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最出色的军事家,为什么未统一天下?

用户张传福


诸葛亮确实很有才能,这是公认的,遇到刘备也是遇到知音明主,势必倾力相辅。但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必定统一不了。

一天时,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顺势者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再厉害也是隆中的天下三分,三分天下已是定局,攻打魏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二地利,当时天下十三州,蜀地虽易守难攻,也只有一州之地百万人口,魏国占了九州,人口众多,伐魏可谓是以卵击石,财力物力都是无法和魏国抗衡,打仗都是打的财力和人口。

三人和,蜀国建立之后,蜀国老一批人才将领相继凋零,即使五虎上将子孙也相继凋零,没有大量的人才接班,诸葛亮即使再厉害也是孤掌难鸣,没有人才可用,此时魏国确实人才济济,一人之力难以力挽狂澜,三分天下已经算是很好的结果,况且蜀主无能,和魏主不能相比。

总之诸葛亮心里明知天下三分,伐魏纯属个人情感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去完成刘备的遗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二哥408876457


看到这个问题,就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

我想那是世界上对于诸葛亮最透彻的评语。因为以我辈之智慧,是无法现在诸葛亮的高度去思考三国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各种境遇,究竟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但是以毛主席经历的那些峥嵘岁月来说,他完全有这个资格,去评价人类战争史上任何一个人。

毛主席对三国人物都有细致的研究,他喜欢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也就说明,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不以为然的。

人们将诸葛亮奉为神明,但毛主席却将诸葛亮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他说:诸葛亮之败怨不得天时,怨只怨诸葛亮自己还不够聪明。

吾辈是没有资格评议毛主席的话的,所以只将他老人家的话拿来与诸位分享,从中我们也可以对诸葛亮有一个最深层次的认识。

毛主席曾说过诸葛亮这样的话:“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之所以这样说,毛主席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所以,毛主席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关于“失街亭”,历史上这个锅都是马谡背的,毛主席对此则有独到的见解,他评论到:“初战亮宜亲自临阵。”

毛主席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曹操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还有,毛主席曾听到自己的随行医生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他马上说:“屁话!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笔杆子杀人哪,那些反动文人垄断了文化,写出东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这个案我们要翻过来!”

这就是伟人对于诸葛亮和曹操的评价,这也应该是最为准确的评价了,而且是没有之一。从这里看,问题的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因为诸葛亮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


大葫芦芦芦芦芦


回答两个问题,1,诸葛亮是不是出色的军事家;2,诸葛亮未何没有统一天下。

一、诸葛亮绝对是出色的军事家,这我必选为诸葛丞相正名。

1、古人对诸葛亮军事能力评价很高。唐朝把诸葛亮选进武庙十哲,到宋朝还是入选武庙十哲,连卫青、霍去病也未能入选武庙十哲,可见古人对诸葛亮能力的认可。大唐宰相岑文本曾对李世民说过:“诸葛亮不仅是好丞相,而且是军事家,魏征的才能没法与其相比。(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战神李靖在《李卫公问对》当中,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还有很多,不在列举。

2、诸葛亮军事思想影响甚远。诸葛亮的军事异常对后世西晋、北魏,以及我党解放军影响甚大。《三国志》记载蜀汉灭亡之后,晋文帝司马昭派遣陈勰专门赴蜀中收集诸葛亮治兵之法,到晋武帝时中央禁军也用诸葛亮之法来练兵。到公元5世纪的北魏,朝廷重臣高闾建议用“采诸葛亮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用诸葛亮阵法即防范北方的柔然骑兵。诸葛亮还重视军队制度建设,诸葛亮说“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我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方针正是由此总结而来。诸葛亮还著有《将苑》50篇,探讨如何成为一名出色将领的。

3、诸葛亮个人由极高的军事指挥天赋。典型例子就是“卤城之战”,一部教科书式的战役,卤城之战是有记载的第一个破解钳形攻势的会展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会战中,诸葛亮在谋略、心理、战术、治军各方面,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指挥艺术,在中国军事上留下了光辉的一样。不惜粮道被截,自陷魏军的南北夹击之中,仅凭借此战,就足以奠定诸葛亮第一流军事家的地位。此外魏国的军队、人口、经济、版图都数倍与蜀国,而且蜀中基本是步兵,而魏国西凉地区自古骑兵骁悍,诸葛亮以如此弱小的实力数出祁山,屡败魏军,连司马懿自己都说“诸葛之才,无不及也”,至于屡次撤退是国力所致,非个人军事能力的原因。

4、军事技术发展上,成就卓著。

诸葛亮在武器革新,后勤保障上都有独特的思想和创新。诸葛亮改进兵器,在街亭古战场就发现铸有“蜀”字的弩机,史书记载诸葛亮“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当时曹魏军队的连发的弓弩,一次连才四五发,只有诸葛连弩的一半。在后勤上发明了木牛牛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勤运输。当时蜀国多步兵,魏国多骑兵。以步兵对骑兵,好比士兵打坦克,为了解决这一困难。诸葛亮发明了八阵图,各兵种相互配合威力巨大,后世李靖、北魏等在对付异族骑兵时都用过该阵法。杜甫有诗云,“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可见一斑。

那为什么许多后人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1、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将略非长”。这个怎么来看,首先要知道陈寿生活的年代是晋朝的天下,任何事都要比司马懿的讳。诸葛亮是司马懿的死对头,自然会贬低诸葛亮抬高司马懿,但即使如此,在细节描述时我们仍会看到陈寿本人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充分肯定。其次陈寿和诸葛亮有私仇,陈寿之前是蜀国人,他父亲的死和诸葛亮有直接关系,而后来陈寿本人也遭到了诸葛亮儿子诸葛瞻的排挤,以至于后来陈寿投奔晋国。由此看来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难免有失公允。

2、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首先诸葛亮本身的计略,派赵云佯攻箕谷,实出祁山,然后收取三郡,这本身就是一个上上之策。陈寿本身不是军事家,但人总是先入为主,陈寿怎么说就怎么信,那还研究历史干什么。其实子午谷奇谋本身就不靠谱,子午谷又窄又险,五千骑兵不带攻城武器和粮草辎重,你即使到了坚固的长安城下能干什么,骑马跳墙?魏延想的是子午谷道肯定无兵把手,我骑兵突袭城下,夏侯楙逃跑和投降,可能吗?首先你未必到得了长安城下,即使到了,长安西北重镇,卫戍部队甚多,城中也不乏能人之辈,敌人来了就弃城逃跑?随便坚持个3,5天,魏延的部队不等被周围友军消灭,自己就会饿死。明末闯王高迎祥就从子午谷直取长安,不就死那了么。

二、为何没有统一天下。

至于诸葛亮为何没有统一天下。原因其实很明显,任何成功都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三分诸葛亮一分都没用。

1、蜀国国力弱小。这是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打仗其实打的就是综合国力,当时三国实力是什么态势。魏国控制北方九个州,这是当时的华夏核心,经济发达,面积约为291万平方公里,66万户,443万人;吴国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52万户,230万人;蜀国最小,主要控制益州一隅,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28万户,94万人,实力最小。

2、蜀国内部派系混杂。蜀国内部主要分为益州土著、刘璋父子带去的东州派、刘备集团带去的荆州派,三派内斗严重,诸葛亮被谗言退军,李严被废,都是内斗的结果。特别是诸葛亮死后更为严重,姜维遭排挤屯兵沓中,后来谯周误国,直接说服刘禅开城投降,谯周就是益州土著,他对刘备政权其实没有多大感情。

3、蜀道艰难,导致后勤补给困难。蜀道有多难?李白不是说了么“难于上青天”,四川因为地处盆地,地势低洼,通往其他地区的道路是要向上行走的。而且地形复杂,高地不平,人走起来都摇摇欲坠,崎岖危险,运输大型后勤辎重得有有多困难。 而且关羽失荆州后,蜀国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兵员赋税之地,也使北伐失去了一条平坦大道,少了东西佯攻和相互策应的军事灵活,使得魏国更容易应付。

4、魏国统治稳定。都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当时曹魏政治上还算清明,特别是曹操大兴屯田的国策军需充足,百姓负担较轻,而且经过了几十年的统治,统治基础牢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说过“待天时有变”即可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这个“有变”终其一生都没有到来。很多人都拿韩信被伐和诸葛亮比,但你要知道韩信那个是什么时代,秦末大乱,诸侯割据。当时刘邦占据的汉中益州,不管从底盘和人口在诸侯中都算比较强的。而且项羽分封不均,诸侯内部统治非常不稳地。举个例子,齐国实力派天荣就不服项羽分封,起兵杀了项羽封的三个齐王。正是由于当时天下大乱,才给了韩信用武之地,而诸葛时代三分天下,政局稳定,三角关系最不易打破僵局。要是把韩信放到诸葛亮的位置,未必能有诸葛亮出色。如果把诸葛亮放到韩信的位置,我相信,诸葛亮会比韩信做得更好。

总结一下,诸葛亮军事才能是很突出的,至于未能统一,就就像诸葛亮自己说的一样“天意使然,非人能可能为之”!


阿Q说天下


如题所问,诸葛亮并不是三国时期最出色的军事家,诸葛亮是最出色的政治家、最出色的内政人才,蜀国未统一天下有着诸多的因素!

诸葛亮的的才能

诸葛亮有王佐之才,他的才能更倾向于内政治理和战略决策,其军事指挥能力并不是最强的,相比于郭嘉和司马懿,在军事才能方面有所不如!

《晋书.宣帝传》中有一段司马懿对诸葛亮军事才能得评价: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少权!大致意思是就是诸葛亮不能抓住战机,谋略高却决断不如!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空城计等都实际上与诸葛亮没有关系!在初投刘备时,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但到后来,诸葛亮并不是刘备最信任的谋士,在刘备入川时带的也是庞统,后来刘备最信任的是法正,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掌握蜀汉大权!

诸葛亮六出岐山,每次都是铩羽而归,没有一次打到过长安,这与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有有一定的关系!

蜀国未能一统天下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失去荆州,偏霸一方

荆州的丢失对于蜀国,可以说是致命性的,他让蜀国失去了争霸天下的很大机会!荆州真的那么重要吗?不重要的话,东吴为什么要千方百计的夺取荆州!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策略,刘备夺取荆州、益州,修养生息,待天下有变,一路从益州出秦川,一路从荆州北伐中原,而失去荆州,蜀国刘备锁在了川中,出川就剩下一条路了,而且这条路不好走!虽说川中自古就是天府之国,但人口、人才肯定没法和中原相比!

更重要的是,失去荆州后,刘备发动攻吴之战,结果大败,损兵折将,让蜀国雪上加霜!所以,从市区荆州开始及之后的一系列事件,让蜀国实力大损,只能偏霸一方!

第二个方面:人才凋敝、后继无人

三国后期,随着老一辈英雄人物渐渐地离世,魏蜀吴都面临着一个问题,人才凋敝!但相比于魏国,蜀国更是缺人才,尤其缺将才!为何诸葛亮在张苞死后,哭到吐血,就是因为蜀国缺人才!

而蜀国只有一州之地,怎么也比不过曹魏!而曹丕在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后,拉拢了士族,也笼络人才!

第三个方面:矛盾重重,内部失和

蜀汉有三个集团,刘备得嫡系荆州集团,刘焉带过去的东州集团,益州本土集团!在刘备入蜀后,以荆州集团为主,拉拢东州集团,打压本土集团,蜀国的基础一直不是很稳,刘备兵败后更加凸显!诸葛亮六次北伐,多次因为粮草问题无功而返,一方面蜀道艰难,粮草运输困难,另一方面,也有内部的掣肘!

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闹翻,魏延被杀!魏延是蜀国后期的中流砥柱,这无疑是自掘坟墓!正史上,魏延非常得刘备器重、诸葛亮倚重,魏延居功自傲,但他是坚定的抗曹分子,没有投降曹操的想法的!

蜀国未能统一,有多方面的因素,天下大势面片,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力有穷时!


小任谈史


首先我认为三国时期最优秀的军事家不是诸葛亮,甚至他连个二流的都算不上。之所以这么多人崇拜诸葛亮,是因为小说三国演义太深入人心,诸葛亮这个角色刻画的非常神话。

首先说下为什么它连二流军事家都算不上。一个一流的军事家因该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很少有必胜的仗,而诸葛亮算胜负与用兵之前,只打有把握的仗。这点我们从他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以看出。其次战场形式千变万化,而诸葛亮在战斗前往往认为自己算到了一切,因此在战时往往出现一点小差错就会导致他不知所措。六出祁山哪次都是因为战时的一点变化导致前功尽弃,马谡失街亭其实本来就是一个战时的不稳定因素,任何人也不能保证他一定能守住街亭。就算马谡听诸葛亮的话,难道敌军就不会变通?就一定攻不下街亭?而诸葛亮在面对这个战时不稳定因素的时候一筹莫展。虽然最后用了空城计(这个大概率是文学艺术刻画的事件,史书上不存在)但还是前功尽弃。一个一流的军事家犯一次这种错误就算了。诸葛亮前后犯了六次。

其次再来说下为什么我们一直认为他是战神。首先我们了解的诸葛亮是小说中刻画的(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是由作者的主观倾向造成的(作者喜欢谁就可以把某某写的非常好)赤壁之战中作者给了诸葛亮非常浓重的墨彩,以至于他盖过了主角周瑜。其实仔细想一想诸葛亮再厉害,他也只是一个出谋划策的人,而具体执行的人是周瑜。计划的执行力重要还是计划本身更重要?马云说过他宁愿一个一流的执行力去执行二流的计划,也不愿意二流的执行力去执行一流的计划。由此可见执行力的重要。因此赤壁之战的主功在周瑜(其实我一直在想如果赤壁之战让诸葛亮去打估计以后就没有三国了)。说赤壁之战的例子就是想让大家明白作者太偏心诸葛亮了,以至于迷惑了我们。后面六出祁山失败,作者每次都给诸葛亮找借口。其实我们仔细想想都是诸葛亮本身能力不足造成的。

当年我们党和国民党进行战争的时候。主席最强调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我们之所以在武器装备大幅落后的情况下战胜国名党军队是因为我们善于在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把握战机,伺机歼敌。而诸葛亮每战料胜负与战前。造成他忽略在战斗中不稳定因素(就这一点就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失败军事家)。水平有限,希望大家不要介意。以上只是我个人愚见。



钱兼益水太凉


首先要确定一点,诸葛亮并不是三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他在政治上的才能要比军事上的才能强。

大部分人提到诸葛亮,都觉得他神机妙算,百战百胜。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借东风、火烧新野等故事连小学生都知道,但是这些都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

》中夸大了的,有的甚至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刘备有诸葛亮和庞统,再加上五虎将,却不能统一三国,后来慢慢知道了其中的原因。

  1. 国土面积小,在古代很多时候用国土的大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而蜀国在三国时期国土面积是最小的,而且很多还是地处西南的不毛之地。

2.人口少,当时蜀国人口大概在100万左右,吴国人口在230万左右,而魏国的人口在440万左右,实力对比太过悬殊。

3.官僚机构臃肿,100万人口官吏占了4万,吴国230人口,官吏才占了3.2万。

4.缺乏人才,俗话说“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正是这种情况的真是写照,五虎将很多都被夸大了。蜀国的人才少的可怜,有的还不受重用,比如马超和魏延。

这种情况连后主刘禅都看出来了,早就明白蜀国根本不可能灭魏兴汉,能守住蜀国就很勉强了。后来的六出祁山和

姜维的九伐中原不过是以攻代守,否则蜀国灭亡的更快。

所以说,诸葛亮是不可能统一三国的,能守住蜀国已经很了不起了。


海洋望星空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东汉末年琅琊阳都人。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文学家。刘备在他的辅佐下,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成就。可以说,魏蜀吴最终能够三足鼎立,离不开诸葛亮的运筹帷幄。

三国时出色的谋略家很多,像郭嘉、荀彧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另外陈宫、贾诩,还有后来的司马懿、庞统等人,也可以称为王佐之才。至于诸葛亮,完全可以排进一流谋略家的阵营。刘备正是靠着他的才华,才在东汉末年的混战中,脱颖而出,成功建立了蜀国。

不过比较遗憾的是,诸葛亮所效力的蜀国,并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宏图大业。之所以没能实现,有着种种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当年诸葛亮接受刘备的邀请出山时,

司马徽就感叹道:孔明得其主,但不得其时。当然诸葛亮为了帮助蜀国完成统一天下的愿望,做到了尽心尽力。

一:不具备天时,诸葛亮出山时,已经存在了曹操与孙权两大强敌。

刘备与诸葛亮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董卓刚刚被消灭,天下一片混乱的时局不同了。北方基本上被曹操统一了,江东的孙权也已经经营多年,国富民强。这时就出现了一个困局,统一天下是目标,但曹操和孙权又很难谋取,只剩下荆州和益州可以利用。当刘备和诸葛亮谋取荆益二州时,还得时刻提防曹操和孙权前来趁火打劫。

如此一来,刘备的雄心壮志很难实现,因为不占天时。后面关羽丢失荆州以后,统一天下的目标就更加渺茫了。刘备一死,继位的刘禅也不太英明,这时蜀国只剩下勉强维持了。诸葛亮接下来的六出祁山,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二:除了天时,荆州失去以后,连地利也不具备了。

自古以来,从北方向南方进攻,继而统一天下比较容易。若要从南向北统一,则困难很多,东晋的多次北伐就是明证。坦白地说,在曹操统一北方以后,华夏统一的使命就已经在曹操手上了。偏安江东的孙权不具备条件,至于地盘都没有的刘备,此时统一天下基本上只是梦想罢了。若不是赤壁之战失败了,曹操就已经统一了天下。

刘备的实力太差,诸葛亮也没有办法,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尽快找一个落脚之地,然后再图发展。经过千辛万苦之后,刘备终于拥有了荆州大部和益州,统一天下的曙光也快要出现了。可关羽的大意失荆州,基本上终结了刘备和诸葛亮的统一愿意。

三:夷陵之战失败后,蜀国人才伤亡惨重,单靠一个益州,导致人才青黄不接。

本来刘备建立蜀国的时候,手下的文武贤才众多。这都是他多年的积累,尤其是从荆州带走了许多才俊。可夷陵之战的失败,损失了许多贤才,连蛮王沙摩柯也战死了。此时蜀国的精锐部队也严重损耗了,以至于元气大伤。

等到老一辈人才的去世,蜀国出现了无人可用的窘境。“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就是鲜明的写照。

随着人力资源的快速消耗,诸葛亮的北伐越来越力不从心,最后形成了蜀国与魏国在西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总之,诸葛亮答应刘备的邀请,出山为其效力,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是后人的楷模。至于统一天下,由于种种限制,诸葛亮也无可奈何,毕竟他不是神。


子正寻道


首先,诸葛亮是三国时比较优秀的军事家,但是说他是最出色的军事家则言过其实。其实诸葛亮最大的才能不是军事,而是他的政治才能。

其次,人们觉得诸葛亮料事如神,用兵如神,其军事才能无人出其右。这都是人们在看了《三国演义》中的映像,其实《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先生,或许是因为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敬之情,在创作的过程中将他神化了。

自认正统的蜀汉,为什么没有在诸葛亮的带领下一统天下呢?

第一,蜀汉实力最弱。

本来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蜀汉集团的实力和地盘都达到了空前壮大的地步。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关羽在出兵北伐的过程中,被东吴偷袭,致使其兵败被擒,蜀汉集团的大后方荆州尽失,其实力受到重挫,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战略方针也成为空谈。

没了荆州这个大后方,蜀汉集团只能是困守在汉中,再加上刘备不听劝阻出征东吴,在夷陵被陆逊“火烧八百里连营”,大败而退。这一仗使得刘备大半辈子积攒的家底都被挥霍得差不多了,刘备也因为这一败一病不起,托孤白帝城之后就撒手人寰了。

刘备去世后,留给诸葛亮的蜀汉说是只有一个空壳子也不为过。蜀汉在丢失荆州之后,再加上夷陵之败,所留地盘不过一州之地,兵力所剩无几。反观东吴拥有三州地盘,曹魏更是拥有九州之地,三方实力最弱的就是蜀汉了,虽说有诸葛亮的励精图治,蜀汉想以一州之地而夺取天下,无异于以蛇吞象,难于登天。



第二,蜀汉内部意见不统一。

刘备夺取益州的手段,说实话算不上光彩。益州刘璋请求刘备入蜀对抗张鲁,可是刘备却并不想与张鲁打,一路上只是向刘璋要粮,要军备,刘璋为了让他早点攻打张鲁都答应了,可是他的这招驱狼吞虎,最终害了自己。建安十七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刘备率军征伐刘璋,诸葛亮、赵云、张飞入蜀作战,建安十九年刘备围困成都,刘璋出城投降,刘备并没有对刘璋斩草除根。

刘备去世后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他们俩人同为托孤大臣,地位可以说是不相上下。诸葛亮在主政蜀汉时,李严也相当配合,但是唯独在北伐一事上意见不统一,诸葛亮主张北伐,李严主张守成,刘璋旧部则隔岸观火。一个国家要出征作战,内部却不能统一意见,仗肯定也打不赢了。

第三,东吴曹魏君主并非昏君。

东吴孙权晚年虽说昏庸残暴,但是年轻的时候却并不昏庸。而诸葛亮对上的正是壮年的孙权,此时的孙权虽说带兵打仗不行,但是却是比较优秀的守成之君,也懂得任用贤才,在刘备伐吴时就放心任用陆逊,最终火烧夷陵,打赢了这场国战,陆逊也在他的手中出将入相。

曹魏曹操、曹丕都不是昏君,再到诸葛亮对上的魏明帝曹叡,除了短命点,却也死在了诸葛亮后面,再加上他懂得任用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决,使得诸葛亮几次北伐无功而返,再加上曹魏国力雄厚,想打垮曹魏谈何容易。

东吴有陆逊,曹魏有司马懿,这俩人的军事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诸葛亮想一统三国,无异于登天。

结论:诸葛亮不能一统三国,不是他的军事才能不行,而是蜀汉国力太弱了,再加上蜀汉地理位置处于西南,守很容易,要想出征就很难了。


历史烟客


智谋卓绝的诸葛亮为何不能带领蜀国一统天下,毛主席的评价经典到爆!


近年来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能一统三国的争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的人贬诸葛亮,有的人抬诸葛亮,大家互不相让,唾沫横飞。

俗话说,你我皆凡人,难免有看不清问题的时候,我们何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看看问题?或许又是另一番景象也说不一定呢!我们来看看近代最伟大的军事家毛主席怎么说,看看这位巨人的经典评价。

对于诸葛亮,毛主席这样评价: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这个评价毛主席是站在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角度说出来的,他从军事战略上道出了诸葛亮带领的蜀国最终失败的原因,毛主席曾两次对于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次是皖南事变之后,毛主席以刘备的夷陵之败来告诫大家,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他肯定了诸葛亮“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正确战略,而刘备正因为没看清主要矛盾,打破了这个战略所以大败。

第二次是毛主席看苏洵的文章,里面有关于诸葛亮发展战略的内容,于是毛主席提笔写下了批注,并表示同意苏洵的意见。毛主席认为诸葛亮用关羽守荆州,然后奔袭千里取西蜀作为根据地是不可取的。这个策略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提出来了,毛主席认为这是“误”。

因为西蜀虽险,但不能免于灭亡,反而有“守不可出,出不可继”的弊端,以此为根据地图谋中原难度太大了,毛主席认为这是诸葛亮的一个战略失误。更为重要的是毛主席认为当时刘备势力弱小,却犯了分散兵力的致命失误。既要派兵守卫荆州的门户,又要经营西蜀,关键是中间隔了上千里,更有难于上青天的道路,传个消息都是几十天,一旦天下有变如何应对?

这就是毛主席说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以当时的通讯条件,一支完整的队伍硬生生的被割成了两支孤军,根本无法在战斗中达到协同作战的目的,这是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在取得西蜀之后,诸葛亮专注经营后方,留守成都;关羽则带兵驻守荆州,守卫门户;刘备正好处于二者的中间,驻守白帝城,策应两边。诸葛亮的这番部署看似完美,无懈可击,可是毛主席以独特的眼光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同样是一个战略失误。

这就是毛主席说的“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毛主席认为,在当时蜀国看似力量强大,实则最为弱小,鼎盛时期的兵员只有10.2万,户数,人口等都无法与其它两国抗衡,客观条件完全不允许如此的分散兵力,好好的一个拳头,被分成了几根手指,不但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更有可能被人各个击破,最后毁掉一个拳头。

结果后来关羽在荆州兵败,刘备无法救援,远在成都的诸葛亮更是望尘莫及,刚刚有起色的蜀国由于关羽的牺牲引发了多米雷骨牌的倒塌:关羽死后,最富饶的荆州丢了,大将张飞死了,刘备夷陵兵败,死在白帝城,这一连串的效应几乎耗尽了蜀国所有的兵力,而后蜀国彻底倒下,诸葛亮用了十年休养生息才有能力北伐,可此时的诸葛亮已经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独木难支。北伐只不过是最后的挣扎而已,蜀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总结: 诸葛亮为何不能带领蜀国一统天下,毛主席作为伟大的军事战略家,他的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道破玄机,让我等不得不佩服!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认为的呢?


流金岁月号


大家好,我是历史爱好者,我喜欢分析研究历史。喜欢远古历史,古代历史,还有近代历史,我对历史深有研究并且很感兴趣。以下是我的分享:\r

名将的流失和优异将领的断代,进一步加重了刘蜀政权实力的削弱,刘蜀政权的前期有张飞、关羽、赵云、黄忠、马超等名震全国的武将。可是,关羽和张飞的相继阵亡,使得刘蜀戎行实力大大削弱。马超、黄忠究竟年岁也大了,尤其是黄忠,肯定会无能为力。我们也都知道魏延本是武力出众的武将,可是诸葛亮在逝世之前就预见魏延可能会反叛。后魏延造反被杀,也更大大削弱了蜀国实力。\r

以上是关于我的分享,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好的认识这个问题。也希望大家能在阅读当中能开心,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去进步,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东西。谢谢大家\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