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完美型”的男人,為何給人的印象是“心胸狹窄”呢?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的謀略在諸葛亮面前總是慢半拍,鬥智上總是被諸葛亮“秒殺”。在赤壁之戰前後,大家都會感覺周瑜的作用遠遠不及諸葛亮,諸葛亮剛到江東時就來個了“舌戰群儒”,後又是草船借箭、巧借東風,可以說是大出風頭,而相比之下週瑜似乎沒有什麼能拿的出手的亮點。周瑜給人的印象還是心胸狹窄、妒忌心強、斤斤計較、眼光短淺。每次想算計諸葛亮的時候,都被諸葛亮氣個半死,以至於在諸葛亮的“三氣”之下,最終箭傷復發、氣絕身亡。諸葛亮以精彩的3連勝完勝周瑜,給後人留下了著名的故事——“三氣周瑜”。

三國時期“完美型”的男人,為何給人的印象是“心胸狹窄”呢?

《三國演義》周瑜與諸葛亮劇照

《三國演義》中周瑜是不能容忍比自己聰明的人出現,所以他一定要殺了諸葛亮。於是諸葛亮就成了周瑜的一塊心病,殺諸葛亮對於周瑜來說可不只是簡單的想想而已,周瑜可是苦思冥想,還付諸行動的,這個行動只要就是《三國演義》裡的“四妒”。

“四妒”顧名思義就是周瑜四次妒忌諸葛亮,分別是:

“一妒”在第四十四回,周瑜因諸葛亮計高一籌,恐日久必為江東禍患,欲將其殺害。魯肅阻止,並建議讓諸葛瑾去說服諸葛亮,周瑜才未下手。

“二妒”在第四十五回,周瑜又起謀害之心,讓諸葛亮帶兵去劫燒曹軍防犯嚴密的聚鐵山糧草,諸葛亮應允。後魯肅來問,諸葛亮說周瑜不會陸戰,激怒周瑜,後又說當前應該以團結為重,周瑜恨之。

“三妒”在第四十六回,周瑜讓諸葛亮10日內造箭10萬,否則軍法處置,沒想到諸葛亮“草船借箭”,又破了周瑜的計謀。

“四妒”在第四十九回,諸葛亮祭壇借風后,周瑜派人前去追殺,不料諸葛亮早已安排趙雲前來迎接,又使周瑜撲了空。

由上的“四妒”來看,周瑜殺諸葛亮全是因為妒忌導致的,最後周瑜在對諸葛亮的妒忌中死去。周瑜死前還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了數聲後離開了三國的歷史舞臺。

“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因《三國演義》的傳播而家喻戶曉,大家也因此知道了周瑜是個氣量狹小的人。《三國演義》為了體現出周瑜的妒忌心,還特意借了魯肅之口:“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周瑜真的是個氣量狹小、心存妒忌的人嗎?

三國時期“完美型”的男人,為何給人的印象是“心胸狹窄”呢?

周瑜臨終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其實“三氣周瑜”和“四妒”都是《三國演義》以小說的形式講述的。我們從當時的時局和周瑜本人來分析一下,首先周瑜本是東吳大都督,執掌江東所有兵馬,還是赤壁之戰孫、劉兩家的總指揮,他深知孫劉聯盟的重要性,(雖然劉備當時的實力微乎其微,最起碼劉備掛著一個皇叔正統的名頭,從名義上指責曹操是個大反派。)那麼周瑜怎麼會在聯盟期間製造不和諧的事情呢?

三國時期“完美型”的男人,為何給人的印象是“心胸狹窄”呢?

周瑜與孫策的劇照

再就是,按周瑜的年齡算他比諸葛亮長6歲(周瑜出生於公元175年),20歲步入了政治生涯和戎馬行列,這要比諸葛亮早很多。在孫策剛剛創業的時候,周瑜就立下過汗馬功勞,可以說沒有周瑜就不會有後來的江東,可以說周瑜在孫權集團中權是個舉足輕重的人。周瑜戎馬之時諸葛亮還尚在隱居之中,赤壁之時諸葛亮剛出山一年不到,還沒有任何的功績可言,赤壁之後諸葛亮才被劉備拜為軍師(中郎將),而周瑜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是孫策的建威中郎將了。

可以說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當時諸葛亮是以使者的身份出使東吳,面見吳侯聯合抗曹。而真正策劃、組織、指揮赤壁之戰的只有周瑜了,要說周瑜妒忌諸葛亮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

三國時期“完美型”的男人,為何給人的印象是“心胸狹窄”呢?

周瑜、魯肅、呂蒙的雕像

歷史上的周瑜(並非《三國演義》裡的周瑜),可以說是一個集相貌、才情、才能、功業等等於一身的完美型男人,無可挑剔。孫策和孫權對周瑜都非常器重,很多人對周瑜的評價都很高。孫策說過“周公瑾英俊異才”,孫權則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蔣幹說他“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劉備也誇過周瑜,雖然是為了離間周瑜和孫權而說的,不過也合情合理“公瑾文韜武略,萬人之英,顧其氣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王朗也說周瑜“謀無不成,規無不細”。不管是領導還是朋友,甚至連敵對都這樣誇獎周瑜。陳壽可以說是曹魏一脈的,與孫、劉算是敵對方了,在《三國志》中提及周瑜的時候,還不斷的稱頌周瑜“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等,周之才,更多為少年朝氣,銳意進取、自信飛揚的英霸之氣,諸葛亮根本無法與周瑜相提並論。

從古至今,稱頌周瑜的人很多,比如大詩人李白曾經寫了一首題為《詠赤壁》的詩歌,來讚揚周瑜赤壁之戰破曹的雄壯景象

三國時期“完美型”的男人,為何給人的印象是“心胸狹窄”呢?

李白的《詠赤壁》

詩中並未提及諸葛亮。毛主席把周瑜看做年輕人的榜樣。1953年,毛澤東在《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中說

曹操帶領大軍下江南,攻打東吳。那時,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他當,結果打了勝仗。

新版電視劇《三國》在第一輪熱播的時候,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弟子、央視《百家講壇》主講錢文忠在一檔電視談話節目中說:“我最喜歡周瑜,如果我可以成為周瑜,少活幾年我也願意!”

《三國演義》裡把周瑜描述成一個“小氣鬼”,我們來看一下《三國志》裡對他氣量的記載:“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我們也已看出周瑜氣度博大,而且還恨得人心。東吳所有的將領沒有哪個人的資歷比的了程普,程普可謂是“三朝元老”級別的人物了。赤壁之戰時程普是右都督,周瑜是左都督,可是程普因為周瑜過於年輕所以不服周瑜,還多次的侮辱周瑜,周瑜沒有與程普計較,還很恭敬的對待程普。最後程普被周瑜的度量所打動,程普對人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美酒),不覺自醉。”和周瑜交朋友就像喝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醉了,可想而知程普是完全的被周瑜的人格魅力和氣度所折服。

三國時期“完美型”的男人,為何給人的印象是“心胸狹窄”呢?

《三國》中周瑜的劇照

曹操率軍南下,東吳很多人都主張降曹,周瑜都沒有罷免他們,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來改變他們。魯肅和周瑜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赤壁之後,周瑜提出軟禁劉備,可是魯肅極力反對,兩人政見上的矛盾急劇擴大。可是,在周瑜臨終前非常鄭重的向孫權舉薦魯肅出任東吳大都督之位。而我們回看下諸葛亮,在蜀漢人才匱乏之際,因北伐之時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與諸葛亮的觀點不相悖,諸葛亮事事都壓著魏延,排擠魏延。諸葛亮臨終前把退兵的大事交給楊儀、費煒,把魏延列入戒備的對象,最後造成了蜀漢實力大大受損。當然這裡不是說諸葛亮心胸狹窄,只能說這點上諸葛亮不如周瑜。

周瑜諸多方面都可謂是完美。第一,周瑜家世很好,家裡幾代人都是做官的,祖父是太尉,父親是洛陽令,叔叔是丹陽太守。第二,周瑜的相貌,《三國志》中記載周瑜的相貌是“瑜長壯有姿貌”,個子高、魁梧、英俊帥氣。易中天在節目中說:“周瑜可是個大帥哥”。就周瑜這家世好,相貌好,要是上現在的什麼相親節目,那估計要爆燈了!第三,周瑜立業,15歲的周瑜與孫策相識,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在孫策橫掃江東時,周瑜用他叔叔的兵幫助孫策攻橫江、當利,又打秣陵,下湖熟、江乘,進入曲阿,可謂是戰無不勝,所向披靡。攻打皖城時,孫策親迎周瑜,拜周瑜為建威中郎將。

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周瑜得知消息後帶兵去奔喪,以防江東朝中有變,周瑜便留在孫權身邊,還是第一個用君臣之禮對待孫權的,他的這些舉動穩定了孫權地位。朱楨在《赤壁石刻》中寫道

三國時期“完美型”的男人,為何給人的印象是“心胸狹窄”呢?


就如這首詩中寫的一樣,赤壁之戰周瑜可算是建立了千秋功業了。赤壁之戰是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周瑜為江東立下了不世之功。赤壁之戰剛剛結束,周瑜就為孫權制定了一套發展東吳的策略,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卻被劉備所化解。

可以說周瑜是東吳的奠基,沒有周瑜就沒有孫策的橫掃江東,就沒有了孫權後來的基業。周瑜死後孫權痛哭流涕的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還親自穿上喪服,到蕪湖親迎,為周瑜舉哀。幾十年後孫權稱帝,在朝堂之上便感慨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三國時期“完美型”的男人,為何給人的印象是“心胸狹窄”呢?

《赤壁》中周瑜劇照

《三國志》記載,周瑜很喜愛音樂,懂音律,即使多喝了幾杯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點兒錯誤,也一定瞞不過他的耳朵,每當發現錯誤,他一定要回頭看看演奏者,因此當時江東有兩句歌謠唱道:“曲有誤,周顧。”可謂人如其名,周瑜就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塊完美無瑕的美玉。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周瑜也有自己的缺點,一直以來很多人對周瑜主張打壓劉備都很多的爭論,有人提出這就是曹操能安心統一北方的原因之一。另外,周瑜是一個好戰分子,他在有生之年所有的功績都是戰事,而並不注意休養生息。其實周瑜最大的“缺點”就是短壽,正直36歲飛黃騰達的年歲,卻像一顆流星,劃過歷史的星空,留下了閃亮的軌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