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兒子奮鬥一生,只為成為普通人,世人太苛刻

為名人之子,到底是該喜還是該憂?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中國現代思想解放的先驅、翻譯文學的開拓者,這些華麗的代名詞,簡概了魯迅偉大不凡的一生。

而周海嬰作為魯迅的兒子,在世俗眼裡,卻沒能活成魯迅那番“清新脫俗”,他堅持做自己,不願意活在父輩華麗的陰影下,最後卻落得一身罵名。

魯迅的兒子奮鬥一生,只為成為普通人,世人太苛刻

一、魯迅的兒子不通文墨,可笑嗎?

1929年9月,魯迅被告知妻子許廣平難產,必要時刻必須在大人和孩子間選擇一個。魯迅毅然決然的選擇了保大人,令人欣喜和意外的是,最終母子平安。

在魯迅看來,這個孩子是意外的收穫、是天賜的驚喜和福音。他為兒子取名“海嬰”,即“上海出生的嬰兒”。

自小,周海嬰就被父母教育,不能以名人的孩子自居。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父親,周海嬰被人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父親的光環,不僅使他在人海里藏無可藏,更讓在他的一生,負贅難當。

魯迅的兒子奮鬥一生,只為成為普通人,世人太苛刻

大文豪的兒子不通筆墨,在世人眼裡,便是不學無術的飯後笑談。

周海嬰在回憶錄《魯迅與我七十年》中,他提到,自己幼時對文墨寫作不太開竅,背誦古文有時也略顯吃力。哮喘病重期間,周海嬰常常抱病在家,不能跟上老師的進度,於是便有了“魯迅之子竟連學校基本課業都跟不上”的傳言。

周海嬰曾自嘲,當初母親生自己時,已經是高齡產婦,可能是因為難產,被產鉗夾壞了腦袋。言語間難掩心酸和無奈。

周海嬰七歲時,魯迅因病離開了人世。

魯迅的兒子奮鬥一生,只為成為普通人,世人太苛刻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為了保證許廣平和周海嬰的人身安全,中共暗地裡將母子二人轉移到了香港。

在周海嬰的記憶中,自己的童年生活,盡是顛沛流離和動盪不安。

二、父親的光環,壓得周海嬰難以喘息

十幾歲時,周海嬰用自己所有的壓歲錢,報考了無線電夜校,並順利考取了業餘無線電執照。他還買了一套無線電設備放在家裡。可沒能開心幾天,他就接到指示,讓將設備一一拆除,避免引起國民黨的注意,引來禍端。

魯迅的兒子奮鬥一生,只為成為普通人,世人太苛刻

在不穩定的社會局勢下,周海嬰一份小小的樂趣,都無處安放。

等到周海嬰大些,看到同齡的孩子們聚在一起玩橋牌,他就蹲在旁邊多看了幾眼。

不久後,四鄰里便出了“魯迅的兒子不好好讀書,一心只想打橋牌”的傳言,上級還針對此事專門找了周海嬰談話。

在擁有一位偉大的父親這件事面前,周海嬰似乎不配擁有姓名,他被稱作“魯迅的兒子”,而不是周海嬰。

好在,許廣平對待兒子並不過分嚴苛,她常常寬慰兒子:“你父親早年間就說過,兒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外界強加的太多壓力,使他在父輩陰影下幾乎透不過氣來,世俗的嚴苛標準和犀利批判,他已經疲於迎合。

魯迅的兒子奮鬥一生,只為成為普通人,世人太苛刻

三、周海嬰決心反抗世俗成見,只想做一個普通人

他決心反抗這生來就該揹負的“榮光”,他要做自己,要活成周海嬰,而不僅僅是“魯迅的兒子”。

周海嬰既沒有像魯迅一樣,成為文學巨匠、新思想的領頭人,也沒能如人們所期望那樣,“視錢財如糞土”,那些強加在周海嬰身上的道德枷鎖,他決心一一擊碎。

從始至終,周海嬰只是想做自己而已。

魯迅的兒子奮鬥一生,只為成為普通人,世人太苛刻

文學和無線電,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專業領域,在經歷無數掙扎過後,周海嬰決定選擇心之所向的無線電專業。

文學和無線電,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專業領域,在經歷無數掙扎過後,周海嬰決定選擇擔任中國電子協會理事,一直從事廣播電視規劃工作。

在長達55年的無線電事業研究中,周海嬰獲獎無數,家中擺滿了個各種榮譽證書。

自1981年往後的十餘年裡,周海嬰便以“將魯迅版權交給國家並非個人真實意願”為由提出訴訟,向人民日報追討“魯迅文學基金”的30萬稿酬,還上書提出上繳給國家的另4萬多元魯迅稿費也應歸自己所有,並對其享有支配權。最終,周海嬰勝訴。

魯迅的兒子奮鬥一生,只為成為普通人,世人太苛刻

“魯迅之子愛財”,是一件多麼令人嗤之以鼻的事情。周海嬰贏得了錢財,卻就此失掉了名聲。

一次採訪中周海嬰提到,自己只想做一個普通人。

何為普通人?

有慾望、有失敗,可以憑心所好的譜寫自己的人生。

周海嬰奮鬥一生,只是為了活成一個普通人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