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元璋不殺胡惟庸、李善長和藍玉三人,朱允炆繼位,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

用戶58667638356


朱元璋晚年的時候,替孫子朱允炆剷除了一切後患,但是讓他做夢也沒想到的事,撬皇位造反的是他的兒子朱棣,造就造吧, 反正都姓朱 一筆寫不出兩個朱字,如果朱元璋不殺這些大臣的話,他們會不會造反呢?且聽我慢慢分析。

我覺得朱元璋越老有點兒老糊塗了,就算是他不殺以上幾個人 他們也不可能造反, 大明江山短時間內也不會改姓,因為朱元璋上任之初,已經制定了一一套嚴格的規章制度,不說大明江山如鐵桶一般吧,那也是百毒不侵,即便是文弱書生朱允炆上臺,他沒也不會造反。


胡惟庸,李善長之輩 都已經是垂垂老矣的老人了,他們就是造反 ,也是有心無力,但是有一個人 有點可能 他就是朱元璋的兒女親家 ,大明的泰國功臣, 藍玉。藍玉 在1393年的時候,由於策劃謀反被人發現, 告發到朱元璋那裡,朱元璋不但手起刀落的將他殺死,滅了他三族,而且還殘忍地活剝了他的皮( 至於他的皮是活著的時候剝下來的 ,還是死去的時候剝下來的 ,我想大概是把他殺死之後 剝下來的皮,想起來就頭皮發麻 一陣驚悚)。

藍玉 鎮守邊疆 天高皇帝遠,而且他的兵只聽他一個人的號令,自己手握兵權, 有可能造反,但是也不是什麼大事 只要是朱允炆架空他,就一點事沒有,因為藍玉不是司馬懿被曹爽架空,自己還偷偷藏著三千死士,最後 來了一個一計反殺,將曹爽滅族,但是藍玉他只是一介武夫,他根本就沒有司馬懿的老謀深算,他也沒有司馬懿的胸襟,所以即便是架空他,他也無可奈何。

胡文庸和李善長兩個人都是文官,他們手裡沒有半點兵權,造反也得有人聽他們的呀,他們 雖然智謀夠了, 但是他們欠缺武力啊,只要牢牢的把他們給牽制住 ,就一點兒事兒也沒有,所以這兩個人不足為患,朱元璋晚年之後大肆的殺戮,雖然給孫子殺出來了一條血路,但是萬一外地來犯 連個帶兵之將都沒有,所以他們的敵人不是加賊而是外來盜竊者,這一點, 朱元璋恐怕沒有考慮周到。



總結:長時間不敢保證, 至少在短時間內,朱元璋不殺他們,朝中那些大臣不會造反,因為老的老 殘的殘 ,就算是造反也有心無力,新主朱允炆雖為 一介書生 但是他有龐大的軍隊啊,他雖然和叔叔朱棣戰爭中處於下風,而是因為他太念及叔侄之情 ,一次次的放過朱棣,如果別人造反 ,他則不會這樣。


佳寧姐姐說歷史


可能性幾乎為零,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度決定了臣子想要威脅甚至推翻皇權都是不可能的。明朝的謀反案很少,除了洪武年間的胡惟庸謀反案(疑似),正德年間的寧王朱宸濠謀反案,還有那個不知死活的宦官曹吉祥謀反案,實際上明朝的謀反案掰著手指頭都可以算出來。




朱元璋既是個軍事家,也是個政治家,正是他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使得他子孫後代都能牢牢掌握皇權 ,既沒有出現大臣專權,也沒有發生後戚干政。即便昏庸如世宗嘉靖皇帝,神宗萬曆皇帝,厭倦朝政,深居後宮,二十多年不上朝而依然能掌握大權控制朝局,沒有朱元璋的改革,估計明朝又成了翻版的唐朝了。

那麼,朱元璋在加強中央集權上都做了哪些改革呢?

明初的官僚機構沿襲自元朝,中央的行政中樞是中書省,中書省的權力非常大,負責天下政務,中書省的頭頭分別為左、右丞相,不僅位高權重,而且極易與皇帝產生衝突和矛盾,使得皇權喪失了其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和威懾力。朱元璋任命的丞相里,屬胡惟庸最囂張跋扈,他貴為百官之首,卻結黨營私,驕橫狂妄,其囂張氣焰逼得朱元璋不得不痛下殺手,將胡惟庸以擅權枉法大罪處死,並誅連了兩萬餘人。

不過,不管胡惟庸謀反與否,朱元璋都已經著手廢除中書省和左、右丞相。胡惟庸案是正好撞在了槍口上,才惹的朱元璋重典懲治,大開殺戒。



中書省和左、右丞相被撤除後,其職權盡歸六部,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朱元璋又設置四輔官,以儒士王本等人出任,這是明代內閣制度的雛形。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實際上等同於兼任了丞相之職,使得君主獨斷專行擴大到了頂峰,明朝高度的中央集權為歷朝歷代所不能及。



出於對功臣的猜忌,朱元璋在一手抓權的同時,還設立特務機構時時監視朝臣。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將自己的親軍衛隊改為錦衣衛,並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這是明朝第一個軍事化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有專門的監獄叫“詔獄”,其用刑極其酷虐,什麼剝皮、抽腸、刺心等酷刑讓人不寒而慄,凡下詔獄的官員很少能活著出去的。明初的廷仗基本都是由錦衣衛來執行的,其狂暴用刑更是讓不少官員被活活杖死,工部尚書薛祥就是這樣活活被杖斃的。朱元璋還派出大量名為“檢校”的特務人員四處活動刺探百官,在這種如白色恐怖般的高壓政策下,百官們都戰戰慄慄,如履薄冰 ,誰還敢冒著誅九族的危險去謀反?

朱元璋如果不殺胡惟庸、李善長、藍玉,三人即便熬到了建文時期,都掀不起什麼風浪,當然有人會問燕王朱棣不是造反成功了嗎?但大家可別忘了建文帝完全是在削藩事情上昏招迭出,再加上用人不當,才使得朱棣在打了四年靖難戰爭後得以打進南京登基稱帝。



胡惟庸不死,中書省和左右丞相都會被撤除;李善長當時已經七十多歲的老人了,造反也是有心無力;三人裡面只有藍玉因為常年在外帶兵打仗,朱元璋還把他比作漢之衛青 ,藍玉是具備一定實力造反的。但是如筆者前文所述,隨著明朝皇帝中央集權的加強,特務活動的頻繁和錦衣衛詔獄所帶來的震懾力,造反的代價實際上是非常大的,在這種情況下,人人都明哲保身,一呼百應的情況更不可能出現。事實也證明,有明一代,勳臣造反不僅非常少,而且結局都很悽慘,朱元璋一朝大刀闊斧的改革,給子孫後代帶來了空前的權利核心,這正是朱元璋的先見之明。


大國布衣


李善長,胡惟庸,藍玉三人之中,藍玉算是死的最遠的一位了。藍玉之死和周亞夫之死並無不同,說白了就是被皇權忌憚而冤死。至於李善長和胡惟庸之死完全是自找的。李善長和胡惟庸互為朋黨,胡惟庸造反,李善長也難逃牽連。別說朱允炆繼位了,如果真讓胡惟庸造反成功的話,那麼朱明王朝可真就是曇花一現了。很可能朱元璋的王朝也就一代而終,更別說朱允炆了。歷史上也不會再存在明朝這個歷史時期了。

李善長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也曾是朱元璋最忠心耿耿的追隨者之一。李善長在朱元璋手下的地位,就好比劉邦手下的張良,以及曹操手下的荀彧那麼重要。除了其能力之外,李善長在朱元璋造反時期對於朱元璋也十分的忠心,當年郭子興多次想要招攬李善長,讓李善長脫離朱元璋追隨自己。但李善長卻堅持不受,一如既往的堅持追隨朱元璋。後來李善長在軍事領域和政治領域都有不菲的功績。也因此更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李善長就因為能力被升為右相國。在朱元璋隨後的征戰生涯過程中,李善長一直留守國都處理政事,調集調配大軍後勤補給等。所以不久後李善長就因功被晉升為左相國,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臣子。朱元璋稱帝后,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其榮耀可見一斑。但隨著李善長地位的逐漸上升,其人也開始肆意妄為,驕縱跋扈了起來。而為李善長報復心極強,朝堂之上敢忤逆他的事後都會遭到報復,就連劉基度因為得罪李善長害怕被報復,從而辭官歸鄉。不僅如此,李善長還開始在朝堂之中羅織黨羽,組建朋黨互為呼應。其勢力之龐大讓朱元璋都頗為忌憚。

而胡惟庸就是李善長的朋黨成員,不僅胡惟庸是李善長提拔起來的。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這就導致胡惟庸和李善長兩人的關係越發緊密了起來。李善長也在胡惟庸的幫助下官越做越大。後來升任為左丞相。但胡惟庸比李善長還要囂張跋扈。胡惟庸掌權的時候,大肆收受賄賂,培養朋黨成員,在朝中所有的奏章都得他先看,把所有對他不利的奏章都剔出去之後才會呈給朱元璋看。甚至胡惟庸一度有架空朱元璋的意思。而朱元璋也開始對胡惟庸日益不滿起來。

胡惟庸察覺到危險之後,一方面聯繫李善長,要糾結朋黨對付朱元璋,另一方面派明州衛指揮林賢出海招引倭寇,希望和倭寇聯手奪權篡位,更無下限的是,胡惟庸向元朝蒙古人稱臣,請求蒙古人配合他滅掉朱元璋。就這樣準備完事之後胡惟庸就準備發動政變。但值得慶幸的是,胡惟庸還沒有真正開始造反,就被內部人員出賣告密朱元璋。朱元璋也因此平滅了胡惟庸亂黨,而李善長雖然沒有直接參與造反,但也有劇中策劃,統籌安排的罪名,所以也一同被斬殺。因此事件,明朝宰相制度被廢。

至於藍玉被殺一案就更好解釋了。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標岳父,所以作為太子妃舅父,藍玉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因此朱元璋十分的信任藍玉,在朱元璋給太子朱標打造武將集團班底的時候,藍玉就是其中核心的關鍵。本來朱元璋想讓兒子朱標以後憑藉藍玉一夥人鎮壓其他藩王,並且征服北元政權的。但朱標不幸病死後,藍玉這一夥人就成了威脅。尤其是在朱元璋立幼孫朱允炆為太子後,藍玉一群人就更加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了。畢竟主弱臣強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以藍玉為首的朱標太子的武人集團班底全部被屠戮乾淨,最後落了個周亞夫的下場。雖說是藍玉造反,但這都是欲加之罪罷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朱元璋殺功臣,被後世人稱我殺人瘋子,這也是一種政治手段,所以,不得不殺。

朱元璋殺其實,是不想殺他們的,主要原因呢,還是因為朱標太子突然暴斃而死,這對朱元璋的打擊很大,所以,朱元璋才會誇輩,把帝位傳給孫子朱允炆這也是對於朱標太子過於的喜愛了,所以,才會想著把皇位傳給孫子。

朱標太子,古代最可惜的太子。

可以這麼說,如果朱標太子繼位,就不會有朱棣什麼事,朱棣就不會是明成祖了。朱標過世之後,朱元璋在位朱允炆鋪路的時候才會把那些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人殺光。



胡惟庸、李善長、藍玉,這些開國功臣的功勞過大,功高蓋主。

而朱標,是一位很才華和能力的太子,深得朱元璋的喜愛,只是朱標太子過於的善良,有一顆為民為天下的心,而且朱標太子在朝廷的威望都很高,受到很多的人尊重和認可。

可以這麼說,如果朱標太子登大位,朱元璋不會殺那麼的功臣。因為朱標太子可以壓住這些大臣。

胡惟庸、李善長、藍玉。

這些人其實也是野心家,後期,這些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大臣都有一點不服這個朱元璋,所以,如果朱元璋不殺這些大臣,有百分之50的可能讓明朝改姓。

為什麼會有百分之五十。

朱元璋殺他們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胡惟庸在朱元璋在的時候就開始和這些大將來往甚密,所以說,只要拉攏這些人,搬到明朝都不會有很大的問題。

另外的這些開國元勳和朱元璋的情感也深,而且,也很尊重朱元璋,所以,也許他們也不忍心反明朝,所以說是百分之五十。


其實,大明朝的根基在朱元璋手裡就比較穩固,所以,要打敗明朝也非易事。


史界之說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江山是打出來的,他善於吸納人才,善於識人用人,正是他手下的那些能臣悍將幫他取得了天下。文有劉伯溫、李善長、胡惟庸,武有徐達,常遇春,藍玉,戰時這些人是朱元璋的依靠,朱元璋當皇帝后對這些人既重用又提防,提防到疑神疑鬼的地步,錦衣衛的設立就是要監視他的那些官員,包括他的那些功臣,朱元璋最怕的是他的那些能臣幹吏,驕兵悍將。可以說只要這些功臣們有什麼風吹草動,哪怕是簡單的一言一行,錦衣衛都有監視並記錄在冊,報告給朱元璋。
朱元璋為他朱家江山的穩定可謂費盡心機,太子朱標為人溫和老實,不是那些謀略家的對手,可能是太愛太子朱標的緣故,朱標死後,朱元璋沒有選他的其他兒子為繼承人,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文為皇位繼承人。胡維庸雖有才幹,但他是個自作聰明的人,處處猜著皇帝的心思走,自作主張獨斷專行,胡維庸跟藍玉等一批元老悍將混在一起,自然引起朱元璋的懷疑。胡維庸的舉動卻有謀反的嫌疑,但有沒有謀反的行動還為時尚早,朱元璋是不會讓這樣一位野心家存在的。藍玉等一批悍將對朱元璋有不滿情緒,謀反很容易被煽動,加上卸甲歸田的李善長,一旦與胡維庸結盟,謀反篡位的事情不是沒有可能,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假設,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朱元璋要滅掉他們,是不需要什麼證據的。即使他們不謀反,也會給大明政權造成損害,這對於一個繼位的年輕朱允文來說是一大威脅,朱允文不是他們的對手,所以,整治官吏尤其兇狠的朱元璋,按照他的設想和手段,殺胡維庸,李善長,藍玉等功臣是必然


問心有過


朱元璋從放牛娃做到了大明的開國皇帝,他是幸運的,天下初定朱元璋也不免也嘉獎一番群臣,李善長,藍玉,湯和等,都獲得了相應的爵位與官職,可是隨著太子朱標薨,朱元璋把皇位的繼承人放在了朱允炆身上,於是就有了洪武大案,看上去是懲治貪官,其實一定程度上是為朱允炆“拔刺”,那麼如果朱元璋不殺胡惟庸、李善長和藍玉三人,朱允炆繼位,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

筆者以為可能性很大,下面就具體說說。

首先,恰恰是朱元璋殺了他們,證明一切。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想建造府宅,從信國公湯和那裡借衛士三百人,後其親戚被株連,後被人告胡惟庸企圖謀反,派李存義暗地裡勸說李善長,又說將軍藍玉率軍出塞時,俘獲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績,李善長卻匿而不報,他們三人互有勾連,朱元璋會怎麼想?臣子結黨營私,國之不幸,況且他們三人朝廷內外都有實權,真的到朱允炆繼位,他的“仁”,會要了自己的命,更有可能會要了大明天下的命。於是朱元璋藉助洪武大案陸續把昔日的老部下給清除了,其根本一定程度上也是擔心江山易主。

其次,不殺這三人誰能抗衡?

李善長善於謀,胡惟庸大奸似忠,藍玉明初的猛將,這三人還有某種親戚關係,很難保證不會對皇位產生興趣,再說這三人可以說是門生故吏遍天下,誰能與他們抗衡?是遠在燕京的朱棣?還是靠寧王的朵顏三衛?抑或是靠在雲南的沐英?可能有人會說淮西不是有二十四將嗎?都讓他們上啊?是啊,讓他們上,可是人家為什麼一定要聽你朱允炆的?先不說削藩的事情,就是繼位之事,一眾皇子心裡就不舒服,還會給你賣命?等這這三人與朱允炆戰時膠著,或幫李善長等人,或來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也未可知。


最後,權臣就不會奪天下?錯!

危及到自身的,狗急了也會跳牆!何況是李善長等人呢,反過來說朱允炆即位後的削藩之舉,他親叔叔們都不樂意了,真的讓李善長,胡惟庸及藍玉到那時,反了他的皇位又有什麼不可能?自古權臣奪得江山的,如李唐江山的李淵,又如東漢末年曹魏時期的司馬懿及他的兒子,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一個人,誰規定大明的江山只能姓朱?既然你朱元璋能從一介布衣(甚至都不算是布衣)一躍成為皇帝,他們手握重權,其皇位之路比朱元璋要來得捷徑的多,所以筆者認為如果朱元璋不殺胡惟庸、李善長和藍玉三人,朱允炆繼位,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非常大。


農夫說歷史


朱元璋假如不處死胡唯庸,李善長和藍玉幾人,朱允炆繼位後,大明江山也不會改姓,這三個人中就屬藍玉有點威脅,但也不會顛覆大明江山,在這三人中,屬胡唯庸的功勞最小,但也權勢最大,李善長在洪武二十三年被處死時,已經77歲了,而朱允炆繼位時是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說等到朱允炆繼位,李善長已經85歲了,就算李善長活到朱允炆繼位,估計也剩不了多少氣出了,這樣的人怎麼能威脅到大明王朝的江山呢?

實際上把胡唯庸列為開國功臣,有點抬舉他了,胡惟庸在和州投奔朱元璋,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也就是說,胡唯庸只不過一個類似秘書的文職,洪武三年,官至中書省參知政事,在楊憲死後,經過李善長的推薦,被封為右丞相,胡唯庸雖然說是李善長推薦給朱元璋的,但是在劉伯溫不當丞相,楊憲被處死的情況下,實在很難找出一個與李善長對抗的人,所以朱元璋封胡唯庸為右丞相,後升至左丞相,百官之首,不得不說胡唯庸的運氣很好,但是朱元璋的目的是為了,胡唯庸能制衡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朋黨集團的勢力,他只是朱元璋手中的一顆棋子而已。

但是胡唯庸這貨就讓兩頭通吃,一邊深得朱元璋的寵信,一邊與淮西朋黨勢力勾結,不遺餘力地打擊異己,生殺廢黜這類的大事,胡唯庸不報告朱元璋便私自執行,各部門的奏章,他都先拿來看,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便扣下來,有熱衷功名的人,以及失去了職位的功臣,競相奔走於其門,賄送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不計其數,說白了胡唯庸就是有點張揚,連個權臣都算不上,雖說貴為丞相,但是他的權利來源於皇帝,手中沒有直接掌握軍隊,對大明的江山也沒有威脅。

最後藍玉算是有點軍權的,但是等到朱允炆繼位後,他不一定會作亂,首先說一下藍玉和朱標的關係,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朱標的岳父,藍玉的外甥女是朱標的太子妃,所以說藍玉和朱標是一家人,眾所周知,藍玉是朱元璋故意留給朱標的班底,不然以藍玉張揚的性格和飛揚跋扈的行為,早就夠死幾次了,而在朱標死後,藍玉在愛屋及烏的情況下,應該不會謀反。

在朱允炆繼位之後,藍玉即便是想反,也沒有成功的可能性,首先說一點,朱允炆雖然和父親朱標一樣,人們對其的評價一般都是‘仁愛善孝’之類,但是他絕不是一個空有菩薩心腸的善良懦夫,從他削藩對待幾個叔叔的手段可以看出,朱允炆下手一點都不輕,他既然看出藩王對皇權的威脅,自然也看的出傭兵自重的將領對於皇權的威脅,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已經對軍權制定出相應的制度。

明代兵部直屬於皇帝,有調兵權,無統兵權,兵權盡歸於皇帝之手;都司衛所隸屬於五軍都督府,同時聽命於兵部,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無調兵權。明代有戶籍制度,衛所士兵屬於軍戶,軍戶為世襲,管理頗嚴格,一旦爆發戰爭,軍隊調動出征,程序十分嚴格。戰爭是否進行,都需要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皇帝做出決定,爾後發出征討詔書,兵部則需要根據皇帝旨意,用“皇帝信寶”頒發調兵命令;五軍都督府則需要奉皇帝之命出任統兵將領,掛印出徵,指揮前線,

所以說藍玉即使有謀反,但會陷入無兵可用的囧境,憑著自己家中的家丁和義子們,想要謀反,無疑是異想天開,所以說即便朱元璋不殺胡唯庸,李善長和藍玉三人,大明的江山也不會改姓。


一個老男人歷史


首先,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基本上是零。

其次,簡要回答朱元璋殺這三個人的原因。殺胡惟庸的主要原因是他結黨亂政。殺李善長則是因為他以老弄權,深陷胡惟庸亂政案。殺藍玉是因為他擁兵驕縱。這是歷史上他們三人被殺的主要原因,很多史書上說的其他原因皆不可信。想想在朱元璋的統治之下,李善長七十有餘,謀反的可能性不大,也不是正宗。都說朱元璋好殺人,其實朱元璋所殺之人都有他的原因和理由,雖然說,朱元璋手下可能有冤死鬼,但是看中外歷史,帝王將相手裡哪個又沒有冤死鬼呢?說到他的好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的出身背景。

朱元璋出身卑微,草根農民的資格都達不到,從一個草根登上帝王寶座,這其中的滋味不是什麼人都能瞭解的。所以他有三恨,一恨貪官汙吏。他出身草根,自然是草根的代表,至於當上帝王之後,尤其是後期,是不是背叛了草根我們不論,至少初期,他是相當痛恨貪官汙吏的,所以在大明律及所有朱元璋制定的法典中,對於貪官汙吏的懲治簡直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比如對貪官汙吏的剝皮、腰斬、凌遲等酷刑,那是十分殘忍的。李善長以老弄權,死於朱元璋手,著實正常。二恨為富不仁。實際上朱元璋仇恨為富不仁不僅僅是不仁,而簡直就是仇富,作為草根出身的他,對富人就是敵視,所以他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抑制工商業的發展。比如沈萬三之死就是活例。三恨官官相護。結黨營私,誰人不恨,朱元璋的童年就受過官官相護的壓迫,在此不舉例,所以他對結黨營私,朋黨亂政的行為就是零容忍,胡惟庸結黨亂政,不正是往他槍口上撞嗎?

再說朱允炆,都說朱允炆仁慈,手段不夠狠,所以朱元璋以各種理由殺掉與他打江山的功臣,為朱允炆鋪路,道理上可通,但是像湯和,徐達等人,不也是開國功臣麼?為何就能得以保全?所以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李善長、胡惟庸、藍玉觸犯了朱元璋三恨的底線,才導致了殺身之禍。其實在朱元璋的調教下,朱允炆並非史書上所說“仁”,所謂對政治的見解有所不同,但是朱允炆的帝王心術並不是沒有學到。他的仁是和朱棣相比的。也就是說,相比於朱棣,他是仁了點。

朱允炆實際上已經繼位了,朱棣發起的這場戰爭本身就是在朱允炆繼位之後。朱允炆是在洪武三十一年繼位的,號建文帝,只在位三年。朱棣卻發起了靖難之役,來奪取侄兒的江山。我們只能問,要是朱棣不發動這場戰爭,明王朝在朱允炆的帶領下,會呈現一種什麼結果?至於改姓,萬不可能的了。


青燈問史


我倒是覺得有可能,可能性有多大不太好說,其實胡惟庸、李善長、藍玉這三個人,除了李善長知道老實低調點以外,另外兩個人還真就不知道皇權為何物,我相信換做是其他任何一個人,這胡惟庸、藍玉都不會有好果子吃。只是說要連帶著揪出那麼多功臣,那就太過了。我們其實從朱允炆登基後的表現來看,他就是個鐵憨憨,以藍玉這樣數一數二的大將造他的反還真說不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瞭解過《資世通訓》?這其中有一個章節叫《臣道章》,說的就是專門規定了大臣們要如何忠於職守。我覺得這本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朱元璋的某種思想,他確實是為了想要從思想上來對大臣們進行一種教育,讓所有人都能規規矩矩的。

其實朱元璋之所以殺那麼多的功臣,都不是一下子的事,他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至少在前期,比如編這本《資世通訓》的時候,朱元璋是想要好好的和大臣們共處的。

我們喜歡把朱元璋和劉邦放在一起說他們都喜歡屠戮功臣,朱元璋也一直把劉邦當做自己的榜樣,但是他在當皇帝前就很罕見的批評過劉邦,說他“內多猜忌、誅夷功臣”。

這放在現在好像很好笑,一個幾乎把功臣都殺絕的人,竟然評價別的皇帝內外猜忌。但我相信朱元璋真的曾經要好好的,大家都好好的。不然他也不會給功臣們發丹書鐵券,然後還給大臣們組織學習班,編《臣道章》,來交他們遵守君臣之禮。

朱元璋這麼做也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當時這些泥腿子幾年仗打下來成了整個帝國數一數二的大地主、大人物,他們內心是極度膨脹的。說句不好聽的,現在有時候刷新聞就碰到說有女的被交警查到酒駕,結果不僅不知悔改,反而叫囂著自己是網紅。可想而知這些大功臣突然獲得比網紅大得多的權力和地位,特別是幾乎算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出身最低的功臣,真的很難懂得急流勇退。

比如我們看趙庸隨趙文忠出征應昌時就私佔奴婢;薛顯妄殺官吏,就為了搶奪一個千戶繳獲的牲口;再比如華雲龍看起來更過分,堂而皇之的住在元朝丞相的府邸用元朝皇帝才能用的東西;還有功臣的家屬也都仗勢欺人、魚肉鄉里,簡直不要太多。

胡惟庸

這些其實都是一方面的原因,畢竟為所欲為怎麼能行,但是另一個方面就是朱元璋真的是冷血動物,比他心狠手辣的幾乎沒幾個。胡惟庸是想要造反嗎?顯然不是,就算朱元璋死了他也很難造反。但是他這人有一毛病和朱元璋一樣,就是控制慾極強。做事情啊喜歡專斷,我們講選擇困難症之類的,在他們身上不可能出現的。

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嚴重的衝突,那就是皇權和相權的衝突,我們也都知道皇權和相權是中國歷史上很難處理的難題,不是你壓我一頭就是我壓你一頭。這要是皇帝或者宰相有一個能收斂一點還好,這要是兩個都是控制慾強,做事專斷,問題就會很大。

所以說朱元璋不殺胡惟庸都對不起自個,不然你看胡惟庸被斬首以後,朱元璋還覺得不過癮,然後拉出來肢解餵狗。胡家男性全部殺死,女性分配給軍士,就連與胡惟庸關係密切的上元、江寧兩縣的人,也都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殺光。


藍玉

我們就不再單獨說李善長了,因為李善長只是朱元璋清理功臣們的一個抓手,只是為了將他不放心、不喜歡的開國功臣一網打盡,剩下一些忠貞不渝的並無二心的留給朱標用。可惜,朱標不僅自己死了,還導致最後一批功臣也跟著訓了葬。

我們說藍玉這人,真的是個莽夫,不僅不明白功高震主,就連朱元璋殺了那麼多人,他還是到處惹事。比如他霸佔投降的元朝妃子,導致妃子自縊。再比如他打仗回來到喜峰關的時候,就因為沒有及時給他開門,他就縱兵毀關而入。誰能保證如果朱元璋哪天嗝屁了,朱允炆能鎮得住他。

所以在我看來,胡惟庸這樣的專斷獨行的宰相,加上狂妄自大的藍玉,如果哪天朱允炆登基了,他們真的就能老老實實的?開國皇帝在的時候,他們都不知道收斂,朱允炆肯定鎮不住他們,當然也不排除像燕王這樣的人能鎮得住。如果他們要真造起反,以朱允炆這樣的鐵憨憨肯定架不住,想要指望不改朝換代也就得靠朱棣這些藩王。


邯鄲醉


不殺藍玉,建文帝穩造江山,削藩得以進行,於朝於野於朱家,絕對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