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杜甫的诗提到李白的多而李白的诗提到杜甫的少呢?

国学园


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并把这次的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从年龄上讲,杜甫要比李白小十岁之多,但是两人却跨越了年龄的隔阂,并且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两人相遇之时,李白已经成名,可以说是万千迷弟迷妹心目中的偶像了,杜甫无疑是其中之一。杜甫写了多首赠李白的诗,而李白也写了一些赠友人的诗,比如赠汪伦啊,赠孟浩然等等,难道李白真是薄情寡义之人?其实不然。

一、两人身份地位悬殊

在年龄上讲,虽然两人结成了知己,但是,毕竟杜甫是一位后生,而李白是杜甫的前辈,而且是成名的前辈。莫说是地位上的悬殊,就算是你给你长辈写信,长辈也没必要没一封都一一作回信。依身份而言,这种行为也没什么不妥。而李白更多的回信是写给自己的同龄人或者比自己大的前辈,比如好友汪伦,以及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给比他年龄大的孟浩然。经记载,孟浩然回复李白的诗歌也是少的可怜,可见,前辈不对晚辈写的东西作出回应也是正常的现象,并不是说李白谁红就跟谁玩。

二、李白性格使然

“诗仙”李白一生放荡不羁,让高力士脱靴,蔑视朝廷权贵,他的性格是超然物外,不重俗世的。他的愿望是快活世间,回信这种凡俗小事对于诗仙李白来说他未必放在心上,或者说他认为情义在心中即可,不必要那么多弯弯绕绕、婆婆妈妈。杜甫个人就比较多愁善感,喜欢记录事实,这就是为什么他能有“诗史”的称号了。

三、历史遗留问题

李白的诗也有很多是遗失在历史长河的,保不住就那么巧,回给杜甫的信就遗失了呢,这个是不可抗力的问题,也就无从考察了。


无庸文学


在现存二人留存的诗中,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有3首,分别是《鲁郡东石门送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相比之下,杜甫写给李白的是就很多了有十几首,分别是两人同游时的《赠李白》二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分别后思念《春日忆李白》,就连给孔巢父的诗中也不忘牵挂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在闻之被贬夜郎无限担忧写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到了晚年依然思念不止《昔游》《遣怀》。杜甫对于李白的思念,对他的担忧,对他的怀念可谓是贯穿了一生。

可李白对杜甫是真的视而不见吗?这也不见得,二人相见时已经是一个不惑之年,一个三十出头,两人都有才也爱才,并且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一年多时间内三次相会,只是在相别之后在有生之年再也没有见过面了,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见倾心,风格迥异

二人的三次相会。第一次,天宝三载(744年)夏天在东都洛阳相遇了,44岁的李白已经久露诗名,刚刚赐金放还,33岁的杜甫初到洛阳,小有名气。二人诗酒唱和,往来切磋。第二次是在同年秋天,相约同游梁宋,抒怀遣兴,访道求仙,此间还有遇到高适的意外之喜。第三次是在天宝四载,李杜在东鲁会面后一起去访寻范居士,拜访李邕。

在这一时期,两人一来二去友情不断增进,不断向铁哥们靠拢,有诗为证,杜甫写给李白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有"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又如李白写给杜甫的《鲁郡东石门送杜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可以看出在这几天的交往中,两人相处融洽,愉悦,面临分别都是不舍的,但对于不舍的表达风格不同,杜甫诗中是依依惜别的深情,感情更深沉;李白是洒脱不拘束,更为豪放,以酒、飞蓬做意象,使得百转千回的伤感情绪随着酒而醉、随着飞蓬飘远。这也反映出两人性格的差异,如云泥之别,一个是浪漫主义高峰,如彩云在天,豪放洒脱,清新俊逸;一个是现实主义先锋,如树木扎根泥土,沉郁顿挫。在分别后随着时间的流失,杜甫对李白的思念越来越多,不仅有对当年自己青春时裘马轻狂的怀念,也是对李白作为前辈的仰慕,也有二人都是仕途蹭蹬的感同身受。而李白不愿为感情、金钱等外物的牵绊,就算有他也会自我消解,纵酒高歌、仗剑远游,更多的表现为不屑,就像一个世外高人远离尘世。杜甫给李白的诗无一不是思念,担忧,怀恋,而李白仅存的写给杜甫的诗大都是往来不拘、清新俊逸之作。

诗歌佚失,历史遗憾

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在这中间作品有佚失,情况比较复杂。杜甫的诗集在《旧唐书.杜甫传》中说杜甫有诗集六十卷,在《新唐书。艺文志》中说"杜甫集六十卷,小集六卷",但是

这些集子都没有保存下来。莫砺锋先生推测杜甫大约有三千多首诗,但现在看到的为一千四百余首,可见佚失之多。另外李白的诗集在唐代就已经不是很全了,在他的亲戚李阳冰编的《草堂集》中就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还有魏颢的《李翰林集》序中也说"经离乱,白章句荡尽"。这两个人都是受李白所托帮他整理作品,后来魏颢又去搜集了一些李白的作品,在李白在世或者去世不久他的作品就已经不全了,更别说经过后世这么多年的流传。再有当时因为安史之乱,使人们来回奔走,游踪不定,也是的一些作品散失。现在看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多,李白给杜甫的诗少是从他们现存,也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情况而言的,不一定真的意味着他们往来的诗就那么几篇,也许更多。

通讯不便,沟通受限

在唐代盛世的时候,邮驿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虽说很败家,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交通邮驿条件还是不错的,当然这是官方驿站,私人之间主要是靠熟人捎信。和平时期还好,只是到了战乱就会中断——"一封家书抵万金"。

另外两人游踪不定,来回奔走。在李杜二人别后,杜甫先是在长安待了十年,之后在安史之乱后来回奔走,李白也是如此,辗转多地。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杜甫只知道李白被流放夜郎而不知被赦免,所写的《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表现出的担忧。可以知道当时通讯受阻,杜甫不知道李白被赦免,而李白大概也不知道此时杜甫正在担心他。

参考文献:

[1]叔英.杜甫诗集的几种较早刻本[J].文物,1962(06):63-64+3-6.

[2]吴坤地.李白诗集版本考略[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20(02):106-108.


一往文学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人也都经历了安史之乱。

李白(公元701-762年)也就是说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在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去世。

李白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六个帝王。



李白二十岁出蜀,云游天下,广交朋友,希望通过朋友的引荐受到朝廷重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白经过努力,终于打入唐玄宗的圈子。李白热情、仗义、豪放、天真烂漫,一掷千金,很受人们欢迎。出现在李白诗歌中的人物就有400多位。

如岑夫子、丹丘生、孟浩然、王昌龄、杜甫、汪伦等。

更有意思的一点是,李白特别会夸人,对朋友也是真情流露,

如《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听到这话的汪伦能不开心吗!

如《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看到这诗自然喜不自胜。

再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遭到朝廷排挤的王昌龄看到这诗也会感喟万千吧!

李白还救过晚辈郭子仪的命。

朝廷重臣贺知章在长安酒市遇到李白,直呼他是“谪仙人”,解金龟换酒,传为佳话。

李白结识了唐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国师吴筠道士。后来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引荐下入朝,供奉翰林。

杜甫(公元712-770年)杜甫比李白小十岁。在李白朋友遍地,名满天下的时候,杜甫还是个不名一文的小青年。此时,遇见李白的杜甫,自然是对李白的仰慕之情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得以和李白结交,杜甫把李白奉为偶像,时时刻刻不忘李白。

杜甫一生写给李白的诗很多,有几十首。

而可能是李白朋友太多,也可能是李白只是把杜甫当做晚辈和后生,李白写给杜甫的诗仅有四首。
杜甫性格孤僻,和李白比朋友少很多。唯一和他关系要好的严武,还是因为和杜家是世交,碍于母亲的面子,不得不对杜甫很照顾

在经历能力上,杜甫也是没法和李白比的。李白的父亲是大商人,本身家里就有钱,后来后娶了宰相的孙女,自然不愁吃喝,可以尽情的游山玩水。

而杜甫穷困潦倒,在严武的帮助下盖了茅草屋,据说,杜甫说严武的儿子 太丑陋,要不是严武的母亲拦着,严武就杀了杜甫。

所以说,李白诗里杜甫少出现,一方面杜甫是晚辈,另一方面,和贺知章,孟浩然,王昌龄这些名流相比,杜甫微不足道!


薛小汀


很好玩的问题。我的这篇回答很幽默,我怕你笑到停不下!


人们总说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爱情排第一友情排第二,说爱情和友情其实差不多,始于一见钟情,终于心心相映。其实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爱情是不对等的,总有一方爱另一方多一些。友情也是如此,从来没有完全平等的友谊。就说管鲍之交吧,管仲出身贫寒卑微,鲍叔牙是高门大户的贵族,但鲍叔牙就是“深爱着”管仲。管仲在战场上做逃兵,鲍叔牙说他家里有老母亲要奉养;管仲和鲍叔牙做生意总是占便宜,但鲍叔牙说他家穷理应多拿一些;最后鲍叔牙举荐了管仲,终于让他成为一代相。这样不对等的友谊,也成为千古佳话。

唐朝也有不对等的友谊,最典型的是杜甫与李白。当然,李白也有不对等的友谊,李白喜欢王昌龄和孟浩然,但孟浩然喜欢王维和张九龄,王维却喜欢他的邻居裴迪,至于裴迪喜欢谁,王维和裴迪没有说,反正我觉得裴迪对王维蛮冷漠的。

杜甫把李白当成生命中的唯一。春天来了他思念李白,秋天到了他思念李白,李白遭难他写诗为他辩护,反正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李白。而李白注定不是属于这个世俗世界的,他身上的仙气太重,他仅仅把杜甫看成生命中的一个过客,杜甫曾经在李白心中投下了小小的波纹,但很快就风平浪静了。李白喜欢身上有些仙气的人,比如道士吴筠等人。李白真正的朋友只有两个,一个是把他捧上神坛与他心心相印金龟换酒的文坛大佬贺知章;另一个则是著名诗人孟浩然。但孟浩然假装隐居,其实是想走终南捷径傍上朝中大佬登堂入室,这个大佬就是王维和张九龄。

唐代诗人朋友圈中,有一条由单相思构成的崇拜链。也就是说杜甫崇拜风流飘逸卓尔不群的李白;李白对“七绝圣手”王昌龄和和“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感兴趣。他纵然也给杜甫写诗,但那基本上是礼节性的,远不如写给王昌龄的深情,更不如写给孟浩然的热烈,他甚至公开宣布深爱孟浩然。而孟浩然此时正忙着跑官要官无暇他顾,他只在乎王维和张九龄的感受。

好玩的国学今天就捋一捋以杜甫为底端的崇拜链。

杜甫:李白我爱你! 李白:不如相忘于江湖!

当杜甫还是个裘马轻狂初出茅庐小伙时,李白已经大红大紫了。据说李隆基为他调羹,杨玉环为他磨墨,高力士为他脱靴子,好不风光,最后被玄宗赐金还山,声名远播海内。李白和杜甫高适几个年轻人在洛阳好好的玩了一阵子,甚至到了一起喝花酒、抵足而眠的程度,这对于交友广泛的李白来说,无非是几场酒的虚与委蛇,而对年轻的杜甫来说,却是他生命中最为高光的时刻。分别后,李白与杜甫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杜甫成了李白的铁粉,没事就写诗思念李白。

比如《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意思是说威武雄壮的李白啊,我想你了。其他如《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等等,反正是春夏秋冬四季、白天夜里、清醒还是梦境,都在想李白。但李白就相当佛系,你想与不想见与不见,我都在那里,我都在游历名山大川去喝酒的路上。

当李白站错队伍参与永王叛乱的时候,杜甫四处打听他的下落,始终没有得到消息,杜甫心急如焚写下了一首诗叫做《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对李白的怀才不遇艰难的命运表示遗憾难过,其实此时杜甫更惨,但他首先想到的是李白,并说白哥要是混不下去了,还是回到你读书的地方吧,兄弟我去陪你。

李白也不是木头人,对杜甫也做过礼节性的回应,他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写道: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说说干了这杯酒,你我如飞蓬一样,各奔前程吧,旷达之中有一些残忍和决绝。

后来李白又给杜甫写了一首诗叫做《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首诗李白动了一些真感情,说自己的思念感像汶水一般浩荡,听起来很感人的样子。但别忘了李白很擅长用水来代表思念和情感,比如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种名句也就是李白天才的技术性手段而已。

李白对杜甫无感,却对王昌龄贬官很关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你看多么的深情。

李白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杜甫的崇拜,但李白也有单相思的人,这就是孟浩然。

李白:孟浩然我爱你!孟浩然:我喜欢王维和张九龄!

李白喜欢喝酒,谁请他喝酒他就给谁写诗,你看那个汪伦把李白骗得团团转,李白还写了一首诗,说什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除了请他喝酒的人,李白真心喜欢的就是孟浩然了。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公然说自己喜欢孟浩然,把他当成高山仰止的偶像。后来,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跑到溧阳天目湖写诗给孟浩然,在淮南雪天喝酒的时候想起了孟浩然。反正杜甫在李白心里是过客,而孟浩然是李白心中的夜归人。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李白辜负了杜甫,而孟浩然对李白完全无感,因为孟浩然这时候正喜欢玉树临风的佛系青年王维。

孟浩然写了一首诗叫《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说我离开乐王维回到襄阳,这样的知音以后就很难遇到了。

佛系青年王维对孟浩然无感,他真正喜欢的是在辋川别墅的邻居裴迪。王维写了好多诗给裴迪,但裴迪总是静静的看着王维,意味深长不说话。

孟浩然除了喜欢王维,更崇拜当时的文坛领袖张九龄,他专门写了一首诗给张九龄,希望张九龄能够提拔他,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首诗叫《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写的绝对好,但张九龄无感。

所以说,在唐朝诗人中,除了白居易和元稹,柳宗元与刘禹锡是真正的好基友,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相思,但是友情不就是如此吗?好的友情必须是有人愿意单方面付出多一些。


好玩的国学


李白和杜甫,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两颗璀璨明珠,他们的相遇,就如“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他们的相知,打破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固有说法;他们相互欣赏、惺惺相惜,还互赠诗作。

只是,坊间对这两人的感情深浅存在争议,认为杜甫热脸贴了冷屁股,李白竟成了“网红负心汉”。

看看杜甫对李白有多深情:

在一起的时候眼里全是你,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醉卧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冬天的时候想你:

《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夏天的时候也想你:

《春日忆李白》: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做梦的时候梦见你,

《梦李白二首》: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起风的时候牵挂你,

《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连送别朋友的时候都不忘想你,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当你遭遇不幸的时候为你伸冤、为你写传,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而李白写给杜甫的呢?

《赠汪伦》 ???

当然不是!

李白心怀治政安民、匡扶天下的理想,却壮志难酬,不得不到长安混混圈子,谋求大佬贺知章的赏识。贺知章不仅对李白的才华赞口不绝,还给了他一个堪称江湖上最牛的头衔——“谪仙”,并很快把他引荐给了唐玄宗。

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早有耳闻,于是将李白召入宫中,供职翰林。没曾想,李白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只是给玄宗填填歌词,给杨贵妃写写赞美诗,成了皇帝娱乐的弄臣,后来又受朝中权贵排挤。所以,他彻底对皇帝和朝廷失望,提交了辞职报告,唐玄宗便以“赐金还山”的名义将他赶出了长安。

这一年李白已经43岁了,在宫中那两三年,他终日醉生梦死,他想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如梦幻泡影,似乎再难实现。离开长安时,梦也醒了。

不久,李白便在洛阳邂逅了人生知己——杜甫。

一个是刚从官场走过一遭的幻灭中年,一个是还在谋求进入官场的理想青年,这个时候相遇多少有些尴尬。面对认认真真写诗,又认认真真崇拜自己的青年杜甫,中年李白仿佛和年轻时候的自己相逢了,两人“一见钟情”,携手同游,快意山水。

第二年秋天再相见时,李白写了一首《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李白写给其他友人是“赠……”,给杜甫却是“戏赠……”,可见杜甫在李白心中之特殊,如果感情不够深,是不会这样开玩笑的,毕竟不是谁都开得起这样的玩笑。而一个“瘦”字,最能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关切,只是用了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而已。

这次相见,两人又一起畅游齐鲁大地,送别杜甫时,李白又写了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这次终于不再强装洒脱豪迈了,他开始感伤离别,彼此像飞蓬一样,风一吹就各自飘向了远方。罢了罢了,还是继续把盏痛饮吧。

作为前辈的李白,偶像包袱还是挺重的,当面总是假装镇定,不会表露感情,离别后又会思念,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对你的思念就像滔滔不绝的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的汶水寄托着我的深情。

深沉而凄凉,深情而直白,两人感情的深厚程度,可见一斑。

李白给杜甫的这三首诗,是现在可考证的,但这并不代表他给杜甫写的只有这三首

首先,我们都知道古代的通信很困难。飞鸽传书是有钱人家才玩得起的,驿站邮寄是专门为皇帝和官府服务的,民间的普通百姓只能靠熟人带信,或者花钱请商人帮忙带。

总之,既不靠谱,也没时效,加上当时他们尤其是杜甫,总是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信件丢失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

其次,李白比杜甫大11岁,两人在相遇之前,杜甫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诗文,早已是李白的铁杆小迷弟。洛阳邂逅时,李白已经是名满天下、蜚声文坛的大师了,而杜甫还只是一个在京城闯荡、崭露头角的青年。李白的才华、诗情、潇洒,让杜甫更加崇拜,同时也悲悯他的遭遇。

从那以后,杜甫便不断给李白写诗,

心中的情感无法抑制,只有写诗来表达,就像写情书一样,一封又一封

最后,赠诗多少和感情深浅没有绝对关系。这对忘年之交,看似不对等,其实彼此都被对方的才华所征服,惺惺相惜,“醉卧秋共被,携手日同”,一起游山玩水,一起聊诗词歌赋,一起思考人生。

“思君若汶水”是李白给杜甫最强烈最真挚的回馈,已经将他内心对杜甫的情感全部宣泄,

这也许就是李白处理情感的方式,一次性用尽所有力气。而杜甫的处理方式便是细水长流,直到得知了李白的死讯,他才停止给李白写诗。

也许那个时候,他终于体会到了,一个人的才华再高,情感再深,有些事情,有些感触,真的无从言说,也无从叙写。

李白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杜甫一心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最终,两人的命运殊途同归,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纵有流芳千秋的美名,也无法补偿这一生所遭受的冷落悲戚。你懂我,我也懂你,足矣。


生井先生


七瓣雪花飞不自量力,不请自答。

不做铺垫,直奔主题。

原因1:在李白眼里,杜甫是一个自己欣赏的后辈;在杜甫眼里,李白则是他崇拜的前辈

李白和杜甫,诗仙和诗圣,声誉上相差不大。但是李白的年龄要比杜甫大十多岁,并且李白成名的要比杜甫早很多。说李白是杜甫的偶像或者崇拜者也不为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便是杜甫对李白的高度评价。李杜相逢之时,李白的诗仙称号享誉天下,与之相比,诗圣杜甫就稍显暗淡。李杜相逢,李白是遇到一个欣赏的后辈,杜甫则是遇到自己的偶像,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对自己名声的帮助,受启发、获益更多的必然是杜甫。因此,杜甫有很多诗词是提到李白,有怀念,有情怀,有感谢,可能还有其他吧。

原因2:两人的性格不一样,李白桀骜潇洒超脱

李白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洒脱不羁,豪放大气,不拘一格,天马行空,又能反映时下,狂地让所有人都钦佩。从他的诗文也可以看出,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

李白的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几乎没有人能够超越,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庙堂高官,多少黎民百姓,都仰慕不已,杜甫也不例外。而李白心里能装下的太多太多,于他来说,李杜相逢也不过是众多值得留恋的之一,他不可能为了某个人某件事而反复停留。

原因3:杜甫是胸怀国家大事,生时仕途、声名一般。他向往李白,却不能让自己解脱。

诗圣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胸怀天下,生时却名声也不显赫,仕途上也不顺利,曾弃官躲避战乱。或许这些经历,让他的内心有一定的沧桑,向往李白一样的生活,却终究超脱不了自我。

诗圣比诗仙终究还是差了半筹。


七瓣雪花飞


因为李白是前辈,杜甫默默无闻的时候,李白就已经名满天下了,李白相当于杜甫的偶像,这就像今天的明星与粉丝一样,后辈给前辈写诗,前辈可以不回,或是象征性的回复一下,李白非常欣赏孟浩然,写下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也没回复,因为孟浩然的偶像是张九龄。


拿水舀子买冰棍儿


哈哈,这个话题挺有意思,我小时候觉得杜甫写的话题多沉重,一直以为杜甫比李白老很多,但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恰恰相反,李白大杜甫十一岁,李白与杜甫相遇,是在公元七四四年,那一年,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

从年纪上看,在古代李白可以算杜甫叔叔辈份的,李白成名更早,在当时代“业内地位”比杜甫也高很多,而且李白给国家大boss都写过诗,传播影响力堪比央视,而杜甫虽几代官宦之家,但成名后传播平台顶多“地方台”水平。

从这几点看,认识杜甫前李白都写了十几二十年了,之前不认识杜甫他没理由写杜甫,而杜甫认识李白正值壮年,且对李属于后辈对前辈的欣赏和敬佩,难免多写很多首,不管是热情还是精力都允许。

所以,他们虽然互相欣赏,但年纪不同,地位不同,时间不同,精力不同,所以杜多言李,李少言杜!


果壳大门不矮


这个问题,初心文学笔者嘉伟来回答一下。关于题主问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杜甫的诗提到李白的多而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少,这一直以来在文学界都被专家学者所讨论。


首先,我们明确一个问题,杜甫的诗名是他死后才扬名于世的。后人追称他是“诗圣”,他的诗叫“诗史”。而李白则不同,李白的诗则一直很出名。再说,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对李白的那种浪漫主义又极其的向往。再这样的背景下,李白的诗流传也甚广,杜甫自然而然就成了李白的“超级大迷弟”。他当然会时不时的给自己的偶像李白写点诗作。像什么“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等诗作,都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这种浪漫、狷狂而产生的向往与酷爱。

但是,由于杜甫当时的诗名并不出众。所以,大诗人李白自然不会有过多的诗作来写给杜甫。有意思的是,杜甫深沉地爱着李白,李白却痴迷地爱着孟浩然。李白给孟浩然写诗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太羡慕孟浩然那种隐士的生活,隐约之间仿佛若有仙气围绕。李白对仙气总是很执着,当年贺知章“金龟换酒”时说他是“谪仙人”后,李白更加坚定了自己是自带仙气的男人。以至于,他爱孟浩然身上的这股子隐士仙风。结果,有意思的是,孟浩然却爱着“诗佛王维”,王维又置身事外,佛系人生。

杜甫有14首之多的诗写李白,因为他对李白爱得深沉。李白有且仅有4首诗写杜甫,大概是因为他爱的是孟浩然吧。

世间事或许就是这样,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人生天地间,自有定数罢了。


王嘉伟


知遇之恩岂能忘?诗词文字爱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