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动心”是最高的善?

范才茂


您好;史文今很高兴回答您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解释起来却很难,因为这要分为两部分来解释,一是,什么是不动心?二是,什么是最高的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第一点什么是不动心?不动心也分为几种情况,1.死心,就是说;我生活已经没有希望了,对什么都没兴趣了,所以当然对什么都不动心。2.认命,这一点和了凡四训差不多,了凡先生就是因为孔先生给他算的命运都对,他知道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了,这时就无欲无求达到一种不动心的情况。

3.空观,虽然达到空观但这不是上善,在六祖坛经里有位僧人见到六祖慧能大师,用卧轮禅师的偈表明心迹,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镜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大师一听就知道是错误的,所有大师对了一偈: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也就是接下来要说的什么是真正的不动心。4.无住,无相,无念,以众生心为心。这一点才是真正的不动心。

下面说第二点什么是善?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把善恶的很明白。意思是;无善无恶才是我们的本心,有善有恶只是我们意念所动,当你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来知来,恶来知来,这就有进步了,也慢慢了解自己的念头了。当达到不随一切境界所转的时候,这才是大善。佛说;一切唯心造,诸位大德也说;本心无善无恶。这才是不动心的最高善。

最后把一首六祖慧能大师的偈送给大家,望参考: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来立功课。个人观点。谢谢!


史文今


这里的不动心,是指一个有修为的人,面对种种的境界,始终不会有贪婪,分别,执着,比如一个人吃着馒头就这咸菜,当看到另一个人,在大鱼大肉的胡吃海喝的时候,内心始终平静如水,不起一丝涟漪,只有面对境界始终保持一颗,不取,不舍的心,本自具足的智慧才会显现出来,说起来,做起难,看看这个花花世界,谁能做到如如不动,就是现在,我在回答问题,如果看到别人在悟空问答,挣到了钱,而我的心能做到不动心,那么我有何必回答问题,果真做到了如如不动的人,绝不会在这里逞口舌之能。



手机用户远山的风


不动心就是心如如不动,不去不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时,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不动心没有见闻觉知,什么都没有,显得清净无为,无欲无求,解脱自在祥和。


用户和言悦色


为什么“不动心”是最高的善? 我这人回答问题不喜欢“引经据典”,书也读了些,人生几十年就是记忆力不好,记不住那些先圣圣言、名人名言、金玉良言,又懒于查阅词典、资料什么的,所以,答问一般就凭自个的认识来简单的谈论。 首先,把题主的问句分割开来,谈一下“不动心”。有人说,“不动心”就是无欲无求,我却不这么看。凡人既有欲又有求,“无欲无求”,那是不食人间烟火,超然于人,“神”的境界:空、虚、假。我对“不动心”的理解无心借用先哲们的至理名言,任性独立思考而答之。“不动心”,可从三个方面来谈:一是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感兴趣,无论有怎样的能振奋人心的人或事,都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无心为之;二是凡事不动脑子,不用心思考,感情用事,无理性思维,生活中呆板,一根筋;三是为人正直豁达,坦诚率真,从不算计蒙骗别人,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心机(无坏水)。我理解的“不动心”大致就上述三种情形。至于“最高的善” ,我想,无非就是不损人利己,不骗人害人,尊老爱幼,以礼待人,乐善好施等。 现在我把题主的问句整句联系起来分析,我以为,“不动心”相对“最高的善” ,应该是指我上述所提到的第三方面的情形,即:没有心机(无坏水)。就一个人而言,善良的方方面面我们暂且不说,如果真正做到了不动心机去损人利己,骗人害人,这就是最高的善,遵循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无论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 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至于其他方面的道德行为和善举,与这种“不动心” 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具备了这样的“不动心”,也就具有了人性的本质,这,就是最高的善!


东方白542


“不动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篇第二。讲了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是否会在听到自己将出任卿相后动心,孟子回答“否。我四十不动心。”又说“告子先我不动心。”在公孙丑追问他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有何区别时,孟子表示告子的不动心是靠社会的外部规则来约束,而自己的不动心主要是来自内心的力量,孟子也强调了人内在这种德性自身是有判断力的。


古代名臣最讲究每临大事有静气,遇事不乱是儒家学者共同追求的个人修养。

人在世间浮沉,难免遭遇波折,既有顺境,也有逆境,而无论面对胜利、追捧,还是失败、屈辱,精神和心理状态能够不被情绪影响、左右,是一个人能够活出自我、走向成功的关键。这种内心不被情绪所动的状态,一般称之为“不动心”。

说到“不动心”,或许会让人想起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在家中礼佛,突发灵感,随即作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夸赞自己已经达到了八风吹不动的境界(八风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好诗当然要分享,苏东坡立即派书童过江,专程送给自己的好友——金山寺主持佛印和尚欣赏。谁知佛印看后一笑,只批了两个字,便交给书童让原封带回。苏东坡满心欢喜等到书童回转,拆开一看,却见诗后只写了二字:“放屁”,不由愤怒,于是乘船过江,亲自去找佛印问罪。等到了金山寺,却见禅堂紧闭,门上帖一纸条,写的是“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至此,苏东坡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故事当然只是故事,从中可看出明显的扬佛痕迹,但说起不动心,估计很多人马上想到的也就是佛教高僧,似乎只有他们才有修行“不动心”的法门,才能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而在心学中,据王阳明大弟子钱德洪《征宸濠反间遗事》记载,阳明先生曾经明确谈到用兵和“不动心”的关系。

德洪昔在师门,或问“用兵有术否?”,夫子曰:“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昔与宁王逆战于湖上,时南风转急,而命某将为火攻之具。是时前军正挫却,某将对立矍视,三四申告,耳如弗闻。此辈平时智术岂有不足,临事忙失若此,智术将安所施!”。

译文:
(正德十二年至十五年,阳明在江西平乱时取得多次重大军事胜利)有弟子问阳明先生用兵之术,他说:“用兵哪有什么绝招,只要你学问扎实纯粹,修养到此心不随外物而动,这就是绝招了,普通人智商能力基本都差不多,胜负的结果不由对战时的预测算计来决定,只看你的心动与不动罢了。 过去和宁王本来逆风对战于鄱阳湖上,适时刚好南方转急,我命令某将准备火攻的器具。当时,我方前军正进攻受挫、稍有退却,某将与敌军相对而立,惊慌地看着战况,我派人告诉他三四次(准备火攻器具的事),而该将好像听不到一样。此人平时智商能力哪里有不足的呢,只是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如此的失魂落魄,才智和计谋又如何能够得以施展呢!”

可见,“不动心”的修养境界,在儒学中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决定着事功的实现(“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传承中华文明血脉的儒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能够从根本上给人以力量,使开创属于自己的,有价值、幸福的人生,成为可能。


燚燊焱炎火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公孙丑曾问孟子,如果你做了齐国的宰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功成名遂的时候,你动心不动心?孟子说:我在四十岁的时候,已经不动心了。换言之,我们会认为,他在三十九岁的时候,也许还会动心。这个“动心”,就是“自豪”。而不动心,就是当功已成、名已就的时候,自己并不会因而沾沾自喜而影响到自己的素行,甚至连私生活也不会发生改变。

由于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提到“不动心”的问题,自秦汉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体系中,谈修养,讲事功,或多或少都受到孟子所谓“不动心”这句话的影响。尤其是宋明以来,以儒家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们大多数更是如此。其实,自汉魏以后的道家和佛家,也受到这句话很大的影响。因为佛道两家的修养方法,所谓讲究修持、注重修为工夫的内涵,基本上和孟子讲的“不动心”异曲同工。

王阳明心学,就是不动心学,即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放弃原有的内心世界,并以此行动和做事。王阳明所主张的“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及“致良知”等等,都是在致力于如何认识与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的内心世界,用当代人的话语讲,就是人的思维与认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就是认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及态度,是由原有的认知模式及特点所决定的,而非由该事物本身所决定。因而,可以说,我们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人与事物。虽然,阳明心学,作为一种方法论,能帮助人们做到不为心动,最终走出心役。然而,阳明心学,对大多数人来说,过于艰深晦涩,难以操作实践。

一个人开始时对功名富贵不动心,还比较容易;但是当功成名就时还要自己不动心,那就很难了。人在功成名就、踌躇满志时,就以为自己最伟大了,这一念就是动心。所以唐末诗人有一首诗说:

冥鸿迹在烟霞上,

燕雀竞夸大厦巢。

名利最为浮世重,

古今能有几人抛。

这诗里的“冥鸿”,出自《庄子》的典故。所谓冥鸿南飞,又有“鸿飞冥冥”的成语,是说有一种高飞的巨鸟,经常展翅在白云上面,自由自在,任意飞翔,弓箭罗网都捕捉不到它,甚而它栖息在哪里人们也不能确定。所以诗人把冥鸿比做不为功名富贵羁绊的高士,寄迹在天空轻云彩霞之上,偶尔能看见它的身影,忽然又飞得无影无踪了。而一般追名逐利的人,就和那些筑巢在大房子梁柱上的小燕子一样,一天到晚叽叽喳喳乱叫,自夸居住的房屋有多么伟大,梁柱雕刻得多么华丽,而事实上它们只是筑巢在那里栖身而已。这就等于一般世人栖身托命于名利,而对自己的功名富贵自夸一样的可怜。

现在我们看历史,批评别人容易,一旦自己身临其境,要做到富贵不动心,功盖天下而不动心,真是谈何容易!



平安顺遂a


楼主好!这是佛学的般若思想,也是佛教的实修功夫。动心叫“有心”,故不动心也叫“无心”。下面从中国传统“儒道释”三家文化的角度,简析几句,供参考。

【1,“无心思想”在儒家叫“大公思想”】

如《礼记,礼运篇》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儒家的根本价值观。个人要实现这个愿望,需靠“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国家要实现这个愿望,需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可见,公而无私,仁而无别,亲而无间,义而无利,交而有礼,官而有责,教而有方,恤而有爱,以身作则,用善德使天下归心臣服,就是“大公”的定义。故公心者,能齐、治、平天下,是为“至善”。

【2,“无心思想”在道家叫“公道思想”】

如老子在《道德经》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即悟道的圣人无私、无求、无得、无我,因无而大,因悟而公,因道而智,才能做“”天下师和天下事”。《阴符经》把这个意思进一步概括为“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与上述儒家几乎一样。可见,证道需要的“无欲、无为”,最终必然落实在“公道”上,这也是为何说“大隐隐于朝”的原因。小善施利,中善施教,大善施国,至善施道。

【3,“无心思想”在佛家叫“般若思想”】

如《心经》讲“菩提萨埵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此处的心无挂碍=无心。同理,佛在《金刚经》说“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处的无住生心=无心=不动心。怎样做到“不动心”?就是“观自在”这三个字,达到“离一切诸相”的程度,“即名诸佛”。可见,不动心=成佛!

佛是怎么为善的?《地藏经》里讲,“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可见,佛有能力化身无量,同时在一切处、以无量身份、无量方法帮助无量有缘人,实在是行善的最高点。

【4,“无心”能当下获得无量功德】

佛在《金刚经》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为何?无相胜于有相,无心胜于有心,而无相=无心=不动心,故无心者顿得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即为成佛。可见,无心=极善=无上正等正觉,是一切善的总根源。佛是法界最大的善人,人能不动心,就满此愿。

【5,对“善”的常见误解】

主要是四类:(1)只把“施财”当善行,其实还包括施身、施时、施智。(2)只把“给与”当善行,其实人的首善是反省改过,信圣奉行。无此前提,善小、善私、善有漏,不圆满。(3)只把“积德”作为行善的目的。其实,有心行善,善微;无心行善,善广。同理,为得行善,善为私;无得行善,善为真。(4)不懂“成佛是最大的善”。佛家三宝是众生福田,自心有无量法财可用,怎么开发?“立志作佛”是法界第一大愿,“普贤行”是法界第一大行,“文殊智”是法界第一大智,如是如教的落实,以“无心”最终实现。

总之,公者无私,道者无为,智者如佛,同向无心,至善无穷。无心即佛心,而“天上天下无如佛”,所以“无心或不动心”就是最大最高的善,没有之一。


本然堂讲席


一般的善是有取舍的善,而真正纯一圆满之善,是远离了善恶两边,也就是所谓“善恶到头都不著”,才是最高的善。

作为凡夫人来说,一切的取舍都不离执着状态,心就无法做到自在而转,而是随着他自在而转。处于这样一种流滞或者被境牵而无法自在的状态,即使是善也是处于取此舍彼的相对状态,无法做到纯一圆满,得到的善也只是有对待的善,而不是远离了对待的绝待善。

因此,要得到最高的善,必须要远离一切对待执著,而一切的对待执著都是由于心对境产生之追逐取舍后产生。欲远离对境之追逐取舍,必须要做到对境不起心或者说不动心。这也就是为何要将“不动心”安立为最高善的根本原因。


心智之道


不动心,是真心!是法身佛,是真佛!是不生不灭!是至善!凡夫心,时刻有动,是无常心!有时善,有时恶。即使全是善事,也是有为的善法,不是至善!无动心,无始劫以来都是善,无始劫未曾恶!所以是至善!


无生无灭无相无为


动 不动 高 低 善 恶 …… 都是两边,都是边见,都是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