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死後,商鞅必須得死嗎?一定得死的那麼慘嗎?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談閒士


商鞅必死,這是歷史選擇了它。

因為他和秦孝公關係非常好,但是他得罪了秦孝公的兒子和當時的諸多貴族。

因為他在後期手段非常強硬,這也符合他是法家的作風和做派很正常。

但是既然有這個做派就要承擔這個後果,沒辦法歷史選擇了他,律師選擇讓他躲,商鞅也讓他要有這個後果。


唐塔正和


先說一個大家都喜聞樂見的說法: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失去背後最大的靠山。在變法中失去了最大利益的秦國老氏族階層,開始反撲;弔唁秦孝公的其他六國使者對繼位的秦惠文王嬴駟也集體施加壓力,要求處死商鞅。(畢竟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引起了六國的害怕)

加上秦惠文王贏駟初登大寶,對這位前朝權臣也心懷忌憚之心。於是嬴駟在與商鞅徹夜交談之後,用商鞅的性命作為維護秦朝新法的交換,平息老氏族的怒火以及日後對六國開戰的藉口。



極其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商鞅對於秦惠王能夠繼續實行他的變法,延續他政治生命的做法表示了贊同與肯定。於是欣然同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換取秦國最大的政治利益,對於怎麼個死法,商鞅並不在意。

秦惠王嬴駟在車裂了商鞅之後,對逼死商鞅的老氏族進行了無情的屠殺,確保了新法的順利持續;對逼死商鞅的其他六國各個出擊,佔領了大片領土,同時處死商鞅,還讓自己的王位更加穩固,而商鞅也通過自己以性命來鐵心護法,在青史上,流芳千古。這是一舉四得的事。



再說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

商鞅為什麼會被車裂(五馬分屍)?因為他造反了。《史記商鞅列傳》中這樣寫得: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強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這段話說的是:

秦孝公去世後,太子嬴駟即位。公子虔一班人告發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商鞅離開秦國潛逃到魏國。魏國人怨恨他欺騙公子卬而打敗魏軍,拒絕收留他。商君打算到別的國家。魏國人說:“商君,是秦國的逃犯,秦國強大逃犯跑到魏國來,不送還,不行。”於是把商君送回秦國。商君再回到秦國後,就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屬發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謀求生路,秦國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殺死在鄭國黽池。秦惠王把商君五馬分屍示眾,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於是就誅滅了商君全家。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商鞅之死:是以為他起兵謀反。所以是死後被五馬分屍的。秦惠文王也是用依法殺掉商鞅的,因為商鞅犯的是謀反的大罪,這是十惡不赦之罪。被五馬分屍也是為了警示後人,並無任何可以指責之處。


歷史的真相往往就是這麼殘酷。


少校柳下惠


事實上商鞅對自己的悲劇命運是有一定預計的:就在商鞅受封商於之地十五個封邑之時卻迎來了一位名叫趙良的不速之客。這時的商鞅正是如日中天之際,前來登門拜訪攀關係的人可謂是絡繹不絕,然而趙良卻說出了一番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言論。商鞅在和趙良談話的過程就問趙良覺得自己和秦穆公時期的名臣百里奚相比如何,那麼趙良怎麼回答呢?趙良回答說:人家百里奚是從一個放牛人做到秦國的相國,可秦國沒有人嫉妒他;在他治理之下的秦國討伐鄭國,三次扶晉國國君上臺,還挽救了一次楚國;在他治理下的秦國在諸侯中廣施仁德,征服了整個西戎。就是那樣的功勞,可百里奚累了不坐車,大熱天不打傘,出門都是走路步行。等他死後秦國男女都為之流淚,他就是這樣的德行。相比之下你一味崇尚暴力和嚴刑峻法,完全排斥傳統道德,儘管現在看似權勢顯赫,然而將來必有後患。莫不如現在放棄權利,歸還秦君賜給你的十五座封邑,也許還能躲過一劫。

趙良和商鞅的世界觀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不能說他對商鞅的指責就一定是對的,但至少他對形勢的分析判斷是完全正確的。現在我們不去探討商鞅變法對秦國乃至對後世中國歷史的意義,單純從商鞅的個人命運而言:接受趙良的建議或許正是商鞅此時唯一的出路。就在這次談話五個月後秦孝公死去,太子嬴駟繼位,而嬴駟繼位後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車裂商鞅並夷其三族。嬴駟為何要殺商鞅呢?對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商鞅和嬴駟早年的一樁私人恩怨:秦惠文王嬴駟還是太子的時候商鞅已在秦國大力推行變法,當商鞅作出遷都咸陽改行縣制的決策時碰上了一個燙手的山芋——原來當時的咸陽並不是秦國君主直轄的土地,而是秦國世家大族的封地,而且這塊封地的主人正是太子嬴駟的舅舅。可商鞅為了順利貫徹自己的變法措施不僅毫不猶豫地收走了這塊封地,順便把這塊封地方原主人(也就是太子嬴駟的舅舅)處死了。這下秦國的世家大族坐不住了——連太子的舅舅都敢殺,他們的封地乃至身家性命還能保得住?於是這些老世族們聯合起來唆使太子違犯商鞅頒佈的新法。商鞅將此事如實告知秦孝公,孝公的答覆是“秦國可以沒有太子,但寡人不可沒有秦國”,雖然有了孝公如此明確的答覆,商鞅也不敢貿然對太子施予刑罰,於是他想到了一個變通的辦法——割掉太子的老師公子虔的鼻子,又在太子另一個老師公孫賈的臉上刺字,以此表明自己鐵腕護法絕不姑息養奸的決心。

按說商鞅殺了太子的舅舅,又對太子的兩個老師施予大刑,太子嬴駟對其恨之入骨也是正常之事。然而嬴駟偏偏不是一個常人——他雖然殺了商鞅,卻保留了商君之法,而且在位期間頗有作為。如此一位大有為之君如果說是為了報復一己私仇而下此殺手未免小看了他。那麼秦惠文王之所以殺商鞅是否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呢?司馬遷寫《史記》時一般都會在每一章節的結尾以太史公曰進行總結,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司馬遷對商鞅的總結是“天資刻薄少恩”。依司馬遷的意思:商鞅死於性格。意思是他為人刻薄少恩,不講人情,沒有朋友,沒有人性,所以弄得天怒人怨,一生揹負惡名,只有死路一條。在我看來:這話一語中的,但失之片面——商鞅之死的確和他本人的性格有相當大程度上的關聯,但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的命運實際上已經與時代、社會、國家和各方利益相連,性格有時候只是造成他結局的一個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

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在於:他的改革變法觸動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的利益。司馬遷也說:“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這點其實司馬遷自己也提到過:“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商鞅變法之所以影響深遠就在於這次變法絕不是簡單地修修補補,而是從根本上徹底推翻了自西周以來一千多年的社會結構。西周以來中國以宗法制為框架構建了一個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分層治理結構。分封制就是這種結構的基本表現形式:從天子到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層階分明,非常穩固。在這種體制下舊貴族的爵位和俸祿是世襲的,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但商鞅獎勵軍功的新法規定:凡是沒有建立軍功的舊貴族都要從宗室貴族的簿籍上除名,不許無功受祿。相反有軍功的平民也可以按軍功封爵受賞,成為新貴族。過去貴族有封地,自己就是封地中的君主,操生殺大權。商鞅廢除分封制,將貴族封地改設為由國君統一領導的郡、縣,大大削弱了宗室貴族的權力。商鞅變法的一個核心內容是集權,削弱原來宗室貴族的權力,強化王權。這種集權符合了秦國君主的利益,所以才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但卻得罪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損害了一大批宗室貴族的利益。

事實上隨著改革變法的不斷深入,商鞅與宗室貴族集團已經成為一對非常尖銳的矛盾。只是這個矛盾在秦孝公健在時還不至於不可調和,由於秦孝公始終信任商鞅,只要有秦孝公的斡旋,矛盾的雙方還暫時表現為勢均力敵。然而秦孝公一死去,這個矛盾就必然發展轉化為不可調和。由於新君秦惠文王的加入,力量更是在瞬間發生傾斜。商鞅曾經不看當年太子而今國君的面,對太子師傅用刑,這只是一個潛在原因,並不是主要原因,但這個潛在原因的確加重了秦惠文王除掉商鞅的決心。事實上自古以來功高震主都是人臣大忌,尤其是新君繼位之初和先君時代的輔政大臣之間幾乎必然會產生矛盾,秦惠文王和商鞅並不是唯一的案例類似之事在日後的歷史中不斷重演——秦始皇和呂不韋、劉禪和諸葛亮、唐高宗和長孫無忌、萬曆帝和張居正、康熙帝和鰲拜等等,除了劉禪和諸葛亮之外其他新君和權臣都已撕破臉告終,劉禪是因為除了諸葛亮無人再能輔佐朝政才裝出面和心不合,實際上他寵幸宦官黃皓就有培植自己勢力以削弱諸葛亮之權的意圖。如果我們站在秦惠文王的立場上考慮:滿朝文武只知有商君,而不知道自己這個一國之君的威嚴,他會怎麼做呢?

此時的商鞅已成為君權與貴族利益衝突的焦點。在商鞅的改革中王權得到加強,貴族遭到削弱,貴族們不敢對君權發出不滿,但要把這種不滿發洩在始作俑者商鞅身上。商鞅成為貴族的眾矢之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所以新國君秦惠文王剛剛即位,公子虔等人就誣告商鞅謀反。是殺死商鞅?還是繼續得罪宗室貴族集團?這是一個單項必選題。對於新國君秦惠文王來說:殺死商鞅遠比得罪貴族更為明智。商鞅對新秦君而言已經沒有太大的價值,變法已經全面實施,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效果也十分明顯。況且商鞅是先君任用的老臣,新王殺他沒有感情障礙,也不會有什麼內疚感,而宗室貴族集團既勢力強大又還有充分的利用價值。此時對秦惠文王來說:殺死商鞅、解決君權與宗室貴族集團間的利益衝突是最好的選擇。這正是商鞅的悲哀:他的變法改革是以強化君權為目標的,因此成為老世族心目中必欲處之而後快的對象,而造物弄人之處正在於以強化君權為目標的商業在不知不覺間已悄然站到君權的對立面——儘管他本人主觀上並不想如此。商鞅變法就是要維護君主大權獨攬的地位,然而商鞅本人卻因為變法成功而位高權重,成為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精神信仰”。在王權專制年代一個國家同時存在兩個精神偶像是大忌,身為君主的嬴駟不可能放任這種形勢的發展。對此時立足未穩的嬴駟而言:把商鞅扔給老貴族,以私人恩怨化解政治矛盾可謂是最務實的政治選擇。羽翼未豐的嬴駟必須與貴族們達成一定妥協。維護君主專制的商君之法絕不可廢,嬴駟不可能拿這個長遠利益做交易,不過商鞅本人其實已無足輕重。此時新法已全面鋪開,所以商鞅對秦國其實已沒利用價值。

那麼商鞅有沒有可能避免這種悲劇命運呢?其實機會還是有的。如果商鞅在與趙良的談話後放棄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從此遠離政治漩渦乃至隱姓埋名歸隱山林或許是唯一的避禍之道。由此看來商鞅之死也並非命中註定,可實際上商鞅之死偶然之中是有必然的。這種必然性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的商鞅的性格原因。事實上秦惠文王嬴駟殺商鞅是經過成熟的政治權衡之後做出的決定,商鞅個人的性格原因其實並不是導致他被殺的主要原因,但正是因為他的性格原因使他無法躲過最終的悲劇命運。商鞅要躲過最終的悲劇命運其實就只有按趙良所說的遠離政治漩渦這一條路,因為只要商鞅還身處政治中心就必然成為老世族攻擊的對象,而遠離政壇一方面是使老世族逐漸遺忘自己,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為了讓秦國百姓遺忘自己,從而淡化自己作為變法精神偶像的地位,這樣也就不會對秦惠文王的軍權構成威脅了。問題在於商鞅這種性格的人即使明知前路坎坷,又怎麼可能躲避呢?所以商鞅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接受趙良的建議。另外即使他按趙良的建議行使也未必能避禍,因為要讓秦國的世族和百姓淡忘商鞅是需要時間,然而商鞅和趙良都不可能預料到僅僅五個月後秦孝公就死了。可以說這時商鞅和趙良在事前無法預料的突然變故,所以即使商鞅按趙良的建議行事也未必能改變他的命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作為一個改革者,商鞅使秦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但是他的結局卻悲慘無比,遭遇了古代最嚴酷的刑法五馬分屍,商鞅有沒有可能存在更好的結局呢?我想這很難。

商鞅的變法觸動了所有人的利益

他的變法改變了整個國家機構,以往的分封制被徹底剷除。以往在秦國實行的世卿世祿制度,以及井田制度全部被推翻。一個世家公子想和以往那樣,長到一定的年紀,家族內就幫你安排一個高官的情況再也不會發生了。你想當官,想當大官,就得做出成績來,否則在秦國的體制內,你屁也不是!

這樣一來,秦國的貴族集團都成了最大的受害者,這些宗室子弟靠著一手投胎的絕活,是秦國天生的貴族,他們掌握著大量的資源財富,卻不用為國家出力。

被商鞅這麼一改革,封地沒有了,田地沒有了,還得和那些庶民一樣交稅,那時候可沒有依法納稅,最光榮的講法。要想不交稅,要想日子過得好,就得靠真刀真槍的上戰場拼命。這可是要人命的事情啊!

商鞅的變法遭到了這些貴族子弟前所未有的反彈,可是在秦孝公這一樣一個遠見卓識的君主的配合下,這些貴族子弟沒有掀起太大的風浪,他們只是把仇恨默默的記在心中。

等到秦惠文王登基的時候,這個年輕的王子沒有父親秦孝公這樣高的威望,他需要這些老秦貴族的效忠,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王權。那麼商鞅的人頭就是送給這些老貴族最好的禮物,以此來平息老貴族們的怒火,同時還不用觸及變法的核心內容,使得秦國內部由於變法造成的族群割裂有了好轉,同時還能繼續享受變法帶來的好處。

還有一點商鞅必死的理由就是商鞅,他自己不知不覺間成為了王權的阻礙

隨著商鞅變法取得巨大的成功,秦國逐步崛起,成為戰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商鞅在國際上的名聲越來越大,在國內的威望也日著。秦國人都害怕商君的法律,無人不知有商君,這樣一來,他的威望就凌駕於國君,這可是犯了大忌的。

不僅如此,商鞅自己也不收斂,變得非常的驕橫,這等於在自己的墳頭上加上了最後一把草。其實商鞅的政治敏感度是很高的,他一早就覺察出秦惠文王對自己態度,早已經嗅出了空氣中危險的氣息,他第一時間就逃出了秦國,來到了魏國。

可是這個魏國就是商鞅變法最大的犧牲品,秦國靠著商鞅變法打敗了魏國,打破了魏國對秦國的封鎖,把魏國從戰國第一強國的寶座上打落,魏國人怎麼可能會收留商鞅呢?於是他們將商鞅送回秦國,走投無路的商鞅,只能默默接受被車裂的結果。

商鞅所經歷的是當時戰國改革家都不得不面臨的結局,吳起的結局不也是如此嗎?這是改革家最好的時代,也是改革家最壞的時代。


歷史評說


秦孝公死後,商鞅必須得死。死的方式有千萬種,車裂而死對比凌遲這類的算是夠痛快的了。

商鞅在進行變法的過程中推行政治與經濟兩方面的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1)“鄉邑聚縣” 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2)“官僚制” 廢除世卿世祿,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3)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4)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制。

這幾個措施裡面(1)“鄉邑聚縣”由國家來選拔任命縣令。將政治權利重新收回到中央政權的手裡。(2)廢除了世卿世祿,這些人得同樣通過軍隊立功來獲得權利,原來不曾有的讓他擁有了他感覺很好接受。原本已經擁有了的你讓他重新競爭拿回來。這一點就不太好接受了。該規定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也讓商鞅和各路貴族的矛盾陡然增加,他們不好將矛盾點放到親孝公身上,只好放在商鞅身上了。

經濟方面(1)廢井田、開阡陌、獎耕織。(2)強制分家。此舉大大提高了國民生產積極性。

在國家法令的推行過程中,比較經典的是太子犯法,商鞅大力懲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兩度受罰,鼻子都被割了。可以看得出來政令推行過程中,商鞅到底得罪了多少的王公貴族。這些人有的把怨氣記在了商鞅頭上,有的可能也記到了秦孝公身上。商鞅中間還帶兵攻打了魏國(原來就是魏國人),此舉讓他無退路了。這樣當秦孝公死亡,新主即位,太子老師為代表的貴族就來各種上奏彈劾商鞅。秦惠文王立足未穩,只能通過懲處商鞅來消除貴族的怨氣,但是商鞅權利又很重,不殺他的話又擔心他會反叛之類的。所以只能殺死他。這樣商鞅就徹底為秦王朝流乾了最後一滴血。


李時針的時針


這題我要反對某位已經認證成為歷史領域的回答者!

不管是什麼秦孝公還是什麼公也好,商鞅必定會死,這是無法改變的。他的死絕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結果!

有些人覺得為什麼你那麼肯定!

首先商鞅變法觸動的是誰的利益!

想都不用想了,是貴族的利益呀!

他要實現他的抱負和理想就得有一個強有力的支持,那麼這個人就是秦孝公,(秦孝公的存在只是推遲商鞅的死亡時間)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大刀闊斧的改,然後就割了一大片貴族的“肉”,怎麼辦?商鞅動到他們的底盤上,有什麼辦法呢,君主支持,再怎麼欺負只能忍著唄。

之後秦孝公死了,那幫貴族就想,真是“天賜良機”,好了,這下給他們有了除掉商鞅的機會了

站在人性的角度上,那幫貴族當然是除之而後快了,有什麼刑法樣樣來,最後弄了一個五馬分屍,有多慘那不用說了。

另外!這個問題我得吐槽一下!你以為改G是過家家呀,做任何事都有風險還有要承擔責任,哪那麼容易還有想當然的!

要是那麼容易還奮鬥什麼!還努力什麼,回去自己的世界裡自我麻痺好了!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別小瞧那幫貴族!他們的勢力幾個大家族聯合起來都能改朝換代!而且他們是世襲官位和地位,就是我們常說的“祖宗十八代都是官”,這些貴族一直延續到唐朝!唐高宗大刀闊斧削弱了一半


西柚白糖


你好,就這個問題我來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需要確定的是:商鞅必死無疑,這是商鞅最終的宿命。

商鞅,作為一代偉大的改革家,他一生都在貫徹“依法治國”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徹底改變了秦國的落後面貌,使秦國迅速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為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另外,商鞅的法治思想,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時代,同時也影響了中國後世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對秦國來說,商鞅可以說是居功至偉,那為什麼秦惠文王又非要置他與於死地呢?我來說幾個商鞅必死的理由。

秦孝公死後,商鞅已成棄子

商鞅的新法,如廢井田、獎勵軍功、廢除爵位世襲制等措施都大大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一時間商鞅樹敵無數。

在秦孝公毫無保留的支持下,商鞅以殘酷的手段來應對舊貴族的反抗,舊貴族早已對他恨之入骨。一旦商鞅失去秦孝公這個大靠山,舊貴族階級定會狠狠地向他復仇。

新法中的獎勵耕戰雖然對平民百姓有利,但是商鞅的嚴刑峻法卻鼓吹輕罪重罰,特別是“連坐法”的頒佈,使得人人自危,給普通民眾帶來極大的痛苦,導致他們心生恐懼及怨恨。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此時秦國的變法已經持續了十八年,效果早已顯現,新法已深入人心,沒有商鞅,秦國的變法事業也依然會持續下去。

此時,商鞅實際上已成棄子,所有人的矛頭都指向了他。

商鞅的存在威脅到王權

秦孝公為了推行變法,讓商鞅獨掌了秦國的軍政大權,他獨斷專行,權勢滔天。

隨著變法的深入推進, 商鞅也與新法一起逐漸深入到秦國人的心中,甚至有“百姓只知有商君而不知有君王”的說法。

公元前340年,商鞅打敗魏國,收復河西,商鞅因功被封為商君,有自己的封地及軍隊,儼然成了秦國內部的一個獨立王國。

在秦孝公臨終前,要傳位給商鞅。秦孝公真的是想傳位給商鞅嗎?當然不是,這既是對商鞅的試探,更是對商鞅的警告。

商鞅得意忘形,每次出行的儀仗甚至蓋過了秦惠文王。

可見,商鞅的權勢與地位已經對王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有人就此向秦惠文王進獻讒言說:“大臣功高蓋主就會危害國家社稷,對身邊的人過於親近就會惹來殺身之禍。現如今秦國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這不是好現象,願君上早下決斷。”

這些話說到了秦惠文王的心坎了裡,商鞅的這種“高調”,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君王都不會忍受,正所謂“國無二主”,除掉商鞅,是穩固王權的必然選擇。

殺商鞅是秦惠文王彌合舊貴族與王權裂痕的必然手段。

商鞅的新法雖然使秦國迅速強大,但是新法嚴重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也使得王權與舊貴族之間產生了嚴重的裂痕。

秦孝公自然能夠依靠自己的權威來彌補這道裂痕,但是對於新繼位的秦惠文王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處理不好,有可能引發秦國的內亂。

他必須拿出自己的“投名狀”,安撫舊貴族,彌補他們與王權之間的裂痕。

顯然殺掉商鞅就是最好的“投名狀”。

秦孝公之所以沒有在死前殺掉商鞅,並非是感念他的功勞,也並非是對他的功高蓋主沒有察覺,他是故意要把商鞅留給自己的兒子來處理。

讓自己的兒子來殺掉商鞅,收服舊貴族人心。

可見,商鞅一直都處於秦孝公帝王心術的掌控之中。

後續的事情發展如秦孝公所料,秦惠文王以最殘酷的手段處置了商鞅,成功贏得了各階層的支持,國家的裂痕得到彌補,新法得以保存,秦國也得以繼續興旺發達。

商鞅自己不知進退

在秦孝公去世前的一段時間,有一個叫趙良的人來見商鞅,對他說了一番話,大概有兩點意思:

1、你刑罰嚴酷,搞得所有的國人都怨恨你,

2、你現在的行為高調過了頭,君王已經開始猜忌你了,你現在很危險。

針對這兩點,趙良進一步給出解決意見:

推薦賢才,退還封地,辭官歸隱,才能改變不利的局面。如果還貪圖富貴,獨攬朝政,國人對你的怨恨將會越來越深,一旦君上離開人世,你的末日就來了。

然而,商鞅並沒有聽得進去這個讓他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意見,依然我行我素,一副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節奏。

商鞅的結局

商鞅得知秦惠文王派人來捉拿自己,知道自己大禍臨頭,於是趕緊逃走。

當他逃到邊關想要投宿一戶人家時,主人見他沒有憑證,不敢收留他,並且告訴他如果收留沒有憑證的人,按商君之法就會被判“連坐”治罪。

商鞅感嘆:“制定的新法竟然貽害到了這個地步!”

商鞅想逃到魏國,但由於商鞅曾經大破魏軍,俘虜魏國公子昂,魏國拒絕他入境。

商鞅無奈,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組織兵力攻擊秦國華縣,企圖謀反自立。

秦國派兵鎮壓,很快就平定了叛亂,商鞅也在混戰中被殺。

他的屍首被帶回咸陽,秦惠文王又下令將屍首車裂,五馬分屍,其家人也悉數被殺!

一代偉大的改革家最終以悲劇落幕!

我的回答已完畢,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我有觀點


秦孝公死商鞅就得陪葬?多無知的偽命題。商鞅的死和秦孝公確實有點關係,但也不至於拿命當籌碼下注。商鞅死不死跟他自己有很大關係,最關鍵的在他的選擇。

很多人解讀歷史有個誤區,就是把君臣關係看的試比天高,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都搞不出這麼文藝的道德綁架,問題是商鞅願意拿性命去實名認證帝王權威?




我們先鬧明白秦孝公和商鞅什麼關係?很簡單僱傭關係。

什麼是僱傭關係?菜市場總買過菜吧?你花錢,商販給你菜。秦國要想強大必須通過改革,秦孝公沒能力但是他有勢力和財力。請記住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至理在任何時代都很實用,商鞅在秦孝公各種豐厚的獎勵刺激下果斷出賣自己的才能。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變法成功了,秦國一路高歌走向復興之路。秦孝公得到了強大的國家,商鞅得到了功名利祿、美女封地,雙方都很滿足的雙贏局面。你好我好大家好,錯了,你好我也好,可是大家不好!秦孝公和商鞅都挺好,可是別人不好了。


秦惠文王不好,秦國的士族不好,秦國的老百姓不好!

秦國就這麼大點生意,結果全被秦孝公和商鞅壟斷。按照帝王腹黑的政治手段,商鞅在前面打頭陣,秦王在後面吆喝著。商鞅大刀闊斧的改革終究是傷害了別人利益,要想馬兒跑的快就得鞭子抽的狠。

商鞅第一鞭子抽了太子駟(既秦惠文王),我要改革你去故意犯法這不是找茬麼?太子、太子黨都被收拾了。第二鞭子抽向秦國士大夫,沒有功勞還能混吃等死?做夢!第三鞭子,抽向秦國的老百姓,對國家沒貢獻你都不配當秦國人!



商鞅是玩爽了,可只有他一個人爽!秦惠文王即位後他開始倒黴了。

商鞅無疑在秦國是成功人士,變法推動了秦國走向發達,也讓他自己發達。商鞅成了秦國一人一下,萬人之上的大良造,擁有了自己的封地,人人的尊稱“商君”,人生不過如此,風光無限,如果換作我怎麼著也得過年回村裡顯擺顯擺。

結果秦孝公死了,太子秦惠文王繼位。這裡再強調兩句名言,第一:一朝天子一朝臣。第二: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何況秦惠文王不是君子。秦惠文王很快對這兩句名言進行驗證,他開始打壓商鞅,手下人甚至直接誣告商鞅謀反。



商鞅是真反,還是逼反?別過早的下結論,或許另有隱情。

商鞅被告狀謀反後,確實起兵造反,結果卻失敗了,被車裂而死。早在秦孝公快見上帝前,兩人有過一次談話,商鞅啊,你有能力,不如你去當秦國的君主吧,笑話啊,不要逗我玩好不好?什麼時候王位用談判解決。

商鞅拒絕了,有一句話叫:乘你病,要你命,商鞅如果發動兵變,或者假意退讓,他完全有能力越國秦惠文王當上君主,相比稚嫩的太子他有這個實力。可他沒這麼幹,應該是什麼也沒幹。他一笑了之,繼續在封地享受自己的榮華富貴。




如何化解這“十年之仇”,非要以生死而定論,以性命博富貴?

如果秦孝公和商鞅的談話是試探,那麼在趙良的出現是實實在在的給商鞅退路。趙良是秦孝公的手下,他勸說過商鞅。大兄弟,你人品不好,水平卻很高,關係沒多少,膽子卻不小。秦孝公死了你也沒有靠山了,還折騰啥?退休享富貴多好?

實際上趙良說的挺好,秦惠文王即位後對於商鞅他是賞無可賞,封無可封。關鍵是商鞅以前還擺了自己一道。但是趙良的出現,我們可以發展點蛛絲馬跡,秦國能統一六國不是沒有道理,至少秦惠文王還是有點度量,給商鞅退出舞臺的機會。

可商鞅聽不進去,他覺得自己的功勞比天大,比海深,還想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秦惠文王也很鬱悶,這麼多人都看你不順眼,自己卻沒皮沒臉。給臉不要那隻能撕破臉,於是歷史開始變得激烈:“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

不管你反不反,總之你是謀反!商鞅走投無路下回到自己的封地開始造反,可惜被早有準備的秦惠文王一網打盡,最後被車裂而死,全家被連坐。我們看太子黨選擇謀反來誣告,明顯的是想把商鞅置於死地,死,還是不死?到底是商鞅自己的選擇?還是形勢所逼?


我不是易中天


商鞅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對秦國實行變法的。十幾年裡“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冶大治”。


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遷都咸陽,以郡縣劃分行政區域。接著秦國奪取魏國河西之地,使魏國遷都大梁(今開封)。連當時的名存實亡的皇帝周天子也向秦國道賀,秦國之外,已無強國。

秦孝公也兌現對商鞅的承諾,“與之分土”。商鞅被封為大良造,因戰功封於商(今陝西商洛)十五邑,號為商君。巨大的榮譽和權傾朝野,使商鞅進入人生的巔峰。

但是,秦國的強大,並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首先是舊的貴族,變法使他們失去了特權,從而成了商鞅的死敵。


在變法前太子就指責商鞅“新法嚴峻”。按照商鞅的政策,是不允許說新法壞話的。但是太子沒法責罰啊,於是,懲罰落實到了太子兩位師傅頭上。太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孫賈臉上被刺了字。

商鞅維護了他的變法,卻得罪了未來的皇帝。有人勸他急流勇退,但到了權力巔峰的商鞅,對平民的生活不感興趣,他放棄了為自己留後路的機會。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繼位史稱“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終於等來了報復的機會,他們告發商鞅謀反,發吏緝拿。商鞅有口難辯,唯有逃亡。


大約一個月後,商鞅逃到函谷關,關守還不知道咸陽的變化,就放了他。但是商鞅因為逃的匆忙,沒有帶驗證身份的證件。而每一家店主都說,是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留宿沒有證件的旅客,店主受連坐之罪。

商鞅嘆曰:“嗟乎,為法之弊,一至此哉”!商鞅自己頒佈連坐令,何曾想到自己親陷此令?無奈,商鞅只好回封地,倉促組織一隊人馬,起兵造反,結果很快戰敗。秦惠文王對他實行了嚴酷的車裂之刑,告誡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商鞅變法是孝公支持的,可以說秦孝公給了他最大的機會與舞臺,使他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華。秦孝公去世,他沒有了靠山,而且,得罪了新的秦王和舊的貴族,他只有死了。


商鞅死的慘,是因為他的造反,毋庸置疑是死罪了,至於車裂,秦惠文王主要還是以商鞅之死,震懾民眾。

商鞅想不死,只有在秦孝公在世時,急流勇退,離開秦國。因為他變法已經得罪了太子與舊貴族勢力,他該想到秦惠文王繼位後,舊貴族會報復他。可惜,歷史不能如果。

商鞅的悲劇充滿了歷史的濃重感和宿命感,他執掌秦十九年,才有了秦國的繁榮,才有了秦國的統一大業的基礎,才有了以後歷代王朝沿用秦漢制度與王道並存的治國傳統。而商鞅的死,也是以生命維護了變法的尊嚴。


路遙lgy


這是一道無解的題,商鞅變法越成功,他就必須死得越慘,不存在更好的處理方式!我們發現,自古變法者鮮有好下場,因為法家思想治國,用的是“刀”,傷人是變法的前提,其結果必然被反傷。秦惠文王車裂商鞅並非因私怨,而是商鞅法制的必然結果。

商鞅的結局,才是真的“兔死狗烹”,雖然他改變了歷史走向,創造了歷史新紀元。商鞅走投無路時,曾經感慨自己是“作法自縛”,一點沒錯,商鞅及他的法律,觸動了太多利益階層的底線,包括他自己在內,都是受害者!

那麼,商鞅及商鞅的法,究竟觸動了誰的利益,導致他必須死得那麼慘呢?

商鞅變法到底變了什麼?

商鞅變法之所以影響深遠,絕不是簡單地修修補補,出幾條惠民政策,為國家增加點稅收,而是從根本上,打翻了自西周以來,一千多年的社會結構,是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

西周以來,中國以宗法制為框架,構建了一個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分層治理結構。分封制就是這種結構的基本表現形式,從天子,到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層階分明,非常穩固。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這種治理結構受到了嚴重挑戰,天子虛位,卿大夫威脅諸侯,士族反抗卿大夫,導致天下大亂。第一個受害人就是天子,春秋時期禮壞樂崩,天子就基本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第二個受害人就是諸侯,戰國時期卿大夫代政,國君被架空,導致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三桓專權等。

天子受害,周王室名存實亡,諸侯受害,侯國孱弱。天下有識之士都看出了這一點,都試圖通過變法來改變這個現狀。只不過各家變法的方法不同,解決問題的深度不一,效果也就千差萬別。

比如,李悝變法,力足以土地改革,遏制權貴階層;吳起變法以軍事為核心,打擊權貴,此外還有申不害變法等。但是沒有一個變法,像商鞅變法來得那麼徹底,來得那麼轟轟烈烈。

商鞅變法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句話:強化君主獨裁!怎麼做到呢?削弱卿大夫的特殊地位,將王權直接下沉到社會最底層,比如廢除世卿世祿,廢除井田制,實行軍功爵制,實行全員徵稅等等。這個結果,實際上推翻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結構,國家政治結構,從分層治理,變成君主一元制的垂直管理。

無疑,商鞅變法的結果,讓王權獨尊,其他的人都成了“編戶齊民”,所有的利益只為一個人服務:君主!因而,秦國的財富從原來的權貴階層手中,流入國庫,秦國就是這麼強大起來的!

老秦貴族集團是商鞅變法的最大受害者

很顯然,商鞅變法的第一刀,就砍在了秦國舊貴族的身上。他們原本是靠分封制坐享其成的一個特權階級,他們都是國君的宗室子弟,是一群靠分封制坐享其成的蛀蟲。

按照商鞅的法律,從此他們的身份不再是天生的貴族,要想做官,要做大官,就必須建功立業。經濟上,他們也不再享有井田制帶來的餡餅,而是要靠軍功賺取封地,否則就跟老百姓一樣種地納稅。

無疑,這不是傷人,而是要人命!所以,商鞅變法還沒開始,就遭到了激烈的反對。以甘龍、杜摯為首,他們提出:“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通行的禮和法,古來如此,不能輕廢。這句話是歷朝歷代守成者的通用語,看上去冠冕堂皇,像是學術之爭,其實背後是利益。

倘若不是秦孝公做強力後盾,商鞅變法是不可能成功的,也只有秦孝公這樣的有政治遠見,且能與貴族勢力掰手腕的君主,才有可能做得了商鞅的後盾。說白了,商鞅在為秦孝公服務,在為王權革宗族子弟的命!

這就看清楚了,商鞅不是與某個人有矛盾,而是得罪了一個強大的政治利益集團!商鞅與他們的矛盾,也不是一般的矛盾,而是生死之戰!

所以,商鞅的結局從那時候就已經註定,肯定非常慘烈!自古變法者都是如此,變法越成功,變法者死得越慘!

商鞅之法又讓自己站在王權的對立面

既然商鞅變法為了王權,收下商鞅大紅包的秦惠文王,為何不力挺商鞅呢?為何非要做得那麼絕?原因有三個方面。

  • 其一、惠文王新登基,他沒有秦孝公的實力對抗老秦貴族,所以必須與他們妥協。

惠文王不傻,他不可能拿商鞅變法的成果,這個長遠利益做交易,把商鞅扔給老貴族,以私人恩怨化解政治矛盾,對他來說是一筆無本萬利的買賣。

死的是商鞅,妥協的是舊貴族,得利的是惠文王,天底下哪兒找這麼便宜的買賣!

  • 其二、商鞅的法必須永存,商鞅這個人已經無足輕重,這就是變法者的悲哀!

維護變法成果,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拋棄商鞅這個人,也是維護自己的利益,惠文王的選擇一點不用費心思。而且失去價值的商鞅,必須去死,因為他對其餘六國來說,還存在價值,惠文王不可能留下他!

  • 其三、最不可思議的是,商鞅之法讓自己站在了王權的對立面。

商鞅變法就是維護王權的獨裁,但商鞅本人,卻因為變法成功,而位高權重,成為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精神信仰”。這太可怕了,在秦國,無人不知商君,無人不懼商君,那麼,國君何以自處?

商鞅自己也變得很驕橫,把自己推上了火山口。法家不像儒家,儒家講求忠孝,法家講求利益。所以,儒家對君主基本是無公害生物,法家不行,必然成為防範猜忌的對象。

變革把自己變成了君權的對立面,悲哀!

出了秦國之門,商鞅竟然無所投靠

商鞅聞到危險的信號後,第一時間逃離秦國,想回到魏國。結果,目光短淺的魏國,對當年的仇怨不能釋懷,不肯讓商鞅入境,走投無路的商鞅只好回到秦國坐以待斃。

表面上看,魏國做得太狹隘,認識不到商鞅的價值,其實,即便魏國想得到商鞅,有可能嗎?難!

商鞅變法後,秦國已經坐上了世紀快車,魏國及其他諸國,還在分封制的泥淖裡掙扎,與秦國的差距越拉越大。請問,魏國有膽量因為一個商鞅,跟秦國翻臉嗎?商鞅這個燙手的山芋,沒有誰敢接!

其實,戰國末期是法家思想流行的年代,社會上並不缺商鞅這樣的人才。商鞅的成功,除了其個人能力而外,秦孝公的見識和能力,列代國君所營造的社會環境,以及對變法者的支持程度,都是變法成功的必要條件。請問,其它六國誰具備?如故不具備,縱有千百個商鞅,又有何用?縱使商鞅到了魏國,又能怎樣?

所以,離開了秦國這個土壤,商鞅註定是孤獨的,出了秦國的大門,他就是一條沒了水源的魚!

兩大受益人群,不能成為商鞅的後盾

商鞅變法的收益人群,為什麼不站出來力挺商鞅呢?他們在幹什麼?

商鞅變法有兩類人受益,第一類就是國君,前面講過,惠文王雖然受益,但是需要拿商鞅的頭,跟老貴族做交易,對他來說,商鞅是失去價值的人,同時還對他形成了一定的威脅。

第二類收益人群就是平民。平民為何不替商鞅出頭呢?很簡單,平民不是政治勢力,他們在政治生活中,出於支配地位,影響不了上層建築。沒辦法,歷史是人民的,不是階級社會平民的,真正左右歷史大局的還是政治勢力。

另外,老百姓真正有多少人感謝商鞅,恐怕還真不一定。商鞅變法就是雙刃劍,給平民帶來“公平競爭”的政治條件時,也給平民帶來極大的不變,甚至危害。比如連坐制,一家犯法,親鄰牽連;比如嚴刑峻法,稍不留神就跌入法律陷阱,等等。

所以,平民對老百姓既愛又恨,恨要大於愛。人往往就是那樣,得到好處認為是應該的,受到損害就唸念不忘。

即便受惠最大的人群,比如得到軍功爵的人,最應該感恩戴德吧?未見得,因為商鞅之法不能保證你的爵祿是永久飯票,稍不留神就會因犯罪被剝奪爵祿。拼了命換來的飯票,沒吃上幾口,又被找藉口奪了,回過味來才發現:這不分明就是肥皂泡嘛!

奇怪嗎?不奇怪,商鞅本來就不是為了平民才變法!

受惠的國君不能支持商鞅,得利的平民既無力支持商鞅,也沒有充足的理由感謝商鞅,他走投無路不是必然的嗎?

結論

綜上所述,商鞅的慘烈的結果,從他所做的事就已經註定,他做得越成功,與利益階層的矛盾越深,甚至與新的受益人也必然會產生矛盾。一個與整個社會為敵,與所有政治勢力為敵的人,他的下場悲慘,有什麼好奇怪的?逃不掉的!

這就是法家思想的必然歸宿,商鞅能改變歷史,卻無力改變新老利益集團對他的聯合打擊。商鞅如此,吳起如此,李斯如此,韓非亦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