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下归心——颛顼大治: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其母名女枢。

有一天晚上,女枢看见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孕而后生下了颛顼,出生地为若水之野。

——题记


五帝都有哪五帝?历史记载有多种,一般比较认可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说法。

大多史书所说的五帝都包含颛顼,春秋战国时的楚王也是颛顼的后裔,在《离骚》中屈原也自称颛顼之后,所谓“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就是指颛顼。这些史书和作品记载着颛顼伟大的事迹和深远的影响。

据说颛顼帝即位时20岁,执政了78年,逝世时98岁 。

颛顼着眼于顶层设计,始置九州,创制历法,和睦九黎,定制婚姻嫁娶,禁止巫教迷信,推行文明教化……

近者悦,远者来。

颛顼时代,天下归心。

为什么天下归心——颛顼大治: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我们看看颛顼时代辽阔的领土就更加清楚了——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见《史记·五帝本纪》),也就是北到今东北,南到今越南,东至东海海域,西到沙漠地带。

为什么能天下归心——颛顼大治天下的深层原因有哪些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基本品行:正大光明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其母名女枢。

有一天晚上,女枢看见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孕而后生下了颛顼,出生地为若水之野。

这是《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记下的故事。

另外,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统治地域时说:"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也就是说,日月所照之地,都是颛顼的疆域。

这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相近,只是没有后者的等级感而已。

实际上,这句话尾句也可以引申翻译为:他象日月一样照耀,没有不曾抵达的地方。

无论是"瑶光之星”,还是“日月之照”,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圣明的意思。撇开神话色彩不论,就是四个字:正大光明。

为什么天下归心——颛顼大治: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二、主要能力:深谋远虑

《史记》中简要而高度评价了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深谋远虑来自哪里呢?当头一个字起到了关键作用——即“静”。

静就是静而能定。

渊就是如临渊际——站在深渊之际,心如止水,定力如山。

对于伟大的圣贤来说,静定推演谋略,谋略来自静定。

静是圣人和伟人的基本品质。

除了谋略,颛顼其他的品行也都是静定的副产品,如法天则地,深明事理,善于沟通,制定制度,祭祀礼仪,文明教化等,莫不都是如此。

一个高瞻远瞩的圣贤,威名加天下,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称颂。

为什么天下归心——颛顼大治: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三、最后选项:以战止戈

黄帝时代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与古老的部族共工氏长期对立。至颛顼时代,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 ,但最终颛顼打败了共工。

《淮南子》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虽然失败了,但仍然是一个伟大的部族,在共工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淮南子》说共工怒撞不周山,结果天柱断了,大地失去了支撑。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就在共工与颛顼争帝的时候,天地发生了变异,日月星辰运行发生了变化,中国地理变成了西高东低,江河百川归海。

且不说自然地理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利弊,单说面对共工的挑战,颛顼被迫应战,不得不拿起战争的武器。

最终,智慧的颛顼战胜了勇猛的共工,是以战止戈,“是不是办法的办法”,是不得已而为之。

战争停止了,和平重新到来,一个崭新的时代便拉开了大幕。

颛顼以78年的善治,施行文明教化,开创了一个疆域辽阔、融合发展、繁荣昌盛的伟大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各部落纷纷归附,中华一统,天下归心。

正所谓“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