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喜劇電影《囧媽》看,如何破除“願望投射”,從而建立親密關係

電影《囧媽》主要講述了兒子徐伊萬陰差陽錯跟著母親盧小花坐火車去莫斯科,在火車上盧小花將“操控型”母親展現得淋漓盡致。終於,徐伊萬在一邊面臨妻子鬧離婚,一邊面對母親高壓掌控下爆發了,他控訴他對母親的不滿,母子關係急轉直下。然而在聆聽了母親的傾訴後,二人最終冰釋前嫌。

《囧媽》是徐崢“囧系列”的第三部,原本計劃大年初一在各大影院上映,但因為爆發的“肺炎”,結果導演徐崢與字節跳動合作,宣佈在1月25日(大年初一)讓所有觀眾可以在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等平臺免費觀看。對於網友們來說簡直是大福利。大家可以在家與自己的親人一起觀看這部新春賀歲片,在歡笑與感動中度過春節。不過這部電影並不單純是喜劇片,其實在搞笑的背後,它帶給觀眾的現實意義是:親人間的“願望投射”,都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從喜劇電影《囧媽》看,如何破除“願望投射”,從而建立親密關係

《囧媽》中,有這麼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

妻子張璐對徐伊萬說:

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你心裡長個一個幻想的老婆。你為什麼要契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在火車上,伊萬被母親的“愛“包圍的快透不過氣來,終於把藏在心裡許久的話說出來,

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你心裡長了一個幻想的兒子,你為什麼要契而不捨地改造我呢?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都在鍥而不捨地改造自己最愛的人呢?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願望投射”,指的是人們通常把自己內心的主觀意願強加到對方身上。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自己內心深處渴望的但從未被滿足的願望投射到與我們最親密的人身上。

從喜劇電影《囧媽》看,如何破除“願望投射”,從而建立親密關係

1.母親的“願望投射”因為“情感代償”

電影裡,徐伊萬的母親是個典型的“操控型”母親。小到兒子幾點鐘喝水、吃幾塊紅燒肉,大到他跟妻子有沒有同房,什麼時候要孩子都要親自過問。所以徐伊萬才會說:“你心裡長了一個幻想的兒子,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因為伊萬知道,自己的母親對他過度的掌控完全是因為她把內心理想型男性投射到自己身上。其實,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情感代償“。

“情感代償”是指當人對某種東西求而不得的時候,他們不再去追求原來的目標了,而是試圖追求另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假借它造成“目標實現”的假象,滿足自己的慾望。

比如,在《囧媽》中,徐伊萬的父親是個酒後家暴並且早年就去世的男人。他的母親是個典型的“中國隱忍式母親”。因為對丈夫不滿意,便將自己對男性滿意的形象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從小到大日復一日地改造自己的兒子。

操控型的父母往往都將操控偽裝成關心,常見的說辭都是“我這樣都是為你好 正因為我是你的父母,我才……”事實上,操控性父母往往在沒有邊界感,不懂得傾聽與尊重孩子的心聲。

從喜劇電影《囧媽》看,如何破除“願望投射”,從而建立親密關係

2.徐伊萬的“願望投射”來源於他的控制型原生家庭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沃福德在《原生家庭》一書中說:“父親忍氣吞聲,母親強勢;父親酗酒暴虐,母親隱忍,都是控制型男人常見的家庭背景。酗酒父母留給他們成年子女的是憤怒、沮喪、鬱鬱寡歡、敏感多疑、分裂的關係以及過度的責任感。”

徐伊萬有個酒後家暴的父親和掌控型的母親,他內心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酗酒家庭的環境以及家長的性格往往不穩定,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為了自保,他們的內心有一種很強烈的需求,那就是希望所有事、所有人,都在自己的掌控中,這樣才能保證童年那些痛苦的經歷不會再發生。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男子,成年後對女性往往存是矛盾、糾結的心由。一方面他們往往容易把小時候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憤怒、沮喪等情感轉嫁到伴侶身上;另一方面他們也往往在潛意識認為,只有伴侶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才不會離開自己。

表面上,他們是強勢的一方,指揮大局;實質上,他們往往害怕失去。正如徐伊萬在得知妻子張璐要去美國競標,表面上阻礙妻子籤協議是為了不讓她成功,直到電影最後,他哭著承認:其實我是不想跟你離婚。

從喜劇電影《囧媽》看,如何破除“願望投射”,從而建立親密關係

樹立“邊界感”破除“願望投射”,從而建立親密關係

從《囧媽》我們不難看出,正是由於媽媽對伊萬的過度管教與過度掌控,導致出現了他一面生活在被母親的掌控中,一面又對妻子進行掌控。如此痛苦的局面的根源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的:“中國人的痛苦,源於嚴重缺乏邊界感。對子女進行血緣綁架的父母眼裡,孩子不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而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可以隨意控制、壓榨來滿足自己的私慾。”

從喜劇電影《囧媽》看,如何破除“願望投射”,從而建立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中,更需要有邊界感意識。一個懂得有清晰而明確邊界感的人,才會尊重自己的同時懂得尊重別人。在電影《囧媽》中,正是因為伊萬的母親將自己的“願望投射”到兒子伊萬身上,在與兒子相處過程中沒有邊界感以及過度的管控,才讓兒子不但處於自己被過度管控的痛楚中,還無形中將這痛楚“轉嫁”給了自己的妻子。

邊界感模糊的人,很容易侵犯別人的空間。所以,為了避免出現“徐伊萬式困境”,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作為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分離。學會與孩子分離是作為父母的必修課。父母要明白,從孩子蹣跚學步到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甚至成家,孩子每一個成長的階段都是一個與父母分離的過程。孩子只有在一次次分離中逐步走向自立與成熟。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希爾維亞說:“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便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就是教他學會獨立。“父母要在分離中學會適度放手,讓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空間。所謂的“媽寶男“或者”巨嬰男“的出現,都是分離失敗的產物。

從喜劇電影《囧媽》看,如何破除“願望投射”,從而建立親密關係

所謂的“分離”不是慢慢放棄對孩子的關愛,而是調整關愛方式並且懂得現實分離與心理分離。比如在孩子0~1歲的嬰兒階段,父母充分給予孩子排版與餵養;在1~4歲階段,成長起來的孩子慢慢會有自己的想法,家長要學會心裡分離,讓孩子形成自己對事物探索與認知;4~6歲,孩子的性別意識開始萌生,家長要學會現實分離,比如分床睡,等等。家長最好能通過閱讀書籍或者學習,科學地與孩子進行分離。父母對子女的愛,是要幫助孩子建立起他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最終成就孩子自己。

其次,無論作為伴侶還是親人,都要有建立正確的親密關係地意識。健康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在互相尊重 權利平等的基礎上,還需要關照對方的情緒和需要,以及欣賞對方的特質和品質,當然也要容得下吵架 發脾氣 和有分歧。但愛不是佔有,不是強求對方變成自己的附屬品,更不是把對方改造的面目全非。心理學家克里斯多福·孟說: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我們對別人進行“願望投射”,企圖改造對方的時候,不僅讓對方痛苦,自己內心也是痛苦的,因為有期望必然伴隨失望,吞噬自己的內心。

我們要學會放棄徹底改變對方的想法,如論你是操控者還是受操控者,都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改變自己的做法。尤其是受操控者,不要認為都是操控者的錯讓你們這段關係變得僵化,因為如果沒有你的配合,對方也不會一如繼往地這麼對你;也別試圖和操縱者講道理,因為他們從來都認為只有我是對的。

從喜劇電影《囧媽》看,如何破除“願望投射”,從而建立親密關係

最後,作為被操控者要懂得通過建立框架,明確底線,達到被尊重的目的。

轉變你對對方的態度才能讓TA意識到你的需求,通過自己對準則的堅守讓對方同樣尊重你的抉擇。比如,你無法忍受媽媽每天都要你打好幾個電話給她彙報你的行蹤,你可以自己先設想下自己想要就這個問題跟母親處理到什麼程度,比如你覺得一天一個電話好好聊天勝過每天早中晚個“毫無質量”的電話。之後,你將“一天一個電話”作為你與母親電話交流的框架,再跟母親說你的決定,並且要解釋緣由她能接受,如果她口頭上表示接受但實際每天依舊給你好幾個電話的時候,你就應該可以選擇不接,最後晚上給她回一個電話表示要尊重之前的約定。當然,你們還要協商好,如果父母有什麼要緊事直接打電話完全無異議。

《囧媽》這部電影並非只是一部為了引人發笑的喜劇片,實際上在喜劇的背後,其實它想要表達的是:每一段親密關係本該建立在互相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上。無論是父母對子女還是夫妻之間,都應該尊重彼此的差異化,避免進行“願望投射”;要有邊界意識,懂得互相尊重,保留彼此私人空間;同時作為被操控者也應該進行調整、努力改變現狀,這樣才能建立起長久的親密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