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失聯”,回國歸隊,隔牆遠望……抗疫前線的“平凡”瞬間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所有人的心,而與病毒距離最近的,無疑是那些用專業捍衛健康、用勇氣守望生命的醫護人員。如果說疫情防控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麼醫院的隔離病區就是其中最危險的核心戰鬥地帶。

除夕夜“失聯”的龍鳳胎媽媽

2月1日,郫都區人民醫院康復科護士譚娟已經7天沒有抱到1歲2個月的龍鳳胎寶寶。得知所在醫院組織成立“疫情防治突擊隊”,有著10年黨齡的譚娟第一時間報了名。

除夕夜,譚娟缺席了團年飯,她給家人說,值班安排臨時有變,要連續值班24小時。但她沒有告訴家人的是,她值班的地方不是自己所在的康復科,而是醫院感染科隔離病房。由於隔離病房層層防護,不方便使用手機,在家人眼裡,說去值班的譚娟“失聯”了。

接受了專業防護培訓後,譚娟和其他5位護理人員進入隔離病房,兩人一組,每組工作時間約6小時。因為要穿著防護服,這6個小時內他們不能喝水、上廁所。“因為現在物資緊缺,我們就將成人紙尿褲穿在防護服的裡面,這樣既安全,又節約了時間。”

大年初一,第一輪值班結束後,譚娟給愛人打了電話,“我還沒說,他就察覺到了,問你是不是去護理發熱病人了?”

“我回國了,請求第一時間歸隊!”

1月20日下午2點半,經過24小時飛機輾轉,青白江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王向軍從意大利佛羅倫薩飛回成都,第一件事,就是向醫院領導“請戰”:“我回來了,請求第一時間歸隊!”

2019年10月,作為國家衛健委選派的交流人才,王向軍被派往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附屬醫院進行為期3個月的專業研修,主修支氣管鏡等呼吸專業技術。1月18日研修結束,次日上午9點,他就登上了回國的飛機。

“回國前就給醫院領導打了電話,瞭解更多的情況,包括需要做哪些準備。怎麼說呢,這個疾病本身就是呼吸道疾病,是我們呼吸內科的分內之事。”王向軍說,從上大學、工作到學習進修,是單位和國家培養了自己,而且自己學的就是這個專業,此時上前線,就是職責所在。

現在,王向軍負責管理青白江區人民醫院隔離病房3個點位中的2個,12張病床,除了2個發熱病人仍在發燒外,其他發熱患者的病情都比較穩定。

“2003年非典的時候,我在重慶實習,跟著老師也參與了防控。還有5·12地震的時候,我也在值班。”王向軍說,作為醫務人員,大災大難面前往上衝,這是延續下來的傳統。

兒子堅守發熱門診 母親隔著牆遠望

“這麼遠看我的兒子,我也不曉得他現在怎麼樣了,我只能隔這麼遠看到他,兒子……”這段視頻,是邛崍市醫療中心醫院門診內科主治醫師何鵬的媽媽所拍攝,疫情發生後,輪崗值守發熱門診的何鵬下班後也不能回家,1月29日下午,想念兒子的媽媽到醫院探望,隔著牆壁和欄杆,何媽媽只能遠遠地看到穿著厚厚防護服的兒子小小的身影。

“媽,你把娃兒照顧好把屋頭照顧好就行,少出門,我這段時間都不能回去。”何鵬,邛崍市醫療中心醫院主治醫師,一名共產黨員,也是發熱門診的醫生之一。1月31日,他已經堅守發熱門診崗位6天了。

與普通病區相比,發熱門診因具有接觸病毒的風險,實行封閉管理。即便是疫情結束,醫護人員仍需要隔離觀察14天后才能走出病區,與家人團聚。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