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宋朝堪称史上最富有的朝代,为什么却没有被称为“盛世”呢?

王平


中国古代大一统封建王朝始于秦朝,历经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其中汉、唐、宋、明、清更是享国百年。可相比于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朝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

虽然宋朝的享国时间不输于明清、经济更是力压其他朝代,但似乎只有宋朝没有盛世,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宋朝也是有盛世的,北宋有咸平之治、仁宗盛世。
宋朝的经济十分发达,甚至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农业、手工业各有建树,造船、航海业更是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商业繁荣。不仅如此,宋朝更是文人墨客辈出的朝代,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社会上理学盛行、文学发达、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评价宋朝文学艺术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其实,要只从宋朝内部来说,大部分时间里宋朝都处在一个盛世的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都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宋朝不仅商品经济发达,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还出现了专供大众娱乐的瓦舍,百姓吃穿不愁、安居乐业。社会上学术气息浓厚,就连宋朝的皇帝几乎个个擅长咬文嚼字,都是称职的书法家、书画家等。所以说单从宋朝自身来看,确实可以说处在盛世之中,政治、经济、文化,宋朝在各个王朝的排名上均可谓是名列前茅,人民无论从精神文化上,还是从个人温饱上来看其实都超越了历史上的一些盛世,但相比于其他朝代,宋朝输在哪呢?答案就是:军事。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北宋建立,初生的北宋政权也只是沧海一粟,那时的中国四分五裂,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政权更替十分频繁,而唐王朝灭亡、社会动荡、政权更替的根源便是:节度使制度。赵匡胤也是节度使出身,知道节度使手握重兵的危害,所以宋朝建立之初便是极其“重文轻武”,尽管也有不少像岳飞、狄青这样的当世名将,却也受到排挤猜忌,最后愤懑而亡。宋朝外患不断,辽国、西夏虎视眈眈,而宋朝不仅不在边境派遣重兵驻守,甚至每年还会抽调地方精兵填充中央禁军,本意是拱卫王室,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怎么对抗敌人?而且中央禁军的数量过于庞大,偌大的开销是宋朝极大的负担,“养兵千日,用兵何时?”没有贤臣良将、没有守边战士,宋朝拿什么自保?

宋王朝虽然经济文化实力空前繁荣,但军事实力不是别人的对手,没有外御强敌的实力,不能保百姓安宁,连自己的家门都守不住,澶渊之盟、靖康之耻,哪次不是宋朝赔钱送绢,何来盛世之言?


邓海春


宋朝经济强是谎言

随便翻翻宋朝人的诗词,你就大致能看到宋朝实际的生活状况。

王安石《河北民》:“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傍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刘攽《江南田家》:“官家不爱农,农贫弥自忙。尽力泥水间,肤甲皆疥疮。未知秋成期,尚足输太仓。不如逐商贾,游闲事车航。”

徐照《促促词》:“东家欢欲歌,西家悲欲哭。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

戴复古《庚子荐饥》:“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歧。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

至于梅尧臣的《汝坟贫女》、苏舜钦的《城南感怀呈永叔》、张舜民的《打麦》和范成大的前后《催租行》,更是描述宋代农民苦难生活的名篇。

张咏《愍农》诗:“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贫。”

梅尧臣《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

宋诗中这类抨击官府压榨、盘剥农民的篇章为数不少。北宋李觏浩叹:“役频农力耗,赋重女工寒”;“产业家家坏,诛求岁岁新”。朱熹指出:“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所以有靖康之乱。”宋孝宗也承认:“税赋太重。”

宋代的实情是“民间苦赋重”,宋朝人并没有感受到生活在大宋王朝的幸运和幸福,而是一再叹息:“开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

宋朝算哪门子盛世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但连实现国家基本统一都没有做到。不说东北到西域,就连燕云十六州都收复不了,还谈什么盛世?

公元993年,宋太宗赵光义正式册封安南首领黎桓为静海军节度使、交趾郡王,越南名正言顺的从中国独立。

公元1038年,就在被吹嘘的最好的时代,宋仁宗时期,西夏独立了,宋仁宗下了血本连年开战,最后也只能承认了西夏的独立现状,这使得宋朝的盛世说变得滑稽可笑。

宋朝财政大部分用于维持百万军队和庞大的官僚机构,从宋仁宗时期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三冗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兼并已达到空前严重的地步,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天章阁侍读贾昌朝就说过:“江淮一年运粮六百余万石,只能够财政用一个月,三分二在军旅,一在冗食,财政收入已经几年出现赤字。天下久无事,而财不藏于国,又不在民,如果有水旱战争急用,国家从哪里出钱?”这是因为此,迫使宋仁宗开启庆历新政,才有了范仲淹的改革。所以说宋仁宗是盛世,赞美宋仁宗是超越唐太宗的明君,简直是一派胡言。

到了宋英宗时期,财政已经入不敷出陷入了财政赤字。这些经济上的困窘局面,才迫使宋神宗下决心开启了王安石变法改革。这都是宋朝的历史事实,我实在看不出宋朝哪一点像盛世的样子。

在两宋300年历史中,农民起义爆发超过400次,宋朝的农民起义是历代王朝中数量最多的朝代,号称国富民安的宋朝,出现如此之多的农民起义,不知道又打了那些人的脸。

这么多历史事实摆在那里,竟然还有人高唱宋朝是盛世,真的怀疑这些人居心何在。


谢峰聊影视


宋朝经济和文化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军事上确是一塌糊涂。赵匡胤开国后,杯酒释兵权,兵不血刃收回军队控制权。为了防止出现龙袍加身的事件重演,他设计一套全新的管理制度,由文官作为枢密院领导军队,皇帝直接掌握军队,上通下达的过程非常反锁,文官不懂军队实际情况,大批的世族子弟通过枢密院下放军队作为基层领导,虚报编制吃空饷,军队采用轮防制,将无常兵,兵无常地。简单的说军区司令过一阵子就换到其他军区任职,军队过一阵子也开拔换营地。所以随号称百万之众,却无百万之实,战斗力更是惨不忍睹。由于北宋开国之出,采用土地换兵权的策略,导致大量的土地私有化,大世族的影响力让皇帝都难以驾驭。每逢遇到战争,大世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极力求和。王安石变法,本来是强国之路,但是严重损害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皇帝尝到甜头后,最终还是顶不住压力,变法不能彻底实施,最终导致综合国力虚假的繁荣,一击即溃。


洛呓羽


主要是,宋朝的官僚体制太过冗杂,冗官,冗兵,冗费,贪官污吏不胜枚数,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把持权政,政令无法上行下效;军事上来说,重武轻文,文人地位远远高与武将,皇帝军政大权在握,武将只能听从调令。而北宋时期尚未成功统一全国,后代并无太大作为;在对待北方游牧民族方面太过小心翼翼,很多时候都是签订合约,一退再退,任凭对手一再强大,自己这方又不努力,所以在高度发达的经济下,政治军师都不是特别清明,只顾发展经济,倒忘了军师实力,故而空有经济实力,而未发挥军事政治,以至于没法达到真正的全盛。


二十四桥478


宋朝(960年—1279年) 分为两个阶段:北宋(960~1127) 和南宋(1127~1279)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

说起宋朝,大家都知道宋朝经济繁荣强盛,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



这样说比较笼统,那就上一些具体点的数据吧。宋朝人口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耕地达到7.2亿亩,GDP占全球60%,人均GDP为2280美元。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最高达到1.6亿贯文,即便南宋丢失半壁江山,国库财政收入竟也高达1亿贯文,这样的税收后世难以企及。熙宁年间开封米价400文一石,宋代一石66公升约100市斤米。按现在市场普通米价2.50元/市斤估算,400文=250元RMB购买力,即1文钱0.625元(宋时一贯钱为770文),一贯钱481.25元。按熙宁十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文计,其时国库收入约为340.24亿RMB。宋朝经济之繁荣强盛,可见一斑!



那么,如此经济强盛的宋朝怎么会没有盛世呢?其实是有的,北宋盛世,约970—1100,从基本平定南方开始,到宋徽宗继位结束,连续约130年,主要君主有: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主要涉及咸平之治、仁宗之治、熙宁变法。即太宗死后,真宗赵恒即位,宋朝开始进入盛世。


A阳闲庭信步


大家应该去看看宋朝自己的评论

宋朝的文人诗词歌赋里面宋朝经济远没有后世吹那么强大

为什么?

实际上很长时间宋朝就是以弱和贫著称,知道近现代,特别是近十几年,中国经济大发展导致了大汉思想盛行,所以吹嘘宋朝的经济才流行

实际上大言不惭发帖的人自己都不信自己吹嘘宋朝经济占世界八成

宋朝不仅仅是一些民间人士吹嘘,而是很多历史学者教授也吹

到近几年,历史专家对于明朝吹嘘有逆转的趋势,根源就是数据上胡编乱造,文章在国内外知名学刊发表后,诡异的是本来不要脸的这些专家学者要脸了,大多否认自己数据

中国人的意淫和韩国不一样,韩国大家肯定以为国内挺不要脸,也吹,但是那是民间,韩国学者对外有时候吹嘘自己,反而国内很多时候不吹嘘,根源简单,他们认为历史真相必须要记载相对真实,国内对内胡吹,对外就怂了

假设你的儿子孙子都和你一样以说谎话假话空话为荣和成为习惯,中国未来谈不上历史


风中小草59


宋朝经济上比较富裕、政治上比较开明、文化艺术十分昌盛,但盛世的概念却是一个综合性指标。综合衡量,宋代确实算不上盛世,主要差距有三个方面。

上图为北宋大体疆域图

(一)疆域面积。汉代鼎盛时期疆域面积就已经达到六百多万平方公里,而唐代国土面积更大,鼎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至中亚咸海、南至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达到了一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而宋代实际上没有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北方有辽、金、西夏政权,南有大理等国家,北宋疆域面积只有不到三百万平方公里,南宋则只有二百万平方公里。后世的元代、清代疆域面积宋代无法比拟,即使是明代疆域面积也达到近一千万平方公里,都比宋代疆域面积要大得多。一个没有完成国家统一的朝代,称盛世确实不太合适。

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俘

(二)军事能力。汉代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彻底打垮了匈奴,打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汉气概。唐代通过战争把突厥打得远遁了。而宋代在对外作战中,则鲜有建树,还得向辽、金、西夏交岁贡。据一些资料显示,宋与辽按照澶渊之盟,每年宋朝向辽缴纳助军之费白银10两、绢20万匹;宋与金按照绍兴和议,宋朝每年向金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宋和西夏按照宋夏和议,西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宋朝岁赐绢13万匹、白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另行赏赐。当然,汉代和唐代也曾经有过对外和亲、称臣的时候。如果只是把和亲、纳贡作为一个临时策略,以便换取发展的空间可以理解,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的生存之道则需另当别论了。

崖山海战丞相陆秀夫背负宋怀帝投海

(三)综合实力。庙堂之上的运筹,也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时制宜的治国方略、切合实际的安全战略、游刃有余的外交策略,都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对外方面,宋朝未能按照本国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筹划对他国施加影响,营造出于己有利的战略态势,相反一再被北方的金、蒙政权牵着鼻子走,昏招迭出,最终葬送了政权。北宋与金联合灭了辽,结果很快为金所灭,留下了“靖康之耻”。南宋与蒙联合灭了金,结果没过多少年就被元所灭,写下了“崖山之恨”。


战汉古玉


宋朝虽然很富有,但是并不强大。

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宋朝的制度都是病态的,所以始终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称为盛世显然是没有资格的。

先说说宋朝的富裕程度。

我们今天衡量哪个国家富裕或不富裕,主要的数据依据是GDP。当然,古代并没有这种统计,只能依靠学者进行估算。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份估算是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 Maddison)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对宋朝GDP的估计。

根据下面这份表格可知:公元1000年时,宋朝的GDP估计为26500M国际美元,世界的总GDP估计为116790M国际美元。

因此,宋朝的GDP占世界的比例大约是23%。

由此可见,宋朝的财富是真实的。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份财富,没有转换成强大的国力呢?其次,当时的普通民众到底又享受了多少财富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北宋时期面临的问题为例。当时,朝廷因“三冗”(冗兵、冗官和冗费)而掣肘,国家始终无法强大起来。

冗官的意思就是官员过多。虽有王安石变法试图改革,但却终究被旧党推翻。元祐三年(1088年)十一月,“尚书、吏部四选官共三万四千余人,入流名品几七八十数”。由于宋朝厚待官员,随机带来的行政费用自然就越多。

总而言之,宋朝跟盛世这两个字没什么关系。


HuiNanHistory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说到宋朝,基本上是中国帝国时代经济最为发达的朝代,直到清朝末期,经济实力才超过了宋朝。同时,宋朝的文治也是历朝最好的,舆论环境也是非常宽松的,唯独在军事上确实差强人意,始终没有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使得宋朝没有实现盛世的局面。下面就分析一下宋朝的体制。

唐朝是亡于藩镇割据,在“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府和藩镇之间维持了百年的对峙,最后中央和地方藩镇的平衡体系被黄巢起义打破,最终走向了灭亡。之后的五代十国时代,主要坐镇中原的五代:梁、唐、晋、汉、周都是由于武将夺权而导致王朝更替。

所以在宋太祖赵匡胤上台之后,就着手解决武将夺权的问题了,他先是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几员大将的兵权,随后对军队进行了改革,而这种改革使得宋朝军队战斗力相对于汉朝和唐朝来说大打折扣,也是这种变革,造成了后来明朝实际上也没有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


决定军队战斗力的,平时在于训练和装备,宋朝这方面做得很差

决定军队战斗力的,平时是训练和装备情况。而宋朝为了防止武将夺权,采取了频繁调动武将的制度,同时把军队编制打乱,部队之间也调动频繁,这样就造成了宋军在平时的时候训练不够系统,装备更新不够完备,从而战斗力下降。

军队要保持战斗力,平时要有一定的训练,而一个宋朝将领在一支部队的时间往往过短,首先下属都还没有熟悉过来,就被调走了,可以说士兵的训练还没有进行多少,或者进行了一半,就换了一个将领,而新换上的将领又要重新熟悉部队,还要重新编排训练项目,所以宋朝军队很少能够有系统性的训练。对于装备来说,因为将领对部队熟悉情况还需要时间和过程,在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对于装备情况也往往无从下手。

对于士兵来说,因为经常打乱编制,这个月在一个部队,下个月就去了另一支部队,和战友之间的训练以及默契都没有达成就换了地方,所以也很难得到系统的训练。至于战术方面的训练就更难系统化了。

在这种情况下,部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往往难以形成具体的战斗力,在宋朝前期还好,毕竟经过长年的战争,宋军中能战的士兵还是不少的,但是在颤渊之盟后,长期的和平年代不打仗,士兵的训练就自然松懈了下来,再加上将领也越来越不上心,所以到了北宋末期,军队的战斗力一般都是非常弱的。

比如当时宋朝和金朝约定一起进攻辽国,在金军击败了辽军主力后,宋军两次出动十万以上的部队进攻辽国,都被辽国一两万人马打的丢盔弃甲,可见那时宋军战斗力之弱。

在交战时候,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在于战略决策和临场指挥,这方面宋朝也做得很差

首先战略决策是由中央枢密院决策的,而枢密院都是文官,极少有武将能够进入到枢密院,一群没有作战经验的文人制定作战计划,那么作战计划的可行性就可想而知了。到了作战的时候,也往往是文官为主将,武将做副将,而作为主将的文官往往没有作战经验,临场经常出现指挥上的失误。比如在北宋与西夏的战役中,就有很多文官担任主帅而武将担任副帅,在面对李元昊这样的悍将的时候经常出现指挥失误,以至于宋军与西夏三场大战三次败北。


再比如说当金朝崛起于东北的时候,宋朝就与金朝取得了联系约定南北夹击辽国。而宋朝的战略制定机构,枢密院竟然对宋军战斗力一无所知,以至于与辽军开战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战斗力差距如此巨大,十多万人对战一两万人还是惨败。

所以,从平时的训练和装备以及战略的制定和临场指挥,宋朝都存在巨大缺陷,这才导致了宋朝始终没有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

造成宋朝实行这样的军队制度的原因在于加强皇权,我们可以看出,在宋朝,没有出现权臣当权、宦官当权、外戚当权以及军人夺权的情况,也没有出现较长的割据情况。要保证皇权不被架空,实际上就是要防止别人造反,而要造反的人,就一定要有军权,没有军权,自然就无法造反了。所以只要控制了军权,就可以防止别人造反,这一点在后来的明朝和清朝也沿用了宋朝的方法,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皇权旁落的问题。

但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又来了另一个问题,过于集权所牺牲的就是效率,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宋朝在军事上的不足,导致宋朝没有开创一个盛世,而在宋朝实际上也有战斗力强悍的部队。

比如宋朝中期时候,这是当时的禁军分布图,当时宋朝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在陕西路,因为常年和西夏作战,所以部队的战斗力也就打出来了。

除此之外,南宋时期的岳家军也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部队,但那是岳飞从招兵开始,到将官都是长时间慢慢培养起来的。所以宋朝的士兵并不是战斗力不强,而是宋朝的体制造成了宋军战斗力弱的结果,只要宋朝不用这种频繁调动将领的制度,让将领能够好好带兵,实际上宋朝是可以实现军事上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的王朝。

所以,因为宋朝的制度问题,造成了宋朝军队战斗力弱,而这种战斗力弱就造成了宋朝始终没有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没有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并且最终被北方游牧民族灭亡,所以宋朝就不能开创一个盛世了。


老威观史


谢小蜜垂青及好友抬爱



曾在九月三十日答过类似问题“宋朝到底算不算得上是一个盛世”,再答一次作为补充



宋朝经济并不强,GDP由占当时全世界80/100飙升到90/100以上还是今年上半年的事。


“为钱三百,折输绸绢皆一匹;若为钱十,则折输绵一两;为钱二,则折输草一围”~《宋史.食货志》

太宗至道三年,宋朝财政收入合计为7057万贯石匹两束围,其中每围仅值两文铁钱的草就占3000万围。

再挤挤水分

宋石只有明石的三分之二,谷物收入折换成明石为2000万石左右;穷死的明朝在永乐12年的税粮收入为32574248石。

宋朝至道年间一贯钱775文,后来少到4、5百文,朝廷收入的465万贯钱中也包括不值钱的铁钱。







作为三百多年的王朝,宋朝也有治世,例如

太祖“建隆之治”,真宗“咸平之治”,仁宗“庆历、嘉祐”盛治,南宋孝宗“乾淳之治”


一般认为满足以下标准方可称为盛世

1.没有边患,至少没有丢失领土

2.吏治清明,至少没有明目张胆的大面积贪腐

3.民众富足,至少没有大量底层民众流离失所

4.府库充盈,至少能基本维持收支平衡


按以上标准,简单分析一下



太祖建隆年间(960~962年),赵匡胤刚“受禅”,继而平定李筠、李重进,还没来得及开始北宋260万平方公里广阔疆域的统一事业,当然不能算盛世,说“治世”都已经很给(无)力(耻)了。



咸平二年(999年),辽圣宗率军攻保州、威虏军,不克,转兵进袭宁边军、祁州、赵州等地,游骑远袭至邢州、焰州。

咸平三年正月,败宋军于瀛州西南,遂自德州、棣州渡河,掠淄州、齐州而归。

咸平四年,辽军攻长城口,被击败,丧师二万。

咸平五年,辽军攻静戎军及保州,获胜而返。

咸平六年,辽军攻望都,俘宋将王继忠,歼其所部

紧跟着就是景德元年的澶渊之盟,宋朝用每年十万两银和二十万匹绢获得燕云十六州中涿、瀛、莫三州治权

真宗朝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

闹出些动静的有四川益州王均、广西宜州卢成均,皆旋起旋灭

综合来看,咸平年间称治世勉强合格,离盛世还远



“仁宗盛治”之名完全是史家看在仁宗朝一众名臣的面子硬塞给的。

文学家云集的时期不给个“盛世”就算了,如果连一个“盛治”的名分都不给,这不是打天下读书人的脸么?

1.“三冗”问题凸显,财政压力大,朝廷入不敷出

2.革新乏力,“庆历新政”无果而终

3.对西夏作战“镇戎三败”,对契丹人讹诈“庆历增币”

4.广西有侬智高的“大南国”,两淮有王伦、贝州有王则、商州张海、光化军有邵兴……仁宗朝见于史书的“盗贼事件”有四十八起

5.“三冗”及“岁币”最终是要由百姓承担,于是田赋翻番,加强“盐铁酒茶”专营,杂税繁复,诈骗性质的“折变”、强买性质的“和籴”登场,发行最后导致两宋财政崩溃的纸币交子

6.配合重税而来的必然是重刑,隋文帝废除的凌迟酷刑在仁宗朝被以震慑巫蛊之名恢复,并在南宋《庆元条法事例》中重新纳入条目。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仁宗朝与“盛”都不搭



至于南宋

我不认为一个偏安割据王朝有探讨“盛”的必要

孝宗是两宋少有的进取之君

然而,此时的南宋人才凋敝,人心涣散,国家实力与孝宗的志向不匹配。

隆兴和议vs乾淳之治,自然“盛”不起来






上一个答案已经挖根,作为普遍现象,这篇就不谈宋朝吏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