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事情
封建王朝的皇帝都被推崇为天子,即天之骄子,真龙降世,时间一久,都俨然自己真是真龙转世,自古皇室无亲情的悖论风俗便行成了。
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抢的侄儿朱允炆的,也就是他哥哥朱标的儿子,在朱棣当了皇帝后,历史再次重演。
朱棣三子,大儿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立太子时摇摆不定的态度为日后叛乱埋下祸根。
明朝的历史从谱写的第一页开始,就注定备受争议。
朱元璋当初为了太子朱标能顺利即位,大开杀戒,朝中重臣几乎无一幸免,然而天不遂人愿,朱标英年早逝,这个噩耗重重打击了朱元璋,为了弥补失子之痛,他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朱元璋驾崩后,四子朱棣起兵叛乱,最终取得皇位,即明成祖,开启了明朝皇室夺位的先河。
朱棣当了皇帝在立太子时,思想上摇摆不定,大儿子朱高炽身体肥胖,而且才华平平,二子朱高煦随自己南征北战,战功卓越,颇有自己风范,深得喜爱,所以在立太子时,迟疑不定,为此还引起朝中大臣的激烈争议,虽然最后立了大儿子朱高炽为太子,但是为日后的祸乱埋下伏笔。
朱棣在北征的返回途中暴死,所幸在大臣密封消息后,飞马传信朱高炽,总算座上了皇位,史称明仁宗,可惜不到一年就死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即位,史称明宣宗。
朱高煦岂能容他侄儿,不久就起兵造反,可见朱高煦确实象他爹朱棣,都有夺侄子皇位的习惯。
长期的宽容必被他人忽视,但宽厚不代表懦弱,它的背后也许是杀机,朱高煦的悲惨结局诠释了这个道理。
朱高炽即位后,也许自认才能不及弟弟朱高煦,所以处处谦让他,试图感化他,但这一行为更助长了朱高煦的骄横,盲目高估自己的能力,所以不久朱高煦效仿老爹朱棣的行为,起兵造反了。
但这一次造反他失败了,因为自已的这个侄儿是朱瞻基,起兵叛乱失败后,他被软禁起来,按理说,起兵造反是天字号第一死罪,但朱瞻基似乎继承了父亲朱高炽的宽厚性格没有杀他,只是软禁起来,也许这正是朱瞻基的高明之处,借此树立自己厚德的天子形象。
朱高煦却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误判自己是宇宙最强大的人,对这一切视而不见,最终走上悲惨的黄泉之路。
有一次高瞻基去探望软禁中的叔父朱高煦,不料被朱高煦伸脚拌了一下,差点把这当今皇帝给绊倒,终于天子发怒了,朱瞻基大怒,命人抬来锅缸,把朱高煦装进缸加水,活活把他给煮了。
宽厚不是懦弱,背后也许就是杀气腾腾的动机,朱高煦就在这不断厚道的对待中,迷失自己,最终落得被炖了的结局。
可荣188
1426年,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被关压在西安门内。一天,他的亲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去看望他,他却故意用脚勾倒朱瞻基。朱瞻基大怒,令人用三百斤的铜缸把他扣在里面。力大悍勇的朱高煦竟然顶着铜缸乱跑。朱瞻基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铜缸内,这里并不是题主说的烹死。那么,明宣宗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叔叔烤死呢?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绊倒了朱瞻基。
朱高煦的死一方面在于他的父亲,另一方面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
一、朱棣对朱高煦的许诺让他居功自傲对太子不服,为叛乱埋下隐患。
因在靖难之役时朱高煦多次充当急先锋,并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朱棣很赞赏他,感觉这儿子有出息而且很有自己的风范,朱棣抚摸着他的背部道:“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朱棣对他的肯定,亲自许诺给他太子位,让他异常高兴,并恃功骄纵,经常干违法的事。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只爱读书,不爱习武,他的体态很肥胖,连路都走不稳,必须要两个人搀扶才行。一生爱武的朱棣感觉他不像自己,因而不喜欢他,朱棣几次表现出有更换太子之意。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事上优柔寡断,给了朱高煦很大的希望。但因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挑选的世子,他在其他方面很优秀,朱棣又必须遵守内阁制度和长幼有序制度,最终他还是立了朱高炽当太子,希望破灭之后的朱高煦很愤怒。
失去垂手可得的太子位,以朱高煦的性格自然不服,他表示反抗。他死守在京城挑拨是非对太子位蠢蠢欲动,不肯就藩。他向朱棣进谗言使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功臣解缙最终惨遭杀害。他还私养大批武士随时都有弄死朱棣和朱高炽的可能,在他母亲许皇后和杨士奇的劝说下朱棣才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至此以后他安稳了一段时间。
二、自己作死
1、他自幼在人心中都没有好印象
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人品不好,又不爱学习,对人言行轻佻,就连他的爷爷朱元璋都非常讨厌他。他的堂哥朱允炆继位时,他与兄长朱高炽进京朝拜。他的舅舅徐辉祖看不惯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样子,就暗中告诫他。他不听告诫,不听就不听呗,还偷走了他舅舅最心爱的宝马,跑回北平(今北京)。跑就跑呗,一路上还杀死官民,还在涿州击杀驿丞。为此朝臣们都纷纷指责他的父亲朱棣,“子不教父之过”,这样的逆子实在是让自己老爹下不了台。他还私自训养士兵,放纵手下滥杀无辜。
2、罪孽深重,忘恩负义、不思悔改
1416年(永乐十四年)十月,朱高炽已犯案数十起,要是平常将领早碎尸万段了。朱棣一怒把他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不计前嫌替他向父亲求情,朱棣免了他的罪,削去他的两护卫,将他的亲信诛杀。撵他回到封地,但他仍不思悔改。
3、叛乱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明仁宗)继位,朱高煦又开始积极活动起来,他想学他父亲发动第二次“靖难之役”,他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结果被明仁宗查出,仍没有剿灭他,给他悔改的机会。明仁宗将朱高煦召回京城,既加工资又赏宝物。然后命他回他的封地乐安,封他的长子为世子,其他的儿子为郡王。
4、谋反
1425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回来奔丧。朱高煦却在半路上设埋伏预谋夺皇位,但未成功。不久,朱瞻基(明宣宗)登上皇位,又对朱高煦大加赏赐并尽量满足他所提出的一切要求。结果他认为自己侄子好欺负,继续作死。
5、谋反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急不可待带着自己儿子起兵造反,被张辅告发。朱瞻基亲征,他乖乖投降。朱瞻基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逆党王斌等被杀,同谋640余人被杀,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的有1500余人约一半被处死,另外的被罚守卫边疆。但明宣宗并没有治朱高煦死罪,只是软禁。后来明宣宗派内侍看望他,他如果悔改认错明宣宗很有可能会放了他,让他颐养天年。但他作为一个阶下囚,还想着要弄死明宣宗,没有武器用脚绊。
明宣宗忍无可忍将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受其连累全都被杀。朱高煦有野心无谋略,自不量力终覆亡。
小姐姐讲史
皇权之下,权力之争,无有亲情。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朱棣病逝于北征途中的榆木川。事出非常,大军出征在外,稍有不慎,始皇帝沙丘之变将重演。
随军文臣杨荣、金幼孜于混乱中挺身而出,安排御营内外,秘不发丧。成祖大帐日常饮食照常进献,平常如初,皇帝驾崩之事,外人无从知晓。
另一方面,杨荣亲自率人疾驰返回京师,密报皇太子朱高炽,以成祖遗诏形式,诏令朱高炽继位。
成祖次子汉王朱高煦,于“靖难之役”中为成祖出力甚多,立下汗马功劳。成祖靖难成功后,本来属意其为皇储。但是长子朱高炽于靖难中也立下守城(北平)功劳,并掌管后勤粮秣,支持燕军获胜,同样有大功。
经过各方面权衡,成祖最终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汉王,封地云南,以图兄弟安宁。
但是朱高煦自恃有功,忿忿不平,拒不就藩,还发怨言:“我何罪,贬斥万里之外!”,成祖无法,只得将朱高煦留在京师。而成祖第三子朱高燧,也因年幼乖巧,钟爱于成祖,封赵王,长居京师。
此后二十年,皇太子一直处于战战兢兢、朝不保夕地步,上不见爱于皇父,下不相容于诸弟,数次几乎失去皇储之位。幸好长子朱瞻基自幼深得成祖喜爱,并于永乐十一年(1415年)被立为皇太孙,明确了皇统世序,间接稳固了皇太子朱高炽的地位。另外诸文臣以儒家嫡庶礼法为依仗,坚决支持朱高炽,所以永乐一朝,朱高炽得以勉力保持皇太子之位。
成祖最后也承认了长子储位正统性,先后将汉王、赵王遣往安乐(山东)、彰德(河南)就藩,平息夺嫡之争。
成祖病逝于榆木川,消息封锁严密,以汉王、赵王在京中耳目之多,也没有能够及时作出反应。等到确认消息,皇太子已经在京师继位。
赵王朱高燧也罢了,汉王朱高煦简直暴跳如雷,但是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只能暂时忍耐,暗地里加紧叛乱准备,试图将来一举推翻长兄,效仿父亲,夺取帝位。(具体经过,见拙作---回答: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此后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延续成祖皇统安排。
仁宗为太子二十年,小心谨慎,不敢造次,终于熬到成祖去世,得登大宝,成为大明之主。之后,天性仁厚的仁宗对于试图夺嫡的两个弟弟,厚加亲爱,加禄米并赏赐,意图以兄弟之情,缓解弟弟们的愤恨。但是汉、赵二王表面接受,私下根本不予领情,还是以夺取至尊之位为目标。
仁宗继位时已经四十七岁,步入老年。虽然在政治治国上,确实颇有仁君风范,一改成祖时频繁用兵、御下极严的风格,宽厚仁爱,穆穆俨然长者之风。但是私生活上,脱离了严父压制,为天下之主,松懈之下,不免有些过度。
本来仁宗身体就不是很好,即位后一面勤于国事,一面又“操劳”频繁些,于是病情加重,最终竟导致病危。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前往中都凤阳祭拜祖陵、皇陵(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之陵),并诏令皇太子祭拜后,往南京居住,以安定江南。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就在皇太子还在江南时,继位不过十个月的仁宗朱高炽,于京师突然去世,遗诏皇太子朱瞻基立即返京,即皇帝位。
二十年的太子,十个月的皇帝,至尊之位还没有坐热,就黯然去世,仁宗朱高炽实在是可惜。
而汉王朱高煦于京师的耳目,这一次将皇帝驾崩消息探查极快,几乎是第一时间,位于安乐的汉王就得知皇帝大哥去世,太子侄子还在南京!于是立即派出暗骑,自乐安往运河出发,截击皇太子,使其不能回京继位。
但是皇太子有如神助,早有准备,远在南京,竟然对京师父皇病情了如指掌。仁宗驾崩后,立即得到消息,马上疾趋返京,二十天内,就自南京抵达良乡。而汉王的截击骑兵,居然还落在太子之后。
朱瞻基抵达良乡后,接受仁宗遗诏,马上入京,主持举哀发丧仪式,即皇帝位,即明宣宗。汉王朱高煦,再次功亏一篑,丧失主动。
宣宗即位后,对于野心勃勃的两叔,还是以感化之意来对待他们。再次加汉、赵两王禄米、并封诸堂弟王爵,以示亲亲之情。
而朱高煦起初为了掩饰谋逆行动,还主动向宣宗上奏,以“利国安民四策”言于宣宗。宣宗得奏疏后十分高兴,对群臣说:“汉王此次上奏,所提建议确实有益,可见其诚心。叔父有心改过,朕即当鼓励。”诏令朝廷按所奏事实施,并亲自回信汉王,以示感谢。
但朱高煦将宣宗的好心当做软弱,见宣宗态度和蔼,抚慰自己,以为其可欺,更加轻视宣宗,加紧谋叛。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正式谋反,以“诛杀奸臣夏元吉等”的借口,联合山东都指挥使靳荣属下卫所、并汉藩护卫,于乐安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打出“定难”旗号,公开对抗朝廷。此后朱高煦还阴谋联络勋臣英国公张辅,但是被张辅告发。
宣宗得到汉王作乱消息,开始仍不愿用兵,派內官前往乐安,宣慰汉王。朱高煦面对宣宗使者,大大咧咧南面而坐,声言:“永乐年,父皇信谗言,削我护卫,远徙我到乐安。仁宗即位,尽以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汝归报皇帝,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再议我所欲。”之后上书宣宗,其中多有不敬指斥之语,谋反昭然若揭。
宣宗得报,叹息:“汉王果反矣。”于是准备派阳武侯薛禄统兵征伐。大学士杨荣等文臣以建文旧事为例,力主皇帝亲征。英国公张辅奏对奏:“愿假臣兵二万,擒献汉逆于阙下。”宣宗说:“卿诚足擒贼,然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于是决定御驾亲征。
起初,朱高煦得知阳武侯领兵来攻,很是得意,胸有成竹的说:“大事可成矣!”后来得知宣宗将御驾亲征,顿时气焰全无,惶惶不可终日。
宣宗于领兵出征时,仍抱着挽回事态的念头,给朱高煦致信:““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六师压境,王即出倡谋者,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以来献,悔无及矣。”警告朱高煦,交出首谋者,可既往不咎。朱高煦得信后,战和难择,首鼠两端,不能决定,导致部署不及,无法对抗朝廷大军。
十二日后,宣宗率大军抵达乐安,四面包围,发出劝降信。朱高煦犹自顽抗,令党羽登城头发炮攻击。而明军以神机营火器反击,声震如雷,击毁城中房屋无数,乐安全城大惧。
明军诸将请立即攻城,宣宗不许,还是致书朱高煦,劝起打消抵抗之心,出城投降。而乐安城中,果然如宣宗所说一样,有人承受不住明军压力,想捉朱高煦父子献于宣宗,以赎从乱之罪。
朱高煦才智远不及成祖当年,内外交困之下,心神大乱,于是偷偷派出使者出城,表示愿意投降。乐安叛军闻讯,再无斗志,纷纷投降,宣宗兵不血刃,消灭汉王朱高煦叛乱。
朱高煦投降后,随军诸臣都建议宣宗处死他,以儆效尤。宣宗念及叔侄至亲,没有同意,只是将其与后妃子女被押赴京师,废除王爵,称“汉庶人”,软禁于皇宫西安门,并专门筑一宫室,名“逍遥城”安置朱高煦及其家人。对于其同党则没有客气,诛杀四百六十余人,发配一千五百余人,往塞外流放七百二十七人。
在平定朱高煦反叛后,宣宗准备回师时,有大臣上奏:“汉逆谋反,而赵王阴与共谋逆久矣。大兵出征,破汉逆,军威正隆,乞移兵彰德,擒赵王。如若不问,则赵王反侧不安,恐日后复劳圣虑也。”
宣宗对于一鼓作气再擒拿赵王,迟疑没有决定。而大学士杨士奇、蹇义、夏元吉都说不可,上奏说:“文皇帝(成祖)仅三子,先帝(仁宗)只此二弟。今高煦自绝于天,咎由自取。而赵王未有反据,倘贸然加罪,恐有伤先帝友爱兄弟本意。”
于是宣宗下诏说:“先帝友爱二叔,于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之,而朕仅余一叔耳。今赵王未著反形,朕不忍欲加之罪,有负先帝仁爱之心,著勿议。”放过了赵王朱高燧。
而朱高燧得知自己几乎就要重蹈汉王覆辙,魂不附体,再也不复之前跋扈夺嫡之心。为表示顺服,朱高燧主动向宣宗上疏,缴还赵藩三护卫于朝廷,以示忠顺。宣宗为体现宽宏,仅收回护卫,返还赵藩仪卫司。朱高燧及时服软,得保首领,此后于宣德六年(1431年)薨于彰德藩地,朝廷赐谥号“简”,称赵简王。其子孙世袭赵王,一直传至明末,算是为成祖保留一脉。
而汉庶人朱高煦,于京师逍遥城内软禁,无聊度日。宣宗念及亲情,日常所奉可称丰裕,所以朱高煦及其家室子女尚算平安,但与之前贵为藩王相比,境遇有如天地之别,所以朱高煦一直愤恨难平。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无事,便想前去探望软禁三年之久的汉庶人,查看其是否有改过之意,如有悔过,考虑释其回凤阳居住。
宣宗到达逍遥城后,朱高煦明知皇帝前来,但由于厌恨之情,不予理睬,自顾半躺闭目假寐。对于宣宗亲自询问也不予回应。
宣宗懊恼,还是忍住火气,于城内四处探视一番,嘱咐看守不得怠慢,于是准备返回。
但是朱高煦怨恨之下,极不理智,趁宣宗返程时,经过自己身边,突然伸脚,将宣宗绊倒在地!宣宗终于勃然大怒,当即令人将宫外防火蓄水的铜缸搬来,将朱高煦压在缸下,准备压他一日,以做惩戒。
朱高熙半生戎马,力气非常,居然将重三百斤的铜缸顶起,作势欲率向宣宗。盛怒下的宣宗再也无法遏制愤怒,命人压住铜缸,堆炭于缸上,点火焚烧。朱高煦惨叫连连,被活活烧死于缸中,尸骨皆化。
此后,余怒未消的宣宗下令,赐汉庶人后妃皆从死,诸子处死,诸女不问。当年“靖难”中威风凛凛、功勋卓著的汉王朱高煦,就在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断犯蠢、作死中,身死家灭,可恨、可悲、可怜。
伯虎42
漫步史书
明朝皇室有两件违背伦常的事,一件就是朱棣夺了朱允炆的江山并逼死了亲侄子,另一件就是明宣宗朱瞻基活烹了自己的亲叔叔朱高煦!
朱高煦其人!
明成祖朱棣有三个嫡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在皇位的继承权问题上,毫无悬念,肯是老大朱高炽今后继承皇位。按理说朱高煦作为老二,就当个享清福的王爷就算了,然而皇权的吸引力是没人能抵挡的,朱高煦也不例外,他私自招募兵士,想意图造反,此事被朱棣知道后,就把朱高煦抓了起,后来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煦求情,朱棣才放过朱高煦,并把他打发到了山东做了个藩王!
几年后,明成祖朱棣驾崩,明仁宗朱高炽继位,由于朱高炽身体一直不好,继位一年后就驾崩了,皇位由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继承!
这时候,朱高煦再也按耐不住对皇权的渴望,于是,他也想效仿朱棣夺朱允炆江山,招兵买马,跟朱瞻基干了起来。然而朱瞻基却不是好惹,他御驾亲征,亲自讨伐朱高煦,结果朱高煦手下的兵将听说皇帝亲自率兵来了,立马怂了,孤家寡人的朱高煦也就乖乖的束手就擒了!
面对叔叔朱高煦的造反,朱瞻基本想网开一面,留他一条性命,于是亲自到大牢看朱高煦,哪知道朱高煦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面对朱瞻基的到来,他居然伸脚把朱瞻基拌倒在地,这让朱瞻基气愤不已,于是命人找来了一口大铜缸把朱高煦罩进去,并在铜缸边上架起了柴火,活生生的把朱高煦闷死在了铜缸里面!
“人心不足蛇吞象”,朱高煦放着好好的王爷不当,非要学他父亲朱棣反侄子,然而他却没有朱棣那般的能耐,结果被侄子反杀,落的个悲惨的下场!
唐古看今
普通人有勇无谋顶多混不好,可若是皇家子女有勇无谋那问题就大多了,多数时候,这都将成为导致他们身首异处的背后原因所在。
明朝时期,朱元璋的孙子、朱棣的二子朱高煦便是这样一位因“有勇无谋”而落得个凄凉下场的主儿!
在奉行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王朝,朱高煦是很冤屈的,因为他上头有个比他大两岁的哥哥朱高炽。朱高炽的存在对于朱高煦而言如同一道天堑:除非哥哥早死,要不然他想继位几乎是痴人说梦。影视剧朱高煦
原本,做了老二的朱高煦也并未觊觎父亲朱棣用特殊手段得来的皇位。可在“靖难”开始后,随着他战功的显赫,他想继承大统的野心便也越来越甚了。
关键,在这个节骨眼上,在朱高煦几次救了父亲后,父亲朱棣给他的这个野心加了一把大火——
一次,朱棣在浦子口被建文帝的大军打败,心灰意冷之际,朱高煦带兵赶到,逆转了局面。或许是那次被救后反败为胜太过情绪激动,朱棣竟一边抚摸着儿子朱高煦的后背一边对他说:“你要好好努力啊,你大哥经常生病,哎!”
听完这话后,朱高煦整个人都为之一振,他听明白了:父亲这是在告诉他只要自己努力,皇位很可能会传给他,而非那个肥胖且有些痛风的哥哥朱高炽。
如果把给人念想叫做“画饼”,那么,此时朱棣算是给儿子朱高煦画了一个大饼了。
朱棣给朱高煦画完这个大饼后,朱高煦竟就此在野心的驱使下成为了一个有勇无谋的阴谋家,他一面各种设法建功同时招募私兵、击杀兵马指挥、私用御用器物;一面他又想出各种法子打压哥哥朱高炽。
朱高煦绝没想到,自己对哥哥朱高炽的打压竟弄巧成拙一般成就了哥哥。
朱高煦一次次设计陷害朱高炽,可结果每次都落了个空,在他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后,解缙冤死、黄淮入狱,皇太子朱高炽毫发无损,这自然是因为朱高炽本人做事小心谨慎且有谋略。在一次次成功躲过陷害后,朱棣对自己这个胖胖的长子便越发欣赏了。朱高煦
说来,朱棣对长子朱高炽的赏识还有一层很深远的关系:他看中了自己皇长孙、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朱瞻基自幼聪慧且生得一副帝王之相,早在他还是个孩子时,他的爷爷朱棣就曾在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朱棣几次三番告诉皇孙的老师们: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教导他,他甚至还亲自将他带在身边教导。
就连后来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
朱棣此时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了:他看中了这个皇长孙,自然也会把皇位传给长孙的父亲。
那么这朱瞻基是否真是可造之材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从后来继承王位后的作为便可看出。实际上,能被杀伐决断、见过各种风浪的“老姜”朱棣看上,这孩子八级不离十是可造才了。
这一点,连朱高煦自己也深以为然。史书记载,有一次,这朱瞻基陪同父亲朱高炽、叔叔朱高煦一同拜谒孝陵。途中,朱高炽因身体肥胖又患有足疾竟不慎跌了个跟头,朱高煦见状很鄙夷地在后面讪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此时走在他们后面的朱瞻基听了立马大声应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瞻基话音落后,朱高煦本能地回头看向侄子朱瞻基,在瞅见他一脸正色立于风中后,他当即大惊失色。没错,在那个时候,朱高煦就断定:这个侄子绝非一般人。
显然,当时朱高煦虽料想到这个侄子才胆略过人,却并想不到,自己会死在他手里。
朱高煦一心想要学唐太宗,毕竟人唐太宗李世民也是老二也后来逼宫做了皇帝,他可以,那么自己为何不行呢?显然,朱高煦忘了,唐太宗之所以能成霸业并非因为他排行老二,而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谋略。而这点,恰恰是他朱高煦欠缺的。
1425年五月,朱高煦哥哥朱高炽在做了几个月皇帝后竟因肥胖及病痛一命呜呼了。死去这年,他年才47岁。
朱高煦死时,其皇太子朱瞻基人在南京,他不得不在匆忙间得知噩耗后赶往北京奔丧。
此时的朱高煦顿觉时机大好,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暗杀朱瞻基自己继承哥哥的皇位。于是,经过部署后,朱高煦便派人埋伏在山东准备等到侄子途径此地时将他杀害。朱詹基
可朱高煦派去的人在山东等来等去,却怎么也没等到朱瞻基,几天之后,北京传来了新君继位的消息,这时的朱高煦才知道自己这次筹谋失败了。
显然,这次行动也是朱高煦“有勇无谋”的一次体现。
侄子朱瞻基的顺利继位,并没有扑灭朱高煦想篡位的野心。相反,他想做皇帝的野心一日比一日更甚。这时期,他将自己和父皇朱棣对比,毕竟自己父亲当年也是杀了侄子朱允炆继位为帝,父亲可以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呢?
显然,此时的朱高煦和多年前一样思维有了漏洞,他只看到父亲朱棣篡位和他此时情况类似,却忘了:父亲朱棣能篡位成功靠的是卓尔不群的谋略。而这点,恰是有勇无谋的朱高煦最欠缺的。
更可悲的是,下属听说皇帝御驾亲征,打算把大哥绑了送去做投名状,毕竟造反这事太危险,谁都不想诛九族。
朱高煦这才明白,从一开始他就错了,以他的人望实力,根本就没有获胜的机会。比起当年的老爹,他差的太远。
朱瞻基刚刚继位后不久,朱高煦起兵造反。皇叔造反后,刚刚继位的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平定叛乱。相当有意思的是,朱瞻基决定亲征的消息刚刚传来,朱高煦的属下便开始筹谋绑了大哥去邀功。
这种情势下,朱高煦造反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打都没打就投降了。
朱高煦谋反失败后,仁慈的朱瞻基并没有杀害谋反的叔叔朱高煦,他当时怎么处置的,请看史料记载的具体:返回北京后,宣宗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
当然,朱瞻基也处置了一批朱高煦的同党,比如王斌等人。
很显然,在这件大事面前,朱瞻基是非常念旧情的处置方式。历史上,参与谋反之人最终只被贬为庶人,这是极其少见的。
可面对如此这般优待,朱高煦却似乎并不领情。
被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不久后,朱瞻基前去探望皇叔。可中途,朱高煦竟故意绊倒了皇帝。皇帝朱瞻基摔了个四脚朝天后自然是怒不可遏,偏偏朱高煦还在这种时候补刀到:你和我皇兄摔倒的样子连摔跟头的样子都那么像,都活像一条狗!
士可杀不可辱,何况是九五之尊的帝王,何况,朱高煦侮辱的还不仅仅是自己还连带自己父皇也一并侮辱了。
龙颜大怒的后果便够吓人了,何况龙颜盛怒!盛怒之下的皇帝朱瞻基做出了一件和他平日所为截然不同的事,他决定用不见血的方式杀死皇叔。
朱詹基先是命令周遭武士用一口铜缸将朱高煦倒扣在内,然后在铜缸周围点燃柴火,将朱高煦活活烧(烤)死了。
之后,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回看朱高煦被杀的这段历史,那么最好的总结评语大概就是这句很流行的“不作死就不会死”了。
作死,有时可活;可若作死者没有谋略,当必死无疑。
记者李满
纠正一点:朱高煦不是烹死的,其死法类似现在的“碳缸烤肉”,名为烤刑,和古代的烹刑完全是两回事儿!
烹刑是十分残忍的肉刑,一般是用三足青铜鼎鼎或者架起大铁锅,里面加满谁,将受刑的人放进去之后,在下面烧火直到水沸腾受刑人煮死!
最后要达到受刑人“骨肉分离”,成为一锅肉汤,刑法才算彻底结束!
历史上受过烹刑的名人有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口若悬河的郦食其等人。
朱高煦受到的烤刑和他们有本质的区别。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在靖难之役中勇猛过人,几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深得朱棣的喜欢,还曾摸着他的后背鼓励他:世子(朱高炽)多病,你要努力啊!
朱棣亲手唤醒了朱高煦心中的魔鬼,他开始一心一意想学老爹造反。在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不但操练兵马积蓄力量,还有大量的横行不法之事,仁宗不忍心对弟弟动手,还效仿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有意的放纵他。
等到了宣宗时,朱高煦更不把这个侄子放在眼里,拉起大旗举兵造反。宣宗御驾亲征,并且劝降朱高煦:只要投降,我不但保住你的性命,我叔叔还是我叔叔!朱高煦看着自己的实力的确打不过侄子,只能投降。
他被宣宗废为庶人囚禁起来,可心中还是不甘。有一次宣宗来看他,他竟然伸腿给侄子下绊子,宣宗登时大怒,命人对他实施了烤刑。
具体做法是:用一口300多斤重的大铜缸,将朱高煦扣在里面,然后在铜缸的周围架起火堆,开始“碳缸烤肉”。
烤刑的要求很具体,就是要用小火慢烤,让犯人受尽痛苦而死朱高煦虽然是自己作死,但他的死朱棣也难逃干系。
李飞叨
准确地讲,朱高煦应该是被烤死的
有个成语叫“请君入瓮”,这个成语源自唐朝的两个酷吏,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这二人都是武则天的亲信,擅长以各种刑讯逼供,是当时有名的酷吏。
公元691年,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审问周兴。来俊臣对周兴非常了解,他知道一般的手段是不可能让周兴招供的,于是他设计请周兴吃饭,在宴中他请教周兴,说自己平日遇到一些惯犯死不认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周兴听后笑道:“这个容易,你取一口大缸,将犯人放入缸中,然后在大缸周围架设火炭烘烤,不愁他不招”。
周兴刚刚说完,来俊臣就命人取来大缸,然后对周兴说道:“有人告你谋反,我奉旨调查,现在请君入瓮吧”。周兴一看,心想这回算是凉了,于是赶紧叩头伏罪。
从这个典故中可以看出,“请君入瓮”这个刑罚非常严酷,一般人都是绝对受不了的,而朱高煦差不多就是这么被杀死的。(请君入瓮)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在朱棣当藩王的时候,朱高煦被封为高阳郡王。此人生性顽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当年在南京读书的时候,他的爷爷明太祖对他就很是反感。
不过朱高煦虽然骄纵,但是勇武异常,在朱棣起兵造反时,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大本营,而他则随父亲南下征战。在东昌之战中,朱棣被朝廷击败,幸亏朱高煦及时赶到解围,朱棣才得以脱险。
得益于自己战功显赫,朱高煦深得朱棣喜爱,朱棣甚至以“世子多疾”来鼓励朱高煦,言外之意便是暗示朱高煦有当世子的机会。
在朱棣夺位之后,对于太子人选问题一度徘徊不定。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身材非常肥胖,并且还有点足疾,形象不是太好。虽然朱高炽早早的就被立为世子,按理说朱棣当了皇帝后,朱高炽就理应升格为太子。但鉴于朱高炽的残疾,朱棣还是有立朱高煦的为太子的意思。
在朱棣看来,朱高煦能征惯战,非常像自己,而世子朱高炽不仅形象欠佳,而且性格非常柔弱,有点子不类父的感觉。
不过朱高炽的长子,也就是皇长孙朱瞻基非常讨朱棣的喜欢,并且朱高炽是太祖皇帝钦定的世子,朱高炽本人也没有什么过失,实在是没有废长立幼的理由。最后经过权衡,朱棣还是决定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晋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国云南。
朱高煦在得知自己无缘皇位之后非常愤恨,也不愿意去云南就藩,朱棣无奈,只等同意他继续留在京师。
朱高煦在京期间多有不法之行,还经常陷害太子,他也常常自比唐太宗,希望能复制李世民的上位之路,夺嫡之心未死。
后来朱棣将他改封到青州,朱高煦仍旧不肯动身,甚至还僭越使用天子仪仗,惹得朱棣大怒,差点将他废为庶人。好在太子朱高炽不计前嫌,帮他说了不少好话,朱高炽才免于被废。之后他被徙封到山东乐安州,虽然此后朱高煦仍不安分,但也总算消停了几年。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煦大哥)
在明仁宗继位之初,朱高煦一直派人窥伺朝内局势,有谋反之图。明仁宗不愿意看到手足相残,于是诏朱高煦入京,对他大加封赏,希望能感化他。
由于明仁宗朱高炽比较肥胖,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在当太子期间朱棣就多次催促他减肥,但始终没能减下来。过度肥胖严重损害了朱高炽的健康,在继位不到一年后朱高炽就驾崩了,这让朱高煦再度燃气当皇帝的野心。
因为事发突然,明仁宗驾崩时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而从南京返回北京必须经过山东,于是朱高炽准备在山东设伏,截杀朱瞻基。不过朱瞻基也是早有准备,没能让朱高煦得逞。最后朱瞻基成功过返回北京继位,是为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煦之侄)明宣宗继位之后不计前嫌,对叔叔朱高煦依旧不错,但朱高煦还是在明宣宗继位的第二年造反了。
面对朱高煦的谋反,明宣宗最初还是希望自己这位叔叔能够悬崖勒马,明宣宗告知朱高煦,只要他能悔改,放弃谋反,自己可以既往不咎。不过明宣宗的好意却被朱高煦一口回绝,于是明宣宗决定统兵亲征。
朱高煦这个人纯属是有勇无谋类型,起兵之初他是雄心勃勃,但在得知明宣宗亲征之后立马就慌了。在朝廷大军兵临乐安城后,朱高煦深为惶恐,他竟然不顾部下的反对想出城投降,在受到部下阻拦后,他又偷偷地从小路出城投降了。
朱高煦投降后,明宣宗没有杀他,只是将他和他的儿子都废为庶人。不过跟着他造反的那些弟兄们就惨了,这些人原本想跟着朱高煦打天下,封王封公,结果却被朱高煦给坑死了,明宣宗将朱高煦的主要亲信党羽共六百四十余人全部处死。
公元1426年,宣宗去牢中探视朱高煦,按说此时的朱高煦已阶下囚,应该老实点才对。但不知是不是癫痫烦了,朱高煦竟然故意绊倒了明宣宗。
明宣宗被绊倒后非常生气,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可没想到朱高煦非但没有求饶,反而将大缸顶起。受到挑衅的明宣宗于是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随后,明宣宗将朱高煦在世的十个儿子也全部诛杀。
朱高煦死的时候年纪是46岁,其实按照他的所作所为,他能活到46岁才被处死已经是奇迹了。平心而论,他的父亲、大哥和侄子对他都十分容忍,以他的罪行换成别人早死一万次了。只是他太能作了,最后导致祸及子孙,实在是可悲可叹。
千佛山车神
简单来说,朱高煦是被烤死的。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孔武有力、英勇善战,属于武力型选手,在政治谋划上矮了父兄好几筹,就是侄子也长江后浪推前浪,把他烤死在铜缸里。
助父夺位,战功赫赫
朱高煦作为明朝宗室第三代,自小在京师(今南京)就学,但他对文化知识非常不感冒,不肯学,言行举止颇为轻佻,导致爷爷朱元璋对他很不满意。
朱元璋去世后,朱高煦的堂哥朱允炆继位,进行了非常失败的削藩政策,导致燕王朱棣着手准备造反。不过面子还是要做的,不能让朝廷生疑,所以朱棣把世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派去朝见朱允炆。
朱高煦可没指望朱允炆能放他们回去,干脆偷了舅舅徐辉祖的宝马,渡过长江就往北平(今北京)赶,连杀官吏驿丞,最终抵达北平。
不久朱棣正式起步,发动靖难之役。在完全控制北平城后,朱棣率军南下,朱高炽留守大本营,朱高煦随军征战。
在白沟河之战中,朱棣差点被干点,幸亏朱高煦率数千骑兵冲击,击破敌军,才救下朱棣。类似情况出现了好几次,以至于朱棣感叹这小子有我的风采,朱高煦也因此居功自傲。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王军进抵京师,并在内应的帮助下进入城内,朱允炆自焚或不知所踪,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 数日后,朱棣称帝。
与兄夺嫡,失败就封
按照中原王朝的一般规矩,继承人首选嫡长子,早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棣就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燕王世子。
朱棣称帝后,同年十一月立燕王妃为皇后,并讨论立太子的事。这本来不用讨论的,因为世子都定好了,直接就地升级不就好了?
讨论说明朱棣多少有些犹豫,朱高炽虽是嫡长子,但身体肥胖、爱好文学,武力值不够,朱棣不太喜欢他。朱高煦是嫡次子,为人勇猛,在靖难之役冲锋陷阵,功劳很大。
经过讨论后,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终于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国云南。
不过朱高煦没有放弃,他坚决不肯去万里以外的云南就封,留在了南京(北平被朱棣升格为北京,京师改称南京),还把王府护卫改名叫天策卫,一副学习天策上将李世民的模样,要知道,李世民可是弑兄逼父上位的。
朱棣是个闲不住的皇帝,经常率军北征,朱高煦作为猛将,经常随父亲出征,而太子朱高炽就留守南京,监国处理政务。即便是儿子,朱棣也不是很放心,经常派人监视朱高炽,看他有没有异动,朱高煦往往趁机搅和,想抓住太子的把柄,好取而代之。
朱高炽虽然胖,但不笨,他办事非常小心,并没有留下什么把柄,躲过了弟弟一次次的陷害,还让朱棣对他的办事能力越发欣赏。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将朱高煦的封地改到山东青州,朱高煦还是不想走,这一次朱棣可不由着他了,强行让他就藩。次年又改封乐安州。
起兵谋反,装逼身死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
此时明朝都城已经迁至北京,朱高煦之子朱瞻圻就在北京。朱高煦跟儿子联络后,派心腹入京,想趁朱高炽刚刚继位,立足未稳的机会,发动政变。
这些动静被朱高炽尽收眼底,他直接把朱高煦召回京城,一面稳定自己的皇位,一面给弟弟增加封地、赏赐财物,然后才放其回封地。
朱高炽身体不好,在位十个月就暴病而亡,当时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匆忙间北返奔丧。
朱高煦顿觉大好时机,因为朱瞻基北返一定会经过山东,他派人埋伏做掉朱瞻基,然后就能堂堂正正地兄终弟及了。
然而朱高煦等了半天没等到朱瞻基,再等几天,北京传来了新君继位的消息,他整个人都懵了,又失败了。
接连数次阴谋失败,导致朱高煦的反心已经是人尽皆知,不过朱瞻基还是给他来了波捧杀,亲口对群臣说:“我爷爷跟我爹说我二叔要造反,我爹却对他很好,现在来看,二叔这是改过了嘛。”
接下来,朱高煦凡有所求,朱瞻基都给予满足,朱高煦越发膨胀,觉得这个侄子软弱可欺。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投降。对,整场叛乱就这么简单,朱高煦起兵、朝廷集结军队、开到乐安围城、朱高煦投降,压根就没发生什么大战,因为实力差距太明显了。
有鉴于二叔这么“识时务”,朱瞻基也没杀他,只是把他囚禁在紫禁城
西安门内。不过朱高煦不服啊,一仗都没打就失败了,他不甘心,后来朱瞻基来看他的时候,他故意伸腿绊倒了朱瞻基。朱瞻基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
朱高煦怎会服输,用力顶撞铜缸,把大缸撞得左右移动,像是要翻过来的样子。朱瞻基见他如此,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
平沙趣说历史
现在由朱亚文和汤唯主演的《大明风华》真正开播。应该讲的就是这段历史。
朱高煦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亲二叔,他跟明仁宗朱高炽是一母同胞的弟弟,都是徐皇后所生。
徐皇后是朱棣的原配,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女儿。
朱棣谋反夺了建文帝朱允文的皇位,等他当上皇帝后,也面临皇位传承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千年来,一直是皇位继承中的一个悖论:立长还是立贤?
立嫡立长,是正统观。
可是江山担负社稷毕竟是重任,如果资质平庸,也会误国误民,历史上的晋惠帝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晋武帝司马炎也算一代英杰,可是却又一个资质平庸的儿子,当时大臣都反对立他为储君,但是晋武帝顾念对皇后的旧情,而且深受嫡长子继承制的正统观影响,还是决定让嫡子继位,最后酿成西晋分崩离析的惨剧。
朱棣的这两个儿子,长子仁德,但懦弱无能;次子朱高煦骁勇善战,在靖难之役中,履立战功,性子果决,最像朱棣自己。
“类我”这是帝王决定皇储一个很打动人心的因素。儿子作为父亲血脉的传承者,“累我”相当于自己的生命,在另一个年轻的生命上延续。
汉高祖就曾因赵王如意“类我”,要废太子刘盈。汉武帝立八岁的刘弗陵为帝,也是考虑到“类我”这个因素
因此,仁懦的太子朱高炽和骁勇的汉王朱高煦比起来,作为父亲的朱棣偏爱之心,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江山社稷传承又必须遵循一个世俗普遍接受的观念:嫡长子才是。
如果以立贤为由,废长立幼,就会留下无穷祸患:嫡长子就一个,是确定的;谁贤谁不贤,有太多主观考量和利益纠葛在里面,少不了起争执,动干戈。
在朱棣晚年,朱高炽与朱高煦亲兄弟俩,一直为储君之位,明争暗斗。一个处处忍让,一个咄咄逼人。
这期间作为皇长孙的朱瞻基一定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但是爷爷朱棣、父亲朱高炽一直顾念亲情,对朱高煦诸多僭越行为,予以包容和忍让。
这些包容和忍让让朱高煦野心更加膨胀,他不就封国云南,一直想盘踞南京借机起势,这让朱棣看到自己的造反戏码可能重新上演,才加强逐渐开始抑制朱高煦的力量。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不到一年(1424年9月1425年5月)就驾崩了。
明宣宗刚继位,朱高煦就起兵造反,年轻的皇帝御驾亲征,并力排众议招抚了朱高煦,将他带回首都,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
朱高煦是猛将出身,被囚禁西安门,狂躁如虎豹,在明宣宗去探视他时,叔侄两人应该起了很大冲突,以朱高煦的性格,必定是质问宣宗诱降他,没有履行依旧保他荣华富贵的承诺,而是囚禁于此变成阶下囚。
他甚至挑衅宣宗,伸腿出来将宣宗绊倒,让堂堂一国之君,在众人面前摔了一个大跟头,是可忍孰不可忍!
宣宗虽然年幼,他招降朱高煦只是不愿重启干戈,让许多无辜生命枉死,但是不等于他作为帝王能容忍朱高煦的造反行为,即便是亲叔叔,他是不会顾念旧情而手软。
这些年的新仇旧恨,加上父亲那些年所受的委屈,排挤让宣宗投,痛下杀手。
他命人抬来一口大缸,将朱高炽罩住,让人在边上堆上柴火点燃,将朱高煦活活烤死,并诛杀了他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