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人中王阳明为何较少被人提及?

谢雄枝


王阳明的心学,作为儒家的一门重要学派,也是非常出色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中国的最后一位圣人,其本人王阳明在国内的知名度确实不高。

孔子、王阳明、曾国藩,三个人被国人成为三不朽之人,因为他们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但由于曾国藩的实际稍有瑕疵,所以曾国藩被称为半个三不朽。

有意思的是,孔子和曾国藩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一线大咖了,围绕他们的故事,书籍,影视作品更是多如牛毛。

唯独三人中的王阳明却不温不火,不是钻研圣贤之道的学者或者热爱学习的人对他更是不了解,或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连学生课本里关于王阳明的介绍都极少。



在下认为主要还是实力过于强大,没有精彩的碰撞。

碾压,知道什么是碾压吗?就是国家级乒乓球选手跟国外的乒乓球新人的对决一样,发个球就完事了,根本没看头。

尤其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以后,整个明朝就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对手,虽然后期间也有很多人找过王一哥(王阳明)的麻烦,但都被吊打回去,不管是内战还是外战。

《孙子兵法》云:“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也。” 在强大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无所遁形,真正厉害的人都没有太大的功劳,也没有过多的名利。



因为胜利对他来说太简单了,也会让别人觉得没有实力,侥幸之胜。 精彩的故事或话题,肯定有突出的人物冲突或者需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你来我往,互有博弈,互有较量才有味道,别人才有兴趣了解这段故事。

无敌是多么寂寞,有谁愿意去记录一个寂寞之人的人生呢?写什么?写了别人也不愿意看。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闲话


牧子闲话


我是文开石,我有不一样的答案。

首先,我们确定这个四圣人指的是儒家四圣人,即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

前三个人在儒家体系中的地位,都几乎是不可动摇的。属于早就自有公论,王阳明的资历辈分太靠后。

而带上王阳明这四个人组成的“四圣人”说法到了清朝才出现。而在之前,还有几个也有资格儒家圣人,比如让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比如一直都是儒家异端到了清朝才算“平反”的荀子。王阳明能从清朝开始与孔孟朱并列,已经算侥幸,他的成绩影响并不比董、荀高出多少。

王阳明主要是接着明朝,思想在整个东亚东南亚流传较广,实为一代大家,也是集大成者。

王阳明的阳明心学,确实是集大成者。但不够纯粹,他的思想受道家、佛家影响也很大,虽然明朝中晚期开始成为主流学说之一,但让传统儒家接受还是有一点困难的。

前有先贤大儒,旁有后起之秀,所以王阳明正好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虽然研究儒学的人必知其人,但大多属于外行的人,正好只知孔孟,几乎说不出第三人,何况他这个第四人。


文开石


为什么较少被人提及?只是你可能没有留意而已。

据我所知的,当下就有好多人在学习、追随、实践王阳明之心学。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一件事物的出现、消隐都与之密不可分。

话又说回来,王阳明较少被人提及,难道其他的几圣就被提的多嘛?不见得吧。

不说读书了,只要你稍微看过几部历史连续剧,也大致了解圣人及思想出现的历史时代。

孔孟、黄老、朱程、阳明每一位的后面都有时代大势特殊背景。

圣人出,乱世兴。何有此说?

看王阳明的时代。逆贼乱权,治域分崩离析,百姓流离失所。

王阳明经数起大落后,终在龙场得人生大悟,形成“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自己独有的思想体系而灼耀千秋。

在此说个题外话:

“知行合一”且不谈,就说“致良知”。有朋友竟然解释为心从自己的愿望而去行事。此大谬!

如果非要解释的话,在此我只能“以典解典”。

“致良知”“良知”二字可肩比“上善若水”之“上善”二字。若“良知”“上善”敢从第二,智慧不敢僭越第一。

“持心正,平天下”,就是阳明入世之终极人生目标。儒典子思《大学》之三、四段把阳明心学解释的淋漓尽致。

上善若水,顺势而为。所以,这就是你所谓王阳明为何较少被人提及之因。

话说其实我不想出个什么圣人。圣人出,乱世兴。现在国家太平,百姓安居(莫抬杠,这是大势)不需要有什么圣人,圣人就留给乱世吧。

宝剑出锋必嗜血,还是让他好好挂在墙上。没事擦擦就行了。

无巧不成书,近代日本就有一个“一生俯首拜阳明”之人,唉!此处不多言,若兴趣所至,自查资料。

以上是为后生拙见。若有异,望求同存异。欢迎来锤。


南途北寻


四圣之中,就属王阳明的个性比较张扬了,他不像朱熹,让人听天由命,朱熹大力的推广存天理,灭人欲之之说。

按照朱夫子的解说,一切不合时宜的欲望都是罪恶的开端,这个开端一定要扼杀在摇篮之中。正好这一说法迎合了封建社会官方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统治。

比如说,生在帝王之家的人,以后的帝王就应该在他们家产生,其它的人连想都不要想这件事。所以,朱熹的这一说法,也被当时的皇家大力的推崇。被封为官方学说,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热度多年不减。

王阳明则不然,他倡导的是心学,说白了就是做任何事,都要追随自己的心愿。若是自己觉得追求功名利禄好,那就去追,若是自己觉得闲赋在家,饮酒锄田快乐那就宅在家里。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所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按着一个模板去培养。

王阳明的学说更多的是想去解放个人的思想,鼓励人勇敢的去追求真理。而这一学说,恰恰是和程朱理学相违背的,也不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就是不想让大众有多余的想法,天天惹事生非的,容易引起社会的矛盾。

所以,王阳明的学说,根本就得不到官方的认可,只要官方不认可,也就不能大规模的去推行他的学说了。这就是为什么相对于其它三圣来说,他唯一略显冷清的原因。


史学达人


大家目前公认的四大圣人是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阳明。更具体的说这四位圣人应该是儒家四大圣人,而非中国四大圣人。谁将王阳明与孔子孟子和朱熹齐名四大圣人?这个来源无法考究。但是有书君认为应该是推崇王阳明的人才会评出这样的四大圣人供后世考评。

1、王阳明能够与其他圣人齐名肯定有他的独特之处,首先他们的思想一定的不同的。



孔子推崇仁礼,孟子推崇“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和“道德伦理”,朱熹推崇“存天理 去人欲”,而王阳明推崇致心学,核心思想“致良知”,即“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2、王阳明的思想偏向唯心。


不适合国家建设初期的主流思想,因此不被推崇。我们更重视孔子、孟子的仁礼的道德思想,也推崇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所想表达的要克制自己的私欲,追求社会的和谐美好。

但是现在社会已经不再像过去那般动荡,王阳明的思想已经逐渐被我们所熟知和推崇。我国领导人多次称赞王阳明的思想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

3、由于王阳明的思想不是社会推崇的重点,而且我们从小到大课本中所熟悉的圣人形象一直都是孔子孟子等圣人,自然对王阳明不了解。



同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出了社会工作后没有像义务教育那种潜移默化的思想贯彻。想要静下心去了解王阳明有些困难,更何况去了解王阳明的思想再去传播推崇他的思想。


也是以为了解的人推崇的人的人少,他为后人所熟知的几率又小了很多。

现在王阳明已经被大众所了解了,连国家领导人都非常推崇他的思想。也许王阳明有一天也能到我们的课本上,他的思想也能被普及被传播。有书君相信有闪光点的思想总是会被人发现,只是早晚问题。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关于“四圣人”这个概念,其实自古以来每个人对圣人的定义都不同,比如更广为人知的“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和半个曾国藩。但是不管概念中的圣人如何,对于王阳明而言都不重要,因为在他看来:圣人讲纯度,而不讲分量。就比方把人比喻成一块金子,那么孔子是9000两的金子,王阳明是8000两,我们每个人是一两。这是重量上的区别,但其实即便你是一两黄金,但是你的纯度和孔圣人的9000两的纯度是一样的,那么你也是个圣人。

所以王阳明认为做圣人,追求的不是重量,而是纯度。我们延伸一下,一个知名度大的圣人和一个知名度小的圣人,名气大小并不重要,重要但是这个圣人是否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言归正传。至于为什么王阳明较少被人提及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问题。现代国内的心学热潮,搞学术,做演讲不说几句王阳明的格言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学问的。

但是一切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比如王阳明与孔子的确悬殊极大。无外乎如下几大原因:

1、孔子是儒家最大的圣人,王阳明是儒家一般大的圣人。

2、心学是儒家的分支,既然是分支就一定是建立在儒学基础上的。

3、王阳明是明朝人,距今只有500年的时间,根据越大越值钱的思维,其他人更老。

4、尊老爱幼是儒家的光荣传统,同样作为晚辈的王阳明自然要在身份上前人一等。

5、王阳明开创的心学,他自己就是集大成者。王阳明去世后,心学就急速走下坡路。所以理学的影响力更大。

最后,我们还是要重申,心学的确是一门伟大的学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而学习本身不是冲着知名度去的,而是冲着王阳明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心学本身。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 为什么很少被提及?
  • 因为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反馈-强化系统”。发动自己的良知作用于外界,外界也会把这种良知反馈给自己的内心,从而将良知强化,这就是反馈-强化系统。
  • (讲一个色盲实验:假如一个人,生出来就认为红色是绿色,绿色是红色。
  • 当他长到两岁的时候,老师指着树叶对他说:这个树叶的颜色是绿色。
  • 他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呢?他看到的树叶本身是红色的,然后,认为红色这种颜色的名称叫绿色。
  • 等他长大后,看到马路上绿灯亮了,他其实看到的是红颜色,红颜色的名称叫绿色,绿色灯亮就可以开车,然后他就开车走了,整个过程不会出任何错。
  • 所以天生的红绿色盲,永远没有人知道他是红绿色盲,他自己也永远不知道自己是红绿色盲。
  • 这是反馈-强化的经典案例,人的思想更是这样,不断的反馈强化,直到坚信自己的思想就是唯一的真理,而且坚信不疑!)
  • 所以,大力智慧的源泉,源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通过发觉外界事物的规律原理以图提炼大力智慧。
  • 所谓“心即理”,“心外无物”此之谓也。

  • 这就导致后人没有稳定的修行标准,因此分出了很多门派,不能形成唯一性的哲学,持续传承下去。

  • 学阳明心学具体能得到什么好处?
  • 阳明心学,是关于人的哲学,是大有可为的哲学。凡是有人类参与的事业,在心学的武装下去做,都能做得尽善尽美。
  • 王阳明,一个明朝普通官员。打仗剿匪,得心应手;杀人诛族,心平气和;甚至贿赂太监,也心若止水。因为他“此心不动”,“清净光明”,总能把洞见力、执行力调节到最佳状态,这就是心学的妙处。
  • 有人会反驳,王阳明会打仗,是因为他有打仗的天赋。普通人学会了心学,不一定像他那样会打仗!
  • 这个王阳明早有回答:所有的圣人就像24k的黄金,纯度相同但重量不一定相同。
  • 圣人不是神,不可能创造神迹。但是,圣人可以把自己的能力调整到最佳状态,成为最好的自己。
  • 阳明心学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承。在内地已经没落。
  • “一生俯首拜阳明。”——东乡平八郎。

美之星暖通


任何一种思想、哲学,其知名度主要受社会主导阶层的需求影响,孔孟朱王都是儒学代表,但其精微之处是有不同的,比如孔孟,偏重孝道、礼教和严格的统治秩序,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很受统治阶级喜欢的,朱熹更是把这种礼教和秩序发扬光大到更厉害的程度,哪个朝代会不喜欢呢?

六祖慧能曾经有个有名的四句偈对比,我觉得可以做个很好的例子:

关于修行的觉悟,一位比慧能有名望的和尚是这么说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是孔孟朱的境界。

而慧能怎么说的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王的境界。

个中区别,还需细细思考品味。

王阳明的贡献绝不仅在于发扬了儒学,应该说他是发扬中华民族智慧的大贤。什么是智慧?智慧不是数学物理、不是飞船卫星、不是电脑手机......人类几千年来科学技术进步很大,但是智慧是没有多大进步的,因为智慧是人类的最高特征,它遵循智慧修炼、形成的自然规律,王阳明的心学精髓,就在于开悟人类自身的智慧,这点是可以比肩金刚经的。

回到你的问题,试想,谁会希望手下一堆太聪明的人呢?再反问一下,如何让聪明的人更多呢?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智慧发展的问题,简单地说,一个中低档领导,只能容忍或更倾向带一些听话好使的人,而一个有大智慧的领导,他会尊重人性、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贡献善意,至于浮于表面的、带有阶层味道的管理,是需要革除的私欲而已,于社会亦然。


四魂之玉6


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为什么他们四个单独列出来叫四圣?从哪个层面来定义?还是只是四个名字就四圣?这个说法本来就有问题,就像香港歌坛硬要搞个四大天王出来为了宣传一样,作为搞学问的话,这种挂名牌的说法八叔觉得很不合适,因此在八叔的意识里无所谓四圣之一的王阳明是被少提及。

但是王阳明作为立德立言立功的唯一人(八叔个人的认为)为什么很少被提及,这么问就合适了。那为什么呢?

也很简单,两个方面:

一:利益所致;

二:思想觉悟高度所致;

第一方面:利益问题;

心学虽然来源与儒学,根基上也是推崇儒家的仁义道德与礼之类的思想,但是心学内容表面看起来,容易被个人主义化,心即理这种理念在皇帝的话就是法,对权威要绝对遵从的思想环境里,这其实是大忌的。事实心学从开始提出来就被当时的主流意识反对妖魔化这也是原因之一。人人都有一颗心,那人人都有自己的理,但是不是人人都能用良知来看待对待事情的,作为权利利益的拥有者,如果认可心即理的说法,他们还怎么去跟想跟他们争权力利益的人讲理?思想这种东西,再好在传播过程中也一定会被千奇百怪地解读,就像善良的安拉思想缺培养出IS一样,动奶酪的思想是不能任由发展的。从明到清到马列主义,这都是不合适的。

第二方面:思想觉悟高度不够;

心学来源于儒学但是对儒学有本质的丰富拓展,尤其大明王朝开始的八股文科举考试用的教材最主要的就是朱熹的,但心学对于朱熹的格物穷理是持批判的,格物来求理,理在外,心即理,理本存于心,每个人都有,你让那些读几十年书的人怎么转得过弯来?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如果心学诞生在西方,那王绝对能成为哲学一代大家,唯心主义的全面阐述者。在马列主义的教育下,我们把唯物主义当成正派,而唯心主义当成反派,但是从哲学的角度,唯心唯物绝对是平等正面的,只是看待认识世界的角度出发点不同。事实上到今天,提及王学主要还是在说他的知行合一于,那放在教条化的儒学思想环境里,更难理解得了唯心主义也是思想认知的一条路。这就是觉悟高度不够。

即使在未来,知道王学的人会越来越多,但王阳明还是不会被当成与孔孟朱熹齐名的圣人,不因为别的,因为王学相对于儒学里面所蕴含的不确定能量太大。


帅八叔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自号阳明子。是明代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作为儒家的四大圣人之一。著书立说,知行合一,开宗立派。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政治上的地位,都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曾国藩曾这样评价他: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王阳明的学说思想,阳明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门生弟子,个个不凡。嘉靖首辅徐阶亦是再传弟子。

王阳明可谓少年不凡,15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王守仁18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途中从娄谅那里了解到“格物致知”之学。

王阳明20岁时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对骑射,军事他都非常感兴趣。弘治十二年,28岁的王阳明参加礼部会试,成绩出色,随后授刑部主事,后因病回乡。弘治十七年被启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后因被宦官刘瑾陷害被贬至贵州龙场。期满被召入京。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提拔下,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荡平盗贼,平定宁王叛乱。王阳明不想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选择功成身退,创立书院讲学。但在动荡的年代里,一个非凡卓越的人想像普通人一样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是几乎不可能的。



嘉定六年卢叔,王寿造反。朝朝廷下诏,让王守仁官复原职兼左都御史 总督两广兼巡抚。守仁大军至思恩,叛军听闻王守仁至而投降。嘉靖七年,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可谓功绩卓著。

平乱后,王守仁因肺病严重而回乡。

阳明心学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

朱载垕评价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律,功高不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