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本文作者:穎之老師,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碩士,香港大學學位教師文憑,正面管教註冊家長講師。

我在香港做了好多年老師,常常會有家長問我:老師,我家孩子總是不專心,沒辦法自己做功課怎麼辦?也有的人會問我:我每天花了很多時間在孩子身上,但他怎麼還是學不好?還有人會說:老師,孩子他太黏人了,什麼都要我幫忙,怎麼辦呢……

孩子遇到事情總是躲閃,在學習方面家長即使在旁邊不斷地提醒,可是孩子還是完全不想去學,毫無動力,這當然跟學習興趣有關,但是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孩子沒有獨立性。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孩子缺乏獨立性,在他們還比較小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忽視這個問題,覺得孩子還小沒關係,這些事情我來幫他做也沒什麼大不了,而且還能節約很多時間。

但隨著孩子年齡逐步地增長,你會發現危害是極大的。獨立性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越是小的時候,越應該培養,培養起來也越容易。有這樣一句話:

“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家長的問題。”

這句話一點也不假。請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孩子一遇到困難,你馬上就想出手去幫助他;孩子一不開心,你馬上就覺得很難受,不願意他遇到困難受到挫折,他一受到挫折你就去安撫他幫他解決。

你仔細回想,可能不是現在,是從很久很久的以前,你就不斷地開始這樣做。

當孩子慢慢長大,你發現原來你可以幫助他的事情,沒有辦法做得那麼全面,你開始感覺到累,甚至於擔心他不夠獨立怎麼辦?

可是這個時候你突然想要放手,不再幫助孩子,想讓他獨立,卻沒有那麼容易。所以如果在生活當中,你習慣性地給予孩子太多的幫助,那麼你孩子的獨立性就會被你的這種幫忙扼殺掉。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也許有的時候我們都會不自覺地代替孩子做很多事情,幫他們做決定,替他們穿鞋子,給他們準備午餐,也不問他喜歡什麼直接給他做決定:會直接給孩子挑一本書,直接安排孩子的課後活動……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安排的。

在無形當中,我們已經一點一滴地,扼殺了孩子的獨立性。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展開討論,怎麼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獨立性培養有這樣三個大的方面,分別是生活、日常事務還有學習。

生活上的獨立性是很多家長會忽視的,大家都會覺得孩子還小,只要學習好,其他方面我都可以幫忙,不需要他分散太多的精力。

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很多孩子在生活上是毫無獨立性的,進入到學校以後尤為明顯。

有的孩子可以很好地收拾自己的書包,整理好自己的書桌,但有的孩子他的桌子、書包櫃,還有他自己的書包裡面亂糟糟的,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課本在哪裡,作業在哪裡。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我發現一個現象,我教了很多學生,在生活方面不太獨立的孩子,通常在學習方面表現也不是特別的好。

有一個孩子,他只有七歲,在家裡所有的事情都是保姆包辦,所以他不會收拾書包,也不會收拾自己的東西,連自己的衣服也經常弄丟。這個孩子有的時候會去參加跳舞課,跳舞的時候把鞋子脫在外面,經常會穿錯別人的鞋子回家,甚至於那個鞋子比他的鞋大一號,他也完全沒有感覺。

到了學校,沒有人再像保姆一樣照顧他,老師講課,要求他們拿什麼書他都不知道該怎麼做。這個孩子的學習能力是不錯的,可是因為生活方面沒有辦法很好的照顧自己,影響到他學習方面的表現。

這樣的孩子,在學習上往往很難深入發展。一個孩子如果想在學業上要有建樹,他必須能夠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那麼我們進一步來講,生活上的獨立性培養包括以下幾塊:

時間管理、自我管理和參與事務。

1)首先談談時間管理。

其實很多孩子對時間是沒有概念的,因為家長從小都沒有告訴他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完成這件事情需要多少時間。

這個訓練沒有做到位,到他上一年級正式教育開始的時候,這個弱項就會特別明顯。因為學校裡的活動是一個接著一個進行的,他沒有辦法把控好時間,勢必就會落後於其他同學,這很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行,對他的自信心是一種挫敗。

如果您的孩子不太知道自己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或者做事情比較拖拉,您可以跟他建立一個日常管理表。這個日常管理表上面,要寫清楚在什麼時間要做什麼事情。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一旦建立了時間管理表之後,大家可以把這個表貼在家裡比較顯眼的地方,孩子每天就可以對著它看,這個時間我該幹什麼。

一開始可能需要家長協助一下,提示一下,這個時間你該去刷牙,你該去睡覺啦,該去幹嘛了……慢慢等孩子形成一種習慣之後,他就會知道自己該幹什麼,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管理。

在學校裡,我跟我的學生也是做了非常清楚的計劃。

比如說下午的課剛開始,我會告訴他今天下午會做哪幾個任務,大家都會非常清楚,我今天下午需要做什麼,到了什麼時間該幹嘛我都不用說,他們會馬上提醒我。

如果這一天結束了,發現有的活動我們沒有做到,原因是什麼?可能某一個環節大家沒有抓緊時間,時間上沒有把控好,導致這個任務不能完成,那他們就會反思我明天應該怎麼做,可以確保我今天所有的活動都可以完成。

2)除了時間管理以外,還有自我管理。

這裡的自我管理是指孩子要管理好自己生活上的事情。我在學校經常會聽到孩子講一些很有趣的話:如果他今天沒有帶功課,我就問他為什麼你沒有帶?他會跟我說,因為我的奶奶沒有把我功課放進來,媽媽沒有把作業放進來,所以我沒帶。

為什麼孩子會這麼說?

因為他不覺得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覺得這個事情是他家長的責任。

如果我們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那麼我們從小就要讓他意識到,這是他自己的責任,他自己要管理好生活上的這些事。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除了功課,書包也要讓他自己負責。

可以去教一教他該怎麼收拾自己的書,應該擺在哪裡,自己的玩具應該擺在哪裡。

總之,跟他有關係的事情要儘量讓他自己去做,讓他知道這些事是我應該去負的責任,而不是別人!

3)培養生活上的獨立性,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叫參與事務。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我們也應該用一種平等的心態去面對他們。不要覺得孩子還很小,什麼都不知道,其實有的時候孩子也會很有想法,甚至他的建議也很不錯。

你不需要每一件事情都拿出來跟孩子討論,但是家庭裡的一些事情不妨把孩子加入進來跟他一起討論,那會讓他覺得原來我很受爸爸媽媽重視,而且他們很相信我,這孩子會有自信。

比如這個假期你們一起去哪裡玩,那到底去哪裡?可以全家一起坐下來討論一下,聽聽孩子的意見,然後大家達成一個共識,大家都喜歡去的地方,這孩子會覺得自己很受重視,很有價值。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那麼我們現在就來講講培養獨立性的第二個方面,是日常事務。

可能有的家長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日常事務就是如何應對平時日常生活當中的一些問題,主要指的是跟人怎麼相處,怎麼合作。

孩子在家需要跟父母相處合作,在學校需要跟老師和同學相處合作。

比如說吃飯的時候大家應該怎麼愉快地聊天,做功課的時候遇到困難應該怎麼跟父母求助,在家幹了一件讓媽媽頭疼的事,怎麼跟媽媽和解;在學校跟同學發生衝突,怎麼解決,怎麼跟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過去,這些問題常常被人忽視。

我小的時候,我媽媽就覺得,只要你成績好,老師會喜歡你,同學也會喜歡你,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但事實上並不是你成績好了,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而且有的時候這些合作相處的問題,解決不好也會影響孩子學習。

作為大人,我們自己也有同樣的感受。假如這一天心情不好,就感覺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來,而且效率會極其底下,那麼孩子更是這樣。

因為人類理性大腦要到20多歲才會發展成熟,有的人可能甚至更晚,30多甚至40多才會發展成熟。理性大腦不太成熟的人,很容易情緒化。

所以為什麼孩子情緒化?

一件很小的,不值得一提的事情,他都會很不開心,就是因為他的理性大腦還沒有發育好,他沒有辦法很理性地去思考一個問題。

作為家長,我們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化,更要引導孩子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寫到這兒,可能有家長會有疑問,老師,你不是要講教孩子怎麼處理好與其他人的關係,這怎麼又講到情緒呢?

其實與人相處的核心就是情緒,先不說孩子,就說說我們自己,也常常會因為自己的情緒沒有辦法處理好,所以導致了我們跟其他人的關係發生了一些問題,讓我們的關係很緊張。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我們來假設一個情景:

你今天收到老師的信息,說孩子今天在學校表現得很糟糕,你突然間想起上個星期老師剛跟自己告狀,怎麼這個小傢伙又被告狀了呢?你的情緒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回到家裡,越想越覺得自己天天陪著孩子做功課,天天陪著他溫習,陪他讀書,好像是一件沒有用的事情。

這個時候,你糟糕的心情還在不斷地蔓延,你看到下班回家的另一半,突然間覺得他也不順眼了,覺得在一起生活好像一點開心的事情都沒有。你倆聊了一會就開始吵嘴了,你抱怨伴侶沒有讓你開心幸福,伴侶就覺得很奇怪,自己一直都做的很好,怎麼你又開始抱怨了呢?

你跟伴侶抱怨了一大通,突然之間你們倆的心情都變得很糟糕。

但是你真的對自己的伴侶很不滿嗎?

未必,你不開心的最根本原因其實是因為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佳,老師的信息,讓你看到以後很不開心,但你還沒有理清自己的情緒,就去找另外一個人去發洩自己的情緒。

而孩子有的時候就跟我剛剛舉的這個例子很相似,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不開心,甚至於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心情是什麼,然後就做一些不太合時宜的舉動,讓家長覺得很頭疼。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我有一個學生就有類似的問題。

他因為自己不想上某個課外活動課,和媽媽說過了,但媽媽感覺他是偷懶不想去學,所以無論他說多少次,媽媽還是堅持讓他去學。

在這之後他還是不會表達他自己,就用一種對抗媽媽的方式,回到家裡對媽媽很不禮貌,甚至於摔桌子摔椅子,讓媽媽很傷心。

我和這個孩子簡單地聊一聊,我問孩子最近的心情怎麼樣,他說還好。

我說:“但是好像最近你跟媽媽鬧的不是很愉快。”

他說:“對,是不太開心,因為媽媽讓我上一個我不喜歡的興趣班,所以我就不高興,我對她也就不是很好,回到家裡面我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

這個時候我又問了他另外一個問題,我說:“你做這麼多事,其實就是希望媽媽理解你,不讓你上這個課外活動課,對嗎?”

他說:“對啊。”

我說:“但是你覺得這樣做解決方法OK嗎,可以嗎?你解決了問題嗎?”

他說解決了。

我說:“真的嗎?你現在還在上這個課嗎?”

他說:“噢,對,我還在上。”

我說:“那你的事解決了嗎?”

他才意識到,噢,原來我用這種對抗的方式,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其實孩子有的時候不太清楚事情是怎樣進行的,需要你幫他理清一下思路。

在上述對話結束後,我就問他:“你這樣做沒有解決問題,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媽媽,你覺得媽媽的心情是怎麼樣的?”

他說媽媽是不開心的。

我又問他:“這樣做你會開心嗎?”

他說:“其實我也不開心。”(這個時候我其實在幫助他理清自己的情緒了)

接下來我就跟他說:“現在你知道這樣做解決不了問題,而且你們大家都很不開心,不如你們兩個人今天好好聊一聊,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個方法讓媽媽也覺得開心,你也覺得開心。”

所以當天晚上他就回去跟媽媽聊一聊,後來這個媽媽就跟我說,她明白原來孩子不是很感興趣,不想上,所以她跟孩子說等他上完這個學期,下個學期就不需要再繼續進行了。

很快這個孩子情緒就恢復了,而且當天晚上他寫了感謝卡,說要謝謝媽媽一直以來對他的照顧,媽媽就覺得很感動,突然覺得孩子似乎懂事了。

其實是孩子開始去思考媽媽的心情和自己的心情,然後再去思考解決方法而導致的這樣一個非常甜蜜的舉動,寫感謝卡。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我剛才講到的這個例子,我跟這個孩子其實運用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叫做:

I CAN PROBLEM SOLVE(ICPS)

也就是讓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

這個方法分成了四個步驟,第一步是去了解自己的情緒,第二步是瞭解對方的情緒,第三步是商量找到雙方都滿意的方法,到了第四步就是一起執行商量好的辦法。有的時候可能在這個階段這個方法有用,可能過了一段時間這個方法就不奏效了,也可以再去一起修正方法。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儘量用這幾步去引導孩子去做,多跟孩子講一些情緒的詞彙,那麼孩子解決這類問題能力一定會得到提升,他的獨立性也會加強。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大家最關心的獨立學習的問題。

現在,讓我們先想想孩子在什麼情況下做事情是最投入最主動,而且非常願意自己去解決問題的?

我相信其實家長們肯定都會發現,孩子在看動畫片玩遊戲的時候可能是非常投入的,甚至於你叫他,他都聽不到,那孩子在虛擬世界當中獲得了一種輕鬆放鬆,甚至他在打遊戲的時候他會有一種成功感,他會覺得自己很有用。

在學習當中,如果孩子也能有這樣的一種體驗,那對他來說學習就不是別人催促的事情,而是自己主動要去做的事情了。

在這裡呢我跟大家介紹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叫做:

心流體驗(FLOW)

這裡有一張心流體驗的圖片。橫向座標是完成任務所需的技能,縱向座標是這個任務本身的這個難度。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孩子在完成一項任務,任務的難度非常大,但是孩子具備的技能又很少,孩子在這個時候的體驗是不好的:他會很有焦慮感,會很有壓力;但是如果孩子的技能是很高的,可是你給他設定的這個任務難度又是很低的話,孩子就會覺得很無聊!

所以我們在學習當中的時候,需要給孩子設定一個適合他本身具備的技能水平的任務。

在學習、生活當中,如果你給孩子安排一個任務,這個任務本身的難度要適當,同時也可以讓孩子運用到自己已學的技能,那麼孩子這個時候他的心流體驗就會達到一個比較好的狀態,他就會更容易投入。

這是希望大家瞭解為什麼孩子在學習的時候覺得很無聊很無趣,有的時候呢又覺得特別的難,自己很焦慮很有壓力,那很有可能跟這個學習活動的難度的設置是有關的。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出現這兩類情況的時候,不妨先去看看這個學習的任務是不是很恰當,很適合孩子。

那麼,怎麼幫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內驅力?

首先,就是學習與生活結合,讓學到的知識能夠馬上應用到生活當中,孩子會覺得,這個東西原來是很有用的,他馬上就會有一種成就感。

就好像我們在學校裡學習數學的貨幣內容,學完了之後馬上就帶孩子去超市裡去買東西,讓孩子真的體驗錢應該是怎麼樣去算啊,我給別人多少錢,他應該找回來多少錢,這個時候他會發現原來我學的東西是非常有用的,他會對學習的內容非常感興趣。

我們現在很多時候的學習是跟實際生活脫離的,所以孩子會覺得我為什麼要學?好像我什麼都用不上。

其次,是讓孩子為了真正理解知識去學習,而不是單純地為了分數。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一旦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是以追求分數為目標,他就會比較功利,他會覺得,這個東西我不考試的,我就不用去學,但其實這個知識點恰恰是幫助它深化學習的一個很關鍵的部分,一旦孩子追求的目標是我要真正理解知識,並且運用這個知識,他的學習層次就會不一樣,而且他自己有一個很強大的動力,就是我一定把它搞懂,我一定要學會它。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努力是會使人變得更聰明的

其實很久很久以前我也覺得有的孩子可能天生科就非常好,有的孩子天生理科就非常好,我以為智商確實是一個固定不變的。

但其實也許你帶孩子做個智商測試(但請你不要去迷信測試),你會發現人的智商是可以改變的,而且某一方面特殊的技能是可以通過一個正確的練習達到專家的高度。

那我也推薦一本書,建議家長們一定要看一看,它可能會顛覆你對天賦的理解,這本書叫做《刻意練習》。

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一個人如果要在某一個領域成為專家,需要怎麼做。裡面有很多例子可以用來鼓勵孩子: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情,你本身所謂的天賦並不會限制你的發展,但是很重要一點就是要找對方法,然後要真的有一定量的時間的練習,堅持去做,你才可以達到你想要的效果。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作者:[美] 安德斯·艾利克森

第四,要從錯誤中學習,要感謝錯誤

很多時候孩子對錯誤很敏感,覺得自己犯了錯好像就是自己很糟糕。

但我們過來人都知道,怎麼能成長得這麼好?

是什麼造就了現在的我們?就是因為我們在不斷的犯錯,但是我們又不斷地從錯誤當中總結一些經驗,然後我們才能做得更好。

所以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要讓他們有一顆平和地面對錯誤的心,這樣他才會去反思自己,不斷地進步,而且也不會因為害怕犯錯誤不敢去嘗試。一個不敢嘗試的人肯定是一個缺乏獨立性的人,所以一定要從小建立孩子從錯誤當中學習的觀念。

最後我們要幫孩子找到最適合他的學習方法。因為其實一個孩子他的學習方法可能是跟別人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學習方法都不同,有的人天生就喜歡通過聲音來學習,也有的人呢就喜歡通過視覺圖案,或者有的人他就是很喜歡用文字來學習,您的孩子究竟是哪一種方式的“學習者”,您必須通過長期觀察、幫孩子去找到。

可能一開始方向不對,那就要不斷地去嘗試。

我有一個學生其實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的媽媽也是帶著孩子非常勤奮地學習,孩子很努力,媽媽也很努力,可是做了很久完全沒有任何的效果,原因何在?就是他們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

其實後來我發現,這個孩子是一個視覺記憶者,他更適合用圖像去記一些東西,如果跟其他孩子一樣不停地抄寫、練習、朗讀,他根本就沒有辦法記得很牢。

可是他的媽媽沒有發現這個事實,還是不斷地用傳統的方法去教他,逼迫他去練習,孩子雖然願意配合,可是他對學習的興趣是一點一滴地消失殆盡,最後在學習上就很敷衍。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在結尾,還有一個小貼士要給大家。

如果有的家長平時管孩子管得比較嚴,任何事情都是會去幫他安排,幫他去想,孩子完全沒有獨立,那這個時候你是不是要一下子放手讓孩子獨立,所有的事情都要去讓他I Can Problem Solve呢?

並不是這樣的,如果一開始你管得很多,那你現在放手的步驟要慢下來。

每一次可能只是讓孩子學會做一件事,你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讓孩子更好地獨立。


加長版假期,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了,怎麼辦?有經驗的老師這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