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既然可以每秒30万公里,那它的动力是什么呢?

追着太阳的人


从科学角度考虑,光指所有电磁波谱,而从人的角度考虑,光指人眼可见光谱,在整个电磁波谱中,可见光谱只占一小部分,波长范围大约为390~760nm。



然而就是这一小范围的电磁波谱,对于人类来说,却意义非凡。光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是信息的理想载体和传播媒介,人类大脑接收处理的感官信息中,90%左右是由我们眼睛提供的。

看得见,摸不着的光

对于人类而言如此重要的光,具有极快的速度——光速——自然界、甚至是整个宇宙中已知最快的速度,光速严格等于299792458m/s 。



在我们的认知中,要想产生速度,就需要动力来源,比如说超跑拥有超强发动机,提供强劲动力;短跑时体内大量糖原分解,生成ATP,提供能量。

那么问题来了,无处不在的光,是什么让它拥有了如此快的速度的呢?

光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光是什么这个问题,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甚至是宗教界人士参与其中,争论不休。

在早期,由于宗教的束缚,自然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的思想始终处于牢笼之中,宗教就像一座“围城”,城内的人想出城而不得已,而那些站在城墙边、想要出城的人必定会受到歧视、嘲讽,甚至是迫害……



种种原因之下,人类对于光的本质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对光的传播、作用等形式上的表层。

终于,到了十七世纪,在力排众议之下,“围城”上破了洞,人类得以窥见外面的世界。

作为一个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领域皆颇有建树的伟大天才,惠更斯被认为是介于伽利略和牛顿之间的一位物理学先驱,其在1660年出版的《广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光波动说,并且推导出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44年后的1704年,坚持光微粒学说的艾萨克·牛顿出版了《光学》一书,正式提出光微粒说,书中写道:

发光物体发射出以直线运动的微粒,微粒子流冲击视网膜从而引起视觉。

自此,世界本应该进入“光波动学说”和“光微粒学说”共存的时代,但一山难容二虎,以惠更斯为首的光波动派势单力薄,寡不敌众。



由于牛顿在当时的学术界具有崇高的地位,无人敢去撼动他的光微粒学说。

渐渐的,光波动说跌出大众视野。

时间来到了十九世纪初,托马斯·杨成功完成轰动世界、恐怖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双缝实验。

在双缝实验里,从光源传播出来的相干光束,照射在一块刻有两条狭缝的不透明挡板 。在挡板的后面,摆设了摄影胶卷或一种侦测屏 ,用来纪录到达任何位置的光束。最右边黑白相间的条纹,显示出光束在侦测屏的干涉图样。



显然、仅仅依靠牛顿的光微粒说完全无法得到类似的结果,由此,惠更斯及其光波动说再次走进物理学家的视野。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世界投“光波动学说”以火炬,照亮了光波,也照亮了物理世界。

在菲涅尔、麦克斯韦、赫兹、爱因斯坦等人的齐心协力下,光的波粒二象性正是确立,结束了长达二百多年的喋喋不休的关于光的本质的争论。



从粒子角度出发,解释光的动力

原子核外有电子,它们在不同轨道上旋转运行,不同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轨道能级越低,电子的能量也就越低,同理,高能级电子具有较高的能量。



当高能级电子跃迁至低轨道上时,就会释放能量,以光的形式向外发出能量,跃迁的能级不同,发出的光子的能量也就不同。

由于光子是电子进行轨道跃迁时释放出来的,而在过程前后,电子本身只是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其质量、体积等强度性质并未改变。

因此,理论上,光子的质量为0,这一质量也被成为光子的静止质量,也就是说光子的静止质量为0。



而光子的运动速度极大,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光子会产生质量膨胀效应,由此光子会产生一个“运动质量”,根据科学家的测量,光子的运动质量小于等于10负54次方千克,无论从哪个层面考虑,这一质量都是极其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

光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在它诞生之初,就开始以光速运动,永不停止,直到遇到对的电子,才会将自己的能量传给电子,停下匆匆的步伐。

因此,综上所述,光的运动并不需要动力,它生来就具有能量,一生也就那么多能量,不增不减。

光速真的不变吗 ?

我们听过太多光速不变的原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太多光速改变的真理,那到底光速是变还是不变呢?

光速不变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对任何观察者来说都是相同的。 在狭义相对论中,无论在何种惯性系(惯性参照系)中观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一个常数,不随光源和观察者所在参考系的相对运动而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真空几乎不可能存在,因而光速不变原理在现实中并不完全适用。


我们知道,任何物质都会吸收光,而且不同的物质对光的吸收也不同。当光从真空中进入到某一介质中或者在某一介质中行进过程中,光子会激发介质中的电子,一部分光子恰巧被电子吸收,使电子发生轨道跃迁,产生激发态电子。

激发态电子不稳定,随后会自发的向低轨道跃迁,并释放出与吸收的光子频率相同的光。而相同频率的光会发生干涉现象,使光的波长变短。

实际光速可有以下公式求出:

V = λω / 2∏

式中,λ表示波长(变小)、ω表示光波频率(不变),因此,可得出光速变慢。


零下二百七十三度


在经典物理学中大家都知道,要想让一个物体获得速度就需要给它提供能量,这个能量可以转换为物体运动的动能。因此也就有人有疑问,真空中光速30万公里,那么它的动力是哪里来的哪?

光应该是宇宙中最常见也是最神秘的存在了,最开始大部分人都认为光是瞬时作用的,就是没有速度的概念,无论传播到多远的距离不需要消耗时间。这种印象也很符合我们的认知,因为只要光一出现瞬间就可以填满小黑屋。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这都是由于光速太大的原因,光速一秒钟可以绕地球七圈半,你认为仅仅生活在地球上某个国家、某个城市、某个街道、某个小区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时间差吗?

但有的自然哲学家就不这么认为,第一个提出质疑的就是伽利略,他老人家开始组织人手进行了光速测量,当然结果不如人意,光速并不是那么好测量的。而真正测出光速或者是接近光速的是法国物理学家菲索(Fizeau,1819-1896),他设计了一套测量光速的装置(旋转齿轮),最终测出的光速是31.5万公里每秒,这和真实光速已经很接近了。

而光速真正的数值是在麦克斯韦提出他的“精美方程”之后,用波长和频率相乘得到速度,最终光就是电磁波的结论也被所有人所接受。以后的光速不用测量,直接就用频率乘以波长。光是电磁波,它的速度就是震荡的电场产生震荡的磁场,如此循环下去就是电磁波的传递。最后经过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光在已经以太中传播,再到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发展出相对论,科学家对于光了解的越来越透彻。



光从粒子说发展到波动说,最后再到波粒二象性。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认为光的能量形式也是“一份份”的,也就是量子形式,从此光又有了新描述形式光量子,简称为光子。在宏观上来看恒星核聚变发光、家里用电发光、点燃火把发光,但是从微观角度上来看是因为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


从量子力学角度来考虑,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呈现概率分布的,也就是不存在具体的位置,是一片电子云。电子所处的位置有高能级和低能级之分,当电子吸收能量就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但是这并不是稳定的状态,电子有自发向低能级跃迁的趋势,这个时候多余的能量就会一份份的释放出去也就是一个个的光子。

所以说光实际上是能量并非是物质,它没有静质量,因此电子跃迁释放的能量会完全无损失的转化为动能。从宇宙大爆炸支持,一切的物质和能量全部来源于“奇点”,那个时候开始能量就以光的形势产生了。也可以换一句话来说没有静止质量的生来就是光速运动,如果不是光速运动,那么现在的一整套科学体系就直接坍塌了。光子不存在加速过程,直接就是光速,它们不是物质的是能量,不要认为称为光子就是真正的粒子。



科学黑洞


光子没有质量,因此它一诞生,就以每秒接近30万公里的速度运动,不存在动力来源和加速过程。光子要么不存在,要么存在,如果存在,它就一直以光速运行,直到它与其它粒子相互作用被吸收。

光子的产生过程。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被描述为电磁场的激发,电场激发磁场,磁场又激发电场,依此类推,但首先源自于围绕每个原子核旋转的电子的激发。氢原子有一个电子绕原子核旋转,氦原子有两个电子绕原子核旋转,铝原子原子核周围有13个电子,每个原子都有一定数量的电子绕其原子核运动。电子绕着原子核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电子有一个它所占据的自然轨道,但是如果你激活一个原子,可以把它的电子跃迁到能级更高的轨道。为了达到稳定,电子倾向于回到原来的轨道,当处于高能级轨道的电子回到正常轨道时,即从高能量到正常能量的下降过程中,电子就会发射出一个能量包,即光子,光子的频率,正好与电子能级

下落相匹配。比如在灯泡中,加热钨原子,钨原子的电子提升到更高的能级,当数以百万计的电子同时下降到较低的能级时,钨释放出大量的光子。

大多数基本物质粒子,如电子、介子和夸克,通过它们对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希格斯场的阻力获得静止质量。光子和胶子,不受希格斯场的影响,所以它们没有质量,无质量粒子是纯粹的能量,无质量粒子有一些独特的性质,没有边界,没有表面,是完全稳定的,所以不像某些粒子,它们的能量不会衰减成质量较小的粒子,因为它们所有的能量都是动能,它们必须以光速运动。虽然光

子自身不会衰变,但是光子的能量可以在与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事实上,根据狭隘相对论所有有能量的物体,当且仅当它们的静止质量为0时,才能以光速运动。


科学闰土


谁告诉你光是有速度的,我们对光的测算是有误区的,拿太阳系来说它并不是我们看见的2-3围度而是11围度,只是我们的科技还不能理解跟看到。

光一经诞生就以光速运行,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光子只要不被吸收就永远停不下来,而且光子的寿命几乎是无限长的。




一八零1


如果我们扔一个很重的铅球,最多只有十几米远。然而,如若是扔一颗手榴弹的话,至少也有三、五十米。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同样的能量,质量越小的物体获得的运动速度就越大。于是,质量较轻的物体,被抛出的距离就较长。

光子是我们宇宙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即是量子的激发态。其角动量为普朗克常数h,约为6.623x10-27尔格秒。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值。

由于角动量等于质量、半径和角速度的乘积,说明光子也是一个实体粒子,其质量和半径都是大于零的。

然而,与各种基本粒子不同的是,光子并不是由高能量子组成的封闭体系,因而其没有屏蔽量子的动能。

由于质量是被封闭的粒子关于其空间效应的度量,所以作为离散的激发量子,光子的质量是非常小的,小于10-40克。即便是与最轻的电子相比,光子的质量不足电子的万亿分之一。

这就是为什么,光子可以具有极大的速度在空间运动的原因。其一方面,是因为体积的细小,受到空间的束缚不大;另一方面,则是量子只要获得很小的能量,就可以成为光子,具有很快的速度。

实际上,在光子的能量中,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动能。由于量子空间的密度很大而光子的质量又很小,以至于光子的能量主要是相对于空间的势能。

光速仅只是光子维持其相对于空间势能的速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通常的情况下,看不到光速变化的原因。

因此,光子之所以具有较大的速度,使其由原来的无规运动(基态量子)转变为有向运动的,就在于我们对空间量子的激发。

这就好比空气,在通常的情况下,气体分子是无规运动的,其对我们的碰撞💥是对称的。因而,我们感受不到空气的存在。

但是,当我们扇扇子或打开电风扇时,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就获得了动能,具有了有向运动。这就是气体分子受到激发的物理机制。

对基态量子的激发,使之成为光子的物理机制也大致如此。只要我们搅动量子空间,就会对空间量子进行激发,从而使基态量子转变为激发量子—-光子。

只是因为量子太小,其无规运动的速度又很大,普通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是很难激发量子的。这也是为什么,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并没有感受到量子空间阻力的原因。

如果两个巨大的天体相互碰撞,就会引起量子空间的涟漪,即形成以光速运动的引力波。其本质也是激发量子,只是单个量子获得的能量较低,超出了可见光的范围。

如果原子中的电子对基态量子进行碰撞,从而使其由高能的激发态跃迁回基态,将能量传递给了量子。于是,受到激发的量子就成为具有较高能量的光子。这就是著名的光电效应。

除此之外,类似搅动水可以产生水波,电磁场的交互变化,也可以激发量子,产生具有光速传播的电磁波。

总之,我们的宇宙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即量子构成的。因此,宇宙就好比是一个量子海洋,而物质是量子海洋所泛起的泡沫。只要有物体搅动量子海洋,就会打破量子海洋的平静,使受到激发的量子成为光子。


淡漠乾坤


没有相应的知识,就别自作聪明。

首先,光速是指光波的速度,不是光子的速度。电磁波的速度也是光速,还有宇宙射线……,电流的速度也是光速,但电子的速度也就是厘米级别。如果都是有某种实体以光速度运行,那你晒一下太阳,不出一秒钟会被“晒成马蜂窝”。

其次,说宇宙爆炸速度大于光速,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实体物质!那么,以我们肤浅的知识,会认为科学家根本就不可能推测宇宙直径。再有,我们现在正在以超光速的速度离开宇宙中心(超光速的爆炸还在进行中),我们都会“永生”,我们的时钟应该停止,可我们感受到了时间。

不懂就是不懂,我也不懂,就不饶舌了。


教育反思者


晚上经常看月亮,月亮距离地球38万公里,按光速每秒30万公里,地球上的光一秒多钟就能达到月亮🌙,在城市上空,晚上千万盏灯向太空发射光,但好像没有照亮月亮,月亮还是圆缺变化呈现在我们面前,光源如太阳光,电灯💡光,手电筒🔦,区别巨大,这些不同光源力量产出的光速会是一样,地球上的灯光照不亮38万公里处月亮,难道光速30万公里不是真实的事情。


KongZWang


光的速度确实很快,但光的传播并不需要任何动力和能量,而且光“一生下来”就以光速飞行,除非被物质吸收,否则光一直会以光速飞行!

光的本质是电磁波,而在麦克斯韦方程组中,光速是一个常数,这意味着在真空状态下,光速不会因任何运动状态或参照系的选择而发生变化。同时,光也是一种能量,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

更重要的是,光没有静质量。什么是静质量?简单说,我们取一个惯性系K,使一个物体相对于K参照系保持静止,则在惯性系K中测量到的质量就是该物体的静止质量。

但光速恰恰很特别,光速不变原理告诉我们,在任何参照系下测量到的速度都是光速本身,也就是说光速是绝对的,比如说,即使你以99%光速飞行,你身上发出的光的速度仍旧是光速,无论在哪个参照系下观察都是如此。

所以,光没有静质量,没有静质量的事物只能以光速飞行。从另外一层面分析,物体之所以有静质量,因为会与希格斯场发生作用,而光并不会与希格斯场发生作用。

同时,光速限制并不是绝对的,并没有限制所有事物都无法超越光速,相对论的光速限制也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任何携带能量或者信息的事物都无法超越光速,而宇宙膨胀本身并没有传递任何信息,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地超越光速!


宇宙探索


光的传播速度那么快,它的动力源是什么?

既然问到了这个问题,前提得需要知道光是什么?光是一种电磁波,这是从波动性来看它的,如果从粒子性来看它的话,光是由光子组成的。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光的传播速度都只能是光速,且无需加速过程,出生就是光速。如果问,为什么可以这么去保证它,没办法,这是理论要求的。

从粒子性来看,光由光子组成,光子没有静质量,它是一种规范玻色子,只能用来传递相互作用,这里科普一下什么是玻色子,简单来说,我们常见的物质是由费米子构成的,而传递引力、电磁力等基本作用力是以玻色子为媒介的,比如光子、胶子等。那为什么光子没有静质量呢?且来看看狭义相对论中的质增公式,如下:

你会看到,由于光子的运动速度为光速c,所以分母为0,当然学习数学我们知道,分母为0的话,公式失去了意义,为了保证有意义,那么m0(静质量)也为0,此时0/0有意义,因此光子的静质量为0,也就没有静质量。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是这一个公式,由质增公式可以知道,随着粒子运动速度越快,动质量会增加,以至于逼近光速时,质量趋近于无穷大,对于加速一个质量为无穷大的物体来说,所需要的能量也是无穷大的,这个说不通,因此推导出一切有静质量的物体都不可以达到光速,那作为以光速运动的光子,也就不能具有静质量。

从波动性来说的话,光是电磁波,实质是变化的电磁场,电磁场会以光速建立起来,那么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应当就是光速。

题目最后问到,宇宙的膨胀速度为什么超光速?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你也经常遇到,宇宙膨胀的速度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单纯的运动速度,它是空间整体的膨胀速度,这种膨胀存在于任何一个角落,至于为何距离较近的物体看不出来在膨胀,这是因为距离较近,引力占据上风,所以没有表现出来膨胀。


科学船坞


光子没有质量,但具备能量,所以也只拥有速度,光速在真空中速度才能达到每秒30万公里,至于为什么是这个数字,而且是宇宙中速度上限,爱因斯坦当年也没搞清楚。第二的问题为什么宇宙膨胀速度可以超过光速,这个通行解释;宇宙的膨胀是空间的膨胀,里面的物质速度并未超光速,只是相互的距离变化超过了光速。这个是个初等数学题,可能很难理解,举个例子来说明下吧,给你一根10厘米长的橡皮筋,权当它就是宇宙,上面每厘米画一个点,这点当作宇宙中的星系,你拉伸橡皮筋时当作宇宙膨胀,好了,当相邻两点以每秒一毫米速度膨胀时,10秒后,相邻两点距离增加一倍变成了2厘米,两点之间距变化速度每秒1厘米。但是皮筋总长变成了20厘米,两端点距离变化为每秒10厘米。只要皮筋(宇宙空间)足够长,那么速度很容易超过光速。但是皮筋(宇宙空间)上任意一点(星系)相对于周边的皮筋(宇宙空间)速度确仍然是每秒1厘米,远低于光速。皮筋(宇宙空间)的拉长我们称之为宇宙膨胀,拉皮筋的力我们称之为暗能量,皮筋的收缩力我们称之为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