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首次“出国访问”就找到了争霸的秘诀


楚庄王首次“出国访问”就找到了争霸的秘诀

楚庄王


亲政之后,楚庄王励精图治,拨乱反正,楚国内政逐渐清明,这个一度衰弱的南方大国又恢复了实力。庄王八年(前606),楚国大军又一次向北方挺进,这一次作战目标是讨伐伊水流域的一个尙数民族“陆浑之戎”。楚军兵锋所至,“陆浑之戎”被打得大败。

越过伊水,北面,就是周王朝的首都洛阳。遥望着这座已经耸立了几百年的古都,二十出头的楚庄王回想起楚国四百年历史中的风风雨雨。四百年间,楚国一直被这个傲慢的王朝视为蛮夷,开始是因为拒不进贡而受到周穆王的讨伐,后来又被以齐国为首的八国联军大兵压境,自始至终,被拒绝于中原文化圈之外。年轻气盛的庄王身上流着历代楚王桀骜不驯的血液,他产生了一个恶作剧式的念头。

楚庄王命令楚军北渡伊水,开到洛阳南郊,在这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仗式。阅兵地点离洛阳是如此之近,事实上,如果楚国大军再向北挺进几公里,周王朝的首都可能就要纳入楚国地图。建立了几百年的周朝,可能就终结于楚国之手了。这种迹同叛乱的举动,只有楚国这样的蛮夷才能干得出来。

我们可以想像周王朝上下的焦虑恐慌,也可以想像旁观着的北方诸侯的紧张不安。南蛮楚国对中原文明的威胁,又一次达到了顶峰。


楚庄王首次“出国访问”就找到了争霸的秘诀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惊恐之下的周定王派出大夫王孙满,以慰劳楚军为名,前去一探楚军虚实。楚庄王在洛水之滨会见了周王朝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寒暄过后,楚庄王语带机锋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

象征着周王朝统治合法性的那九只巨鼎,到底多重?

那意思就是说,周朝现在还有多少实力,能维持天下共主的地位?

王孙满想了一想,委婉地回答说:“具体多重,谁也说不上来,因为九鼎体积太大,无法称量。”

楚庄王哈哈大笑:“体积太大吗?我看只需要把楚国兵戟上的铜钩都折下来,就可以铸成九鼎了!”

楚庄王的这句话,绝不夸张。谁都知道,楚国的铜矿资源,天下独步,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潜力,无人能比。问鼎天下,推翻旧王朝,这个实力今天似乎已经具备。

王孙满微微一笑,说出了那段著名的答辞:“在德不在鼎。……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封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辱加耳),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那意思就是说:“能否拥有天下的统治权,在于统治者是否有德行,而不在于是否拥有这九鼎。当初周王朝之所以能取代商,就是因为其德行服众,所以获得上天的眷顾。只要周王朝恪守周礼,仍然会得到诸侯的拥戴和上天的眷顾。”

王孙满从容不迫的风度,和智慧深刻的回答征服了楚庄王。楚庄王神色变得郑重。他向王孙满深深稽首,说:“领教了!”在军营中宴请了这位周王朝的使者后,楚庄王率兵离开了洛水。

这首次“出国访问”,对楚庄王震动极大。他找到了楚国与中原国家的差距,也找到了争霸的秘诀:那就是文化的力量。

楚庄王首次“出国访问”就找到了争霸的秘诀

是的,在王孙满的从容镇静中,他见到时间沉淀下来的贵族气质,在周朝官员娴熟的礼仪和文雅的谈吐中,他领略了周王朝深厚的历史文化。对比自己和身边将军的粗鲁举止,他明白为什么楚国以前被称为蛮夷了。虽然自己金玉满身,但是在王孙满面前,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强盗。

他明白了,中原王朝的力量,是建立在软实力而不是硬实力的基础上的。他们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因此才能一呼而百应。楚国如果真的想获得天下各国的尊重,成为天下共主,那么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全力吸收和学习中原文化。

这就是一个奋发向上的君主的健康心态:见到比自己高级的文明,楚庄王的反应是健康的、积极的。他勇于承认自己的落后,而不是恼羞成怒。这种乐于向先进文明学习的心态,是历代楚王的共同精神品质,在楚庄王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