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對岳飛革職罷官就行了,為什麼最後殺掉了岳飛?

北斗星NO1


岳飛有沒有謀反,宋高宗是心知肚明的。後來宋高宗遜位,傳位給宋孝宗,自己當上太上皇。宋孝宗一上臺,第一件事就是給岳飛平反,宋高宗沒有站出來反對,這就默認了自己殺害岳飛的罪行。既然知道岳飛是被陷害,當初宋高宗為什麼非要殺他,革職罷官不行嗎?

我就來分析一下,岳飛被殺的幾個原因。

第一,岳飛是抗金運動的精神領袖

大家都知道,宋高宗一直是個投降派的皇帝。他壓根就沒根過光復中原,只希望能保住一畝三分地,過過幾天舒服的日子就行了。因為他兩大心病:其一,被金人打怕了。當初兀朮南下,把他從內地追到海邊,從海邊追到海上,只差一點點他就淪為俘虜了。其二,打敗金國,收復失地又怎樣呢?把哥哥宋欽宗迎回來,那到時誰來當皇帝呢?你岳飛老喊著迎回先帝,有沒有考慮過朕的心思呢?

與宋高宗的投降主義不同,廣大軍民都是要求抗金的。而岳飛就是當時抗金運動的精神領袖。在中原淪陷區,有無數支大大小小的義軍,多數都打著岳家軍的旗號,可以看出岳飛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可以說,當時南宋有兩個領袖,宋高宗是名義上的皇帝與領袖;而岳飛則是廣大愛國軍民的精神領袖。

一個國家,兩個領袖,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何宋高宗要殺岳飛。就算岳飛被革職罷官,他仍然是精神領袖。因此,對宋高宗來說,他只能從肉體上消滅岳飛,不如此,他挺不起腰桿。

第二,想殺岳飛的不止宋高宗一人

如果只是宋高宗一人想殺岳飛,岳飛還未必會死。現實是,想殺岳飛的人不止他一人。最想殺岳飛的人,是秦檜。為什麼呢?

因為秦檜就是靠著鼓吹投降主義起家的。從宋代以來,一直有人懷疑秦檜是金人的間諜,因為他在被俘三年後,竟然奇蹟般地逃回南宋,倘若不是金人故意縱他南歸,又如何解釋呢?當時秦檜見了宋高宗後,就說了這麼一句話:“如欲天下無事,須得南自南,北自北。”也就是說,要跟金人和平,就得徹底割棄中原之地,咱們承諾永遠不去收復中原淪陷之地,以達到南北相安的目的。秦檜一語中的,震憾皇帝內心。宋高宗相見恨晚,激動地對:“秦檜朴忠過人,朕得之喜而不寐。”

投降派遇到投降派,豈能不惺惺相惜呢?

岳飛堅決抗金的主張,不是要砸掉秦檜的飯碗嗎?大家知道,宋朝是一個對武將防患十分厲害的朝代,宋高宗不僅害怕金人,也害怕手握重兵的武將。秦檜太懂皇帝的心思了,於是他獻上妙計,以罷諸將之權。

當時南宋有四大中興名將的說法,分別是岳飛、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均手握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劉光世因病於紹興七年卸去兵權,岳飛、張俊、韓世忠三人,成了皇帝的心腹之患。

秦檜的伎倆,就是明升暗降。任命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表面上是對三人的升遷,實際目的是把他們調離自己的軍隊,解除兵權。

在這三大將領裡,張俊政治敏感性高,他馬上意識到皇帝與秦檜的真正用意乃是要壓制武將,武將的時代已經過去,他要未雨綢繆,為自己鋪條後路。於是張俊率先向朝廷表示,願把自己的部隊歸隸於御前軍,而且力主和議。張俊的表態,乃是投秦檜之所好,淪為秦檜的同黨。

張俊曾是岳飛的頂頭上司,後來岳飛的聲望漸隆,戰功在張俊之上,這引起他的嫉妒。另一方面,兩人入樞密院後,張俊主和而岳飛主戰,立場截然不同,關係愈加惡化。在投靠秦檜之後,張俊成為秦檜的打手,在陷害岳飛上甘當秦檜的鷹犬。

第三,兀朮提出議和條件,先殺岳飛再議和

在罷除中興名將兵權的同時,秦檜謀求與金兀朮議和。

兀朮本是金國強硬的主戰派,但在順昌之戰、郾城之戰中被劉錡、岳飛打得大敗,也不得面對現實。南宋軍力已是今非昔比,若自己一意孤行,恐怕是撈不到多少好處,不如通過議和,攫取實利。不過,兀朮向秦檜提出一個苛刻的條件:“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

只有先殺岳飛,以表和談誠意,金國才願意與南宋談判。

秦檜本來就有殺岳飛之心,哪有不應之理?他接受這個議和,要設計置岳飛於死地。

七月,秦檜指使右諫議大夫万俟卨誣告岳飛:“樞密副使岳飛,爵高祿厚,志滿意得,平昔功名之念,日以頹廢。”並稱岳飛在金人進攻淮西時,逗留不前。高宗皇帝也因為岳飛反對在楚州築城而不滿,認為“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朕何賴焉?”志在收復中原,在皇帝看來,成為“沽名釣譽”了。

就這樣,岳飛在被罷兵權後幾個月後,又被罷掉樞密副使一職。

不管是万俟卨的誣告或是高宗的抱怨,都不足以成為殺害岳飛的理由。要殺岳飛,只能扣上一個政治鬥爭中屢試不爽的法寶:誣以謀反。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罷了岳飛的兵權,又罷了岳飛的官職,還不夠,非要致他於死地。

岳飛只要活著,宋高宗、秦檜、張俊、兀朮等這些政壇巨頭都會很難受,在多方勢力的聯合之下,岳飛最終難逃一死。


君山話史


其實,宋高宗並不想殺岳飛,因為岳飛是功臣,是老百姓崇拜的英雄。如果殺了岳飛,趙構的昏君惡名就坐實了。事實證明確實如此,趙構的一時糊塗讓他揹負了將近千年的昏君罵名,甚至後人恨不得讓他也跪地岳飛墓前,遭受千夫所指和後人唾罵。


但是,有些事情是趙構左右不了的,因為金國人提出議和的前題就是殺掉岳飛,否則免談。其實,後來金宋兩國之間戰局優勢並不在金國方面,金國人也沒有以戰促和的資格。宋高宗之所以贊同議和,主要原因是心裡落下了懼怕金人的病根,最可笑的是居然被嚇的失去了生育能力。另一個原因就是受金人奸細秦檜的煽風點火和蠱惑。還有金人開出了一個比較有誘惑力的條件,就是答應放趙構生母回及徽宗靈柩回南宋。

事實上,岳飛被十二道金牌追回之後已經對朝廷心灰意冷,十年之功毀於一旦對於一個盡忠報國的武將來說意味著不僅是恥辱,還有無盡的遺憾和悔恨。所以,當趙構給了岳飛一個杻密使的職位後,岳飛憤然離場,連趙構的一杯酒都沒喝。此時的岳飛把功名利祿看的如同塵土一樣輕浮。所以岳飛選擇了回家,回家和老婆孩子過天倫之樂的生活。因為岳飛想開了,他深深體會到奸惡當道的朝廷已經容不下他了。


而金人是怕岳飛的,他們怕有著一日秦檜不能再為金國效力,怕趙構幡然醒悟,怕宋朝讓岳飛再次揮師北上。所以,為了金國人的安寧、為了一勞永逸和永絕後患,必須除掉岳飛。岳飛不死,就如同在金人頭頂上懸了一把刀,又好像給金國人埋了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引爆的可能。

1141年,宋金達成和議意向。在金人的再三催促下,秦檜搜腸刮肚拼命羅織罪名,為了置岳飛於死地,甚至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1142年1月27日,中國舊曆除夕夜,岳飛慘死風波亭,時年39歲。同年五月,南宋派使臣前往金國商談議和事項,九月宋徽宗的靈柩和趙構生母韋皇后回到南宋。從回到南宋的那天起,至死韋皇后也沒有和趙構說過一句話。


謝謝大家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的看法!


國史春秋


在《精忠岳飛》裡,岳飛死後,趙構說過這句話: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天下也在這裡。

其實從這句話我們就能直接看出這句話的意思,意思很明確趙構知道不是岳飛不忠,也不是自己不明白事理,但是岳飛呢一直也不懂趙構的難處。

岳飛的公道是什麼?

洗刷靖康之恥,收復中原,民族的尊嚴。

岳飛一心北伐,收復中原,岳飛一直喊得口號就是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可以看到不管是從朝廷來說,還是從民族氣節,老百姓來說岳飛力主北伐都是對的,但是這件事本來就是存在最大的問題的,那就是沒有站在一個皇帝的角度來考慮,首先來說迎回二聖意味著什麼?二聖回來之後趙構算什麼?因為趙構繼位根本就沒有得到宋徽宗或者是宋欽宗的肯定。

趙構的天下是什麼?

趙氏上百年的江山,江南半壁的江山,至高無上的皇帝之位。岳飛堅持北伐的話,可能趙構的這些都要失去。

首先來說北伐就要打仗,打仗要什麼?要人,要錢,要糧草等等。這個時候大宋朝廷剛剛南遷,軍隊不及之前朝廷的一半,這個時候朝廷都還沒有安穩下來,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怎麼北伐,怎麼打?這些岳飛根本沒有考慮過,北伐的話說不定南方都守不住。而且這個時候不管是朝廷還是老百姓,其實都是不希望北伐的,只是一些主戰派希望北伐,南方的老百姓不希望北伐,因為錢財,糧草,人都是需要南方來出的。所以可以看到這個時候北伐的條件根本不成熟。岳飛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很低的。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就說趙構錯了,只是岳飛和趙構的角度不同,或者可以說是站著死還是跪著活,岳飛選擇了站著死,而趙構選擇了跪著活。不過那麼誰對誰錯呢?趙構又延續了大宋一百多年的江山,而岳飛呢?被人們歌頌數百年了。是非對錯,誰又能給一個定論呢?

所以說殺與不殺岳飛,真的很難給出結果,很多人說把岳飛革職就行了,這個趙構又不是沒有革過岳飛的職,當時南渡的時候,岳飛就上千言書,結果就是被革職,但是岳飛還是一步一步又爬起來了,而且這個時候的岳飛已經是節度使了,權利,軍權都很大,這個時候僅僅只是一個革職就能行的嗎?


中國歷史研究所


宋高宗趙構對岳飛革職罷官就行了,為什麼最後殺掉了岳飛?(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岳飛是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他所帶領的岳家軍治軍嚴明、所向披靡,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對於死亡,岳飛所期望的應該是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岳飛最終死在了自己人手中,還是以“莫須有”的罪名蒙冤而死。

若不是岳飛的力挽狂瀾,趙構可能就會像他的父親和哥哥一樣成為階下囚,又如何安坐龍椅高枕無憂呢?那他最後為何非要治岳飛於死地,不肯留他一條活路呢?

1、宋朝重文輕武的傳統,趙構怕岳飛功高震主。

宋朝是文人騷客夢寐以求的朝代,因為這個朝代是文人的溫柔鄉,宋朝自開國以來就有重文輕武的傳統。宋朝的開國皇帝自“杯酒釋兵權”之後,就制訂了“重文教輕武事”的治國理念,所以宋朝經濟繁榮,文化興盛,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

岳飛憑一己之力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是位戰功赫赫的大將軍,他所帶領的岳家軍連金人都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樣的話。岳家軍從建軍之初,到岳飛被迫害致死為止,共有十數萬人。

這是一支擁有強大戰鬥力的軍隊,還唯岳飛之命是從,這讓趙構如何不擔憂呢?而且宋朝歷來就有重文輕武的傳統,所以唯一能讓趙構安心的方法,就是讓岳飛去死,這樣才是以絕後患的最好方法。

2、趙構力主求和,而金人答應求和的條件就是“必殺岳飛”。

趙構本來也是一位熱血少年,曾經也和岳飛一樣力主抗金。但是等他坐上皇位之後,不知道是不是考慮的東西多了,還是受了秦檜等人的影響,他之後一直是力主議和的。

南宋與金國第一次屈辱議和之後,雙方再次開戰。之後岳飛帶領軍隊打的金國毫無還手之力,金國在無力攻滅南宋的情況下,準備重新與宋議和,這是南宋與金第二次議和。可是這次議和金有一個條件,就是“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

於是在紹興十一年12月29日,宋高宗趙構下達命令:“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了,年僅39歲。

當岳飛的死訊被傳出時,金國的大臣還特地為此設宴慶賀,並說:“和議自此堅矣!”趙構為了可以與金議和,竟不惜岳飛的性命,岳飛的忠君之情算是錯付了。

3、岳飛作為手握重兵的武將,卻插手立嗣之事。

宋高宗只有一個親生兒子,卻不幸去世了,而且此時趙構已經失去了生育的能力。為了不讓自己後繼無人趙構養了太祖皇帝的兩個子孫,一個叫趙伯琮一個叫趙伯玖。

岳飛是一介武將,肚子裡沒有那些彎彎繞繞,他為了國家著想,竟然插手了皇帝立誰為嗣的事情。這件事既是國事也是皇帝的家事,但無論是哪種事,都輪不上岳飛來管。要知道立嗣這種事情是文官的活,岳飛犯下了宋朝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祖宗家法。

再者岳飛若真的擁立成功了,那麼等新皇繼位之後,岳飛就有了擁戴之功。擁戴之功再加上戰功無數,岳飛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宋太祖趙匡胤就不好說了,畢竟皇位可是一個非常誘惑人的存在。趙構為了防範於未然,岳飛是非死不可的。

岳飛之死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不過他的冤死卻是千百年來為人不忍的地方。宋孝宗就曾說過:“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俊)、韓(世忠)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男兒立志扶王室,聖主專征滅土酋”,是岳飛的滿腔忠君之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岳飛的豪情壯志之言;“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是岳飛的無奈悲寂之心。最終這一切的一切,都隨著“莫須有”這三個字煙消雲散了。




葛大小姐


其實哪個朝代在建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軍權收回來,

就像楚漢戰爭後,劉邦第一件事就是把韓信的兵收了,把他調到楚地是做楚王。

趙匡胤剛剛篡位,天下還未定,就迫不及待玩個“杯酒釋兵權”,還是那幾位比較懂事,不然也得血濺五步。

想當年,某人也是把幾個老大調回身邊,然後在身邊任職,兩個不聽話的,也是被殺了。

在打天下時,會給武將更大的權力,不然無法調動資源,戰爭無法勝利,而給出去的權力,都是皇帝駕馭武將必須的東西,這種東西只有在皇帝手裡,武將才可能聽話,給了武將,就沒法駕馭武將了。

比如武將手下副將的人事權,這些人只有是皇帝任命的,才能跟武將不是一條心,如果戰爭時候,下面副將跟武將不對付,戰是很難打的好的,所以會給武將人事權。

而一旦給了人事權,武將又容易把軍隊私有化,因為武將和手下利益捆綁在一起了,武將要造反,下面武將就會跟著一起反叛,甚至出現下面人慫恿武將造反的事,如郭威、曾國藩、趙匡胤等人,下面將領都是他提拔的,都慫恿他們造反,

所以,一般天下安定後,都會把武將調回,軍權收回,刀劍入庫,馬放南山,這樣才能天下安定,實際上,這樣才是保護武將,因為你手裡有幾十萬人,很難讓你沒有造反的心思,下面人一慫恿,你還能像曾國藩那樣?

很多武將不敢造反,就是因為他不知道他手下將領怎麼想的,他說造反,有多少人會支持他,而如果手下人慫恿他造反,那一般都會毫不猶豫的就反了,比如安祿山、郭威、趙匡胤。

我們看岳飛下面都是誰?張憲、岳雲、徐慶、牛皋、王貴,這些都是岳飛提拔的,都是他的嫡系,這些人聽誰的?肯定是岳飛的,其他人都指揮不了。

岳飛一個不高興,撂了挑子,回家去了,軍隊由張憲管,皇帝就排個文官來,岳家軍就說,“你這來了,是不是我們岳飛回不了了?”,看到岳家軍群情激憤的樣子,文官也只能說,我就是暫時來的,他還會回來的。

飛請解官,未報,乃以本軍事務官張憲攝軍事。憲在告,而權宣撫判官張宗元命下,軍中籍籍曰:“張侍郎來,我公不復還矣。”直寶文閣、新知襄陽府薛弼在武昌,未上,請憲強出臨軍,憲諭群校曰:“張侍郎來,由我公請也。公解軍政未久,汝輩乃如此,公聞之且不樂。今朝廷已遣敕使起復我公矣,張非久留者。”眾遂安。

岳飛軍隊如此,張俊軍隊更是如此,

皇帝想調動張俊軍隊,張俊是公然拒絕,

浚以行府檄俊,俊拒之,謂世忠有見吞之意。.......鼎謂浚曰:“世忠所欲者趙密耳,今楊沂中武勇不減於密,而所統乃御前軍,誰敢覬覦?當令沂中助世忠,卻發密入衛,俊尚敢為辭耶?”

皇帝想繞過張俊調動他的部下,張俊直接對他的部下進行恐嚇。

時朝廷以諸將權重,欲撫循偏裨以分其勢,張俊覺之,謂行府錢糧官、右通直郎、新監行在榷貨務劉時曰:“君為我言於子尚:易置偏裨,似未宜遽;先處己可也,不知身在朝廷之上能幾日。”庶聞之曰:“為我言於張十:不論安與未安,但一日行一日事耳。”俊不悅。

再看劉光世,宰相張浚想改編劉光世的軍隊,趙鼎、岳飛都說不行,軍隊必亂,張浚不信邪,派文官接管軍隊,結果呢?來個“淮西兵變”,直接帶著四萬人投降偽齊了。

至州東樓下,祉謂瓊曰:“若祉有過失,當任其咎,奈何如此負朝廷!”軍士縱掠城中而去。時直徽猷閣、前知廬州趙康直,秘閣修撰、知廬州趙不群,皆為所執,既而釋不群歸,蓋不群至官未旬日,無怨憾于軍中故也。

瓊遂以所部四萬人渡淮降劉豫。

所以武將權重,不聽話是必然的,跟人品忠誠度無關,只跟權力和制約機制有關。

發生了這些事,你是皇帝,你還會對中興四將報以信心?恐怕很難吧?

於是,趙構把幾人調到臨安任職,明升暗降,讓他們做樞密使,然後派文官接管他們的軍隊,南宋軍隊改編完成。

而這時候岳飛跑到廬山去守墓,廬山離都城臨安太遠,而離他的軍隊鄂州太近了,你是皇帝你怎麼想?


南朝居士


宋高宗殺岳飛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金人的議和前提條件是殺岳飛;其二、給岳飛的罪名是謀逆罪,謀逆罪必斬不赦。岳飛作為南宋的主戰派,他軍事指揮能力超群,手下的岳家軍更是戰無不勝。金國要實現對南宋的控制,就必須解除南宋的抵抗力,而解除南宋的抵抗力只需要誅殺岳飛。高宗皇帝並不相信岳飛會謀反,但是為了實現宋金議和,結束膽戰心驚的生活,他不得不殺岳飛,殺岳飛就得給他一個謀逆罪,那怕僅僅是莫須有。

有宋一朝都執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提高文官的地位,貶低軍官的地位,目的就是怕軍官擁兵自重,起兵謀反。不過宋朝一向寬於待臣,文臣武將的工資都很高,一般文臣武將犯罪,都不會處死,多數是流放。比如王安石倒臺後,他就拿著高額退休金享受田園生活,並沒有被迫害。根據宋朝的通例,岳飛只需要解除兵權,然後流放嶺南就行了,沒有必要處死。

金國在滅遼的過程中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宋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戰力不堪一擊。宋軍低下的戰力,讓金國有了滅遼滅宋,一統天下的信心。在攻擊宋朝的時候,僅僅有數支軍隊可堪與金兵一戰,其中一支就是岳飛的岳家軍!金國最強大的鐵浮屠、柺子馬幾乎被岳飛全殲,這讓金國十分忌憚岳飛!岳飛手下十餘萬戰力超強的軍隊也讓宋高宗頗為忌憚。高宗皇帝曾被金軍追殺,號稱“搜山檢海捉趙構”;高宗又曾被叛變的淮西軍羈押,因此他十分忌憚岳飛!

宋高宗過夠了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不想再打仗了,他還想從金國接回生母韋太后。最終秦檜出面主持議和大事,金人給出的條件是:必殺飛,始議和!宋高宗為了議和達成,同時除掉一個潛在的威脅,他同意犧牲岳飛!綜合來看,愛國將領岳飛是宋金議和的犧牲品,民族英雄岳飛成了議和的棋子。

《紹興和議》的主要內容有:宋向金稱臣,金冊宋康王趙構為皇帝;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宋割唐州、鄧州,商州、秦州約一半土地予金;宋每年向金國繳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大秦鐵鷹劍士


“必殺岳飛,和議可成。”金國提出過這個條件嗎?從來沒有。

趙構殺岳飛,一是因為怕,二是因為恨。

如果僅僅為了跟金國議和,罷掉岳飛的官、解除他的兵權、讓他回江西九江當富家翁,已然足夠,根本沒必要把岳飛殺掉。

我看見底下回答裡有人說,趙構不殺岳飛,是因為岳飛有一支能征善戰的岳家軍,這支軍隊只聽岳飛,不聽朝廷,趙構擔心不殺岳飛的話,岳飛會帶領這支軍隊造反。

其實這話說反了。

南宋那個時代,武將的權力確實有所提升,但是跟文官相比,地位依然偏低,威權依然不夠,手無縛雞之力的張浚、趙鼎、虞允文等文官一出場,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楊沂中等大將依然俯首聽命。

武將怕文官,文官怕朝廷,文官武將都不敢造反,這是從北宋一朝延續下來的強大慣性,一時半會兒是改不掉的。

更重要的是,那時候武將的軍餉只有小部分靠自籌,大部分靠朝廷供給,所以他們不可能變成軍閥,最多隻能偶爾搞搞兵變,逼朝廷多發軍餉。

宋高宗明白這個道理,他不需要擔心岳飛反叛。 他真正擔心的是,如果殺掉岳飛,會不會讓岳飛的部將心懷怨恨,進而鋌而走險,跟朝廷作對。事實上,岳飛冤死之後,部將當中還真有人佔山為王,脫離了南宋朝廷的控制。

但擔心歸擔心,趙構還是殺掉了岳飛。 為啥?因為他害怕岳飛,也痛恨岳飛,不殺不足以洩憤。

他害怕岳飛,是因為岳飛不好管束,不像楊沂中、張俊和劉光世那樣聽話。準備跟金國議和之前,趙構曾經讓秦檜和王次翁召集諸將到西湖集會,學他祖宗趙匡胤,也搞一個杯酒釋兵權。那個集會上,所有大將都到了,只有岳飛遲遲不到(後來《宋史·王次翁傳》中披露,這是秦檜和王次翁密謀搞的詭計,故意不通知岳飛參加集會),當時趙構就已經起了殺機。

他痛恨岳飛,首先是因為岳飛戳傷了他脆弱的自尊心——他生的兒子夭折了,隨後失去生育能力,岳飛卻建議他早立皇儲,從宗室中選一個養子來當太子。

其次,岳飛一根筋,始終堅持打到金國老巢,接回徽欽二帝。徽欽二帝接回來,他趙構怎麼辦?必須脫袍讓位啊!

趙構是一個很有城府的陰險皇帝,他對岳飛的怨恨從紹興九年就種下了,一直忍到紹興十二年。在此期間,他屢次對岳飛予以重賞:

第一,在杭州市區給岳飛分了一套大宅子(岳飛死後,這套宅子成為太學生的寢室);

第二,岳飛母親過壽,欽賜絲綢一千匹、白銀一千兩;

第三,賞岳飛金壺、金盃、金勸酒兩套,金腰帶兩副;

第四,賞岳飛銅錢二十萬貫。

現在看起來,他對岳飛的每一次賞賜,都隱藏著殺機。他想殺岳飛,但不敢殺,直到金國的威脅基本消失,才開始卸磨殺驢。


開周說宋


金國在經歷了紹興十年和紹興十一年幾次大戰的挫敗後,主帥完顏兀朮不得不承認“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認為滅亡南宋已不是朝夕之事,遂有了講和之心。但由於完顏兀朮在對宋戰爭中,所遇挫折和遭到打擊最多的是岳飛率領的岳家軍,而且岳飛曾在潁昌之戰中將完顏兀朮的女婿夏姓統軍使、萬夫長擊殺於陣中,因此懷恨在心。他在十年秋給秦檜的信中寫道:“爾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且殺吾婿,不可以不報。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

秦檜作為金人內應,對完顏兀朮的來信自然俯首聽命,而關鍵在於宋高宗本人對此書信的內容持何種態度。顯然,宋高宗在急於求和的驅使下,最終殺害了岳飛。

可能有的朋友會提出這樣的疑問:金國既然那樣害怕岳飛,難道宋高宗就不怕萬一答應了金國的要求後殺了岳飛,假如金國反悔,豈不是自毀長城?

其實就當時的形勢來講,金國已無當年滅亡北宋時的所向無敵,南宋也不是建立之初的望風而逃。經過十幾年的鏖戰,金國在軍事上逐漸趨於頹勢,而南宋卻呈上升狀態。尤其在第一次紹興和議達成後,金國突然敗盟,發兵南下。在順昌之戰中,以十萬之眾的強大兵力卻被守將劉錡的區區五千宋軍打得大敗。柘皋之戰中,完顏兀朮再次以十萬之眾的兵力被劉錡、楊沂中的兩萬守軍打得落荒而逃。而劉錡,楊沂中只是南宋中的二級將領,尤其柘皋之戰,金國是在擅長的野戰中被南宋擊敗。南宋的兩場大勝,改變了以前只有岳飛、韓世忠、張俊三大將才能與金國角逐的形勢,完顏兀朮也由此得知宋軍已今非昔比,滅亡南宋不可能完成。宋高宗也因而認為不必依靠岳飛、韓世忠,張俊就能保持半壁江山。因此,宋高宗才會大膽殺害了岳飛。

宋高宗殺岳飛,急於求和還有另外一個重要隱情。他一直擔心金國會放出宋欽宗作為傀儡來與他抗衡,因而影響到他帝位的穩固。正如完顏兀朮數年後臨死前對金國留下的遺言中說道:“如宋兵勢盛,若制御所不能,向與國朝計議,擇用智臣為輔,遣天水郡公桓(宋欽宗)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


歷史的小學生


首先,從“陳橋兵變”北宋立國開始,兩宋朝廷就有對統兵將軍的不信任,都有“重文輕武”的基本治國方略。而岳飛在抗金戰爭中,也確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情況發生。由此,趙構對岳飛謀反是信其有的。


其次,岳飛被誣告下獄的罪名是”涉嫌謀反“這是封建社會“謀逆”大罪,按大宋律法,定要誅殺,不可能僅是革職罷官。雖然,最後也沒有查出岳飛的謀反實證,岳飛仍被以"莫須有”(也許有)謀反的罪名處死。

其三,岳飛曾為統兵大將,所部被稱為"岳家軍“戰力超群,在抗金戰爭中屢立戰功。岳飛和”岳家軍“在百姓中,都有很高的聲望,這個的將軍即使錯捕,也不能輕易放出,是怕岳飛真的心生怨恨起兵謀反。

最後,當時南宋朝廷既定的國策是與金議和,偏安江南。而岳飛是堅定的主戰派的將領,是堅決反對與金議和的。殺掉岳飛既是掃除對金議和的內部阻礙,也可以是向金示好,多爭取一些金對南宋議和好的條件。


林城布衣10001


岳飛是民族英雄,是中原民族遭受外族侵略時挺身而出、浴血奮戰的名將,是在民族危亡之時能夠舍小家、為大家、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英雄典範,他的精神至今還鼓舞著人們的鬥志,他的形象,至今還是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岳飛式的英雄鼓舞,民族的精神將黯然失色。

然而,歷史上關於岳飛的評價,也並非一樣的。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於1923年在他所著的《白話本國史》一書中,就曾對岳飛和秦檜有過“與眾不同”的說法。他說,岳家軍並沒有人們鼓吹的那麼強悍,岳飛所帶領的“岳家軍”不過非民即盜,與金兵交戰時,敗績也不少。岳飛把持著所轄區之內的軍權、財權和人事權,實際上也是軍閥。而秦檜卻不是金人的奸細,推動和議也不是賣國,他說:“和議在當時,本是件不能避免的事。然而主持的秦檜,卻因此而大負惡名,真冤枉極了。”

呂思勉還說,岳飛的戰功被嚴重誇大,不少戰事是虛構的。他甚至還說,殺岳飛有利於國家穩定。正因為岳飛被殺掉,韓世忠被收掉兵權,其他大將也相繼調防,明升暗降,南宋因此才得以擺脫有可能形成的軍閥割據局面,南宋也真正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家。

作為歷史學家,其考證過程,自然比我們這些小老百姓要深入,其觀點也是建立在大量深入細緻的研究工作之上的。所以,所說有據,來源有自,我就不作評價了。但從呂思勉先生的觀點中,我們倒是可以得出宋高宗趙構為什麼一定要殺岳飛的真正原因。

那麼,趙構為什麼一定要置岳飛於死地?原因如下:一是消除隱患的需要。岳飛出身行武,在南宋正規部隊幹了多年,他個人的身份沒什麼問題。但岳飛的手下將士,確實大多是在戰爭中招降的俘虜和招安的盜賊,像在北伐過程中,岳飛就在淪陷區招收了很多義勇軍,他們中也有很多是嘯聚山林的強盜。還有在平定楊么起義過程中,也招降了很多叛軍。趙構即使對岳飛放心,但對他的軍隊卻不能放心。

二是收兵權需要。正因為對岳飛的軍隊不放心,對張俊、韓世忠等人的軍隊也不放心,所以就要收兵權。但在收兵權的過程中,張、韓二人相對聽話,岳飛卻固執己見,作為皇帝,那就只要殺一儆百,先拿岳飛開刀了。

三是和議需要。歷史上任何一次與外族的投降和談,沒有不死功臣的,後來宋寧宗時期“開禧北伐”失敗,要向金國求和,金國就提出要殺戰爭挑起者韓侂冑,宋寧宗很乖,果然將韓侂冑的頭顱割下,“函首以獻”,殺自己人取媚敵賊,這就是統治者的一貫風格。因此,趙構向金兵求和的時候,金兵也提出了殺岳飛的要求,趙構也很聽話,後來和議果然成功。

四是穩定的需要。穩定壓倒一切,穩定也能掩蓋一切,一切為了穩定,即使殺功臣也在所不惜。同時,和議既然即將成功,那留下武將,特別是那種不很聽話的武將,於後事既無甚用,也埋下了隱患,不如藉著話題、藉著議和的東風,乘機剪除,從此天下太平。以上這些原因,讓趙構對岳飛最終痛下殺手,殺死了我們的民族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