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评价史上最恨贪官的明太祖朱元璋?

装机帝


朱元璋(1328——1398)

明太祖。幼名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濠州(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出身贫农,少时为黄觉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加入濠州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翌年,与徐达、汤和等南取定远,建立起一支独立的武装。郭子兴死后,继统其军。白莲教首领刘福通在亳州建立的宋政权任命他为左副元帅,成为红巾军重要领袖之一。至正十五年(1355)率兵强渡南京,占领采石、太平,并挥旌东向,翌年3日大破元军攻下集庆(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宋政权擢任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丞相。废除元朝苛政,接受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策,命诸将屯田,发展生产,壮大了实力。又罗致浙东名士刘基、宋濂,获得东南地区地主阶级的大力支持,不久击败陈友谅,进而消灭其残余势力,改称吴王。以后又翦除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并派人杀害宋政权的小明王韩林儿。至正二十七年(1367),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号召,挥师北伐。翌年攻占大都(北京),结束元朝统治,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在位期间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广屯田,并减轻对匠役的奴役,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采取各种措施,巩固专政主义中央集权,主要措施包括:(一)改变中央和地方的政权机构。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部,使六部直属皇帝。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使其彼此牵制,一切兵刑大权总揽于皇帝。在地方设置十三布政使司,并加强监察机构,以便对官员进行控制。(二)施行比唐、宋更为完备的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文取士,据四书五经命题,四书要以宋大儒朱熹的注疏为依据,将知积分子的思想禁锢在程朱理学的樊篱中。(三)创设卫所制度。军队平时分隶各地卫、所,遇有战事,经皇帝命令,由兵部发令调兵,由都督府长官领兵作战。战事结束,统兵将领交还印信,军队各归卫所。以防止将帅拥兵自重。军士别立户籍,称军户,身份世袭不准随意脱籍。由国家分给土地,使其屯田自养。(四)分封诸王。朱元璋汲取历史上异姓王谋叛教训,决定异姓大臣生前慨不封王。大封同姓子孙为王,派驻边关重镇,意在加强皇室对地方的控制。(五)整顿吏治,廓清积弊。元未吏治腐败,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这给予朱元璋深刻的教训。施行严刑酷法,对贪官黩吏绝不宽待。规定官吏因柱法而贪脏的,一慨发往北方也地充军。官吏贪脏60两以上的,处以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各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就是剥皮的刑场,叫皮场庙。使官吏触目惊心,知所儆惩。(六)加强对人民控制。用20多年时间厘定《大明律》以为法律准绳。规定国家有权缉捕逃户;凡犯有“谋反大逆”罪者,不论首从,均凌迟处死;有“造妖言”、“劫囚”者一概处以死刑;专擅铨选、纠结朋党者斩。这些律令为前代所无。为了保证赋役,编制了黄冊、鱼鳞冊,推行里甲制和关津制,使同里甲人户互相知保,禁止隐匿户口和任意流徙,并在全国重要去处分设巡检司盘查行人。(七)抑制豪强。豪强地主占有大片土地,鱼肉乡里,欺压百姓,是引发社会动荡的一个因素。朱元璋下令将苏州街道上豪族富户数万户强行迁到南京,在南京抄杀豪民百余家,又多次迁徙天下富民于京师。意在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另外,朱元璋为了扫除君主集权的障碍,用残酷手段大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以擅权枉法罪处死丞相胡惟庸和有关臣僚,牵累被杀的多达3万余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莫须有的“谋反”罪杀屡建军功的凉国公蓝玉,此案株连被杀的计1万5千余人。经过胡、蓝二大案,功臣宿将凋零殆尽。朱元璋制订的各项制度,为明清两朝所沿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措施,对于抑制兼并、整肃吏治,使农民安养生息、保证社会生产、维护国家统一,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加紧思想禁锢和言论钳制,也大大窒息了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各方面发展的活力,成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积弱积贫的原因之一。洪武三十一年(1398),71岁的朱元璋因病逝世,葬于孝陵,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


文藻巧翁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得上,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草根皇帝,另外一个汉高祖刘邦,人家毕竟还有个泗水亭长的身份。而朱元璋从小差点饿死,曾经放过牛,做过乞丐,甚至还当过和尚,出身可谓是卑微之极,我想这世上绝大部分人起点都比他高。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当上皇帝后,内心是真想为老百姓有口饭吃,做点事的,并且采取了好多有利于贫苦老百姓的措施的。当然,他也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朱元璋奖励农民垦荒,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并且大力提倡种植棉桑等农作物,来提高生产。政治上,他抑制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来促进生产。这些举措施对当时的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最令人称道的应该就是杀贪官,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历史上数杀贪官的皇帝,朱元璋就是第一。朱元璋曾下过诏令:“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这里有个统计,说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杀掉贪官污吏达15万人,甚至剥皮来震慑贪官,手段残酷之极。

朱元璋也是比较勤政的皇帝了,据史书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仅仅八天之内,朱元璋就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工作量之大,让人瞠目结舌。所谓的,“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一点也不假。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朱元璋把人性的自私及残酷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大肆屠杀功臣,并且庭扙大臣。朱元璋还重启了残酷的活人陪葬制度,死后用了46名妃妾、宫女殉葬,太残忍。

作为一个帝王来说,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是合格的。

尽管,朱元璋后期为了维护自身朱明王朝的统治地位,大肆杀戮过功臣,包括制定了一些不得当的政策,也给他的一生带来不少的污点。但总体上,他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么做也是可以情有可原的。


超凡博弈


你好!根据我所了解的,朱元璋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可以说最懂平民百姓的贫瘠困难和对政府抱着什么样的期望,进而促使朱元璋对官员的治理和对贪官应该采取什么的态度、手段惩治,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严惩贪官,百姓们就能抒发心中的闷气,这样百姓就会对朱元璋有好的印象,便大力支持朱元璋,对于朱元璋来说,刚刚打下的江山能更好的巩固。

一般来说,一个朝代走向崩溃,首先内部问题是最大因素,皇帝昏庸不理朝政、官员腐败贪污、百姓的负税加重,进而使社会阶级矛盾加剧,所以朱元璋对于前朝的借鉴和结合个人因素,朱元璋没有理由不对贪官下手,为了巩固江山,为了皇位代代相传,更要拿贪官来杀鸡敬猴。

此外我个人看法,明太祖朱元璋他是第一从南打北统一的,恢复汉人的山河,从社会最底层到一人之下,可以说他有谋略懂用人,但他对开国功臣的做法,我是很可惜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紫安君


我是历史心学,我来回答一下!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总结了元朝败亡的教训,认为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这是元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为此,他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他曾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决不宽恕”。基于这样的认识,“重典治吏”成为明代特别是明初为政、立法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幼时家贫如洗,因家贫父母去世都无法安葬。无依无靠的他讨过饭,入皇觉寺当过和尚。朱元璋幼年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对贪腐现象有深刻的体会,并对此深恶痛绝。朱元璋当上明朝开国皇帝后,就不遗余力地反腐肃贪,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杀戮贪官最多的皇帝。有学者估算,在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大约有10万到15万贪官人头落地。当时,全国13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很少能够做到满任,大部分都被杀掉了。他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肃贪法令:贪污60两以上银子者,立杀!

他对贪官污吏实施的刑罚,最有名的莫过于凌迟,把人绑在柱子上,用刀慢慢割;他还发明了剥皮填草,就是将贪污官员处死后,把贪官的皮剥下来,然后在皮内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并挂于公座之旁,供众人参观,并警戒下任官员;他创造了一个以往封建统治者想都不敢想的政策,即规定普通百姓只要发现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们绑起来,送京治罪,而且路上各检查站必须放行,如果有人敢于阻挡,不但要处死,还要株连九族!

明初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府、州、县均需派遣计吏至户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所有朱元璋钱谷之数,府与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与户部的数字必须完全相符,稍有差错,即被驳回重造账册,并须加盖原衙门官印。各布政使司计吏因离户部道远,为免往返奔走,便预持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遇有部驳,随时填用。该空白账册盖有骑缝印,不做他用,户部对此从不干预。洪武八年考校钱谷书册,明太祖得知空印之事后大怒,认定自己发现了一个官员相互勾结、舞弊欺诈的泼天大案下令严办。自户部尚书至各地守令主印者皆处死,佐贰以下杖一百,充军边地。与此案有关者多不免,被杀者达数百人。

郭恒案是明初一起重大贪污案,户部侍郎郭恒与中央六部及地方官员的勾结,侵吞税粮,寄存在全国各地,洪武十八年被告发。朱元璋对他们严加惩处,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数百人处死,地方官员被牵连在下狱致死者数万人,追赃粮数百万石,是许多大中地主破产。

明朝为了控制西蕃少数民族地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把这个茶叶作为战略物资,严禁私自出口。驸马欧阳伦仗着自己是皇亲,让他的手下走私茶叶,这些人在地方上动用官府车辆,擅自闯关,不纳税、不服管,而且是任意捶楚把关的官员。地方守关的人不堪忍受,向朱元璋来报告。朱元璋得到这个情况以后非常气愤,把欧阳伦抓来杀掉,坚决处死。

朱元璋认为吏治腐败是严重弊病,“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因此,明初治吏的重点在于惩治贪官污吏。针对官员的贪污腐败,朱元璋建立了一套由《明律》、《大诰》、《铁榜》以及律文以外的一些诏令,单行科条组成严密的法律体系。《刑律》为《大明律》的主体部分。其中专设了“受赃”门,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纹”,吏“一百二十贯,绞”。犯“不枉法赃”至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三千里。同时规定:“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至于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的贪污行为,明律规定“并赃论罪”,并于犯官右小臂刺“盗官钱(粮)”字样,耻辱终身,赃四十贯处斩。明律对官吏索贿也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此外,明律还规定了对负有监察之责的都察院、监察道、在外按察的御史之官贪赃枉法的,要加重处罚。明太祖朱元璋编制《明大诰》做反腐教材。

朱元璋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官员权力的监督,借此防止和发现官吏贪污不法现象。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手段、方式:一是设立御史台后改为都察院,考察地方“官吏之贤否,政事之得失,风俗之美恶,军民之利病”,以“绳愆纠缪”,并逐步把七品监察都御史提升为正二品,另设六科给事中掌行政监察,与13道监察御使合称“科道之官”。二是定期考核官吏。分为以京官为对象的京察(6年2次)和以地方官吏为对象的“大计”(3年1次),考察标准有八项:“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以此处理有贪污行为的官吏。三是运用特务机构参与对官吏的监察和惩治,主要特务机构是检校,职责是“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以此暗中纠察贪官污吏。四是建立民拿害民该吏制度,以此借助人民力量监督腐败不法现象。洪武元年令:若官吏额外科敛,“许民拿赴有司,有司不理,拿赴京来议罪而枭令。”洪武十九年,又令说:“今后有司官吏,若将刑名以是为非,以非为民”,或“赋役不均,差贫卖富”或“造作科敛”,“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重典治吏,严惩贪污为了对贪官形成更大的威慑力量,明太祖朱元璋大量滥用律外重刑,刑罚手段令人发指。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在官府门前,以示警戒。


历史心学


感谢你的问题,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朱元璋出生佃农,小时候给地主家放牛,深知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的情况,也深深感受过贪官治下百姓的苦难,也深受其害,父母因贪官强行收税而死,因此当皇帝后对贪官污吏施以重刑。


w流浪的石头


功勋最被低估的一位皇帝,其雄才大略不输秦皇汉武,改变自五代十国以来汉人积弱的局面。东抵张士诚,南击陈友谅,手下将帅多如过江之卿,谋士如云,收复燕云十六州,把蒙元南下的心扼杀。生于微末,起于草莽之中,最终一统天下为汉人带来276年的稳定。


爱流浪的猪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 --- 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2位平民出身的君主。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在位期间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诸多辣腕功过难断,也立下了明朝君王极权及高压统治的典型。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发动并全程领导了史上最大最严的反腐肃贪运动。他以猛治国称,大力打击贪污。他的“重典治国”思想不只为遏制官僚腐败。

朱元璋出身贫苦,是个孤儿,讨过饭,当过和尚,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对贫苦百姓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怜悯,对贪官污吏则怀有异常强烈的刻骨仇恨。所以,朱元璋即位后,就杀了一批贪官污吏。

朱元璋订《大明律》,编《大诰》,对惩治腐败做出详细规定,并严厉实行之。朱元璋亲自参与主持的《大明律》中将《受赃》专门设为一篇,其中详尽规定了对于腐败的惩罚,为他以后的铁腕反腐奠定了基础。同时朱元璋下令将《大诰》等其他多种司法教材发倒每个家庭中去,而且规定官府执法时凡是家里藏有《大诰》的,就可罪减一等,反之,要罪加一等。同时《大诰》还被列入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连科举考试都从《大诰》中出题。一时间从学校到民间讲读《大诰》蔚然成风。

严惩腐败分子

朱元璋自幼出身贫寒,对政治贪污尤其憎恶,其对贪污腐败官员处以极其严厉的处罚。在朱元璋主政期间,大批不法贪官被处死,包括开国将领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其中甚至因为郭桓案、空印案杀死数万名官员。

朱元璋为了加大反腐力度,设立了从朝廷到地方的监察机构,其组织之严,权力之大,都是前朝历代绝无仅有的。在中央朱元璋设立最高反腐机构都察院,将刑、检、法职能集于一身。不久又设置六科给事中,专事纠举弹劾六部中的贪官污吏。在地方上,除了有朝廷派遣的监察御史外,同时又在各省设按察司,掌监察之职;后来又设立“巡抚”制度,由朝廷派亲信重臣大臣到各地出巡,监察地方官吏。

朱元璋在铁腕反腐的同时,还鼓励民间反腐。

朱元璋为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运动,非常重视发动百姓,鼓励百姓举报,他认为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把百姓发动起来,贪官污吏就没地方藏身。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向全国颁布了《大诰》,其中有一条新规定:今后布政司、府、州、县在职的官员,赋闲的官员,若胆敢“操纵词讼、教唆犯罪、陷害他人,勾结官府,危害州里”,当地贤良方正、豪杰之士可以将这些人抓起来,绑送京城(南京)。如有人胆敢中途拦截,则枭首示众。

朱元璋担心到南京申怨的老百姓见不到自己,特意在通政司的门口放置一块红牌,上面书写一行字:“凡是想向我报告却又不能进入宫殿者,取拿此牌,可以直接进入内府,各门守卫、官员不得阻拦”。

在此之前,在封建王朝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是官府随意抓捕、捆绑老百姓,而赋予百姓直接捉拿贪官污吏的权力,还真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

朱元璋在午门外设立“登闻鼓”,号召受冤的百姓们击鼓鸣冤。为了防止此行为虚设,同时命令一名御史每天在那里负责,但凡是民间有冤情,地方官员又不受理的百姓们,当事人可以击登闻鼓,并由在那里负责的御史带着上奏;为了让下级官吏有参政机会,朱元璋打破常规,规定不论朝廷官员品级、隶属均可参加早朝上殿言事,有隐情还可单独召见;朱元璋不仅允许民告官,还鼓励百姓越级告状;他甚至鼓励普通百姓把贪官直接绑赴京城治罪,各级官员如果胆敢“截访”,就治以诛灭家族的重罪于是,在朱元璋的反腐力度下,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押解着贪官污吏行走在通往京城的道路上。

由于朱元璋的吏治严厉,在明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官员腐败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朱元璋开展雷厉风行的肃贪运动,历时之久、措施之严、手段之狠、刑罚之酷、杀人之多,为几千年封建历史所罕见。

尽管朱元璋反贪决心大、力度猛、出奇招,使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也一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远未达到彻底清除腐败的根本目的。



价值投资思维智库


行为心理学认为,支配人的行为的,背后往往皆有其深层原因。朱元璋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元朝末年,蒙古人压榨百姓,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早年的朱元璋,生活是极为凄苦的,而在朱元璋看来,这一切都是由于贪官污吏的不作为所造成的。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初期,为了政权的安稳,朱元璋还是忍了下来;但是在一统天下,成为皇帝之后,朱元璋内心深处对贪官污吏的恨,就不可抑制爆发了出来。

朱元璋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规定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如郭桓案、空印案、大诰等,据不完整统计,总计杀掉贪官污吏达15万人之多。

但悲哀的是,朱元璋这种手段并未起到根治贪官的作用,在朱元璋后期时,贪腐越发严重,而且越到后世,贪污腐败越是严重,最后大明也多半是灭亡在官员的贪污腐败上。看来这治理官员,酷刑滥用并不是治理腐败的唯一手段,仅仅打压贪污的官僚集团是不够的,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政治体系才是根本之道,可惜朱元璋始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帝都秘境


现在的人们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有很大分歧,有的朋友觉得朱元璋当过和尚和乞丐,却能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开创了大明帝国,十分了得。也有很多朋友认为朱元璋太残暴了,他晚年可没少杀功臣,很多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勋贵被杀,人们觉得他这是在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那朱元璋究竟是个明君,还是个昏君呢?他又为何杀戮那么多的功臣?

自古以来许多农民起义者,受过太多苦和委屈。等到他们翻身之后,就开始沉醉酒色,放松警惕,之前的豪情壮志也在酒肉中丧失殆尽。反观朱元璋,他是从乞丐做起来的,不知道受了多少冷眼和嘲笑,可是朱元璋不一样,他上进,有野心,从不放松。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更可怕的是当他剿灭陈友谅,张士诚后,本可以选择建一个南宋一样的小朝廷,风险最低,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困难的那条路!在朱元璋之前,从没有南方战胜北方的先例,可贵的是他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战争之后,并没有忘记初心。安逸的生活没有捆绑住他的手脚,他选择了一条不胜即死的路,这种魄力胆识,古往今来有几个人有?今天我们就来简单探讨一下朱元璋的功过是非。

乞丐皇帝是很多人对朱元璋这位皇帝形成的印象,而之所以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就是因为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人,由社会的最底层,成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

明民众游览图

不仅如此,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底层人民翻身的他,并没有变得贪图享乐,而是更加励精图治,反贪治贪,他对贪官和欺压百姓的恶霸恨之入骨,所以明朝的官场可称清廉,但是也正因如此,他杀人无数,身边的功臣也被屠戮殆尽,这也让他的形象大打折扣,兔死狗烹的事情总是会让人厌恶。下边,我们就从几个方面讨论一下,朱元璋的功过是非。

朱元璋出身

哪里是朱元璋的老家呢?我们都知道,正是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在《明史》中凤阳县被称为"钟离"。少年时期的朱元璋家里头很穷,用我们今天的话说,穷得都揭不开锅了。

为什么会这么穷?只因为元朝政府的苛政,元朝地方官想尽各种办法盘剥百姓,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很苦,朱元璋的家里也是一样,他的爹娘和一个哥哥没东西吃,都饿死了,这使得朱元璋很仇视元朝,只有打败元朝,才能有活路。

元朝战争

《明史》中记载:"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朱元璋在17岁的时候,因为家乡闹蝗虫和瘟疫,而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又相继逝世,朱元璋实在没办法了,为了能够活着,只有出家去当和尚了。

其实,在当时这是很无奈的。毕竟在古代讲究孝道,不是逼不得已,谁愿把头发剃了,出家为僧呢?而正史中也并不隐晦朱元璋这样的出身,而朱元璋这样的出身也没有影响到他开创大明王朝,可见真是应了那句话,"英雄不问出身"!而朱元璋早年的这些痛苦而悲惨的经历,也坚定他反抗元朝暴政统治的信念!

朱元璋影视形象

起义抗元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在24岁的当了义军,当时的濠州义军首领郭子兴,收留了朱元璋。而其实朱元璋投靠了郭子兴之后,也才渐渐展露了他的军事才能。

而在投靠了郭子兴之后,朱元璋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一个小班底,后来的名臣名将,如徐达、常遇春和汤和等人,在得到这些文臣武将的帮助后,朱元璋也才在郭子兴这个军事集团中站稳了脚跟。

而朱元璋虽然在郭子兴手底下为将,却因为有了自己的小班底,立下了很多功劳,并且还曾经救过郭子兴的命。而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有些功高盖主,而郭子兴又不是什么大度的人,终于使得朱元璋后来不得不离开郭子兴,自立门户。

朱元璋影视形象

自立门户

《明史》中说:"时彭、赵所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朱元璋离开郭子兴也很无奈,朱元璋认为郭子兴不能成事,也就离开了郭子兴,但是朱元璋并没带走什么人马,只带走了徐达、汤和等二十几个人。

可见,朱元璋还是十分有眼光的,为何这么说呢?一则作为义军首领,往往人马的多少就代表了势力的大小,如果朱元璋离开带走很多人马,那郭子兴肯定不会答应,而朱元璋只带走了徐达、汤和等人,这些人虽然以后都成为了名臣、名将,但是当时在郭子兴的军中并不显眼,郭子兴即便看到这些战将被朱元璋带走,但是能够送走朱元璋这个手下,保住自己的地位,利大于弊,郭子兴自然也就不会阻拦朱元璋了。

朱元璋影视形象

二则朱元璋带走的这些人可都是人才,而且是能立业的人才,算得上是他部下中的骨干力量,至于兵马,有这些可为将帅的人才在,人马再招募就是了,反正当时元朝的暴政使得流民很多,兵马也还是很容易招募的。

而事实也证明了朱元璋的眼光,他在离开郭子兴后不久,就逐渐收拢了一批人马,先后攻占定远、滁州,打败了元朝大将张知院,而在这期间,朱元璋更遇到了他这一生中帮其开创大业最重要的一个人,李善长!

李善长画像

《明史》形容李善长:"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

这段史料也就记载了李善长的本事,李善长能出谋划策,而史料中也说了,他不是出身儒家,而是法家,这也就决定了他在乱世之中能够给朱元璋很多帮助,毕竟在乱世之中法家比儒家的作用要大得多。如果行军打仗总有个老儒生指手画脚,那朱元璋也就不用开创大明王朝了。

而事实也证明,李善长给朱元璋帮了很大的忙,他是朱元璋的智囊,他帮着朱元璋参谋军机,更打理军饷等事宜,俨然就是朱元璋的"萧何"。而且在选拔人才上,李善长给朱元璋的帮助也非常大。因为当时朱元璋的势力逐渐增大,很多人来投靠朱元璋,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都是李善长给朱元璋意见的。

李善长影视形象

《明史》记载:"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

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军中的作用,也可以这么说,因为有李善长帮忙,朱元璋才能最终开创大明王朝,李善长功不可没!而朱元璋对李善长十分信任,也注定朱元璋以后的不凡。

而正是在李善长、徐达、汤和与常遇春等这些文臣武将的帮助下,朱元璋不但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义军中的竞争对手,更发兵北赶大元,最终将以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为首的元朝势力赶出了中原,朱元璋开创的明朝最终取代了成吉思汗铁木真和他的孙子忽必烈开创的元朝,从此也就开启了我国古代王朝更替的一个新纪元。

可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外在的敌人是没有了,可内在的敌人呢?这个时候已逐渐步入人生末年的朱元璋不得不对自己手下那些志得意满的功臣举起了屠刀!

明取代元

杀戮功臣

明朝有两大案,让朱元璋几乎将功臣屠戮殆尽,一个是"胡惟庸案",还有一个就是"蓝玉案"。

关于"胡惟庸案",在《明朝胡惟庸案真相:胡惟庸案实际上是一出冤案》提到,因"胡惟庸案"有三万多人被杀,很难想象,朱元璋由于胡惟庸的所谓谋反的莫须有罪名,就要了三万人的命,或许朱元璋自己也没有想到吧!

而胡惟庸实际上是李善长推荐的,而且李善长的侄子李佑娶了胡惟庸的女儿,这样,如果胡惟庸犯案,那李善长自然也就跑不了,毕竟李善长也在胡惟庸的九族之列!

胡惟庸画像

《明史》中记载:"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手诏布告天下,条列爰书为《逆臣录》。"

胡惟庸案牵连了这么多人却还没完,而另一诛杀功臣的"蓝玉案",可以说牵连更广。

也就是说,"蓝玉案"被牵连的功臣宿将多达一万五千人,间接被杀的就更难以计数了,甚至连朱元璋原来信任的大将傅友德和冯胜等人都被牵连在内!而文章《解析:明朝传奇猛将为什么会死后株连九族呢!》提到,"蓝玉案" "连坐处死的功臣及其家属达4万多人"。

蓝玉画像

其实,朱元璋杀蓝玉也是有原因的,文章《揭秘:朱元璋为何要杀死蓝玉?》提到,蓝玉"蓄养家奴养子数千人。"

也就是说,蓝玉的养子、家奴就多达好几千人。我们应该知道,蓝玉他的功劳再大,可也只是个臣子啊!你一个当臣子养这么多家奴,还认了这么多养子,你要干什么?朱元璋当然有理由怀疑他蓝玉要作乱了。

而且蓝玉的这些养子!家奴!还横行乡里,欺压百姓,这自然也就更令朱元璋恼火了,可以说蓝玉被杀也只能是他咎由自取了!而蓝玉被杀,却又牵连很多功臣宿将,这种株连之法,虽然残酷,但是也让人无可奈何,毕竟屠刀握在朱元璋的手中呢!

蓝玉影视形象

评价

朱元璋依靠功臣开创大明王朝,在王朝建立之后又反过来屠戮功臣,是不是朱元璋真地忘恩负义呢?

其实不然,其一,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这些功臣确实立下了大功。但是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后,这些骄兵悍将无仗可打,却反过来依仗自己的功劳,肆意妄为,践踏大明国法,甚至欺压百姓,这也是朱元璋不得不举起屠刀的原因之一。

其二,或许大家也都知道了,那就是朱元璋知道自己即将走到人生末年,害怕自己死后这些功臣宿将作乱,后继之君无法镇服他们,为了能让子孙安稳坐江山,朱元璋也只能举起屠刀,杀戮这些功臣了。可见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却也有他的冷酷无情与无奈吧!












朱元璋这个人物我是在电视里面,网上还有历史书上认识的。对于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恨贪官,从一个老百姓,当过和尚,在到后来至高无上的皇帝我认为褒贬不一。

他是一个从草根一无所有奋斗到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皇帝,他是一个很励志的人物。这一点需要我们这些正在打工创业的年轻人多学习。我是说学正能量的啊,大家不要乱想啊,咱们第一条得爱国,遵纪守法哦。

他恨贪官那是因为他出生农民,知道咱们老百姓不容易,贪官如寄生虫很可恨。这一点给他赞一个。

他是一个老百姓起家眼光短期,心胸狭窄这点就不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