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退休后的俸禄是怎么发的?

关中一刀斩


其实清朝官员们的俸禄并不高,可以说非常低,根本顾不上生活。

于过日子来说,有俸禄无俸禄无关紧要,主要是一个政治待遇问题罢了。

在大清朝,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是因为那点俸禄而去上班的。

那些千方百计想法设法延迟退休的官员也当然也不是因为俸禄。

这些银子,对于一个普通百姓来说,过一个富足好日子当然是没有问题了。

但是,对于一个官员来说,他需要应对官场的人情往来,幕僚工资,仆役轿夫,一大家子好几个老婆和一大群孩子的生活教育开支,还要维持高水平的生活水平。

俸禄是肯定不够的,远远不够。

就这,俸禄的发放也常常拖欠呢!有些时候还要动不动被“罚俸”,赶上水灾旱灾兵祸瘟疫的时候,官员们还要“捐出”自己的俸禄。

“苦得很”!当官是要贴钱的。

如果千百年后,有人只是查阅清朝的官方档案,可以得出结论——大清朝那真是满朝的“清贫圣人君子”呢!

这种结论当然少有人信了,起码雍正是不相信的,为了切实掌握官员们的真实收入,为了不让“俸禄之外的收入”不至于太过分,雍正帝发明了养廉银制度,比俸禄高了几十一百倍,还是看图片好了:

这收入就不算低了,高薪养廉也就如此了。

官员们完全可以过一个体面的生活了。

那么,退休之后呢?

很不幸,官员们的收入马上大幅度下降,不仅仅“养廉银”直接砍掉,连正俸也要打折发放的。除非你是三品官员以上,才有资格享受全薪发放退休工资待遇。

并且这些“微薄收入”还不是由中央财政直接支付,而是由地方政府想办法解决。

那就要看官员的老家在什么地方了,如果是老少边穷地区,这个退休工资拖欠的时候也常有。

不如清初年代,大清朝一开始奠基的时候,对于退休人员待遇是非常优厚的。

清朝初年,官员们的退休待遇都是直接给土地,不是地租,是土地,可以传之子孙的土地,

“各官致仕者,督、抚、布、按、总兵,给园地三十六亩;道员、副将、参将,给园地二十四亩;府、州、县、游守等官,给园地十八亩。”

谁都看得出来,这种政策肯定不可以坚持多久的,土地是有限的呀!

顺治十六年,大清朝修改了退休政策,改以银两支付,并且分了三级:

  • 一级退休官员可以领取全部在任工资作为退休工资。

  • 二级退休官员只能领取一半在任工资作为退休工资。

  • 三级退休官员完全领不到一文钱的退休工资,请回家吃自己去吧。

当时能在退休后领到全部俸禄的,基本是满蒙大臣,以及少部分入关前就从龙得到了世袭职位的有限几个汉人大臣。

其他人需要等到六十岁退休才可以领取一半俸禄,如果没有到六十岁就退休了的,无论是因为病还是因为工伤,完全没有退休俸禄。

不过不用怕,退休官员们的生活水平不会下降只会提高。

因为再也不用上班了,只躲在家里花钱了。

没办法!家有余财呀!大家都是富家翁,去当官谁也不是为了那点工资,只是为了“参与到统治阶级”去,不被欺负罢了。


葭明通半瓶历史


对于一个清朝人来说,获得官职的难度,自然极高。可是,想要辞去官职,也并不是那么简单。清承明制,对官员的退休辞职,有一套完整的规则要求。官员退休前,必须照例走完这个过程。而在整个过程当中,吏部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吏部在过去,一直是主管人事任免的机构,只是在不同朝代,地位各有高低。清朝时,武将退休环节会由兵部职方司、清吏司负责,他们可以不用经过吏部的环节。而文官退休,则必须经过吏部。

按照规例,当时官员在退休前,都需要主动上书呈报。不同级别,有不同的呈报方式。三品以上高级文官,他们的退休辞呈需要向皇帝呈报,由皇帝决定他们的具体去留。因为整个清朝的官僚机构属于金字塔形状。级别越高,人数越少。

而在三品以上的高级文官,数量本身非常有限。他们能熬到退休,本身就经过长时间的历练。一般而言,能力和忠诚,都是得到皇帝认可的官员。而且,皇帝因为工作接触的原因,对三品以上的官员会更为熟悉。这个层级的官员,属于奉天府尹、总督、大学士等职位。皇帝会更相信的判断,决定他们的去向。

所以,对于三品以上官员来说,他们只有经过皇帝统一,才会进行下一步的退休程序。如果皇帝同意,他们就可以到吏部考功司备案。考功司收到官员退休请求后,会在半个月内,发到吏部的稽勋司,由稽勋司办理退休手续。当然,在这个之前,官员的职位户被空出来,由新人填补。

这里有一个特例,如果是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衙门的长官要退休,必须先跟总督、巡抚提前禀报。因为这两个官职是总督以下,最为重要的职位,涉及到一省的刑名钱粮,事务繁杂。如果没有交接清楚,对于继任者来说,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如果是四品以下京官文职退休,则是上报本部衙门代为转交。五品以下地方官,则是由地方督抚代为转交。同样是吏部审核,再由皇帝批准即可。一般而言,皇帝会选择认同吏部的任免意见。至于六品以下官吏,则只需吏部批准,无需皇帝审核。

所以,对于清朝文官来说,无论是什么级别,只要想退休,就必须经过吏部这道关卡。吏部审核时,会着重考核官员在任时的政绩、品级,这对于官员的退休待遇会很大影响。对于一个清朝的退休官员,如果在任时政绩尚可,退休后都可以领到相应俸禄。

三品以上官员,可以想到在任最高职位的全部俸禄。三品以下,则是在任时的一般俸禄。除了俸禄以外,官员在退休后,还会受到朝廷的特殊照拂。如果官员退休后回到家乡,地方官不仅会在逢年过节时进行拜访,还常常会让退休官员对地方政策提供建议。至于少数被留在京城的官员,自然有皇帝的慰问。而且,高品级官员,还可以给子嗣荫封官职。

这些都是退休官员可以享受到的待遇。可是,如果官员没有到吏部报道,等于在退休名单里,就没有他们的名字。因为清朝的时候,对于那些推到原籍的退休官员,吏部会通知地方藩司,同时联合户部,将官员退休俸禄划归地方藩司,下发到退休官员手中。而在京退休官员也是吏部交办户部,由户部直接下发。

如果少了吏部的程序,就官员就无法享受到原有规定的俸禄。当然,在清朝的时候,其实有一些官员都会选择不去吏部登记信息。因为在任时的待遇,远远高于退休后的待遇。他们会尽量延迟退休时间,享受在任待遇。如果他们要这么做的话,就可能会采取贿赂上司,或者向朝廷隐瞒自己真实情况的办法,从而避免退休。

这个办法对于地方官来说,其实更容易奏效。山高皇帝远,很多时候,底下数万官僚,皇帝并不是都能清楚每一个官员的具体信息。而且,过去并没有那么方便的身份核实办法,所以伪造身份就成为可能。

官员有张良计,朝廷自然有过墙梯。朝廷对京官有“京察”,对地方官有“大计”,用来监察官员。一旦在监察被发现,官员将会受到直接勒令退休的惩罚。如果受到这样的惩罚,官员虽然可以保留官衔,但会被剥夺官职,以及附带在官职上的各种退休待遇。总结而言,如果清朝官员在退休前没有到吏部报道,退休后就很难享受到应有的退休待遇了。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脑洞外星人


退休,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年龄。年龄是退休的一个硬性指标。但也不是绝对的。清代官员退休后的俸禄标准根据官员平级又有不同。有的全俸,有的半俸,甚至有的无俸。

那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

官员在任期间,是皇帝聘请他们为国服务。一旦卸任,报酬应该停发或者少发。不过皇帝特恩之下,许多官员退休后仍有俸禄。

按清代惯例,三品及以上官员保留原品衔退休,仍然享有全额俸禄,具有其他贡献的还会给予恩俸。但如果到了年龄不主动退休,而等到三年一次的京察之时才退休,就无法享受全额俸禄。若在此期间主动请休的,则只能拿到半俸;若在此期间受到弹劾,则无俸。

三品以下的官员退休只有半俸。如果被勒令退休,也无俸禄。

还有一种情况,官员因功勋卓著,官职之外还有加爵位。清代的爵位俸禄高于官职俸禄。因此,像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一类既有官职又有爵位的清代官员,他们退休后享受的就是爵位俸禄了。

但更多的官员即便退休后可享受全俸仍不愿退休。因为清代官员俸禄不高,但养廉银等其他收入颇多。一旦退休,就只有官职俸禄发放,收入缩水大半。因此,很多官员不愿退休。

很多官员退休以后,也有再次启用的经历。这些高官对皇帝的忠心经历了几十年考验,而且又有经验和威望。关键时刻,往往能发挥后来官员无法发挥的重要作用。


寒钓老叟1


不管在什么朝代,如何让官员退休,都是一个大问题。道理很简单,朝廷的官职是固定的,如果官员一直不退休,那些新的人才就没有办法被提拔任用。等到官员退休后,就像想解决好他们的安置问题。毕竟曾在朝为官,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清朝在处理退休官员的时候,可谓是多管齐下。

在清代,官员的退休被称为“致仕”。在最初的时候,清朝对官员退休的标准是看他们的身体健康,后来才逐渐转为以年龄作为划分标准。在顺治年间,官员如果有世袭的话,按照世袭品级发放俸禄。如果没有世袭的话,如果到六十岁退休的官员,仍然发放原本官职的一半俸禄。

如果不到六十岁退休的,即便有再特殊的原因,也没有福利待遇。不过,当时官员退休后是否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的标准,仍是跟他们的民族出身有关。除了满蒙的大臣,以及少部分汉人大臣外,其余汉人官员在退休后,基本没有福利保障。

直到康熙时期,民族出身不再成为官员退休福利的考核标准,而是以政绩考核。同时,又推行了对官员的监察制度,尤其的年老官员。如果是昏庸无能的,一律踢出。一旦在政绩考核时不合格,官员在退休后的福利待遇,也会被剥夺。当然,毕竟是皇帝做主的时期。所以,到最后其实还是要看皇帝意见。

一般来说,文官的话是六十岁以后允许退休,七十岁到达上限。而武官的年龄要更低一些,副将的退休年龄上限为六十岁,职位越低,退休的年龄就越低。文官毕竟是动脑子的,武将是要领兵打仗的。如果都是一群老人,很难想象军营是个什么气氛。

官员如果顺利退休后,会被送回原籍。这是因为朝廷担心他们,如果聚集京城,就可能形成祸根。在地方的时候,平时也会有地方官吏不时查看他们的情况。这既是为了探望,听取他们的意见。也是一种监视,了解这些人的状况。

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下而言。对于一些官员,皇帝会在他们主动提出退休申请后,依旧要求继续留任。在整个清朝历史中,在任职上去世的高官,其实并不少见。康熙年间的两江总督于成龙,最后就是在任职上去世。还有一些官员在退休后,还会被皇帝重新聘用,继续担任官职。

不过,即便是没有留任,对于一个正常退休的官员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比老百姓要很多的。他们可以保留在职时的品衔。这个很重要,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退休后俸禄多少的依据。一些高级官员在退休后,依然有全额的俸禄,而低级官员退休后,只有在任时一半的俸禄。而且,拥有品衔,官员获罪的时候,还可以得到免罪。

如果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都可以荫补子孙。虽然不是直接当官,但可以推荐到国子监读书。只要通过考试即可。跟科举考试相比,已经容易很多。一般官员退休后,皇帝会允许他们到京城来朝见自己,对政策可以提出建议和看法。更高级别的官员,会成为皇帝的顾问,直接参与朝政问题,待遇更为特殊。

当然,清朝的这些办法,也并不都是自己原创,很多都是继承、总结前面那些朝代的优劣得失,这才得出了一套自己的官员退休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