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我們的文學魂——讀《朝花夕拾》有感

不知是做教師的緣故還是什麼,總有一種對好書、對藝術和思想奔走相告快快分享的衝動,所以“宅家共讀”今天繼續!

我們今天讀散文集《朝花夕拾》,這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童年時光的回憶錄,原名《舊事重提》,編者很文學地評價此書“記憶凝結成的文字,字句中都流淌著情感的汁液。童年韶光的快樂與壓抑,對人性美好的嚮往和袒露,構築起魯迅最真實的心靈風景。生命因回憶而鮮活。那些拾起而再也不願丟下的舊事,慰藉了精神,溫暖了心靈。”

簡單來說《朝花夕拾》就是一個經歷了人生酸苦的成人回憶少年時光的文字集,關鍵是魯迅先生寫得相當真實,他用文字懷念自己生命遇到的人:世俗而善良的保姆阿長、對他關愛有加的師長藤野先生、命運坎坷的朋友範愛農、猥瑣自私病態的衍太太等等,他用文字留下自己生命中發生的事:小時候讀過現在卻覺得荒唐而虛偽——《二十四孝圖》;小時候去看玩耍之前,被父親要求學習,以至於最後去玩兒了都沒有覺得多麼快樂——《五猖會》;離開家去讀小學,感嘆舊時光逝去,但在小學的日子似乎也並不是完全乏味的,也有好多值得“朝花夕拾”細細品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去外地讀書,去日本念大學,卻發現大學學習並不怎麼對自己的胃口——(《瑣記》… …總之,如果靜下心來細讀《朝花夕拾》,不難發現一個鮮活可愛甚至活色生香的魯迅先生,說真的,我這幾天讀此書幾讀落淚,感動於魯迅先生的簡練、真摯與深沉。

統編語文六年級上學期最後一個單元是“走近魯迅”,我們知道了魯迅那些響亮的名號——革命家、文學家、思想家,知道了跟著閏土小哥哥看瓜刺猹、雪地捕鳥的各種好玩兒,知道了多少人寫詩寫文讚頌他,也知道了他的課後題理解是考試重點,比如那句“四角的天空”是說少年們生活的乏味,“四周黑洞洞的”是說舊社會的黑暗,他“鼻子碰扁了”也不屈服。學這個單元老師還讓寫小詩進一步走近魯迅,展開探究學習為深學魯迅做鋪墊,中學課本中是要與魯迅多次文字見面的。

由課本拓展出來,魯迅在語文書之外受到的重視當然更多。1940年1月9日,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作了題為《新民主主義政治和新民主主義文化》的講演,其中集中表明瞭毛澤東和我黨對魯迅的高度評價,毛澤東說:“在我黨領導的文化新軍中,魯迅,就是這個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建立新中國之後,毛澤東在講話中常常稱“馬、恩、列、斯、魯”,把魯迅和以往的馬列主義大家並列在一起。1971年毛澤東在接見武漢地區黨政軍領導人時說:“我勸同志們看魯迅的雜文。魯迅是中國的第一個聖人,中國第一個聖人不是孔子,也不是我,我是聖人的學生。”直到毛澤東的晚年,因為眼睛不好,身邊工作人員還特地為他排印了魯迅著作大字號的單行本,而他平時練習書法也常常是以魯迅詩歌為素材的。

都說文人相輕,但文學創作實在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傑出的寫作者最終都會愈發謙卑謹慎,懂得心中的高山仰止和手中的永遠紮實,一定會體驗到什麼是力耕不欺,而魯迅之所以受到長久的敬仰,首先是他的著作等身和文字中閃耀的人格光輝。餘秋雨對魯迅是推崇備至的,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原山東作協主席張煒也對魯迅愛之切、敬之深,他評價魯迅“誠然,今天我們看魯迅,他的思維不乏偏激,然而魯迅的深刻、理性卻永不過時,他的人格、理想、戰鬥方法,在中國文壇可謂幾百年難得一見,即便教材和選讀中沒有魯迅,這一課也絕不該漏掉。作品乃至事業的最終競爭,仍要歸結到人格層面,而即便用‘生物全息學’分析魯迅,也絕對經得起推敲。”我們讀者從《朝花夕拾》讀到魯迅先生對生命的感動,讀到魯迅先生精神上的自尊、個性上的逼人,這本書從語言到思想都可謂不同凡響。

再來個不太公允不太恰當的例子,我們如果細細讀了魯迅《祝福》,再看餘華《活著》(豆瓣評分9.4),明顯會覺得餘華比起魯迅真的是有差距,一個幾千字的故事非得寫成幾十萬字,累,讓人讀著累!但餘華的《活著》讀起來還是流暢的,比魯迅的文字容易讀,畢竟魯迅是1881年出生的上個世紀的強人,魯迅的文字流淌到今天,已經成了精華閃耀的源泉級別經典級別的了。

寫到這裡忽然感覺自己像個書商,怎麼這樣一味大力推這本書,好像非得讓大家即刻捧讀起來才算痛快,實際上這還沒有表達出我對魯迅先生敬仰的萬分之一,2019年4月參觀濰坊博物館舉辦的《致敬大師·北京魯迅博物館藏現代美術大師作品展》,讓我領略到魯迅先生作為現代美術大師的藝術魅力,原來他不僅僅是文學巨匠,他是文化巨人,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的貢獻。

打住,不說了,趕快打開書好好讀嘍,我們是“宅家共讀”小夥伴,我們要做的是一起讀好書,來吧,一起讀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先生的文字。



字裡行間

1.魯迅先生這樣寫“百草園”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嵴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長的草裡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裡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


2. 魯迅先生這樣寫“背書”

因為東關離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昨夜預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在陸續搬下去了。我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背後。

“去拿你的書來。”他慢慢地說。

這所謂“書”,是指我開蒙時候所讀的《鑑略》。因為我再沒有第二本了。我們那裡上學的歲數是多揀單數的,所以這使我記住我其時是七歲。

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我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

“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

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房裡去了。

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粵有盤古,生於太荒,

首出御世,肇開混茫。

就是這樣的書,我現在只記得前四句,別的都忘卻了;那時所強記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齊忘卻在裡面了。記得那時聽人說,讀《鑑略》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為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那當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粵自盤古”就是“粵自盤古”,讀下去,記住它,“粵自盤古”呵!“生於太荒”呵!……

應用的物件已經搬完,家中由忙亂轉成靜肅了。朝陽照著西牆,天氣很清朗。母親、工人、長媽媽即阿長,都無法營救,只默默地靜候著我讀熟,而且背出來。在百靜中,我似乎頭裡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著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


3. 魯迅先生這樣寫“父親的病“

中西的思想確乎有一點不同。聽說中國的孝子們,一到將要“罪孽深重禍延父母”的時候,就買幾斤人參,煎湯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幾天氣,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醫學的先生卻教給我醫生的職務道:可醫的應該給他醫治,不可醫的應該給他死得沒有痛苦。——但這先生自然是西醫。

父親的喘氣頗長久,連我也聽得很吃力,然而誰也不能幫助他。我有時竟至於電光一閃似的想道:“還是快一點喘完了罷……。”立刻覺得這思想就不該,就是犯了罪;但同時又覺得這思想實在是正當的,我很愛我的父親。便是現在,也還是這樣想。


守住我們的文學魂——讀《朝花夕拾》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