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小波的作品有什么优点与不足?最近看了《黄金时代》,还有没有好的作品推荐?

学习以后


王小波当然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了。他小说可以在现在和过去,想象和现实之间随意切换,充满黑色幽默,智慧和想象力。

要说不足的话,感觉在一些小说过于掉书袋,写作技巧比较先锋,像知识分子小说。技巧太炫目,是优势也是不足,看你怎么看了。

十年前看王小波,那会还小,一边看一边笑的肚痛,现在再看感觉有点腻味了。

而且王小波写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过去的专制时期的社会现实(文革),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没那么专制了。

现在的社会比过去要自由开放的多,但却是一个平庸低俗的时代。专制时代是有理想的,只不过那个理想是虚无缥缈的,现在的人都认识到过去的理想是虚妄的,只有钱是真实,又落入了拜金主义的平庸低俗中。


姑苏慕容兴复大燕


高晓松说,王小波是神一样的存在。

神也有缺点。

冯唐认为王小波小说的三个不足是 " 文字寒掺、结构臃肿、流于趣味 "

冯唐的评价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我认为王小波的作品,除《黄金时代》外,其他小说的结构有些臃肿,但这也无伤大雅,因为他的文字处处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而且很有趣味,并不是流于趣味。

我觉得看王小波的作品,两本足矣。一是《黄金时代》,一是《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大多数》更有价值。


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在九十年代出现这样的文字,确实令人震撼!

他是鲁迅之后无人匹敌的杂文大家,他的文章使很多以杂文自居的人相形见绌。

我觉得一个读书人,都应该看看《沉默的大多数》。

这本书我已多年不看了,其中文字至今还记得。


骚客文化


王小波小说的幽默语言, 对王小波而言,幽默是生命的水源,也是生活的调料和必需品。王小波认为,想得到美好与浪漫就需要生活于轻松的社会中,想要幽默就只能生活于呆板的世界里,在这里起码你可以得到黑色幽默。在文学创作中,王小波的审美标准是诙谐、幽默、戏谑,他常以讽刺、戏谑的语言手法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在王小波看来,文化是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而成的,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富裕地区的文化未必比内地文化好,因而,他非常鄙视崇洋媚外的中国人,讽拟,即讽刺性摹拟,是对确定对象进行戏仿或笑谑,以取消其唯一性与自足性。戏谑,王小波的调侃式语言看似漫不经心,但内容却诙谐而狠毒,轻松而沉重,颇有教育意味。王小波小说有着“狂欢化文学”的诙谐、粗俗、粗鄙。王小波小说中有大量的骂人话,王小波试图将诗歌艺术融入小说创作之中,他非常注重诗歌的节奏感,常常将诗歌的押韵引入小说之中,使小说语言有着诗歌的音节和节奏;王小波小说的句式也有着诗意化的倾向,他常将诗化语句直接引用到小说之中。

小波在创作中,始终以一个“观察家”的姿态关注社会普通民众面临的问题。这与他的生活有关,也与他朴素的价值观有关。因此,在他的小说中, 经常可以看到普通人琐碎的故事,但故事背后却饱含了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小波小说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没有矫揉造作,这种所谓的“技法”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我认识的小波,在这一年收获颇多,不仅在小说创作上,也在诗歌和散文上,他的勤奋和努力换取了大众的认可。

小波的文字涉猎了小说、诗歌、和散文,但以小说居多,也以小说见长。他关注这个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并不是那种为写文字而造文字的人,他文字里透露出的感情是真挚的,感人的。

对于王小波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极端。一部分人对他推崇备至,将他推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觉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学。

从王小波的作品中可以得出这样的总体认识和印象:中国文化观念和现实政治中根深蒂固的“反智”倾向,使求知和求真的科学活动始终缺乏必要的合法性和独立性,权力统摄、意识形态禁锢、道德规约等多管齐下,文化不断走向歧途。即不是如培根所言“力图按照宇宙的尺度”而是“按照人的尺度”来看待世界以及科学活动本身,这里的“人”是强权者的代名词,换言之,客观性被主观性,而且是极端狭隘和武断的主观性所取代,踯躅于歧途的是已经或多或少失去了个体自我之“尺度”的知识分子。

王小波在作品中注入的历史观念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王小波徜徉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肆意遨游,目的并非寻找什么大道或背离主旨,相反,他在体道适性,以求“有智、有性、有超”。而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个人情感与主体精神一以贯之。

在建构历史故事过程中,王小波并非泥古不化,处处以史料的真实性为依归,执着地向着那个已逝时代的本来面貌复归,力图全景式展现一个时代的风貌,寻求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相反,他始终以—个现代人的视角、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主体立场来重构历史,在历史建构中实现对现代性、现代精神的复归。因而作者笔下的人物与其说是历史人物,不如说是现代人,他们所具有的是现代人才具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与生命状态。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融入文本,以寓言、戏谩、反讽的修辞方式以反神话的写作进行到底。

王小波的这种描绘,事实上是对思想领域内“规训与惩罚”现象的生动描摹,是对福柯“权力制造知识”这一命题的审美性再现。与其说作者在写未来,不如说是在写现实、写历史。写历史上形形色色的、造成千百万人文知识分子精神创伤的“思想改造运动”,以及当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种种清规戒律与思想钳制。实际上,王小波对限制个体发展、钳制个人思想行径的反感与抨击是一贯的,他曾说:“在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王小波杂文中的大量篇章都是在怀疑、反叛、攻击这种权力话语对个体、尤其是对自由知识分子的压制,表达的是对完整生命和高度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这种对个体自我形象的展示、深入心灵世界的拓展,以一种戏谑与近似黑色幽默的笔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激烈难平的忧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扬跳动的生命激情饱蕴其中。

罗素的自由主义思想对王小波的思想和行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小波在文本中追求与张扬的即是这种自由主义的精神,他以自由主义思想来书写文本,以自由主义思想来统领文本中的历史世界。以自由主义思想来与笔下人物和已逝历史进行对话,以自由主义思想对—切非自由、非理性的存在进行抨击与反讽。因此王小波笔下的历史又都是自由主义思想史。

王小波在自己几乎每一篇小说之中都有“王二“这样一个叙述者,王二身上又灌注了作者王小波身上的某些特征,这样就会造成读者对于王二和王小波的等价认同的一种阅读状态。在《万寿寺》中,王小波写到王二是因为不愿做领导交代的事而进行小说创作,在最初就强调了一切叙述的虚假性,王二的玩世不恭让读者想到王小波的叙事姿态,这样 便不再期待从王小波的叙述中获得一种意义,而是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虚无感,因为在最初就规定了一种必然走向虚无的结局。在《黑铁时代》中,王二本身就参与了“黑铁公寓”的管理,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王小波自己与世俗的合谋。这样,最初的强烈的心理冲击就得到缓和,叙述者变得不再可信,叙述者的话语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符号的堆砌,这样荒诞感就诞生了。

历史本来在正史中的面目是清晰、确定、严肃的,但是王小被却将历史放入了一种滑稽有趣的情景之中,使历史降格为满足心理戏谑需要的故事,而正史则被拐下了道貌岸然的面纱,比如在“思想纯粹”的“黄金时代”也有精神上另类的狂欢者,而李靖这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却也像凡人一样拥有庸俗的一面。历史在时间的河流中被抽出,被重新建构,转向世俗的一面,这样原本正史中历史的神秘感不再,历史也失去了深度,而退化为一个空间场,承载着作者创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狂欢,历史在被消解的过程中被俯视,而在历史中的人物的狂欢之中,时间变成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强烈的时间流逝感便产生了一种深刻的荒诞感。

王小波有种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他笔下的文字没有逻辑性,话语和话语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具有很强的跳跃性。

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他的写作特点最大的特点自由,他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他的思维天马行空,独立。

总之,王小波语音的特点就是幽默,风趣,直白,真实,犀利,讽刺,自由,智慧,透彻,这些可以在《黄金时代》中有所体现,除了《黄金时代》,还可以看看《青铜时代》、《白银时代》、《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等。


纳兰自强


短篇必看《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看一遍笑出声,看三遍微笑,看到五遍就很难过,再看就忍不住流泪。

长篇推荐《红拂夜奔》。想象力和幽默感都特别厉害。

很多人说的黄金白银黑铁三部曲其实感觉很一般,只是因为带黄而被关注。



我瞎说的


如果不是看到一些关于王小波的报道,我不知道还有王小波的这样一个作家。在我阅读的视野中,王小波似乎是被边缘化了。

无论是现代作家群,还是当代作家群,在很长一段时间,王小波都不是被常常提及的一位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无论是鲁迅,巴金,郁达夫——还是当代作家贾平凹,路遥,王蒙等等,都很难见到王小波的影子。王小波被主流文学排挤在外,似乎是心照不宣的事实。至于何种原因,不得而知,不过时间是最好的佐证,近年来,王小波热让其作品越来越被人关注。

从前些年出版的中国文学结集类丛书,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中篇小说优秀作品集里,我们都很难看到王小波的作品。

《黄金时代》据传是王小的代表作,对于《黄金时代》的褒奖和赞誉也随着其本人的声名鹊起达到了巅峰状态,记得有人曾称《黄金时代》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名篇佳作。

前几天,终于读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如果说,谈谈读后感之类的,实事求是的说,并没有让我在刹那间拍案叫绝。不过有些作品,我在第一次阅读时,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种阅读的震撼。比如郁达夫的《迟桂花》,沈从文的《边城》,毕飞宇的《玉米》以及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卡尔美拉》————这些作品在我第一次阅读时,那种瞬间恍惚震撼的情景,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后来,也验证了我的感觉,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大概是改革开放后,文艺作品挣脱了政治色彩,时代性的主体回归。是思想解放的浪潮下,为自由和人性积极讴歌的第一批先锋派文学作品。

《黄金时代》以大胆的性爱描写,来揭示人性与社会的冲突,这在当时,无疑有着巨大的风险性。

可以说,《黄金时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分水岭,是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自我呐喊。在灰色的社会环境下,王小波试图以独立特行的自我来宣誓人性的主张。

这种主张是什么呢?显然是束缚下的挣脱,是桎梏下的狂奔,是社会深处的呻吟。

社会与人性的矛盾,从来都有对立的存在,是秩序与自由的对峙。无论是矛盾还是对峙,都将无法调和与达成。因为人性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这才是根本,任何一厢情愿的诉求,都是一种狭隘与偏见。


在尘埃里相遇


王小波作品,语言洗练,组织文章像数学讲逻辑,高级黑,偏偏又有一种玩世不恭的痞子味道,秀着智商,玩着暧昧而不淫,调侃着时代又不越界,透着一种骨子里的优越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对中国文坛是个传奇,引得一批人膜拜,拥趸者号称“王小波门下走狗”。

他作品,小说是三大时代“黄金”、“白银”、“青铜”,散文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都很棒。

看看应答区,竟然一片“不知道”、“不看”!王小波去世后,其遗孀李银河一直活跃着,并助推王小波热继续延续;王小波的书也是出了一版又一版,直到开始五折了。近几年来,李银河也沉寂下去了。王小波看来也要远去喽。

其实王小波调侃的东西,一直存在着。只不过现在人熟视无睹而已。另外 王小波的小说看似直白,实际要读出味道,真需要好好品位。相比较而言,他的杂文读起来更痛快些。




长剑不出鞘


小波是村里的文人,小芳是村里的姑娘!


文人的温柔,文人雅骚,文人的自负!充斥在小波的世界里,天马行空,自命不凡,看不惯现实,且又碎碎叨叨,我有上帝视角,俯视众生,悲天悯人,我有现实,我看透人生,我灵魂有趣,虽然这个世界很无趣!

但我与主流格格不入,我像极了流氓,无法收获爱情,我像个痞子,那来信任。最后,小芳走了,我也走了!

另:黄金,青铜,白银,黑铁,都是我的时代!


观乎心斋


王小波以自己的视角关注现世与未来,采用骨子里的黑色幽默手法,诠释了他对世俗内外的观点。讲述了一个在他那个时代所见的未来。

作品从来都离不开作者本人,王小波的作品在戏谑中有种忧郁的气质。


1z2d3h4m5x


推荐黄金时代、红拂夜奔、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唯一的不足是去世太早了。不然成就应该是可以超过莫言的。


的地得的地


王小波,我最喜欢的作家,他的小说既幽默又纯净,我认为至今无人可比。正如他所说:“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