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办丧事要取消吹喇叭你赞成吗?

农大知事


首先我要明确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就是农村办丧事的时不能取消吹喇叭,

“因此我不赞成取消”只要是农村的兄弟姐妹们都知道,如果谁家在办事情的时候都会请来几个人专门过来在丧事的现场吹喇叭,其实这里吹喇叭就是咱们民间的“唢呐”。

这种唢呐的吹唱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丧事上,就连现在很多文艺演出的时候都能后听到唢呐发出来的声音,相信每个农村的朋友都听过《百鸟朝凤》和《鸾凤和鸣》这两支曲子就是用唢呐所吹出来的。


相信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就是听到这种唢呐的声音就会莫名的有一种亲切感,因此农村在办丧事的时候有这种喇叭声也更能体现对已故人的情感,那么今天我就来讲一讲为什么我会不赞成的因素。

唢呐吹奏出的喇叭声

这种在丧事上吹奏的喇叭声是有着传统文化风俗的,同时刚才我们也说到,这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喇叭声不是一天两天才形成的,要知道这种声音是经历了岁月沧桑才流传至今的。



因此这种吹喇叭的声音如果被取消我是不赞成的,毕竟现在这也是一种文化风俗的艺术,也是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这种声音现在正一代一代的相传。


现在的唢呐发出来的声音不只是在咱们农村有,就连现在在国外都能够听到这种喇叭声,这体现了什么呢,这体现了一种正确文化艺术乐器价值的传播,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的去看待一件事物,我们要从客观的角度和长远的角度以及文化艺术的角度来看待唢呐所发出的喇叭声,因此不赞成取消。

农村丧事

这些年农村的丧事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提倡农村丧事一切从简不能铺张浪费,毕竟丧事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



在丧事上只要唢呐发出的有喇叭声就可以了,毕竟唢呐所吹出来的喇叭声在丧事上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综上所述:

我不赞成取消农村丧事的喇叭声,我认为这是一种寄托情感的传统文化风俗,但是我们提倡丧事一切从简。


纪录乡土


不是要取消,而是已经开始禁止了。前几天老家一个叔去世了,按照原来农村老家的习俗在出殡的头天就应该请吹鼓班子,白天吹吹打打,晚上点歌唱戏。现在虽然禁止了,但在农村一直延续着的这个习俗说消失就消失也是不可能这么快,就出现了一个吹鼓手带着一部拉杆音响,在自带的USB插上吹鼓手们合奏录好的器乐U盘,走到哪拉到哪,吹打班子的人虽然精简了,但哀乐却依旧回荡着……






菱花香榭听雨声


我们这里农村,家中如果有人离世,其中一件重要的事,就是选择一个好日子,再订一般吹鼓手。吹鼓手的价钱,根据主家经济情况而定的,有的多点,有的就要少些,各班鼓手有各班的行情。

最近吧,我家附近就有一位90多岁老人去世了,日子订在9月11号打发,订的鼓班主小二毛,价格就是13000元。我们这里的习惯,第一天下午开始吹,一直次吹到晚上十一点,叫作是送行(可能这个字用信),第二天是正日,从早上吃饭时,吹到中午吃饭停,吃过午饭,就要把棺材往地里埋,吹鼓手跟着吹,吹到村外边为止。这个叫发引(其实是送灵)。

人故了要吹鼓,已是我们当地的习惯了。前些年吧,搞运动这个习惯一段时间被禁止,后来改革开放,逐步恢复了。现在家家办丧事,吹鼓是必须的一项事宜。如果哪家不这么办,就会让人笑话你。或是认为不孝道,或是认为小气怕花钱。你看我,我比你,比来比去是浪费。有人觉得订一班吹鼓手花钱多,有人觉得订两班还嫌少。究竞该咋样,实在不好说。

那么我的观点呢,这件事情还是量力而行最为好。如果国家有政策要禁止,也是为了老百姓生活着想呢,铺张浪费花的是农民的血汗钱。为了活着的人的幸福,从俭从办应该的,我们每个公民,就要积极予以配合。

人生不容易,生命苦短,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也就那么一回事。儿女不忍心随随便便送走了,想隆重一点也是人情世理,硬管也不是办法。逐步改变观念,慢慢推广也就顺其自然了。

我说、你说、他说,欢迎大家评说。





李增喜3


中国的红白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侯了。原因有三:一是扰民。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亲戚的丧礼。吹吹打打五六天,大喇叭吵得人心烦。光胳膊光腿子女人满台转,乳房顶起两座山,小腹平处肚脐眼。这些都要人掏钱,据说都要五六千,可借街房邻居家家关窗闭户半个观众也不见。二是助长攀比之风。大把花钱,因丧事而致穷。吹吹打打,本来是特别富有人家的事儿,一般百姓挣俩钱确实不容易。活着的时候省吃俭用为儿女舍不得花,死了却被风俗逼着办成这些事儿。亡人如果有灵,会赞成吗?三是烧钱。这五六天的吃用也是不小的开支。当然有钱人无所谓,我说的是脫贫不久的家户。每桌都有鸡鱼猪牛肉,还有海鲜;酒一瓶烟一盒,都是名牌的。每天七八桌吃两顿,还要早餐。我和一位街房聊天时,他问我“你们那里也这样办丧事吗?”我说:“不!我们嫌他太俗太无聊太烧钱没人愿意这样办了。我们提倡的是厚养薄葬。活着时吃好点穿好点,死了时简单点。活着不给饭,死后砖头上献的这种风俗早已杜绝了。”雇工费用车费阴阳棺材都是要钱的。还有冥钱要烧够六千元的,炮要放够五千元的,包坟要一万六七,总共花了六万多元。第四是加重了亲朋负担。你认识的人越多,请你吃酒的也就越多,你得高血压肥胖症的机遇就越高。人家红白大事请到了你不去下次见面就不好意思。以前红白事只请姑舅亲,现在所有人都请,刚认识的早认识的一个都不放过。儿子一月挣三四千工资,半数就送上人情了。以前是一百现在是二百。虽然说当官的人情可以不还,老百姓的人情是要还的。什么时侯还来呢?

事后,我问亲戚:你们为什么要这么乱花钱啊?这些钱让你们的老人享受在生活中该有多好啊?他们却说,不这样人家会说我们不孝,没人敢不这样做的。“谁说你们不孝?別听他们胡说。自家的事自己作主。”


魏书名


谁取消我骂他祖宗十八代,这个风俗我们就有任何一家都花得起,哪家的老人过逝了,有钱人花钱请唱歌的,跳舞的,我们村红白喜事,席面最好,鸡鸭鱼肉,龙虾,鲍鱼都吃得起,茅台五粮液,都能消费得起,谁说要取消吹喇叭,我恨三生三世,不吹喇叭,一点气氛都没有,老人辛苦一辈子了,不容易啊!吹吹打打的很正常啊!谁不让吹喇叭,我就天天去他家门口夜里给他吹喇叭,办他一个月的,他不死也得气死,整点正经事,别天天管这用不着的事情,我们村,从来就没有占过耕地,都是埋在山根底下,本来土地就不多,谁会那么傻啊?一亩二分地,有山有水的地方多好啊!


流浪的小狼


农村办丧事吹喇叭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但请的乐班大有讲究。本来办丧事请乐班是对死者的敬重,吹奏的应该都是些悲伤的曲子,和丧事悲伤的场面一致,但现在有些乐班只是凑数,滥竽充数。记得有一次乡邻突发车祸发生意外事故,家人悲痛欲绝,在做丧事时,请了一个附近乐班,烘托悲伤气氛。谁知,几曲下来,尽然吹奏起《真是乐死人》,这是往丧家伤口上撒盐,像这种喇叭还是不吹为好。



一抹残阳2


我不赞成取消,在我老家白事吹唢呐是有讲究的。比如在门口一吹响就是有人来吊唁了。比如出殡当天在祖坟上,填土时吹就是送亡人。都是有说法的。只是我不太懂。当然本家有信仰不用也可以,比如信佛的家不吹,不带孝,等等。白事讲究的礼节太多了。现在年轻人都懂的少了,我也是常帮忙才知道的。


吃菜不喝粥


我爸生前特别喜欢看吹喇叭的爱看扭大秧歌的,以前都是正月的时候有扭秧歌吹喇叭的,不像现在每天都有。我爸只要是知道哪村有喇叭,就大衣帽子手套穿戴好,自己就骑自行车去看了,再后来岁数大了大家不让去,骑自行车危险,我爸就打车去,打车回来。在我爸病重的时候,知道自己扛不住了,交代到了那一天,给他叫喇叭,说有名的铁蛋子老了吹不动了,请常三儿来,都是有名的吹喇叭好的。老爸一生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心地善良,解放初期的军人,老爸走了,我们姐妹四个请了常三儿喇叭做的夜,满足老爸的遗愿,愿天堂没有病痛,老爸老妈安好!



英姐知道


不赞称,不人性化,送老人最高礼待不让干取消,人心太难受,谁家都有老人,干呢要取消风俗最关键的环节,这对死者轻视还是无视。再别拿这些评论J好好事论歪调不太好,有吋间了多研究些利国利民的事,摧进民族困结发展的事,别把国民意识弄在捉小还捉的让人拍案而起的位置,眼界放大救人救世,心界放广装下世界之忧患,解决劳苦人民生存之难为上策。


飞向光明8968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在人的一生婚丧嫁娶诸多大事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制,比如说丧葬礼就是其中之一。

汉民族传统的丧葬礼仪繁琐,主要有:临终、装裹、安床、讣告、入殓、搭灵棚、择日、报孝、打墓子、吊孝、破孝、吊唁、安鼓、点纸、叫夜、起灵、出殡、、下葬、卸孝、谢孝、复三、过七、百天、周年、守丧等二十八个环节的诸多仪式。题主所说的吹喇叭,主要是在吊唁、起灵、出殡等环节的乐礼。文革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这些年,有些地区农村恢复了一些传统的丧葬礼仪,比如雇吹鼓手、挂铭旌挽联、点礼炮、吊唁、祭拜等,但也出现了相互攀比、奢侈浪费的问题。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提倡丧事简办,不雇吹鼓手、不放礼炮、不请客、不收礼,这样一来减少了浪费、减轻了个人负担。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十几年来我也参加了许多同事、朋友家人的葬礼,实事求是地说,丧事简办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但取消吹鼓手我还是觉得有些遗憾。有很多人可能都参加过农村举办的葬礼,吹鼓手其实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烘托氛围地作用,比如说中间的祭奠环节,就是平时所说的三拜九叩,它体现了祭奠人对死者的尊重、哀痛、祷祝等诸多情感,祭奠人随着哀乐的节奏进行叩拜,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和感染力;再看看现在简化了的程序,丧主大门口摆放一台功放机,来了吊唁的客人放一段音乐,客人在死者遗像前草草鞠三个躬,看不出吊唁者对死者的任何悲痛和哀伤。所以我觉得,对任何礼仪制度不断变革、不断改进没有错,但在变革、改进过程中,不能把它的本质和核心要义改没了,这不叫文化地传承,而是文化地湮灭。因此,我的建议是在对传统文化、礼仪进行变革时,要多听听专家的意见,多权衡其存在的利弊得失,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