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經典語錄

1,大部分人都太浮躁、擔心得太多。成功需要非常平靜耐心,但是機會來臨的時候也要足夠進取。


(看完這條可不要too aggressive哈。芒格本人曾經就因為用margin給自己帶來過大麻煩。我有個朋友也喜歡用margin,非常危險。)


2,根據股票的波動性來判斷風險是很傻的。我們認為只有兩種風險:一,血本無歸;二,回報不足。有些很好的生意也是波動性很大的,比如See's糖果通常一年有兩個季度都是虧錢的。反倒是有些爛透了的公司生意業績很穩定。


(想想周圍有多少人還在用“股票的波動性”來衡量風險吧。)


3,所謂的“息稅折攤前利潤”就是狗屎。


(所以看到在說EBITDA“息稅折攤前利潤”的公司時就要小心了,因為他們在用“狗屎”來說服你。)


4,巴菲特有時會提到“折現現金流”,但是我從來沒見過他算這個。巴菲特常說“沒錯,如果還要算才能得出的價值那就太不足恃了。”


(就是毛估估的意思。)


5,如果你買了一個價值低估的股票,你就要等到價格達到你算出來的內在價值時賣掉,這是很難算的。但是如果你買了一個偉大的公司,你就坐那兒待著就行了。


(這條大概要花很多年才能真明白,大概就是未來現金流折現的意思。我覺得自己現在大概有點明白了。)


6,我們買過一個紡織廠和一個加州的存貸行,這倆後來都帶來了災難。但是我們買的時候,價格都比清算價值打折還低。


(這個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價值陷阱,如果理解未來現金流折現的概念就容易理解芒格說的是啥了。所以未必市值低過淨資產甚至現金的股票就值得投資,除非你能看懂你買的是什麼。)


7,互聯網對於社會是極為美好的,但是對於資本家來說純屬禍害。互聯網能提高效率,但是有很多東西都是提高效率卻降低利潤的。互聯網會讓美國的企業少賺錢而不是多賺錢。


(我也這麼認為:internet 實際上是就業殺手,需要很多年才能消化。但是,如果能看懂這個變化則會非常有收穫。)


8,市面上對每個投資專家的評價都是高於平均的,不管有多少證據證明其實根本不是那回事兒。


(這可是芒格說的哈。)


9,理解複利的強大和難於達成,是理解很多事情的精髓。


10,巴菲特每個禮拜有70個小時花在思考投資上。


11,人們算得太多、想得太少。


(投資上看起來確實如此。)


12,無論何時,如果你覺得有東西在摧毀你的生活,那個東西就是你自己。老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是最削弱自己的利器。


13,稅法決定了,還是買個偉大公司傻等它飛起來最划算。


(對美國人尤其如此,外國人投美股有點不同。)


14,如果你買的股票每年複利回報15%,持續30年,而你最後一次性賣掉的時候交35%的稅,那你的年回報還有13.3%。反之,對於同一支股票,如果你每年都賣一次交一次稅,那你的年回報就只有9.75%。這個3.5%的差距放大到30年是讓人大開眼界的。


(30年後前者回報42.35倍,後者只有16.3倍,相差26.05倍)。


15,最重要的,是要把股票看作對於企業的一小部分所有權,以企業的競爭優勢來判斷內在的價值。要尋找未來折現的現金利潤比你支付的股價高的機會。這是很基礎的,你得明白概率,只有當你贏的概率更大的時候才去下賭注。


(很稀飯這句。)


16,人們破產的常見原因是不能控制心理上的糾結。你花了這麼多心 血、這麼多金錢,花的越多,就越容易這麼想:“估計快成了,再多花一點兒,就能成了……” 人們就是這麼破產的,因為他們不肯停下來想想:“之前投入的就算沒了唄,我承受得起,我還可以重新振作。我不需要為這件事情沉迷不誤,這可能會毀了我的。”


(想起沉入成本。還想起老巴說的,如果是個坑就別再往下挖了。看看有多少人在給自己挖坑就明白了。)


17,說到我這輩子在生意中見過的錯誤,過度追求避稅是一個常見的讓人做傻事兒的原因。我看到有人為了避稅幹很大的錯事。巴菲特和我雖然不是挖石油的,但是我們該交的稅都交,我們現在也過得挺好的。要是有人向你兜售避稅套餐,別買。


(讓我想起那些為避稅而搬離加州的有錢的朋友們,為了省那些未來不屬於自己的錢而搬到一個自己未必喜歡的地方好像有點滑稽。當然,搬過去後又喜歡上了那是有智慧的表現啊,至少我還沒聽說哪位搬家後說新地方不好的。)


18,我認為我們(美國)正處於或者接近我們文明的頂點……如果50或者100年後,我們(美國)只比得上亞洲某國家的的三分之一,我一點兒也不會覺得奇怪。如果要賭,這世界上將來幹得最棒的應該是亞洲。


19,某些程度上,股票就像是倫勃朗的畫。它們的價格基於過去成交的價格。債券要理性得多。沒有人會認為債券的價格會高到天上去。想象一下如果美國的所有退休基金都去買倫勃朗的油畫,它們都會升值並且引來一幫追隨者。


(那些喜歡炒藝術品當投資的有錢人也許可以看看,當然真的喜歡收藏的例外。)


20,有人認為阿根廷和日本發生的事情在美國絕對不會發生,這種想法是很瘋狂的。


21,比起機構投資者,房產投資信託(REIT)更適合個人投資者。巴菲特還留著一些菸頭性格(意指其早期偏重格雷厄姆式的投資價值低估企業的風格),這讓他願意在人們不喜歡房產投資信託並且市價跌到八折以內的時候,用自己的私房錢買點兒REIT。這種行為能讓他回憶起當年撿菸頭的快樂,所以他自己有點兒閒錢鼓搗這事兒也挺好的。


(其實房地產生意是最容易解釋未來現金流折現的概念的,只要把租金想成未來現金流就明白了。)


22,聰明人也不免遭受過度自信帶來的災難。他們認為自己有更強的能力和更好的方法,所以往往他們就在更艱難的道路上疲於奔命。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個很會開車的人開了一輛很好的車但上高速時上反了入口哈。指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那種。其實就是做對的事情(堅持不做錯的事情),然後把事情做對。聰明往往指的是把事情做對的能力比較強,但知道堅持不做錯的事情的人最後才會成大器,比如巴菲特。


大家一定要分清做錯的事情和在把事情做對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的本質區別。在把事情做對的過程當中任何人都是會犯錯的,包括巴菲特,但由於其堅持不做錯的事情,所以犯大錯的概率低,很多年以後的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如果還不明白的話,就請看看那些一直很聰明但老是不如意的人們這些年都在忙啥就明白了。)


23,“莊家優勢”是個在現代理財學裡很有意思的概念。那些機構的基金經理看上去很像是賭場裡的總管,只是規模更大。


(感覺就是這個意思,但不知道芒格當時的前言後語是啥。)


24,三人行必有我師,要成為領導者之前必須先做跟隨者。


25,我們總是在學習、修正、甚至顛覆各種主意。在恰當時機下快速顛覆你的想法是一項很重要的品質。你要強迫自己去考慮對立的觀點。如果你不能比你的對手更好地說服對方,那說明你的理解還不夠。


(呵呵,希望不是碰到豬一樣的對手哈。有點逆向思維的意思?大概是認為人應該open mind才能有進步的意思吧。)


26,我以前那個年代,漢堡包5美分一個、最低時薪是40美分,所以我算是見證了巨大的通脹了。但它摧毀了投資環境嗎?我不這麼認為。


(投資是抵抗通脹的最好辦法,不是最好辦法之一。所以沒有閒錢投資是件痛苦的事情。)


27,大部分生活和事業上的成功來自於有意避免了一些東西:早死、錯誤的婚姻、等等。


(就是堅持不做不對的事情的意思。)


28,有兩種錯誤:一,什麼都不做,看到了機會卻束之高閣,巴菲特說這個叫做“吮指之錯”;二,本來該一堆一堆地買的東西,我們卻只買了一眼藥水瓶的量。


(怎麼看著像是一種錯誤?不過這種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很用功的人會減少犯這種錯誤的概率。犯這種錯誤的代價實際上比犯頻繁出手而導致失誤的代價要小得多。)


29,經常對照一下清單可以避免錯誤。你們應該掌握這些基礎的智慧。對照清單之前還要過一遍心理清單(意指平常心),這個方法是無可替代的。


(還是堅持不做不對的事情的意思。)


30,打官司是出了名的費時、費力、低效、以及難料結果。


(這遊戲沒變過,在哪裡都一樣。)


31,連續40年每年回報20%的投資只存在於夢想之國。現實世界中,你得尋找機會,然後和其他機會對比,最後只找最吸引人的機會投資進去。這就是你的機會成本,這是你大一經濟課上就學到的。遊戲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所以所謂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非常愚蠢。


32,最好是從別人的悲慘經歷中學到深刻教訓,而不是自己的。我們有些成功是早就預言的,有些是意外獲得的。


(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和眼後。看了這句話以後,其實大多數人們還是不會聽的。能從自己的錯誤裡吸取教訓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能從別人的錯誤裡吸取教訓的那都是天才。堅持犯自己犯過的錯誤的人也不用太不高興啊,至少股市上85%以上的人是這樣的。有人陪總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33,一般認為,最好的情形就是你坐在辦公室裡,然後美好的投資機會一個接一個地被送到你的面前,直到幾年之前,風投界的人們就是這樣享受的。但是我們完全不是這樣,我們就跟要飯的似的到處尋找好公司來買。20年來,我們每年最多投資一到兩個公司,說我們已經挖地三尺了都不誇張。(好機會)是沒有專業推銷員的。如果你坐在那裡等待好機會來臨,那你的座兒很危險。這個有點累。


34,我們最大的錯誤是該做的沒做、該買的沒買。


(對這句話巴菲特很多次說過,不是指錯失的能力圈以外的機會,比如微軟。巴菲特特別強調的是有時候在發現能力圈內的機會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一直忙著“吸手指”而錯過了機會。比如幾年前,當我拿到別人送我的ipod的時候,我很震撼但卻沒有反應是一個意思,那是一個數以億計的錯誤,但財務上是看不到這種錯誤的。)


35,你只有學會怎麼學習你才會進步。


(雖然投資不需要大學文憑,但上過大學往往還是有幫助的,不是充要條件,因為大學裡學到的東西主要是學習方法。充要條件是什麼?那是初中學的吧?反正我是初中學平面幾何時學的,但好像是很久以後才真的明白。充要條件的概念,或者說什麼是充分條件,什麼是必要條件,什麼是充要條件,什麼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這些概念對投資很重要。之所以我認為其很重要是因為我發現大多數人在邏輯上其實是不懂什麼是充要條件的,我認為至少有85%的人在投資上不明白充要條件。)


36,我們長期努力保持不做傻事,所以我們的收穫比那些努力做聰明事的人要多得多。


(小聰明和大智慧的差別,也是堅持不做不對的事情的意思。)


37,BRK的過去業績簡直輝煌得離譜。如果我們也用槓桿,哪怕比默多克用的少一半,也會比現在的規模大五倍。


(經常有很多人用很多margin,然後去和BRK比某年的回報,但沒多少人可以把30年的總回報拿來比的,30年以後可能還是如此。)


38,買可口可樂股票的時候我們花了幾個月才攢了10億美元的股票,是可口可樂總市值的7%。要攢成主要股東是很難的。


(對沒有10億美金的人來說更難。)


39,所有的大資本最終都會發現很難擴大,於是去尋找一些回報率更低的途徑。


(這時候該分紅或回購了,這也是今天的BRK所遇到的問題。)


40,如果今天你的資本較少並且年輕,你的機會比我們那時候要少。我們年輕的時候剛走出大蕭條,資本主義那時候是一個貶義詞,在20年代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更是肆虐。那時候流行一個笑話:有個人說“我買股票是為老了的時候考慮,沒想到六個月就用上了!我現在已經覺得自己是老人了。”你們的環境更加艱難,但並不意味著你們做不好,只是要多花些時間。但是去他孃的,你們還可能活的更長呢。


41,關於所謂“嬰兒潮(美國5、60年代出生)”的人口學現象,其影響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來說小很多。過去的一個世紀,美國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7倍。這不是嬰兒潮導致的,而是由美國資本主義的成功和技術的發展帶來的。這兩樣東西的影響太利好,嬰兒潮問題相比之下就是一個小波動。只要美國的GNP每年增長3%,就能保持社會和平,足以覆蓋政客們的花銷。如果美國的發展停滯了,我敢保證,你們將會見證真切的代溝,不同代的人之間關係會很緊張。嬰兒潮是這種緊張的催化劑,但是根本原因還是經濟不增長。


(中國如果經濟不增長的話問題恐怕也很大。)


42,實際上,每個人都會把可以量化的東西看得過重,因為他們想“發揚”自己在學校裡面學的統計技巧,於是忽略了那些雖然無法量化但是更加重要的東西。我一生都致力於避免這種錯誤,我覺得我這麼幹挺不錯的。


(我覺得我幹得也不錯。我把這個叫定性分析。)


43,你應該對各種學科的各種思維都有所理解,並且經常使用它們——它們的全部,而不是某幾個。大部分人都熟練於使用某一個單一的模型,比如經濟學模型,去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應了一句老話:“拿錘子的木匠,看書上的字兒就覺著像釘子。” 這是一種很白痴的做事方法。


44,對於我而言,把股票分成“價值股”和“成長股”就是瞎搞。這種分法可以讓基金經理們藉以誇誇其談、也可以讓分析師們給自己貼個標籤,但是在我眼中,所有靠譜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


(對我而言,把經濟分成“傳統經濟”和“新經濟”,以及把企業分成“傳統企業”和“高新科技企業”也是瞎搞。)


45,我這一輩子認識的所有智者,沒有不愛看書的。我和巴菲特看書之多都能嚇著你。我的孩子取笑我說我就是一本伸出兩條腿的書。


46,我們都愛大量閱讀,聰明人都這樣,但這還不夠,你還應該有一種批判接受、合理應用的態度。大部分人看書都沒有抓到正確的重點,看完了又不會學以致用。


(我看書雖然不大量,但抓正確重點的能力還自認為不錯。有一點一直不明白的是,如果我很同意作者的觀點,為什麼還要看這本書呢,既然書上講的多是為了說服人家的東西?還有就是,如果我很不同意作者的觀點,往往就看不下去,比如國內機場賣的很多如何投資或經營企業的書。找本好書看還是很重要的!)


47,我們經常從那些上進的孩子們那兒聽到這些問題。這是個很“聰明”的問題,你對著一個有錢老頭問:“我怎麼才能成為你呢?怎麼才能迅速地成為你呢?”


(“except faster”就是如果不能更快的話。我覺得“怎麼才能迅速地成為你呢?”翻得很好哈。我也經常碰到類似的問題,而且潛臺詞往往是我比你還聰明,所以我應該可以更快,只要告訴我秘訣就行了。其實秘訣很簡單,把巴菲特說過的所有東西都看20遍(如果一遍看不懂的話),再悟20年,就知道自己有沒有可能做好了,已經懂的例外。)


48,我們如果要再開一家喜詩糖果幾乎不用花費任何資本。我們的資本太多了都快淹死我們了,所以幾乎是零成本。對於有些極度缺錢的煎餅店,增設特許經營店簡直是瘋狂的事情。我們喜歡搞直營店以便更好地控制服務品質。


(大概是認為特許經營店的做法會砸牌子的意思吧?我對麥當勞當年一直不在中國搞特許經營影響很深,不知道現在有沒有開始?)


49,做空行為是很危險的。


(確實是非常危險的。不該做空的理由:做空時不光要面對基本面,還要面對市場的瘋狂。任何人都可能會犯錯,但做空犯錯可能會會對無限風險,看看前幾年做空大眾汽車的那個案例就明白了。)


50,坐在空頭位置,又看到股價遇到利好大漲,這是一件特別讓人氣憤的事情。人生苦短,遭受這種氣憤太不值當了。


(這大概是芒格年輕時的體會,很不幸我也體會過了。)


51,世界上最鬱悶的事情之一,就是你費盡力氣發現了一個騙局(並且做空這個公司),但是眼睜睜地看著股價繼續瘋漲三倍,而且這些騙子們拿著你的錢彈冠相慶,而且你還要收到證券行的保證金追加通知。像這種鬱悶的事情你哪能去碰呢?


52,上市的代價已經變得非常高了。一個小公司謀求上市是沒有什麼道理的。很多小公司正在走私有化的路子以此擺脫上市公司的繁冗負擔。


(小公司上市確實沒啥道理。在美股,大概上市公司最基本的費用也得接近$200萬/年?如果是一家賺不到$ 1000萬/年的公司,上市幹嘛呢?想起看到不少國內來美股上市的公司還不斷把已經上市的公司拆成更多的上市公司就覺得費解。)


53,公開叫價的競價方式就是設計來讓人的腦子變成一鍋粥的:由於別人也在叫價,你覺得(你的競價)得到了社會認同,你會有一種回饋傾向,會陷入一種“被剝奪超級反應綜合症”,覺得(必須想方設法阻止)你的“心頭好”離你而去……總之我的意思就是這種方式就是設計來操縱人的心理的,讓人們去做白痴的事情。


(不太清楚前言後語,大概像是說股市這種叫價系統會讓有些人糊塗的意思?比如當有人出到20塊的時候,你就會覺得手裡的東西值20塊?)


54,暗標競價的問題在於標的物常常被那些犯了技術錯誤的一方贏得,比如殼牌石油支付給貝利奇石油的價格是(另一方的)兩倍。在公開叫價的競標中,你就不可能比輸掉的那一方多付一倍的價錢。


55,我們偏愛把大量的金錢投放到那些不需要我們再做什麼其他決策的地方。


(大概和我投蘋果的感覺差不多。)


56,能理解投資的真髓也能讓你成為一個好的企業管理者,反之亦然。


(巴菲特也說過類似的話,本人很認同。)


57,有件事情很有意思:你可能擁有一家價值100億美元的公司,而這家公司可能連1億美元都借不到。但是,由於公司是上市公司,公司的大股東憑著手裡的小紙片(股票)做擔保卻能借到好幾十億美元。但是如果公司不是上市的,它可能連那些大股東能借到的20分之一的錢都借不到。


(這個很有趣。大概原因是人們會以為股票的市值總是可以值那麼多的,但實際上往往不是,就像昨天SVU突然掉了一半一樣。)


58,我經常見到一些並不聰明的人成功,他們甚至也並不十分勤奮。但是他們都是一些熱愛學習的“學習機器”;他們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都比那天早上起床的時候稍微多了那麼一點點智慧。夥計,如果你前面有很長的路要走的話,這可是大有裨益的啊。


(在堅持做對的事情的前提下,把事情做對的能力是可以學習的,只要每天進步一點就行。)


59,不管是對於私有企業的企業主還是上市公司的股東,進行買賣時參考的標準應該是企業內在價值而不是過往成交的紀錄,這是最基本的價值概念,而且我認為永遠也不會過時。


(賣股票和成本無關,買股票和其以前到過什麼價無關。有關的東西永遠只有一個,就是企業的內在價值。想想周圍有多少人賣股票的理由和成本的關係,以及買股票時有多少人會說這隻股票曾經到過多少錢吧。)


60,巴菲特和我不是因為成功預測了宏觀經濟並且依此下注才獲得今天的成功的。


61,提問者來自新加坡,新加坡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成績最輝煌的發展中經濟,所以這位提問者才會把15%的增長率稱作“保守”。但其實這不是“保守”,這是很狂妄的。只有新加坡來的人才敢把15%稱作“保守”。15%是無法長期保持的。


(記得以前在國內看到某些公司(蠻大的公司)說自己的成長速度可以保持80-100%就覺得很暈。曾經有過100%的成長速度和可以保持100%的成長速度是完全兩碼事。順便說下,大概經濟學家都是不太懂物理的(個別懂的別委屈哈),非把物理裡面的加速度說成速度,把物理裡的速度說成經濟總量。在物理裡,速度是可以保持的,在經濟裡不行。)


62,我不會花太多時間追悔過去,一旦吸取了教訓,我就不會再陷在裡面了。


63,如果你從我們的投資決策裡剔除掉最好的那15個,我們的表現就顯得非常平庸了。遊戲的重點不是非常多的動作而是非常大的耐心。你要堅守你的原則,當機會出現的時候,就大力出擊。


(平均兩年做一個大的投資決策的效果肯定比一年做兩個更好。)


64,我們會把一些決策議題扔進名字叫做“太難了”的檔案櫃,然後去看其他的議題。


(呵呵,想起剛剛有人問我SVU怎麼樣的事情。這麼難的事情我是搞不懂的。)


65,如果想提高你的認知能力,忘記過去犯過的錯誤是堅決不行的。


(想起小偷被抓以後,滿腦子都是如何改進偷技的想法的那個故事。所以這裡的錯誤有兩種性質的:1.做了錯的事情---以後不能再做---放上stop doing list。2. 在做對的事情上犯了錯誤--這個不可避免,但可以通過學習改進。那個小偷犯的是第一個錯,但用的是第二個的改進辦法,會更糟的。)


66,30年代的時候,靠房產抵押得到的貸款可以比房子的售價更多。這大概就是現在私募股權領域的情形。


(pe那麼容易拿到錢嗎?怪不得突然滿世界的人都在做pe。)


67,模仿一大堆人意味著接近他們的平均水平。


68,生命中的很多機遇都只會持續一小段時間,它們持續是因為(別人)暫時不便(攫取它)……對於我們每個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所以你最好隨時預備好行動並且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69,有鉅額佣金的地方常常就有騙局。


(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


70,承認自己不懂某樣東西意味著智慧的曙光即將來臨。


(不然不肯學習。)


71,即使你不喜歡現實,也要承認現實 ——其實越是你不喜歡,你越應該承認現實。


(一定要勇於面對現實---我的意思是勇於面對那些殘酷的現實。)


72,我們努力做到——通過牢記常識而不是通過知曉尖端知識賺錢。


73,長期而言,一個公司股票的盈利很難比這個公司的盈利多。如果公司每年賺6%持續40年,你最後的年化回報也就是6%左右,即使你買的時候股票有很大的折扣。但反過來如果公司每年資產收益率達18%並且持續二三十年,即使你買的時候看起來很貴,他還是會給你帶來驚喜。


(這就是未來現金流折現的意思,不懂未來現金流折現的意思的人快來看這條。如果你非要用公式,現在可以用一下。注:這裡的6%和18%指的不是成長速度。)


74,就像工人必須瞭解自己工具的侷限性,用腦子吃飯的人也要知道自己腦子的侷限性。


(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比能力圈有多大重要。)


75,許多市場最終會形成兩到三個大競爭者,或者五到六個。其中有些市場裡壓根兒沒有人能賺到什麼錢。有些市場裡每個競爭者都做得不錯。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在研究,為什麼有些市場裡競爭比較理性,股東們獲得的回報都不錯,而有些市場裡的競爭則讓股東血本無歸。我們舉航空公司的例子來說吧,咱們現在坐在這裡,可以想到航空公司們為世界作出的各種貢獻——安全的旅行、更好的體驗、能夠隨時飛向你的愛人,等等。但是,這個行業自從萊特兄弟的時代以來,給股東們回報的利潤是負的,而且是一個巨大的負數。這個市場裡的競爭是如此激烈,以至於一旦放開監管,航空公司們就開始(大降價)來損害股東們的權益。然而,在另外一些行業裡,比如麥片行業,幾乎所有的競爭者都混得挺舒服。如果你是一家中型的麥片生產商,你大概能有15%的資產回報率。如果你的本事特別好,甚至能達到40%。


但是為什麼麥片這麼掙錢呢?在我看來他們整天搞各種瘋狂的營銷、推廣、優惠券來激烈競爭,竟然還這麼掙錢。我不是很明白。顯然,品牌效應的因素是麥片行業有而航空行業沒有的。這可能是個主要因素。或者麥片生產商們有共識,認為誰都不可以那麼瘋狂地競爭,因為如果有一個二楞子視市場佔有率如命根,比如說如果我是家樂氏的老闆然後我決定要搶佔60%的市場佔有率,我想我可以把這個市場的大部分利潤都給弄沒了。這個過程中我可能會把家樂氏給毀掉。但是我想我還是可以做到(佔據市場以及消滅行業利潤)。你應該有信心去顛覆那些比你資深的人,條件是他們的認知被動機導致的偏見矇蔽了、或者被類似的心理因素明顯影響了。但是在另外一些情況下,你應該認識到你也許沒有什麼新意可想,你最好的選擇就是相信這些領域中的專家。


76,我們發現那些在生意中優勝的“系統”,往往有些變量被近乎荒謬地最大化或者最小化——比如Costco的打折倉儲店。


77,有些情況比坐擁大量現金無處可投更糟糕。我還記得當年缺錢的情景—— 我可不想回到那個時候。


78,如果你(在發出指令和訴求的時候)總是告訴他們你的原因,他們就會更好地理解你的意圖,並且覺得你的想法更重要,他們也就更願意聽你的。


79,量入而出、時刻攢錢、把錢放到可以延期交稅的賬戶裡。時間長了,你就會攢出一筆財富了。這完全不需要動什麼腦子。


80,我儘量遠離那些不懂裝懂的人。


81,我覺得先好好掌握別人已經整理好的知識才是靠譜的學習方法。我不認可那種閉門造車自己鼓搗出結果的方法。沒人能那麼聰明。


82,我有個熟人,他們家旁邊那個房子看起來很不起眼的,但是竟然賣了1700萬美元。房市價格有很極端的泡沫。


83,經驗告訴我們,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如果你有足夠的準備並且適時、果斷、有魄力地做一些簡單而合理的事情,就能奇蹟般地讓你致富。偶爾出現的這種機會往往賜予那些時刻準備著、一直搜尋著、並且願意分析複雜事物的人。當機會出現的時候,你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使用你平時謹慎耐心攢下來的彈藥、大手下注在那些勝算極大的賭局上。


84,現在這個時代是以往的資本主義中沒見過的。與以往相比,我們有史上最多的知識分子投身在炒賣股票和投機倒把上。許多我所見到的事情讓我聯想起索多瑪和蛾摩拉(墮落罪惡之城)。自私、妒忌、還有各種山寨貨。以前也有過這些事情,它們導致了可怕的後果。


85,我們的投資風格被稱作焦點投資,意在持有十隻股票、而不是一百個或者四百個。好投資不好找,所以應該集中在那些少數幾個好的上,這對於我是很顯而易見的事情。但是投資界98%的人都不這麼想。這對我們倒是挺好的。


86,你要當心過於強烈的意識形態觀念。如果你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的話那是非常危險的。


87,和巴菲特一樣,我有很強的致富慾望。不是因為我喜歡法拉利什麼的,而是我喜歡獨立。我極度渴望獨立。


88,每一個有工程師思維的人看到會計準則都會想吐。


89,多談談你的失敗歷程、少吹噓你的成功經歷,這樣對你好。


90,實際效果上說,我們有一半的閒置現金是以美元以外的貨幣形式存儲的。我覺得這個不是什麼大事兒。沒想到這件事情成了件很賺錢的小事兒。


91,我們最不喜歡的東西就是盜賊統治。我們需要法治。如果人們都從公司裡盜取東西,我們不要這種公司。


92,我同意德魯克的觀點,他認為美國相對其他國家而言是對公司股東最優惠的國家。事實上,很多國家的上市公司股東權益是很沒優先級的,需要讓位於各種其他人群的利益。


93,Berkshire的歷史就是在確定的事情上打賭的過程。


94,我們在猜測未來的機會成本。巴菲特認為將來有可能遇到很高回報的機會,所以他現在不會為10%回報的機會出手。但是如果我們知道利率一直保持在1%,我們會改變策略的。我們的倉位取決於我們對未來機會成本的預測。


95,我們的想法都是很簡單的,以至於人們總是希望我們能說點兒神秘的東西出來,但是我們的方法就是這麼簡單。


96,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理念、不讓市場主宰自己的理念、保持平常心的理念永遠都不會過時。所以格雷厄姆有很多很好的理念。


97,巴菲特和我在高科技領域都沒有什麼優勢。我們覺得讓我們去了解軟件、芯片之類的東西我們討不著好。所以,基於這些不足,我們儘量避免這些東西。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而且這個能力圈很難增長。如果我要依靠音樂謀生的話,我就完蛋了。所以你應該想想自己的天資在什麼地方,如果你在從事別人有天賦而你沒有的工作,你肯定是要輸的。沒有意外。你要知道你的強項在什麼地方,要在你的能力圈裡面玩兒。如果你想做天下第一網球手,你可能很快發現自己沒戲,有人會迅速贏你好幾條街。但是如果你想做城鎮的水管承包商,可能三分之二的人都能做到。這需要一個意向和一些智力投入。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慢慢了解城鎮的水管行業並且漸漸掌握這門藝術了。這是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只要有足夠的付出。就是運用一些與生俱來或者後天慢慢養成的能力圈,那些即使從來沒有贏過象棋比賽和網球比賽的人們也可以在生活中走向不小的成功。


98,風險係數貝塔和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都一樣 --- 對於我來說完全是瞎搞。


99,今天,保持股價似乎成了總裁們的任務之一,這引發了很多愚蠢的行為。我們這是實事求是。


100,對門外漢投資者們,我們的一貫標準建議都是購買免佣金的指數基金。我認為這要比你的股票經紀的建議更好。那些建議你購買其他金融產品的人往往都是藉以收取佣金和費用的。其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資金投放在指數基金上,而這裡大部分都是機構,而不是個人。


(意即他們拿了你的錢去買指數基金,還收你手續費和佣金。)


101,布萊克-舒爾斯模型(一種衍生品定價模型)是一種白痴模型。如果你對於標的物的價值一無所知,而只知道價格,那麼這個模型對於90天的期權定價還是有價值的。但當你要放眼於更長的時間的時候,使用這個模型就是瘋了。


102,很難預測市場上兩個品牌間的競爭狀況。有時候他們會很君子地競爭,有時候他們又會互相猛砍。我無法預測他們是會溫和共存還是血戰到底。如果你能預測得到,你就能賺很多錢。


103,我們掙的錢都是從那些優質企業中來的。有些是我們全資收購的、有些是我們部分擁有的。但是當你分析我們的情況時,大錢總是從優質企業裡來。其他人也是這樣,從優質企業身上賺到錢。


104,很多股份回購的行為只是為了刺激股價而不是趁低吸收股權。三四十年前,如果你去尋找那些積極回購股票的公司,可以賺不少錢,因為他們那時候都是因為股價低於價值才回購的,很純粹很簡單。


105,有兩種生意:第一種每年掙12%,年底可以把錢拿走;第二種每年掙12%,但是利潤必須重新投入運營,永遠也看不到現金。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傢伙,他看著手裡的一大堆不能變現的工具裝備,慨然嘆曰:“這就是我的全部利潤了。” 我們可不喜歡這種生意。


106,有些生意你在人生中會見識幾次,這些生意裡,隨便找個人當經理都能大幅提高利潤,只需要提高商品價格——但是他們又沒有這麼做。所以他們有很多未開發的定價權。這些生意是最不需要動腦子的。迪士尼發現他們不管怎麼提價,入場率都是那麼高。所以艾斯納和威爾斯(迪士尼CEO)的“傑出表現”很大部分來源於給迪士尼樂園門票提價或者給迪士尼的動畫提價。在我們這兒,巴菲特和我給See's糖果提價的速度比別人都更快一些。另外,當然了,我們也投資了可口可樂,可口可樂也是有很多未開發的定價權的。而且可口可樂還有一個很棒的管理層,所以他們的CEO可以做許多提價以外的事情。這很完美。


107,Berkshire的工作是做簡單的預測,如果一個交易太難搞懂,我們會把它擱置一邊。


108,我們是跑贏兔子的烏龜,因為我們挑那些簡單的事情來預測。


109,巴菲特和我儘量不做那些公司內有人比我們做得好的事情。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能力圈的邊緣在哪兒,你等於沒有能力圈。


110,我們(美國)的底子很好。除了美國以外其他的選擇也不怎麼樣。我可以理解為什麼人們還是寧願投資在美國。難道你想投到歐洲嗎?那兒的失業率高達12%、13%,大部分28歲的人都住在家裡靠政府養著。難道你想投到巴西和委內瑞拉?那兒的政局不穩你整天得擔驚受怕。美國有這麼多的錯誤但是人們依然喜愛美國是有道理的。現在不靠譜的(財政策略)還可以繼續一段時間而不用付出代價。


111,總的來說,如果你想依靠董事會里的獨立董事來保障你的權益,你肯定是瘋了。按美國的一般規矩,董事會只有在爆出重大丑聞的時候才會採取行動。我有個朋友最近收到邀請讓他去擔任西北貝爾公司的董事,他跟我開玩笑說這個公司找誰也不可能找我來做他們的董事。我認為如果你找的董事不缺錢,他才會做一個好董事。如果你作為董事、一半的收入和全部的退休金都來自這個公司的董事袍金,你就不大可能做得到獨立。但是,如果你有錢並且有一個不錯的名聲,你就會有更加獨立的立場。


112,我當然對現在的巨大消費債務感到擔憂。我們美國一直過於致力於推進信用消費了。如果他持續增長,總有一天會停止增長的。就像赫伯·斯坦恩說的“任何不能永遠前進的東西都會有停止的一刻。” 當信用消費停止增長的時候,恐怕就不好過了。我完全同意斯坦恩的說法,別無評價。


113,我們不在意單季度盈利(雖然我們關注一個企業長期表現如何),也很不願意用任何方法修改報表以便某一季度的結果看上去更好。


114,對於現代資本主義,我們不喜歡的部分是拼預測。這玩意兒特別邪惡。


115,我們略過很多東西的。我們有三個籃子:留著的、要扔的、太難懂的。如果我們沒有特別看懂它的前景,我們就把它扔進太難懂的那個籃子。你們要做的就是尋找一個你們特別有競爭力的領域並且專注於此。


116,我們當今用房子套錢的方法以前從未出現過。你問張三他是怎麼買的寶馬,他會告訴你是靠抵押房子貸的款。我們現在資本過剩。資本過剩會導致人們瘋狂刷信用卡和放債人發放次貸 ---- 發放次貸是一個骯髒的生意。它誘惑人們前往絕地。這是一種獲取奴隸的新方法,這是很髒的生意。我們有些金融機構,包括那些大行都在向那些弱勢群體發放次貸。我覺得這種行為令人厭惡。自由市場是自由的並不意味著它就是光榮的。


117,我們不認為市場是完全有效的,也不相信分散投資會帶來更好的結果。我們認為最好的投資都是比較集中的。大概2%的人會跟我們站在同一個立場,其他的都還是相信他們所聽到的那些謬論。


118,市場有效論是一個很好的經濟學教條,流行了很長時間,但是跟我們Berkshire Hathaway的經驗相悖。事實上依靠此理論獲得諾貝爾獎的其中一位經濟學家也觀察了我們公司好多年,人們當他面質問他,說市場恐怕不那麼有效吧,不然怎麼解釋Berkshire的戰績,他就說我們是一個小概率的例子,有兩個標準差。然後他又說我們這個例子有三個標準差。然後又說我們四個標準差。最後終於多到了六個標準差。他寧願給我們多弄幾個標準差也不願意修改他的理論。當然了,最後當他拿獲得的諾貝爾獎金自己去投資的時候,錢就泥牛入海了。


119,你用我們的思路去找靠譜的IPO來買是完全可能的。每年都有數不清的IPO,我相信肯定有一些是值得整一下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被忽悠的。如果你很有才能,祝你好運。對我們來說,IPO要麼太小、要麼太高科技所以我們搞不懂。如果巴菲特有在關注它們,我自己是不知道的。


(我對剛剛IPO的公司也不感興趣,主要是沒足夠時間和資料去搞懂。)


120,假設一個場景,你知道有一個鐵板釘釘沒跑兒的機會可以帶來12%的複合年回報。現在,假如這個機會放在你面前,但是要求你從此不再接受別的賺快錢的機會,你們中大部分人是不願意乾的。但你們中很多人也會說:“別人賺錢快為什麼我要在意呢?” 這世界總有些人會賺錢比你快、跑得比你快、或者別的什麼比你快。但是,從理智的角度來思考,一旦你自己找到了一件運行良好的機制能致富,還非要在意別人賺錢比你快,這在我來看就是瘋了。


(這裡我看到兩點:1.平常心地呆在自己能力圈內; 2. 12%是個可接受的年複合回報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