供良駒。


公元前305年,在西破匈奴,解除左側憂患之後,趙武靈王再次起兵攻略中山。戰前,為防止列國的干預,武靈王遣使者前往諸國進行外交活動——樓緩至秦、仇液至韓、王賁至楚、富丁至魏、趙爵至齊。其中以原武靈王手下的能臣樓緩最富傳奇色彩,他入秦後逐漸忘記自己的初衷,以至於在戰國後期,不思助趙,反而屢次為秦使趙,開展忽悠活動。


在做好外交工作之後,武靈王邯鄲聚兵,起二十萬之眾,分兩路進攻中山。北路大軍由牛翦統率,為趙國精銳的騎兵軍團;南路大軍由武靈王親自掛帥,統左中右三軍主力,向中山國腹地出擊。南北兩路趙軍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勢如破竹,先後奪取丹丘、華陽、鴟之塞、鄗、石邑、封龍、東垣等地。中山王以舉全國之力所不能當,只得獻四邑請和。


武靈王考慮到趙軍無法在一時之間消化如此龐大的新佔土地,便答應了中山王求和的要求,在接受四邑之後,撤軍撤回。


然而,趙與中山的和平並沒有持續多久。公元前303年,得到休整的趙軍再次進攻中山,破之。公元前301年,趙軍攻破中山國國都靈壽,中山王逃往齊國。


公元前300年,趙軍攻取扶柳,得中山東部邊領土,趙國由此而北臨燕、代。中山國領土所剩無幾,中山王也死在齊國。史稱 “中山五割與趙”。至此,趙國取得了原屬於中山國的大部分領土。


然而,連續的大規模軍團作戰極大地消耗了趙國國力,武靈王不得不暫停戰事,歸息士民而復之。


公元前296年,也即惠文王三年,趙軍東進,廢除中山國君,全中山之土,中山國亡。


1.3主父身死


趙武靈王乃尚武之人,每逢大戰常有親征,然刀劍無情,他害怕有一日自己身死,趙國王權交接不穩產生動盪,便自稱主父,提前退位,於公元前292年將王位禪讓於其幼子何,即趙惠文王,並讓自己的得力大臣肥義悉心輔佐。


惠文王登基時只有17歲。依趙主父的設想,惠文王於邯鄲為國君,掌管內政、外交、祭祀等大權,自己則專管軍事,在外統軍。由此則形成父子二人一軍一政的二元國家。


然而,事往往不遂人願。


在肥義的教導扶助下,天賦聰敏的趙何很快就進入了王的角色。加之趙主父極少干預朝政,以至於二元政治的天平逐漸向惠文王傾斜。


人往往總是在壯年輕狂之時立下凌雲壯志,卻在垂暮之際自失風骨。趙主父也是如此,他最初禪讓或許真的是為國家計,甘心放權。可時過經年,他愈發地無法丟下曾經萬人之上、備受崇仰的地位和榮耀。而且,趙主父畢竟才只有四十多歲,在專心軍事、攻滅中山、大破林胡、消化樓煩之後,趙國一躍成為了中原最強大的國家,趙武靈王又有了新的抱負,他要擊敗各國,做中原的霸主!而這一切,都要從收回權力做起。


可放權容易,收權就難了。


樓緩入秦,重臣肥義從趙主父的得力干將變成了惠文王的鐵桿支持者,公子成等人對主父本就不滿,而掌握兵權的李兌更是巴不得有個年幼無知的君主讓他把控。


外出四年,趙主父驚訝地發現,邯鄲城內已經沒有自己可信之人了。


自上而下收不回權力,只得依靠自下而上的改變了。萬般無奈之下,趙主父想起了曾被他冷落的公子章,他企圖以扶植公子章來對抗惠文王,以此收回權力。


公子章為惠文王的兄長,年長惠文王十歲,性格強悍,體魄強健,頗有武靈王之姿態。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發兩路大軍攻伐中山時,公子章即被委以統率中軍的重任,取得過擊敗中山軍的勝利。自那之後,公子章多次隨從武靈王出征,屢立戰功,為國人所稱頌。


趙主父自思,以自己的威望和公子章的戰功,應能夠收回權力。於是他封公子章為安陽君,派田不禮相公子章,並逐漸與公子章親近。朝中重臣見公子章得寵,也多有趨附者。


至此,趙國境內便出現了三股力量。趙惠文王一股,為正統,最是強大;趙主父一股,主父雖已退位,餘威仍在,且仍握有部分軍權;公子章一股,蒸蒸日上。


然而,三顧力量卻各懷鬼胎。趙惠文王想要完全完整的國家權力;趙主父想要再掌政權;而公子章作為主父長子,則想奪回自己曾經失去的王位。


這一切矛盾的爆發點就在於公元前295年的一次沒有成功的分封事件。這年,趙主父打算把趙軍新打下來的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若此,趙國便有兩王,兩王相爭,主父自然為上。


然而,這一籌謀卻被肥義無情拒絕。肥義以“國無二日、百姓方寧”來勸誡趙主父不可立公子章為代王,同時也預指了主父二元政治的必然失敗和武靈王重新執政的危險性。主父只得悻悻而去。


肥義回到邯鄲後,與惠文王商議,為防不測,令其爪牙李兌與公子成移軍城外,以伺機動,讓趙豹坐鎮邯鄲,嚴禁外軍入城。


趙主父本以為自己代公子章討封必成,不想竟被拒絕。而更可恨的是,惠文王竟然封禁都城來防備自己。這激起了趙主父的鬥志,他命人便將肥義拒絕分封的事情告知了公子章,意在激公子章與惠文王相互爭鬥,自己好以調和的身份,重新執掌朝政。公子章聽聞消息後果然十分怨恨,在父親的默許下,決意採取行動。


不久後,趙主父以沙丘選墓為名,讓公子章與惠文王隨行。至沙丘後,惠文王居一宮,趙主父與公子章居一宮。


此時,田不禮勸公子章先殺惠文王,再控制趙主父,以登基稱王。於是公子章借用趙主父的令符請趙王何到主父宮議事。肥義為策周全,自己先行一步探路。公子章見以主父的名義都調不動惠文王,知其已有所準備。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殺肥義,起武士攻打惠文王宮。這時,公子成和李兌的軍隊抵達,將公子章擊敗。公子章撤入主父宮,為主父所納。


李兌、公子成等見狀,未向惠文王請示,便領軍圍住主父宮,將公子章及其黨羽盡數誅殺,並將趙主父圍在內宮不得外出。可憐的主父被圍三個多月,食飲無源,只得活活餓死。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