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其中的“土”應該怎樣解釋,整個句子又該如何理解?

wangshuiyiyu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第四》,孔子的原話是這樣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本義是通過將君子與小人所懷顧的事物進行對比,來明確個人在修養自身時應當有怎樣的價值取向。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往往以道德為念,而小人往往以鄉土為念;君子會時時警惕刑罰法度,而小人往往容易被小恩小惠所迷惑。



因此,“小人懷土”的“土”通常可以被理解為“鄉土”。


不過,需要申明的一點是,這裡所說的“小人”並不是指道德敗壞的人,更多的是指普通的老百姓,他們往往以鄉土為念,其實並沒有錯,只是作為君子而言,相對於普通小民,需要有更高的理想和志向,要有道義擔當,更應當以德行為念。因此,《論語》中還說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士”的層面,便需要以道義擔當為任,“懷居”和“懷土”其實有極為相近的意味。



鄉土對人們有最深重的恩德,但是作為君子而言,我們應當將對我們的恩德與道德本身進行辨析,不能把施與恩德的人與道義混為一談,我們才能不因個人恩惠亂了大義。




東方國學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想要準確的理解這句話,還需要聯繫上下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題主所說,楊伯峻老先生在《論語譯註》中解釋的“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在意思上是正確的,但可能對於還沒吃透《論語》的人來說,仍舊比較含混。下面,我們根據整句話的含義,來一一說明題主的幾點疑問:

第一,“土”應該如何解釋?“懷土”是鄉愁的意思嗎?

第二,“小人”應該如何解釋?

第三,整個句子應該如何解釋?

首先,“土”在此處,是故土、鄉土的意思。“懷土”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個常見意思,第一是安於所居之處,第二是懷念故土。此處應該採用第一個,也就是安土重遷,安於所居之處,並非鄉愁的意思。

其次,在《論語》中,經常有“君子”和“小人”對舉的例子,這些“君子”“小人”,都是基於一般人而言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居高位者與無地位者。“君子”可以理解為有遠見、有德行的人們,“小人”可以理解為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人們。在簡單意譯中,也可以直接稱為君子和小人,不作特別解釋。

=====

非常感謝大家在評論區的熱烈討論,《論語》中“君子”和“小人”是理解儒家思想的一個關鍵問題,學界也有各種不同的看法,這裡陳述的只是一家之言,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關於這個問題,另外補充幾點:《論語》中19次提到“小人”,根據這些對“小人”的描述,可以勾勒出這類人的基本特徵是目光短淺、胸無大志、只關心眼前利益,但是並不一定主動地為非作歹,在現代漢語中,更接近“庸眾”而非“壞人”。而《論語》中的“君子”,有從位說、從德說兩種解釋,但我傾向於“君子”作為孔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位、德、才三位一體的,也就是說既有其名位官職,又在自己的位置上展現品德、發揮才能。

=====

第三,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安於眼前的故土;君子敬畏國家的法律政令,而小人貪圖小恩小惠。進一步解釋,就是君子眼界高遠,因而為了追隨德行,志在四方,心中有明確的道德界限,不會隨意逾矩而行;小人目光短淺,因而只安於此時身處的居所,只看中眼前的小利。因此,君子和小人就高下立判了。

希望能夠幫助到題主~


薛暖暖



俗話說“無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其中的“土”應該怎樣解釋,要明白“土”是什麼意思,就必須先弄清楚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

君子:我認為君子應該是誠實守信,有一顆正直善良勤奮上進的心,能做到端方正直地約束自己,能站在對方的位置上看待事物,為他人著想,不被榮譽所引誘,不因誹謗而怨恨,為人光明磊落,坦坦蕩蕩,有始有終,不一定非成功不可,但會一直努力,不拋棄,不放棄,這樣的就是君子。

小人:投機取巧,溜鬚拍馬,口是心非,好吃懶做,欺軟怕硬,胸無大志。做事馬馬虎虎,有頭無尾,見小利,忘大義。不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結交的朋友都是些不三不四,三教九流的。這種人就是小人,也是庸人。

土: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為人處事,活到也是白活,這裡的“土”也許指的就是人死了都會埋在土裡面。小人懷“土”也就是說離死亡不遠了。其實聖人留下的很多名言警句,沒有那麼複雜,只是我們想的太複雜了。大道理都是很簡單的,如果把一個道理說不清楚,讓別人聽不明白,哪就是不懂。


王道正道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里仁》。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一般人把這個“土”理解為鄉土,好像有些莫名其妙,理不通啊!

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

這個的確說不通。

其實這裡所說的“土”是五行之土。

五行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只有理解了“土”在五行裡的真正含義,才能看懂這段話。

說到“五行”,我們又要談到《易經》。

按照我們的《易經》思想來理解這個世界,世界是很簡單的,無非就是用陰陽、用五行全都可以解釋,陰陽五行也可以稱為“七要”。“陰陽”是兩個字,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五行是五個字:木、火、土、金、水。

不管宇宙是如何去變化的,“須一理而融貫”,就是用一個理論就可以融貫一切的變化現象;而這個“理”在哪裡呢?真正的“理”就是陰陽五行的相互生克變化。

土為生長萬物的要素之一,土代表養育、含吐萬物之意。

五行相生中,土生金。

五行中的“土”在術數中也稱為“庫”,主財,有土即生財之義。

我們來看易經中的“坤”,“坤”字的左邊是“土”是大地,右邊是“申”。

“申”字是田中的那一豎莊稼,向上可以順利長幹長技,向下可以紮根扎須。

“土”與“申”合起來之意,是大地可以為人類提供種植莊稼樹木花草的耕田。

中國自古以來就屬於農耕社會。

在中國古代,土地(田地)就是每戶家庭的財富基礎,就是每個家庭的根本!一般看哪戶人家有沒有錢就看他家有多少田地。田地越多代表財富越多。

《大學》中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其實《大學》所說的這句話的含義和“君子懷德,小人懷土”的內在含義是一樣的。

而且這裡的“懷”切不可用“懷念”解釋。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這句話簡單地解釋就是:

一個君子心心念念所想的是如何提升自己內在的品德,

一個小人心心念念所想的是如何增加自己外在的財富;

一個君子心心念念所想的是自己的一言一行如何不違反法律(不犯錯),

一個小人心心念念所想的是自己的一言一行如何獲得更多實惠(利益)。


無知先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其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其意思是:君子所想的是用德昭示天下所有的人,要用德做天下人的榜樣,統一人們的思想與行為;而小人則安於眼前的故土,不會去想鄉土之外的天下大事,更沒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這種擔當。

君子敬畏國家的法律法令;而小人則貪圖小恩小惠。因此,“土”在此文中的意思指故土,鄉土的意識,沒有大視野觀。也泛指沒有胸懷大志之人。


上帝右手903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女子懷胎”出自《論語·里仁》。儒家所謂“君子”和“小人”是辯證概念

儒家的“君子”:

通常指修身齊家、胸懷天下,遵人倫循大道之人。這種人持積極心態,心懷仁義,以天下為擔當,可擔國之大任,為主流社會推崇。

儒家的“小人”:

通常指未受教化、懵懂的普通人,不全同於今天的貶義用今天話說,相比君子,這類人教育和綜合素質落後或受限。當然,君子和小人是相對的,通過學習,小人也或發展為君子。

“小人懷土”到底懷的是啥

“懷”,可解為“追求”。君子和小人表現在追求和抱負上不同。君子之“徳”和小人之“土”,肯定是相對的。故,“土”和“土地”還是有別的。

君子所求,為天下大義和擔當,好馬志在千里,君子境界在於一個“大”;小人所懷自然就在一個“小”,即,非天下之責、不在四方。那當然就是在眼前、腳下、寒舍的利益和安逸

所以,“小人懷土”中的

“土”,意思即“眼前的安逸、舒適環境、當前的小利”等這種“小我”

通俗理解:君子心懷天下,志在四方;普通人(小人)注重眼前安逸(土)一個大境界,一個小自我。“女子懷孕胎”我加的🤓。


上弦月A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對小人和土的解釋異義較多。

土,很多人解釋為鄉土;把小人解釋成普通的老百姓,一根筋地理解成只有老百姓才眷戀鄉土,這樣的百姓沒有道德,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土,應該解釋為土著的土。土著的土是本地的意思,那麼懷土的土可以解釋為本身,就是自私自利的意思。

小人之謂在《論語》裡多次出現,解釋時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不同的原句作不同的解釋,在此句中,小人指心胸狹窄覺悟不高的人。

懷,可作動詞,可作名詞,二者都能講通。

這樣,對四句原文的解釋就比較明白了。

君子關心的是道德,小人關心的是自私自利;君子關心的是規章法度,小人關心的是小恩小惠。這個觀點,大家是否認可呢?


柳樹仁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里仁》。完整的句子如下: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從句式上看,此四句話兩兩相對。"君子"與"小人"是兩種不同之人,"德"與"刑"均形容君子,故意思相近,"土"與"惠"形容小人,意思亦相近。

關於"君子懷土"之"土"

先看看《論語》相關注本的幾種說法:

《論語註疏》中將"懷"解釋為"安",將"懷土"解釋為"重遷"。

朱熹《論語集註》中將"懷"解釋為"思念",將"懷土"解釋為"溺其所處之安"。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中將"懷"解釋為"思念",將"土"解釋為"鄉土"。

上述幾種說法彼此之間雖有細微的差別。但不管是"重遷"、"所處之安"還是"鄉土",古今大家們都傾向於將"土"解釋為"某一處安定的地方"之意。從大的方面說,我亦傾向於將"土"理解成"某處安定的地方"。《詩經·小雅·北山》有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說,在古代,每一寸"土"均是天子所有。人們要想獲得"土",只能靠天子的封地所得。靠封地所得的"土",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個人私有的財產。各諸侯在自己的封土內各行其政,只要諸侯不反叛,不被天子忌憚,他們的"封土"也就可以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他們的子民所憑依著生活的農田、家戶大多數也都可以延續下去,久而久之,人們對這些能給予他們安定生活的地方便產生了某種情結,一旦離開,就會陷入深深的依戀。

要細緻地理解 "小人懷土",首先要知道這裡的"小人"是指什麼樣的人。與現在不同,這裡的"小人"不大針對人品而言,只是就個人的格局大小來區分,可以理解為,"一般的人"。也就是說,君子堅守的是品德、德行,"德"在哪裡,君子就在哪裡,體現他們"以德為安"的品質,而小人則留戀安定的生活,因而,這裡的"土"是指安居之地,所謂"小人懷土"即是指一種"安土重遷"的狀態,意指不願遷徙、奔波的小民心態。

關於"句意"

前已敘述,君子與小人只是就個人格局大小來區分。在孔子時代,小人只是指普通人而已。如《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孔子因為樊遲問稼穡之事,感嘆樊遲是"小人",只是感慨樊遲對小民之事竟具有濃厚的興趣,而沒有更遠大的志向,但他並沒有從其他方面對樊遲進行批判。若今天我們說一個人是"小人",必定是認為此人品格、德行方面有缺陷。我們不能代入今日的思想去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而君子,錢穆先生認為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有德之人,一種是說有位之人。我偏向於理解成有德之人,整句話則是指有德之人與平庸之人的價值取向的不同之處。《論語註疏》中認為:"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者,懷,安也。君子執德不移,是安於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遷者,難於遷徙,是安於土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者,刑,法制;惠,恩惠也。君子樂於法制齊民,是懷刑也。小人惟利是親,安於恩惠,是懷惠也。"

這裡的解釋是一種較好的詮釋,簡單可概括為"君子以德為安,小人以安為安,君子樂於法制齊民,小人則樂於享受恩惠。"懷德的君子未必心裡沒有對安定生活的留戀,只是他們心中有更勝於此的信念,如孟子所言:"生,亦無所欲也,義,亦無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君子所擁有的,正是這種"捨生取義"的信念,是做出了一種比重要更重要的取捨。

這句話同樣體現了孔子認為"斯文在茲"的思想,他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作為自己的志向,而這種志向,必須通過實行仁政,恢復禮制才有實現的可能。他以自己的身份立場,開設私學,以各種方式培育各有所長的人才,為的就是他們能從不同方面治國,他雖不苛怪小人,但他仍然希望有更多的"君子"傳承這種士大夫精神。


一往文學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原文是: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對於“土”在這裡意思,比較代表性的有兩處看法,一種認為是鄉土;還有一種理解 為財產、利益,也可以理解為地產、土地,但都是小人所重視的財產私利。

對於本章的理解有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不同看法,我們分別進行說明。

第一種看法,認為此處的君子與小人是以德行、品格差距來區分的。君子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小人則是人格卑下之人。朱熹即持這種看法,在其《論語集註》中對於這句話是這樣註釋的,“懷,思念也。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懷土,謂溺其所處之安。懷刑,謂畏法。懷惠,謂貪利。”

要注意一點,懷並不是想念的意思,更準確的應該理解為所思所懷,也就是心中被牽掛、關注,心心念念不能忘懷的意思。“懷德”、“懷土”,是可以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君子總是在考慮自已的仁德修養的怎樣了,待人處事是不是符合仁的標準,也就會去考慮是不是遵守法紀的事,所以說君子會“懷德”、“懷刑”。小人則習慣沉溺於生活的安逸,所重視的則是“利益”,所以說小人“懷土”、“懷惠”。

孔子的這句話就可以整體解釋為,孔子說:“君子所關注的是仁德,小人所關注則只有生活的安逸;君子關注的是尊紀守法,而小人關注的是利益。”

第二種看法,認為此處君子與小人並不是以德行來區分,而是以社會地位高低不同來劃分的。君子泛指社會地位高或處在統治地位的上層人士,小人則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君子懷德與小人懷土,君子懷刑與小人懷惠並不是比對關係,而是因果關係。若在上位之君子能用德治管理百姓,則平民百姓就會安土重遷而不輕易離去。若上位者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則其治下平民百姓恐怕就會懷思他邦之恩澤而輕易離開。這種看法也很有道理。


逆襲的諸行無常


古人所說的“君子”,乃是有德行的人。《山海經》裡就有一個君子國,這裡的國民都:衣冠帶劍、好讓不爭。這是古人對君子最基本的認知,不僅在外觀上有禮有節,還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

與君子相對應的,便是“小人”。彼時的小人,並非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卑鄙之人,而是芸芸大眾,非君子即小人(君子之外的人,都可以被稱作小人)。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論語》裡的關於君子與小人的這四句話,又該作何理解呢?楊伯峻先生把君子懷德解釋成君子懷念道德,固然是沒有錯的;小人懷土的“土”解釋成鄉土,卻是有些不妥。

這四句話的後兩句“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刑”與“惠”乃是一對反義詞;按照正常邏輯,前一句的“德”與“土”也應該是一對反義詞才行。

“刑”和“惠”很好理解,分別是:刑罰、恩惠。如此,與“德”相反的“土”,翻譯成“故鄉”,未免就有些欠妥了。因為德指的是高尚的情操,懷念故鄉也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如何相反?

君子國的國民“好讓不爭”;與之相對的的,小人國的國民就應是“好爭不讓”,怎能讓他們去懷念故土呢?

夫精神者,所受於天也;而形體者,所稟於地也。

“土”只是一種代稱,人生天地間,乃是“天生地養”,故而上古時期人人皆是天子。所有人都是通過土地獲取一切資料,包括衣食住行,均離不開土地。

在封建時代乃至於更早的奴隸社會,土地就是財力的象徵。古人說誰家有錢,從來不說他趁幾個億,而是說他們家有多少多少良田。

搞明白了這點,我們就對“小人懷土”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所謂的“小人”懷念的“土”,並非是在懷念故土,而是在懷念良田、懷念錢財。由此也就和後面的“惠”接上了,因為惠就是錢財的一種表現形式嘛。

因此,“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兩句話的翻譯,應該是:君子心中常常德行夠不夠高尚,小人心中常常土地(錢財)夠不夠廣闊。

唉!人生天地間,總也逃不過一個“錢”字,說到底,不過是個“小人”而已。孔夫子所說的“君子”,大概這世間真的有吧,真的很想和他們做朋友。不過,他們會結交我這“懷土”之“小人”嗎?


ps:現在的“土”也是財力的象徵,比方說誰家在拆遷區有多少多少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