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打的真的是综合国力么?历史上有的战争为什么打脸?

作者烛鸣


毛主席曾经说过,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人。

人不行,纵使给他再好的资源,也不是百分百能够胜利的!



但是任何问题,我们都要正反两面去看,国力弱,不一定输,战争胜负取决的因素太多,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弱国打仗,相较于强国会打的很辛苦。

反之,综合国力强劲的国家,在战争中是处于绝对优势的,历史中以强碰弱例子数不胜数,胜多而败少。

那么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综合国力吗?

这个我们从封建时代里面可以比较一下,游牧民族相较于农耕民族,综合实力肯定相对较弱的,无论从人力还是从物力来说,农耕民族都占有很大的优势。

汉强时,匈奴被打的往西方逃遁,唐强时,打的突厥往西方逃遁。

两强相争,有胜有败,实属常事,但是谁能在强烈的军事斗争中坚持住,这就比的是综合国力了。

兵多将广,物资丰富,后勤给力,上下一心,一年胜不了你,就十年、七十年胜你,直到其中一方倒下,这点从清与准格尔的战争中可以看出,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共七十多年,才彻底平定准格尔部,凭的就是综合国力强大。



可是弱势的游牧民族也能打的农耕民族节节败退,而且还打的国力强大的率先灭亡,为何呢?

前有五胡乱华,后有两宋屡受欺凌,元清入主中原。

论综合国力,两宋放眼世界也是佼佼者,而明朝也是世界顶级的,拥有这么强大的国力,却依然败的很惨,其原因有两点。

综合国力包括的因素太多,如果有缺陷,也是致命的。

比如两宋时期的经济,可谓世界最强,人口也是最多,可是先后被辽、金、元痛打,原因就是宋朝失去幽云十六州作为屏障,又缺少优良的养马场,军事制度上内强而外弱,又加上文官掣肘,缺点太明显了。

两宋的战绩一直保持着胜则小胜,败则大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缺点导致的。

但是别忘了,两宋从建国初就一直受欺负,可是他还是挺了三百多年,这其中是由综合国力的强大来支撑着的。

先后撑死了辽、金,直到油尽灯枯,亡于元军之手。

从宋朝的崛起与灭亡来看,综合国力是不弱的,人的素质也好,可惜的是用力的点不对,上下不能同心,内部相互牵制,才导致国灭。



尤其到了现代社会,战争向高尖端领域转换,综合国力更加重要,千万不要抱着过去的一点成就,自娱自乐,现在情况不同了,强大的敌人凭着综合国力的强大,始终威胁着你,你自己不壮大,你根本就没有资本斗争。


旧史风


小时候听爷爷讲他参军打仗的故事,在解放陕西榆林时,他们的武器装备一般,被敌人轻重火力交叉压制,头都抬不起来,再加上武器精度和火力密度跟不上,根本没办法瞄准后射击。一座山头来来回回拉锯战,牺牲了很多同志,最后依靠人海战术拿下榆林。他被打掉左臂后撤下前线,后退伍回乡。18岁参军,20岁退伍,只剩一条右臂,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从我爷爷的经历可以看出,战争不是影视剧里表现的那样,它的残酷性远超我们的想象。

回到这个问题,打仗打的是什么?是部队的实力!部队实力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综合国力,这其中包含人口、工业、农业三项指标。

1、人口数量

战争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之争上升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人口数量的多少,往往决定了战争的走向。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就不会选拔出身体素质好的士兵,后勤保障也会受限,更不会有后备兵源。

二战时,德国动员了1700万人参战,一线作战部队超过900万人,这样的人口数量保证了德国有足够的作战士兵和后勤人员,可以肆意发动侵略战争。

2、工业产出能力

战争离不开工业产出的支持,工业的不断发展,才能推动新式武器的出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打造出的装备才是战场上制胜的法宝。没有工业作为基础,武器装备受到极大限制,武器数量、杀伤精度跟不上,战争也没有取胜的可能

二战期间,德国共生产各型飞机约114000架,坦克、装甲车辆超过50000辆,火炮16万门,汽车、摩托车130万一辆,强大的工业产出能力保证了德军在战场上的绝对优势。

3、农业发展情况

自古以来,发达的农业是战争胜利的一大因素,粮食、棉花的产量又是重中之重。后勤保障的优劣,直接影响战争的走向,部队只有在吃饱穿暖的前提下,才有精力去实践战术运用。

《希特勒的民族帝国》一书中披露,二战前,德国加速发展农业,粮食产量居欧洲前列,储备粮达到550万吨,足以保障军队消耗。再加上对其他国家的粮食掠夺,德国军队在粮食问题上可以说是高枕无忧的。

帝国统计局的报告显示,在1942—1943年间,德军掠夺苏联粮食4373339 吨,鱼类495643吨,植物油和动物油723450吨,土豆1895775吨,直接导致苏联近2000万人口出现粮食危机,吃饭都成了问题,反击更无从谈起。

当然,历史上并不缺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奇兵制胜的案例,但这些战争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天然巧合的情况下,战术运用得当的特例,是极其罕见的,并不能完全代表战争规律。

综上所述,战争绝不是随随便便的喊打喊杀,而是国家间各项指标的对决,在实力有短板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因此,综合国力才是左右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窗外木桥


战争是勇气和智慧表现的舞台,综合国力只是一方面,毛主席就说过,“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一二件新式武器”,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美综合国力相差悬殊,中国军用飞机只有六十多架,而美国是三千多架,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硬是把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


江山归一统


毛主席早就说过“决定战争胜敗的因素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同理,也不是单纯的经济综合国力,中国解放初期,毛主席在国力贫穷的条件下指挥志愿军抗美援朝,能打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就靠的是志愿军藐视敌人敢打硬拼地精神和意志,这就是人的因素笫一的最好说明,这个国力比什么都重要。


用户847837692529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要看是古代还是现代。

古代并非说综合国力强,就一定军事强。相反,古代很多是越野蛮越落后,军事就越强。

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为例,穷到连基本衣食住行都保证不了,谈不上什么综合国力。

但他们这种游牧生活,却有很强的战斗力。

他们放牧的马,是南方农耕民族有钱也买不到的。

而他们平时的生活,比如放牧,打猎和其他部落作战,就是最好的军事和战争训练。

所以,游牧民族的男人只要能够活着到成年,基本都是合格的战士。

以匈奴为例,人口只有二百多万,就能拿出二三十万骑兵。

大家知道二三十万骑兵是什么概念?

当时世界主要军事强国,能够阻止数千最多1万骑兵,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倾全国之力了。

所以,匈奴的综合国力虽不强,但军事实力超强。

后来阿提拉纵横欧洲也是一样,匈人文明落后,人口也不多,但骑兵军团战斗力太强,欧洲军队根本就对付不了。

不过,进入火器时代以后,战争就越来越是综合国力的对抗。

以甲午战争为例,当时日本综合国力其实已经超过满清,军费开支也大得多。

当时日本联合舰队之所以能够打垮北洋水师,主要是在北洋水师没钱买军舰更换新式火炮的6年时间内,日本人购买了大批最新军舰,换装了速射火炮,最终大获全胜。

其实北洋水师一度实力是强于日本联合舰队的,只是因为综合国力不行,财政赤字严重,停止了海军发展不过几年时间,就一败涂地了。

进入现代以后,各国打仗就是靠综合国力。

有人说越南、阿富汗对付美苏都打赢了!

大家知道越南和阿富汗分别得到多少军事和物资援助吗?

据中央党校张郁慧博士计算,仅仅从1965-1970年,中国向越南提供2.5亿美元的硬通货币、粮食243万吨、棉花2.6万吨、棉纱3万吨、棉布7500万米、棉毯190万条、化肥7万吨、钢材18.5万吨、煤炭10万吨、沥青4万吨、动力油料10万吨、纸张4万吨、汽车4200辆、船舶334艘、拖拉机2430台、筑路机械1238台、铁路机车107台、铁路车厢2200节、自行车47万辆;武器方面则包括105万挺枪械、2.6万门火炮、子弹8.6亿发、炮弹840万发、无线电1.2万部、有线电话2.5万部、坦克60辆、舰船46艘、飞机90架、军车1286辆、军服460万套。

没有这些巨额物资,你让越南自己打打看?


萨沙


打赢一场战争,需要多方面的因素。

第一、决策和指挥集团。

第二、国家综合实力。

第三、军队的协调能力和军人素质。

第四、武器装备的高端和精良。

第五、民心。

第六、正义。

第七、后勤补给。

第八、天时地利。


ZZH晴阳蓝天风和日丽


1、战争一般打的就是综合国力,尤其是长期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德国入侵苏联,闪电战威力大显身手,苏军一溃千里。但是当苏联稳住阵脚后,工业实力显示了出来,很快在西伯利亚等地区开始生产坦克、飞机等武器,没有世界第二工业大国的基础,苏联可能早就被德国击垮了。苏联在莫斯科守住防线后,已经损失了几百万军队,但是苏联紧急扩军,又培养了几百万军队,后期苏军越来越大,最后苏军都上千万了,没有人口优势,苏联哪里能撑得住,人口优势也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等美国缓过神来,美国的人口、工业基础全力运转,后期美军压着日本人打。日军连自己的本土都守不住。

2、战争还是有很多偶然性,并不全是靠综合国力就一定赢。例如:19世纪和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综合国力比埃塞俄比亚强很多吧。可惜意大利军队实在太弱鸡,现代化军队居然打不过原始化的非洲军队,闹出了很多笑话。赤壁之战时,曹操一方实力比孙吴一方大多了,一个东风就搞得曹操军队大败亏输。所以有时候,实力高还是要低调,历史上阴沟里翻船的事情还是不少。


像一阵风吹


现在才是比拼综合国力,古代是冷兵器时代,靠的是谁不怕死。你看30万的清军打败了3000万的明朝,你能说清朝综合国力强?

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经常干不过游牧民族,文明常常败于野蛮。论人口、论装备、论经济、论文化、论政治,中原王朝哪方面不强于游牧民族?为什么还是老打败仗?除了马匹这一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游牧民族不怕死。


游牧民族剽悍,什么是剽悍,就是对敌人狠,对自己更狠,根本不把人当人看。中原王朝一看到这种情况,未战先怯,怎么去打呢?所以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未开化的野人可以打败汉化的游牧民族,汉化的游牧民族可以打败汉人。


诗词细读


只有持久战才是的

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这一点,只适合于持久战。或者说你如何定义一场战争。

比如说综合国力较弱的一方,发动一次偷袭,对方没准备,很可能赢了,这种快速结束的战争,在局部上,综合国力的优势并不能体现出来。

再比如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西夏的综合国力远远不如北宋,但北宋在开始的时候,在好水川等吃了好几场大败,如果把这定义为一场战争的话,那么北宋确实是输了,但如果被北宋和西夏之间长期的交战定义为一场战争的话,你会发现越到后来,战局是对宋越有利的,最后不是遇见女真,西夏几乎就灭了,这就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但有的时候,综合国力并不能作为决定胜负的因素。比如甲午之战,在甲午的时候,清朝当时的综合国力是要强于日本的,可是清朝大败亏输。

这里还涉及到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动员能力。综合国力强的,能动员出的国力有多少,并不是说你综合国力强,你就能动员出的国力就强。

这好比,一家是亿万富豪,但他的财产大多数是是固定资产,比如房产古玩,而另一边是千万富翁,但他的财产,大多数都是现金。

那么在同一时间能调动的资金数量,未必就是亿万富翁更高。

这个动员能力,涉及到国家的管理制度,官员的办事效率,以及针对各种情况的应对计划等等各个方面。


叶飘刀


孙子兵法作战篇上就讲到: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驷,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费,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我们从这段文字上看,一场战争下来,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和实力。就是说一场战争下来,就要消耗这些财力,物力,人力,来打这场战争,。如果没有这些综合实力,怎么去打这场战争,只有国富民强,才能和对手较量,

一场战争较量还要看对手国力如何,是强是弱,你必须了解清楚,他与你自己的国家实力差距有多大,这场战争是短期战争还是长期战争,你需要考虑清楚。在发动战争之前,根据国家的实力能坚持多久能打胜这场战,你都要做准备,一旦战争形成,前方的战场消耗是源源不断的,军中的粮草补给,器材的消耗,人员的补充都要后方供給,而后方为了前方的战争,更加劳民伤财,精壮的劳动力抽到前方作战,剩下的老弱病残的人员,还要不停地制造战争物品送到前线,没有富强的国力支撑完全赢不了这场战争。

历史上诸葛亮五次北伐战争就是打脸。我们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故事中了解这场战争的状况,诸葛亮打这场是非常不明智的。刘备用一生的精力建立这个蜀国,和当时的魏国,吴国并列成为三国。从当时的国家实力到地域面积上都比不了那两个国家。公元223年,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兵败之后不久而亡,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成了真正的持政者,休兵养息两年,南中叛乱,诸葛亮领兵平定,又对南蛮进行了收复,经过两年的战争,蜀国不可能没有消耗。在蜀国基本上安定下来,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应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富国强兵的政策,不应该对外有战争,只有强大的国家 才能有实力与外界抗衡,而诸葛亮逆道而行,在多位大臣的劝阻下,一意孤行,上表给后主,发动了北伐战争,这是个以弱攻强的战争,在理论上讲必定是失败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国家带到了水深火热之中,五次北伐都不成功。连连征战掏空国力把蜀国带到万怯不复的境地,结果自己也忧劳成疾病死在战争中。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既没有开疆拓土也没有成就,使国库空虚民怨载道,让后来的蜀国最先灭亡,这些与诸葛亮年年发动战争是分不开的。我们在来看看吴国,吴国在夷陵之战后,基本上都在休兵养息,长达六十年后被灭亡,蜀国有地理优势,易守难攻,如果是富国强兵,加上地理优势偏安一隅还是可以的。魏国是一个集团替代这个国家与战争无关。不知读者们对我的分析有何高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