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早早辭職歸鄉,為何還是被朱元璋滿門抄斬?

淡曲丶


李善長被賜死一事,相傳是因為他和之前的宰相胡惟庸有謀反的嫌疑,而且不止他一人被殺,李善長全家七十餘口人也被全部斬首,只有他的兒子李祺,因為是朱元璋女婿而免罪,和公主一起被逐出京城了。

這樣來看,李善長倒真的是罪無可恕,誰讓他要謀反呢?可仔細想來,此案確實疑竇叢生,必須翻案的。


朱元璋殺李善長始末,李善長真的要謀反嗎?

最顯而易見的一點就是:胡惟庸謀反案是在洪武十二年(1380年)正月,李善長被殺則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而李善長早在洪武四年(1371年)就退休回家養老了。一個不問世事長達二十年的老頭,還能謀反嗎?

再者謀反也是要有動機的,像胡惟庸謀反可以說他是為了權力和地位,但李善長早在開國之初就和徐達一起封為特等公,任左丞相,兒子李祺娶了朱元璋女兒臨安公主。可以說李善長此時已經是享受到了一位臣子能夠享受的所有榮譽了,他又何必跟著胡惟庸這個小弟去謀反呢?

最後一點也和前朝那個被誣陷謀反的人一樣:李善長作為和朱元璋一起起兵的人,他最有能力謀反的時候不是應該在反元的時候嗎?難道韓信、周亞夫、李善長這些人,真的要在天下穩定的時候來謀反,以顯示出自己的與眾不同嗎?不可能的事嘛。

所以李善長被滿門抄斬的原因,其實不是因為他謀反,他也沒可能謀反。朱元璋殺李善長的原因只有一個:完全廢除丞相制度,實現皇權的高度集中。



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和劉伯溫一起商討如何重組中央機構,意思就是如何處理左丞相李善長和右丞相徐達。兩人商討來商討去,最終決定李善長、徐達留任左右丞相,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接任左右丞。(明初最高權力機關為左右丞相和左右丞)

之後李善長和徐達接連退休,由楊憲和汪廣洋頂上,胡惟庸後備。這幾個人都是沒有什麼政治資本的“白身”,雖有才能但難以服眾,把他們扶起來可以起到很好的互相制約作用。之後這三人也同樣死於朱元璋手中,處死胡惟庸後,朱元璋宣佈正式廢除宰相制度,以後誰敢議論復立宰相者處凌遲處死極刑。

李善長受“胡惟庸案”被逮捕,可審來審去都找不出李善長有確實的謀反罪狀。其實這時候的李善長只要上表和朱元璋說說,服個軟就行了。因為胡惟庸案到此也差不多了結了,廢除宰相制度也得到了執行。李善長只能算是這場風波里的一個小插曲,朱元璋根本不用殺他。

可問題就是李善長這人脖子硬得很,完全不願對老戰友朱元璋服軟,就算朱元璋特意下詔免了李善長死罪,可李善長卻始終連個“謝”字都不說,而且免罪回家的數年後,還為了擴建府邸向湯和借了三百士兵幫忙。(這一點更證明了李善長城府不深,心胸坦蕩,他根本就沒謀反,又何必畏首畏尾的)

這一下就激怒了朱元璋,他意識到:李善長樹大根深,即使已經閒居在家但依舊能呼風喚雨,這樣的人不殺不行,不殺不足以“正紀綱”(朱元璋建國之策)。所以李善長才會在退休回家二十年後以謀反罪被殺。因為如果不是謀反,則不能把李善長和胡惟庸連起來,也不能達到滿門抄斬的懲罰程度了。


一貳一橙


李善長成了丞相之後,雖然享盡榮華富貴,但他本人愈發膨脹起來,妄自尊大,甚至有人只是無意間冒犯了他的權威,他也毫無寬恕之心,非要定罪或貶黜才行,一時間朝野人人自危。登基後第四年,李善請辭。但李善長離職後卻不願離開京城,恃功而驕。朱元璋雖然將公主許配於他的兒子,但他的兒子做了皇家駙馬後,卻連主動問安都不願意,還要皇帝主動宣他進宮問安。



李善長辭職後,朱元璋命胡惟庸為右丞相。胡惟庸是李善長一手扶植,善於心機,假公濟私,凡事以李善長為尊,此時的朱元璋已起了除胡之心。不久後,朱元璋以謀反罪順利除掉了胡惟庸,朱元璋藉此機會,誓要將其他胡黨中人全數殲滅,但由於李善長求情,同是胡黨人士的李存義父子僥倖被免了死罪,但必須拘禁於崇明島不得出。李善長得知後,也不謝恩,反而找當地的官員徵用了三百兵士用來擴建自己的府邸。當地的官員覺得此事實在不妥,就將此事稟告給了朱元璋。李善長擅自借用兵士以作私用,朱元璋沒發作,但記住了這一筆賬。

不久,李善長突然上書,請求太祖皇帝赦免一名叫丁斌的犯人。朱元璋本就多疑善猜忌,他細想其中必有蹊蹺,便對丁斌進行了拷問,丁斌禁不住酷刑拷打,從實招了李存義乃是胡黨人士。朱元璋氣得重新把李存義下獄,李存義咬出李善長和胡惟庸謀反有牽連。朱元璋得知李善長早知胡惟庸有謀逆之心,但卻從不曾稟告上告,謀逆之心昭然可揭。朱元璋大怒,認為他實在是大逆不道,叛國欺君,其罪可誅。

於是朱元璋立馬下旨,將李善長妻女弟侄家共七十多口人通通誅殺,但朱元璋看在公主的面子上,僅留下了兩位男丁。即使李善長拿出了免死的鐵券丹書,也只是塊無用的廢鐵罷了。一代開國功臣落得如此這般結局,不得不說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了。



帶帶大米粥


李善長,必須得死。洪武四大案中,有兩案(胡惟庸案與藍玉案)與他都有關聯,任何一個帝王念舊情可以放過他一次,但怎麼可能放過他兩次呢?更況且李善長的手伸到了軍隊??


先說洪武四大案

第一:胡惟庸案(結黨擅權,陰謀造反)

第二:空印案(朝廷文書先蓋章,再填數據)

第三:郭桓案(戶部侍郎郭桓,營私舞弊,倒賣官糧)

第四:藍玉案(明太祖以藍玉謀反為藉口,大肆誅殺功臣)

我們接著說李善長與胡惟庸案的關係

胡惟庸是經過李善長推薦,逐步做成了左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二人既有師生之宜又有知遇之恩。

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後來胡惟庸陰謀造反,按規矩應該被夷三族(父族母族子族),也就是說,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和他的兒子按道理也應該被殺掉的。但明太祖朱元璋,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下令免死,這已經是一個天大的恩情了。李善長卻沒有表示感恩。這就伏下了殺機。


我們在說李善長與藍玉案的關係。

藍玉是繼徐達,湯和,常遇春之後,大明朝初期唯一的一個帥級人物。本來這樣一個帥才朱元璋準備留這給他的兒子太子朱標的。而藍玉和朱標的關係也是非常鐵的。

但問題就出在:太子朱標英年早逝。這導致了朱元璋不得不殺掉藍玉。因為下一任皇帝朱允文是個孩子,無法來制約這些驕兵悍將。

藍玉案,影響甚廣。朱元璋本著寧可錯殺1000,絕不放過一人方針,先後殺了一個公爵,13個侯爵,兩個伯爵,被牽連的有15,000多人。而李善長再次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他事先知道這個事兒,但是他沒有向皇帝舉報。就衝這一條就大逆不道。殺他是應該的。


最後真正讓朱元璋動了殺心的是李善長將手伸到了軍隊

李善長在77歲的時候,幹了一件蠢事:他因為要修繕自己的莊園,為了省幾個銀子(或是其他目的),他竟然說動湯和,讓湯和派了300人的軍隊來給他幹這個事。這就是逆龍鱗!也是李善長被殺的直接原因。

我們如果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會呈現以下結果:李善長確有治國之才,但當他的政治才能與湯和的軍事才能相結合,那可能會謀反,也可能不謀反。但我不確定你會不會謀反的時候,我肯定會按照你會謀反這個結果來處理。這也就是三體裡面說的猜疑鏈。

於是李善長必死。


少校柳下惠


在老朱的心目中,除了妻子馬皇后和兒子朱彪,後來還有一個皇孫朱允炆是自己人以外,其他的人都是外人,都是準犯罪嫌疑人,所以殺誰都不意外。

老朱本來就是個狠角色,殺人如麻,但是由於妻子馬皇后的阻止還能做到刀下留人。況且太子朱彪年富力強,在軍中和朝中都很有威望,大臣都很服他,老朱也不用太擔心,但是等到朱彪年紀輕輕卻突然暴斃之後,朱元璋的心態就變了,孫子朱允炆並沒有可以馭下的威望和經驗,登基之後會不會被這些大臣處處掣肘甚至推翻,老朱的心裡一直在打鼓。不如干脆把這些功臣殺掉,讓自己的兒子們扶保孫子,這樣大家都是為了朱家的江山肯定盡心盡力啊,老朱 的算盤打得特別響。

而李善長真是功臣中的功臣,當年朱元璋和義父郭子興鬧矛盾,郭子興要來挖牆腳李善長都不為所動,堅決輔佐朱元璋,在朱元璋征戰在外的時候,李善長帶著極少的兵力在家留守,元軍來襲,李善長用這點兵硬是把元軍給打的落花流水狼狽而逃,朱元璋手下將士鬧矛盾也是李善長去調節,朱元璋對他很是倚重。

等到了大明建立,李善長被封為宣國公、左丞相,國家大事都要和他商量才能定奪,授予他丹書鐵券,詔書裡面把他比喻成大漢朝的蕭何,但事實證明拿到這張免死鐵券的人是都要被殺死的。

而大名鼎鼎的胡維庸就是李善長推薦的,李善長弟弟的孫子還是胡維庸的侄女婿,可謂關係親密。但是在胡維庸被殺之後,李善長並未被牽連,但是後來有人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胡維庸的黨羽,朱元璋大怒,把李善長遷徙到崇明。李善長回到老家之後想蓋個房子,於是和湯和借了300軍兵,湯和很不夠意思,表面答應了借兵,暗地裡卻報告了朱元璋,朱元璋很生氣,竟然認為這是李善長要造反。後來李存義父子下獄,嚴刑拷打之下供述出一個細節,說當年胡維庸想要謀反就去勸說李善長,李善長不置可否,只是說:我老了,管不了那麼多了,你們好自為之吧。朱元璋一聽勃然大怒,他認為李善長聽到造反的話不報告,是首鼠兩端遷延觀望,雖然沒有造反之實,也是有造反之心的。於是李善長一家被全部處斬,這一年李善長已經76歲了。

後來有人上書朱元璋為李善長喊冤,朱元璋竟然沒有怪罪這個人。我私下覺得朱元璋也知道自己在冤枉李善長,但是他就是存了心這麼做的,李善長這麼才華出眾,都有蕭何的能耐,那要是他想輔佐別人,別人不也有和自己爭天下的資本了嗎?況且李善長在功臣之中威信頗高,殺了他就可以讓功臣群龍無首,任自己擺弄。

所以我覺得無論李善長是做官還是辭官,他都逃不掉朱元璋的屠刀,因為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月輪皎皎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李善長,明朝開國第一功臣,被封為韓國公,洪武年間位極人臣,可以說他是朱元璋的蕭何,但是不同於蕭何的是,李善長不善於謀身,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身份:淮西勳貴的帶頭大哥,這也是真正要了李善長的命!

淮西勳貴:這是明初的主要政治力量,由開國功臣組成。朱元璋起兵於淮西,一眾淮西大將跟隨他出生入死,明朝建立後,都被封爵,著名的有淮西二十四將,如魏國公徐達、信國公湯和等。李善長被朱元璋立為開國第一功臣,於是成了淮西政治集團首腦。

明初,淮西集團把持著朝政,李善長和胡惟庸先後任宰相,他們政治手段高明,結黨營私,打擊政敵劉伯溫,政治敏感的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脅,終於對淮西集團舉起了屠刀。

第一刀就砍到了胡惟庸頭上,起因為占城國使者來訪,中書省隱瞞不報,最後罪名上升到謀反、通倭,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發。

胡惟庸同屬於淮西集團,是李善長親自推薦的,李善長的侄子李佑還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所以兩家關係匪淺。胡惟庸案發的時候,有人舉報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和侄子李佑是胡惟庸的黨羽,但是朱元璋下詔免罪,應該是看在李善長的面子上,但是一向聰明的李善長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裝聾作啞,還是對朱元璋殺淮西貴族心有不滿,反正他對朱元璋天大的恩德沒有絲毫感激之情,這讓朱元璋很不爽,感覺熱臉貼了冷屁股,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李善長藐視朱元璋的權威,根子就這樣埋下了。

5年後,李善長早已告老還鄉,想要修建宅子,找湯和硬借了幾百兵定幫忙,往小處說其實沒啥,往大處說,李善長這是私自調用國家軍隊,就看朱元璋怎麼想了,很明顯朱元璋是往壞處想了。

後來李善長原本府上的一名親信丁斌犯了事被判流放,李善長去求情。在前面一系列事情的鋪墊下,朱元璋又想歪了:咱定下的罪行,你來求情,是不是不把咱放在眼裡!於是錦衣衛審訊丁斌,先是牽出李存義父子參與胡惟庸謀反,然後李存義父子供出李善長,說胡惟庸當初和李善長討論過謀反事宜,李善長態度曖昧。

這份供詞一出,朱元璋爆炸了,於是李善長一家70餘口,除了駙馬和公主外全部被殺。

通過以上的分析,基本可以看出李善長結局悲慘的幾個原因:

1、淮西貴族勢力太大,不知收斂,已經影響到朱元璋的統治;

2、李善長恃功而驕,不知感恩,不斷消耗朱元璋對他的恩寵,同時讓自己在朱元璋那邊的負面形象日益深刻;

3、朱元璋的政治潔癖,他從基層一步步走上來,對官吏的一點過錯都無法容忍,對貪官的大開殺戒就可以看出。

其實明初被殺的幾個功臣基本上都符合以上的特點,如藍玉等。


榮耀歷史


朱元璋真的是因罪想殺李善長嗎?朱元璋殺死李善長的真正的目的是想滅了丞相制度。將相權與皇權緊緊的握在自己與後繼之君的手中。也就是說李善長作為前丞相的身份和現丞相胡惟庸之間的親密關係給其招來了殺身之禍。


李善長作為朱元璋起義早期就加入的重要文臣,實際上是為大明王朝的建立和建立初期的社會穩定做出了卓越貢獻的一個人。也就是說李善長是擔當得起大明王朝第一任丞相這一稱謂,同樣也擔得起他生前所獲得的榮譽和聲望。那麼李善長明明告老還鄉之後為何又會被誅殺全家呢?

但是李善長這個人要有缺點,儘管李善長飽讀詩書,對於民生經濟社會穩定以及後勤工作做的井井有條,且在抗擊元朝的過程中,保障了大軍的後勤補給。但是李善長卻心胸狹隘,犯了文人常犯的錯誤,容易妒忌賢能。對於同為文臣的其他官員經常苛責甚至打壓。反而由於同為淮西人士而與淮西勳貴們這一幫開國武將們關係交好。



大明王朝建國之後,朱元璋深深感受到了曾經跟隨自己打天下的淮西勳貴子弟兵們已經變成了大明王朝的毒瘤。這些在戰爭年代衝鋒陷陣殺敵破牆的驍勇戰將。卻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的和平年代依然不懂得收斂和控制自己的行為舉止。憑藉著朱元璋所賞賜的免死丹書鐵券不斷冒犯律法,已經成為朱元璋無法容忍的紈絝子弟!而恰巧的是李善長又是這些人十分信任和倚重的老大哥。


胡惟庸謀逆案發生於1380年。此時的李善長已經告老還鄉。一開始並沒有受到太多的牽連和問責。然而隨著淮西勳貴以及朱元璋越來越不安的內心,再加上朝中有一些官員彈劾李善長曾經與胡文庸交往密切,其胞弟李存義更是與胡惟庸是兒女親家。李善長因此成為了朱元璋眼中的一顆釘子。欲拔之而後快!

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1390年。此時距離胡惟庸被誅殺已經過去了十年的時間。但是朱元璋還是將李善長已參與胡惟庸謀反案,連坐誅殺其全家70餘口,只留下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這是因為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兒,是當朝駙馬爺而得公主恩惠免於一死。



李善長被殺之時已經76歲,可以說早已經是半截入土的老人。但是朱元璋此時殺害李善長一方面是要徹底清除胡惟庸的影響和黨羽,另外一方面,朱元璋想要將位極人臣極易威脅皇權的的相權徹底消滅。因此李善長作為前丞相自然難逃歷史洪流帶來的劫數!


珞珈山的貓


李善長是淮西勳貴集團的“隨葬品”。

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淮西集團首領李善長,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韓國公,是六公爵之首,其他五位公爵分別為徐達、常茂(常遇春兒子)、李文忠、馮勝和鄧愈,朱元璋盛讚“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因病辭官歸居,時年五十七。事實上,李善長影響力仍十分大,在濠地有守墳戶一百五十家、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此後還管理著十四萬江南遷徙農戶。

洪武九年(1376年),其子李祺娶臨安公主,這也是此後李善長倖存一脈。

李善長是因為胡惟庸案第二次擴散而遭殃的,所以有必要介紹胡惟庸一下。

胡惟庸同為淮西集團一員,事實上是李善長所扶持的新的淮西集團首領。

胡惟庸乃李善長弟弟李存義的兒女親家,在弟弟百般遊說下,李善長選擇了默許,且說:“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這看似並沒有錯,兩不相幫,然而這才是真正的大錯特錯。對於皇帝來說,默許他人的反叛而不揭發就是背叛,李善長算是被拉下水了。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任期內遍植朋黨、打擊異己、獨斷專行且不向朱元璋請示被舉報謀反,案發即遭株連九族。此次事件後,宰相制度被徹底廢除,皇權更加集中。

然而李善長始終是朱元璋的一根刺,不僅僅因為他的背叛,更因為他是淮西勳貴集團的前老大。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胡惟庸案發十年後仍繼續發酵,李善長便由此打上了“謀反”、“通倭”、“通虜”等罪名,全門七十來口遭殺戮。這第二次還包括了幾十家權臣勳貴,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李善長——已經七十六的老人。


胡惟庸案前後十年,誅殺者高達兩萬餘,謀反或許真有其事,但皇權加強才是本質。

李善長是因為“謀反”“通敵”罪名處刑的,然而作為開國第一功臣,有這個必要嘛,且已經是六七十歲老者。因此,罪名就需要製造了,這也是第一屆錦衣衛誕生的理由。錦衣衛初設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其目的便是為了擴大胡惟庸案打擊面以徹底清除淮西勳貴集團,鞏固皇權地位。

朱元璋曾因李善長、駙馬李祺在其生病期間不加探望而處罰,也曾因李善長不為弟弟李存義免死之事表示感激而怨懟,但真正下定決心“法辦”還是為了消除威脅。

李善長是作為淮西勳貴集團的 “隨葬品”而死的,即使其已經退休多年,聲望在威脅也就在,這是朱元璋所不願的。


谷大粒


李善長何許人也?他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丞相(胡惟庸比他早死)。如此豐功偉績,朱元璋都忍不住誇他:

“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

翻譯過來就是:當年輔佐漢高祖劉邦取天下的蕭何,後勤搞的那麼棒,千年以來,人人都稱頌他;可是,蕭何與丞相李善長相比,我看也未必比得上!

古來,人臣的最高典範,莫過於管仲樂毅、蕭何張良、諸葛亮。不論哪個能臣,被皇帝誇作“賽蕭何”,一定比賞他千兩黃金更讓他高興。

可是,“賽蕭何”李善長並沒有像蕭何那般,不僅自己善終,子孫後代還富貴了整整一個朝代。李善長“退休”後,在家養老之際,忽然被朱元璋一紙詔書,落了個全家抄斬的悲劇。

蕭何之所以能夠善終,是因為他事事謹慎。劉邦“兔死狗烹”屠戮功臣之際,蕭何也多次受到猜疑,最終,蕭何主動“賤買民田”黑化自己,才躲一劫,成了西漢初年為數不多善終的開國功臣。

相比之下,李善長就沒那麼幸運了。蕭何可以通過黑化自保,李善長根本連黑化的機會都沒有。

須知,朱元璋一上臺就頒佈了一部治理貪腐的《大誥》,發動老百姓監督貪官汙吏,一旦發現,一定嚴懲。簡而言之,就是“用兩顆人頭,換官場的二十年清廉”。

比如說,洪武九年(1376年),63歲的李善長因為連續多日身體不適,沒有去上朝,被御史大夫、右丞相王廣洋檢舉,說他對皇帝大不敬。於是,李善長因此獲罪,被“降薪”處置(被削年祿一千八百石)。

朱元璋當皇帝之後,多少官吏因大不敬,被剝皮實草下油鍋,李善長僅被扣了工資,連打都沒捨得打一下,還把女兒嫁到他們家當兒媳婦,足見朱元璋對他的“厚愛”。

洪武十八年,再度有人檢舉,說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曾經勾結胡惟庸,試圖謀反!

通常,像朱元璋這樣多疑的帝王,最見不得有人謀反,即便有功臣被誣告謀反,也要裡三層外三層地查,只要發現有那麼一丟丟謀反的痕跡,也會不得好死。

李善長與胡惟庸什麼關係呢?

胡惟庸是因李善長的推薦,才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後來一路飆升,官職左丞相,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後來,胡惟庸,將自己的侄女,嫁給李善長的親侄女,兩家結為政治聯盟。

這可是妥妥的結黨營私啊,不論哪個有實權的君主,都極力打壓這個。

儘管兩家關係非同一般,胡惟庸案爆發之後,很多和胡惟庸有聯繫的官員受到牽連,李善長卻毫髮無損。

可嘆!如果世間真的有信任,大抵,就是朱元璋對李善長了。也正是朱元璋的這種“信任”,將李善長拖入萬劫不復。

李善長被告發後,朱元璋大怒!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沒有將其處死,而是將李善長全家安置在崇明,以現在的話來講,李善長被軟禁了。

皇帝沒有下死手,說明,還顧及往日君臣之恩情。

李善長如果懂得明哲保身之道,就應該明白:朱元璋將其安置在崇明,是一種危險的政治信號,如果再敢以身試法,什麼君臣之恩都是廢話,估計全家都要跟著遭殃。

此時,只要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撇清官場,好好地享受榮華、安度晚年即可。

李善長是怎麼做的呢?

1390年,李善長的外甥丁斌獲罪(胡惟庸案餘波),被髮配邊疆。

被謀反罪牽連,皇帝沒有將其滿門抄斬,已經是法外開恩了。77歲的李善長在官場混了一輩子,愣是沒有看出其中的門道。

於是,李善長連續向朱元璋上書,請求赦免丁斌。

朱元璋並沒有搭理李善長,而是將丁斌的罪名,由發配邊疆改為滿門抄斬。對於李善長,朱元璋還是選擇“放過”。

如果說將李善長安置崇明,是一種暗示;那麼,此次將丁斌滿門抄斬,幾乎就是在說,你已經觸犯我的底線了,再越界,連你一塊兒弄死。

李善長就算再傻,也知道,自己該閉嘴了。

可惜,他閉嘴有點兒晚。

丁斌在被處死之前,供出,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曾經勾結胡惟庸,而且還參與了謀反的詳細。朱元璋聞之大怒,立即將李存義父子抓來,並嚴加審訊。這一打不要緊,李存義將李善長給供出來了:

“善長與惟庸通賂遺,交私語。”

翻譯過來就是:李善長和胡惟庸關係很好,經常在私下聊天,兩人時不時還互贈禮品。

朱元璋終於忍無可忍,下令將李善長滿門抄斬!

李善長之死,是胡惟庸案的繼續,而胡惟庸案前前後後牽連而死的人,至少有3萬人!而這一切,本該與李善長無關。

他的死,真真應了那句話:“嘴快一時爽……”李善長若是能有蕭何一半謹慎,又何至於此?


祗樹


歷史上評價多認為李善長是朱元璋的“再世蕭何”,是陪伴朱元璋最久、最忠誠的文臣,這的確是基於歷史事實的。當我們打開《明史》的《太祖本紀》,會發現李善長是第一個出現在其中的文人名字。

李善長,是最早跟隨朱元璋一起革命的人了,也是朱元璋的同鄉。雖然李善長在歷史中記載不是很多,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成就,但是作為幕後英雄的他,卻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了不少功勞,曾把朱元璋的團隊,管理的非常有好。因此無論在戰爭時期,還是在大明開國初期,李善長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朱元璋不僅把他封為第一功臣,還給了他最高的政治待遇——中書省左丞相,可見朱元璋是非常認可李善長的。

但是,隨著大明朝的發展,朱元璋卻越來越討厭這個曾經和自己打天下的人了。

在南京建都以後,隨著全國性的統一戰爭的不斷勝利,大明朝迎來了全國性的由戰亂走向和平建設的大好形勢,同時統治階層的矛盾也逐漸凸顯出來。李善長與朱元璋的關係即相權與皇權之間的衝突也逐漸明化。這裡面既有朱元璋這個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以猜忌著稱的強勢皇帝方面的原因,也有李善長個人性格和為人處世方面的原因。因此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原因。

原因一:在早年,剛開始的時候,李善長的才華和能力都非常強,非常使人佩服的,他多謀善斷,勇於擔當,這對於忙於戰爭與統一大業的朱元璋來說,正是求之不得的。但等到朱元璋打下了天下,生活也逐漸和平的時候,對於已經沒有戰事忙亂的帝王朱元璋來說,李善長的迅速、果斷、幹練等優點則更多地表現出一種難以容忍的缺點,那就是對皇權對朱元璋的藐視和抵抗。

原因二:朱元璋,在中國歷史是出了名的疑心非常重的強勢皇帝,就和曹操一樣。由於他童年和少年時代極度的卑微,飽受了人們的鄙視;在成年以後他就表現出極度的自尊,當登上皇帝這個位置後,他的這種心態更是得到了增長,加上對歷代相權與皇權相爭經驗與教訓的借鑑,朱元璋為了保護他朱家的基業,想讓朱家萬世永存,當然會表現出對相權的討厭甚至是反感,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原因三:李善長不僅有才華,但是李善長也十分的貪婪,什麼都想要,而是隻要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他都幹。所以這麼貪婪的一個人,是不可能被皇帝看中的,所以是一起打天下的老鄉,也不能讓你如此的貪婪,雖然不能殺你,但是可以不待見你,討厭你。這也是朱元璋越來越討厭李善長的原因之一。

就這樣,朱元璋和李善長兩人的關係越來越不好,也不能再繼續合作下去了。所以最後,朱元璋滅了李善長家族,甚至還廢除了宰相制度,此時的朱元璋是一位誰對朱家有威脅誰就得死的人了,時刻保證自己的家族,時刻樹立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

謝謝大家的收看,如果喜歡就關注我吧,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歷史故事。








Zh上善若水W


洪武九年,朱元璋大病不能上朝,李善長不去看望,駙馬李祺也不來朝見。朱元璋召見李祺,李祺都不認罪,這顯然是對皇權的蔑視。李善長因此獲罪,被削了封路一千八百石。但是之後又讓李善長統領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更是獲得同議軍國大事的資格。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有人告發李存義(李善長弟弟)父子也是胡惟庸的餘黨。朱元璋將其免死,但是李善長並沒有謝恩。

洪武二十三年,丁斌犯罪,李善長請求赦免。朱元璋大怒,將其治罪。丁斌供出了李存義和胡惟庸來往的書信,朱元璋迅速將其抓捕歸案。之後又把李善長牽連進來,說李善長也參加了密謀。而且有人說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李善長匿而不報。御史上書彈劾李善長,說李善長部下和胡惟庸有關係。另外有人占星說以後災禍,而災禍又當降臨在大臣山上。朱元璋下令將李善長妻女弟侄全部處死,之後有人求情,但是朱元璋視而不見。為什麼李善長已經辭職回家了但還是被滿門抄斬?

我們普通人看歷史的角度會看有沒有錯,看看李善長有沒有犯法,如果犯法了就該死,如果沒犯法那就是誤殺。但是皇帝又怎麼可能會誤殺?尤其是朱元璋這樣的人,只有蓄意已久的謀殺,沒有所謂的誤殺。為什麼?這就是皇權!!!!皇權是什麼?皇權不是你的對錯決定生死,而是你能否威脅到皇權,一旦威脅到皇權那你就必死。

洪武九年和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有兩次殺李善長的機會,別看罪名是什麼,殺一個李善長綽綽有餘。但是朱元璋沒有殺,為什麼?因為朱元璋還需要李善長來治理國家。之後二十年過去了,能替代李善長的人有了,那麼李善長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你沒犯錯怎麼樣?你清清白白又怎麼樣?我想殺你,這就夠了。

李善長死後,有人上奏李善長曾經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是第一功臣,生前封公死後封王,兒子娶公主,親戚為高官,位極人臣。他如果想造反,那會發生什麼?說他和胡惟庸,這就是大錯特錯。原本就已經位極人臣了,為什麼還要冒險去造反?他不怕掉腦袋嗎?不怕絕後嗎?上奏的人並沒有被朱元璋殺害,這就證明上奏人說的沒錯,朱元璋也知道沒錯,但是那有怎麼樣?他已經對皇權構成了威脅,他能威脅到皇權,那他就必死。

且不說李善長生前多顯赫,李善長死後都會有人冒著砍頭的風險去上書,這就證明了李善長在當時是有很大勢力的,而且還有一大批心腹。朱元璋能放心嗎?歷來開國者都會對功臣下手,不是因為你做錯沒有,只是因為你是功臣,你威脅到了皇權。所以你必須死,這就是皇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