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口为什么越来越少?

最长旅途1


东北人口为什么越来越少?其实是个经济问题,笔者到过全国各地,也到东北多次,其实东北的环境是非常优美的,夏天到东北非常舒服。而东北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成立后像长春和一汽当时都是共和国的长子。

距离拉开是在改革开放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南方先开放,广东,浙江,江苏的经济最先发展,民营经济高速成长,而东北则是在原地踏步,而随着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其他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东北人在当地看不到经济的成长,于是就开始向其他城市流动,改革开放后大量的东北人口流出,造成后来东北的人是越来越少,有时候笔者去东北出差,在高速公路好长时间看不到一辆车,而在南方出差,高速公路上永远是车水马龙,永远是堵车的。

东北的经济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东北的民营经济不发达,南方经济发达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民营经济成长起来,成千上万的民营经济在发展,而东北的民营经济很少,体量也小。

东北的经济问题要解决并不难,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运用全新商业模式,找到适合各个地区发展的产业,因地制宜的打造产业集群。笔者在《金融五千年》中专门有两集是讲如何解决东北的经济发展问题的,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看。

你在现实中遇到任何难题都可以加盟皓脉财富生活联盟圈咨询。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创业的难题,生活的难题,企业发展难题,产业升级的难题,资本运作的难题,理财投资或融资的难题也欢迎从我的首页导航条中点击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金融学家宏皓教授


经济和气候都是主要原因。

可能很多地区的人们都有感受,就是身边的东北人似乎越来越多了,尤其从事餐饮和旅游行业的特别多。由于近二十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收入水平和东部甚至中部地区都有了差距,所以外出多赚点钱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这和安徽、四川、河南等外出务工人口大省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东北人更喜欢自己创业。

在我印象中,最早成移居规模的目的地是海南,当时的海南刚开始开发旅游,海景房的境遇就跟前些年的乳山银滩一样,廉价且空置率高。而东北冬季寒冷漫长,尤其黑龙江农村绝大多数都是从事农业行业,冬季闲时较多,于是大量向海南转移,买房置业,冬季在海南做旅游相关行业,夏天回老家。之后慢慢演变成了长期定居于此。

早期去海南的东北人确实赚了不少钱,还有很多移民的,所以亲戚带亲戚的模式开始了,但随着海南旅游业从业者趋于饱和,房价也水涨船高,于是更多地区就成了新的选择。比如被东北人称作“老家”的山东,就成了新的发展方向。山东人口基数大、旅游资源丰富,机会自然也多,尤其青岛、烟台、威海等地,从事海滨旅游行业的大部分都是东北人。当然从事其他行业工作的也越来越多。

东北人的发展路径其实和早期的浙商有点相似,都是起点低、不怕苦、胆子大、野心大,都是创业第一,打工第二的原则,并且都喜欢在哪里发展就在哪里置业。东北人和绝大多数北方人特点不太一样,北方人普遍比较恋家,尤其河北、山西、陕西一带,打工不出省的现象十分普遍,异地置业定居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东北人则不同,只要认定一个地方并且有所发展,是愿意在这个地方扎根的。也正是这样敢于拓进和改变生活的决心,让越来越多的东北人离开故乡去寻找新机遇。


城市发展报告


东北曾经号称共和国长子,从解放战争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东北地区都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整体的福利待遇和文化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 五十年代后,从其他地区抽调了大量科研人员着力发展东北,进一步奠定了东北在全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了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逐渐为市场经济所取代,作为计划经济最强大的区域,东北在各个方面出现了不适应。

首先是经济。与南方蓬勃兴起的市场经济不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东北的大企业,尤其是重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在迅速适应市场环境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冲击下,适应市场困难,经济效益急剧下滑,整个东北经济虽然也在发展,但相比先进地区,可谓步履维艰。

经济兴衰决定了人口迁移的风向。南方地区在九十年代以后,蓬勃兴旺,但那时面临熟练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的缺乏,遂用高薪吸引东北地区的人才。近几年来,东北经济更加恶化,人口流失可谓愈演愈烈。

促使人们离开东北的另一个原因是那里的社会环境的恶化。我在东北时间不算短,总的感觉是,那是一个处处都要讲关系的地方,没有关系简直寸步难行。许多明明可以简单在市场解决的事情,在东北却要各种托人情,大大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成本,也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成本,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既然全国还有其他地方的市场化更加发达,为什么还要继续在东北饱受人际关系之苦?

为什么东北的社会环境比较恶劣?根本原因还是过去计划经济造成的恶果,那里计划经济发达,所以人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的紧缺状况,为了获得有限的资源,人们倾向于通过人际关系解决问题。

另一个是人的观念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我经常去长春,这么多年几乎就没有见到过这个大城市的出租汽车打过表,全部是讲价。这仅仅是一个例子,营商环境的好坏,是需要一些稳定的规则的,没有越来越多的稳定规则以及人们对于规则自觉认同,就会给人们带来不安全感,使营商环境恶化,增加营商成本。

总的来说,东北问题的本质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适应,正因为东北过去是计划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所以现在也背负着计划经济最为沉重的负担,转型也格外困难。如今是社会可以自由流动的时代,当人们有更好的机会,当然想为自己和后代寻找更好的出路,离开陷入恶性循环的东北,是很多经营阶层的选择。其实做这样选择的,又岂止精英阶层?

至于东北的寒冷,是一个原因,但并非最重要的。

不过,东北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相信东北会重新成为充满活力的经济区域。


考贰拉


身边确实越来越多东北人,最直接的例子是街边新开了很多东北土菜馆、东北烧烤等店面,去吃过好几次,酸菜馅饺子、东北菜盒子、乱炖等,遇到的顾客,大多都是北方人长相——这个很好辨认,北方人大多虎背熊腰,国字脸,眉宇间透着一股慷慨侠气,这一开口说话,北方口音无疑了。

其实也不仅仅是东北的,街边的饭馆还有很多内蒙的、山东的、河北的,至于此前红火一时的湖南的、四川的饭馆反而生意逐渐落寞了。

有一个朋友是大连的,他说大连这个城市看着漂亮,可是工资低,消费高,工薪阶层居不易。另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做的也不是很好,还都是重工业为主,消费经济没有做起来,提供不了太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国营单位还是公务员(私企效益不好)为数不多的工作机会都竞争激烈,这又促成了各种吃拿卡要的腐败。

由于东北教育底子好,有很多理工科很不错的学校(东北是重工业基地,产业研结合形成了一大批优质院校),哈工大、大连理工、海事学院等,很多学校的毕业生回到家乡没有平台施展所学,纷纷南下。首选首都北京,其次广东、海南。

由于消费经济不景气,不止东北地区,多数北方地区兴起了一本万利的金融贷款业务,说白了就是放高利贷的。这种高利贷不仅无助于实体经济的恢复,反而还将本已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给拖垮了,因此经济活力就越发不好。一个比较显见的例子,南方工业园区,恨不能一天分成两天来用,而北方大多在晚上9点、10点就已经睡觉了。

南方人思路活泛,市场意识强,商人重利,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连吃饭也要AA制,此即是经济独立的表现。北方人耿直爽快,政治敏感度高,朋友重义,所以江湖习气规矩到现在还留有很多,盛行拜把子,对于市场经营就有粗放之嫌,比如到东北饭馆吃饭,桌子大,桌子间距很大,本来可以摆开20张桌子的,结果只摆了10多张。

古语说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北方的义气,更适合做政治,团结、整合人心;对于金钱,很多人虽然也认为很重要,尤其经历过极端贫困的年月的,可是在遇到涉及“面子”、“兄弟义气”等场合时,市场规律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北方开办的企业,不可避免要受到这些风土民俗的影响。如果企业主坚持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可能会被当地人看不起,不得不做很多违背商业原则的事。国营单位本来就具备政治性质,无所谓商业原则,可是小型企业主他们图的只是利,而不是义啊。即使儒商重“义利之辨”,但那也只是一种道德觉悟,而非道德绑架。

东北人口越来越少的数据没有查过,经常见到报道,说东北人口有外流现象。一般而言,人口会流向经济更有活力的地方。一个地方能够吸引人,最好的宣传绝非政治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你能够挣到钱,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当地政府无声的宣传。很多南方城市更进一步,为了留住优秀人才,纷纷出台了很多优惠措施抢人,已经在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未雨绸缪了。

所以,东北人口越来越少,综合以上所知的信息:

1、传统重工业基地,国营单位多,市场不景气,工作机会少。

2、传统上缺少市场意识,不能形成好的市场氛围,创业难度高。


而知而行的历史


在东北坐出租,车上与司机谈到这个问题,谈东北现在老龄化严重,人口逐年减少,是什么原因。说着说着,说到了计划生育,原来印象东北挺虎的,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应当比关内不严格吧,没想得出的结论是,东北前些年的出生率要比关内还低,几乎全是一孩。当时很纳闷,后来想了想,这也与东北原来国营企业多有关,人们大都在国企上班,好管理呀。你不听话也不行,由于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就减少快了,这其实才是东北人口越来越少的主要厡因。

还有一个原因,人们往往说成了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经济不景气,一些年轻人到南方工作谋生,应当说,有这方面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我觉得人口外流东北还不如关内的一些省严重呢。


春日之虎


东北人口流失严重这不是一个老梗,而是一个已经存在了近十年的事实。东北经济从曾经的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到如今的占比逐年下降,衰弱之态已显现,过去一年,东北三省合计减少了37.07万人,而追溯到更早的2010年东北就已经出现了人口外流的趋势,十年时间东北人口少了超过一百万人。追根究底,东北人口为什么会越来越少,笔者以为综合下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东北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制造业薄弱,民营经济不发达。东北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为建国之初的国家经济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东北作为国企密集的区域,工业过度集中在重工业,比如煤铁,石油,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工业,而这些企业在发展几十年后都不同程度的要面对产能不足,技术落后,市场难以打开和竞争激烈的现实,东北的工业经济越来越不景气不仅仅表现在国企的举步维艰,东北制造业薄弱和民营经济不发达才是导致大量优质人才出走转而向京津唐和南方发达地区寻求机遇的主要原因,这些人才在东北无法找到对口的职业发挥自身的长处,这是东北经济过度单一化的必然结果,人才流失严重已成了东北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东北的大城市少,没有形成有影响力和聚集效应的都市圈。东北三省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人口1.292亿,但过千万的城市只有哈尔滨一座,在全国能排的上的大城市也仅有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四座城市,除了辽宁的沈大都市圈已具规模外,黑龙江,吉林两省皆是省会独大,这两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在东北也最严重,缺少大城市,而公共资源又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其他新移民,于是许多人转而到其他大城市寻求投资置业生活,与长三角,珠三角那种城市集中化的都市圈(珠三角9城,长三角24城)不同,东北三省的大城市过分分散,无法形成连片的都市圈,因此人口聚集效应大大不如其他地区,所以人口才会不断的外流。



三:出于学习,就业,生活而选择离开东北的人,这是目前东北人口大规模流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发展机会的大小影响了人口的未来去向。人往高处走这是常情,东北的就业置业发展机会相比市场经济更成熟的南方地区,显然不具备多少的吸引力。比如工资方面,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大城市的平均工资就明显低于南方很多城市,甚至还低于西部的兰州和乌鲁木齐,南方地区在人居环境,营商环境,就业就读环境和政府职能效应上要好过东北地区,东北人口外流,原因是很多的,但大部分的原因又基本上就是这些,东北经济要振兴,这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东北人口虽然在逐年减少,但这并不代表东北的经济就真的不行了,东北目前遇到的转型期必定是要以人口外流为代价的,只要度过了这个转型期,不要让振兴东北变成一句空话,那就一定可以留住人。


大国布衣


我是东北出来的。但是我出来的原因不是为了去挣钱,而是为了祖国西南的建设,支援三线建设!那时候,我还不到6岁。响应国家号召,随父母到了四川攀枝花。荒山野岭,物资短缺。但是去参加三线建设的每一个人都支持党中央“先生产,后生活”,战天斗地,忘我劳动。如今,那里是著名的钒钛钢城,阳光之城,虽然偏远,但已经成了一座非常漂亮而独特魅力的城市。

如今,我的父亲母亲已经老了。我亲眼看见亲身感受到他们自离开东北就一直在思念东北。多少个年三十儿晚上,我们一家人吃过年饭,围坐在一起,听着父母讲了无数遍的东北生活东北趣事,听也听不够!因为那是父母的幸福!

现在,我的父亲母亲年近80,他们虽然想念东北,但是已经无法离开四川。房子、同事、朋友、孩子都在四川,但是,母亲至今亲近东北人。每当说到哪个东北人又离开了,她都失落一阵。

攀枝花的东北人都记着东北的好,记了一辈子。希望东北再度繁!


醉意草


东北人口体量低,外流占比偏高是事实。人口外流有经济及体制问题,也有气候条件因素。

传统产业委缩,转型升级滞后,就业供需矛盾突出。企业富条人员下岗只能走出家门,另谋高就。迫于就业压力,大学生择业目标也只能眼睛向外。煤炭、钢铁和石油行业受资源枯竭和产能过剩制约,实施关停并转,不仅波及在岗职工,也造成大学生回乡就业难的突出矛盾。这方面尤其早期煤炭基地下岗再就业人员多,挤压了大学生就业空间。包括以往子女就业率非常高的大庆油田,也由于产量下滑,就业形势骤变,很多孩子按父辈的意愿,学的是石油,确不得不荒废了自已的专业另谋了出路。老工业基地新旧动能转换衔接不顺畅,企业改革改制人员分流受限,一部分掌握技术人员选择了出走,学生就业也放弃了回乡。

老年人择优宜居地养老。子女回不来,跟随子女就业地安居一部分。另一部是主动选择气候适宜地区再置业,长居养老。其中海口、三亚及桂林等地居多。东北地区内部也存在微调宜居地的问题,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三北地区因气候条件限制,迁居大连、丹东地区住户也比较多。气候和环境因素是人口自然流动的主流趋势。

闯关东后代回归故里。尤其健在的老人,当初随父辈被迫北上,乡情难却。又因山东经济发展态势较好,子女就业选择先行回老家,后祖辈集体回迁。这部分人员虽少,且多以子女就业为前提,但思乡心切,怀旧而回,落叶归根也了却了终生的心愿,这部分潜在回流也是客观存在的。

东北是共和国长子,发展中遇到困难,人员波动性流动仍属正常。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目标实现,东北经济回暖指日可待,竞争力提升会重塑人力资源吸引力,繁荣富强的东北会再造新的辉煌!


角落kkdsbxjd


东北人都去哪了?

请海南省房地产相关人员进来回答一下。

先说自己

小编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在东北长大,考到北京上大学,毕业就留下来。说回到东北生活也不太现实,毕竟适应了北京的生活,工资也高,同学朋友都在这。非要回东北也不是不行,但发小什么的也都在外地生活,自己挺孤单的,而且说实话东北挣的太少了,但消费水平并不是很低,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挣的少话的多,怎么生活?管家里要?还要不要脸了,大学毕业回家工作不够花还伸手要钱,我肯定不答应啊。在北京怎么办?工资虽然不是特别高,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租房+吃饭+其他正常花销让自己觉得完全OK,没有什么压力,甚至在过年过节都要给爸妈打点红包什么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外地呆时间长了,回东北(冬天)总觉得特别冷,虽矫情了些,但我说的是真话,一下车,我靠,双腿发抖有没有。一回东北的家就把以前的棉裤棉衣都翻出来。虽然以前也邀请过爸妈来北京过年,但新鲜个一两回他们不会在过来。

我觉得年轻人到外地闯荡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在家有家长老人护着,出什么问题他们帮忙解决,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习惯了他们的庇护不是件什么好事,对不对。人在外闯荡只要不走歪路就好,让父母放心,其实他们是愿意我们到别的城市的。

再说城市

东北,在大家的印象里好像只有烧烤,抖音,土味主播什么的。但作为重工业城市,我是看着爸妈下岗,然后艰难地再就业的。貌似越来越多的东北人对自己的城市缺少信心,对重振东北经济也没什么感觉,认为过一天是一天。经济不发达,人们在生育和养孩子的事情上就慢慢变得不积极了。生一个真的够了,甚至生完都觉得是个错误,生活水平提高不了,为什么要孩子,仿佛进入恶性循环。

以自己的感受来说,每次回东北,都感觉到新的变化,城市楼房更高了,绿地变多了,商场越来越高端了,整体消费水平也变高了,这一切看似生机勃勃,神采奕奕,一旦问到收入,朋友们的眼神都没有光,甚至拒绝回答,听说,辽宁的城市平均工资到2K都是高的,超过3K都是牛逼的。

人,同样过着每一天,为什么不去大城市生活,挣的是原来的两倍或更多,虽然辛苦,蜗居在小房间里,但活着不压抑,自己闯荡自己收获,总比待在永远望不到头的城市中强。

目前状态

在北京工作10年,很多同学已经在北京买房买车,大城市机遇多,但不努力的人依旧会遭到淘汰。也有朋友说在北京闯荡的差不多了,攒了些钱想回东北发展,这样的人也不是没有,学了一身本领,到哪都不会吃亏。都说人最后要归根,我希望自己能把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让爸妈放心,让家庭美满,让孩子快乐幸福。

东北的人口越来越少并不是一件意外的事,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外界的诱惑促使它成为一种现象。我们怨不得谁,也无法怨谁,想自强就要靠自己,想发展强大,还要靠自己。


小渠商机APP


东北人来答

1 生于欲望不强,东北地区传宗接代的观念本来就不如山东广东等地浓厚,而且东北有很多国企,国企的员工是不允许生两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时国企员工如果敢生两个就会被开除,所以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一家只生一个孩子的传统,即使开放二胎也有很多家庭只生一个

2 没有工作机会,年轻人大量外流。东北国企众多,以我自己为例,家里人全部在国企,然而除了国企公务员银行,东北就没有什么体面有高收入的工作了,在国企工作只是稳定,收入也不高。东北有没有什么能吸引别的地方年轻人的,老龄化会进一步导致人口下降,沈阳哈尔滨长春都人口外流,就别提其他小县城了。所以敢拼敢闯,有想法的年轻人都出去了

3 80后90后的数量实在太少。80后和90后已经是计划生育的一代,和60后70后相比,80后的人口总数已经大幅下降,即使80后一家两个孩子才刚刚维持人口总数不变,而东北的氛围一家两个孩子在农村都不一定能做到。年轻人数量太少会进一步导致人口下降

4 历史经验表明,生育率下降就没有再提升上来,韩国和日本都经历过婴儿潮和生育率下降,政府大量发放生育福利和产假,都没能有效的提高生育率,所以年轻人少加上人口外流,导致人口一旦下降,就很难再升上来了,东北的人口会越来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