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为什么被称为“书呆子”,他有哪些“书呆子”表现?

司马长史


另类君答题ε=(´ο`*)))唉

黄维在当时国共双方的阵营中,是少有的“儒将”。和其他以“儒将”自居的儒刘莳、汤恩伯、李天霞等相比,黄维不抽烟、不喝酒、不纳妾,甚至连茶叶都不碰,只喝白开水。

他在黄埔军校期间,校长蒋介石训话,说“礼义廉耻四维,乃中华民族是四柱”,意思是中华民族需要遵从“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这话没毛病,但黄维当时不知道动了哪根筋,直接别出心裁质问“那仁义礼智信和三纲五常算什么?”

如此一根筋,让蒋介石哭笑不得,只好不尴不尬的说他“真是个好书生”匆匆结束训话。

因为当时黄维是黄埔一期的学生,黄埔军校肇始,办学经验欠缺,校舍、教员、教具等都非常欠缺,出现个把像黄维这样呆萌的书呆子大家也见怪不怪。

及至后来在淞沪会战中,黄维发令“除了报务员其他全部跟我上战场”这样震铄古今的命令,让他全国闻名,甚至日本陆军总部也“更感惊诧”,实在是让黄维青史留名的光彩一幕!

及至后来在淮海战役中他被俘后,居然情绪激动的喊出“各退三十里,再战”的呼喝声音,显见是非常不服气。

然而中共战神粟裕并非诸葛亮,黄维自然也得不到孟获的待遇,只能在战俘营苦等特赦,后来做了文史研究人员,潦草后半生而已。


另类文史


黄维,国民党军著名将领,毕业于黄埔一期。毕业后,黄维在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和与直系军阀孙传芳的战斗中表现突出,所以很快得到晋升。



1927年国共分裂,黄维与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等人选择继续跟随蒋介石。1929年,前往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学习,3年后被提升为第十一师第三十一旅旅长,在这里他受到了时任第十八军军长陈城的厚爱和重用,自此成为陈城“土木系”中最重要的将领。

1933年7月,升任第十一师师长。1937年,原定在德国受训一年,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被提前召回。同年9月接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职,率军抵挡日军。在淞沪会战中的罗店之战,罗维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赫赫威名,也让罗维的威名传遍中国。



罗店之战,罗维率六十七师面对着日军的进攻,硬生生的守住罗店一个星期,在这期间,打到最后黄维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二人重伤,师部除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去守阵地,战后整编,一个师活着的人连一个团凑不上。

不过这场战虽成就了黄维,但也给黄维带来了些许的污名。战后,有人指出黄维在罗店的指挥过于呆板,只知死守,不知随机应变,因此“书呆子黄维”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当然,黄维虽被一些人所诟病,但他的忠勇却让蒋介石看重,34岁时,黄维正式成为第十八军军长。而后,在武汉会战中,黄维率第十八军协同其他部队对日军第九师团展开堵截,不久在马回岭与日军激战,此战让日军迂回德安的企图陷入彻底破产。

可以说在抗日战争中,黄维是有大功的,他的善战,他的敢战,让日军吃尽了苦头,也成就了他的赫赫威名。



黄维的性格可用一个“儒”字来表达,他始终恪守着儒家的“君子之道”,所以黄维做事向来是光明磊落的,不失君子风度,但这种性格也造成了他为人古板,墨守成规,满脑子书呆子气的性格,而这也是当时很多人都称他为“书呆子”的原因吧。

其实当时很多的国民党都领教过“书呆子”黄维的厉害。比如杜聿明就曾经领教过,当年杜聿明从缅甸败退回来的时候,黄维就负责对败退回来的杜聿明军进行点检,简单的说就是统计杜聿明军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情况。当时杜聿明久闻黄维是个书呆子,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但是他还是希望黄维能够给自己留点面子,少报点损失。所以,杜聿明就想宴请黄维,在饭桌上谈谈交情,可是谁知书呆子黄维压根就不去。



再如黄维在担任54军军长时,他发现军粮供应质量太差,以次充好的现象太过严重,要吗就是发了霉,要吗就是掺了砂石,这样的军粮自然会让吃了这些的士兵们战斗力变得越变越差。于是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黄维就决定给每个士兵增加口粮二两,同时向军政部反应军粮质量问题。

其实当时军粮质次、粮少,伙食费低的问题,这在国民党军队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的高级军官都知道,甚至大多还中饱私囊。可黄维这书呆子居然把它给直接捅出来了,这就犯了很多人的忌讳,于是军队高层就派人下来向撸了黄维的位置。



可是在“钦差大臣”到来的时候,黄维却是丝毫不惧,他大声说道“如果你们查出我有贪污中饱私囊之处,请指出,据实报告军政部,将我法办!”,言外的意思就是“不要在背后给我搞小动作”。当然,黄维显然是斗不过那些军队高官的,最终黄维这个书呆子觉得军队太过腐败,他决定辞官归隐,他说道“如今抗战不能胜利,就是国家腐败造成的,他宁肯丢官回家种地,也绝不同流合污”。

同时在淮海战役时,与黄维相熟的陈赓将军就利用过他的书呆子个性打败了黄维。当时陈赓将军深知黄维迷信书本,墨守陈规,动不动就是“兵法云云”的话,可谓是十足的书呆子。所以在对战黄维时,陈赓将军就采取放弃已占阵地,诱敌深入的方法来引诱黄维,后来书呆子黄维果然中圈套,如此黄维兵团就被陈庚将军击溃。



可后来黄维与陈赓碰面后,得知打败自己的是陈赓将军,黄维居然没有任何的沮丧之情,反而是说道“败在陈赓手上不算冤枉,陈赓是我的同班同学,在学校里我就比不过他!”,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黄维的“书呆子”气可见一斑。



不过黄维虽有书生气,但也正是这个书生气让他深受蒋介石的重用。蒋介石认准他的忠勇,认准他的“书呆子”,因此才将他视为嫡系。


澳古说历史


经典电影《大决战》中有片段,黄维老被人叫成是“榆木脑袋”,他这个“榆木脑袋”有时候还真的很死板。

黄维的死板和他从小家境,深受儒家思想教诲有很大的关系。黄维从小家境贫寒,可能因此导致他比较沉默。但是他天资聪颖从小就成绩优秀,出类拔萃。

从师范毕业之后,黄维到一个小学去当了老师。他个子不高,而且好像不怎么会和小孩子相处,所以经常被学校里的小孩子欺负。

后来黄维去了小学老师的职务到上海谋取生路,就在上海他遇到了老乡方志敏。这时候黄埔军校正在上海招生,方志敏又曾经在国民党内任职,所以就黄维推荐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方志敏)

进入黄埔军校之后,黄维参加了两次东征,在北伐的时候已经升任营长一职。恰逢此时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当时的18军军长陈诚。陈诚年轻时也差点成为小学老师,而且他个子也不高,也常被人因个子矮小而嫌弃,所以很是欣赏和他有共同经历的黄维,就把他提拔为十八军第31旅的旅长,这时候的黄维只有27岁。

(黄维)

黄维带兵练兵是一把好手。他尊重军队之类的知识青年士兵,很是欣赏他们这种投笔从戎的勇气,禁止军队内的老兵油子打发辱骂这些年轻人。另外训练时,黄维也经常自己和士兵们一起到训练场摸爬滚打。一起扛过枪,黄维深受手下的官兵爱戴。

黄维自幼家境贫寒,所以平生最恨贪官污吏。在他担任54军军长的时候,偶然的一次发现军粮里掺进了不少沙子。黄维非常气愤直接电告军政部。因为中间人挑拨离间当时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也大发雷霆,以为是黄维做的手脚。结果黄维毫不恐惧,直接跑到昆明何应钦大吵一架,然后弃官回乡。当时何应钦是军政部长,而黄维只是一个军长。

(何应钦)

后来蒋介石发动内战,在军队领导权分配之时,蒋介石本来想让胡琏担任第12兵团的司令,但是白崇禧坚决反对。恰逢这时陈诚极力推荐黄维,于是蒋介石下令黄维做司令,胡琏做副司令。但是黄维得知消息的时候却极力推却。他当时正在军校之中当教员,推辞这一任命消息被蒋介石否定之后,黄维只好表示打完这一仗他还要去教学,只是暂时出山,但是12兵团司令的职务还应该是胡琏。

12兵团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装备精良,人员素质极高,这一职务是其他人梦寐以求的,但是黄维居然推却让贤。

(蒋介石)

淮海战役之中黄百韬兵团被解放军围困,在蒋介石的命令之下,黄维放弃原来的战略计划前往援救黄百韬。但是黄百韬溃败的太快了,被解放军全部歼灭。之后解放军将目标对准了黄维兵团。蒋介石又下命令,然后黄维兵团去和杜聿明会合,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几乎是去送死。黄维属下军长纷纷建议应该趁解放军合围未成,立刻突围逃生。但是黄维不愿违反蒋介石命令,知道半夜12:00才下定决心突围。但是战场上机会稍纵即逝,解放军合围已经完成。后来有人就说这是黄维的性格,严格的遵守上级命令,要是换成胡琏,可能早就跑了。

黄维被围之后,刘伯承和陈毅将军发来劝降信,仍然被拒绝。

后来进入战犯管理所之后,黄维仍然不服管教,还经常借用于谦的《石灰吟》自勉。战犯们都被要求读毛主席的论著《论持久战》,余者皆从,但黄维十分抗拒。

黄维在战犯管理所里还经常喜欢泡在图书馆里。他一直想发明一种永动机器,设计了无数方案,但是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一盘拉条子



《特赦1959》把黄维塑造得有点过头了,搞的特别义正词严,见谁怼谁,一副抱定了要杀身成仁的气节之士的样子。几次和战犯管理所管理人员的正面辩论,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的意识形态宣传,而黄维却总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似乎是他就是想激怒管理人员,然后杀掉他,好让他舍身成仁。

黄维确实性格比较呆板,固执,这没有什么问题,以前他打仗也不是以杜聿明那种灵活著称,而是以敢打敢拼著称,比较勇猛,无论是围剿红军期间,还是抗日期间,他都是这个风格。加上他确实是国军高级将领中比较喜欢读书和钻研的一个,所以被人视为书呆子。

但这个书呆子和我们今天常说某个人书呆子或者有书生气一样,并不是真的因为他读书比别人多,或者是像有些人说得那样,读书太多读傻了。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被别人说是书呆子的时候,往往是说他的性格比较呆板,固执,遇事不会变通,脑子不太容易拐弯,在人情世故上不够灵活。但这多数是个人性格所致,不是因为对某种东西特别故意的执着。


黄维在人情世故方面确实是差一点,和王耀武杜聿明相比,做人不够灵活,脑子转弯比较慢,所以有些时候会比较容易吃亏。比如他在抗战后期的1944年就被调离军队,去做军事教育工作,就是因为他在部队和上级相处出了问题,让别人给他穿小鞋,为了保护他,才让他离开了部队前线,去了后方。

黄维再救援徐州的时候,进入两淮地区之后,他就发现情况不对劲,解放军在不断利用河流纵横的地形特点迟滞他前进,多次在渡河的时候遭到解放军的攻击。所以,他曾经制定过一个蒙城防御战计划,也就是依托蒙城得城防工事固守待援,以免在运动中被解放军包围在平旷之地。但是这个计划被上级否决了,统帅部还是要求他尽快驰援徐州,参加徐州会战计划,导致他在双堆集被包围。

他在被俘之后确实说过各退二十里,重新再打的话,但这不是因为外界流传的所谓他的部队没有来得及展开就被解放军包围歼灭了。恰恰相反,在被包围在双堆集之后,黄维面对的中野兵力有限,华野当时正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又要阻击徐州的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无法抽调兵力来增援,所以黄维的部队是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展开的,兵力和火力优势也都得到了发扬,否则他也不可能在双堆集坚持那么久。


他之所以被俘之后有些不服气,是因为他在坚守阵地的时候,解放军虽然在不断的突破他的阵地,但总体而言,防御体系还是完整的,并没有呗解放军完全突破和撕碎。而他之所以被俘,是因为当时统帅部已经抽调不出兵力开来救援,杜聿明集团也已经被包围了,所以只能下令黄维兵团突围。

就是在突围的时候,黄维的战车部队没有来得及准备,还在躲避解放军的炮击,整个兵团就以为他要逃跑,各部队全线崩溃,完全乱套了,并没有能够按照他预定的计划突围。因为他认为他的部队战车比较多,突围还是有可能的,到因为先乱套了,所以战车没有来得及发挥作用,就完全报废了,最后只有胡琏突围出来了,黄维因为坦克卡在了战壕里,被俘了。

黄维还有一个很不光彩的事情是,在突围之前,统帅部要求空军提供支援。当时空军曾经征求过他的意见,可以投掷两种炸弹,掩护他的部队突围,一种是甲种弹,也就是窒息性的瓦斯毒气弹,另一种是催泪性质的乙种弹。甲种弹是毒气弹,这是国际条约禁止的。而在空军询问的时候,黄维给出的回答是直接用甲种弹,也就是毒气弹。


之后,空军方面确实投掷就一部分毒气弹,但是大多数并没有爆炸,只有一部分爆炸了,到这件事还是被解放军大肆宣传,所以,他就成了违反了国际公约的战犯,和其他那种只是正常抵抗作战后被俘的将领就不同了。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自度必死,以为共产党一定会像二战结束后审判战犯狗处死那样对待他,所以他的表现比较顽固一些。

在这个电视剧里,改成了燃烧弹,所以他刚一下火车,就被受伤的解放军围住了,但他还是显得大气凛然,毫无惧色。实际上,因为她要求空军投掷毒气弹,这在当时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如果他被受伤的解放军围住,那她肯定是比较恐慌的,因为他这确实是毫无疑义的战犯行为,枪毙也是不为过的。


萧武


黄维在解放战争之初并没有踏上战场,历任联勤总部副总司令和武汉新制军官学校校长,那为什么1948年12月25日被列入首批43名战犯名单呢?原因已在讲话中说明:“例如国民党第12兵团司令黄维在作战中施放毒气,即已充分构成了战犯资格”。



这是黄维的历史污点,黄兵团第18军主力第118师确实曾在12月12日的战斗中两次使用了数百颗毒瓦斯弹,使解放军指战员蒙受重大伤亡,这是违反战争国际法的重大罪行。

黄维兵败被俘后,鉴于他的罪行和中野干部战士的群情激愤,刘司令员曾经电请中央将黄维就地正法,西柏坡的急电救了这个所谓的“书呆子”一命:“不得将黄维处决,不杀对革命对人民有利”。这一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千万不要用什么“书呆子”的呆萌戏称给黄维洗地,如此惨无人道的作战手段,是不折不扣的战争罪行。



即便是被俘之后,当了俘虏的黄维居然还想再战,实在令人哭笑不得,他在赵庙村对中野政治部工作人员大放蹶词:“你们放我回去,我回江西老家重整部队,再干一下,如果再打败了我服气”,与刚刚兵败被俘时连声表示对黄埔一期同学陈赓服气的态度判若两人。你说他“书呆子”也好,说他天真也罢,而笔者以为,黄维实际有非常顽固的一面,也是在战犯管理所最抵触改造的人员之一。

黄维所谓的“呆”并非智商低下,否则他混不到土木系重将的位置,从黄埔毕业到成为第18军中将军长,他仅仅用了十四年的时间,这是一般黄埔学员做不到的。陈诚“土木系”的三大基本部队是第28军、第54军和第79军,黄维担任第54军军长时奉调云南,准备加入中国远征军作战序列,最初划给了老同学关麟征的第15集团军,关与陈早年已势同水火,按道理黄维应该倍加小心才是。



结果黄维到任后擅自提高部队口粮标准,亦不与上级沟通,只是一味要求集团军后期加拨粮秣,终于让关麟征逮到机会。关总司令一封“黄维吃空饷”的电报,让军政部长何应钦大喜过望,立即请示蒋介石宣布拿下黄维的军长之职,改以关麟征铁杆小弟张耀明继任。调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的黄维不服,回到重庆连见陈诚和蒋告状,酿成关麟征和陈诚大吵一架,第54军军长几个月后就被换成了土木系的方天,黄维呆么?一点也不。

不久以后黄维出任罗卓英的副手,成为负责整训青年军的“编练总监部”副总监,重获重用,当即手书对联一副:“中兴逼我昭青史,大任由天秉素行”,志得意满之心跃然纸上,作为国民党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将领,黄维属于既得利益派,如果真是个只会掉书袋的木讷之人,他根本爬不上去。



要说呆,其实是作战思路呆板和不通人情世故,比如淞沪会战中的罗店战役号称“血肉磨坊”,黄维的作战意志虽然坚定,但用兵墨守陈规,一味正面死拼硬打,部队伤亡惨重,无谓牺牲也不少。淮海战役就不提了 ,12万装备精良的大军被十几万重武器几乎丢光的中野诱围,从华中到达华东第一时间就成为困兽,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杜聿明兵败缅甸后率残部通过野人山回国,黄维代表军委会前往“点验”,老同学安排酒肉招待,无外请黄维高抬贵手少报点损失,第五军的部下们席间纷纷劝酒,没话找话说什么风和日丽之类的客气话,黄维一翻白眼:“哪里来的风调雨顺,我们家乡正发大水呢”,很是大煞风景,一脸的不配合。



而如果你认为黄维这是“铁面无私”那就大错特错了,杜聿明的第五军系统是相对独立的派系,更贴近何应钦一些,黄维的冤家对头,如果是陈诚的嫡系部队,你看黄维还装傻充楞不?

包括后来黄维在功德林里面执意要研究什么“永动机”,也并非是什么书呆子的性格使然,身边的人一针见血:他不过是借此逃避思想改造,同时争取早日特赦罢了。因为前二批特赦名单中都没有黄维的名字,此公在耍小聪明呢。


度度狼gg


黄为1904年出生在江西贵溪的一农家。少年时,从师范学校毕业回乡任教员,20岁时,因与当地乡绅交恶而被迫弃职离乡。

后来经方志敏介绍,进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在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和与军阀孙传芳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所以很快得到了提拔。

1929年任18军31旅旅长。三年后升任18军军长。

1937年奉命赴德国深造。因抗战爆发,所以被提前召回国。接任18军67师师长,率部抵抗。

淞沪抗战时的罗店之战,就是黄维的成名战。和日军打得非常惨烈,到最后,连文书、炊事员都顶到前沿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人连一个团都不到。

当时国府大肆宣传黄维的忠勇可嘉。但也有人客观的指出他的指挥僵硬死板,不灵活机动。书呆子黄维的名号就是打这儿开始的。

黄维的性格可用儒字形容。但他的固执、墨守成规、守旧、认死理放在战场上就毁了大事。

举两个例子你就可见一斑。

杜聿明率远征军出兵缅甸,因战士不利溃败回国。奉命来对他的部队进行点检的就是黄维。

杜聿明听说过黄维是个书呆子,认死理。但他想宴请黄维,让他通融一下,少报点损失。


宴会上,黄维表情严肃,弄得当时气氛很尴尬。杜聿明的幕僚想缓解一下气氛,就没话找话的说些,天气很好,风调雨顺之类的话。谁知黄维接口道“我老家江西正发水灾,哪来的风调雨顺?”杜以为他要索贿,便说那要不要拨些钱给你的家乡?谁知让黄维当场就怼了回去。

对话进行不下去了。杜聿明也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叹息离席。

还有就是淮海战役时,黄维为了驰援黄百韬,向南坪集展开猛攻。而当时参战的解放军司令是陈赓大将,他与黄维是黄埔一期的同学,非常了解他的性格。知道黄维是教员出身,非常迷信书本,动不动就是兵法云云。

所以陈赓就采用了放弃已占领的阵地,诱敌深入。黄维果真就上当了。

被围之初,黄维的十二兵团是有突围的机会的。但他固执待命,没有临场决断的勇气和魄力,所以葬送了机会。


黄维被俘时,非常不服气的说“双方各自后退20里,再打一次”,这不仅是书生气,是不是很呆萌?

当他知道对手是陈赓时,竟然说“败在陈赓手上不算冤枉,我和他是同班同学,上学的时候我就比不过他”。

他是不是很书呆子气?

被俘后还认死理,觉得校长对他有恩,所以不配合改造。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后任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军史研究。1989年3月20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说史听涛


黄维做事情,确实不够灵活。我们就举一个例子。在淮海战役,本来黄维的第12兵团核心阵地是在安徽蒙城,步步为营,部队已经全部展开。

但是在1948年11月,蒋急电黄维去救援黄百韬兵团,黄维知道是凶多吉少,也还是去了。放弃了已有阵地,收缩部队出发。

后来黄百韬兵团覆没,蒋又让他们去宿县和杜聿明会合。当时的,杨伯涛等人都反对,说必须要乘着我军包围圈,还没有完全形成,迅速向固镇撤离,逃出包围圈。但是,黄维这个人谨小慎微,担心违抗军令,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此时根据情报,黄维已经知道,我军已经在他们的正面大量修建工事,在他们的左翼和后方也出现了我军大部队。但是,就是这个时候,黄维还是下令第2天再行军出发。然后第2天发现少了一个参谋。

结果第12兵团全军等候这个小参谋,一直到下午才出发,结果到了双堆集以后,黄维发现部队行军队列混乱,又命令停下来休整一天,整理队形。结果就是这一天晚上,黄维兵团已经被合围在了双堆集,一个不到10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部队根本无法展开。

最后10万大军,龟缩在狭小范围内,无粮少弹,很快就被我军全歼。当时就有人说,如果兵团司令是胡琏,早就跑了,根本不会管那些不切实际的命令。


深度军事


黄维被称为『书呆子』,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他的军事指挥死板僵硬,以罗店战役为例,大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死磕姿态。

第二是因为他是小学教员出身,所以一生钟情于教育。平日行事也是书生气十足。

第三是号称为人一根筋榆木脑袋,不惜和上级争执,对同学同僚也不太讲情面。

问题在于,黄维真的是『书呆子』吗?

黄维在北伐时候已经升任营长,27岁就被擢为第十八军第三十一旅旅长,34岁更升至十八军军长,书呆子才不会这么官符如火呢?有人说这只是因为他打仗打得好,其为人还是固执刚毅的,嘿嘿,你们信吗?

话说第五军残部从缅甸败退回国后,被安置在昆明整训,陈诚命黄维前去点验人数,当时物价飞涨,按照原定军饷实际上无法维持,不多少吃一点空饷实在难以为继,杜聿明、邱清泉遂请托黄维不要查的太实在,黄维一脸公事公办的做派严词拒绝,如果这是不知变通的书生迂腐倒也罢了,问题是黄维担任五十四军军长期间也是吃空饷的,还因此被何应钦与关麟征整——当然这同样不是他贪污而是因为定额太低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不能这么『双标』(双重标准)对人严对己宽吧?

根据一些文史资料,杜聿明当时从农业银行贷款了25万作为部队的周转资金,以当时昆明物价而言(10元1个鸡蛋),这笔钱其实并不多,可见黄维的所谓公事公办让在滇缅百战余生的第五军十分窘迫。

至于黄维当战犯期间所谓发明『永动机』,其实也并不是不懂基础的理工科常识,而是为了申请立即出狱以便研究——这个申请当然没有被批准——或者借以回避改造,也因此,当大家包括其妻子蔡若曙找来证明说这是空想行不通的时候黄维勃然大怒不惜翻脸,怕的就是被点穿。

从陈诚以降的『土木系』诸人,以不吃空缺为标榜,当然不能说他们的清廉正直都是装的,但是多少也有『表演艺术家』沽誉买直的一面——这么说吧,正如前面提到的,真正的书呆子才不会这么官符如火,最多当到营部文书吧,就酱。


谈古论金


“书呆子”旧时指死读书,书生气很浓,不谙世事,现在多用于指那些光读书不知变通的人。而黄维曾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为什么会被称为“书呆子”?下面就听听有书君的分析吧!看看他都有哪些“书呆子”的表现。

1.墨守成规的做事方式

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黄维指挥第67师官兵与日军在罗店镇进行拼杀,战斗中,因为蒋介石的一句死守罗店,他便硬生生的守了一个星期,打到最后,除了电报员,连文书都拿枪上了战场,虽然给日军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他自己也是损失惨重。

战后有人指责黄维不顾日军火力的优势,盲目命令硬打硬拼,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对于罗店这样的硬仗应该采取亮剑精神,而不是死守。

如果他能根据战事的实施情况进行审时度势,或许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亡。也是因为这次战役,他一战成名,成为了人们嘴里的“书呆子”。

之后在淮海战役之中,黄维被解放军团团包围,他的老对手陈赓,因为多次的交战,早已掌握了黄维的军事战术,于是便利用了黄维的墨守成规,不按套路出牌,故意虚晃一枪装作败退,结果黄维上当,最终将其俘虏。事后,黄维得知对手是陈赓,他说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之前他曾是陈赓的手下败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有所突破。

2.古板的为人处世方式

1938年,在江西,黄维的一个老乡因为一船丝绸被扣,找他帮忙,结果扣船的是戴笠。别人都劝黄维算了,戴笠不好惹,就连蒋介石都要让三分。可是黄维不听,固执己见,执意去找戴笠理论。

正好赶上蒋介石到江西,黄维找蒋介石理论,戴笠告诉蒋介石丝绸充公了。时候不早了,蒋介石让黄维先回去等,结果黄维一定等到了天亮,搞得蒋介石哭笑不得,马上让戴笠照价赔偿,这事才算了解。

1942年,杜聿明远征缅甸,吃了败仗,回国以后,黄维负责杜聿明部队装备的清点工作,杜聿明希望黄维能念在黄埔同学一场,能手下留情,少报点损失,就宴请黄维。宴会的全程黄维一脸严肃,杜聿明为了活跃气氛,故意和黄维搭讪打破僵局。结果,黄维却表现出一脸的不耐烦,杠精附体,不管杜聿明说什么,他都跟他对着来。

后来杜聿明给他递上银票,结果黄维大发雷霆,义正言辞的说,真是党国的不幸,然后扬长而去。

其实,换做任何人,都能看出此次宴请的意义,但黄维却不谙世事。

通过上面几点关于黄维的“书呆子”表现,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书生气很浓,并且不谙世事,墨守成规,完全符合人们对“书呆子”这个词的定义,所以说黄维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有书共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黄维为什么被称为书呆子,因为此人虽是军人,却有知识分子(书呆子)的臭脾气。

也就是,你可以杀了我,但让我从思想上认输是不可能的。我有我信仰的东西,我就是榆木脑袋,随便你怎么搞我,我都是这样。

黄维在1948年9月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官,12月被俘。

大家知道黄维是什么时候被释放的吗?

1975年3月19日,第七批特赦,黄维才被释放。这是所有战犯战犯的最后一批。

什么是最后一批,就是所有能释放的都放了,剩下最后一些关押了27年之久,基本都是七老八十,没办法再关了,干脆放掉。

大家知道第一批释放是什么时候?

1959年12月,杜聿明等人成为首批被特赦战犯。

也就是说,黄维比杜聿明迟释放了16年时间。

到了1975年,文化大革命都要结束了。

之前,1974年12月,毛泽东在长沙指示全部特赦国民党剩余战犯:“还有一批战犯,放下武器已关押二十多年了,还关着干什么。把他们释放了,可以来去自由。”

所以,黄维最后跟着292人一起释放。当时黄维这种第12兵团中将司令官级别的军官,早已全部释放,只剩下他一个人。

为啥?

抗拒改造呗。

黄维在监狱中,以研究永动机作为借口,拒绝思想改造。

黄维说:我这辈子不会改变三民主义信仰,我也没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唯一的错,就是我打了败仗。

当时几乎所有被俘将领都骂蒋介石,但黄维从来不骂,还尊称老蒋是校长。

有一次,战犯们集体学习《四大家族》。黄维却当众发言,说他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不同意国家银行都是四大家族的,都是蒋介石的。工作人员狠狠地批评了他,让他写检讨。

黄维的检讨书只有14个字:龙困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黄维倒是也不抗拒劳动,不过却也因此发过脾气:日本战犯不用强制劳动,被俘的国民党将校就必须接受所谓“劳动改造”。黄维极为不忿:“我们再有罪也没日本人罪大,凭什么日本人可以待着,我们就要劳动!”

因为这句话,黄维又被一顿好斗。

黄维是众所周知的死硬分子,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

沈醉回忆:黄维买了一本小说,苏联革命小说《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也不知黄维读没读,正好赶上那两天他痔疮犯了,而解手用的草纸不够,就顺手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面撕了几页纸去擦屁股,结果被其他人发现了,对他开展了大批判。

当然,黄维如此书呆子,如此倔强,换来的是家庭的悲剧。

黄维妻子叫做蔡若曙,是个大家闺秀,两人是自由恋爱,后者生育了3个孩子。

1948年,最小的孩子刚刚出生,黄维就被俘入狱。

蔡若曙才30岁,别人劝她改嫁,但她舍不得孩子。

于是,蔡若曙等于守活寡接近30年。

到五六十年代,蔡若曙在图书馆上班,收入微薄,却要要养活3个孩子和一个老保姆,还要给监狱中的黄维寄钱。

当时运动很多,老百姓的精神都很紧张,更别说黄维这种家庭,加上生活如此艰难,蔡若曙患上了精神分裂。虽然她知道自己有病,但却不能住院治疗,因为家里会因此失去收入饿死。所以,蔡若曙只能强行支持工作,导致病情逐步加重。

等到黄维1975年出狱的时候,蔡若曙病情已经相当严重,连人都认不清了。

蔡若曙有时候也会清醒一些,发觉家人被她拖累的一塌糊涂,心理极度内疚,决定自杀。她先后自杀过几次,因家人24小时盯着她,才侥幸没死。

一天中午,黄维守了蔡若曙一个上午,让她吃完药时候等她睡着。当时黄维也是老人了,非常疲惫,就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蔡若曙等黄维睡着后,偷偷离开家,毫不犹豫的跳入了北京的护城河里。

此时距离黄维释放还不到1年。

黄维就是这样一个“书呆子”。不知道为什么,萨沙却对这个呆子 笑不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