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体》三部曲后你得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感受?

世界那些事



大学时期看了《三体》,很棒的科幻小说,但是也只能作为科幻小说看,实话实说。至于所谓的奥巴马倾力推荐,雷军等互联网大佬的商业指南什么的,大刘都已经讲了他自己根本就没思考得那么深。如果你说读了《三体》你就懂得社会的法则了,约等于读完《货币战争》你就感去搞金融是一个概念。

百年停滞

实际上《三体》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不是黑暗森林法则,不是降维打击,其实是关于三体人派出智子干扰原子对撞机阻止人类的基础科学进步从而锁死人类的发展,这一点真的很恐怖。因为我们人类目前的社会就是在不断突破基础物理而得到的进步。

如果一个文明每天只研究怎么把箭射的更远,哪种蛇的毒液涂抹在刀山作用最快,我们是根本不用怕的;但是如果这个文明有个人成天琢磨土是哪些物质,石头是怎么构成的,那么总有一天他们会研制出火药,以及更大的杀伤性武器。

而可怕的是,从21世纪以来,我们人类的基础物理领域,好像真的开始停止突破了:

  • 我们的汽车,从诞生之初开始到现在百年时间,依旧是这样的形态。

  • 我们最好的波音747飞机,是上世纪70年代发明的。
  • 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登月后,就没有再去过更远的星球,甚至没能返回月球。
  • 我们依旧没能战胜艾滋病,甚至感冒。
  • 我们期待的新能源技术依旧不到是有的百分之一。
  • 我们最看重的3D打印技术还是没能普及,甚至由于生产效率被放弃。

实际目前定义我们生活的很多用品:发动机、汽车、火车、飞机、电灯、手机、电视、照相机、原子弹、电池、青霉素、避孕套,全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产物。从60年代到90年代,每十年全球的GDP增速都在3.5%个点。而我们引以为傲,被成为互联网时代的21世纪前十年增速是2.5%,2010年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增速是2.4%。看清楚了么?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的GDP增速一直都在放缓,互联网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速。

泡沫温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读完《三体》应该考虑的事情:

  • 因为互联网发展,赚钱的机会更多,所以大家都去关心互联网没人做实体产业了?

  • 因为二次大战和美苏争霸结束,人类习惯了和平生活,变成了一个温床让人类成为了一个婴儿?

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因为互联网更好赚钱,阻断了很多实体产业。比如说出版业,一本纸质书卖100元,作家只能分10元,其它要分给印刷厂、造纸厂、运输、书店等等,互联网时代一部电子书卖80元,作家得40元,出版社得40元,谁还去做实体产业啊!

战争也是一样的,二战中仅仅美国一个国家就造出了20W架飞机,8W俩坦克,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总计80W人投入参与,期间诞生的新材料、新元素,诞生的新技术,到现在全部被用于人类生活。为什么这么拼命?因为不拼命就要亡国。

2007年,全球市值前十强有七家公司还是从事实体产业的,到了2017年仅剩下2家。所有人都涌入到金融和互联网浪潮中,放眼望去全是泡沫。移动互利网时代,每年人类淘汰掉的电子产品百万吨计算,但是电池技术几十年没能突破,拍照、性能再好有什么用?


当然基础学科的进步并没有这么快,运动定律和相对论也是百年前提出来的,但是如果大家越来越迷恋互联网,如果大家都去追随泡沫,最后或许真的就像《三体》中那样,科技被一双隐形的手锁死。


PM宋先生


读完《三体》,感觉刘慈欣写出了一部具有未来宇宙史观的纪年史书。小说有几方面给人感受强烈。

1.《三体》中没有英雄

将门之后的章北海看似一个有坚定信念,并相信人类必胜的人,其实是个彻底的失败主义,他最终控制“自然选择”号飞离地球,被其他人视为逃亡与背判。从整个事态发展来看,他的行为,并不没有什么过错。

罗辑作为最称职的面壁人,因为“咒语”的实施,开创威慑纪元,致使三体舰队转向掉头,解除了智子对人类基础科学的封锁,还使三体世界向地球人类传授先进科学技术,人类走出大低谷,进入全面兴盛时期。此间,罗辑成为执剑人,成为地球文明守护人,与三体世界对视了整整五十四年。最后也仅是冥王星上地球博物馆的看护者,成为太阳系的守墓人,看着太阳系由三维跌落为二维,成为连粒子也不动弹的死寂世界。

程心在公众心中简直是圣母玛利亚。她顺利成为第二任执剑人人选,代替罗辑,然而她的执剑人生涯仅仅只有短短十五钟就结束了。因为爱,失去了对三体世界的威慑,之后又因为爱犯下第二次错误,错失了研制光速飞船的机会,使得人类在三维跌落为二维时无法脱离跌落区域,走向灭亡。

2.没有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

最为夺人眼球的只有三体文明一个小小的探测器对庞大的地球舰队发起攻击,除了逃往宇宙深处的两艘星舰――蓝色空间号和青铜时号,再无幸存的星舰。代表三体文明的水滴,以小搏大,不仅摧毁了地球舰队,也摧毁了地球文明虚弱自大的心态。只有蓝色空间和后来的追击舰“万有引力号”为人类在宇宙深处播下新的文明种子。

3.《三体》小说的重要价值

《三体》的价值不在于塑造了多少英雄人物和描写了多大规模的星球战争,而在于他以宏阔的想象力为我们拓宽了带有刘慈欣个人秩序色彩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宇宙视野。综合文明的进步,人类不断走向宇宙深处,以及黑暗森林状态等诸多影响因素,对各个时期人类思想、生存状态、宗教、美学、科技等全领域有着广泛的预见,并揭示了宇宙文明间战争的最高形态,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宇宙规律。

一部科幻小说,读下来,不会觉得天马行空、想入非非,反而感觉比当下有些写现实的小说更真实,对人性的揭示也很深刻。没有意外,只有必然。好像人类命运就是这样,或是多种归宿中可能的一种。

读完还有一种感觉,人类若不灭亡,必将走完智人到神人的全部历程。

《三体》完全是一部高质量的科幻片。严峰有句评价足以概括一切:他(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高到世界水平。





笨水养鲸鱼


个人拜读过大刘大多数作品。不知硬科幻到底如何定义,个人觉得大刘的科幻小说里更多的是人文科幻小说,展现的是人性方面的撞击,有时展现的血淋淋赤裸裸,让人看了不知所措,深感震撼,常常剧情发展出乎读者意料,引发读者关于人性方面的思考。

曾看到有个朋友评价大刘,一个字:黑。本人也有类似的感觉,感到大刘超级理性冷静,甚至于到了冷漠冷酷冷血。展现出一幕幕人类可怜可气又可悲的人性悲剧。有时看的让人心堵,对某些小说人物很生气很想破口大骂,合书一想,这个人物不就是现实中的自己吗,真令人沮丧,他的小说诛心啊。要举例吗?流浪地球里的叛军,三体里的圣母们,新人类们等,他们身上有你自己的影子吗?有时,又想,在冰冷的宇宙中,人类遇上高几个等级的外星文明时,在别人眼里人类连蚂蚁都不如,谁有来跟你谈道德?谈人性?连看都懒得看你一眼,随手丢过来一个二向箔。人类以后走向宇宙后,该如何在宇宙生存?道德人性又有用吗?

至于说他硬科幻,个人倒不觉得硬,反而感觉软,他谈到技术细节时,大多很含糊,新思想新思考新概念多,框架恢宏,但细节少。但这一点不影响他小说的优秀。比如:他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则思想,对人类的未来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老红缨枪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要素”,最喜欢的一句话。

科幻迷一个,非常喜欢三体,看了两遍,前前后后买了四套,自己留了一套,剩下的送给了自己最好的几个朋友。现在依然向身边的人推荐这套书。

还记得刚看完三体2,黑暗森林理论提出之后的一刹那,感到了深深地震撼

晚上我刻意地仰望夜空,星星从以前的璀璨,浪漫,变得寂静,冷酷。是一种从宇宙尺度上的“大寂静”。用三体3中的一段话诠释我的心情:

当人类得知宇宙的黑暗森林状态后,这个在篝火旁大喊的孩子立刻浇灭了火,在黑暗中瑟瑟发抖,连一颗火星都害怕了。

其中刘慈欣对猜疑链的解释堪称完美。

一个文明不能判断另一个文明是善文明还是恶文明

一个文明不能判断另一个文明认为本文明是善文明还是恶文明

一个文明不能判断另一个文明是否会对本文明发起攻击

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对自己是善意或恶意的

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认为自己是善意或恶意的

一个文明无法判断另一个文明判断自己对它是善意或恶意的“人类共同的物种、相近的文化、同处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圈、近在咫尺的距离,在这样的环境下,猜疑链只能延伸一至两层就会被交流所消解。但在太空中,猜疑链则可能延伸得很长。

在猜疑链上加之技术爆炸,即关乎生存,又关乎发展。就像人类的历史,涉及到以上两者中任何一个的必然是你死我活。

三体3中歌者的话:“藏好自己,做好清理”使这种寂静又添了几分冷酷。

三体1,2都可以说是经典,几乎每一个面壁者和破壁人的博弈都可以写成一本独立的小说,当黑暗森林体系出现以后,我以为这就是三体这本书的高潮了,看了三体3以后我错了。我彻彻底底地被刘慈欣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丰富精彩的想象力所折服。

纵观全书,无处不体现着个人抉择对文明进程的影响,甚至是对自然,对宇宙规律的影响。从三体1到三体3,从叶文洁到罗辑到云天明到程心,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有的甚至算不上优秀,当文明的杠杆不巧落在他们手中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就成为了文明的方向。文明由个体组成,个体影响着文明,可以说一个时期个体的意志就是整个文明的意志体现,就像文革时期的叶文洁,威慑纪元的程心。他们的选择象征着文明的兴起和衰落。但还有一些另类的个体,犹如基因进化过程中的突变一样,就像罗辑,就像云天明,他们的选择出人意料,但是总会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


剪了个蘑菇头


感谢“没穿秋裤冷嗖嗖 ”的邀请!

首先一句话申明观点:不同的人看《三体》,肯定有不同的感受,就我个人而言主要有两点:一是直接被刷新了三观,甚至改变了对生命意义和社会的看法。二是爱上了天文学。

第一、被《三体》刷新了的三观:因为特殊的“光锥命运”的写法,更加清晰的看清了事情发展的本质,更加珍惜生命,并从此不再相信鸡汤。

首先是刘慈欣特殊的写法,用他的话说就是像《银河英雄传说》田中芳树先生一样,把小说当做历史来写,这也是大多数读者有点不适应的原因。其实就小编个人而言,我更愿意称为“光锥之内皆命运”,也曾在头条之上写过这方面的文章。

简而言之,命运的光锥是一个奇异存在,它通过简单的三维模型,展现了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现在一方面是过去光锥汇聚的一个终点,另一方面又是过去光锥发散的起点。就像著名的蝴蝶效应,无数个过去的因汇聚成现在的一个果,现在的果又成为未来无数个因的其中之一,影响未来无数个果。这是《三体》超级烧脑,也是刘慈欣先生超级的厉害之处。可以说他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场跨越400年历史的实况转播,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发展运行的本质。

总的来说,第一部《三体》还算正常,像一部小说。第二部《黑暗森林》完全是一部刘慈欣先生关于思想、道德、历史、正义与邪恶的综合实验,譬如说关于威慑,罗辑最终的威慑其实和面壁人雷迪亚兹没什么本质的不同,但因为时间不同,在命运的光锥中坐标不同,导致了完全相反的结果,雷迪亚兹被愤怒的人群活活的砸死,而罗辑成为了人们的英雄。思想、道德、历史、正义与邪恶在一瞬间呈现的淋漓尽致。

在光锥中,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被称为命运的奇异东西,无论是每个鲜活的生命还是群体,在其中都无比的渺小,无比的悲哀。就像智子说的那样:

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幸运,过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现在这个冷酷的宇宙中也到处如此。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有了一种幻觉,认为生存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这就是你们失败的根本原因。进化的旗帜将再次在这个世界升起,你们将为生存而战,我希望在座的每个人都在那最后的五千万人之中,希望你们能吃到粮食,而不是被粮食吃掉。”

第二、更加热爱科学,热爱星空,知道往世俗之外看一眼!

就像云天明购买星星时,那位工程师说的那样,知道往世俗之外看一眼,这是生命的幸运。不得不说《三体》的出现是一部奇书,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在21世纪初叶人类正全速向科学、科幻时代进步,人类固有的价值观、社会形势正经历剧烈的变革。刘慈欣先生在阳泉这个小城中,以高度的前瞻性,为这个时代进行了鲜活的注解,给整个人类的描绘了一个他想象中的未来,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小编看这部作品,另一大收获就是爱上了科学,具体而言就是天文,懂得了技术的重要性。这对一个在浓厚社会学氛围长大的普通中国人来说,非常的可贵。相信很多人和小编一样,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最多的就是做人,学的做多的是与人的相处之道,智慧之道,学的是谋略,并不关心也不明白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性。随人整个社会越发走向科学,我们虽然能切身感到这个社会的不同,但却无法给出准确的解释,但刘慈欣先生以前瞻性的高度做了准确的解读。特别是水滴在末日之战中对人类舰队的秒杀,至今令人心有余悸。可以说,看了末日之战你还坚信某知名节目中一些专家完全没有技术含量,完全靠阴谋支撑的古代军事、历史解读吗?

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刘慈欣先生对当代科普有着巨大的贡献。至少小编为了看懂《三体》,被强迫自学了很多科学知识,也在学习中慢慢爱上了原本不喜欢的天文、航天。

全息解读《三体》,深度解读科幻,欢迎喜欢科幻的朋友关注:深度科幻!


深度科幻


从《三体》三部曲中,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反正我只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哀,一种面对宇宙支离破碎,文明互相厮杀,太空无比冷寂,人性软弱无力,唯有死神永生的悲哀...

‍‍三体看了两遍,第一次看完被其中恢宏的宇宙震撼的无以复加,感觉人生不过一瞬,甚至感觉自己所忙碌的所关心的都不足为道,整个世界都变渺小了。用了两天缓过劲来,生活还要继续,工作,加班,柴米油盐酱醋茶。‍‍

《三体》里的程心告诉我们:一个圣母就把几十亿地球人都害死。

‍‍‍‍看过三体之后,会获得一种新的世界观,叫做宇宙观。使你可以从最广阔的视角,以最广大的时空观来看待问题。你会发现当前面临的这点困难根本不是事。三体小说以细腻的文笔,严谨的逻辑,曲折的情节,瑰丽的想象,宏大的场景写到宇宙的重启,非常值得一读。‍‍‍‍


弘扬覃氏文化


1,在宇宙的“神射手”和“农场主”故事中,人类就是蚂蚁和火鸡。

2,给岁月以文明,还是给文明以岁月。

3,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实在是太沉重了。

4,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5,在种族生存面前极权的建立只需要五分钟,任何价值体系都会轰然倒塌,如果需要杀掉大多数人来保障种族延续,那么杀人绝不会让人有犹豫和困扰,而是非常高尚的行为。

6,西方人并不比东方人聪明,但是他们却找对了路。

7,实际上没有毁掉什么,就像一副牌,只是重洗了……可生命就像是一手同花顺,一洗就什么都没了。

8,在意义之塔上,生存高于一切,面对生存,任何低熵体都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歌者。


lgp3651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在外文明面前,我们渺小如蝼蚁。我们夜郎自大却又不自知,最后断送了人类的生命。危机来临,人心惶惶,只要警报暂时一解除,贪图安逸的本能便露了出来。人性最经受不住考验,出尔反尔是人的本性。人们喜欢用几千年的文明来麻痹自我意识,认为可以用两全其美的方法来解决同外文明的关系,他们习惯了简单,期盼着童话,希望上帝的垂青。可在黑暗森林法则面前,上帝永远会缺席。而总有人要为破坏他们美好想象的事物埋单,起初是四位面壁者,后是程心。


一文几值


《三体》给我个人的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极致”。把人类的思维、推理、想象、社会关系、心理承受、伦理观念等等均推向一个极限。从大宇宙的宏观角度看文明的生灭,宇宙间的规律以及保证文明生存的基础条件。看得出作者前期经过长期的宏观结构构想,基本做到胸有成竹后落笔处巧思不断,让人大感过瘾。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场景,每一次转折都在人意料之外又在写作逻辑的情理之中。充分塑造了科幻作品所有的辽远、宏阔、深邃、灵动,且把想象的触角无限延伸,最终波及整个已知宇宙。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把已知宇宙写没了的作品,《三体》三部曲留下的闪光点太多,这里不想一一叙述。在这里想说的是:有些人批评大刘文笔不成,人物塑造不立体。这个有些不同意。他写的每个人物都是以串联故事情节为核心设定的。而且这种写作方式将整个人类的命运和宇宙的变迁,文明的冲突合为一体。可以说在这里人并非绝对的主角。所以他的小说不可能像其他以写人物传记或者写现实故事的小说一样,把“主角”塑造的尽可能有血有肉,让人过目不忘。即便如此,《三体》中的人物我还是感觉各个真实,各有特色,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最难能可贵的,叶文杰、杨东、罗辑、程心、维德……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代表了人类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思潮和举动。他们是人类这个群体的代表,不是什么救世英雄,也不是什么道德圣贤。在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辉和阴郁是并存的。作者也用他们揭示了宇宙中存在的“黑暗森林”法则。所以说,如果你感觉个人塑造不够立体,是因为“人无完人”,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脆弱和坚韧都被大刘刻画的淋漓尽致,做到这点,个人觉得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高维脑洞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改自“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这句话值得深思,人生很荒诞。虽然我们非常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但是确实我们是逐渐地走向死亡。

我们中国人是比较逃避死亡的,从皇帝到宗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而国外的宗教,死后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使得很早的意识到人生的有限,以及有意义的活着。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死亡我们逃避不了,我们是否能够给存在注入精彩。杞人忧天会给现在带来混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