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諸葛亮是三國時最出色的軍事家,為什麼未統一天下?

用戶張傳福


諸葛亮確實很有才能,這是公認的,遇到劉備也是遇到知音明主,勢必傾力相輔。但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必定統一不了。

一天時,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順勢者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再厲害也是隆中的天下三分,三分天下已是定局,攻打魏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二地利,當時天下十三州,蜀地雖易守難攻,也只有一州之地百萬人口,魏國佔了九州,人口眾多,伐魏可謂是以卵擊石,財力物力都是無法和魏國抗衡,打仗都是打的財力和人口。

三人和,蜀國建立之後,蜀國老一批人才將領相繼凋零,即使五虎上將子孫也相繼凋零,沒有大量的人才接班,諸葛亮即使再厲害也是孤掌難鳴,沒有人才可用,此時魏國確實人才濟濟,一人之力難以力挽狂瀾,三分天下已經算是很好的結果,況且蜀主無能,和魏主不能相比。

總之諸葛亮心裡明知天下三分,伐魏純屬個人情感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去完成劉備的遺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小二哥408876457


看到這個問題,就想起偉大領袖毛主席對諸葛亮的評價。

我想那是世界上對於諸葛亮最透徹的評語。因為以我輩之智慧,是無法現在諸葛亮的高度去思考三國那個風雲變幻時代的各種境遇,究竟會對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但是以毛主席經歷的那些崢嶸歲月來說,他完全有這個資格,去評價人類戰爭史上任何一個人。

毛主席對三國人物都有細緻的研究,他喜歡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也就說明,他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不以為然的。

人們將諸葛亮奉為神明,但毛主席卻將諸葛亮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他說:諸葛亮之敗怨不得天時,怨只怨諸葛亮自己還不夠聰明。

吾輩是沒有資格評議毛主席的話的,所以只將他老人家的話拿來與諸位分享,從中我們也可以對諸葛亮有一個最深層次的認識。

毛主席曾說過諸葛亮這樣的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之所以這樣說,毛主席很清楚,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隆中對”。

所以,毛主席嘆道: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關於“失街亭”,歷史上這個鍋都是馬謖背的,毛主席對此則有獨到的見解,他評論到:“初戰亮宜親自臨陣。”

毛主席曾和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議論曹操時說:“曹操結束漢末豪族混戰的局面,恢復了黃河兩岸的廣大平原,為後來西晉的統一鋪平了道路。”

還有,毛主席曾聽到自己的隨行醫生說曹操是“白臉奸臣”,他馬上說:“屁話!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劇裡這麼演,老百姓也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筆桿子殺人哪,那些反動文人壟斷了文化,寫出東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這個案我們要翻過來!”

這就是偉人對於諸葛亮和曹操的評價,這也應該是最為準確的評價了,而且是沒有之一。從這裡看,問題的答案也就一目瞭然了,因為諸葛亮還不具備統一天下的能力


大葫蘆蘆蘆蘆蘆


回答兩個問題,1,諸葛亮是不是出色的軍事家;2,諸葛亮未何沒有統一天下。

一、諸葛亮絕對是出色的軍事家,這我必選為諸葛丞相正名。

1、古人對諸葛亮軍事能力評價很高。唐朝把諸葛亮選進武廟十哲,到宋朝還是入選武廟十哲,連衛青、霍去病也未能入選武廟十哲,可見古人對諸葛亮能力的認可。大唐宰相岑文本曾對李世民說過:“諸葛亮不僅是好丞相,而且是軍事家,魏徵的才能沒法與其相比。(亮才兼將相,非徵可比。)”戰神李靖在《李衛公問對》當中,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還有很多,不在列舉。

2、諸葛亮軍事思想影響甚遠。諸葛亮的軍事異常對後世西晉、北魏,以及我黨解放軍影響甚大。《三國志》記載蜀漢滅亡之後,晉文帝司馬昭派遣陳勰專門赴蜀中收集諸葛亮治兵之法,到晉武帝時中央禁軍也用諸葛亮之法來練兵。到公元5世紀的北魏,朝廷重臣高閭建議用“採諸葛亮八陣之法,為平地禦寇之方”,用諸葛亮陣法即防範北方的柔然騎兵。諸葛亮還重視軍隊制度建設,諸葛亮說“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敗也;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我軍“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的方針正是由此總結而來。諸葛亮還著有《將苑》50篇,探討如何成為一名出色將領的。

3、諸葛亮個人由極高的軍事指揮天賦。典型例子就是“滷城之戰”,一部教科書式的戰役,滷城之戰是有記載的第一個破解鉗形攻勢的會展在中國軍事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會戰中,諸葛亮在謀略、心理、戰術、治軍各方面,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指揮藝術,在中國軍事上留下了光輝的一樣。不惜糧道被截,自陷魏軍的南北夾擊之中,僅憑藉此戰,就足以奠定諸葛亮第一流軍事家的地位。此外魏國的軍隊、人口、經濟、版圖都數倍與蜀國,而且蜀中基本是步兵,而魏國西涼地區自古騎兵驍悍,諸葛亮以如此弱小的實力數出祁山,屢敗魏軍,連司馬懿自己都說“諸葛之才,無不及也”,至於屢次撤退是國力所致,非個人軍事能力的原因。

4、軍事技術發展上,成就卓著。

諸葛亮在武器革新,後勤保障上都有獨特的思想和創新。諸葛亮改進兵器,在街亭古戰場就發現鑄有“蜀”字的弩機,史書記載諸葛亮“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當時曹魏軍隊的連發的弓弩,一次連才四五發,只有諸葛連弩的一半。在後勤上發明了木牛牛馬,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後勤運輸。當時蜀國多步兵,魏國多騎兵。以步兵對騎兵,好比士兵打坦克,為了解決這一困難。諸葛亮發明了八陣圖,各兵種相互配合威力巨大,後世李靖、北魏等在對付異族騎兵時都用過該陣法。杜甫有詩云,“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可見一斑。

那為什麼許多後人認為諸葛亮軍事能力不行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1、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將略非長”。這個怎麼來看,首先要知道陳壽生活的年代是晉朝的天下,任何事都要比司馬懿的諱。諸葛亮是司馬懿的死對頭,自然會貶低諸葛亮抬高司馬懿,但即使如此,在細節描述時我們仍會看到陳壽本人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充分肯定。其次陳壽和諸葛亮有私仇,陳壽之前是蜀國人,他父親的死和諸葛亮有直接關係,而後來陳壽本人也遭到了諸葛亮兒子諸葛瞻的排擠,以至於後來陳壽投奔晉國。由此看來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難免有失公允。

2、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首先諸葛亮本身的計略,派趙雲佯攻箕谷,實出祁山,然後收取三郡,這本身就是一個上上之策。陳壽本身不是軍事家,但人總是先入為主,陳壽怎麼說就怎麼信,那還研究歷史幹什麼。其實子午谷奇謀本身就不靠譜,子午谷又窄又險,五千騎兵不帶攻城武器和糧草輜重,你即使到了堅固的長安城下能幹什麼,騎馬跳牆?魏延想的是子午穀道肯定無兵把手,我騎兵突襲城下,夏侯楙逃跑和投降,可能嗎?首先你未必到得了長安城下,即使到了,長安西北重鎮,衛戍部隊甚多,城中也不乏能人之輩,敵人來了就棄城逃跑?隨便堅持個3,5天,魏延的部隊不等被周圍友軍消滅,自己就會餓死。明末闖王高迎祥就從子午谷直取長安,不就死那了麼。

二、為何沒有統一天下。

至於諸葛亮為何沒有統一天下。原因其實很明顯,任何成功都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這三分諸葛亮一分都沒用。

1、蜀國國力弱小。這是根本原因,我們都知道打仗其實打的就是綜合國力,當時三國實力是什麼態勢。魏國控制北方九個州,這是當時的華夏核心,經濟發達,面積約為291萬平方公里,66萬戶,443萬人;吳國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地區,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52萬戶,230萬人;蜀國最小,主要控制益州一隅,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28萬戶,94萬人,實力最小。

2、蜀國內部派系混雜。蜀國內部主要分為益州土著、劉璋父子帶去的東州派、劉備集團帶去的荊州派,三派內鬥嚴重,諸葛亮被讒言退軍,李嚴被廢,都是內鬥的結果。特別是諸葛亮死後更為嚴重,姜維遭排擠屯兵沓中,後來譙周誤國,直接說服劉禪開城投降,譙周就是益州土著,他對劉備政權其實沒有多大感情。

3、蜀道艱難,導致後勤補給困難。蜀道有多難?李白不是說了麼“難於上青天”,四川因為地處盆地,地勢低窪,通往其他地區的道路是要向上行走的。而且地形複雜,高地不平,人走起來都搖搖欲墜,崎嶇危險,運輸大型後勤輜重得有有多困難。 而且關羽失荊州後,蜀國不僅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兵員賦稅之地,也使北伐失去了一條平坦大道,少了東西佯攻和相互策應的軍事靈活,使得魏國更容易應付。

4、魏國統治穩定。都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當時曹魏政治上還算清明,特別是曹操大興屯田的國策軍需充足,百姓負擔較輕,而且經過了幾十年的統治,統治基礎牢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說過“待天時有變”即可北伐,一統中原,可惜這個“有變”終其一生都沒有到來。很多人都拿韓信被伐和諸葛亮比,但你要知道韓信那個是什麼時代,秦末大亂,諸侯割據。當時劉邦佔據的漢中益州,不管從底盤和人口在諸侯中都算比較強的。而且項羽分封不均,諸侯內部統治非常不穩地。舉個例子,齊國實力派天榮就不服項羽分封,起兵殺了項羽封的三個齊王。正是由於當時天下大亂,才給了韓信用武之地,而諸葛時代三分天下,政局穩定,三角關係最不易打破僵局。要是把韓信放到諸葛亮的位置,未必能有諸葛亮出色。如果把諸葛亮放到韓信的位置,我相信,諸葛亮會比韓信做得更好。

總結一下,諸葛亮軍事才能是很突出的,至於未能統一,就就像諸葛亮自己說的一樣“天意使然,非人能可能為之”!


阿Q說天下


如題所問,諸葛亮並不是三國時期最出色的軍事家,諸葛亮是最出色的政治家、最出色的內政人才,蜀國未統一天下有著諸多的因素!

諸葛亮的的才能

諸葛亮有王佐之才,他的才能更傾向於內政治理和戰略決策,其軍事指揮能力並不是最強的,相比於郭嘉和司馬懿,在軍事才能方面有所不如!

《晉書.宣帝傳》中有一段司馬懿對諸葛亮軍事才能得評價: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少權!大致意思是就是諸葛亮不能抓住戰機,謀略高卻決斷不如!

三國演義中的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空城計等都實際上與諸葛亮沒有關係!在初投劉備時,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但到後來,諸葛亮並不是劉備最信任的謀士,在劉備入川時帶的也是龐統,後來劉備最信任的是法正,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才掌握蜀漢大權!

諸葛亮六出岐山,每次都是鎩羽而歸,沒有一次打到過長安,這與諸葛亮的軍事指揮能力,也有有一定的關係!

蜀國未能一統天下的原因

第一個方面:失去荊州,偏霸一方

荊州的丟失對於蜀國,可以說是致命性的,他讓蜀國失去了爭霸天下的很大機會!荊州真的那麼重要嗎?不重要的話,東吳為什麼要千方百計的奪取荊州!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劉備奪取荊州、益州,修養生息,待天下有變,一路從益州出秦川,一路從荊州北伐中原,而失去荊州,蜀國劉備鎖在了川中,出川就剩下一條路了,而且這條路不好走!雖說川中自古就是天府之國,但人口、人才肯定沒法和中原相比!

更重要的是,失去荊州後,劉備發動攻吳之戰,結果大敗,損兵折將,讓蜀國雪上加霜!所以,從市區荊州開始及之後的一系列事件,讓蜀國實力大損,只能偏霸一方!

第二個方面:人才凋敝、後繼無人

三國後期,隨著老一輩英雄人物漸漸地離世,魏蜀吳都面臨著一個問題,人才凋敝!但相比於魏國,蜀國更是缺人才,尤其缺將才!為何諸葛亮在張苞死後,哭到吐血,就是因為蜀國缺人才!

而蜀國只有一州之地,怎麼也比不過曹魏!而曹丕在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後,拉攏了士族,也籠絡人才!

第三個方面:矛盾重重,內部失和

蜀漢有三個集團,劉備得嫡系荊州集團,劉焉帶過去的東州集團,益州本土集團!在劉備入蜀後,以荊州集團為主,拉攏東州集團,打壓本土集團,蜀國的基礎一直不是很穩,劉備兵敗後更加凸顯!諸葛亮六次北伐,多次因為糧草問題無功而返,一方面蜀道艱難,糧草運輸困難,另一方面,也有內部的掣肘!

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鬧翻,魏延被殺!魏延是蜀國後期的中流砥柱,這無疑是自掘墳墓!正史上,魏延非常得劉備器重、諸葛亮倚重,魏延居功自傲,但他是堅定的抗曹分子,沒有投降曹操的想法的!

蜀國未能統一,有多方面的因素,天下大勢面片,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力有窮時!


小任談史


首先我認為三國時期最優秀的軍事家不是諸葛亮,甚至他連個二流的都算不上。之所以這麼多人崇拜諸葛亮,是因為小說三國演義太深入人心,諸葛亮這個角色刻畫的非常神話。

首先說下為什麼它連二流軍事家都算不上。一個一流的軍事家因該明白一個道理這個世界上很少有必勝的仗,而諸葛亮算勝負與用兵之前,只打有把握的仗。這點我們從他拒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以看出。其次戰場形式千變萬化,而諸葛亮在戰鬥前往往認為自己算到了一切,因此在戰時往往出現一點小差錯就會導致他不知所措。六出祁山哪次都是因為戰時的一點變化導致前功盡棄,馬謖失街亭其實本來就是一個戰時的不穩定因素,任何人也不能保證他一定能守住街亭。就算馬謖聽諸葛亮的話,難道敵軍就不會變通?就一定攻不下街亭?而諸葛亮在面對這個戰時不穩定因素的時候一籌莫展。雖然最後用了空城計(這個大概率是文學藝術刻畫的事件,史書上不存在)但還是前功盡棄。一個一流的軍事家犯一次這種錯誤就算了。諸葛亮前後犯了六次。

其次再來說下為什麼我們一直認為他是戰神。首先我們瞭解的諸葛亮是小說中刻畫的(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史書)。小說中人物的形象是由作者的主觀傾向造成的(作者喜歡誰就可以把某某寫的非常好)赤壁之戰中作者給了諸葛亮非常濃重的墨彩,以至於他蓋過了主角周瑜。其實仔細想一想諸葛亮再厲害,他也只是一個出謀劃策的人,而具體執行的人是周瑜。計劃的執行力重要還是計劃本身更重要?馬雲說過他寧願一個一流的執行力去執行二流的計劃,也不願意二流的執行力去執行一流的計劃。由此可見執行力的重要。因此赤壁之戰的主功在周瑜(其實我一直在想如果赤壁之戰讓諸葛亮去打估計以後就沒有三國了)。說赤壁之戰的例子就是想讓大家明白作者太偏心諸葛亮了,以至於迷惑了我們。後面六出祁山失敗,作者每次都給諸葛亮找藉口。其實我們仔細想想都是諸葛亮本身能力不足造成的。

當年我們黨和國民黨進行戰爭的時候。主席最強調在運動中尋找戰機,我們之所以在武器裝備大幅落後的情況下戰勝國名黨軍隊是因為我們善於在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中把握戰機,伺機殲敵。而諸葛亮每戰料勝負與戰前。造成他忽略在戰鬥中不穩定因素(就這一點就可以認為他是一個失敗軍事家)。水平有限,希望大家不要介意。以上只是我個人愚見。



錢兼益水太涼


首先要確定一點,諸葛亮並不是三國最傑出的軍事家,他在政治上的才能要比軍事上的才能強。

大部分人提到諸葛亮,都覺得他神機妙算,百戰百勝。草船借箭、赤壁之戰借東風、火燒新野等故事連小學生都知道,但是這些都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

》中誇大了的,有的甚至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一直很好奇,為什麼劉備有諸葛亮和龐統,再加上五虎將,卻不能統一三國,後來慢慢知道了其中的原因。

  1. 國土面積小,在古代很多時候用國土的大小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強弱,而蜀國在三國時期國土面積是最小的,而且很多還是地處西南的不毛之地。

2.人口少,當時蜀國人口大概在100萬左右,吳國人口在230萬左右,而魏國的人口在440萬左右,實力對比太過懸殊。

3.官僚機構臃腫,100萬人口官吏佔了4萬,吳國230人口,官吏才佔了3.2萬。

4.缺乏人才,俗話說“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正是這種情況的真是寫照,五虎將很多都被誇大了。蜀國的人才少的可憐,有的還不受重用,比如馬超和魏延。

這種情況連後主劉禪都看出來了,早就明白蜀國根本不可能滅魏興漢,能守住蜀國就很勉強了。後來的六出祁山和

姜維的九伐中原不過是以攻代守,否則蜀國滅亡的更快。

所以說,諸葛亮是不可能統一三國的,能守住蜀國已經很了不起了。


海洋望星空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東漢末年琅琊陽都人。他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文學家。劉備在他的輔佐下,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成就。可以說,魏蜀吳最終能夠三足鼎立,離不開諸葛亮的運籌帷幄。

三國時出色的謀略家很多,像郭嘉、荀彧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另外陳宮、賈詡,還有後來的司馬懿、龐統等人,也可以稱為王佐之才。至於諸葛亮,完全可以排進一流謀略家的陣營。劉備正是靠著他的才華,才在東漢末年的混戰中,脫穎而出,成功建立了蜀國。

不過比較遺憾的是,諸葛亮所效力的蜀國,並沒有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圖大業。之所以沒能實現,有著種種原因,簡單來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當年諸葛亮接受劉備的邀請出山時,

司馬徽就感嘆道:孔明得其主,但不得其時。當然諸葛亮為了幫助蜀國完成統一天下的願望,做到了盡心盡力。

一:不具備天時,諸葛亮出山時,已經存在了曹操與孫權兩大強敵。

劉備與諸葛亮所面對的局勢,已經與董卓剛剛被消滅,天下一片混亂的時局不同了。北方基本上被曹操統一了,江東的孫權也已經經營多年,國富民強。這時就出現了一個困局,統一天下是目標,但曹操和孫權又很難謀取,只剩下荊州和益州可以利用。當劉備和諸葛亮謀取荊益二州時,還得時刻提防曹操和孫權前來趁火打劫。

如此一來,劉備的雄心壯志很難實現,因為不佔天時。後面關羽丟失荊州以後,統一天下的目標就更加渺茫了。劉備一死,繼位的劉禪也不太英明,這時蜀國只剩下勉強維持了。諸葛亮接下來的六出祁山,也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

二:除了天時,荊州失去以後,連地利也不具備了。

自古以來,從北方向南方進攻,繼而統一天下比較容易。若要從南向北統一,則困難很多,東晉的多次北伐就是明證。坦白地說,在曹操統一北方以後,華夏統一的使命就已經在曹操手上了。偏安江東的孫權不具備條件,至於地盤都沒有的劉備,此時統一天下基本上只是夢想罷了。若不是赤壁之戰失敗了,曹操就已經統一了天下。

劉備的實力太差,諸葛亮也沒有辦法,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儘快找一個落腳之地,然後再圖發展。經過千辛萬苦之後,劉備終於擁有了荊州大部和益州,統一天下的曙光也快要出現了。可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基本上終結了劉備和諸葛亮的統一願意。

三:夷陵之戰失敗後,蜀國人才傷亡慘重,單靠一個益州,導致人才青黃不接。

本來劉備建立蜀國的時候,手下的文武賢才眾多。這都是他多年的積累,尤其是從荊州帶走了許多才俊。可夷陵之戰的失敗,損失了許多賢才,連蠻王沙摩柯也戰死了。此時蜀國的精銳部隊也嚴重損耗了,以至於元氣大傷。

等到老一輩人才的去世,蜀國出現了無人可用的窘境。“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就是鮮明的寫照。

隨著人力資源的快速消耗,諸葛亮的北伐越來越力不從心,最後形成了蜀國與魏國在西北長期對峙的局面。

總之,諸葛亮答應劉備的邀請,出山為其效力,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謂是後人的楷模。至於統一天下,由於種種限制,諸葛亮也無可奈何,畢竟他不是神。


子正尋道


首先,諸葛亮是三國時比較優秀的軍事家,但是說他是最出色的軍事家則言過其實。其實諸葛亮最大的才能不是軍事,而是他的政治才能。

其次,人們覺得諸葛亮料事如神,用兵如神,其軍事才能無人出其右。這都是人們在看了《三國演義》中的映像,其實《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先生,或許是因為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敬之情,在創作的過程中將他神化了。

自認正統的蜀漢,為什麼沒有在諸葛亮的帶領下一統天下呢?

第一,蜀漢實力最弱。

本來劉備在奪取漢中之後,蜀漢集團的實力和地盤都達到了空前壯大的地步。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關羽在出兵北伐的過程中,被東吳偷襲,致使其兵敗被擒,蜀漢集團的大後方荊州盡失,其實力受到重挫,諸葛亮制定的隆中對戰略方針也成為空談。

沒了荊州這個大後方,蜀漢集團只能是困守在漢中,再加上劉備不聽勸阻出征東吳,在夷陵被陸遜“火燒八百里連營”,大敗而退。這一仗使得劉備大半輩子積攢的家底都被揮霍得差不多了,劉備也因為這一敗一病不起,託孤白帝城之後就撒手人寰了。

劉備去世後,留給諸葛亮的蜀漢說是隻有一個空殼子也不為過。蜀漢在丟失荊州之後,再加上夷陵之敗,所留地盤不過一州之地,兵力所剩無幾。反觀東吳擁有三州地盤,曹魏更是擁有九州之地,三方實力最弱的就是蜀漢了,雖說有諸葛亮的勵精圖治,蜀漢想以一州之地而奪取天下,無異於以蛇吞象,難於登天。



第二,蜀漢內部意見不統一。

劉備奪取益州的手段,說實話算不上光彩。益州劉璋請求劉備入蜀對抗張魯,可是劉備卻並不想與張魯打,一路上只是向劉璋要糧,要軍備,劉璋為了讓他早點攻打張魯都答應了,可是他的這招驅狼吞虎,最終害了自己。建安十七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劉備率軍征伐劉璋,諸葛亮、趙雲、張飛入蜀作戰,建安十九年劉備圍困成都,劉璋出城投降,劉備並沒有對劉璋斬草除根。

劉備去世後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他們倆人同為託孤大臣,地位可以說是不相上下。諸葛亮在主政蜀漢時,李嚴也相當配合,但是唯獨在北伐一事上意見不統一,諸葛亮主張北伐,李嚴主張守成,劉璋舊部則隔岸觀火。一個國家要出征作戰,內部卻不能統一意見,仗肯定也打不贏了。

第三,東吳曹魏君主並非昏君。

東吳孫權晚年雖說昏庸殘暴,但是年輕的時候卻並不昏庸。而諸葛亮對上的正是壯年的孫權,此時的孫權雖說帶兵打仗不行,但是卻是比較優秀的守成之君,也懂得任用賢才,在劉備伐吳時就放心任用陸遜,最終火燒夷陵,打贏了這場國戰,陸遜也在他的手中出將入相。

曹魏曹操、曹丕都不是昏君,再到諸葛亮對上的魏明帝曹叡,除了短命點,卻也死在了諸葛亮後面,再加上他懂得任用司馬懿與諸葛亮對決,使得諸葛亮幾次北伐無功而返,再加上曹魏國力雄厚,想打垮曹魏談何容易。

東吳有陸遜,曹魏有司馬懿,這倆人的軍事才能不在諸葛亮之下,諸葛亮想一統三國,無異於登天。

結論:諸葛亮不能一統三國,不是他的軍事才能不行,而是蜀漢國力太弱了,再加上蜀漢地理位置處於西南,守很容易,要想出徵就很難了。


歷史煙客


智謀卓絕的諸葛亮為何不能帶領蜀國一統天下,毛主席的評價經典到爆!


近年來關於諸葛亮為什麼不能一統三國的爭論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真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的人貶諸葛亮,有的人抬諸葛亮,大家互不相讓,唾沫橫飛。

俗話說,你我皆凡人,難免有看不清問題的時候,我們何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看看問題?或許又是另一番景象也說不一定呢!我們來看看近代最偉大的軍事家毛主席怎麼說,看看這位巨人的經典評價。

對於諸葛亮,毛主席這樣評價: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這個評價毛主席是站在一個軍事戰略家的角度說出來的,他從軍事戰略上道出了諸葛亮帶領的蜀國最終失敗的原因,毛主席曾兩次對於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一次是皖南事變之後,毛主席以劉備的夷陵之敗來告誡大家,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他肯定了諸葛亮“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的正確戰略,而劉備正因為沒看清主要矛盾,打破了這個戰略所以大敗。

第二次是毛主席看蘇洵的文章,裡面有關於諸葛亮發展戰略的內容,於是毛主席提筆寫下了批註,並表示同意蘇洵的意見。毛主席認為諸葛亮用關羽守荊州,然後奔襲千里取西蜀作為根據地是不可取的。這個策略在隆中對時諸葛亮就提出來了,毛主席認為這是“誤”。

因為西蜀雖險,但不能免於滅亡,反而有“守不可出,出不可繼”的弊端,以此為根據地圖謀中原難度太大了,毛主席認為這是諸葛亮的一個戰略失誤。更為重要的是毛主席認為當時劉備勢力弱小,卻犯了分散兵力的致命失誤。既要派兵守衛荊州的門戶,又要經營西蜀,關鍵是中間隔了上千裡,更有難於上青天的道路,傳個消息都是幾十天,一旦天下有變如何應對?

這就是毛主席說的“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以當時的通訊條件,一支完整的隊伍硬生生的被割成了兩支孤軍,根本無法在戰鬥中達到協同作戰的目的,這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

在取得西蜀之後,諸葛亮專注經營後方,留守成都;關羽則帶兵駐守荊州,守衛門戶;劉備正好處於二者的中間,駐守白帝城,策應兩邊。諸葛亮的這番部署看似完美,無懈可擊,可是毛主席以獨特的眼光認為這是不可取的,同樣是一個戰略失誤。

這就是毛主席說的“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毛主席認為,在當時蜀國看似力量強大,實則最為弱小,鼎盛時期的兵員只有10.2萬,戶數,人口等都無法與其它兩國抗衡,客觀條件完全不允許如此的分散兵力,好好的一個拳頭,被分成了幾根手指,不但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更有可能被人各個擊破,最後毀掉一個拳頭。

結果後來關羽在荊州兵敗,劉備無法救援,遠在成都的諸葛亮更是望塵莫及,剛剛有起色的蜀國由於關羽的犧牲引發了多米雷骨牌的倒塌:關羽死後,最富饒的荊州丟了,大將張飛死了,劉備夷陵兵敗,死在白帝城,這一連串的效應幾乎耗盡了蜀國所有的兵力,而後蜀國徹底倒下,諸葛亮用了十年休養生息才有能力北伐,可此時的諸葛亮已經錯過了一統天下的最好時機,獨木難支。北伐只不過是最後的掙扎而已,蜀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總結: 諸葛亮為何不能帶領蜀國一統天下,毛主席作為偉大的軍事戰略家,他的評價可謂是一語中的,道破玄機,讓我等不得不佩服!不知道是不是這樣認為的呢?


流金歲月號


大家好,我是歷史愛好者,我喜歡分析研究歷史。喜歡遠古歷史,古代歷史,還有近代歷史,我對歷史深有研究並且很感興趣。以下是我的分享:\r

名將的流失和優異將領的斷代,進一步加重了劉蜀政權實力的削弱,劉蜀政權的前期有張飛、關羽、趙雲、黃忠、馬超等名震全國的武將。可是,關羽和張飛的相繼陣亡,使得劉蜀戎行實力大大削弱。馬超、黃忠究竟年歲也大了,尤其是黃忠,肯定會無能為力。我們也都知道魏延本是武力出眾的武將,可是諸葛亮在逝世之前就預見魏延可能會反叛。後魏延造反被殺,也更大大削弱了蜀國實力。\r

以上是關於我的分享,希望能幫助到大家更好的認識這個問題。也希望大家能在閱讀當中能開心,能夠更好的去學習,去進步,能夠了解到更多的東西。謝謝大家\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