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談疫情衝擊:解決貨幣政策傳導不暢問題比寬鬆重要

許小年談疫情衝擊:解決貨幣政策傳導不暢問題比寬鬆重要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隻“黑天鵝”的經濟效應正在顯現。近日,餐飲連鎖企業西貝莜麵的負責人公開喊話稱,受疫情影響,春節前後的一個月時間,西貝莜麵將損失營收7億-8億元,目前賬上的現金加上貸款最多也只能再發3個月工資。

西貝莜麵的困境可以說是當前受疫情影響的不少中小微企業現狀的一個縮影。疫情衝擊下,一個共識是貨幣政策保持寬鬆,怎麼看當前形勢下貨幣政策的角色和作用?新京報採訪了著名經濟學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

許小年:貨幣政策應該也可以寬鬆,但更重要的是解決貨幣政策傳導不暢的問題。要想辦法開通渠道,讓央行放的“水”流到中小企業的“田”裡。

央行已決定2月3日向市場投放1.2萬億的流動性,這無疑會緩解因經濟活動放緩而造成的資金緊張,支撐市場信心。

但大水能不能流到中小企業的田裡是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有這個擔憂?金融系統像人體一樣,央行相當於心臟,大型國有為主的銀行、保險公司相當於主動脈,中小金融機構是毛細血管。我們國家金融體系的特點是“強幹弱枝”,央行放水,大動脈向大企業輸送流動性,這沒有問題,但中小企業怎麼辦?

現在我們發現,毛細血管不是堵塞就是被清理或被迫退出了。除了少數民營的之外,中小金融機構的行為、業務模式、客戶和大銀行嚴重趨同,只會做資產抵押的標準化產品或者很簡單的消費貸,中小微企業沒有多少資產能抵押,於是就發生融資難。互聯網金融本來打開了一個新通道,在去年的監管風暴中一刀全切掉了。

說政府不關心中小企業融資是不公平的,問題是關心的方法出現了偏差,讓主動脈去幹毛細血管的活兒。國有大銀行現在把小微貸當成政治任務,以非常低的利率比如5%甚至更低給中小企業放貸。金融最基本的規律是收益和風險相匹配,中小企業的風險高,需要兩位數的利率覆蓋風險,否則沒有辦法核銷壞賬,也就不能持續經營。這麼低的利率放款,將來或許造成壞賬的虧損。

更麻煩的是,國有銀行的低利率把中型金融機構比如城商行的優質客戶拉走了,並且擠壓了城商行的淨息差。為了彌補業務的損失,城商行只好走市場下沉的路,給那些高風險的企業貸款,這就又擠到了更小的金融機構如小貸公司。當大銀行的小微貸資產出問題時——因為違反市場規律,肯定會出問題的——再去找毛細血管,中小金融機構可能垮的垮、走的走,主動脈憋爆了,水也到不了中小企業。

小型民營金融機構能發揮毛細血管的作用,因為它們立足社區,業務員就是從企業所在社區招來的,對當地情況非常熟悉,信息成本很低,這樣才能把小微貸款的業務做下來。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編輯 孫勇 校對 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