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四起?怎么从心理学理解武汉疫情期间的“乌合之众”


谣言四起?怎么从心理学理解武汉疫情期间的“乌合之众”

自从昨天爆出“双黄连可以‘治疗’新冠状病毒”后,网上的双黄连黄口服液一售而空。“双黄连”的笑话不仅暴露出大众对疫情的恐慌、同时也说明了在疫情大局势下大众普遍有盲目性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将一群情绪化、无异议、盲目从众的群体称作为“乌合之众”。

谣言四起?怎么从心理学理解武汉疫情期间的“乌合之众”

不仅双黄连被抢购,双黄莲蓉也快断货了, 接下来是不是可以用双簧和黄蓉?

古斯塔夫·勒庞曾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描述了这一群体:当一个人为独立个体时,他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比如疫期你的朋友发的朋友圈都很理智),而当他融入一个群体,可能会出现“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即使在你的圈子,大家都显得很理智,但不能否认的是,双黄连被抢售一空、超市果蔬被疯狂抢购)

谣言四起?怎么从心理学理解武汉疫情期间的“乌合之众”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

网上已有许多关于排解大家在疫情期间情绪的文章,却没有说明产生这样心理的原因。今天我们就用心理学来剖析大家所做行为有哪些原理,面对这一现象该如何理解和处理。

谣言四起?怎么从心理学理解武汉疫情期间的“乌合之众”

疫情期间我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闭上眼,会想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们还以为这是传谣,当时口罩还相当充足;当确诊人数逐渐增加甚至出现死者,听到卫生局呼吁的你也渐渐明白疫情的真实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开始买口罩、囤积蔬果、祈福武汉早点好起来;到现在,两个周过去了,大家在家里呆的时间长了,情绪开始暴躁、焦虑,对吃野生动物的人带着无法纾解的怨气

谣言四起?怎么从心理学理解武汉疫情期间的“乌合之众”

自从疫情爆发,情绪波动犹如过山车

这种情绪变化在心理学上,可以用一般适应性综合症的模型进行解释——人们想要寻找回疫情前的平衡和稳定,从而维持或恢复完整和安宁。初始时,我们经历了短暂的警戒阶段(Alarm),人们对疫情这一应激源做出反应。可是疫情逐渐恶化,因此我们转而进入抵抗阶段(Resistance)从而抵抗更长时间应激源带来的压力。到目前为止,两周的疫情抵抗已经让我们开始疲惫,有限资源消耗殆尽,逐渐踏入疲惫阶段(Exhaustion)

谣言四起?怎么从心理学理解武汉疫情期间的“乌合之众”

一般适应性综合症示意图

为了更够更长时间抵抗疫情,现实迫使我们做出选择:节能自救还是耗能自救?

单从名字看,似乎看不出什么苗头来。人的能量是守恒的,因而如果我们在恐慌和焦虑情绪上用的能量过多,用在理智思考、采取合理性自救方式的能量就少了。用白话说,节能自救就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适当宣泄、转移注意,这是所有人在上网搜索解决方案时能找到的普遍答案。

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恐慌呢?新闻媒体设计这么大的篇幅和频率告诉大家,新型冠状病毒对国人的危害预测将比非典情节轻缓,又是出于什么原理?


恐惧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 第一,我们不知道冠状病毒“是什么”——两个周过去了,还不知道冠状病毒是什么的,可能是少数人。这还得感谢新闻报道和专家学家在疫情爆发初期的加急研究和集中报道。
  • 第二,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不知道“怎么办”——这次丁香医生与人民日报的联动播报,应该是十分及时的大众教育和有效的信息渠道。通过民间偏方或旁门左道,反而不能正确保护自己,加深恐惧。
  • 第三,我们不知道新冠状病毒何去何从,带来“什么结果”。——虽然适当舒解情绪能缓解紧张气氛,但解决疫情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我们的恐惧来源。
谣言四起?怎么从心理学理解武汉疫情期间的“乌合之众”

由于因为不知道是否感染和怎么办, 而将爱宠扼死不在少数 (图片来自新浪新闻)

谣言四起?怎么从心理学理解武汉疫情期间的“乌合之众”

我们以前上班上学的时候总会说笑,“假期快点来,在家无忧无虑不用洗头不用刷牙真的很free”,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可是我们却开始焦虑了。这是为什么?

谣言四起?怎么从心理学理解武汉疫情期间的“乌合之众”

想出门玩耍的呐喊声我听见了

这种“家里蹲”产生的焦虑可以用经典的感觉剥夺实验来解释。感觉剥夺实验指在不危害一个人生命的情况下,暂时屏蔽人的感官,将他放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环境中研究心理变化。然而人的神经系统十分适宜于不断遭遇广泛、多样化的刺激,感觉剥夺可能会导致个人思维混乱、注意力涣散、心理焦虑不安、希望逃脱等心理状态

谣言四起?怎么从心理学理解武汉疫情期间的“乌合之众”

传说中的小黑屋实验?

虽然我们现在并不处于这种极端实验条件下,但在家有限的空间中,心理产生了应激反应,个人会出现失控感,即感觉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感。每个人在家里的情绪相互牵连,一个人出现负面情绪,难免会影响到另一个人。再者,由于个体的经历不同,容易产生对同一事情的分歧,发酵家里的负面情绪。

这就如网上对假期的吐槽,好不容易放假回家,前一周还是妈妈的家中宝,下一周就被嫌弃成狗了。父母和我们对睡到自然醒、偶尔玩玩游戏的理解显然不一样。

理解了“家里蹲”的焦虑情绪原因后,就不难与短暂蜗居和解了。

谣言四起?怎么从心理学理解武汉疫情期间的“乌合之众”

明明我平时不是一个不讲事理的人,但现在为何对“武汉人”充满了恐惧和排斥?

虽然武汉现在处于封城的状态,但大家身边多少会存在已知的湖北人、或者从武汉刚回来的群体,这时难免会恐慌,他是不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携带者?和他接触是否会得病等问题一个个涌上来。

诶,如果你这么想说明你正在对“武汉人”污名化。从概念上说,污名化即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常见的例子是“犹太人是低劣的人种”,而在此次疫情中,最容易出现的现象是,人们将“武汉人”和“新型冠状病毒携带者”划上了等号。


谣言四起?怎么从心理学理解武汉疫情期间的“乌合之众”

污名化容易误伤队友

别担心,这并不说明我们的排斥是道德的丧失或人性的沦落,而是一种正常现象。这种缺乏理智分析能力、恐惧害怕的现象,全因我们启动了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通俗地说,当一个人面临负面情绪或紧张情境的时候,会开启一种机制恢复内心平衡和稳定。

谣言四起?怎么从心理学理解武汉疫情期间的“乌合之众”

为了避免在共同抵抗疫情的关键时刻误伤队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武汉人”?“武汉人”应该如何自处呢?

当我们害怕的时候难免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情绪和表现,这时应当学会共情,试想如果你是疫情最严重地区的人民,此处你是什么表现和想法?对疫区人民的恶意,可能会导致他们自我污名化,把自己当作是疫情爆发的其一因素,对自己产生排斥,甚至在真的出现病情时害怕就诊等等。


图片未经标注,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