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退休後的俸祿是怎麼發的?

關中一刀斬


其實清朝官員們的俸祿並不高,可以說非常低,根本顧不上生活。

於過日子來說,有俸祿無俸祿無關緊要,主要是一個政治待遇問題罷了。

在大清朝,沒有任何一個官員是因為那點俸祿而去上班的。

那些千方百計想法設法延遲退休的官員也當然也不是因為俸祿。

這些銀子,對於一個普通百姓來說,過一個富足好日子當然是沒有問題了。

但是,對於一個官員來說,他需要應對官場的人情往來,幕僚工資,僕役轎伕,一大家子好幾個老婆和一大群孩子的生活教育開支,還要維持高水平的生活水平。

俸祿是肯定不夠的,遠遠不夠。

就這,俸祿的發放也常常拖欠呢!有些時候還要動不動被“罰俸”,趕上水災旱災兵禍瘟疫的時候,官員們還要“捐出”自己的俸祿。

“苦得很”!當官是要貼錢的。

如果千百年後,有人只是查閱清朝的官方檔案,可以得出結論——大清朝那真是滿朝的“清貧聖人君子”呢!

這種結論當然少有人信了,起碼雍正是不相信的,為了切實掌握官員們的真實收入,為了不讓“俸祿之外的收入”不至於太過分,雍正帝發明了養廉銀製度,比俸祿高了幾十一百倍,還是看圖片好了:

這收入就不算低了,高薪養廉也就如此了。

官員們完全可以過一個體面的生活了。

那麼,退休之後呢?

很不幸,官員們的收入馬上大幅度下降,不僅僅“養廉銀”直接砍掉,連正俸也要打折發放的。除非你是三品官員以上,才有資格享受全薪發放退休工資待遇。

並且這些“微薄收入”還不是由中央財政直接支付,而是由地方政府想辦法解決。

那就要看官員的老家在什麼地方了,如果是老少邊窮地區,這個退休工資拖欠的時候也常有。

不如清初年代,大清朝一開始奠基的時候,對於退休人員待遇是非常優厚的。

清朝初年,官員們的退休待遇都是直接給土地,不是地租,是土地,可以傳之子孫的土地,

“各官致仕者,督、撫、布、按、總兵,給園地三十六畝;道員、副將、參將,給園地二十四畝;府、州、縣、遊守等官,給園地十八畝。”

誰都看得出來,這種政策肯定不可以堅持多久的,土地是有限的呀!

順治十六年,大清朝修改了退休政策,改以銀兩支付,並且分了三級:

  • 一級退休官員可以領取全部在任工資作為退休工資。

  • 二級退休官員只能領取一半在任工資作為退休工資。

  • 三級退休官員完全領不到一文錢的退休工資,請回家吃自己去吧。

當時能在退休後領到全部俸祿的,基本是滿蒙大臣,以及少部分入關前就從龍得到了世襲職位的有限幾個漢人大臣。

其他人需要等到六十歲退休才可以領取一半俸祿,如果沒有到六十歲就退休了的,無論是因為病還是因為工傷,完全沒有退休俸祿。

不過不用怕,退休官員們的生活水平不會下降只會提高。

因為再也不用上班了,只躲在家裡花錢了。

沒辦法!家有餘財呀!大家都是富家翁,去當官誰也不是為了那點工資,只是為了“參與到統治階級”去,不被欺負罷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對於一個清朝人來說,獲得官職的難度,自然極高。可是,想要辭去官職,也並不是那麼簡單。清承明制,對官員的退休辭職,有一套完整的規則要求。官員退休前,必須照例走完這個過程。而在整個過程當中,吏部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吏部在過去,一直是主管人事任免的機構,只是在不同朝代,地位各有高低。清朝時,武將退休環節會由兵部職方司、清吏司負責,他們可以不用經過吏部的環節。而文官退休,則必須經過吏部。

按照規例,當時官員在退休前,都需要主動上書呈報。不同級別,有不同的呈報方式。三品以上高級文官,他們的退休辭呈需要向皇帝呈報,由皇帝決定他們的具體去留。因為整個清朝的官僚機構屬於金字塔形狀。級別越高,人數越少。

而在三品以上的高級文官,數量本身非常有限。他們能熬到退休,本身就經過長時間的歷練。一般而言,能力和忠誠,都是得到皇帝認可的官員。而且,皇帝因為工作接觸的原因,對三品以上的官員會更為熟悉。這個層級的官員,屬於奉天府尹、總督、大學士等職位。皇帝會更相信的判斷,決定他們的去向。

所以,對於三品以上官員來說,他們只有經過皇帝統一,才會進行下一步的退休程序。如果皇帝同意,他們就可以到吏部考功司備案。考功司收到官員退休請求後,會在半個月內,發到吏部的稽勳司,由稽勳司辦理退休手續。當然,在這個之前,官員的職位戶被空出來,由新人填補。

這裡有一個特例,如果是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衙門的長官要退休,必須先跟總督、巡撫提前稟報。因為這兩個官職是總督以下,最為重要的職位,涉及到一省的刑名錢糧,事務繁雜。如果沒有交接清楚,對於繼任者來說,會造成很大的困擾。

如果是四品以下京官文職退休,則是上報本部衙門代為轉交。五品以下地方官,則是由地方督撫代為轉交。同樣是吏部審核,再由皇帝批准即可。一般而言,皇帝會選擇認同吏部的任免意見。至於六品以下官吏,則只需吏部批准,無需皇帝審核。

所以,對於清朝文官來說,無論是什麼級別,只要想退休,就必須經過吏部這道關卡。吏部審核時,會著重考核官員在任時的政績、品級,這對於官員的退休待遇會很大影響。對於一個清朝的退休官員,如果在任時政績尚可,退休後都可以領到相應俸祿。

三品以上官員,可以想到在任最高職位的全部俸祿。三品以下,則是在任時的一般俸祿。除了俸祿以外,官員在退休後,還會受到朝廷的特殊照拂。如果官員退休後回到家鄉,地方官不僅會在逢年過節時進行拜訪,還常常會讓退休官員對地方政策提供建議。至於少數被留在京城的官員,自然有皇帝的慰問。而且,高品級官員,還可以給子嗣蔭封官職。

這些都是退休官員可以享受到的待遇。可是,如果官員沒有到吏部報道,等於在退休名單裡,就沒有他們的名字。因為清朝的時候,對於那些推到原籍的退休官員,吏部會通知地方藩司,同時聯合戶部,將官員退休俸祿劃歸地方藩司,下發到退休官員手中。而在京退休官員也是吏部交辦戶部,由戶部直接下發。

如果少了吏部的程序,就官員就無法享受到原有規定的俸祿。當然,在清朝的時候,其實有一些官員都會選擇不去吏部登記信息。因為在任時的待遇,遠遠高於退休後的待遇。他們會盡量延遲退休時間,享受在任待遇。如果他們要這麼做的話,就可能會採取賄賂上司,或者向朝廷隱瞞自己真實情況的辦法,從而避免退休。

這個辦法對於地方官來說,其實更容易奏效。山高皇帝遠,很多時候,底下數萬官僚,皇帝並不是都能清楚每一個官員的具體信息。而且,過去並沒有那麼方便的身份核實辦法,所以偽造身份就成為可能。

官員有張良計,朝廷自然有過牆梯。朝廷對京官有“京察”,對地方官有“大計”,用來監察官員。一旦在監察被發現,官員將會受到直接勒令退休的懲罰。如果受到這樣的懲罰,官員雖然可以保留官銜,但會被剝奪官職,以及附帶在官職上的各種退休待遇。總結而言,如果清朝官員在退休前沒有到吏部報道,退休後就很難享受到應有的退休待遇了。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腦洞外星人


退休,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年齡。年齡是退休的一個硬性指標。但也不是絕對的。清代官員退休後的俸祿標準根據官員平級又有不同。有的全俸,有的半俸,甚至有的無俸。

那造成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麼呢?

官員在任期間,是皇帝聘請他們為國服務。一旦卸任,報酬應該停發或者少發。不過皇帝特恩之下,許多官員退休後仍有俸祿。

按清代慣例,三品及以上官員保留原品銜退休,仍然享有全額俸祿,具有其他貢獻的還會給予恩俸。但如果到了年齡不主動退休,而等到三年一次的京察之時才退休,就無法享受全額俸祿。若在此期間主動請休的,則只能拿到半俸;若在此期間受到彈劾,則無俸。

三品以下的官員退休只有半俸。如果被勒令退休,也無俸祿。

還有一種情況,官員因功勳卓著,官職之外還有加爵位。清代的爵位俸祿高於官職俸祿。因此,像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一類既有官職又有爵位的清代官員,他們退休後享受的就是爵位俸祿了。

但更多的官員即便退休後可享受全俸仍不願退休。因為清代官員俸祿不高,但養廉銀等其他收入頗多。一旦退休,就只有官職俸祿發放,收入縮水大半。因此,很多官員不願退休。

很多官員退休以後,也有再次啟用的經歷。這些高官對皇帝的忠心經歷了幾十年考驗,而且又有經驗和威望。關鍵時刻,往往能發揮後來官員無法發揮的重要作用。


寒釣老叟1


不管在什麼朝代,如何讓官員退休,都是一個大問題。道理很簡單,朝廷的官職是固定的,如果官員一直不退休,那些新的人才就沒有辦法被提拔任用。等到官員退休後,就像想解決好他們的安置問題。畢竟曾在朝為官,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清朝在處理退休官員的時候,可謂是多管齊下。

在清代,官員的退休被稱為“致仕”。在最初的時候,清朝對官員退休的標準是看他們的身體健康,後來才逐漸轉為以年齡作為劃分標準。在順治年間,官員如果有世襲的話,按照世襲品級發放俸祿。如果沒有世襲的話,如果到六十歲退休的官員,仍然發放原本官職的一半俸祿。

如果不到六十歲退休的,即便有再特殊的原因,也沒有福利待遇。不過,當時官員退休後是否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的標準,仍是跟他們的民族出身有關。除了滿蒙的大臣,以及少部分漢人大臣外,其餘漢人官員在退休後,基本沒有福利保障。

直到康熙時期,民族出身不再成為官員退休福利的考核標準,而是以政績考核。同時,又推行了對官員的監察制度,尤其的年老官員。如果是昏庸無能的,一律踢出。一旦在政績考核時不合格,官員在退休後的福利待遇,也會被剝奪。當然,畢竟是皇帝做主的時期。所以,到最後其實還是要看皇帝意見。

一般來說,文官的話是六十歲以後允許退休,七十歲到達上限。而武官的年齡要更低一些,副將的退休年齡上限為六十歲,職位越低,退休的年齡就越低。文官畢竟是動腦子的,武將是要領兵打仗的。如果都是一群老人,很難想象軍營是個什麼氣氛。

官員如果順利退休後,會被送回原籍。這是因為朝廷擔心他們,如果聚集京城,就可能形成禍根。在地方的時候,平時也會有地方官吏不時查看他們的情況。這既是為了探望,聽取他們的意見。也是一種監視,瞭解這些人的狀況。

當然,這只是一般情況下而言。對於一些官員,皇帝會在他們主動提出退休申請後,依舊要求繼續留任。在整個清朝歷史中,在任職上去世的高官,其實並不少見。康熙年間的兩江總督于成龍,最後就是在任職上去世。還有一些官員在退休後,還會被皇帝重新聘用,繼續擔任官職。

不過,即便是沒有留任,對於一個正常退休的官員來說,他們的日常生活,還是比老百姓要很多的。他們可以保留在職時的品銜。這個很重要,不僅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更是退休後俸祿多少的依據。一些高級官員在退休後,依然有全額的俸祿,而低級官員退休後,只有在任時一半的俸祿。而且,擁有品銜,官員獲罪的時候,還可以得到免罪。

如果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都可以蔭補子孫。雖然不是直接當官,但可以推薦到國子監讀書。只要通過考試即可。跟科舉考試相比,已經容易很多。一般官員退休後,皇帝會允許他們到京城來朝見自己,對政策可以提出建議和看法。更高級別的官員,會成為皇帝的顧問,直接參與朝政問題,待遇更為特殊。

當然,清朝的這些辦法,也並不都是自己原創,很多都是繼承、總結前面那些朝代的優劣得失,這才得出了一套自己的官員退休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