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真將軍明國衰之源,孔子尊三皇五帝三王周公明世俗崩壞。為何吳起顯貴而孔子不得志?

昌意宗周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頻繁,彼時誰擁有強盛的國力就會擁有強大的軍隊,誰就可以縱橫天下征服各國而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各國一旦出現一個英明神武的君主就會不惜重金延攬治世能臣治國大才以富國強兵,從而攻城掠地集聚財帛!如齊桓公和管仲,吳王夫差和伍子胥,越王勾踐和范蠡、文種,等等。更有秦李斯,楚子文,趙李牧,齊田單,燕樂毅無不如此。所以這些諸侯王喜歡的是霸王之才,治軍領兵能征慣戰之才。孔大聖人呢?遊說天下推行他的政治主張,要仁義布天下,以德服眾人!試想,孔老師的主張和各國君主以武力爭天下的雄心壯志格格不入,自然也就沒了市場,以至於衣食缺乏困於陳蔡,險些壯志未酬身先去了。所以孔子英名未就而白起天下驚服也!


風雲際會221564995


常言道話分兩頭走,這吳起顯貴孔子不得志,還真的兩拿著說,這事兒得看二人如何:

一、吳起其人

“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古人論及春秋戰國時的兵家,通常將孫武、吳起並稱。

然而也有《史記》對吳起評論為“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

那麼吳起其人到底何如?為何被視為“古來不義之人”的典型。

我們可以看一下《史記》之中《孫子吳起列傳》的介紹:“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

這說明什麼,按照現在的話說,吳起屬於富二代,這樣的人不管怎麼樣,這一輩子也可以說應該可以生活的順順當當,但是吳起卻不甘心於此,野心膨脹,一心想要出人頭地。甚至為了這事,散盡家產,連累一家,其自私之心,油然可見。

“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

雖然謗己者確實可惡,不過卻暴起殺人,實屬暴躁冷血。

“其母死,起終不歸。”

就在他殺人走後,就跑去魯國了,可是哪怕他母親臨死,也不曾回來。而後他便開始學習兵法,到了魯國國君想要任用他的時候,卻因為他的妻子是齊國人,所以不敢放心,這時候,吳起又幹了過分的事,就是:“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

瞧,不光母親不管,更是殺了妻子只為了求將,所以他的種種作為,自然引人不齒,就算接下來帶領魯軍大獲全勝,也是遭人妒恨,引起魯君疑慮,辭退吳起。他又跑到了魏國,接連效力兩位君主,直到選相沒選中他,他又不高興了,最終又是朝堂不和,逃到了楚國,在楚國他為了名留青史開始變法

“廢公族疏遠者”“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

其中種種事蹟不一而足,最終吳起被當地貴族嫉恨而殺,還將他的屍首車裂,“肢解於楚”。

所以縱觀吳起一生,其實一直顛沛流離,不光妻離子散,更是最終慘遭橫死,又怎麼說得上是得了顯貴?

二、孔子其心

孔子他最大的成就也是他的畢生追求就是在他的學術與思想上,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當時的環境之下,這種學術與思想的本質其實就是為政治服務的。

而孔子不光是出身不好,可以說其所講之學,在當時也是不被政治所承認的,所以導致他一生只能來回去奔波,最後在政治場上也沒有任何指的稱道的成就。

但是,這就說明他能力不行了嗎?當然不是,如果說政治生涯的巔峰,對於孔子來說就是在魯國當執政官的時候,這期間魯國也達到了一個不錯的強勢期。

所以說孔子不是沒有這方面的能力,但是他的心思並不在此,而是想要將自己的學術推廣出去,這才是他畢生所願。

放眼如今,孔子之學儼然已經成為了一門大學問,不光流傳千年,更是流傳海外,若如此說其志已得,又何來不得志之說呢?

所以不論是吳起或是孔子,如果以政治立場來說,確實是如題所述,但是若是以其本身追求來說,卻恰恰相反。


井夫子


吳起(?~前381)戰國軍事家。吳起學兵法,以事魯國君,魯公疑之為齊之女婿,吳起為了避疑殺妻以求將。後入魏,魏文侯即位(前424年)後,賞識吳起“善用兵,廉平,能得士心”(《史記·吳起列傳》),受到重用。在諸侯中,吳起與西門豹、李悝、樂羊一樣,最有聲望。因此,秦孝公變法之前,魏是一個最強的國家。魏武侯時因受排擠而入楚,得悼王信任,任令尹,主持變法,加強軍力,廢除貴族特權,使國力漸強。吳起這些主張和做法,適應了已形成封建制的戰國時代(前403~前221)兼併戰爭的需要,也適合了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制的領主爭奪政權的鬥爭的要求。所以吳起明國衰之源,能得到顯貴。而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前722~前481)中的奴隸制開始崩潰,封建制尚在形成的過渡時期,社會上出現了過去所沒有的秩序“混亂”現象。孔子的許多主張屬於改良主義路線,既對統治者提出一些枝節的批評,也為了維護奴隸貴族的利益,不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所以尊三皇五帝三王周公明世俗崩壞反而不得志。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吳起不尊三皇五帝周公,可是不見得就不清楚世俗的崩壞;孔子不是真將軍,可是不見的就不懂得國家衰弱的根源。

吳起顯貴不過一時,孔子不得志並非終生。只是兩人的性情不同,追求不一樣,是以吳起的大起大落鋪襯的孔子有些不溫不火。

吳起順應了當時社會急功近利的潮流,一門心思地只想出人頭地,當卿做相。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完全就是不擇手段。可以殘酷無情地掃除一切絆腳石,也可以母死不奔喪,殺恩妻以求名。

這樣的人,到了戰場上,自然是如魚得水;再加上確實有作戰的天賦,數場戰役下來,名氣如日中天,人生從此開掛。

孔子也未嘗不想成大事,而且年輕時在魯國從政也的確讓魯國一片祥和。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在春秋亂世的大環境下,註定現世安穩不會長久;那套禮樂教化的思想,在以拳頭贏天下的年代,註定流於空談。

吳起曾經大富大貴,最後卻不得善終;孔子一生顛沛流離,死時三千弟子服喪三年,更有子貢六年守墓。


所以“吳起真將軍明國衰之源,孔子尊三皇五帝三王周公明世俗崩壞。吳起顯貴而孔子不得志”要看從一時說還是從一世來講吧。


逸林迎月


這才是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其不在於表面的宣傳孔子的文化代表,也在於孫子的文化代表。即實用主義和空想主義。空想,可以是空幻,理想,虛幻,虛無等等叫法不一樣而已。其重要區別就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即我想大家怎麼做才好和我怎麼辦大家才好。自我可以控制,而大家不以自我可以控制。吳起的代表就是如此,其行為帶動了大家的跟隨,且逐一實現。孔子的代表是語言和行為的分裂,大家看不到實際的利益和希望,故不能跟隨。

這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教人為聖和雷厲風行。歷代有成就的君王或者成大器者無不如此。看懂的人就成了看不懂的人眼中的偽君子。但他們又可以自我安慰說此是不拘小節。但相反的看法是書呆子。

也有一種統一,但歷史上幾乎沒有人做到。我認為就是以毛主席為代表的那部分人。但此如果沒有更加詳實的論證會引起很多的討論和意見,故不召開,先自我思考。

這種文化現象最明顯的代表詞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實在是可笑。兵就是實用主義,秀才就是理想主義。絕非一個文武力的對比就能顯示出來驕傲和清高的。體驗到現在的現象就是誰誰不讀書就能做老闆賺錢,而誰誰讀了一輩子書還是苦窮一世。所謂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千萬不要被此種無知論調所迷惑。認真思考和對比,他人的成功只是沒有寫到你讀的書裡而已,但真理從來以寫到書中即為落後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此理亙古不變!


路上有長生果


孔子萬萬年如何就不得志啦?得志者芸芸眾生有誰可以比肩孔子萬萬年?


師太73362816


在當時,孔子未能審時度勢。所謂禮崩樂壞在各郡主國統治者,孔子當時人微言輕,何能力挽狂瀾?吳起變法圖強,正適合統治者稱王稱霸的野心,得到提拔重用是必然的。


師範小王子


儒家一直是長遠的眼光。

孔子家族是2500年的榮光,是中國第一世家。

古代帝王不過百年運數。試問,哪個家族和孔子家族一樣繁榮至今。

用一種急功近利的觀點看,好似吳起在當時很厲害。

可是回過頭來看,誰是真正的勝利者。

這簡直一目瞭然。


中國經典通讀


吳起順勢而為,沒有底線,求的是功名,把術用到極致,術盡人亡。成為了一代梟雄。

孔子逆勢而行,底線過高,求的是道德,當時誰都不敢重用。只能放在神臺上,成為了萬世師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