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杜甫的詩提到李白的多而李白的詩提到杜甫的少呢?

國學園


聞一多先生認為李杜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時刻,並把這次的相遇比作“太陽和月亮的相碰”。從年齡上講,杜甫要比李白小十歲之多,但是兩人卻跨越了年齡的隔閡,並且一見如故,惺惺相惜。

兩人相遇之時,李白已經成名,可以說是萬千迷弟迷妹心目中的偶像了,杜甫無疑是其中之一。杜甫寫了多首贈李白的詩,而李白也寫了一些贈友人的詩,比如贈汪倫啊,贈孟浩然等等,難道李白真是薄情寡義之人?其實不然。

一、兩人身份地位懸殊

在年齡上講,雖然兩人結成了知己,但是,畢竟杜甫是一位後生,而李白是杜甫的前輩,而且是成名的前輩。莫說是地位上的懸殊,就算是你給你長輩寫信,長輩也沒必要沒一封都一一作回信。依身份而言,這種行為也沒什麼不妥。而李白更多的回信是寫給自己的同齡人或者比自己大的前輩,比如好友汪倫,以及寫下“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贈給比他年齡大的孟浩然。經記載,孟浩然回覆李白的詩歌也是少的可憐,可見,前輩不對晚輩寫的東西作出回應也是正常的現象,並不是說李白誰紅就跟誰玩。

二、李白性格使然

“詩仙”李白一生放蕩不羈,讓高力士脫靴,蔑視朝廷權貴,他的性格是超然物外,不重俗世的。他的願望是快活世間,回信這種凡俗小事對於詩仙李白來說他未必放在心上,或者說他認為情義在心中即可,不必要那麼多彎彎繞繞、婆婆媽媽。杜甫個人就比較多愁善感,喜歡記錄事實,這就是為什麼他能有“詩史”的稱號了。

三、歷史遺留問題

李白的詩也有很多是遺失在歷史長河的,保不住就那麼巧,回給杜甫的信就遺失了呢,這個是不可抗力的問題,也就無從考察了。


無庸文學


在現存二人留存的詩中,李白寫給杜甫的詩有3首,分別是《魯郡東石門送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戲贈杜甫》。相比之下,杜甫寫給李白的是就很多了有十幾首,分別是兩人同遊時的《贈李白》二首,《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分別後思念《春日憶李白》,就連給孔巢父的詩中也不忘牽掛李白《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在聞之被貶夜郎無限擔憂寫有《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到了晚年依然思念不止《昔遊》《遣懷》。杜甫對於李白的思念,對他的擔憂,對他的懷念可謂是貫穿了一生。

可李白對杜甫是真的視而不見嗎?這也不見得,二人相見時已經是一個不惑之年,一個三十出頭,兩人都有才也愛才,並且惺惺相惜、相見恨晚,一年多時間內三次相會,只是在相別之後在有生之年再也沒有見過面了,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見傾心,風格迥異

二人的三次相會。第一次,天寶三載(744年)夏天在東都洛陽相遇了,44歲的李白已經久露詩名,剛剛賜金放還,33歲的杜甫初到洛陽,小有名氣。二人詩酒唱和,往來切磋。第二次是在同年秋天,相約同遊梁宋,抒懷遣興,訪道求仙,此間還有遇到高適的意外之喜。第三次是在天寶四載,李杜在東魯會面後一起去訪尋範居士,拜訪李邕。

在這一時期,兩人一來二去友情不斷增進,不斷向鐵哥們靠攏,有詩為證,杜甫寫給李白的《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中有"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又如李白寫給杜甫的《魯郡東石門送杜甫》"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可以看出在這幾天的交往中,兩人相處融洽,愉悅,面臨分別都是不捨的,但對於不捨的表達風格不同,杜甫詩中是依依惜別的深情,感情更深沉;李白是灑脫不拘束,更為豪放,以酒、飛蓬做意象,使得百轉千回的傷感情緒隨著酒而醉、隨著飛蓬飄遠。這也反映出兩人性格的差異,如雲泥之別,一個是浪漫主義高峰,如彩雲在天,豪放灑脫,清新俊逸;一個是現實主義先鋒,如樹木紮根泥土,沉鬱頓挫。在分別後隨著時間的流失,杜甫對李白的思念越來越多,不僅有對當年自己青春時裘馬輕狂的懷念,也是對李白作為前輩的仰慕,也有二人都是仕途蹭蹬的感同身受。而李白不願為感情、金錢等外物的牽絆,就算有他也會自我消解,縱酒高歌、仗劍遠遊,更多的表現為不屑,就像一個世外高人遠離塵世。杜甫給李白的詩無一不是思念,擔憂,懷戀,而李白僅存的寫給杜甫的詩大都是往來不拘、清新俊逸之作。

詩歌佚失,歷史遺憾

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在這中間作品有佚失,情況比較複雜。杜甫的詩集在《舊唐書.杜甫傳》中說杜甫有詩集六十卷,在《新唐書。藝文志》中說"杜甫集六十卷,小集六卷",但是

這些集子都沒有保存下來。莫礪鋒先生推測杜甫大約有三千多首詩,但現在看到的為一千四百餘首,可見佚失之多。另外李白的詩集在唐代就已經不是很全了,在他的親戚李陽冰編的《草堂集》中就說"當時著述,十喪其九",還有魏顥的《李翰林集》序中也說"經離亂,白章句蕩盡"。這兩個人都是受李白所託幫他整理作品,後來魏顥又去搜集了一些李白的作品,在李白在世或者去世不久他的作品就已經不全了,更別說經過後世這麼多年的流傳。再有當時因為安史之亂,使人們來回奔走,遊蹤不定,也是的一些作品散失。現在看杜甫寫給李白的詩多,李白給杜甫的詩少是從他們現存,也就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情況而言的,不一定真的意味著他們往來的詩就那麼幾篇,也許更多。

通訊不便,溝通受限

在唐代盛世的時候,郵驛交通還是比較方便的,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雖說很敗家,但也從側面反映了交通郵驛條件還是不錯的,當然這是官方驛站,私人之間主要是靠熟人捎信。和平時期還好,只是到了戰亂就會中斷——"一封家書抵萬金"。

另外兩人遊蹤不定,來回奔走。在李杜二人別後,杜甫先是在長安待了十年,之後在安史之亂後來回奔走,李白也是如此,輾轉多地。特別是在安史之亂時,杜甫只知道李白被流放夜郎而不知被赦免,所寫的《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表現出的擔憂。可以知道當時通訊受阻,杜甫不知道李白被赦免,而李白大概也不知道此時杜甫正在擔心他。

參考文獻:

[1]叔英.杜甫詩集的幾種較早刻本[J].文物,1962(06):63-64+3-6.

[2]吳坤地.李白詩集版本考略[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10,20(02):106-108.


一往文學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詩壇的雙子星座。

二人也都經歷了安史之亂。

李白(公元701-762年)也就是說李白生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在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去世。

李白一生經歷了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六個帝王。



李白二十歲出蜀,雲遊天下,廣交朋友,希望通過朋友的引薦受到朝廷重用。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白經過努力,終於打入唐玄宗的圈子。李白熱情、仗義、豪放、天真爛漫,一擲千金,很受人們歡迎。出現在李白詩歌中的人物就有400多位。

如岑夫子、丹丘生、孟浩然、王昌齡、杜甫、汪倫等。

更有意思的一點是,李白特別會夸人,對朋友也是真情流露,

如《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聽到這話的汪倫能不開心嗎!

如《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孟浩然看到這詩自然喜不自勝。

再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遭到朝廷排擠的王昌齡看到這詩也會感喟萬千吧!

李白還救過晚輩郭子儀的命。

朝廷重臣賀知章在長安酒市遇到李白,直呼他是“謫仙人”,解金龜換酒,傳為佳話。

李白結識了唐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國師吳筠道士。後來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引薦下入朝,供奉翰林。

杜甫(公元712-770年)杜甫比李白小十歲。在李白朋友遍地,名滿天下的時候,杜甫還是個不名一文的小青年。此時,遇見李白的杜甫,自然是對李白的仰慕之情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得以和李白結交,杜甫把李白奉為偶像,時時刻刻不忘李白。

杜甫一生寫給李白的詩很多,有幾十首。

而可能是李白朋友太多,也可能是李白只是把杜甫當做晚輩和後生,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僅有四首。
杜甫性格孤僻,和李白比朋友少很多。唯一和他關係要好的嚴武,還是因為和杜家是世交,礙於母親的面子,不得不對杜甫很照顧

在經歷能力上,杜甫也是沒法和李白比的。李白的父親是大商人,本身家裡就有錢,後來後娶了宰相的孫女,自然不愁吃喝,可以盡情的遊山玩水。

而杜甫窮困潦倒,在嚴武的幫助下蓋了茅草屋,據說,杜甫說嚴武的兒子 太醜陋,要不是嚴武的母親攔著,嚴武就殺了杜甫。

所以說,李白詩裡杜甫少出現,一方面杜甫是晚輩,另一方面,和賀知章,孟浩然,王昌齡這些名流相比,杜甫微不足道!


薛小汀


很好玩的問題。我的這篇回答很幽默,我怕你笑到停不下!


人們總說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愛情排第一友情排第二,說愛情和友情其實差不多,始於一見鍾情,終於心心相映。其實童話裡都是騙人的。愛情是不對等的,總有一方愛另一方多一些。友情也是如此,從來沒有完全平等的友誼。就說管鮑之交吧,管仲出身貧寒卑微,鮑叔牙是高門大戶的貴族,但鮑叔牙就是“深愛著”管仲。管仲在戰場上做逃兵,鮑叔牙說他家裡有老母親要奉養;管仲和鮑叔牙做生意總是佔便宜,但鮑叔牙說他家窮理應多拿一些;最後鮑叔牙舉薦了管仲,終於讓他成為一代相。這樣不對等的友誼,也成為千古佳話。

唐朝也有不對等的友誼,最典型的是杜甫與李白。當然,李白也有不對等的友誼,李白喜歡王昌齡和孟浩然,但孟浩然喜歡王維和張九齡,王維卻喜歡他的鄰居裴迪,至於裴迪喜歡誰,王維和裴迪沒有說,反正我覺得裴迪對王維蠻冷漠的。

杜甫把李白當成生命中的唯一。春天來了他思念李白,秋天到了他思念李白,李白遭難他寫詩為他辯護,反正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李白。而李白註定不是屬於這個世俗世界的,他身上的仙氣太重,他僅僅把杜甫看成生命中的一個過客,杜甫曾經在李白心中投下了小小的波紋,但很快就風平浪靜了。李白喜歡身上有些仙氣的人,比如道士吳筠等人。李白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把他捧上神壇與他心心相印金龜換酒的文壇大佬賀知章;另一個則是著名詩人孟浩然。但孟浩然假裝隱居,其實是想走終南捷徑傍上朝中大佬登堂入室,這個大佬就是王維和張九齡。

唐代詩人朋友圈中,有一條由單相思構成的崇拜鏈。也就是說杜甫崇拜風流飄逸卓爾不群的李白;李白對“七絕聖手”王昌齡和和“風流天下聞”的孟浩然感興趣。他縱然也給杜甫寫詩,但那基本上是禮節性的,遠不如寫給王昌齡的深情,更不如寫給孟浩然的熱烈,他甚至公開宣佈深愛孟浩然。而孟浩然此時正忙著跑官要官無暇他顧,他只在乎王維和張九齡的感受。

好玩的國學今天就捋一捋以杜甫為底端的崇拜鏈。

杜甫:李白我愛你! 李白:不如相忘於江湖!

當杜甫還是個裘馬輕狂初出茅廬小夥時,李白已經大紅大紫了。據說李隆基為他調羹,楊玉環為他磨墨,高力士為他脫靴子,好不風光,最後被玄宗賜金還山,聲名遠播海內。李白和杜甫高適幾個年輕人在洛陽好好的玩了一陣子,甚至到了一起喝花酒、抵足而眠的程度,這對於交友廣泛的李白來說,無非是幾場酒的虛與委蛇,而對年輕的杜甫來說,卻是他生命中最為高光的時刻。分別後,李白與杜甫再也沒有見過面,但杜甫成了李白的鐵粉,沒事就寫詩思念李白。

比如《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意思是說威武雄壯的李白啊,我想你了。其他如《冬日有懷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二首》等等,反正是春夏秋冬四季、白天夜裡、清醒還是夢境,都在想李白。但李白就相當佛系,你想與不想見與不見,我都在那裡,我都在遊歷名山大川去喝酒的路上。

當李白站錯隊伍參與永王叛亂的時候,杜甫四處打聽他的下落,始終沒有得到消息,杜甫心急如焚寫下了一首詩叫做《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對李白的懷才不遇艱難的命運表示遺憾難過,其實此時杜甫更慘,但他首先想到的是李白,並說白哥要是混不下去了,還是回到你讀書的地方吧,兄弟我去陪你。

李白也不是木頭人,對杜甫也做過禮節性的回應,他在《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寫道: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李白說說乾了這杯酒,你我如飛蓬一樣,各奔前程吧,曠達之中有一些殘忍和決絕。

後來李白又給杜甫寫了一首詩叫做《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這首詩李白動了一些真感情,說自己的思念感像汶水一般浩蕩,聽起來很感人的樣子。但別忘了李白很擅長用水來代表思念和情感,比如說“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這種名句也就是李白天才的技術性手段而已。

李白對杜甫無感,卻對王昌齡貶官很關心。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你看多麼的深情。

李白心安理得的享受著杜甫的崇拜,但李白也有單相思的人,這就是孟浩然。

李白:孟浩然我愛你!孟浩然:我喜歡王維和張九齡!

李白喜歡喝酒,誰請他喝酒他就給誰寫詩,你看那個汪倫把李白騙得團團轉,李白還寫了一首詩,說什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除了請他喝酒的人,李白真心喜歡的就是孟浩然了。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公然說自己喜歡孟浩然,把他當成高山仰止的偶像。後來,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跑到溧陽天目湖寫詩給孟浩然,在淮南雪天喝酒的時候想起了孟浩然。反正杜甫在李白心裡是過客,而孟浩然是李白心中的夜歸人。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李白辜負了杜甫,而孟浩然對李白完全無感,因為孟浩然這時候正喜歡玉樹臨風的佛系青年王維。

孟浩然寫了一首詩叫《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說我離開樂王維回到襄陽,這樣的知音以後就很難遇到了。

佛系青年王維對孟浩然無感,他真正喜歡的是在輞川別墅的鄰居裴迪。王維寫了好多詩給裴迪,但裴迪總是靜靜的看著王維,意味深長不說話。

孟浩然除了喜歡王維,更崇拜當時的文壇領袖張九齡,他專門寫了一首詩給張九齡,希望張九齡能夠提拔他,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首詩叫《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詩寫的絕對好,但張九齡無感。

所以說,在唐朝詩人中,除了白居易和元稹,柳宗元與劉禹錫是真正的好基友,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單相思,但是友情不就是如此嗎?好的友情必須是有人願意單方面付出多一些。


好玩的國學


李白和杜甫,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兩顆璀璨明珠,他們的相遇,就如“青天裡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他們的相知,打破了“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的固有說法;他們相互欣賞、惺惺相惜,還互贈詩作。

只是,坊間對這兩人的感情深淺存在爭議,認為杜甫熱臉貼了冷屁股,李白竟成了“網紅負心漢”。

看看杜甫對李白有多深情:

在一起的時候眼裡全是你,

《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醉臥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冬天的時候想你:

《冬日有懷李白》:寂寞書齋裡,終朝獨爾思。

夏天的時候也想你:

《春日憶李白》: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做夢的時候夢見你,

《夢李白二首》: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起風的時候牽掛你,

《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連送別朋友的時候都不忘想你,

《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

當你遭遇不幸的時候為你伸冤、為你寫傳,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而李白寫給杜甫的呢?

《贈汪倫》 ???

當然不是!

李白心懷治政安民、匡扶天下的理想,卻壯志難酬,不得不到長安混混圈子,謀求大佬賀知章的賞識。賀知章不僅對李白的才華讚口不絕,還給了他一個堪稱江湖上最牛的頭銜——“謫仙”,並很快把他引薦給了唐玄宗。

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早有耳聞,於是將李白召入宮中,供職翰林。沒曾想,李白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只是給玄宗填填歌詞,給楊貴妃寫寫讚美詩,成了皇帝娛樂的弄臣,後來又受朝中權貴排擠。所以,他徹底對皇帝和朝廷失望,提交了辭職報告,唐玄宗便以“賜金還山”的名義將他趕出了長安。

這一年李白已經43歲了,在宮中那兩三年,他終日醉生夢死,他想建功立業的宏圖大志如夢幻泡影,似乎再難實現。離開長安時,夢也醒了。

不久,李白便在洛陽邂逅了人生知己——杜甫。

一個是剛從官場走過一遭的幻滅中年,一個是還在謀求進入官場的理想青年,這個時候相遇多少有些尷尬。面對認認真真寫詩,又認認真真崇拜自己的青年杜甫,中年李白彷彿和年輕時候的自己相逢了,兩人“一見鍾情”,攜手同遊,快意山水。

第二年秋天再相見時,李白寫了一首《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李白寫給其他友人是“贈……”,給杜甫卻是“戲贈……”,可見杜甫在李白心中之特殊,如果感情不夠深,是不會這樣開玩笑的,畢竟不是誰都開得起這樣的玩笑。而一個“瘦”字,最能體現了李白對杜甫的關切,只是用了一種詼諧幽默的方式來表達而已。

這次相見,兩人又一起暢遊齊魯大地,送別杜甫時,李白又寫了一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李白這次終於不再強裝灑脫豪邁了,他開始感傷離別,彼此像飛蓬一樣,風一吹就各自飄向了遠方。罷了罷了,還是繼續把盞痛飲吧。

作為前輩的李白,偶像包袱還是挺重的,當面總是假裝鎮定,不會表露感情,離別後又會思念,寫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我對你的思念就像滔滔不絕的汶水,浩浩蕩蕩向南流去的汶水寄託著我的深情。

深沉而淒涼,深情而直白,兩人感情的深厚程度,可見一斑。

李白給杜甫的這三首詩,是現在可考證的,但這並不代表他給杜甫寫的只有這三首

首先,我們都知道古代的通信很困難。飛鴿傳書是有錢人家才玩得起的,驛站郵寄是專門為皇帝和官府服務的,民間的普通百姓只能靠熟人帶信,或者花錢請商人幫忙帶。

總之,既不靠譜,也沒時效,加上當時他們尤其是杜甫,總是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信件丟失的可能性也就比較大。

其次,李白比杜甫大11歲,兩人在相遇之前,杜甫就熟讀過李白的很多詩文,早已是李白的鐵桿小迷弟。洛陽邂逅時,李白已經是名滿天下、蜚聲文壇的大師了,而杜甫還只是一個在京城闖蕩、嶄露頭角的青年。李白的才華、詩情、瀟灑,讓杜甫更加崇拜,同時也悲憫他的遭遇。

從那以後,杜甫便不斷給李白寫詩,

心中的情感無法抑制,只有寫詩來表達,就像寫情書一樣,一封又一封

最後,贈詩多少和感情深淺沒有絕對關係。這對忘年之交,看似不對等,其實彼此都被對方的才華所征服,惺惺相惜,“醉臥秋共被,攜手日同”,一起遊山玩水,一起聊詩詞歌賦,一起思考人生。

“思君若汶水”是李白給杜甫最強烈最真摯的回饋,已經將他內心對杜甫的情感全部宣洩,

這也許就是李白處理情感的方式,一次性用盡所有力氣。而杜甫的處理方式便是細水長流,直到得知了李白的死訊,他才停止給李白寫詩。

也許那個時候,他終於體會到了,一個人的才華再高,情感再深,有些事情,有些感觸,真的無從言說,也無從敘寫。

李白心懷“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負,杜甫一心想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最終,兩人的命運殊途同歸,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縱有流芳千秋的美名,也無法補償這一生所遭受的冷落悲慼。你懂我,我也懂你,足矣。


生井先生


七瓣雪花飛不自量力,不請自答。

不做鋪墊,直奔主題。

原因1:在李白眼裡,杜甫是一個自己欣賞的後輩;在杜甫眼裡,李白則是他崇拜的前輩

李白和杜甫,詩仙和詩聖,聲譽上相差不大。但是李白的年齡要比杜甫大十多歲,並且李白成名的要比杜甫早很多。說李白是杜甫的偶像或者崇拜者也不為過,"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便是杜甫對李白的高度評價。李杜相逢之時,李白的詩仙稱號享譽天下,與之相比,詩聖杜甫就稍顯暗淡。李杜相逢,李白是遇到一個欣賞的後輩,杜甫則是遇到自己的偶像,不管是文學創作還是對自己名聲的幫助,受啟發、獲益更多的必然是杜甫。因此,杜甫有很多詩詞是提到李白,有懷念,有情懷,有感謝,可能還有其他吧。

原因2:兩人的性格不一樣,李白桀驁瀟灑超脫

李白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灑脫不羈,豪放大氣,不拘一格,天馬行空,又能反映時下,狂地讓所有人都欽佩。從他的詩文也可以看出,比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等。

李白的人格魅力,古往今來,幾乎沒有人能夠超越,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廟堂高官,多少黎民百姓,都仰慕不已,杜甫也不例外。而李白心裡能裝下的太多太多,於他來說,李杜相逢也不過是眾多值得留戀的之一,他不可能為了某個人某件事而反覆停留。

原因3:杜甫是胸懷國家大事,生時仕途、聲名一般。他嚮往李白,卻不能讓自己解脫。

詩聖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胸懷天下,生時卻名聲也不顯赫,仕途上也不順利,曾棄官躲避戰亂。或許這些經歷,讓他的內心有一定的滄桑,嚮往李白一樣的生活,卻終究超脫不了自我。

詩聖比詩仙終究還是差了半籌。


七瓣雪花飛


因為李白是前輩,杜甫默默無聞的時候,李白就已經名滿天下了,李白相當於杜甫的偶像,這就像今天的明星與粉絲一樣,後輩給前輩寫詩,前輩可以不回,或是象徵性的回覆一下,李白非常欣賞孟浩然,寫下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孟浩然也沒回復,因為孟浩然的偶像是張九齡。


拿水舀子買冰棍兒


哈哈,這個話題挺有意思,我小時候覺得杜甫寫的話題多沉重,一直以為杜甫比李白老很多,但後來讀書多了才知道恰恰相反,李白大杜甫十一歲,李白與杜甫相遇,是在公元七四四年,那一年,李白四十三歲,杜甫三十二歲。

從年紀上看,在古代李白可以算杜甫叔叔輩份的,李白成名更早,在當時代“業內地位”比杜甫也高很多,而且李白給國家大boss都寫過詩,傳播影響力堪比央視,而杜甫雖幾代官宦之家,但成名後傳播平臺頂多“地方臺”水平。

從這幾點看,認識杜甫前李白都寫了十幾二十年了,之前不認識杜甫他沒理由寫杜甫,而杜甫認識李白正值壯年,且對李屬於後輩對前輩的欣賞和敬佩,難免多寫很多首,不管是熱情還是精力都允許。

所以,他們雖然互相欣賞,但年紀不同,地位不同,時間不同,精力不同,所以杜多言李,李少言杜!


果殼大門不矮


這個問題,初心文學筆者嘉偉來回答一下。關於題主問的這個問題,為什麼杜甫的詩提到李白的多而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少,這一直以來在文學界都被專家學者所討論。


首先,我們明確一個問題,杜甫的詩名是他死後才揚名於世的。後人追稱他是“詩聖”,他的詩叫“詩史”。而李白則不同,李白的詩則一直很出名。再說,杜甫作為現實主義詩人,對李白的那種浪漫主義又極其的嚮往。再這樣的背景下,李白的詩流傳也甚廣,杜甫自然而然就成了李白的“超級大迷弟”。他當然會時不時的給自己的偶像李白寫點詩作。像什麼“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等詩作,都表達了杜甫對李白的這種浪漫、狷狂而產生的嚮往與酷愛。

但是,由於杜甫當時的詩名並不出眾。所以,大詩人李白自然不會有過多的詩作來寫給杜甫。有意思的是,杜甫深沉地愛著李白,李白卻痴迷地愛著孟浩然。李白給孟浩然寫詩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太羨慕孟浩然那種隱士的生活,隱約之間彷彿若有仙氣圍繞。李白對仙氣總是很執著,當年賀知章“金龜換酒”時說他是“謫仙人”後,李白更加堅定了自己是自帶仙氣的男人。以至於,他愛孟浩然身上的這股子隱士仙風。結果,有意思的是,孟浩然卻愛著“詩佛王維”,王維又置身事外,佛系人生。

杜甫有14首之多的詩寫李白,因為他對李白愛得深沉。李白有且僅有4首詩寫杜甫,大概是因為他愛的是孟浩然吧。

世間事或許就是這樣,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人生天地間,自有定數罷了。


王嘉偉


知遇之恩豈能忘?詩詞文字愛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